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合集下载

以能力为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

以能力为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

以能力为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1-09-24T02:09:33.71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14期作者:吴俊梅[导读] 本文以潍坊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阐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指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吴俊梅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本文以潍坊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阐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指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即坚持“能力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维度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革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健全多元化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关键词:能力本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教育理念与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代教育中显得无所适从。

为此,目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此指导下,以“能力为本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所谓能力本位教育指的是依据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构建课程与教学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技能技巧操作性与就业针对性。

为此,高校从就业指向和岗位需求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门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潍坊科技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一直秉持着“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具备的幼儿保育与教育能力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例如“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班级组织与管理”、“交流与沟通”、“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等能力。

教育统计与测评实践作品3答案学校发展与评价

教育统计与测评实践作品3答案学校发展与评价

一、学校发展评价的视角与前提假设前提假设一:从多重视角看学校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系统。

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与境界)、复杂的(要素与因素)、发展的(竞争与和谐)组织系统;是一个有输入,更要有输出的流通系统(效率至上);是一个既要有管理者行为发生,又要有教师行为发生和学生行为发生,更要有三种行为协同发生的三边互动系统(三方发展共同体);是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生命场境)。

因此,应以动态系统观去理清学校组织系统的发展机理,加强学校组织系统的能力建设。

前提假设二:从多个层面看学校学校教育发展的有效性是学校整体系统的有效性。

学校教育发展的有效性一定是基于学校全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功能的全面发挥、每一个子系统中学校教育诸多观测点的全面观照、每一个观测点中学校教育发展的“应然”标准与“实然”状态之间的一致性表现出的有效性。

因此,学校教育发展局部的有效性绝不代表学校教育发展全系统的有效性,应以系统性去观照有效性。

前提假设三: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看学校学校发展系统的有效性既要观照学校发展的共性,更要观照学校发展的个性。

共性是实力(水平),个性是品质(特色)。

学校发展系统的有效性应体现学校共性发展基础上追求学校发展的个性。

因此,学校教育发展既要追求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更要追求学校办学特色的品牌打造,这是学校发展标准建构(能力建设)之根本。

二、学校发展评价的指导思想“一个中心”:坚守以教学为中心。

“20字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三个符合度”:第一,学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与社会要求、学校实情、学生发展状况的符合程度。

第二,学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与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的符合程度。

第三,学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与学校最终培养人的质量的符合度。

“三种取向”:第一,传统教育观下的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理念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取向)。

第二,现代教育观下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取向)。

第三,后现代教育观下的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谐教育取向)。

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分解

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分解

10、行动导向是根据内在逻辑而产生的,因此 它并不以学科结构为导向,而是跨学科的。
11、案例化学习代替了结构化的知识学习。
12、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给学习者提供了 更大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制度环境和 组织环境,使其能够更灵活地学习。
二、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
1、知识本位的教育观
2、学校课堂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与学习 者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的,其目的是 获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经验。
3、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或这两个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4、行动导向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在 此过程中学习者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尽量独 立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机械的对他人进行 模仿。
行动导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气氛活 跃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以下是德累斯 顿工业大学的霍什教授为行动导向总结的 12个特征:
1、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不是一种方法,而是 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它在符合制度层面和 组织层面的条件下,为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提 供更大的空间。 2、学习者作为行动个体,是教学的中心。 从广义上讲,学习者个人决定了教学过程, 主动组织这一过程并进行反思。
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张宏喜
gjszhx3863@
安徽科技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主要内容: •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涵义
•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模型
•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方法 •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的媒体应用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涵义
(一)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概念 行动导向是由英国的瑞恩斯教授在20 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的。所谓行动导向, 就是通过行动进行实践。即在一个专门以 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 具体任务作载体,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 以及和他人的合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和技 能。

基于能力本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摘要】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

要培养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高技能文秘人才,就要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与此相适应,高职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也要相应地进行重构。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文秘实践教学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则处于摸索阶段,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的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高技能文秘人才存在较大差距。

要使高职文秘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文秘人员,必须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结合,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实训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有章法、有成效地进行。

一、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所谓能力本位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理论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6年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中提出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或者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包括: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ning to be)。

四大支柱无一不指向能力维度。

这说明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三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提高了学习效率。

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

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

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在《微生物学》教改项目实施中从职业活动入手,与发酵企业行家共同分析《微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职责,细化各项能力。

围绕能力培养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标签:能力本位;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外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能力本位”的观点就是其一。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提倡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选择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估教学效果,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和职业性,使学生一旦就业便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并能适应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同时,职业教育也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能够继续得到完善和发展,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能力本位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微生物学》是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无菌意识,具备能够完成微生物的鉴别、培养检测、生长测定和菌种保藏等工作任务的能力,一方面为后续的《发酵工艺》、《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满足将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因此,《微生物学》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起重要支撑作用,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到关键的作用。

以往的《微生物学》多采用本科院校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虽然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开发或内容重组更新等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实践教学,强调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学科体系框架下仍然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对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导致职业特色不够突出,与工作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相距较远,与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要求符合度不足。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徐国庆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当人们开始对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产生实践疲劳时,他们开始希望有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来支撑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因此,一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如结果导向课程,在职业院校中广泛流行。

面对智能技术的汹涌浪潮,职业教育课程确实面临着深刻变革的需要。

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追求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能力本位课程进行改革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基于能力的课程。

“能力本位”是20 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流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并于1989年开始传入我国,成为20 世纪90年代以来支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

时至今日,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热潮已过。

然而,我们真正把握住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本质内涵吗?完全在课堂层面落实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吗?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当代社会是否还有存在价值?面对当前经济与技术环境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该如何发展?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 1重新探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这一重要的学术问题,源于对其当代价值的判断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一研究应从分析其本质内涵入手。

什么是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准确理解这种课程模式,首先要避免单纯从概念的字面意义去推测其含义,即要把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义理解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

如果只理解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那么这种课程模式是不成立的,因为大多数课程模式都主张加强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即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主张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但也仅仅是提高其科研能力。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知识结构,实施发现学习是提高学习者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

“能力本位”能够成为一种课程模式,其价值不止在于强调对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对能力的独特解释、获取方法和培养路径,即主张直接通过对完成岗位任务所要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培养学习者做事的能力。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观、说、论、辩”作者简介:姜大源,湖北武汉人,现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总编,并兼任上海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顾问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暨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会主任。

我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写过12个《观》,每个月写一篇卷首语,2006年写12个《说》;2007写了12个《论》;今年写了12个《辩》,现在写完了10个《辩》了还差2个《辩》。

《观》——第一年写的《观》,举例来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句式和字数完全一样,就标题写了12个。

《说》——2006年《十二个说》。

比如职业教育创新说、职业教育结构说、职业教育功能说,句式和字数也是完全一样的。

《论》——去年写12个《论》,职业教育方法与职业教育教学原理论、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职业教育经济教学论,也是句式和字数完全一样。

《辩》——今年写12个辩,依然是句式和字数是一样的。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观”:一、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三、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四、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六、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七、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八、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九、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管十、基于技术应用是层次观十一、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十二、职业教育学的类型特征观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说”:一、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设计说二、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职业说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整体说四、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处置说五、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的功能说六、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系统说七、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范式说八、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的预测说九、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的适配说十、职业教育教育思想的创新说十一、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理念说十二、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结构说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论”:一、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构论二、职业教育的教育原理论三、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论四、职业教育的小组动力论五、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六、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七、职业教育的技术教学论八、职业教育的经济教学论九、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十、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十一、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十二、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十二个“辩”:一、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二、职业教育: 供给与需求辨三、职业教育: 培训与教育辨四、职业教育: 评估与示范辨五、职业教育: 资格与能力辨六、职业教育: 经验与策略辨七、职业教育: 课程与教材辨八、职业教育: 案例与范例辨九、职业教育: 情景与情境辨十、职业教育:程序与过程辨十一、职业教育:模式与范式辨十二、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

最新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1、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2、高职教育的属性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3、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方针就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5、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6、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7、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8、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

9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10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11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

12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

13、国家对高职教育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要求就是:教育部2006年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14、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有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及必要的说明15、高职教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有: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这就是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16、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等特点。

17、为什么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所以它就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18、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哪四点希望?一就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就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就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就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咼远。

19、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与为高职教育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职业教育法》;(2)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3)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4)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咼咼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

中等职业学校3Q7S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3Q7S管理

3Q7S管理含义
3Q7S管理含义
改革创新型的学校
信息化建设的学校
优美校园
精细化管理的学校
和谐生态的学校
1.改革创新型的学校
3Q7S管理含义
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办
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社会吸引力和经济贡献率。通过 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学生个个能成功(成功之路,科 工起步)。社会满意度高,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能“高质量 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 都能创业成功!
最基本的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包括:忠诚、诚信、规则等。
二、7S在浙江中职学校管理中的推进
• 1. 2008年9月,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发展研讨会,省教育厅 副厅长鲍学军在《关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强调:
• 要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认真学习国内外、省内外的经验, 引进企业文化,创新工作方式,改变粗放管理方法,学习日本、德国 的经验,把基地、实训室管理好,使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标准化、精 细化、科学化。
实训基地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校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形势发展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实训基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训基地特别是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省市级实训基地中全面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等6s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实现全体师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建设职业教育优质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行3Q7S管理要以系统作保证、以标准谋细化、以数字达精确、 以专业臻卓越、以持续求精进,突出“人”与“制度”的完美结合, 弘扬自动自发精神,打造执行力文化,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为培育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简述几种教育观、学生观

简述几种教育观、学生观

简述几种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观与学生观是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对于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几种常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一、传统教育观1.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2.知识本位: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传授知识,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习成绩。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观1.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性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能力本位: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种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1.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等方面。

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实现能力的人。

2.尊重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1.知识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教育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2.学习的情境性: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强调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结:不同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教育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能力本位浅析

能力本位浅析
理方 式 产 生 变 化 , 对 劳 动 力 的技 能 的要 求 随 之 发生 变 化 。 在 二 十一 世 纪 . 一 个 人 最 重 要 的是 要 能 成 功 地 通 过 各 种 学 习 途 径 。 完成 他 所 需 要 的教 育 , 并 获得 终 身 学 习 的 良好 动机 。 职业 教 育 的从 教 人 员 必 须具 备 能 力 本 位 的 教育 观 。 能力 本 位 的 教 育 , 即 把 学 生 的 能 力 培养 作 为首 要 目的 , 知 识 作 为 教 学 的 载体 , 在 实 现能 力 目标 的 同 时 实 现 教学 的 知识 目标 .为职 业 教 育 体 系 的 改 革 提 供 动力 。 近 一 百 年 的历 史 长 河 见 证 了 职业 能力 观 的三 个 主 要 发 展 阶段 。即 ( 1 ) 行 为 主义 导 向 的 任 务技 能观 。十 九 世纪 末 二 十 世 纪 初 第 二 次工 业 革 命 推 动 的 , 以 岗位 任 务 技 能 为 主 导 思 想 的 北 美 能 力本 位 运 动 , 该 能 力 观 以 行 为 主 义 心理 学 为基 础 . 将 工 作 岗位 所 需要 的能 力 细 化 为 一 项 项 具 体 的任 务 技 能 .而 这 些 具 体 的任 务技 能则 对 应 于 一 系 列 具 体 的 、 孤 立 的行 为 。 而 被 陈 述 出 来 的 一 系列 具 体 的行 为 就 是 要 接 受 培 训 的 能 力 。以 这 种 能 力 观 为 基 础 的 职 业 教 育 与 培 训 只重 视 彼 此 孤 立 技 能 的 培 训 ,没有 顾 及 任 务 技 能 之 间 的联 系 性 及 其 所 共 有 的 一 般 素 质
i i f c a t i c n 国家 职 业 资 格 )与 1 9 9 2 年实施的G N V Q ( G e n e r a l N a - . i t o n l a V o c a i a t i o n 普通 国 家职 业 资 格 ) 。 N V Q 是 一 种 能力 本位 的 国家 职 业 证 书 制 度 ,用 以 取代 长期 以来 多元 化 的 职业证书制度 ; G N V Q  ̄ 4 是 一 种 能力 本 位 的 职 业 准 备 资 格 , 目 的是 加 强 职 教 与 普 教 的 一 体 化 ,它 的诞 生 进 一 步完 善 了能 力 本位 的英 国新 职业 教育 与 培 训 体 系 。 二 十 一 世 纪是 信 息 化 、 全 球 化 的知 识 经 济 时代 。 经济 的全 球 化 带 来 的 国 家 产业 结 构 的调 整 , 知识经济的出现 , 信 息 和 通 信技 术 对 整 个 经 济 和社 会 的 影 响使 企 业 结 构 和人 才 资 源 的管

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向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向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 8卷
第 4期
20 0 9年 1 2月
南京 工业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基 于 能 力 本 位 的项 目化 教 学设 计 的 向度

《 马克 思 主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 学 改 革 的思 考 教
季 海 菊
( 江苏广播 电视 大 学 公 共管理 系 , 苏 南京 江 20 3 ) 10 6
《 原理 》课 程有 着 更 强 的逻 辑 性 和 整体 性 , ) 有利 于
学生 全 面而系 统地把 握 马克思 主义 的基本 立场 、 观
提高学 生解 决实 际问题 的综合 能力 。
1有 利 于推 动基 于能 力本 位 的 课 的世 界 观 和人 生 观 、 高 理 提
关键 词 : 能力本 位 ; 目化教 学 ;马 克思 主义基 本 原理概论 》 项 《
A s at Te aiP i i e o bt c: h s r c l r B c np sfMa i s e qi dcus n e ie n o ee drr ut n e r s nw r ur or i u i r t s dcl gs f n e a a s dr x mi a e e en v si a l ou g d e u
1 vst th o pt c—ae r ete ecigsol b rat og m rv gtee et ees ft s i e h ecm e nebsdpo c zdt hn hud eabekh uhi i p i f cvns o i e at e j i a r n o n h f i h

cu ei a ret ujc i u erf m o ecr n i o g a adpli er tah g nea t r e or nugn sbets ei t e r fh ur td l i l n ot a t o ci . 1 u o b . s s s nh o t e e oc ic h y e n h l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最新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题库1、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2、高职教育的属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3、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方针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5、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6、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7、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8、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

9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10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11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

12高职教育应树立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

13、国家对高职教育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要求是:教育部2006年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14、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根本内容有专业培养方针、根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放置及必要的说明15、高职教育教学大纲的根本内容有:课程的培养方针、教学内容和根本要---------------------------------------------------------------------------------------------------------------------------------求、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研究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这是教学大纲的根本内容。

16、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等特点。

17、为什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材,所以它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从“能力本位”看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

从“能力本位”看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
国 教 育 的核 心 文 化 理 念 。
教 育 理 论 界 经 常 告 诫 教 育 实 践部 门 ,观念 更 新 最重
要 。 这 是 否 在 暗 示 不 合 新 观 念 的 学 术 见 解 都 应 该 像 过 时 的
衣服 一 样被 收入衣 箱 里 去?不 得而 知 。不过 的确 有一 种现
象 , 某种 理念 一旦 被认 为 不合 “ 流 ”便绝 少 有人再 提 。 即 潮 , “ 力 本 位 ”在 今 天 似 乎 就 处 于 这 样 一 种 “ 合 时 宜 ” 的境 能 不 地 , 铺 天 盖 地 的 “ 人 为 本 ”口 号 相 比 , 的 声 音 是 微 弱 与 以 它 的。不 过 , 者 稍 加 留意 , 现 非 主流 的“ 力本位 ” 年来 笔 发 能 近
至少 已有三 种不 同 的提 法。
张 军 指 出 : 能 力 本 位 , 为 当 代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核 心 “ 作 文 化 理 念 , 指 中 国社 会 转 型 这 一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 育 为 顺 特 教
应历 史变 革 ,告 别传 统 的应试 教育 和 以德育 为本 位 的旧式
指 出 : 能 力 本 位 的 理 念 对 社 会 的发 展 有 着 积 极 的 作 用 。 其 “
根 据 是 : 一 , 是 市 场 经 济 的 内 在 本 质 要 求 。 市 场 经 济 的 第 它 基 本 原 则 是 平 等 竞 争 , 等 竞 争 本 质 上 是 能 力 竞 争 , 而 市 平 因 场 经 济 的 文 化 实 质 和 核 心 … … 是 要 求 充 分 正 确 发 挥 人 的 能 力 … … 第 二 , 符 合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 和 原 则 。 放 和 发 它 解 展 生 产 力 , 首 要 就 是 解 放 和 发 展 作 为 其 根 本 因 素 的 劳 动 者 的 能 力 … … 建 立 一 种 能 使 每 个 人 充 分 正 确 发 挥 其 能 力 的 激 励 机 制 和 分 配 方 式 ,而 ‘ 个 人 能 力 充 分 自 由 和 全 面 的 发 每 展 ’ 马 克思 所倡 导 的 、 社 会主 义社 会 ‘ 对人 的统 治 ’ 是 与 物 原 则 有 本 质 区 别 的 、 会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则 。 第 三 , 力 本 位 适 社 能 合 于 中 国 国 情 … … 我 们 必 须 把 充 分 开 发 人 力 资 源 和 人 才 资 源 、 充 分 发 挥 每 个 人 的 潜 力 和 能 力 当 做 一 项 带 有 根 本 性 的 战 略 任 务 来 抓 , 事 关 2 世 纪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的 全 这 1 局 … … 第 四 , 能 力 本 位 符 合 人 类 文 化 由 原 始 社 会 的 群 体 能 力 本 位 向奴 隶 社 会 的 宗 法 血 统 本 位 、 建 社 会 的 权 本 位 、 封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钱 本 位 以 及 向 未 来 社 会 的 智 能 本 位 转 移 的 发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能力本位观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能力本位观
律 的应用型人才 。 现 代的高职 高专英 语教 育 , 笔 者 认 为 应 该 以 能 力 本 位 教 学 观 为基 础 , 在 此 基 础
上进 行高职高专英 语教育 , 肯 定 会 有 意 想 不到 的效果成效 。 在 高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 教 学 当中, 秉承 “ 适 应生产 、 建设、 管理 、 服 务 第一 线需要的 高等技术应用性 专门人 才” 的 理 念 进 行 教 育教 学 , 基 于 这 样 的 一 个 教 学理念 的教学 , 是 符 合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的 趋 势的 ,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加 深 了高 职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中 的理 论 基 础 和 实 践 基 础 , 这 也 会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推 动 高 职 高专 英 语 教 育教 学 的 改 革 进度 。 同时 , 笔 者 认 为基 于 能 力本 位 观 的 高 职 高专 英 语 教 育 , 秉 承 这 样 的 一 个 教学理念进行 教育 , 肯 定 能 够 培 养 出 比 传
科 教 研 究
O h l n a E d u o a t i o n — I n n o v a … …Ⅲ t i o — n H e r a l d
高职 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教 学 改 革 中 的能 力本 位 观
徐 舒 ( 镇江 高 等专科学 校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统 高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 下 更加 优 秀 的学 生 和 多增 加 学 生 的 课 外 实 践 课 程 和学 生 团体 活 更加 适 用 于 工 作 岗位 的学 生 和社 会 工作 人 动 的 安 排 , 这 样 一来 , 才 能 够 给 学生 提 供 充 员。 总而言之 , 笔 者 对 基 于 能 力 本 位观 的高 分 的提 升 实 践 能 力的 机 会 和 时 间 。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 充 满 了信 心 和 期 待 。 3. 3 运 用 能力本 位 观教 学促 使 高职 英语 教 材 的 改 革 3基于能 力本位优势 的高职英 语教学 教 材 是 学 习者 进 行 学 习 和 教 育 工 作 者 改 革推 动 进 行 教 育 的 基 本 工具 。 在 笔者 认为 , 高 职 高 3. 1 运 用 能力 本 位观 教 学提 升 教师 的教 学 专 英 语 教 育 的 教 材 , 需 要 秉 承 能 力 本 位 的 理 念 和 专 业 知 识 宗 旨, 需 要 紧 紧 围绕 经 济 生 产 和 市场 的 需 高职 高专 英语 教育教 学 , 对 学 生 的 能 求 , 强调实利, 课 本 教 材 中 需 要 增加 更 多 的 力培养重视 的同时 , 也 对 参 与 高 职 高专 英 有 用 的 专 业 知 识 。 同 时 还 要 注 重 包 括 学 生 语 教 育 教 学 的 教 师 们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的职业 道德 、 行为规范 、 思 维能力、 表 达 能 尤其 对 高 职 英 语 教 师 们 的 教 学 理 念 和 专业 力 、 团队合作能力 、 继 续 学 习能 力 、 职 业 发 知识 也 提 出 了 比 以往 传 统 教 学 更 高 的 要 求 展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等 关键 能 力在 内 的 综 合 和指 标 。 相 比 于 传 统 的高 职 英 语 教 学 过 程 , 职 业 能 力 的提 升 。 在 结 合 实 践 之后 , 笔 者 认 我们 对 基 于 能 力本 位 的 高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 为 一 本 优 秀 的 高 职 实 用 的教 材 不 但 要 以 培 教学 的 教 师们 的 教 学 工 作 提 出 了更 加 严格 养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为 重 点 , 还 要 积 极 引 导 的要 求 。 首先 , 在 能力本位的教学 中 , 由原 学 生 全 面加 强思 想 道 德 素 质 、 专业 素 质 、 文 先 的 以 教 师为 中心 的 教 育 教 学 转 化 为 符合 化 素 质 、 身心 素 质 , 密 切 关注 高 职 学 生 的 心 现 在 要 求 的 以 学 生 为 中心 的 教 育 教 学 , 并 理 需 求和 职 业 需 求 , 这样 一 来 , 高 职英 语 的 且 要 注 重 课 堂 教 育 教学 效 率 的提 高 ; 其次, 教 材就 不 仅 仅 是一 本 知 识 丛 书 和职 业 化 教 在高职 高专英语 教育教学 当中 , 对 参 与高 材 , 更 是 一 本 提 前 进 入社 会 的 良好 指 南 , 能 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提出了 给 予 学 生 巨大 的 帮 助 和指 导 。 个更 加严格的要 求 , 以 引 导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调 动学 生 主 观 能 动 性 、 培 养 学 生 自主 学 4结语 习为 主 要 任 务 , 而 不 是 像 以 往 的 输 入 式 教 随 着 我 国 改革 开 放 程 度 的 进 一 步 深 入 育 教学 , 再次 , 就 是 要 求 高 职 英 语 教 师在 教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社 会 对 人 才 的 需 育教学过 程当中 , 能 够 凭 借 自身 的 能 力和 求 也 越 来 越 多 , 同 时 对 人 才 的 要 求也 越 来 结 合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展 开 分 层 教学 实 践 , 越高 , 这 样 一来 , 高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就 成 为 充 分 贯 彻 以 能 力 为 导 向 的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社 会 上 许 多人 才 的 需 求 , 因 为 英语 已 经 成 则; 最后 , 以能 力本 位 的 高 职 高 专 英语 教 育 为社 会 所 需 人 才 的 一 种 必需 掌握 的 技 能 和 对 参 与 教 育 教 学 工作 的教 师 们 自身 的素 养 能 力 。 因此 , 随着社会 潮流的推动 , 高 职 高 也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更 加 注 重 教 师 综 合 专 英 语 教 育 会 成 为社 会 的 热 门选 择 , 高 职 素 质 的 提 高 和 创新 意 识 的 培 养 。 高专 英 语 教 育 在 面 临 机 遇 的 同时 也 将 面 临 高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 要 3. 2 运 用 能 力本 位观 教学 改 进教 学 方法 和 着更 加 严 峻 的 挑 战 。 教学 手 段 想发展 的更好 , 那 么 笔 者 认 为 高 职 英 语 就 以 能 力 本 位 观 进 行 高 职 高 专 英 语 教 育 必须 走 出一 条 基 于 能 力 本位 观的 发 展 和 创 教学 的 高职 高 专

高职花艺设计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高职花艺设计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高职花艺设计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作者:公维庶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第18期摘要花艺设计课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构建的真实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室中,使教学的三要素即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之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达到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和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和师傅一体化,学生和员工一体化。

这个变化使高职教育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花艺设计;课改;任务驱动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8-0106-02Higher Vocational Floral Design Curriculum Reform Thoughts//Gong WeishuAbstract The floral design curriculum reform is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ctivities. In building a real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lassroom,makes teaching of three elements of the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situation,fundament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s and task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ituation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students and staff integration. The change mak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e rich, more practical,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vocational ability.Key words floral design; curriculum revolution; task driving高职教育的教育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营销、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 研究背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1)统一性。

一旦专业确定,实行的是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的课程模式。

学生没有根据自身条件、特长、就业市场变化及个人发展意愿去选择课程的机会,使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2)独立性。

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缺乏课程之间的联系、沟通和综合。

学生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就业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问题。

(3)繁琐性。

课程内容繁难,知识陈旧,高深难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

(4)封闭性。

课程封闭在校园内,学生主要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相距甚远;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离,教学整体效率低下,学生就业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的矛盾,未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时间还不长,职业教育还未经历长期劳动市场的洗礼。

所以我们还未真正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的科学规律与运行方式。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积极开展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总的研究目的是旨在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我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模式、策略与方法,构建我校各专业崭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出一批符合中职学生实际,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体现轻工行业及华南地区特色的新课程。

具体目标是:(1)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全面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各专业的课程架构。

(2)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高中教育理念的阐述及答辩

高中教育理念的阐述及答辩

高中教育理念的阐述及答辩高中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

这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

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服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在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教学过分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关怀。

当代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潜能为根本。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新课程“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要求下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价值、生存方式、心理世界以及生活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能力本位。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传授与灌输。

能力本位理念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概念,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能力是久远的。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

三、学习方式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探索、分析,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和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

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

在现代社会,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它表现在:一是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

现代社会中职业劳动的性质类型的变化体现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三大超越,发展中的劳动岗位呈现边际岗位的形态,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本领。

二是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中职业劳动的智能结构出现跨专业技能(计算机、外语)、跨行业技术(工具、手段)、跨产业意识(环保、安全)三大复合态势,发展中的职业呈现边际职业的架构,要求劳动者具备跨职业的本领。

三是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学习
“显形”、
“隐形”、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一次性学习的思维定式已经过时,
“虚拟”三大学习形式成为可能,促使劳动者要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

四是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一生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一次性职业的思维定式也已经过时,跨职业、跨行业、跨产业的三大职业变动成为可能。

为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能力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里的体现。

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

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

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
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善于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的定位能力,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能力,常被称为关键能力,这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掌握三个相互依存而有机联系的本领:一要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这是一种预测性、诊断性的工作训练;二要学会独立地实施计划,这是一种过程性、形成性的工作训练;三要学会独立地评估计划,这是一种总结性、反馈性的工作训练。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别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哲学工具--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一种与人才类型无关的、经由“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形成的、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本领。

关于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存在一些争议。

实际上,素质与能力是对人格同一层次不同侧重的表述。

一般来说,素质重在存储与积淀,“位势”的变化只表明量的增减并不代表质的改变,只有当外因发生作用时,素质才能释放能量,故条件是素质“物化”的前提,它更多地具有静态特征,或者说素质是以“势能”的形式存在的。

而能力重在内化与运用,反思过程的快慢表明能量聚集“加速度”的大小,内因发挥主要作用,当主体行动时就释放能量,故过程是能力“物化”的情境,它更多地具有动态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以“动能”的形式存在的。

素质与能力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势能与动能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素质是能力的内隐,能力则是素质的外显。

所以,能力本位所强调的能力,应被理解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状态,一种能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

能力更多的表现为个体主动面对生活与积极应对生活的一种心理准备,一种获取显性的生存本领的隐性的心理条件。

这意味着能力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概念,是一个在人格培养中具有最高层次的概念。

结论是: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具有更加深刻更加广博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