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述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心里状态。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论述题
(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
(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简述抵消实验条件 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 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类技术是 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 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 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6.简述心理设计中平衡误差的方法。(注意:包括自变量控制,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 控制)
7.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解析:(1)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 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实验心理学
1. 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 P76)★
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 设计。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 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 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
3)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心理学简答、论述
简答题第一章1.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P13—18个体的心理之所以具有复杂性是因为:(1)个体心理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
人的心理系统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从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状态和心理特征。
从知觉性的维度来看,可以把个体的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现象的层次性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分析。
例如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新生儿先产生感觉,然后出现知觉,这之后再出现思维活动。
(2)个体心理对物质载体具有依存性。
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载体。
首先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
其次,人的心理离不开环境刺激,无论简单或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源泉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有关环境刺激。
例如脑海中妖魔的形象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材料。
(3)个体心理具有能动性。
心理现象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现象,它对个体具有的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性。
2.个体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8—19(1)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
个体的心理对其行为的支配和调节往往是很复杂的,比如微笑这种行为,可以表示对某人的好感,也可以表示嘲笑等。
(2)心理对环境具有选择和构建作用。
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具有选择性。
同样的环境人们的感受往往不同。
个体还会以自己的方式来选择构建喜欢的环境,从而积极作用于客观环境。
(3)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个体的心理、意识又能对脑的活动起反作用。
3、心理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P5~6心理学研究是为了揭示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
①、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意象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事实。
如对大学生进行自觉控制力研究就要其质和量的特点②、心理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规律。
如艾宾浩斯记忆规律③、心理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
如对进食动机研究中要对有关饥、饱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
④、心理研究的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1.美国心理学家梅尔在1931年设计了一项摆荡结绳实验。
实验要求被试利用给定的工具(如置于地上不同位置的书、椅子、篮球、钳子等)把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
两根绳子相距很远,被试无法同时将他们抓住。
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其余的被试都没有想到可以利用钳子的重量将它当钟摆来使用。
(1)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到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是什么?(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有哪些?1.该案例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这一心理现象。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
个体知道某种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再看出它的其他新功能。
功能固着使个体倾向于用习惯的方式使用物品,妨碍他们以新的方式去用它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来适应新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要克服功能固着,人们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物体的不同用途,进行发散思维,灵活地看待物体的功能,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2.甲、乙、丙、丁四人都喜欢踢足球、爱观看足球比赛。
但他们观看足球比赛的情绪表现却非常不一样。
当自己喜欢的球星踢进一个好球时,甲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地手舞足蹈;乙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却没有那般狂热;丙只是平静地说一句“这球踢得很不错,有水平”;而丁则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1)请判断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2)请描述甲、丁两人的气质类型特征,并说明如何施以针对性的教育?2.(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黏液质,赵翔抑郁质。
(2)胆汁质的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的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黏液质的特征: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
(完整版)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19世纪以前,当心理学还处在哲学襁褓中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用思辨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造成心理学长期落后于其他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些方法不依赖于研究者对自己心理现象的描述或内省,而是采用了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因而使研究结果可以得到重复检验。
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的某些特征。
又如,观察婴儿的言语活动,可以了解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近30年来,有些生态学家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观察设备,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习俗进行长达1~2年的观察,为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借助于录音录像系统观察儿童,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
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主要缺陷是: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完整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观察法:只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其发展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检测法:只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末中行为或者心理象限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末些条件,已引起某末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试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试的心理现象。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或定,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级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仅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知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有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调查法:只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问题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之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注意:是和注意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视为反应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
思维,记忆,等心理学活动,对自己的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早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不随意注意:只是先没有目地、也不需要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及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的记录进行分析,容易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内部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广泛,主要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讨论。
一、认知心理学1.知觉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形成心理印象的过程。
视、听、嗅、味、触等感觉都是知觉的来源。
认知心理学运用刺激-反应理论和感知过程理论,研究知觉的发生机制,如光的传递、声波的传播、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等。
2.记忆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事件的获取、存储、提取以及使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记忆的作用、记忆过程的机制、记忆能力的变化和记忆障碍等,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等。
3.思维思维是指人类在获取信息后加工、整理、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过程的特点、思维策略的选择和思维偏差、创造性思维等。
4.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思维和文化的表达形式,它具有规则性、通用性和表达性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如语音知觉、语义理解、语法产生、语言发展等。
二、情感心理学1.情绪情绪是指基于个体的需求、价值、态度和情况而触发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行为紧密相关,如高兴会导致微笑、愤怒会导致暴力等。
情感心理学研究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如情绪的分类、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情绪的调节方法等。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身情感、思维、行为方面的状况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的适应能力。
情感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等。
三、社会心理学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的知觉、评价、解释和记忆。
社会认知关注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印象和认知过程,如偏见、公正性、社会比较、自尊等。
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互动。
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行为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因素,如群体效应、社会规范、领袖影响等。
3.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心理学简单论述
B表现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有哪些表现?1、积极动力作用与消极阻力作用2、肯定与否定性质3、激动与平静状态4、紧张与轻松作用5、情绪的强弱两级状态二、注意的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活动2、无关动作被抑制3、呼吸的变化G功能[D]. 动机的功能有哪些?1、启动功能2、定向功能3、强化功能[S]. 思维的功能1、理性认识功能2、学习功能3、创造功能4、调控功能[Q]. 情绪、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2、适应功能3、动机功能4、组织功能[Z]. 注意有何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控制功能G规律[A].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B].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G]. 感知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到相互作用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S]. 识记的规律1、要有明确的实际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回忆 8、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X].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用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诱导和负诱导[Y]. 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Z]. 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G关系[G].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2)二者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1)在感受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区别2)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3)经验在感觉的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G]. 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说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异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河南大学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总结简答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一般它是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一)陈述心理现象(二)解释心理现象(三)预测心理活动(四)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教具直观:(也叫模像直观)通过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教学电影等模拟事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言语直观:通过言语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注意的特点:(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人的心理对复杂的、无限的客观世界的选择性、朝向性、导向、定向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指人的心理反映的持久、清晰、深刻性。
另外注意不是心理过程,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也不反映什么现象。
5、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1)注意的广度或范围(2)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转移6、注意的功能有哪些?(1)选择性功能,即选择指向哪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3)调节与监督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既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此外还能通过想象活动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作用。
7、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1)凡适合人的需要的刺激;(2)凡引起人直接兴趣的刺激;(3)心境愉快、身体健康;(4)特有的知识经验等都有助于不随意注意。
客观原因:(1)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奇怪、陌生的对象易引起无意注意;(2)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易引起不随意注意;(3)刺激物的对比关系明显易引起不随意注意;(4)刺激物的活动性或变化性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题--心理学简答论述
1、什么是心理学?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3、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答:(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5、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答:(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6、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答:(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2)心理测验法: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3)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4)调查法:是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7、劳动和语言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答:(1)劳动促使大脑皮层迅速发展,为人类心理的产生创造了生理基础;(2)劳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得到发展;(3)劳动促进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4)劳动工具成为传递经验的新形式,从而促使人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5)语言促使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6)语言促使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生;(7)语言使人类的认识更加广阔。
心理学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是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在考察和研究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认为行为的学习科研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间接学习。
⑴观察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⑵观察学习受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加入了心理过程的分析,在他看来,观察之所以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榜样所产生的信息功能。
学习者通过观察,获得了示范活动的符号表象。
这些表象以形象的或语义的形式被编码,储存于记忆中,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作为未来活动的指导。
这一学习过程受4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⑶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试述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⑴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路认为: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框架。
学习就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形成一系列的反应⑵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评价⑶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让普通的教师能够教给普通的学生,就成为教学的中心⑷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⑸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具有普遍性和强有力的再生性,要通晓它们,自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3.试述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奥苏伯尔是教育心理学的现代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坚决反对把动物学习规律和人在机械条件下的学习规律不加分析地推论到学生课堂里的有意义学习中去,从而建立了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即认知-接受说。
⑴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
医学心理学简答论述
③ 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或受到强化、泛化作用而使这些反应固定下来,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有关儿童自杀的误解:六岁以下的孩子不会自杀;近年来儿童自杀非常罕见;从心理动力和发展的观念来看,真正的儿童抑郁症是不可能的;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结局;从认知和躯体的角度看,儿童不可能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等等。
39自杀干预:真诚的关心、初步接触、直接询问、寻找自杀的原因、分析致命危险程度、分析其支持的资源、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
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
自我惩罚,即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
追求完美,通过自杀达到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满。
呼救求助,遇到困难时,通过自杀来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
38有关自杀的误解:
常见的误解: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一般人永不会有自杀的念头;“一件小事也足以令人寻死?”,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想过一次自杀的,就会总是想自杀;下决心自杀的都是坚决想死的;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消失;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情绪好转、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专业人员的干预等等。
40常见的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4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书中的答案书中1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人格。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有饿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有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虾的主要目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
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
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2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能发育完善的程度,他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有很多,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心理学论述题(含答案)
论述题1.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82-1970)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967-1970年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
该理论明确了人类需要的种类,以及人类各种需要的层次性,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述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也是最脆弱的。
无论人的需要层次达到哪种程度,只有最底层次的生理需求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立刻返回到这一需求上。
当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的主要动机是生理需要。
人对生理上的需要往往要比其它的需要更强烈。
饥饿是生理需求最典型的代表。
当一个人机场辘辘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食物。
充饥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此时其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退居其次。
2: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时的有机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机制。
在我们的文化中所有健康,正常幸福人的在安全需要方面大都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对于儿童和婴儿来讲这种需求表现更简单更明显。
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予和接受两个方面。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且在此时爱的需要起着支配作用,他渴望朋友,爱人。
团体中同事之间的深情关系,并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除了接受以外,他还给予爱的需求,例如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普通人给予其他人的同情等等。
4:尊重的需要社会上所有人多渴望得到尊重。
这种需要分为两类:(1)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2)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
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万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当基本需要满足后,人们就有可能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待的人物。
心理学论述
论述题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05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原子能过户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式产生情感过程的基础。
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
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变化。
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式意志过程的前提。
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的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法、方式等。
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意志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过程,注意情况变化。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
另一方面,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
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消弱人的意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
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惧困难,在逆境中感触一番事业来。
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2.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
00答: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决定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种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枪化时程表主要分为5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
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2)定比间隔强化。
正确反应不是每次聚居每次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的次数比率予以强化。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心理学》论述题汇总1、试论述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聚集在一起的人我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供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但他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映模式,是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2、试比较比率智商和差异智商的异同。
3、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的主要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答:(1)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2)创造性培养:A建立目标与意向B训练基础技巧C获取某领域的具体知识D刺激与好奇心E建立动机F建立自信、鼓励冒险G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H培养有关创造力的信念I 提供选择发展机会J促进自我管理技巧K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L善于举例子4、试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解释。
用认知心理的术语说,理解问题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
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由此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2)无关信息的干扰。
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的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
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
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用。
(3)功能固着性: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成为功能固着性。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
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
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
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
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
每小题8分。
共16分)1.请论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分散。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应对措施: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应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3)无关刺激的干扰。
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
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
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里还“惦记”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分散。
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
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的进行。
2.试述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的不同观点、内容及代表人物,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形成所谓先天与后天、成熟与学习、环境与教育之争。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东西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代表人物有高尔顿及其“遗传定律”、霍尔及其“复演说”、格塞尔及其“成熟势力说”。
(2)环境决定论。
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
(3)二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
为了比较全面地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折中的观点,并被统称为“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有:吴伟士、施太伦。
(4)相互作用论。
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
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我认为遗传、成熟、环境、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客观条件,它们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不可偏废。
3.论述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1)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①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阶段是认识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分析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历程。
同时,也加深我们对“意识是在外界环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认识”这一点的理解。
②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第 1 页共 5 页学习,有助于我们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自己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
③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
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普通心理学提供了资料。
(2)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②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的内心世界与成人存在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差异。
人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幼儿,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而应尊重儿童,正确对待儿童。
③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教育工作是建立在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基础上的,针对这些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④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
幼儿心理处于发展过程中,处于与环境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因此,理解和正确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环境。
由此可见,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对于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4.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实践谈一下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
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1)学习任务的特点,包括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学习任务的明确性等。
(2)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和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两个方面。
(3)基本需要满足的情况,即当儿童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求知需要产生。
因此,教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应用多种方式和有趣教具;(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儿童好奇心;(3)制定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4)给予积极反馈,让儿童体验成功快乐。
5.结合某具体游戏谈一下游戏准备活动的指导。
一般而言,指导游戏应该从三个环节入手:游戏的准备工作、游戏中的观察以及教师的介人游戏。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
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游戏。
游戏地点的选择要灵活,游戏场地要安全、卫生、美观、整洁、富有童趣。
游戏材料的准备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特点为依据,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力图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6.幼儿教师如何根据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师应按照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适应现象。
①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第 2 页共 5 页(2)对比现象。
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受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其影响因素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通过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出来。
教学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太接近;注意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片、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了解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教师的言语应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地理解。
7.请说说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你如何采取应对措施? 幼儿记忆发展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1)偶发记忆。
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老师出示贴绒小鸭,问幼儿有几只鸭子,有的幼儿却答成鸭子是黄颜色的。
应对措施: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把没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结果使中心记忆课题完成效果不佳。
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朝有意记忆方向努力发展。
(2)“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
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
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
应对措施: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
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8.试举例说明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注意稳定性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同一个对象和同一个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幼儿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小班时能集中3~5分钟,到大班时可以集,中15分钟,有的幼儿能达到20分钟。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象具体形象、生动鲜明;(2)第 3 页共 5 页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3)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4)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5)注意对象、任务不应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6)防止和控制无关刺激。
9.依恋的类型有哪些?并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爱因斯沃斯等人将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质评定的方法,将儿童的依恋分为三种,分别是:(1)焦虑一回避型,这类儿童母亲是否在场对其影响不大;(2)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且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但母亲离开时探索行为受到影响,明显地表现出苦恼;(3)焦虑一反抗型,这类儿童在母亲要离开时非常警惕,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极端的反抗,与母亲在一起时又不能把母亲当成是安全探索的基地。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在教养过程中,在敏感性一不敏感性、接受一拒绝、合作一干扰、易接近一不理会等维度上得分高于中点。
而另外两种儿童的母亲在几个维度上的得分都相对比较低。
因此,为了让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照料者应该:对儿童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及时地作出反应;与儿童相互作用时,尤其是指导儿童时,要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