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多民族国家。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它经历了从内战到隆重的建国大典的历史变革,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

本文就从中国历史出发,介绍一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要名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名称,也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使用的名称。

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个体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权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社会主义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推进,可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环境出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科学性调整和优化,为中国大力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旨在整体上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步伐并使人民生活更为富裕。

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国际战略,重点是改善服务于沿线国家的全球连通性和互利发展,同时建立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关系。

本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议程,也是中国国内发展的积极推动力。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形象,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目标。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苛刻的物质生活基本水平,而是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民生、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系。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和平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2070年至约约1600年,夏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传说中的夏王朝创始人为禹。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时期实行农业经济和专制等制度,商朝灭亡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3. 周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 春秋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战国初年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国家政治逐渐分裂,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竞争和战争。

5. 战国时期:即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七雄(秦、楚、魏、赵、韩、齐、燕)之间长期争霸,最终结束于秦国统一中国。

6.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的首都是咸阳,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等重大工程。

7.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进一步巩固了秦朝所建立的统一局面,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8. 三国时期: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相互争夺,从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变革的时期。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两晋(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政权先后建立,中国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0. 唐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国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史重点名词解释:1、国人暴动2、共和行政3、三公九卿4、五官5、授土授民6、井田制7、周公制礼8、初税亩9、《法经》10、胡服骑射11、《附议法》12、平准均输13、算缗告缗14、谶纬之学15、党锢16、河西四郡17、今古文之争18、屯田制19、九品官人法20、士家制21、课田制度22、八王之乱23、永嘉之乱24、五胡乱华25、永嘉南渡26、侨州郡县27、土断28、均田制29、宗主督护制30、大索貌阅31、输样定籍32、封驳制度33、政事堂34、《唐六典》35、御史台36、三司37、律令格式38、藩镇割据39、南衙北司40、牛李党争41、四大都护府42、羁縻府州43、昭武九姓44、怛罗斯之战45、二府三司46、斡鲁朵47、捺钵48、投下军州49、猛安谋克50、四怯薛制51、达鲁花赤52、主户客户53、四农书54、劝课农桑55、棉花革命56、浙东学派57、金瓶掣签58、盟旗制度59、改土归流60、票拟61、批红62、土木堡之变63、礼仪之争64、南京教案65、洪任辉事件66、乾嘉考据67、穿鼻草约68、子口税69、《伊犁条约》70、《中法新约》71、三国干涉还辽72、《中俄密约》73、门户开放74、东南互保75、五大臣出洋76、预备立宪公会77、政闻社78、江楚会奏变法三折79、宪政公会80、咨议局81、资政院82、国会请愿运动83、《钦定学堂章程》84、《奏定学堂章程》85、“苏报案”86、拒俄运动87、抵制美货运动88、中华革命党89、欧事研究会90、洪宪帝制91、“府院之争”92、善后借款93、第一流人才内阁94、筹安会95、《训政纲领》96、改订新约运动97、四行二局98、新生活运动99、改组派100、人权派101、第三党102、中国青年党103、五五宪草104、废两改元105、法币政策106、新月派107、华北事变108、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09、福建事变110、战时经济政策111、四联总处112、新县制113、《抗战建国纲领》114、国民参政会115、制宪国大11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17、四马分肥118、七千人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8-6-14 07:10 作者: soyu86 来源: 紫金香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19.两税法: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史前时代: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这三个时代。

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

秦汉: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四个时期。

隋唐五代: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

宋元明清: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四个朝代。

中国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史  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皇五帝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

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禹鲧之子。

《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

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

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鸣条之战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事,发生于夏代末年。

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

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

《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这是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

汤历数了夏桀的罪恶,说明伐桀是执行天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

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行天的命令。

他亲自率师西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灭亡。

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

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

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1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强调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

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反对溢美之词。

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以史识最重要。

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10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5.《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唐杜佑撰。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编成。

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是一个辽阔而悠久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了从约公元前2100年至1840年的一系列朝代和王朝的兴衰。

这段历史中涌现出许多独特的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解释一些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名词及其意义。

天命天命是中国古代天子(皇帝)统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它源自于儒家学说中的“天道”,即天赋给统治者的权力。

根据这一观念,天命是不可违背的,天子的权利来自于天,因此,他的治理应遵循天道,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代是中国追溯历史的第一个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也是封建王朝的开端。

这三个朝代的兴衰变迁,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以君主封赐土地给贵族作为报酬,以换取其对王朝的效忠。

这种制度将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和土地所有权,而大多数人则是农民或佃农。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和社会组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根据这个制度,有志于进入政府工作的人们必须通过一系列考试,并凭借考试成绩来确定官员的选拔。

科举制度为才能选拔提供了机会,不论身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晋升到高位。

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等级固化的局面,有利于社会流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主张以仁爱、孝顺、忠诚、礼节等为核心价值观,用于塑造人的品格和修身养性。

儒家思想强调一种人际和谐和秩序,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坚守。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经久不衰,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被尊奉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年历史学科名词释义1中国史

2016年历史学科名词释义1中国史

名词解释(中国史部分,适用于人民版必修一、二、三)2016.2一、原始社会时期1、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几个氏族可以联合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后,可以分化为多个氏族;氏族人口锐减后,也可能并入、依附其他氏族。

2、禅让制:“禅让”(shàn ràng)制度,“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它是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公元前2337年—公元前2110年)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

这是一种“非血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禅让制之后的制度被称为:王位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二、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禹到了晚年,便四处查访,决定推举夷人首领皋陶为继承人。

但是皋陶却先他而逝,无奈,又推举伯益。

当禹死后,伯益按照禅让的传统,躲到另一地方表示谦让,由部落联盟中一些有权势的大家族决定继承人,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启(禹的儿子),启即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有时兄终弟及,多数父子相传。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

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

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提供办校经费和军械武器。

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

共招收了六期学生。

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

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26年3月20日,开始执行反共政策的蒋介石,设计将中山舰调出广州,随后又以该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随即下令逮捕该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

史称此为“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即①平均地权;②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两广事变: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因脑溢血猝死,蒋介石决意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两广问题,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陈济棠先发制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举兵反蒋。

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广事变”,也称“六一事变”,是两广地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向蒋介石的公开挑战,在客观上对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逼蒋抗日,具有积极作用。

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一次交通破袭战,是相持阶段到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动用兵力最大、作战范围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战役。

在百团大战的打击下,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所谓“桐工作”终止了。

百团大战使八路军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声誉进一步提高,人们从八路军身上对中国抗战再次充满了胜利信心。

《秦土协定》1935年6月,中国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签订《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简称《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

协定要求中国从察哈尔省撤军,解散排日机构,并向日本道歉。

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察哈尔省的大部分地区内容1、从察哈尔撤军;2、解散排日机构;3、对日表示遗憾,并处罚责任人;4、自6月23日起,在两星期内完成以上各点;5、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

张北事件:1934年10月27日,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八人,未经报告中国有关部门,即以“旅行”为名,由张家口前往多伦,路经张北县到城时,被当地中国守军盘查后放行。

张北事件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华北事件。

第二次张北事件:1935年5月30日,关东军派遣山本等四名特务,以“旅行”为名,由多伦前往张家口,潜入察哈尔境内偷绘地图。

他们途径张北县城南门时,因无护照,被中国驻军暂时扣留,次日“礼送出境”,日本称日方人员在张北受到“非法监禁”,第二次张北事件暴露了日本企图侵略察哈尔的侵略。

《何梅协定》1935年6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中国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提出备忘录,要求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内容。

何应钦表示对“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接受日方要求。

何梅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省和平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

戴季陶主义孙中山去世后,戴季陶作为国民党右派连续发表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合作的方针,企图将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中排挤出去,他的言论即“戴季陶主义”。

福建事变(闽变)1933年,驻扎福建的十九路军在在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

主张联共抗日,计口授田。

《塘沽停战协议》:中国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5年5月31日签订的“九一八事变”的停战协定,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

它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占领,确认长城线为“满洲国”的“国界”,使中国丧失饿了对冀东22个县的完全统治权,为日本进一步入侵华北地区打开了方便之门。

标志着日本侵略东北计划的完成和全面侵略华北的开始。

保甲制度:国府为对付红军而在所谓“匪区”实行的一种控制县以下地方的制度,后来逐步推向全国,基本形式是十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镇)。

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实行军、政、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等担任,其原则是管教、养、卫并重。

国府企图借助保甲制度来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但实际上收效甚微。

北京政变: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直奉在山海关一代激战,北京防务空虚,冯玉祥秘密回京,在孙岳的配合下,控制饿了北京,囚禁了曹锟,是为北京政变。

此次事件不仅直接导致了直系的垮台,客观上有利促进了北方革命的发展。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为抗议大沽口事件,北京各界群众举行了游行示威,并要求向段祺瑞递交请愿书,双方相持之际,执政府卫兵突然开枪向群众扫射,附近的军警持大刀、铁棍向群众袭击。

这场血腥的屠杀是一百多人死伤,大多数为学生。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西山会议派:1925年11月,国民党执监委员邹鲁、林森、居正、叶楚伧、谢持、张继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组成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分裂国民党的政治团体,被称之为“西山会议派”。

其活动严重地损害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

这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3月10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传达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当时是共产党员)一个命令,要李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

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一面指使其党徒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谣言,一面假装“惊异”,造谣说李之龙不服调遣,擅入黄埔。

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一三惨案:1927年1月,武汉为庆祝国民政府迁汉和北伐胜利,特别组织讲演队在武汉各处讲演。

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员在汉口江汉关前与英租界相连的广场上发表演说。

英国水兵手持刺刀冲出租界,企图驱散听讲演的人群,结果刺伤中国民众数十人。

惨案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国民政府收回了了汉口英租界。

南京事件:1927年3月,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六军为主的北伐军江右军攻入南京。

在混乱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抢劫外国人的事件,外国领事馆、住宅、教堂、商店、学校遭到抢劫,有六名外国人死亡。

美舰将南京城内发炮轰击,中国军民死伤几十人,此即为南京事件。

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蒋介石加快发动了四·一二事件。

万县惨案:是英帝国主义为向广州国民政府和北伐军示威一手制造的惨案。

1926年8月,英国船只万流号在川东云阳江面撞沉川军杨森部官兵所乘中国木船,肇事后逃之夭夭。

杨森扣留英国船只万通号和万县号,与英方展开交涉。

英国军舰轰击万县城区,军民死伤几百人。

驻万县川军奋起还击,击毙英国水兵十几名。

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是国民革命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政治思潮。

国家主义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思潮。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国家主义派,代表人物有:曾琦、李璜、余家菊、左舜生、陈启天。

他们成立了中国青年《醒狮》周报,又被称为醒狮派。

人权派(新月派):人权派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之一。

又称新月派。

是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松散联合的政治派别。

因创办《新月》月刊和主张“人权”而得名,主张人权至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诋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民党有思想、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要求制定宪法,保障人权。

最后,罗隆基被逮捕,胡适被警告。

1930年底,人权派被迫停止活动。

乡村建设派:是19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

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派。

“乡建派”,从广义上说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团体很多、教的很响的社会改良派别。

其中有一套乡建理论而又付诸实施,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是梁漱溟,从独义上说,也就是一般的说法,乡建派值得是梁漱溟领导的一派。

中间道路: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主张通过和平的议会方式(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潮。

中间路线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要求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上信奉自由主义,行动上实行和平与改良的方式,用民主方法解决问题。

宣传此主张的主要党派有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和中国民主建国会等。

第二条战线:毛泽东认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境内有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是第一条战线,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可以称为第二条战线,学生运动的高张不可避免地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从而配合了第一条战线,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总体战略:所谓“总体战略”,即“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军事方面以机动对‘窜扰’,政治方面以组织对‘裹胁’,经济方面以封锁对‘劫掠’”。

具体做法上由司令官执掌党政军大权,扩大地方武装,组织还乡团、保安团一类组织,补充正规军之不足,以“自清、自剿、自卫、自富”为口号,打击人民解放军。

这是国民党为挽救失败而采取的措施。

“五·二○”血案:1947年5月20日,南京数千学生举行了“京沪苏杭十六所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

行抵珠江路口时,警察特务冲上来撕毁标语旗帜,并以水龙喷射。

皮带、鞭子、木棍都向学生袭来。

双方僵持了6个小时,学生受伤一百多人,是即所谓“五·二○”血案。

血案是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代表性事件。

统制政策:在战争环境下,为了对国内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国民政府采用政治强制和超经济干预的方法建立战时统制经济。

作为战时的特殊政策,本无可厚非,但官僚资本家却借此大发国难财,导致民心丧尽。

超然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主张的一种理想的教育。

他提出“保有教育之独立资格,由教育界之富有知识与能力者”来主持教育,以达到其“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内容独立”的理想。

超然教育是蔡元培进行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冯友兰、钱穆等人。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一历史课题思考的结果。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在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优势,必须予以发扬光大,主张以民族文化为本位调和中西文化,创造出一种既能维护民族独立,又能保存民族精神精粹,进而推而广之救济西方文明弊端的新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