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课文鉴赏说明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2年人教版《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2年人教版《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2年人教版《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孙权劝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本文简练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其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富有情趣,尤其值得玩味。

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课文节选:初1,权2谓3吕蒙4曰:“卿5今6当涂7掌事8,不可不学。

”蒙辞9以10军中多务11。

权曰:“孤12岂13欲卿治经14为博士15邪16!但17当18涉猎19,见往事20耳21。

卿言多务22,孰若23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4。

"蒙乃25始26就学27。

及28鲁肃过29寻阳30,与蒙论议31,大32惊33曰:“卿今者34才略35,非复36吴下阿蒙37!”蒙曰:“士别三日38,即39更40刮目相待41,大兄42何43见事44之晚乎45!”肃遂46拜47蒙母,结友而别48。

词句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现在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及赏析《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孙权劝学》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最终取得长足进步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吕蒙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孙权善于劝勉他人的特点。

在文章中,孙权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来劝说吕蒙学习,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而吕蒙也能够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展现了他的虚心接受和勇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同时,文章中还通过鲁肃的惊叹来展示了吕蒙的进步之大,让人感受到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生动有趣,是一篇非常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全解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该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交代了吕蒙的背景,他是一位英勇的将领,但缺乏文化知识。

孙权作为吴国的君主,深知国家的治理需要人才,因此他劝吕蒙要多读书学习。

吕蒙最初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但孙权用自身的经历和思考来激励吕蒙,告诉他读书并不会妨碍他的军事才能,反而会有所帮助。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读书学习。

鲁肃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他与吕蒙交好,并经常与他讨论天下大事。

当鲁肃看到吕蒙的进步时,他非常惊讶,认为吕蒙不再是那个没有学识的人了。

吕蒙则回答说,与有见识的人分别几天后,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才能和学识。

整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性格,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孙权、吕蒙两人的形象。

孙权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他的劝学不仅是对吕蒙个人的帮助,也是对整个国家治理的重视。

吕蒙则从一位英勇的将领成长为一位有学识、有远见的国家栋梁,他的进步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也是对孙权劝学的最好回应。

此外,《孙权劝学》还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无论是君主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总之,《孙权劝学》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鉴赏

《孙权劝学》鉴赏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

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一) 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 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 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体验。

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

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四) 说教学方法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孙权劝学翻译及赏析

孙权劝学翻译及赏析

孙权劝学翻译及赏析孙权劝学翻译及赏析 《孙权劝学》选⾃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段,讲述了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那么,下⾯是⼩编给⼤家分享的孙权劝学翻译及赏析,希望⼤家喜欢。

孙权劝学原⽂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

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警⽈:“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别三⽇,即更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泛地学习知识⽽不必去深钻精通。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个⽐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感到获得了很⼤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的⼈,分别了数⽇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去。

【⽂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个⼈只要⼴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也要学习,让社会也⼀起进步。

7)做⼈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轻⾔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的课文

孙权劝学的课文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作者】司马光【朝代】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出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孙权劝学》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孙权劝学赏析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赏析 新人教版

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赏析 新人教版

《劝学》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极易流于枯燥和单调,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
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

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第15课《孙权劝学》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5课《孙权劝学》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5课《孙权劝学》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doc初中语文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

劝学,劝讲,鼓舞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要紧内容。

〔二〕谋篇立意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讲下〝乃始就学〞,其才略专门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层次划分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尾〕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不〞。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情况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情况的结果,也不是直截了当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讲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同意了劝讲;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咨询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不〞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讲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讲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能够看出他的善劝,又能够感到他对吕蒙的靠近、关怀、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不由自主的赞扬,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难道判假设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5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5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并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文本的能力。

学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

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

对本文已做了预习,能够熟练朗读。

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

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1/ 1。

部编版语文七下孙权劝学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下孙权劝学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下孙权劝学注释译文赏析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

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
●课文鉴赏说明
这篇文章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一、整体感知
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

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

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

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

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

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荀子认为“积”
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二、写作特点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这些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而且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句也可以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