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上册《芣苢》 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上册《芣苢》 课件(共27张PPT)
文本构建
芣苢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 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 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 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 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 素、自然之美。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结构图示
1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 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 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1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 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 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 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芣苢》课件(共22张PPT)

《芣苢》课件(共22张PPT)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 305篇。
2.《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以下 三类: 风 、 雅 、 颂 。
3.《诗经》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指: 赋 、 比 、 兴 。 4.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 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 生活的一面镜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比较概括,还不具体。前两句表现出 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 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捋”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 描写,“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叶,“捋”是把 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既写 出芣苢的不同长势,也描绘出人们采摘时 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⑷掇(duō):拾取,摘取。
⑸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⑹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⑺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想象之 擘画之

1.请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描绘你心中的“采芣苢”图。 (50字左右)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爱情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
劳动
读一读 填一填

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课件 (共49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课件 (共49张)
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 《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 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 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 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 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 化感情的抒发。
•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 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 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 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 三部分。
• “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 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 具有人民性的部分;
【评分参考】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 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参考答案]
•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2分) 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分)
【评分参考】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 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 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诗经》拓展
《 芣 苢 》
• 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 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 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诗经·周南-芣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鹿鸣》,是款待嘉宾的宴会乐歌。
• 《毛序》中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 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 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 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
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了解现代诗歌三美:音乐美 绘 画美 建筑美】
赋 :直陈其事。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 《芣苢》中,“薄言有之”一句中“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 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5. 《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极富生活的 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6. 《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 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
高中语文
《我素 沐斋谈艺录》
襭 袺
捋 掇
有 采
任务2.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 《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 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3. 《芣苢》中,《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 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 《芣苢》中,“薄言有之”一句中“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 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5. 《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极富生活的 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高中语文《芣苢》课件

高中语文《芣苢》课件

高中语文《芣苢》课件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时代,回到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来自《诗经》的经典诗歌——《芣苢》。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第六篇。

据《毛序》记载,“《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也就是说,这首诗歌是在赞美女性的生育之乐,和平繁荣的环境让女性感到快乐,因为他们可以生育并养育健康的孩子。

《芣苢》是一首由六章组成的诗歌。

每章都有不同的描述,但都围绕着“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主题展开。

第一章是描述了采摘芣苢的场景,第二章则表达了采摘的艰辛和决心,第三章则描绘了采摘的快乐和满足感。

第四章则转向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第五章则是对生儿育女的祈愿,第六章则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芣苢》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上。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采摘芣苢的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同时,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芣苢》背后的主题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例如,诗歌中的女性是否代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采摘芣苢的行为是否可以理解成对生活的努力和对未来的追求?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话题。

我们要对《芣苢》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采摘芣苢的场景,或者让他们写一篇关于《芣苢》主题的短文。

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芣苢》的世界,感受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寻找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意和情感。

《芣苢》是一首古老而又生动的诗歌,它以采摘车前子为主题,通过三个主要动作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采摘过程的生动描绘。

下面,我们将从字形入手,深入解读这首诗。

我们来看诗中的第一个字“掇”。

这个字的意思是“拾取”,其字形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两只手,中间是一个头,下面是地上生长的植物。

《芣苢》精美课件 大全

《芣苢》精美课件 大全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任务导引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 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苏诗则为律诗,律诗的格 律非常严整。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歌结构进行赏 析。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结构图示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芣苢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 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 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 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 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 素、自然之美。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5.《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 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 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 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 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 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 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 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 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 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用词上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 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 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 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3. 《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芣苢 》ppt课件

《芣苢 》ppt课件

课后小练
1.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
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表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B.由 “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致观察。从一棵棵地摘,到一把把地捋,反映 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C.由“薄言祜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 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D.《芣苢》采用重章叠 唱手法,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在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 性和感染力。
第二章(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采摘芣苢的动作
第三章(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描写妇女满载而归的情景
姑娘采摘芣苢的画面
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 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 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 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 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 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 动的热情。
整体感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襭”是对用裙襟 兜盛取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 写出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 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 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整体感知
全诗一共三个乐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描 绘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章(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概略叙述采摘芣苢的劳动
1、祭祀诗与史诗 2、农事诗 3、燕飨诗(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 4、怨刺诗 5、战争徭役诗 6、婚恋诗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妇女采集车前子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 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 可治难产。《毛诗序》 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 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 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 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 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 等诗篇。

《芣苢》课件精品17张

《芣苢》课件精品17张

谢谢大家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品读感悟
思考:诗中“采、有、掇、袺、襭”这六个 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 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 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 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唤醒劳动意识 传承劳动精神
·
《 诗 经
周 南芣 》苢
车前草,初夏开 花,结出的子, 就叫车前子,晒 干后可以入药, 有清热解毒的功 效,所以古人就 要去采摘部诗歌总集 ,其所收录的诗歌创作 于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2.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 305 首,先秦时称《诗》《诗 三百》, 西汉 被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4.《芣苢》中,《芣苢》一诗中,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5.《芣苢》一诗中,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6.《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参考答案: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3.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4.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5.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6.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3.《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
三类。
风、雅、颂

《芣苢》课件(91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课件(91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 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 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 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 生活的一面镜子。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 颂, 40篇。
6.1 芣 苢
• 《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 之情。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诗 经》中的经典篇章。“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 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 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 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 “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导 入
•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今 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文学常识
• 1.《诗经》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 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 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 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说法。 •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

第6课《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6课《芣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
襭(xié):把衣襟掖在 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车前草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 草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分析
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 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苢时的 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 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 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练 习
(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 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 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 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敷陈其事而直言 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 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 辞形式。“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
☺ 请同学们准备好上课用品:课本、 积累本、笔等。
☺ 调整坐姿,准备上课! ☺ 预习《芣苢》
一、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 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 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 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 的心声《芣苢》。

《芣苢》ppt课件24张

《芣苢》ppt课件24张

采采芣苡,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重章复沓
• 重章复沓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 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 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从轻快的 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同时,六个动词的 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像《芣苢》 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 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 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 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 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 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 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 题,就事唱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自然质朴,且饶有趣味。
【文本解读】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 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 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声高昂。
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
学采以致采用 ,薄言
。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
“劳动开创未来”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 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 想不会自动成真。” ——习近平
“一勤天下无难事”

《芣苢》ppt课件20张

《芣苢》ppt课件20张
• 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31篇;“小雅 ” 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74篇。
• 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分为《周 颂》、《商颂》、《鲁颂》,现存共40篇。
• (2)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 明确: •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
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 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 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 6.概括艺术特色:思考,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 •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 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 (3)丰富的想象空间。 •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
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 解读空间。
内容:风 雅 颂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 的源头。
• 2.《诗经》六义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内 容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 (1)种类
• 风: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 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与《雅》、《颂》相比, 《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 写被丈夫拋弃的女子的哀怨。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 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
分 , 有 十 五 国 风 。 比 较 常 见 的 篇 目 有 《 周 南 ·关 雎 》 《 秦
风·蒹葭》《卫风·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诗
一般看作“正声雅乐”。常见的篇目有《小雅·采薇》 经
《小雅·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都是通篇用比,把奴隶主剥削阶级比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

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用 义
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 起兴。
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 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 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芣 苢(fú yǐ)
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 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 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第6课-1:《芣苢》课件

第6课-1:《芣苢》课件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 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 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PPT
拓知识
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 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 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儒家 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 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 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 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 韵),“参差”(双声)。
《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 雅,颂”合称“六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 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学 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生 ⑴把握好节奏 朗 ⑵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读 ⑶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的热情。
翻译诗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呀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些来。 采呀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 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第6课《芣苢》课件

第6课《芣苢》课件

五、研读诗歌
1、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反复诵 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⑴采采:采而又采。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七、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 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 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 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 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 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 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 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 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 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 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8、《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是什么?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 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为我们真实再现古代 普通劳动者丰收的喜悦,劳动之美;表现人民 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
六、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 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 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 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 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2、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鉴赏诗歌。
3、学习《诗经》相关文化知识、杨万里 相关知识,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 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 值意义。
三、创作背景
《芣苢》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 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 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 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 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 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 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 唱的歌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艺术特色:①用词丰富,富于变化。②四言为主,间或杂言,错落有致。 情感:写青年男女幽会,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感受诗韵
问题二:感受“画面美” (二)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 明确 ① 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 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②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 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 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问题四: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 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 吗? 明确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 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 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 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 富有民歌情味。
袺(jié)
襭(xié)
诵读感悟
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感受诗韵
问题一:感受“韵律美” (一)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①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 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 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 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 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感受诗韵
问题一:感受“韵律美” (一)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②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 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ǎi)和第二句中 的“有”(yǒ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 的“掇”(duō),第四句中的“捋”(luō),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 (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 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 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 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 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 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感受诗韵
问题四: 《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 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 点吗? 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 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 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 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感受诗韵
问题三:感受“艺术美”和“情感美” (一)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艺术特色: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②四言句式, 节奏感强;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 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感受诗韵
问题三:感受“艺术美”和“情感美” (二)拓展练习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

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代的作品。
解题
•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 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 一首诗。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了解《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1)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 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2)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感受诗韵
问题二:感受“画面美” (一)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①采采: 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 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有: 取得,获得。 ④掇: 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⑤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感受诗韵
问题二:感受“画面美” (一)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译文: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感受诗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