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环境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外伦理文化差异

中外伦理文化差异

史瓦丹和海斯提出五条假设
假设1:集体主义者比个体主义者敏感度低
假设2:男性个体比女性个体的敏感度要低
假设3:高权利距离者比低权利距离者敏感度低 假设4:弱不确定性回避个体敏感度较低
假设5:短期化导向的个体敏感度较低
8.3.2 中西伦理文化比较
伦理文化,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在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
中国:“性善论”,“德教”与“修身”合一 西方:“自然主义人性论”,制度约束
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人与自然
中国:“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
西方: 战胜自然,驾驭自然。
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个体与群体
中国:重社会整体文化,以社会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西方:倾向于实现人本身的需求,一个人为目的的
价值取向
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竞争与和谐
中国:偏重中庸,和谐 西方:以竞争求生存
8.3
中外伦理文化差异本节的的主要内容源自文化差异与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
中西伦理文化比较
8.3.1 文化差异与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 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 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 上,撰写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 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 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 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 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维度:个人主义 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权 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长期化导向与短期化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

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关于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关于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关于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摘要]比较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很多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对此的比较性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及了解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

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从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基督教伦理学与宋明理学、西欧近代伦理思潮与明清启蒙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西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从先秦诸子百家、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对理想人生及生活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就发展脉络而言,很多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从源头、内容、过程、规律来看,这种比较性的研究,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有更多的认识及了解。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在伦理学的历史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各自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如孟子所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孟子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五百年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圈是他英雄创造历史唯心史观的典型阐述,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意思是说经过五百年必有圣君兴起,有命世之才脱颖而出,前者对国家政治生活而言,后者是对人类文明史而言,抛却这种历史循环论的糟粕不论,以五百年为一时间单位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20世纪初2000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采用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无疑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脉络看得更为清楚。

一、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之比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儒学为主,因而表现出固定化倾向,正如董仲舒所言: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具体而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境界,可以说这种格局一以贯之,绵延千年,没有大的变动。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论文摘要: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

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

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

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

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

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

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

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

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

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

中西方“善”视角下的伦理学差异比较

中西方“善”视角下的伦理学差异比较

中西方“善”视角下的伦理学差异比较作者:向仲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国和西方关于“善”的观念历史悠久,而善又是伦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善”的角度来观察中西方伦理学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可从伦理学中的“善”入手来看中西方伦理学的核心及矛盾表现,再通过对“善”的了解来比较中西方“善”视角下的伦理学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善;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95-03在伦理学中,“善”指的就是大家共同满足,双方能够互相自愿接受话语、行为以及精神上的帮助。

性善论是儒家认为的人生而性善,成为政治上“以德治国”的基础,另一方面,性恶论就成了西方政治上进行“法治”的主要源泉。

大多数时候,人性的善恶只是存在不同的思想者眼中,也就会有不一样的论断,也许这只是顺手捏造出来的一种表达。

既然人性的善恶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终归是有其一定的伦理学原因的。

一、中西方伦理学中的“善”(一)中国伦理学中的“善”中国文字中的善就是羊进入口里,羊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羊是善良温顺的代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善”。

儒家思想自始至终占据着中国思想统治性的地位,并通过道德的引导渗透贯穿整个伦理发展历史。

作为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孔子认为的“善”是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社会规范,更多的则是表现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

对于普通百姓,“善”在其日常生活中能够使邻里和睦;对于君主来说,“善”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君主的仁爱思想,和谐社会也就产生了。

孔子为孟师,思想上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孟子在伦理观念上提出了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生而为善,具备着向善的意向,这是一种萌芽状态,也就是他所谓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个方面的规定使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相互对应,四心为四德的开端。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人性论方面以儒家孟子“性善”观点,荀子首创韩非子传承的“性恶”为主。

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是基督教思想精华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

标签:性善,性恶,原罪,中西文化。

引言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体现在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究其根源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差异,探究这些异同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人性。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论述,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起源、结构、价值观、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多是从性善、性恶等易于为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角度出来分析的。

西方之于人性论的探索在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当属基督教的《圣经》中著名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罪恶。

真正确立了“性恶论”在西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不可摇撼的地位。

本文就中西方主流人性論观点进行比较,以及不同的人性观对中西方人文科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

一、中国古今人性观(一)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经过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的主观改变即成为“善性”。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之比较研究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之比较研究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之比较研究作者:李玉琦来源:《活力》2012年第12期[关键词]伦理学;性善论;相似性;差异性一、中国伦理学关于古代“性善论”思想的阐述人性论是先秦儒家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中国伦理学史上关于人性的探讨应起源于先秦的儒家学派,其“性善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善恶观的代表人物应首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环境和习惯的不同,才使得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肯定了人性是普遍的、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的生活习惯,至于怎么个“性相近”,孔子并未对此展开论述,因而孔子并没有建立起人性善恶的理论。

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

他在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性善论”,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学说,使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是生来就有的,而人的善良本性是由于人们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在人性中得以充分发挥的缘故,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就像人生来都有四肢一样自然而然,不用后天的努力就已经在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了,进而认为没有这“四心”,人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人。

这“四心”正是“仁、义、礼、智”四种社会道德规范的始端,并且这“四心”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的,它是一种天赋,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只是有些人不去探求而已,也是这“四心”才会使得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能够和睦相处。

“四端”和“四心”是人性本善的根据,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的源泉,更是开明顺达的政治社会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的共通性、并把这种共同人性归结为先天的善良意志的思想家。

试论中西方行政伦理差异及其启示

试论中西方行政伦理差异及其启示

2008.09(中)试论中西方行政伦理差异及其启示陈丽慧摘要政府行政的服务理念已经在国内外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上成为共识。

然而,在传统的行政伦理观念和社会体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中国和西方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借鉴西方行政伦理合理之处对构建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以及相应的行政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关键词行政伦理社会监督服务型政府比较借鉴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223-02行政伦理观念,无论在西方的政府再造运动还是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西方由于各种原因却存在较大差异。

怎样做到对西方“洋为中用”,对中国“古为今用”,在新时期我国所进行行政伦理建设,乃至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都是应继续思考的问题。

一、中西方行政伦理传统观念之异同所谓行政伦理,简单表述就是行政活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

是关于政府及各行政组织和个人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为道德规范、行政伦理制度、价值观念模式等的总概括。

其基本内容和基本行为规范是行政道德规范。

行政伦理是一个包含有道德,还包含着制度化存在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复杂系统。

中国和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对待行政伦理观念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一)中西“人性假设”之分野人的自然与精神的二重性决定了人性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人在本质上是“我思”,又是“我在”,其存在状态的“性”在中国哲学看来是一种本来状态的清净光明和人生命赖以形成和存在的根据,也可表明这种实体的性质或属性,即“性”是善良的,是人类道德行为的依据。

儒教崇尚人性,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在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理论的是战国时的孟子。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中西伦理学德性观之比较研究

中西伦理学德性观之比较研究
与此 相反 , “ 西 方伦 理学 在寻 找人 类高 于 自然万 物 的特有 本性 时 , 不 同于 中国伦理 学 的地方在 于 : 它
心, 非人 也 ; 无 辞让 之 心 , 非人也 ; 无 是 非之 心 , 非人 也 。恻 隐之 心 , 仁 之端 也 ; 羞恶 之心 , 义 之端 也 ; 辞让 之心,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智 之端 也 。 ” ( 《 孟子 ・ 公
想进 行对 比研究 , 以更 好地 把 握德 性范 畴 , 过有 德性‘
的生 活 。


德性: 善 性 还 是 理 性
归, 无 论是 主张 “ 性 恶论” 还是 信奉 “ 性善 论” , 最终 的 归宿都 是善 , 即所 谓 的 “ 涂 之 人 可 以为 禹” ( 《 苟子 ・
性恶》 ) , “ 人 皆可 以为 尧 舜” ( 《 孟 子 ・告 子下 》 ) 。这
在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 孟子是最早提 出“ 性 善 论 ”的 大 思 想 家 。 在 他 看 来 : “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 …所 以谓人 皆有 不 忍 人 之 心 者 , 今 人 乍 见孺 子
他认 为 , 如 果 人 能 够 在 后 天好 好 学 习 、 不 断改造 自
己, 最终 是 可 以为 善 的 , 正所 谓“ 人之 性恶 , 其善 者伪
也” ( 《 苟子 ・ 性恶》 ) 。
将 入 于井 , 皆有 怵惕 恻 隐之 心 ……” ( 《 孟子 ・ 公 孙 丑
上》 ) 你的道德直觉 、 道德担 当、 当下的正义 冲动 , 并
没 有其 他任 何 功利 的 目的 , 是 你 的 内心 有 一 个 无条 件 的道 德 要 求 和 绝 对 命 令 , 使 你 不 假 思 索 地 去

中西环境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中西环境伦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契合之处 。
对人 在 自然界 中 的地 位 的认 识 是 一 致 的。在 我 国古代 思 想界一 些 思想 家认 为 , 人虽 然 是 自然 界
的形成 , 这一思想 在《 周易 大传》 中就有很好 的表
达, 在 当 时 的文 化 背 景 下 能 提 出世 界 万 物 都 有 产
生、 发 展 和 灭 亡 的 过程 已 经是 很 了不 起 的思 想 了。
《 决策 咨询) 2 o 1 3 年・ 第5 期
中西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之 比较研 究
周 鑫

要: 世界 范围内生态恶化 的现 实催 生 了环境伦理学这 一新 兴学科 , 环境伦理介 于伦 理学 和环 境生态科 学之间 ,
不但 具有理论性 , 而且具有实践性 。它的产生 , 是协 调人 和生态 环境 系统 之 间的关系 , 求得 二者 和谐 发展 的结果 。 开展 中西环境伦 理思想 的比较研究 , 求 同存异 , 取长补短 , 要提高到人类环境伦理道德 的高度去感悟 和对待这个 问
史学理论 。
41
《 决策咨询) 2 o t 3年 ・ 第 5期
人类 未来 的 生 态 负 有 不 可 推 卸 的 责 任 和 无 比光 荣 的历史 使命 。 合 理地 利用 资源 , 维 护生 态 平衡 。我 国早 就 在 合 理利 用资 源 , 维护 生态 平衡 的伦理 观 点上 达 成 了
中的特 殊 地 位 , 与 中 国古 代 的观 点 有 许 多 相 似 之 处 。他 们 突 出 强调 由于生 存 和生 态 系统 是 一 种 动 态 的平 衡 系 统 , 人 能 主 动地 适 应 、 支 配 和改 造 自然 界; 人 类 的生物 本性 决定 了人 类 既是 地 球生 态 系 统

合“礼”性与合“理”性之辨——中西传统伦理思想之比较

合“礼”性与合“理”性之辨——中西传统伦理思想之比较
治, 儒家心 目中的理想封建社 会便
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二、 ‘ ’ ——西方传统伦理思 想的集中体现 理 , 1 生 与延伸, 在总体是依据西方社会 的价值观和文化 背景而建立起
种理想 的道德秩序 ,它就可以为生活在其 中的人提供幸福 、 自由、 自我 实现或全面发展 的条 件; 个人一旦拥有主动遵循道
合 “ ” 与 合 “ " 之 礼 性 性 辨 理
中西传统伦 理思想之 比较
杨 宁
(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6
【 要】在人文社会学科体 系中, 摘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 两个不 同的体 系。 在这两种 不同的体系中, 伦理思想是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 。比较中西方伦理思想 的发展 , 对于现 实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了身份 的限制和区分, 作为宗教祭祀仪态 的“ 便开始具有 了 礼” 式合理性 的意义上 , 合法性 的成立通常需要有一个“ 讲理” 的过 社会身份区分 的内容 。礼在 中国古代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 程 , 而以“ 理据 ’ ’ 清晰为其 自身成立 的必要条件 。就此而言, 合理
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 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 , 是维护上层 性就是合法性, 合法性必 以合理性 为前提。 建筑 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人与人交往 中的礼节仪式 。 作为道德规 范, 它是 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孔子说 : 三、 比较及评价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 西方传统社会的道
【 关键词】礼; 理性; 伦理 合“ 性 一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的集中体现 礼’


得真理 , 拉克利特 的“ 赫 思想 ” 当于“ 相 理性 ”最早 明确提 出理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以儒学为主, 表现 出固定化 性概念的是阿那科萨哥拉 。他认为“ 的‘ 物 种子 ’ 是存在物 的始 倾向, 正如董仲舒所言 :道之大 , “ 出于天 , 天不变 , 道亦不变 。” 基 ” 人的感官只能认识具体 的事物, 唯有理性是揭示“ 始基 ” 的 其思想的集中体现便在一个“ , 礼’ 子上面 。 礼 ’ 是宗教祭祀仪 可靠工具 。斯多葛学派把理性视为神 的属性和人 的本性。近代 “ 原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为例摘要:东西方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事、道德、思想教育等方面问题诸多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也反映出两位鼻祖各自的思想倾向对比。

由此比较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主要表现为注重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

强调德治与强调法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方面的区别。

关健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孔子;苏格拉底;比较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自古有之,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中心,政治要求寓于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中,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把伦理教化和政治教化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大多体现在个人经验和直觉感悟,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大多注重科学研究和逻辑分析,理性色彩浓重,并具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说起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鼻祖,人们不禁会想起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两位圣贤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难分伯仲,他们都是用“述而不作”这种方式表达思想——格言式的孔氏“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辩式的苏氏“论语”则是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载下来的。

不过,两位圣贤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孔子怀有强烈的入世之心,为了重返仕途,曾多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国;苏格拉底始终安心做一个职业的雕刻技师,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漫步雅典街市,自由闲适地找人谈天。

此外,孔子晚年的基本身份是教师,招收的学生比较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相比之下,苏格拉底的朋友比较多,在交往的过程中,平等的争辩随处可见。

由于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中西方薪火相传,影响深远,将他们的部分思想作一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班级:83050806学号:2008030508156姓名:梁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

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

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

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

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

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

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

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

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f o r o v e r ll a s o c i a l p r o g r e s s .
Ke y wo r d s: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t h i c s ; h a r mo n y ; 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v a l u e
的不断完善做出巨大 的贡献, 就要积极主动地学
远 意义 。
关键词: 环 境伦 理 ; 和谐 ; 实践 性 ; 环 境价 值 中图 分类 号 : X 9 5 4 文 献标 识码 : A
C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中西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之 比 较 研 究
周 鑫
( 首都 师 范大 学历 史学 院 , 北京 1 0 0 0 4 8 ) 摘 要: 世 界 范 围 内生 态恶化 的现 实催 生 了环 境 伦理 学这 一 新 兴 学科 , 环 境 伦 理 介 于伦 理 学
和环境生态科学之间, 不但具有理论性 , 而且具有 实践性。它的产生, 是协调人和生态环境 系 统之 间的 关 系 , 求得 二者 和谐 发展 的结 果 。开展 中西环境 伦 理 思想 的 比较研 究 , 求 同存 异 , 取 长补短 , 要提高到人类环境伦理道德的高度去感悟和对待这个 问题 , 对社会 的全 面进 步有深
Ab s t r a c t : T h e e me r g i n g d i s c i p l i n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t h i c s h a s a p p e a r e d d u e t o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We s t e r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t h i c t h o u g ht s,s e e k i n g c o mmo n g r o un d wh i l e r e s e r v i n g d i f f e r e n c e s,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Et h i c Tho u g h t s
Z HOU Xi n
( 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 C a p i t a l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8, C h i n a )
c o o r d i n a t i n g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e e n h u ma n b e i n g s a n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s y s t e m a n d
第 2 6卷
第 2期
5 月






Vo 1 . 26, No . 2 Ma y,2 0 1 3
2 0 1 பைடு நூலகம்年
F ORES TRY LA BOUR SA F ] 巳 TY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5 0 9 1 ( 2 0 1 3 ) 0 2- 0 0 3 9- 0 3
s e e k i n g h a r mo n i o u s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t w o .C o n d u c t i n g t h i s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C h i n e s e a n d
由于 各 国的 发 展模 式 和历 史 历 程 等 条 件 的
习我 国古代 有 关 环境 伦 理 思 想 , 并发 扬光大 , 同
不同, 环 境伦 理也 存 在着 诸 多 的异 同点 。我 们 现 在要 想 为人 类 生 态 文 化 的 发 展 和 环 境 理 论 思 想
时还要 对 西 方 环境 伦 理 中有 益 的 东 西 进 行 有 选 择地、 合 理地 应用 , 要走 环境 可持续 发展 的道 路 。
u n d e  ̄t a n d a n d r e g a r d t h i s i s s u e f r o m t h e a n g l e o f h u ma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t h i c s , w h i c h i s o f p r o f o u n d
wo r l d wi d e e c o l o g i c l d a e g r a d a t i o n.E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t h i c s i S b e t we e n e t h i c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l a a n d
e c o l o g i c l a s c i e n c e , f e a t u r i n g b o t h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t y a n d 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 .I t s e me r g e n c e i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