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合集下载

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的分析

2. 国债政策应与财政政策 (financial policy)、货币政策(moneytary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policy)紧密协调配合。 )紧密协调配合。 3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国债必须进入证券市场参与交易,这是由商品的基本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 完善国债交易市场 国债必须进入证券市场参与交易, 属性及商品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属性及商品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1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保持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
国债发行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国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DP)等诸多 因素,而且最重要的是考虑国债余额。当然,国债发行规模的适度性还 必须考虑财政的需要、人民储蓄水平、偿付债务能力等因素。只有合理 适度确定发行规模,才能有效发挥国债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国债供不应求。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日渐好
转,银行存贷款利率连续调低,城乡居民储蓄的热情 有所降低,而国债由于投资风险小收益稳定,变现性 较强等优点而倍受广大市民青睐,人们逐渐把目光转 移到了国债市场,全国各地出现了争相购买国债、销 售异常、供不应求的局面。
2. 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过高。在国债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国债的持
①长、中、短期相结合,合理分配短期和长期国 债的比重。 4.国债品种多样化 国债品种多样化 ②专项国债增加。 ③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国债持有 者对国债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不同作用和影 响。
5. 加快国债的立法工作
我 国 国 债 规 模 分 析
PPT制作:谢杭波 制作: 制作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谢杭波 杨 奇 宋伟洲
什么是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 是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按 照有借有还的原则,通过借款或 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或国外筹 集资金,而同有关各方构成的债 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形式,也是政府信用的一种主要 形式。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国民,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第二阶段:1958—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

1998年一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 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

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

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

我国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1986—2012年各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我国国债发行额的主要因素,并得到拟合效果较好的计量经济模型。

由此得出我国国债发行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国债年末余额。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国债发行额;影响因素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主要用于弥补国家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或筹措军费(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用债券,因其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又被称为”金边债券”。

这种集中性借贷和有计划的组合分配闲置资源可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使经济结构的调整顺利进行。

在为国家筹措各种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证券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投资渠道。

在调节货币流通、促进供求平衡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81年我国重新开始发行国债起,国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从最初1981年的73亿元已经增长到2012年的16154.2亿元,发行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完善。

伴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国债负担率尤为重要,如何将各项对内债务和对外债务维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国债发行额的过快增长是近些年来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了解影响国债发行额的主要因素,就能够通过更多合理有效的途径控制其过快过热增长。

1国债发行额的影响因素(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衡量国家还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国债发行总额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而国债的发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必要的资金,因而国债的发行总量必然会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2)财政赤字。

财政收入是一个国家筹集经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存和生活环境资金最重要的途径。

计量经济学论文研究主题选取

计量经济学论文研究主题选取

1、政府间策略性博弈中的FDI区位选择研究〔1〕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运用Moran指数、Moran 散点图、Moran’I、Geary’C、局部Moran、局部Geary与LISA等指标从全域与局域两个层面考察我国FDI的区域空间及产业空间的关联性,包括FDI的区域分布、FDI的产业分布是否存在地理上的结块效应,以及这种集聚特征的时空跃变规律。

〔2〕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性博弈行为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分析理论,本部分将总结归纳某地方政府支出决策与其它政府支出决策之间的关系,即影响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决策的因素应包括:自身预算约束、其它政府的同期博弈、其它政府的跨期博弈。

在此基础上,拟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尤其是在财政政策上的竞争和博弈行为,包括同期外溢效应、时间滞后效应与跨期外溢效应。

〔3〕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理论机制基于“第三方效应”理论,构建由某地方政府、其它政府与外资企业三方参与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试图阐明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机理:①政府间相对竞争的强弱会影响两区域内外资企业的相对生产成本,影响外资企业的生产决策;②政府间竞争的外溢效应会改变本区域外资企业生产总成本;③不同产业对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引致的生产成本变化的敏感性差异,会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

〔4〕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区位选择的经验检验基于上述模型分析,结合FDI区位选择理论,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空间计量模型,建立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影响FDI的实证模型,验证地方政府竞争的同期外溢效应、时间滞后效应与跨期外溢效应对FDI流入及FDI产业结构的影响,并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不同的“距离”范围,考察这种影响效应的差异性。

〔5〕有效利用地方政府间策略性博弈行为优化FDI的策略研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就优化FDI从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视角提出相关对策:一是如何充分考虑与邻近区域政府在政策上可能存在的冲突,充分运用本区域政策促进区域要素结构提升与环境改善,强化本省政府行为尤其是财政行为的引资效应。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投资理财
对 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中 国人 民银行 陇 南 市中心 支行 崔保平
摘要: 我 国发行 国债 的主要 目的是为 了更好 的弥补财政 赤字, 帮助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国债发行规模直接影响着我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 从
相关数据来看 。 我 国 国债 的 发 行 量 呈 现 出 了逐 年 递 增 的 现 象 , 对 于我 国
本付息 . 就能够持续 的进行借债。 现阶段我国的国债一般都是中期 国债
为主, 长 期 国 债 非常 少 。这 样 的期 限结 构 分 布 缺 乏 一 定 的科 学 性 , 容 易
严格来说 , 国债 的发行规模是和我 国居 民储蓄呈 正比的 , 这 正好说 明我 国居 民应该是 国偾 的购买主体 。国债 资金 的来 源就是居 民的储 蓄 存款 , 而居 民的储 蓄存款也为 国债 的发行提供 了一定 的空 间。另外 。 衡 量一 个 国家 是否拥 有 较强 的 还债 能力 的一个 重要 指 标就 是 该 国的 GD P, 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时 。 其 国债 的发行 规模也会 相应的有所增 加。 根据一般理论我们认为国债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保持同步的 , 所以国家国债的发行 规模其 中的影 响因素之一应该是 G D P 。同时国债
作。
最后 . 国家发行的国债属于连接财政和金融调控之间的桥梁 。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 断完善 。必然会要求国债不断强化其宏 观功 能, 要求 国债政策更加的灵活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 , 我国的国债 拥 有基本 的政策功能 。但是还有完善的空间 ,尤其是宏观金融调控方 面, 需要发行较多的短期国债 以及二十年以上 的长期国债。 这样才能够 更好的满足金融机构资产管理 需求 ; 另外 。 宏观经济结构 的不合 理 , 技

财政与金融关于我国国债的案例分析作业

财政与金融关于我国国债的案例分析作业

财政与金融案例分析作业(四)财2 郭雷鸣1.我国的国债规模及现状分析一、我国国债规模现状(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

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1993年。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

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1997年。

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

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

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

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

1998年—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

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杨宝臣李彪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影响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协整理论对国债发行规模及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关系检验,建立了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ECM),依据此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也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Granger因果关系;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Yang Baochen Li Biao(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first investigated the main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 with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then we conducted unit root test of ADF and PP tests to time series that explain scales of Treasury issued and cointegration test of Johansen test 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 and the explained variables, respectively. We established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equ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 (ECM) to forecast the scale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 in China, and the performance showed that our models could provide accurate forecast for scales of Treasury bonds issued.Keywords: Scale of Treasury bond issue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unit root test,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error-correction model (ECM)一、引言自从1979年,我国政府重新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的规模从数十亿元提高到数千亿元,国债发行累计余额目前已接近两万亿元。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_参考题目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_参考题目

计量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1.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2.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3.关于司机年龄与发生车祸次数关系的分析4.改革开放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化因素分析5.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6.关于GDP与其他经济因素关系的计量分析7.吉尼系数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8.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9.试探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10.我国**年-**年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分析1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12.投资额与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13.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14.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15.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16.有关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17.新中国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18.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19.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20.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21.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2.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23.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24.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计量分析25.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四项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26.对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诸因素的计量分析27.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8.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9.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的多因素分析30.关于影响我国南方几省市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31.关于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分析3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33.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分析34.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与分析35.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36.外资利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37.我国采矿业龙头企业利润因素分析38.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9.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40.**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41.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42.影响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43.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44.影响寿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45.影响**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46.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47.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48.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49.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50.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51.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分析52.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多因素分析53.GDP与进出口总额的计量分析54.城市住房均衡价格供求模型55.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56.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57.**省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分析58.工业产值与能源耗量的实证分析59.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模型60.货币政策与GDP关系的计量分析61.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62.**国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63.**省居民消费结构计量分析6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分析65.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66.我国外汇储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67.我国涉外旅游业收入的实证分析68.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69.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影响因素分析70.影响GDP的因素分析71.有关我国进口商品消费的计量分析72.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诸因素分析73.影响新股上市定价的因素分析74.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75.影响银行卡交易量的因素分析76.中国股票内在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77.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78.中国粮食总产量多因素分析79.**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80.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81.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多因素分析82.我国钢铁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83.影响电信业的因素分析84.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85.税收收入与进出口总额的关系分析86.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87.关于**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率的计量分析88.中国进出口相关因素的数量与实证分析89.**省就业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90.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91.**年~**年中国失业多因素分析9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93.外国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分析94.**省农业生产函数建立与分析95.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企业因素实证分析96.影响IPO公司上市前后的绩效分析97.中国期货市场与相关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98.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交易金额变动的关系99.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00.财政支农与中国农业产出及增长的关系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摘要】我国国债规模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国债规模快速增长、国债风险来源、加强风险防范对策、提升市场健康发展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将强调我国国债规模及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市场监管的建议,并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确保我国国债市场稳健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关键词】关键词:国债规模、风险防范、快速增长、主要来源、对策、市场健康发展、未来发展方向、监管建议、重要性、总结观点1. 引言1.1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概述我国国债作为国家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正确理解和科学应对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债规模不断增加。

国债的发行量和存量不断刷新纪录,国债占比不断上升。

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既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了便利,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投资标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我国国债的风险主要来源包括债务规模庞大、债务偿还能力下降、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这些风险可能对国家经济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有效地加强风险防范工作。

加强我国国债风险防范的对策包括优化债务管理、提高债务使用效率、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等。

只有全面加强风险防范,才能确保我国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

2. 正文2.1 我国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规模经历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具体来说,我国国债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支持国家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发行国债来吸收资金。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的 方 法 建 立 模 型 , 并 对 模 型 进 行 就 影 响 我 围 同 债 规 模 的 主 要 宏 观 经 济 因 素 展 开 计 量 分 析 , 找 出影 响 我 国 国债 发 行 规 模 的 主要 因素 。 三 ,数 据 选 取 本文 以1 9 年一2 0 年 度 的历 史数据为 依据 ,建 立回归模 90 07 型 ,运 用 e iw 3 i 析 软 件 , 对 我 国 国 债 的 发 行 量 与 相 应 的经 v es.X 济 变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进 行 计 量 研 究 ,其 中 统 计 数 据 来 源 于 各 年 度 的 《 国统 计 年 鉴 》 。 中 四 、模 型 变 量 的 选 择 国 债 规 模 的大 小 受 诸 多 经 济 因 素 的 影 响 ,本 文 只 选 取 宏 观 方 面 的 因 素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 初 步 选 取 的 数 据 变 量 如 下 : 被 解 释 变 量 为 当年 国债 发 行 额 ( ) 、解 释 变 量 包 括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Y G P ( 1 、 国家 财 政 收 支 差 额 ( 2 、 到 期 国 债 还 本 付 息 额 D X) X) ( 3 、 国 债 年 末 余 额 ( 4 、城 乡 居 民储 蓄 存 款 额 ( 5 X) X) X )。 下 面对 各解 释 变 量 作 以详 细 的说 明 : l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一 国 国债 的 发 行 规 模 受 制 于 该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 一 般 情 况 下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越 高 , 国债 发 行 的潜 力 就 越 大 。从 选 取 的 近 2 年 的样 本数 据 来 看 ,我 国G P 直 处 于 高 O D一 速 增 长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使 我 国 国 债 发 行 规 模 的随 之 增 长 。本 文 选 取 国 内生 产 总 值G P 为 衡 量 一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指 标 。 D作 国 2 国家 财 政 收 支 情 况 :发 行 国债 的 最 初 目的就 是 弥补 财政 、 赤 字 , 所 以 国 家 的 财 政 收 入 和 支 出 都 会 影 响 着 国债 的 发 行 。如 果财政 收支差额 较小 ,则发行 国债的可 能性规模就较 小 。这里 选取财政收支差额 即财政赤字来衡量 国家 的财政 收支情况 。 3 到 期 国债 还 本 付 息 额 : 随着 国债 规 模 的 扩 大 , 国债 的还 、 本 付 息 额 也 不 断 增 加 。而 我 国政 府 每 年 新 发 行 的 国债 有 很 大 一 部 分 是 用 来 偿 还 旧 债 ,在 2 0 年 国 债 的还 本 付 息 额 突 破 了 2 0 01 00 亿 元 。 因 此 , 国 债 的 还 本 付 息 额 也 是 国债 发 行 规 模 需 要考 虑 的 因素之一 。 4 、国债 年末余额 :国债 余额是 国家 未来 要兑付的代价 ,若 国累 积 的 国债 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额 过 多 , 则 会 对 国 债 的 发行 造 成 一 定程 度 的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从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和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

并利用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实证研究。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在现实的经济中,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国债本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管理水安然平静构造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归还方式、应债;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

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

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

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拟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

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

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到达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进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初次的高速扩张。

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

在1995年公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

国债理论限度与实践分析

国债理论限度与实践分析

国债理论限度与实践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新中国国债发行始于1950年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年至1958年又相继五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终止了政府举债融资,成为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1981年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规定财政赤字不能向银行透支,财政收支“缺口”依靠政府融资解决,导致当年国债发行突破1000亿元大关。

并在以后逐年增加发行量,至2000年发行达4180.1亿元。

90年代以来,我国国债规模如此迅猛扩张,引起了理论界和业务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债发行还有多大空间,中国经济能够承受累积的债务负担吗?中国会不会导致债台高筑,引发债务危机?对此,专家学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文章,见仁见智。

一、国债限度的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制约政府举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许多因素之间又相互交叉牵连、错综复杂。

例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国债利率水平,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发行方式、社会闲置资金拥有量,以及政府财政的偿还能力等等,均无一不影响到国债发行规模。

在众多制约举债因素中,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外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状况;社会大众拥有闲置资本总量和财政偿还能力四个方面。

一国政府举债规模,从根本上讲,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综合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从长期看,政府举债限度的波动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两者之间成正比走势。

因为政府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财政资金,实质上是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在全国范围内的分配和再分配。

直观地说,也就是对现有生产物的价值分配,是对价值实体所进行的再一次分割。

近年国债发行数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近年国债发行数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近年国债发行数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国债是国家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务工具,是国家债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国债发行的规模和频率也逐渐增加。

国债的发行数据反映了国家财政状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政府债务承受能力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对近年国债发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国债发行的总体情况、用途分析以及未来趋势展望,为了解国家经济金融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在正文部分(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近年国债发行的总体情况,包括发行规模、发行方式等方面的数据分析。

其次,我们将对国债发行的具体用途进行分析,探讨国债资金的流向和利用情况。

最后,在对未来国债发行趋势展望的部分将对近年国债发行数据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国债发行的建议。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将能够全面了解近年国债发行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为未来国债发行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近年国债发行数据,探讨国债发行的总体情况、用途分析以及趋势展望,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债市场的发展态势。

通过对国债发行数据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好地制定政策、规划资金运用和投资方向,同时也可以为经济学者提供有关国债市场参考和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稳定。

2.正文2.1 国债发行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0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分别为X亿元、Y亿元、Z亿元,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其中,2020年的国债发行规模较前两年有所提升,这表明我国政府对国债的需求逐渐增加。

国债的发行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两种类型。

据统计,中央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占据主导地位,占国债总额的70以上。

而地方政府债券则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显示出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和融资方面的重要性。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

国债 作 为财 政资 金不 足 的 一种 补充 , 我 在 国的财政 政 策 中 占有重 要 的地 位 , 逐 渐 成 为 并

国家通过发行国债 , 可以有效地集 中数额巨大的建 设资金, 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 。
3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 长期以来 , 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 的深层次矛盾 , 在我国市场机制 、 资本 市场还不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4
维普资讯
第 2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第2 5卷
般而言 , 国债的发行规模受到 以下因素 的影
程度。表 1 中详列了 18 20 年我 国国债发行规模以 95— 0 1
及各相关 因素的具 体数据 。
响: 1财 政赤 字 .
为了从表 l 中选出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 因索 , 本 文采用了相关分析法, 即通过对各因素之间联系形式 、 变动
方 向的分 析 , 测定它们 之间的联系程度 , 检验 其有效性 。 并
衰 1 18 — 0 1 9 5 2O 年国债发行规模 以及各 相关因素的具 体数 据 亿元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2 期
20 06年 4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 f h nzo stt o eoat a Id syM ngm n( oi cec d in ora egh uI tue f rnui l nut aae e tSc l i eE io ) oZ ni A c r aS n t
金、 调节经济。除此之外 , 国债还有偿还到期债务
1 8 8 5 8 6 2 O 2 ( 4 2 3 6 2 3 9 — 7 18 1 2 . 5 0 95 9 9 9 4 4 O 4 8 20 5 1 95 2 3 0 5 6 0 S 626 955

国债风险

国债风险

国债风险一、对近年来我国国债规模的评估国债规模偏大是引起国债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几个指标的具体分析可以对我国目前国债发行规模进行评估,并最终对国债风险进行分析。

1、国债依存度分析国债依存度通常有两个指标: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

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为: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为25—30%,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为15—20%。

我国《预算法》规定,国债是由中央财政发行、掌握和使用,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公债,因此,在我国考察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有现实意义。

国债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当国债的发行量过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财政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因此,债务依存度是衡量国债规模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1992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就一直超过50%,近年来高达90%以上。

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也逐渐上升,近年来已达到30%。

这说明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支出90%要靠债务收入,国家财政支出30%要靠债务收入。

若考虑预算外支出等因素,我国债务依存度可能有所降低,但仍然很高,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高出美国、日本、英国3—10倍,目前各发达国家的债务依存度一般在10—23%之间。

显然我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很大部分依靠发国债,必然会妨碍政府职能的发挥,而且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其中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2、国债负担率分析国债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国债累积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和全局考察国债的规模。

一般认为国债负担率警戒线不能超过45%,但经济发达国家承受的比例可能高些。

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要相对低一些。

我国国债负担率也很低,一直都低于10%,远小于45%比例,据此也有人认为我国债务发行存在较大空间。

其实,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很低也应结合实际来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之所以能达到目前这样的高水平,是上百年时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历史不长,以1981年算起,不过20年,国债规模若按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很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为45%左右,所以国债积累额大体上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额。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分析

国债 规 模 的模 型 分 析
3 1 理论 模 型 .
本文选取 1 1 20 年我 国国债年度发行量及 主要影 响因素的数据作为样 本数据 , 9 — 05 8 以
N Sntnl etc e表示 国债发 行规模 ,B fac a c) 示 国家财 政收支差 额 ,(a. D (aoadb a ) i sl F (nni b a e表 i l n a l P py
周四军 谢 腾 云
( 湖南 大学统计 学院 , 湖南 长沙 4 07 ) 109 摘 要 国债发行是我 国政府 弥补 财政 收支差额 、 解财政压 力和 实施 宏观 经济调控 的重要工 具 国债 发行 缓
规模是否适度既 直接 影响政府 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 , 也关 系到 国民经 济健康有序 运行及社 会安 定、 其研 究具
其 国债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 . 具体表现为 :
() 1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对 国债规模的影响 . 国债发行 的一个主要 目的就是弥补国家财政收 支差额 , 当国家财政收支差额较小时 , 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 , 本文选取国家财
政收支差额来综合衡量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 的影响 . () 2 国债还本付息额和国债余额对国债规模的影 响. 还本付息支出是国债发行 的代价, 国 债规模越大 , 到期还本付息支出就越多 ; 国债余额则是国债发行的未来要兑现的代价 , 其大小
缩 国债发行 规模 , 变为稳健 的国债政 策 , 转 更加有 效地发挥 国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
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 , 财政 收支差额 , 还本付 息, 计量分析
1 引 言 .
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 国家为债务人 , 还本付息为条件 , 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或借款等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期中作业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一、发行国债的目的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筹措军费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

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

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

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基于EViews对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EViews对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EViews对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国债的发行,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然而发行国债的规模直接影响其调控的效果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报告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近二十年的相关样本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定量分析,从而得到国家财政赤字规模和居民储蓄总量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进而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国债规模;计量分析;经济模型一、国债的概述(一)国债的定义和作用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世界各国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国债除了具有传统的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功能外,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点。

(二)国债的功能国债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明显。

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发行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最通用的方法,通过国债筹资可以迅速、灵活、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第二,发行国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国债发行的现状国债到期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国债的发行既受到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限制,又受到国家财政偿债能力的制约。

因此,在一定时期国债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性的数量规模。

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的特殊情况下,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国债发行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目前的国债规模增长过快过大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可能会产生债务危机,从而人们对国债产生恐惧感、主张减少国债发行;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国债规模占GDP 的比重不高,国债规模还不算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前提下应当充分发挥国债调节经济的作用、主张多发国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一、发行国债的目的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筹措军费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

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

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

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而间接地发挥出来的。

6.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借换国债。

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当然我们在看到国债在经济运行中所具备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诸如:“排挤效应”、资金利用率低,等等,特别是目前普遍出现的“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等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规划国债的发行规模。

国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1)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即国民经济的国债化程度, 指标越高, 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2)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3)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该指标反映由于国债而引起的财政负担,数值越高,表明偿债能力越差,发达国家该指标一般低于10%。

二、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现实经济中, 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GDP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从国际范围看,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国债的发行规模一般越大。

因为一国的国债规模主要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应债能力越强,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也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增长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国债规模保持相应增长2. 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众所周知,国债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财政赤字。

当财政收入越多,财政支出越少时,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

由于在实证分析中,赤字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我们于是选取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变量来综合考虑其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3.预算内投资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的另一目的是筹集资金,近几年我国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国预算内投资规模越大,其对资金的需求越大。

当财政收入不足于财政支出时,政府的投资缺口一般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因此,从经济意义上分析,两者存在正相关性。

4.还本付息支出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国债是政府发行的信用凭证,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因此,每年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必须有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到期国债的本息的,且这一部分具有刚性的特点。

一方面,国债规模越大,还本付息支出越多,当其支出额达到无法以当年财政收入来偿还时,不得不以发行新债来还旧债;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国债的还本付息支出过多,就必须会使国家减缓国债的发行,以减轻还债压力。

三、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实证分析影响国债的影响因素其实还有很多,但是限于篇幅,文章不可能就所有的影响因素做一一分析。

因此本文只是以上对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进行的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因素对国债的影响程度。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了1985年到2005年21年的数据,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设计由于有多个变量对于国债的发行规模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采用了多元线性模型。

在这里我们用Y表示国债规模,分别用X1、X2、X3、X4、X5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内投资、还本付息支出。

用EVIEWS进行OLS估计、多重共线性分析、异方差检验。

然后对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下面运用Eviews软件实证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诸因素。

以下为我们得到的最初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以下是用EVIEWS做出的回归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模型:Y=-98.38878+0.001156X1-0.638216X2+0.721327X3-0.006348+0.8 54328X51.多重共线性检验与处理可以看到,回归系数R2=0.997274,很接近1,调整的判决系数也很大,为0.996365。

同时我们看到F=1097.494显著拒绝原假设,但C,X1,X4不显著,多重共线性会造成参数估计量方差增大,导致t 检验统计量的值变小,造成检验结果不显著的后果。

但R2和F检验受解释变量共线性影响不大。

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为此我们做以下的处理。

又其相关系数矩阵为: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相关性很大,因此做了多重共线性处理:将X1对其他变量做回归:由回归结果得知,X1和X5之间存在相关性。

且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将X4对其他变量做回归:由回归结果:X4与X2、X3存在相关性。

且方差膨胀因子亦大于10。

对多重共线性的处理:去掉变量X1、X4对模型再做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Y=-76.45223-0.681537X2+0.750423X3+0.859386X5模型的R-squared为0.997257。

拟合效果很好。

且去掉变量后,X2、X3、X5的系数变化不大,因此不会引起内生性问题。

2.异方差检验和处理:异方差检验:由异方差检验,存在异方差。

因为样本量较小,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异方差处理:对处理后的模型再次进行异方差检验:(三)序列自相关的检验与处理:剔除变量后,考察多元线性回归:DW=1.783748,k=3,n=21,查表得dL=1.03,du=1.67, du<DW<2,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因此得到的方程为:y=-57.78303+0.859312x5+0.790330x3-0.727957x2(四)结论通过对以上变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国债规模随着经济的增加而不断上涨,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还本付息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鉴于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预计在以后的一定时间里,我国仍然会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

四、相关建议尽管我国的国债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和问题,如市场的法律基础薄弱,市场的监管体系力度不够等。

所以,应结合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

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1. 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要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减少财政赤字入手。

财政收入方面, 随着1994 年我国开始对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实行了分税制和新的工商税制,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了大幅提高。

2003 年,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已由1993 年的12.56%上升为18.52%。

2005 年, 我国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由800 元提升到 1 600 元, 这虽然会流失一部分税收, 但有助于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让普通老百姓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促进消费进而拉动内需。

与此同时, 鉴于我国当前高收入阶层自主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 政府有必要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纳税监管, 只要提升高收入阶层的自主纳税额, 国家财政收入也能保证稳步增长。

财政支出方面,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 2003 年已跃居财政支出第二的位置, 仅次于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政府需要加以控制。

2. 要重视国债还本付息的影响。

首先, 政府发行国债时应注意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的平衡。

我国当前国债发行仍以 3 年~5 年的中期国债为主, 期限偏集中。

以2004 年内债为例, 期限在1 年及1 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额占全部内债发行额的9.17%, 期限在10 年以上的长期国债没有。

这样的发行期限结构会使得国债偿还期过于集中, 尤其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 国债的大量发行很快就转化为偿债压力, 减少了国债的自主支出。

在国债品种的选择上,政府可考虑逐步将附息国债作为主要品种, 使国债的利息偿付能够在待偿期内均匀分布, 避免国债还本付息集中在某一时段从而可能引发偿债风险。

其次, 政府可以酌情利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开发性金融, 替代长期建设国债。

近年来, 我国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主要投向了四大领域: 公共产品领域、准公共产品领域、部分竞争性领域、完全竞争性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