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多样性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及其当代价值
s a c oa sr p e e td b n n h v u o wa d t a h y mu tg e o d t e e i tr r tto d s e ss h l r e r s n e y Le i a e p tfr r h tt e s o b y n h s n e e ai n mo e p wh c l smp i n u g rz Ma x s hi s p y a mu t i h wi i l y a d v l a e l f i r itp l o h nd o s ma e i n v t n o Ma x s h l s p y. k n o ai n o r it p io o h S n e t e o m nd o e i g u i c he r fr a p n n p,Ch n s c l r v lo d s u s d t i x lr to i e e s hoa s ha e as ic se hs e p o ai n,a d s g e t d n u g se t t“t e r t r o Ma ”.wa tn o bul e i tr r t t n mo e I n v to fMa xs hi s p y ha h eu n t r x n i g t i a n w n e ea i d . n o ain o r itp l o h d p o o i e r tto d s s fo ntr ea in mo e i r m i tr r tto o e t t h so i a s in e, b s d o e t r a i g n t p n e e ain f tx o itrc l c e c p a e n t x e d n a d he Ma it c e i c t n p i t On y s h i n v to a p o i t e ba i he r a d e fci e wa s f x r s s int i sa d o n . f l uc n o ain c n r vde h sc t o y n fe t y o v t n ng fr c n e o a y Chi a’ o sr c in a d d v lp n . hiki o o tmp r r n S c n tu t n e eo me t o Ke r y wo ds:Ma xs h ls p y;I t r r t t n mo e;Cu r n au r itp io o h n e p ea i d o re tv le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
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
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
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马克思人道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道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顾玉平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人道思想的哲学基石,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人道思想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的人道思想超越了历史上一切人道主义学说,为我们今天坚持 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以人道价值推导经济逻辑,完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 人道思想 实践 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但马克思决不是一位抽象的人道主义博爱论者,而是一位现实人道主义的践履者和科学人道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马克思把他的目光投向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以其非凡的理论创造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随着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确立和推开,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人道思想有助于我们建立现实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马克思人道思想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人道思想主要沿着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以无产阶级为人道关怀的主体;二是以实践观为人道思想的哲学基石;三是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人道思想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登上理论舞台伊始就立志投身于人类的幸福事业,其人文关怀的主体视域是 全人类,这种为人类献身的强烈的理想主义情结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接触到了大量的实际问题,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结果是迅速地转向了现实主义的立场。
1843年10月,马克思在巴黎与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盟员建立了联系,观察了那里的工人运动,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导言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叫做 人工制造的贫民,并开始将自己的哲学定位为无产阶级的 精神武器。
1844年,马克思写作了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掩盖了 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这就是资本的内在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国民经济学也就自然 不知道有失业的工人的存在了。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
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
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
它是我们认识全球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把钥匙,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解释历史的结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1845-1846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出的。
此后,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一直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发展道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衡量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尺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思想(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由神或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的事实所决定的。
它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
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广泛的分工使得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具有了普遍性,从而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成为可能。
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方面的相互依赖和联系,这就使得原来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打上了世界的烙印,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现状及问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结合•结论与展望0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述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逐渐形成的一个整体。
世界历史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19世纪欧洲社会背景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力量壮大的时期。
思想背景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背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0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导社会经济发展0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动全球化进程0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倡全球化的理念,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具有指导作用。
促进社会公正0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社会公正、平等、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和趋势。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探讨社会变革的路径和条件,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当代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首先表现在他对人类尤其是劳动者的本质的深刻反思上,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另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哲学界对人性、人本、人道等概念的单纯、抽象解释,提出了新的、更为深刻的人类本质理论,这对于当代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其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上表现得比较充分。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导致人的自由与均等性的严重损失,社会的贫富差距难以缩小,阶级对立与冲突日益激化。
马克思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只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这种思想已经在20世纪初的苏联和中国得到了实践,虽然最终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无阶级社会,但是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民主发展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还涉及到对历史的深刻分析上。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进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对前一阶段的批判与超越,也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这种历史哲学观启示人们去思考当下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特别注重评析历史变革的必要性与方向,对于解释当代社会的进程和内在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最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对人类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的揭示上具有特定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意识观念来自于阶级利益的需要,是一种约束人类思想的桎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依靠意识形态来谋取自己的阶级利益,压制工人、劳动者的自我觉醒和解放,同时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本体论——精选推荐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
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
本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探究的深层根据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从词源学等各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1]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并有所深化,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本体论追寻的意义在于它根源于又体现着人的超越本性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超越性方面。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阐述马克思如何在他的经济学理论中构建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接着,我们将分析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实际运用,揭示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剩余价值学说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影响,包括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用于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
我们还将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阐述我们将如何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潜在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一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通过劳动不仅再生产了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还生产出了一个超出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马克思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以利润、地租和利息等形式瓜分。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换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情怀解读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情怀解读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指导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是十分深刻和独特的。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情怀的解读,探究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文化多样性则是在这个矛盾中形成和变化的。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产生了文化上的阶级差异和社会冲突。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文化多样性的实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意识形态不仅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也通过对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对社会产生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从这一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发展,从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不同思想流派和文化传统的交流碰撞,也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实现也与马克思主义的情怀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情怀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创造活力。
这要求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推动各种文化形式的发展和交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恩格斯与马克思终生亲密无间地合作,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人类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尽管恩格斯十分谦逊地称马克思是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者,自己只是“第二小提琴手”,但实际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大众化作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
今天,认真回顾总结恩格斯的这些哲学贡献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所作的贡献大家知道,恩格斯把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
但实际上,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也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关系的发现,亦即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发现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初通过研究德国的农民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认识到物质利益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关系。
随后,通过在克罗兹纳赫的研究,包括研究欧洲各主要国家历史上的所有制关系、社会等级结构以及国家和法的关系等等,基本弄清了欧洲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欧洲各国的社会结构演变,初步发现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以及法律观念等等,为发现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了两篇文章,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初步阐述了上述思想,并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揭露旧世界,创立共产主义新世界。
这样,马克思就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杨金海【提要】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大众化作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实践的研究方法。
它主张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和实践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
这种方法论不仅关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注重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这些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工具,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它就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指导许多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理论武器。
特别是在当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价值更加凸显,它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2、阐述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现实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首先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方法论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工具。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许多学者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推动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当代价值摘要:剖析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分析了发现它们的意义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而阐叙它们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当代价值一、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其含义我们从小学的课本上开始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马克思及其贡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二、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交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在内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2)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研究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就可称之为文化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革文化、建设文化、广大人民认识文化的思想武器。
在以批判眼光看待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哲学的同时,又从中吸收了精华部分,以此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在国际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的主题。
学者在研究文化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就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价值0.引言在世界哲学研究课题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就我国理论研究课题现状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非常重大的课题。
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体系的时候,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其文化哲学是所有研究体系的起点与基础。
哲学本就是系统性的概念,文化哲学仅仅是分支。
此分支重在研究文化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的观点与方法,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有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体系,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文化哲学的观点争论不休。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的论述,因而不存在文化哲学思想。
更多学者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虽然很少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甚至没有提到“文化哲学”这一名词,但马克思著作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接受维科文化哲学思想,且接受浪漫主义思潮。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时候,不应从表面理解,而应探究其中的含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文化本质论。
关于文化,在研究文化哲学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这一问题。
但是对文化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深化。
因此,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其核心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积累,最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通过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第二,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但阶级斗争依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当代阶级矛盾、探索无产阶级斗争的路径和策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的全面发展局限于商品经济的范畴,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马克思主义强调,真正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在当代社会中,面对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引导我们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尊严和幸福,推动社会进步和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丰富而完整,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无论是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还是环保和全球化等问题,马克思主义都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马克思,意蕴,思想]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一、批判意蕴17世纪维柯,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黑格尔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世界历史做了开拓性研究,但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最终没能脱离唯心主义的立场,没能摆脱各自的民族观念的束缚。
马克思在批判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前提出发,指出生产力和人们之间普遍交往的发展促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前人世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前提,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维柯、圣西门、黑格尔等人虽然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他们把历史发展建立在永恒理性基础上,同时将理性看作是先验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支配世界的绝对力量。
如黑格尔认为因为世界历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发展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
黑格尔以精神为基础来论证世界历史如何在精神中从空间发展到时间,从根本上脱离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马克思克服了前人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通过对劳动、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国家及世界市场等之间相互关系的潜心探究,确立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从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将唯物主义与世界历史观统一起来。
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活动。
因此,世界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各民族相互交往形成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置于现实的人及其客观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从而使世界历史理论有了正确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正确 评估 马克 思哲 学解 读 史中 的 “ ” 与 “ 一 多” 国内相 关教科 书 已经采 纳把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史 大 致 区 分 为 三个 “ 十 年 ” 的做 法 。2这 种 历 史 分 五 _
期恰 好 可 以描述 马克思 主义 发展 史 的一个 外 部 特 征 :从 l 纪 4 9世 0年 代 开 始到 恩 格 斯逝 世 ,是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形 成 、检验 和发 展时 期 ,即生 成 “ ” 的 时期 ;接 下 来 的 5 一 0年 ,首 先是 第 二 国际 内部 争 论 , 接 着是 苏联 马克 思 主义与 西方 马克思 主 义对 峙 时期 ,即 “ ” 驾 马车 时期 ;再 接 着 则是 百 花 齐放 的时 二
主张对 模式 的历 史性 进行 自觉 研究 ,在 此基 础上 穿 越 意识 形 态 的非 历 史性 而达 及 马 克 思 主义 的历 史科 学 。1 文 的基本 目标便是 通过 对 马克思 解读模 式 多样性 的进一 步审 理来 强调模 式 的历 史性 以及 模 式化 l本 研究 在 当代解读 中的意 义 。
维普资讯
营东拜 右 20 年第1期 0 6 0
“马 克 思 哲 学 的 当 代 理 解 ” 系 列 笔 谈 ・
・
马 克 思 哲 学 解读 模 式 多样 性 的 历 史 意 蕴 和 当 Nhomakorabea 价 值
◎ 胡大 平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经历 了复杂 的传播和 解释过程 ,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模 式也从 “ 一” ( 经典 形态 )
期 ,中 国以及其他 地 域经验 所 支持 的地 方版本 雨 后 春 笋般 生 长 起来 ,而 主要 发 达 资 本 主义 国家 的 马克
思 主义也 急剧 多元 化 ,最终形 成华 勒斯 坦所 称 “ 千面 马克 思 主义” 景观 。 如何 解读 这一 历史 呢? 标准 的马克 思 主义 ( 哲学 ) 史叙 事也都 “ 实 ” 地叙 述 了这 一历 史 ,从 而 忠
学立场。
[ 关键词 ] 马克思哲 学
解读模 式 当代价值
[ 图 分 类 号 ] B】 0 [ 献标 识码 ] A 中 (一 文 [ 章 编 号 ] 10 文 0 0—72 (0 6 1 0 0 0 36 20 ) 0— 0 5— 6
无论 出于 “ 本 ” 开 新 ” 还 是 “ 话 ” 目标 ,当 “ 读 ” 成 为 一种 积 极 的理 论 姿 态 ,马 克 思 返 、“ 对 解
变成 了 “ ” ( 种 地 方 版 本 和理 论 流 派 ) 多 多 。这 一 历 史 既证 明 了基 于 地 方 经 验 和 特 定 理 论 逻 辑 运 用发 展 马 克
思主义的合理 性 ,又 同时说 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开放性 本质。它在理论 上也 对今 天的 马克思哲 学解读或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提 出了重 大的要 求:如 果不将 自身的解读历 史化 ,就不能 达到马克 思主义 的科
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已获得 权 力地 位 的权 威 作 为裁 决 的依 据 ,真正 的认 识 或 思 想也 就 被 放 逐 了。前 苏 东 的教 训 之 一 便 是 , 在 同质性 的辉煌 编年 史 中 ,当争论作 为创伤 被 有 意 无 意地 回避 或压 抑 的时 候 ,一 方 面 ,塑 造 了大 量 的
自恋 的意识 形态 辩 护手 ,他 们 只认 为 自己是 对 的 ;另 一方 面 ,正如 精 神 分析 指 认 的 那样 ,压 抑 物会 不
主义哲学 在 当代 的生长 也就 获得 了重 要 的理论 契机 。但 是 ,这也 带 来 了一个 重 大 的理 论 问题 :在 甚 至 出现德里 达那 种飘 忽不 定 的幽灵 解读 的理论 氛 围 中 ,我 们 如 何确 证 自身 解读 的合 理性 ? 这 一 问题 已经 引起 国 内学 者 的注意 ,并 形成 一些争 议 。 近年 来 ,通 过对 苏联 教 科 书体 系 、西 方 马克 思学 、西 方马 克 思 主义等 多种解 读模 式 的评估 ,我 们提 出 了以模 式 为路 径 改进 当前 研 究 的建 议 。 一路 径 实 质 上 即是 这
“ 承认 了” 这个 基本 事实 :马克思 、恩 格斯 逝世 后 ,马 克思 主 义发 展 史 长期 存 在着 内部 “ 不和 ” 。虽 然
作者简介 胡大平,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 会理 论研 究 中心教授 、哲学博士 ( 苏 江 南京 ,2 0 9 ) 10 3 。
① 关于模 式的审理 ,参 阅张一兵 等的文章 ,《 术月刊》20 学 0 5年 第 l ;张亮 :《 0期 西方 “ 马克思 学” 的兴起 、演
名字都很少出现 ,更不必说在这个家族 的谱系 中占据一个位置 了。他们成 了这个 家族 中 “ 出族 、法 外 ” 的流浪者 。 ①
一
个家族 内部 闹 点 纠纷 甚 至 出 一两 个 叛 逆 ,这 不令 人 意 外 ,也 不 可 怕 。可 怕 的 是 , 当 “ 正 主 修
义 ”逆 反性 地成 为一 个原 始创 伤 ,因此 把 “ 正统 ” 权威 ” 和 “ 场 ” 抬到 至上 的地 位 ,并 以某种 业 、“ 立
化 与 终 结》,《 建 论 坛 》 20 福 0 6年 第 4期 。
5
维普资讯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 ,这是马克思 主义在理论上 生命力 的见证之一 ,但是 ,毕竟在传统看来 “ 不和”
并 非好 事 。所 以 ,人 们大 都倾 向于 盯着 主干 不放 ,异 口同声地 把那 些枝 枝 丫 丫谴 责 为修 正 主 义 的背叛 。 这样 ,在许 多 “ 辉煌 史 ” 的叙 事 中 ,“9世 纪 末 的马 克 思 主义哲 学 家 ” 或 者 “ 克 思 、恩 格 斯 的 战友 1 马 和学 生 ” 占据着 一 个个 显著 的位 置 ,甚 至如 果不 是 为 了批 判 或反 面 衬托 的需 要 , “ 伯恩 斯 坦 ” 等人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