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一)

合集下载

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

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

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作者:袁野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4期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视角袁野[摘要]梳理了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研究重点,分析他在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努力及其宪政思想在宪法条文中的体现,来回顾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张君劢;五五宪草;四六宪法;宪政;修正式内阁制[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020-03[收稿日期]2013-05-11[作者简介]袁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比较政府制度。

作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无疑是中国宪政史上身份最复杂、地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为中国实行宪政而不断奔走努力,并于1946年起草了以五权制为外衣、以英美式宪政精神为实质的《中华民国宪法》。

这部宪法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近代中国宪法文本的新高度,集中体现了张君劢的宪政理想。

本文将梳理“1946年宪法”的文本,并分析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在其中的具体体现。

一、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综观张君劢的宪政主张,可以发现其思想自民初开始成型,并随着局势的变化而有所发展演变,并于20世纪40年代完全定型。

首先,在张君劢看来,宪政的前提包括政府与人民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能力。

为此,张君劢分别从政府和人民两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

一方面,政府要在“牵制与平衡”的原则下互相合作,宪法才能得到贯彻实施;另一方面,应首先把宪政建设的重心放在国民身上,提高国民的法制意识,养成国民的法治精神。

其次,张君劢以人权为理论支点构建起其宪政思想。

他强调,人权是宪政的根本与精髓,只有保障人权,政府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一国若希望人权得到保障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拿人民当人,不可拿人民当奴隶;第二,政府权力应受到限制;第三,不可以拿一部分人民作为一党之工具,蹂躏其他人民之权利。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欧阳询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6
【摘要】张君劢是一个"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哲学家与政治家,故其政治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浓重的哲学味道.以其1920年代政治思想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军阀割据";其二,主张"理性政治",反对"武力政治";其三,主张"内的政治",反对"外的政治".可见,从哲学性质上看,1920年代张君劢的民主政治思想,乃以理想主义为体,而以现实主义为用.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欧阳询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论张君劢的政治思想 [J], 徐妍艳
2.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新拓展r——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J], 欧叶荣;申永丰
3.权力与自由:民主政治的两大要素——兼论张君劢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 [J], 胡菊香;欧阳询
4.张君劢三十年代政治思想略论 [J], 公茂虹
5.五四时期张君劢政治思想初探 [J], 公茂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君劢的民主宪政理想及其幻灭

张君劢的民主宪政理想及其幻灭

张君劢的民主宪政理想及其幻灭
欧阳询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12
【摘要】作为"中国宪法之父",张君劢一生致力于实现民主宪政理想.这一理想的思想基础是英国政治学、传统儒家的德治主义和卢梭、费希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混合体,主要内容则是本着权力与自由"求其相剂于平衡"的指导原则实现欧美式的民主政治.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民主宪政理想最后不免走向了幻灭.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欧阳询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6
【相关文献】
1.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J], 郑大华
2.试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由主义学人的民主宪政理想 [J], 胡旭华
3.调和:张君劢关于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理念 [J], 肖高华
4.虚幻的使命,幻灭的理想——从不可靠叙述看《上海孤儿》中命运的幻灭感 [J], 盛春来
5.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探析 [J], 王玉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问题正进行着激烈的论战,张君劢加入了这场论战。 由于张的思想接近立宪派. 尤其是对执掌立宪派大旗 的粱启超发 自内心的崇敬, 他获得了梁的赏识 , 被认 为是未来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自此, 张在政治上追
帝制 , 了共和。然而它们又绝不相同 , 建立 德国成功
了, 而中国的努力却流于失败:中国投有像德国那样 在革命之后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府 , 也没有产生一部
像《 魏玛宪法》 那样的民主宪法。这使张君劢陷人沉
维普资讯
【 一
《 山学刊}0 2年 第 2期 船 20 应该指出的是, 张君劢关于学习德国首先应学习
思: 为什么人家成功了, 而中国却失败了呢?他认为答
案在于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 : 德国人有一种“ 交让之 精神 和衷共济之精神”他们道德智识健全,守 与“ , “
纪律 . 爱秩序 服从法律 。而这一切 , , 中国人都不具
l8 l
■●一
其制宪精神的主张是对一般国人提出的要求 , 并不排
除少数精英包括张自己就德国宪法本身进行研究, 酌
情取舍。因为张相信 自己具有这种智识 ,可以起到一
般人所难 起到的作用 , 尽管他也曾谦虚地表示“ 以 某之不肖, 窃愿追随国人之后”。 0
作如涪克的《 政府论》穆勒 - 、 约翰的《 代议政治论》威 、 尔逊的< 国家论》 以及蒲铼士的《 美国共和政治论》 , 等 从中深受影响 , 其中又以前两部著作对张影响最大。
此,魏玛宪法》 <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宪法的代 表 作, 成为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的“ ” 楷模 。
这样一部宪法为张君劢这位狂热的宪政主义者

终其一生的宪政追求
宪政在中国是舶来品。1世纪下半叶开始 , 9 中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将学习西方的重点 由其器物文 明转向其制度文明。 他们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 目 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及其学说进 行系统的彳绍, 卜 随 之, 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立宪思潮。这

张君劢宪政民主思想的成熟(1944-1969)

张君劢宪政民主思想的成熟(1944-1969)

张 君 劢 宪 政 民 主 思 想 的 成 熟 ( 4 16 ) 14 — 9 ① 9 9
翁 贺 凯
( 华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京 清 北 10 8 ) 0 0 4
摘 要 :90年代 后期 , 14 张君 劢主导 了《 中华 民 国宪 法》 的设 计 和 制定 , 大致 从这 一 时期 开
中关 于“自由与权力 的平衡 ” 的论 述 , 已经 触及 了“ 消极 自由” 的内涵 ; 出于对 法 西斯 主义 和独 裁政 治的 批 判 和 防 卫 , 对 宪 政 识 分子 和政 治 领袖 纷 纷 撰文 或 发 表 政 纲 , 卫 人 权 和 自由 的 价 值 。 捍 13 96年 , 国人 权 学会 发 表 《 权 宣 言 》 二 战 法 人 ;
收稿 日期 :【】 2—1 2x 8—1 1
《 权 宣言》 9 1年 1月 , 国总 统 罗斯福 在 人 。14 美
致 国会 的 国情 咨文 中 , 出 了 四项 “ 类 基 本 提 人 自由” 即著 名 的 所 谓 “ , 四大 自由” —— 言 论 自
由、 信仰 自由 、 免于 匮乏 的 自由和免 于恐惧 的 自
爆 发 不久 , 国著名 学 者 韦尔 斯 也草 拟 了一 份 英
主义 ” 思想 也 有 特 别 的 阐发 。不 过 , 总 体 上 从
看, 这些 论述 和思 考在 当时并 没 有成 为 张君 劢 关 注 的中心 问题 。人 权 、 民权 利 的保护 , 人 在张 君 劢 的思 想 与论 述 中的重 要 性显 著 上 升 , 大约 是 在 14 9 4年之 后 。这 与 其 时 国 际政 治 与思 想
作者简介 : 翁贺凯( 95 17 一
中 国政 治 思 想 史 。

张君劢:宪政为绳,专政为靶

张君劢:宪政为绳,专政为靶

张君劢:宪政为绳,专政为靶
高明勇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6(0)10
【摘要】在言论史上,张君劢不算是"失踪者",但绝对是被忽视者。

中国历来有"清议"的传统,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清议》中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稍微了解张君劢生平的话,会明显认识到,他是继承中国"清议"传统的代表性人物。

在言论史上,张君劢不算是"失踪者",但绝对是被忽视者,至少目前国内对他的宪政思想、政治哲学的研究远远不够。

【总页数】1页(P110)
【作者】高明勇
【作者单位】凤凰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的宪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以胡适、罗隆基、张君劢、萧公权为中心的考察 [J], 翁莹香;
2.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对宪法认识的三个转变 [J], 胡丽娟;王会军
3.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视角 [J], 袁野
4.张君劢、钱穆之争——张君劢宪政与新儒家思想管窥 [J], 李琪
5.张君劢的“宪政梦”解析:实质、渊源及意义 [J], 向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君劢宪政思想评析

张君劢宪政思想评析

执 教 的家 塾 启 蒙 读 书 ,2岁时 奉 母 命 考 入 上 海 江 南 制 造局 附 设 的 广 1 方 言馆 , 接 受 国 文 教 育 的 同 时 , 间 的 英 文 学 习 使 他 知 道 了 “ 界 在 其 世
上除 了 做 八 股 及 我 国 固 有 的 国 粹 外 , 有 若 干 学 问 。进 入 震 旦 学 院 、 还 南京 高 等 学校 短 暂 的 学 习之 后 , 于 10 张 9 6年 东 渡 日本 留 学 , 年 秋 是
16 99年 2月 2 在 美 国旧 金 山 去 世 , 年 8 31 3 享 3岁 。张 君劢 曾 将 自己 的

会 议 宪 草 》 并 作 《 宪 议 》 行 说 明 , 是 张 主 持 设 计 的 第 一 部 宪 法 , 国 进 这 草 案 。 由于 他 在 德 国 期 间 魏 玛 宪 法 颁 布 , 此 影 响 ,国 是 会 议 宪草 》 受 《 中有 多 处 模 仿 魏 玛宪 法 的制 度 设 计 。在 《 是 会 议 宪草 》 , 提 出 了 国 中 张 很 多值 得 重 视 的宪 政 思 想 及 主 张 ,如 主 张 采 纳 加 拿 大 的 中 央 与 地方 权 限 划 分 方 式 、 力 的分 立 与 制衡 、 善选 举 制 度 、 权 完 重视 教 育等 。虽然 其 中仍 有 诸 多不 尽 人 意 之 处 ,但 这 部 宪 草 确 实 为 我 们 设 计 了 一幅 国 家 基 本 蓝 图 ,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反 映 了 那 个 时 代 的 中 国 自 由主 义 知 从 它
以 “ 向往 康 氏 , 德 哲 学 逐 渐 取 代 了 生 命 主 义 哲 学 在 其 思 想 中 的 位 独 康 置 , 为 对 他 思 想 影 响最 大 的 西 方 哲 学 。随 着 这 一 时期 对 欧 洲 大 陆 哲 成

刘小枫: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

刘小枫: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

刘小枫: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1913年──中国闹“共和”革命后的第三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张君劢为外蒙问题在报上攻击中华共和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没法呆了,于是跑去德国柏林念书。

到欧洲留学,机会难得,张君劢想,当然得习点欧洲的学问,而非梵文或突厥文什么的──便选择了法学和经济学。

在开往欧洲的火轮上,置身大海变幻的波涛,张君劢脑子里也许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中国已闹过“共和”革命,德意志还是帝制,按理说不及中国“进步”,干嘛还去德国取经?到德国没多久,欧洲就爆发战事。

热心天下事的张君劢兴奋不已,书不念了,几乎每天剪报纸──这不是个中国间谍吗?房东老太想,得向警方告发。

警方果然马上来人,但受“住宅自由”所限,不敢进屋搜查,站在门外盘问几句就算了。

德意志虽还是帝制,但早已立宪──公法学家施米特称1871年的俾斯麦宪法为“天才之作”。

在立宪帝制国家居然有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法律保障,让张君劢大迭眼镜:君主立宪也能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闹“共和”?国家强盛?个人权利?这些在君主立宪制下不也可以求得──一切不都取决于立宪吗?再说,“共和”是什么意思?“立宪”又是什么意思?这段时期,张君劢想过这些问题,但来不及静下心来边想边认真念书──祖国的“共和”尚在襁褓中,动辄有人想复辟帝制。

1915年,欧战正打得难解难分,张君劢匆匆离开德国,回祖国“帮助朋友反对洪宪帝制”,成了共和国政府中的政治家,先后在段祺瑞总理和冯国璋总统的官僚班子里干过。

在段总理的班子里当秘书时,张君劢有一天突然想到:要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立点功,不就可以乘机摆脱种种不平等条约?经过一番盘算,张君劢估计德意志帝国会战败,便极力怂恿段总理赌一盘──对德意志宣战。

受到过帝国警方“礼”遇,而且就个人感觉来说,张君劢相当欣赏这个立宪帝制国家,为什么还要主张对德国宣战?看来,张君劢心里清楚:政治不是私人情感的事情,一切乃出于“国家理由”。

为了替中国对德宣战找到借口,张君劢在报上说:宣战书不必扯什么“中德十余年历史”,在现实中随便找个“口实”就可以了。

张君劢论文

张君劢论文

从“德法合一”看张君劢的新儒家政治思想摘要:张君劢自称“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他在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中,是较多涉入现实政治的一位。

因此,政治思想也在其新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从张君劢所主张的“德法合一”入手,通过分析其由来、具体途径与影响,管窥张君劢的新儒家政治思想。

关键词:张君劢;新儒家;德法合一张君劢是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人物,他自称“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正精要地概括了他一生的努力与追求。

一方面,他积极涉入政治领域,发起成立了中国国家社会党,又致力于在中国实现宪政,更被称为是“宪法之父”。

另一方面,他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的学习研究,始终孜孜不倦地介绍西方学理、阐述儒家思想,得以列名“现代新儒家”。

但由于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相比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大陆学界对于张君劢的研究则相对单薄片面,且大多专注于文化领域,“人们是伴随着‘文化热’和‘儒学热’的兴起而认识张君劢的,因而对于张,人们至多只是把他看成现代新儒家的一方重镇。

”[1]54作为一名有着高度参政热情的思想家,政治思想在张君劢的学术成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鲜明地反应了他作为一名现代新儒家的立场。

一、儒家重德而轻法张君劢始终坚持从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但在新儒家政治哲学一节中,首先就对儒家的政治理念进行了反思。

“吾国儒家,不论其与希腊相较,或与现代欧洲现代国家相比,自有其彼此一致之点在。

倘就尚法治习惯言之,则儒家立场与西方相异。

”[2]380张君劢先是提出了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法治习惯,而后就犀利地做出了评判,“儒家因尚德,而忽视法治。

法家所谓法,乃严刑峻法之法,与西方议会中之法,尤薰莸之不同一器,此则法治习惯,所以为中西政治哲学分歧之界线。

”[2]380“尚德”的政治理念,是区分中西政治哲学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最大特点。

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现今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也可以说其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政治进步的一大阻碍。

论张君劢的政治思想

论张君劢的政治思想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 9 第8 0 年 期 0
Ju a o hnq g U i rt o c ne ad Tcnl ySc lSi csE io) N . 2O or l fC ogi n esy fSi c n eh o g (oi e e dtn o8 0 9 n n v i e o ac n i
治社会 , 以道 德 驯 化 建 立 起 公 共 的 伦 理 道德 。 国家 既 是 法 的共
表 组 织 之 ;3 中 央 行 政 院 由 国 民 代 表 会 议 选 举 行 政 员 若 干 名 ()
组 织 之 , 党 领 袖 一 律 被 选 , 成 为举 国一 致 之 政 府 ;4 第 一 各 俾 () 次 国 民代 表 会 议 。 决 五 年 以 内 行 政 大 纲 , 大 纲 与 宪 法 有 同 议 此 等 效 力 , 行 政 院 所 能 变 更 ;5 国 民代 表 会 议 之 主 职 权 , 乎 非 () 在
二 、 政治 体 制上 。 张“ 正主 义 的民主 政治 ” 在 主 修
张 君 劢 主 张 的 “ 正 主 义 的 民主 政 治 ” 其 主要 内容 就是 认 修 。 为 只 有 资 产 阶级 的 民主 政 治 才 是 “ 国政 治 上 之 唯一 途 径 ” _ 中 _. 2
在 2 0世 纪 3 0年 代 就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关 于 社 会 改 革 和 建 设 的 主
慧 , 升 人 在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中的 地 位 。民 主政 治 的建 立 需 要 两 提
张君 劢 把 民族 主 义 视 为 立 国原 则 。 9 8年 , 君 劢 出 版 了 13 张 他 的代 表 作 《 国之 道 》提 出 了 “ 家 民 族本 位 ” 思 想 。他 的 立 , 国 的

移植、修正到回归——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

移植、修正到回归——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
陶 磊 (9 3一) 男, 17 , 湖北裹阳人 , 史高级教 师 , 历 硕士 , 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 史。 研
张君劢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 和学者, 在政治和哲学方面有不凡建树 , 也是新儒家的 代表。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 , 是政闻社 的
骨干人物 , 0 自2 世纪 3 0年代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 中国国家社会党、 中国民主政 团同盟和 中国民主社会
部, 却依然停留在 纸面上 , 有宪法 而无 宪政 。民国初 创, 几千年的专制制度被推倒 , 为宪政 的移植提供 了广 阔的空间, 并先后颁布了《 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 《 、 天坛 宪草》 《 、 中华民国约法》 等。洪宪帝制后 , 阀割据 , 军 南北对立 。“ 清末 民初 的 中国政治格 局 中, 曾有过一 个政治力量 的三角 ; 保守 的清王朝 ( 北洋政府 ) 激进 、
关键词 : 张君 劢 ; 宪政 ; 和 ; 变 调 演
中图分类号 : 90 1 D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4 2 1 )90 4 - 17 -4 X(0 2 0 -040 5
作者简介 : 李均邦 (95 , 湖北襄F A, 15 一) 男, m -中学历史特级教 师, 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特聘硕士 生导师 , 中学 华 湖北 历史教研 会 副理事 长 , 究方向为 中国近现代史。 研
制、 间接 民主、 直接 民主、 中央集 权、 方 自治 , 一一 地 “ 兼容并包 , 而有以神其用。 立法家之技能至此 , ”“ 吾惟 有叹为观止矣 ! ] ” 张君劢对其 立宪精神、 制度架构等
— —
张君 劢 宪 政 思 想 的演 变
李均邦 , 陶

( 阳四 中, 襄 湖北 襄 阳 4 12 ) 40 1

张君劢宪政思想论纲

张君劢宪政思想论纲

张君劢宪政思想论纲作者:叶兴艺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5期摘要张君劢是中国现代政治和思想史上一位身份复杂而又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集宪法之研究与起草、宪政之鼓吹与推动于一身的“宪法之父”,张君劢一生执著于中国的宪政运动。

张君劢从界定近代国家的性质出发,阐述了其宪政理论。

并提出了“修正的民主政治”的宪政模式,颇为时人所关注。

张君劢并未选脱中国哲人从政悲剧收场的命运,然其思想中亦有其合理因素可供后人评判和借鉴。

关键词张君劢;宪政思想;修正的民主政治中图分类号K82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5-0115-04一、张君劢宪政思想的一般理论张君劢一生执著于中国的宪政运动,执意为中国设计一部符合世界潮流和公平理念的宪法。

然宪法能否为人们所恪守,宪政能否真正的实现,仅仅靠合理的制度设计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何为国家?近代国家为什么要宪法?吾国宪政何以至今没有确立?实现宪政有什么前提?如何具备这些前提条件?这就是张君劢有关宪政一般理论的思索和追问。

1.近代国家即宪政国家张君劢首先通过对近代国家的界定回答了“国家为什么要宪法”的问题。

张君劢的国家观是民族国家观,他是在民族主义的框架内思考国家问题的。

在张君劢看来,所谓民族国家者,“全国人民之公共组织体。

所以保持民族之独立,尤注重固有文化之独立。

且以求个人之自由平等的发展为目的者也”。

张君劢关于民族国家的界定,其核心在于认定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体,是国人之“公器”,否定了国家的私有——国家不是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政党甚至是某一个人的“私产”,从而使其国家观具有浓重的政治道德主义的色彩。

张君劢的民族国家,对外是以“民族”为本位,对内则是“以国家为基本或以民为主之大义”,“所谓近代国家,就是一个民主国家,对内工商业发达,注意科学研究,乃至于军备充实。

对外维持其主权之独立,领土之完整,且能与各大国相周旋。

至于政府机构方面,一定有内阁议会以至选举制度。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
2023-11-04
目 录
• 张君劢的生平与背景介绍 •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概述 • 张君劢的伦理学理论 •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 • 张君劢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 张君劢伦理思想与当代伦理学发展趋势的比较
与分析
01
张君劢的生平与背景介绍
生平简介
出生日期:1876年 家庭背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引领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为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 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06
张君劢伦理思想与当代伦 理学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在现实 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
教育领域的影响
塑造道德人格
张君劢强调培养个人的道德品 质,这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 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
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强调道德教育
张君劢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 重要手段,这也在教育领域中得 到了体现,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 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强调公正与公平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强调公正与公平,这对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和分配有着启示作用,企业管理应该注重公正与公平的原则。
社会政策中的运用
社会公正
张君劢的伦理思想强调社会公正,这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 的影响,社会政策应该注重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公共利益
张君劢认为公共利益是最重要的,这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有着启示 作用,社会政策的制定应该注重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

张君劢哲学思想的演变及特征

张君劢哲学思想的演变及特征

, , 、
人 物 张 君 动 的 哲 学 思 想 经 历 了前 后 两 期 的 变化

物质 的根本 目


在本 世纪二 十年 代 早期 他 在 清华大
,
,
的是 为了 推 出 其 主观 意 志 论
他 继承 了
学 作 了题 为 《 人 生观 》 的 讲 演 宣 称 人生 观 是 出于意志 自 由的选 择 而 不 受 科 学 的 支 配 从 而 引 发 了著 名 的 科 学 与 人 生 观

手之 所触
目之 所 见 者 谓 为 物 质
, , 。
,

若夫心
,
思之 运用 则非手之 所能触 不谓 为 物 质 而 谓 为精 神
,
,
目之 所 能 见 故
! 3了 这

一说 法虽

作为 一名
,

徘徊 于 学 术 与 政 治 之 间 的

然 相 对 精确 些 但 仍 为 不 完 善 的 定 义 不 过 张 君 动 区 分 精神
“ “

人 之生于 世 也 内曰 精 神 外 曰
,
,
,
良心 之 所 命
,

,
也是 柏 格 森 所指 的
, ,
物质

内 之 精神 变 动 而 不 居 外 之 物 质 凝 滞

人 生 之 总 动 力 为 生 之 冲动 就 心 理 言 之
, ,
而不进
一 虽 谓 古今 以 来 之 大 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不出则 为 顷 刻 万 变 之 自觉 性 不 断之绵延
、 。 , ,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胡适与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两位学者都对民主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与张君劢分别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精英,他们在探讨民主理念、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两位学者的民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民主观念的形成我们来看胡适和张君劢对民主观念的形成。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启发,他提倡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胡适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可以为人们的自由、平等、尊严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官僚体制是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而民主制度则能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而张君劢则是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民主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方面。

张君劢提出的"国家与自由"理论,强调了国家的主权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民主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发展。

通过对两位学者民主观念的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胡适更注重民主制度对人的自由和平等的保障,而张君劢更关注民主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二、民主制度的实践探索我们需要对胡适和张君劢在民主制度的实践探索方面进行比较。

胡适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知识分子政治"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推动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他认为,只有依靠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而张君劢则更加关注民主制度在国家建设中的实践。

他在《中国革命与中国问题》中提出了"国家与自由"理论,即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的自由和福祉服务,国家的主权应该受到人民的约束,从而实现国家的民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演变(一)内容摘要:自由与权力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为这一问题所困扰。

被台湾学者尊称为“宪法之父”的张君劢坚信“人权为宪政之基本”,在其研究、鼓吹宪政的过程中,贡献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强调个人与国家具要并重,政府权力与国民自由求得平衡。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有屡屡迁就甚或屈从,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每每落得无奈的结局。

关键词:自由权力宪政思想演变张君劢从政治学到哲学的转向,可以说是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分水岭。

“去了一个政治国,又来了一个学问国”,张君劢由此开始了他的“学问国”和“政治国”的循环交替的人生。

20年代开始的半个世纪以来,他“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就其学术方面看,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文化宣言》的发起人,先后有《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明日之中国文化》、《立国之道》、《新儒家思想史》等重要论着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镇。

从政治方面看,他早年曾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参加过两次民主宪政运动,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起草过1922年《国事会议宪法草案》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前者成为曹锟“贿选宪法”的蓝本;后者经过修改后成为《中华民国宪法》的底本。

因此,张君劢也被台湾学者公认为“宪法之父”。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十分复杂而又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晚清和民国年间无论是政治界还是知识界都极负声誉。

作为当代新儒家开创者之一,他始终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现代化殚精竭虑,呕心漓血,积极探索,提出了不少有一定代表性的思想主张。

同时作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他一生为宪政奔走呼号,以实现宪政为鹄的,不仅起草和促成了“中华民国”现行的宪法,而且一生信仰宪政,研究宪政,鼓吹宪政,“对我国宪政之实现有不可磨灭的功劳”,①]是“近七十年中,于立宪制宪行宪方面”“贡献最多之一人”,是“民主宪政方面的南辰北魁。

”②]就出身、性格和文化背景而言,也许张君劢更适宜做一个学问家而不是政治家,他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不一心一意从事学术研究,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政治活动,是其不明智之举,也是其事业的不成功之处。

作为一个政治自由主义者,由于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缺少根基和生长的本土资源,张君劢在政治上的努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可以说他的主张在中国始终没有真正实行过。

“对于张君劢说来,‘学问国’的开辟也许正构成了对在‘政治国’中施展抱负所无从规避的种种权谋的牵制,而德性的陶炼对权力意识的羁勒甚至已经注定了一个书生政治家日后的败绩。

”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个不无书生意气的政治家被共产党宣布为最后一名“头等战犯”,遭到通缉,成为一个“学问之独立王国”中探寻儒学复兴的海外逋客,开始了漂泊的流亡生活。

实际上综其一生,张君劢于现代民主政治的追求以及对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贡献远大于学术研究的贡献,他有理想,有勇气,但却不谙于权术。

一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制定和实行国家宪法与建立有权威的议会,在这方面“他比任何人都要热情、执着,为此奉献了整个人生。

”④]“张君劢一生从事民主运动,尽心尽智不记一私名利”,“张氏的理想是希望中国有一部好宪法,张氏参加议宪,有所贡献;在张氏,可谓学有所用,在国家,可谓实受其惠”。

⑤]遗憾的是,张氏的宪政思想无疑是失败的,这当然不是理想的过错,而是再次印证了在中国宪政的实现从来就不是朝夕之功。

但是他所贡献的宪政思想和实践活动仍然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一、保障人权:宪政理想的理论支点宪政在西方以保障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为出发点,是社会、文化自然演进而来的,“是一个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期到的后果”,⑥]它不是预设用来解决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工具,而是由个人自由出发、衍生而来的一种价值理性。

而在中国,宪政是舶来品,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的知识分子求强求富、救亡图存的功利性动力的促使下,在不具备发育土壤甚或排斥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刻意追求的结果。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断裂时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秩序的改变特别是政治结构的重大变动,引发了新与旧的冲突和无序混乱的社会动荡,使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肇端的近代中国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

19世纪的70年代,早期的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人已洞察到清政府所谓洋务运动的弊端甚多,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船尖炮利的器物方面,其“本”“体”更在于制度或者精神层面。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器物转向了制度,特别是1904年日俄战争后,知识阶层认为是日本“立宪的结果”,于是“群信专制政体国不能自强”,“颁布宪法,召集国会,成为社会热烈的呼声”。

⑦]可以说近代中国从关注西方民主那一刻起就始终把目光首先投到了“宪政”上,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最深切的关怀是他们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最为重要的思想动力。

⑧]显然他们并不清楚,尽管西方宪政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现代化,但是从保障人权的宪政精髓来说,宪政与国家的贫富、民族的强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价值上也是不能相互替换的。

⑨]他们仅仅以朴素的热情,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和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随之,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立宪思潮。

作为立宪派巨子梁启超的坚定追随者,张君劢自然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君劢的立宪主张从他撰写第一篇论文《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起就不曾发生过任何蜕变,但他的生命格范——它为立宪主张注入并非一成不变的内涵——的贞立却并不能早于1920年。

”⑩]但是,20世纪上半叶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宪政概念的理解,大都与民主政治的内涵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

“作为中国青年党的领袖之一,陈启天认为民主政治‘需要一种全国共守的根本法律来确实保障’,这种根本法无论成文或者不成文,政府的组织与活动以及人民的权利与义务都要依它而定,所以‘民主政治也可称为宪政’”。

11]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也认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

这种说法都过于概括而没有触及到宪政的法治特征和本质内涵。

当然也有人洞察到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微妙差异。

张君劢认为我们要学习西方,而西方国家进入近代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行宪政。

他注意到了“欧洲民族建国运动”这一历史进程,指出“研究欧洲历史者,看见德意民族建国之完成,以为只须有民族主义,便可达到建国之目的;须知民族主义,不过建国之一方面,其余则有待于政治组织之改善”。

12]他对宪政的理解可谓深邃而独到,认为“人权为宪政基本”,13]人权“即所以保障全国人民之权利,就是说凡称为人都应有同样的权利,不能说你参加革命,便享有人权,而不参加革命者,便不享有人权。

因为革命的工作是要确立人权,而非限制人权”。

张君劢崇尚理性与和平,认为人应当有理性,政治应当是理性的产物。

没有理性,就没有宽容、妥协的气度和公开批评的精神。

相反,只有宽容和忍让,才能使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取得和平的渐进。

他认为,民主宪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朝夕之功,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他反对激进主义革命,而更为醉心于渐进式的改良。

张君劢不仅备考英美政治思想史,也不断参考和借鉴苏俄等国的现实经验,以丰富他的社会改造理论,对于中国问题症结之所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冲突和矛盾,他也并非不知道,但是摆在张君劢面前的往往不只是个人自由的价值诉求,在这之上更有国家民族的利益目标。

因此,他往往基于情势的需要,随意抽取自由主义的内容杂糅进去,致使前后矛盾之出、变更之处颇多。

可以说,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总体而言,学理性略显不足,逻辑也不够严密,以现实需要为旨趣而使之显的工具性显著。

因此,他的宪政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个似乎断裂的前后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他对自由与权力的认识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二、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宪政的哲学思维张君劢曾声称,他的哲学思想是德国的,政治思想是英国的。

所谓政治思想是英国的,主要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他对洛克、密尔有细致的研究,尤其对二十世纪初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的学说十分推崇,曾翻译了拉氏名著《政治典范》一书。

英国是自由主义的发源地。

最早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关于理性、自由、法治和分权的理论,最后清除了上帝在政治领域中的堡垒,打破了专制主义的绝对权威,从而奠定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

进而从美国的《独立宣言》、《权利法案》到法国《人权宣言》将自由主义的原则和思想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进行了公开的宣扬和表达,并与孟德斯鸠的自由与分权思想一起,把自由主义思想的光辉影射到了整个西方,成为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有力武器。

张君劢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便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密尔《代议政治论》(又译为《代议制研究》)一书的摘译,也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文字。

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主张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反对国家压迫,保证政治自由;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

张君劢翻译的文章试图为梁启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立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革命。

然而也正是这一篇文章对张君劢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他初步确立起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的价值趋向,成为他最终的理想目标。

14]正是由于深受洛克和密尔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的影响,20年代初时值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武力政治”泛滥之际,张君劢就系统阐发了其主张“理性政治”,反对“武力政治”的思想主张。

他在一篇题为《国民政治品格之提高》的文章中,对数千年中国政治和近百年西方政治的异同做了比较后认为,中国专制,西方民治;中国无宪法,西方有宪法;中国无个人自由之保障,西方有个人自由之保障。

并把这些差异的原因归咎于“吾以武力解决,而彼则理性解决是已”15]。

他分析说,数千年来中国的朝代更换,无一不是最后凭武力解决的。

正是由于持力不持理,故中国常以一人为主,而以国民为其奴隶。

理性解决则反是,所使用的武器都是些口舌和笔墨,即通过宣传自己的主张以争取国民的同情和支持。

要使中国不重蹈几千年来治乱循环的覆辙,使民主制度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就必须改变“天下是打出来的”这种传统的社会心理,以西方的“理性政治”取代中国的“武力政治”。

他指出,持理不持力的“理性政治”的核心是个人心灵、意志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