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
(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简述抵消实验条件 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 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类技术是 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 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 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6.简述心理设计中平衡误差的方法。(注意:包括自变量控制,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 控制)
7.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解析:(1)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 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实验心理学
1. 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 P76)★
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 设计。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 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 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
3)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1-1、论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1-2、结合实际论述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3、结合实例论述实验法的含义、特点及种类。
1-4、结合实例论述调查法的含义、特点及具体方式。
1-5、论述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2-1、阐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2-2、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述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3、什么是反射弧?论述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以及反射弧的环形回路。
2-4、阐述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
3-1、论述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
3-2、论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3-3、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3-4、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3-5、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3-6、论述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4-1、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2、结合实际举例分析感觉的对比现象。
5-1、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5-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5-4、论述记忆的生理机制。
6-1、结合实际阐述在教学条件下,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6-2、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1、阐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7-2、阐述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
7-3、结合实际阐述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7-4、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7-5、根据图示论述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学说。
7-6、论述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8-1、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8-2、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8-3、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9-1、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9-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0-1、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10-2、联系实际分析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1.美国心理学家梅尔在1931年设计了一项摆荡结绳实验。
实验要求被试利用给定的工具(如置于地上不同位置的书、椅子、篮球、钳子等)把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
两根绳子相距很远,被试无法同时将他们抓住。
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其余的被试都没有想到可以利用钳子的重量将它当钟摆来使用。
(1)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到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是什么?(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有哪些?1.该案例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这一心理现象。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
个体知道某种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再看出它的其他新功能。
功能固着使个体倾向于用习惯的方式使用物品,妨碍他们以新的方式去用它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来适应新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要克服功能固着,人们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物体的不同用途,进行发散思维,灵活地看待物体的功能,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2.甲、乙、丙、丁四人都喜欢踢足球、爱观看足球比赛。
但他们观看足球比赛的情绪表现却非常不一样。
当自己喜欢的球星踢进一个好球时,甲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地手舞足蹈;乙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却没有那般狂热;丙只是平静地说一句“这球踢得很不错,有水平”;而丁则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1)请判断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2)请描述甲、丁两人的气质类型特征,并说明如何施以针对性的教育?2.(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黏液质,赵翔抑郁质。
(2)胆汁质的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的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黏液质的特征: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心理学》论述题汇总1、试论述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聚集在一起的人我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供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但他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映模式,是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2、试比较比率智商和差异智商的异同。
3、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的主要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答:(1)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2)创造性培养:A建立目标与意向B训练基础技巧C获取某领域的具体知识D刺激与好奇心E建立动机F建立自信、鼓励冒险G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H培养有关创造力的信念I 提供选择发展机会J促进自我管理技巧K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L善于举例子4、试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解释。
用认知心理的术语说,理解问题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
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由此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2)无关信息的干扰。
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的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
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
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用。
(3)功能固着性: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成为功能固着性。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
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
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
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
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1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请结合实例加以简述276答:.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漏到内莹隐2.结合实例,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156答: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3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简述答: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里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请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简述答: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事物关系的理解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从简单的片面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理解从情绪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2125.请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重要答: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记忆提前方式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内容的变化6.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请加以简述重要答: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移情7.试举例论述论述学前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324答: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8 论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重要答: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度从具有强烈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9.试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76答: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工具的变化10.试述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答: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情景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12 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 A 既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B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13.什么是语言与言语?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言语则是个人使用的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音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14.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答: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内容新颖性增加想象形象力求符号客观逻辑15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应相应注意哪些方面答: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步发展16.学前儿童的痛觉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减轻儿童的痛疼?答: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痛觉的限痛的情绪 9817举例说明学前儿童前概念阶段的主要思维通道181答: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象征性功能。
心理学论述题
实验心理学1.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P76)★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1)优点:所需被试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被试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加敏感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被试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3)克服被试内设计缺点的方法:2.被试间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多因素实验有哪些优点?请你进一步说明多因素实验与结果普遍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解析:(1)多因素实验的概念及优点:(2)关系:多因素实验将更多自变量纳入实验研究设计之中,同时实验中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研究者获得了更多的变量之间的信息。
因此,这种实验设计更符合实际场景,获得的实验结果更加具有普遍性,更便于推广。
4.举例说明并解释实验者效应,如何在实验研究中避免由于该效应而可能产生的错误结论?解析:(1)实验者效应的含义(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简述抵消实验条件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
另一类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与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与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与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12.学习动机与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心里状态。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论述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3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亏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
5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包括: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
论述言语与语言及言语与思维的关系1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2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4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已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铺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4.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5.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6.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
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反应。
7.相互诱导是在大恼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8.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感觉。
9.差别感觉阈限是人们把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0.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应的心理过程。
12.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就是记忆表象。
13.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就是遗忘。
14.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做后摄抑制。
15.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16.想象(1)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
17.功能固着是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18.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一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映,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愿用习惯程序问题。
19.原型启发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形,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21.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心理学论述题(含答案)
论述题1.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82-1970)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967-1970年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
该理论明确了人类需要的种类,以及人类各种需要的层次性,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述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也是最脆弱的。
无论人的需要层次达到哪种程度,只有最底层次的生理需求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立刻返回到这一需求上。
当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的主要动机是生理需要。
人对生理上的需要往往要比其它的需要更强烈。
饥饿是生理需求最典型的代表。
当一个人机场辘辘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食物。
充饥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此时其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退居其次。
2: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时的有机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机制。
在我们的文化中所有健康,正常幸福人的在安全需要方面大都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对于儿童和婴儿来讲这种需求表现更简单更明显。
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予和接受两个方面。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且在此时爱的需要起着支配作用,他渴望朋友,爱人。
团体中同事之间的深情关系,并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除了接受以外,他还给予爱的需求,例如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普通人给予其他人的同情等等。
4:尊重的需要社会上所有人多渴望得到尊重。
这种需要分为两类:(1)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2)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
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万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当基本需要满足后,人们就有可能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待的人物。
心理学论述题
1、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用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活动,对物的活动也叫及物活动,是以操作摆弄物体为主的活动.与人交往的活动,主要包括玉成人交往和与同伴的交往1儿童心理实在活动中产生发展,且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总是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或活动表现的;动作和活动时心里的外部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儿童积极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实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不经如此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同样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活动适应幼儿心理发展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因而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丰富深化积极情感③游戏活动可以促进有而个性发展2、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3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克服外部或是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4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意志是成体系的心理结构,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制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3、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作用1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②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③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做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变化2注意与心理的过程①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往往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②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③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种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④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是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4、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意义1…主要表现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②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③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④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1…有①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②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③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6、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和交往的作用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②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映③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有,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④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述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7、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①对智力.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②对性格.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接受培养①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②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③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④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孤独8、说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主要表现在①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②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③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④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9、幼儿想象夸张性表现及其原因1幼儿想象夸张性表现在①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2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10、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表现为①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②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有的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提高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人是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11、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适应现象.①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际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12、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本体,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绝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完全相同.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虽然制约着儿童的生理的成熟,但成熟却并不绝对由遗传决定.生理发展本身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辩证统一的规律.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变化,人类的种系特征就是世世代代遗传和变异进化的产物.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13、研究社会性发展有何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儿童“学会做人”的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如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有帮助的.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儿童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将是以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并对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幼儿期应该主义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14、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对语言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展①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②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③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④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是随活动丰富和发展,独立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在集体面前胆怯;4~5岁能独立的讲故事和各种事情;5~6岁能系统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地讲述2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①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②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③4~5岁幼儿说话常事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④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到叙述内部联系⑤随年龄增大,情境言语比重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上升3讲述逻辑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具体发展过程为;①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楚②3~4岁往往是单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这时期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发展较快③4~5岁差别不大④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要情节.对幼儿来讲,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专门培养.4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5、3~6岁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1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的基本特点.无意记忆占优势;①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②无意记忆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③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种的附带结果.这时期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⑤活动动机.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①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②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③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2理解性;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3记忆内容;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①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②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③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4记忆方法;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互相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16、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词,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第二,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第三,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1反射练习阶段;①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来联系因素的不断重复②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③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2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①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②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映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①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②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4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①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②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①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②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况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6)智慧综合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①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②用头脑内部的运动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1前概念阶段,思维开始运动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①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②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③常运用“转导推理”④是自我中心思维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三)运算阶段,和前运算的区别;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3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4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17、如何看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⑵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⑴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可能有;①缺失②独特③家长一子女的关系.专家研究认为;前两者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家长一子女的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更强调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①溺爱②过分保护3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⑴家庭教育.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向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应特别重视;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④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⑵幼儿园集体教育.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做好;①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②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③注重个别教育18、从积极的教育态度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加以阐述①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许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不行”“太笨了!”“没出息!”等等.经常处于这些负面影响下,孩子情绪消极,也没有活动热情.有个孩子平时画画并不太好,当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第一次拿到奖品—张小画片回家时,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孩子,我知道你能行,你画的大红花多么漂亮!”从此,孩子对美术产生了兴趣.而每次画完一张,都拿给妈妈看,妈妈总是说他画得好,有进步.孩子果然越画越好了②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孩子总是愿意把自己的见闻向亲人诉说.孩子感受到老师亲,对老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老师诉说.可是成人往往由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有时成人认为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不屑一听.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压抑,感受到孤独,因而情绪不佳.有时孩子因此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错与行为,已引起成人注意.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十分必要.有位妈妈曾记录孩子的话;孩子说在山上看见太阳落下去,担心太阳掉到河里去了,后来知道山下面没有河是一条路,他放心了.这位妈妈非但没有笑话孩子的幼稚,反而称赞他心地多么善良.孩子感受到妈妈是朋友,什么知心话都愿意对妈妈讲,孩子的情绪很健康.这位妈妈的态度是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是首要的,至于一些无知和幼稚,孩子将会改进③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婴幼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的暗示.比如有位家长在外人面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加以肯定,说;“我们小妹摔倒了从来不哭.”他的孩子果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位家长则常常对别人说;“我们的孩子就是爱哭.”“它既是胆小.”这种暗示,则容易使孩子养车消极情绪.孩子的情绪发展也往往受成人强化的影响.例如妈妈要去上班,婴儿因分离焦虑而哭.妈妈为了解决当时的矛盾,给孩子吃糖果,霍晶亮盲足孩子的其他要求.孩子受到了强化,以后当妈妈出门时,更是大哭.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摔到要哭时大人说;“不怕!男子汉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虽然泪水在眼眶里转,硬是自己站了起来.类似的这样的强化,对于现代儿童抵御挫折减少焦虑十分必要19、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1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是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科学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③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2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②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3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派出疲劳的干扰;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②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20、研究学前儿童的方法—实验法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态,导致实验结果有局限性,特别是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应注意的方面;①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②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③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预热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对不易进行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④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1、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答: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2、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答: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首先,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3、在教师教学中为何要提倡对学生“动之以情”?或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答:“动之以情”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第三,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4、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①常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③坚持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完成。
④每天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5、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论述题
02年心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题都答者,只按前2题计分。
)52.常用而有效的学习(记忆)策略有哪些?53.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54.李某是高三的学生。
近几个月来,每次考试之前,他就会出现失眠、食欲减退,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记忆力减退、易怒、坐立不安等症状。
试分析李某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浙江省2003年1月1.试述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
2.何谓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二者在发展上有何区别?3.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与情感有何区别?全国2003年10月52.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53.根据影响人格形成因素,提出塑造学生优良人格的对策。
54.请根据群体心理理论分析下面案例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并对两种观点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在我们国家,平均主义“大锅饭”曾经严重地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力发展缓慢,于是有人提出应大力强化人的独立自主意识,个体单干优于集体组织;但有的时候,集体的力量又是十分强大的,正如人们所说的“1+1大于2”“人心齐,泰山移”,因此,有人认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浙江省2004年1月1.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2.试述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3.试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
全国2004年4月32.请用动机的认知与期待理论分析下面案例,并对校长的成功之处做出评价。
一位胸有大志的校长,当他制定了学校的总目标和发展蓝图之后,不是急于推行,而是把它交给教职工讨论,耐心仔细地向教职工解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实现的意义以及能给教职工带来的好处,并且根据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做了修改和充实;进而,他又要求教职工根据学校的总目标和发展蓝图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于是,教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上下同心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3.甲、乙、丙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组织教学的策略:甲阐明知识学习的目的、任务与意义,要求学生努力排除各种困难集中注意力;乙精心呈现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且有吸引力;丙在增进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与意义了解的同时,亦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普通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1 、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人的心理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脑产生心理的方式是反射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a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b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c •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2.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注意品质*良好的注意品质:范围适当;比较稳定;善于分配;①注意广度较高,打字速度较快,阅读速度较快,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快速阅读或是精细阅读;②在思考高数问题或是阅读时可以长时间保持注意,比较稳定,不易被外来事物分心;③在平时的生活及学习中,可以根据需要同时进行不同的活动,合理分配注意,比如上课时看着老师板书的同时也可以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并进行思考。
④先上某一门课,再上另一门课,能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3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③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习创造性行为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4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和差异进行教育教学气质类型: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型)一一胆汁质热情而急躁;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活泼型)一一多血质活泼而好动;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一一粘液质沉着而稳重;弱型(抑制型)一一抑郁质情感深厚而沉默。
气质对教育教学的意义:①认识学生的气质②因材施教③教育学生分析自己的气质5、试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对工作和学习、对自己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情绪稳定性、情绪持久性、主导心境特征)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6、简述并略评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①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
心理学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是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在考察和研究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认为行为的学习科研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间接学习。
⑴观察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⑵观察学习受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加入了心理过程的分析,在他看来,观察之所以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榜样所产生的信息功能。
学习者通过观察,获得了示范活动的符号表象。
这些表象以形象的或语义的形式被编码,储存于记忆中,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作为未来活动的指导。
这一学习过程受4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⑶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试述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⑴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路认为: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框架。
学习就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形成一系列的反应⑵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评价⑶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让普通的教师能够教给普通的学生,就成为教学的中心⑷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⑸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具有普遍性和强有力的再生性,要通晓它们,自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3.试述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奥苏伯尔是教育心理学的现代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坚决反对把动物学习规律和人在机械条件下的学习规律不加分析地推论到学生课堂里的有意义学习中去,从而建立了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即认知-接受说。
⑴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范本模板】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试卷一简答题1.简述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论述题1。
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
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
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
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心理学论述题
四、心理学论述题1.论述最近发展区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现有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状态。
启示: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者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做到独立发现,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的因素。
3.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持续一生,并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②儿童期(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③学龄初期(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④学龄期(6~1 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有,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心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恒常发表 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并在活动中调节和控制动作。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吴正态分布(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答: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
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
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
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
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
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
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
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5.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答: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过程。
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和其他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得到关注较多的是视觉和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忆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的信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系统被看做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
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长时记忆系统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
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6.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
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
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7.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语言获得的阶段: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
婴儿由一个生物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语言胜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一)后天学习论。
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结实的。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
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
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
他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的。
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
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8.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表情包括情绪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的表现,称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姿态表情。
表情起着求偶、顺从、维持接触行为以及警告、求救和威胁等信号作用,在人类,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
面部表情:人类表达情绪的最主要的一种表情,是情绪在面部的表现。
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将人的面部分为额眉-鼻眼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等三个区域。
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响应的情绪。
将各区肌肉的细微活动综合起来就可表达不同的情绪。
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
愉快时:额眉区放松,眉毛下降;眼鼻区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面扩张;口唇部嘴角后收、上翘,这三个部分的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笑的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姿势和动作方面的表现。
其中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动作部位。
欢乐:手舞足蹈;悔恨:顿足捶胸;惧怕:手足失措;虔诚:肃立低头。
语调表情:情绪发生时在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表现。
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声音低沉缓慢;愤怒时说话大声而严厉;撒谎时声音会比平时高一些;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声音讲出,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理解:“你干吗” 升调表示怀疑;降调表示不耐烦;用感叹语气强调“吗”字,则表示责备。
情绪识别是借助于许多线索,特别是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而实现的。
面部表情如果和姿态表情与语调表情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
9.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包括削弱或祛除正在进行的不适当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某种情绪。
情绪调节的策略:(1)回避和接近策略。
当儿童可以爬行或走路时,就采取接近或回避等方式调节情绪。
(2)控制和修正策略。
如给哭叫的小弟弟玩具等。
(3)注意转换策略。
如婴儿通过用转移陌生人的注意来降低对陌生人的焦虑。
(4)认知重评策略。
(5)表达抑制策略。
调动自我控制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6)合理表达策略。
如把愤怒转换为笑。
1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⑴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
学生亲身经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⑵树立学习榜样。
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
⑶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
⑷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
1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的激发:(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
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
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做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做批评的目标。
(2)培养学生的胜任力。
为学生提供最佳挑战。
(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
可采取变化刺激,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
外部动机的激发:(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在学习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3)正确运用奖励。
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4)慎重使用惩罚。
首先,惩罚要及时,一旦发现违归,应尽可能迅速地开始惩罚工作。
其次,惩罚应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
(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12.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