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法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是一座庐山,诗人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并不相同。
这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二、阅读㈠学习第一层次:1、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阅读课文开头几小节,看看能不能读懂。
2、生:读课文开头几小节。
3、师生交流:师:读懂了吗?有什么发现?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作者的观点其实就是什么?明确:“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观点)4、师: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明确: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师明确:怎样亮出作者的观点,要取决于观点本身是否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像那种平白如话、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亮出,正因为本文的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以作者才选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㈡学习第二层次1、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明确: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2、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哪几个问题?3.交流:明确:第一个“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段4)第二个“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段9)第三个“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段9)4、师:我们先来点击第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一. 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文章通过多个案例告诉我们,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唯一,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创新和思维的拓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仍有可能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缺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以便于展示和讲解文章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文章的标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曾经遇到过一个问题有多个答案的情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通读全文,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篇范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篇范例)第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刘士伟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本课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构想: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导入1.师:这一幅图片大家看,像什么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2..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
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板书)3.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完成目标一积累字词。
二、与作者对话,自主探究1.没有了文字障碍,下面我们就和作者对话,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观点)3.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生: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三.与文本对话,合作辨析1.既然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我们接着和文本对话,同学们合作辨析。
同学们轻声朗读4-8段,思考: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学生分组筛选采集信息,讨论,质疑,交流明确1):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个分析颠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知行合一,毛泽东,邓小平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再次感受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2).问:课文是如何论证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的呢?举例论证,举了那两个例子请大家概括一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要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材料,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教学的呈现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有多样性。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学习目标】1、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理解__的结构特征。
3、学习__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理解__的结构特征。
(重点)2、学习__的'写作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为何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启示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
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谈创造性思维的。
二、自主预习__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明确:①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②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一)归纳主题__由一题目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创造力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观点。
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
同时,对我们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二)写作亮点1、开头设置问题,引出命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
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命题。
2、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这是__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__的层次可概括为: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层层展开,环环相扣,把问题引向更深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8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8篇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提出。
二、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三、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2、文章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口头练习:请看屏幕——能告诉我,你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吗?(学生发言)师:很好,大家很有想象力!那么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生自由回答)师: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原来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吗?二、疏通字词——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05页,在浏览课文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字词。
(投影)词汇积累: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推敲汲取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师:特别要注意其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注解,尤其是几个成语:比如“孜孜不倦”的“孜孜”是“勤勉”的意思;“锲而不舍”的“锲”指“雕刻”;“不言而喻”的“喻”是“明白”的意思。
另外,关于“推敲”这个词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请同学们课后查工具书,把它整理在笔记上。
三、整体把握——师:解决完字词的问题,我们可以来看课文了。
请同学们一边浏览课文,一边通过思考屏幕上的这些问题来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
(投影)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2、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二一、巩固复习1、听写字词;2、解释词语;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3最新-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积累: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等词语,读准这些词语的字音,理解它们的意思。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认识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并以之感知文章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赏析本文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方式和层层深入论证的技法,识别本文的论证方法,探究作者严密的论证逻辑。
2、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图片激趣导入。
二、教读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将文中出现的: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止步不前、不言而喻、汲取圈起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读完文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谈最初认识,教师暂时不做肯否定)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议论文知识寻找中心论点。
复习讲解议论文两种典型的结构方式,明确两种结构方式中心论点的位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子:《怀疑与学问》引论——本论——结论(例子:《想和做》4、学生辨别本文结构方式,用圈点勾画读书法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
5、教师出示自己初读这篇文章所做的圈点批注,进一步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同时针对之前学生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认识做分析。
(二)摘读课文主体部分,明确本文论证的角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布置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过渡句与段中的中心句。个别指导。
当堂问题思考:(发放资料)
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各自所用的段落?
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及中心句,归纳文中的主要观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词语。2、思考问题: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本文层次结构。
1、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
a、“事物正确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b、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呢?
c、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点呢?
d、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什么?本文列举了哪两个事例?e、“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f、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2、学生间相互交流结果,采用问答式,师生互动,最后小结。
五.作业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读课文,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语句及观点。
教学难点
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情境导入
板书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3+4=?
导入本节: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归纳: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4篇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1、分组自学要求: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B、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4、动笔练习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
(如太空笔的事例等)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
(机智应变)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四、小结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
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_五、网络论坛(课后)教学目的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3 "more than one correct answer to t hings" in Chinese volume 1 of grade 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篇章2: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篇章3: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篇章1: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
二、设计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
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
本文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毋庸置疑,然后让学生在文中筛选信息,结合以前学过的议论文知识,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并能指出一定的论证方法,最终使学生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树立在生活中活用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
2、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
2、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一、导入。
同学们,进人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干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在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做二件事:1、现在先把黑板上的生字读两遍:蒂 dì孜 zī汲 jí锲qiè2、本文作者是谁?生齐说(罗迦·费·因格)。
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二、阅读、交流。
学生接触的议论文不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内容分步完成。
1、请同学们看课文前3节,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
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讲述: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邵锋琴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本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话题,主要论述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学习本文,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了解太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有机透露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兼顾所有学生,注意教学层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自学与探究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思路。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5分钟)1、了解作者。
2、理解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 / 4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汲取根深蒂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言而喻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大意。
4、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自学要求目标1、2用5分钟独立完成,目标3、4用7分钟先独立思考,再用5分钟小组交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这篇课文首先用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告诉我们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然后再用道理论证论证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关注普通的想法或是闪念,并推敲和充实,最后总结上文,得出我们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结论。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 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教课方案内容预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理解看法和支撑看法的资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育独立阅读、仔细研究、踊跃谈论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激活思想,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课要点】:1、熟读课文,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的思想方式与创建性思想、创建力之间的关系。
2、理清谈论文的三因素及其构造。
3、激发学生的创建性思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课难点】:激发学生的创建性思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课方法】:情境法、谈论法。
【教课器具】:小黑板【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内容及步骤】: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迅速地说出答案:2+1= ?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月) +1(月) =1(季度) 3(天) +4(天) =1(周)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迪?教师评论概括: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行思议的东西,只需调整一下思想方式,换一个思虑角度,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圈,就会获得异乎平常的答案,使不行能变成可能。
今日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裕创建力的人。
板题:二、整体感知:1、看书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2、我们能不可以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一样的察看角度下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觉。
请同学们思虑?明确:题西林壁(苏轼)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新课讲解:1、默读课文,表上序号,思虑:⑴ 、既然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我们在剖析和研究事物时应当采纳如何的态度?⑵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想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要求我们不知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研究。
这一点为何特别重要?⑶ 、创建性思想有哪些必要的因素?⑷ 、这类创建性思想能否任何人都具备呢?能否存在富裕创建力和缺少创建力的差别呢?2、同桌沟通思虑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解答不止一个教案[新人教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知识目标:一、积存词语,把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二、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熟悉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有思辩色彩的特点。
能力目标:一、区分文章的标点和材料、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白得评判作者的观点。
二、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式,培育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熟悉制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鼓舞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制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想和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一、明白得"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的含义。
二、体味设问句的表达到效。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1=?,那个数学题的答案是2,可是,在咱们生活中,有时所碰到的一些情形的答案往往就不是这么单一啦,比如:1(个男子)+1(位姑娘)=1(个家庭);一把锯子+一片丛林 = 一片荒漠;今天咱们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探讨创新的隐秘。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学生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存的词语,引发试探的警语,文章的关键句等。
二、试探本文要紧论述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什么缘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明确:本文要紧论述如何拥有制造力的问题。
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个问题具体,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发读者爱好。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
(一)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全文共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1-3):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点。
第二部份(4-8):论述制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份(9):总结全文。
(二)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从四个图形提出问题,得出一个什么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出什么观点?“不知足于……”3、什么缘故“这一点”超级重要?只有熟悉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知足一个答案,不舍弃探求,咱们才会有所发觉,有所制造,有所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
一个》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舞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3+4=?
2、看看如此的结果估计不?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您有什么启发?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考虑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估计变为估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请同学们考虑?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您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考虑:
(1)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特别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不是。
(2)作者文章开头如此的写的目的是什么?您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如何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差不多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种思维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特别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您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不?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1)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2)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3)伽利略:摆的定律。
(4)黄道婆:纺织。
(5)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不管是作者,依然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
呢?
(1)事实上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如此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2)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您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
然而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依然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您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不?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能够依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1)渊博的知识。
(2)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3)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考虑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快乐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24点(用5 6 3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