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
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内容简介
电影《生死朗读》观后感内容简介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电影了,一辈子懵懂在一份感情中是唯美的,就像做了一场梦,始终都没有醒过来。
分手之后就再也不相信感情,很难被打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就很难被触摸到,心变得很麻木,世俗,以为不会有什么感情再让我觉得美好,可是当我对着电脑屏幕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承认我错了。
迈克在十六岁的时候遇到的比他大一倍的女人,却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劫难,如果他没有遇到她,或许会有很辉煌的人生,可是命运就是命运,他掌管着一切…宣判的那一刻,迈克眼中的泪水,证明了他对汉娜的感情,而之前我还一直都还怀疑他,之后的二十年里面,即使是有了女儿,那段感情也令他难以忘怀,为什么我们懵懂的初恋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呢?是我们世俗么?还是迈克专一汉娜迷人?……迈克坚持给她录的磁带是她活下去的信仰,甚至一个文盲会为了跟他联系学习英语,我现在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迈克去见汉娜的时候要故意表现的那么冷漠,他都已经在郊外给她布置好住处,甚至是安顿好了他们的未来,一切就等待出狱的那一刻……是他的磁带让她坚持,又是他的冷漠让她放弃……爱情、原来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多少人会说,这样子刻骨铭心的爱情,一辈子能有一次足矣,可是能有几个人有资格拥有呢?因为太在乎爱情之外的东西,因此注定错过…唯美的爱情才会那么稀少那么痛彻心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经兄弟的推荐,在网上看了电影《生死朗读》。
无论从情节、演技、思想性上来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可以确信这是一部无法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电影,为什么呢?看了你就会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不乏真知灼见,而我最想说的是:《生死朗读》对人性的讲述近乎白描的平铺直叙,没有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判断,这也许是对人性最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很人性的。
联想到最近网上的一件事情:李银河(王小波的夫人)在博客里,认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屁精”一词,严重侮辱了同性恋,并说赵本山犯了政治错误。
电影《生死朗读》中汉娜的人物形象与塑造
电影《生死朗读》中汉娜的人物形象与塑造作者:余玉清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4期【作者简介】余玉清,男,湖北江陵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电影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生死朗读》剧照尽管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德国针对犹态人的大屠杀已过去70年,有关那场人类浩劫的影视作品仍在不断问世,且屡获大奖。
大屠杀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苏菲的选择》……或表现刽子手的疯狂、残暴,或讲述犹太人的无助和在战后带着阴影的生活煎熬,或讴歌为受害者提供帮助义士的善举,已成为银幕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与上述影片相比,《生死朗读》(The Reader 2008)可以说是较特别的一部,影片没对大屠杀做出简单明了的结论,诸如大屠杀是纳粹刽子手对犹太无辜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刽子手之所以对犹太人实施屠杀是因为他们残暴、邪恶等等。
相反,该影片独辟蹊径,着力打造了一个名叫汉娜的德国女看守形象。
一、汉娜的罪与罚大凡看过该片的人一说起这部电影的总体印象,恐怕最令人扼腕不已的莫过于影片中汉娜这个角色。
汉娜以一己之躯承担了她个人不能承受之责,虽遭人诬陷、背叛,但仍然坚守自己的内心,最后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代价实现了自我救赎。
汉娜本来只是一名普通女性。
二战期间,在西门子公司工作的她可能因不识字的缘故拒绝了公司提拔的机会,主动报名当了一名党卫军的看守。
在做看守期间,她曾协助挑选那些身体虚弱或身患疾病的犹太人,将他们送往死亡集中营。
一次,在向西转移的途中,她们遭到盟军空袭,由于押送犹太人的党卫军有人受伤先行逃离,失去指挥的女看守们六神无主,谁也没去打开被大火吞噬的教堂的大门。
这样,三百名左右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只有一对母女侥幸存活下来。
战后,为纳粹工作过的人开始受到审判,汉娜也在其中。
但汉娜个性单纯,在法庭上敢于承认事实,引起另外五个女看守的嫉恨,结果她们合伙诬陷她,说是她主笔起草、签署的情况报告,是事件的主谋。
听,朗读声,那支不朽的歌——感悟电影《生死朗读》
二、 法庭 重 逢
八 年 之 后 . 米 夏 再 次 见 到汉 娜 竟 是 在 法 庭 上 , 娜 当 汉
不 由 自主地 来 采 撷 他 的 花 蜜 . 因 为苏 醒 的性 在 他 身 体 里 作 为 纳 粹 犯 人 被 审 判 米 夏 对 汉 娜 是 否 有 罪 是 犹 豫 的 。汉 是 忠 却 躁 动 . 使 他 摆 脱 十 五 岁 的羞 涩 回来 寻找 米 夏 眼 里 熊 熊 娜 作 为 一 不 驱 燃 烧 的对 性 爱 的饥 渴 宛 如 夜 里 昭 然 可 见 的 火 炬 , 竟 是 什 经 意 间 参 与 了 罪 恶 .成 为 纳 粹 绞 杀 机 上 一 枚 微 小 的 螺 丝 究 却 么 促 使 一 位 成 熟 女性 卸 下 她应 有 的拒 绝 与顾 忌 ?是 独 居 的 钉 她 不 是 天 生 的 刽 子 手 . 被 道 德 的 审 判 和 谴 责 贴 上 了 魔 的标 签 一 名 普 通 的 百 姓 . 了工 作 和糊 口 . 为 因着 敬 寂 寞 早 已 为 性 的 冒 险 埋 下 伏 笔 还 是 一 见 钟 情 的 洪 流 冲 毁 “ 鬼 ”
因此 . 夏 对 汉 娜 — — 这 位 年 少 时 的 恋 人 . 同情 的 . 米 是
为 她 朗 读 , 喜 或 悲 . 流 泪或 开 怀 大 笑 , 全 陶 醉 在 故 事 理 解 的 但 是 , 或 或 完 当他 独 自一 人 来 到 昔 日集 中营 , 的 心受 到 他 中 如 果 说 性 爱 让 他 们 达 到身 体 上 的 亲 密 无 间 . 么这 一 了震 撼 穿 过 锈 迹 斑 驳 的 铁 丝 网 . 进 那 些 曾 挤 下 无 数 牛 那 走
21年 期 第1 期/ 影 视 艺 术 前 沿 /四 J 虏j 00 第6 总 3 8 戤 I I
爱与救赎——浅析影片《生死朗读》
一
影 片着 力 塑造 了一 个 “ 罪的 道德 自觉 带
中的汉娜 寄去 自己录制的朗读 磁带 , 却残忍地
段跨越 了3 年 的无果之恋 O 者的典型形 象” ] —汉娜 。 法庭上 , [— 2 在 汉娜面 对汉娜 的信件从不 回复。 为发 生在 自己与汉 他 故 事始 于 二战 后萧 条破 败 的德 国 , 一个 对所有指 控都全部 坦诚 地承认 , 作 为了坚守 自己 娜这个纳 粹罪犯 之间的一段 爱情感到羞耻 , 名 叫迈克 ・ 格 的1 岁少年 在一 次 路上 猩红 是个 文盲 的秘 密 , 愿揽下 所有 罪行 。 判处 为二 战后对法西斯 有着特别反 思能力 的一代 。 伯 5 宁 被
・
j分 『 【
耋童搴蕈 暑蕈 苎 蓄 三圣 蚕 耋
爱与救赎
— 一
迈克 将一 大笔钱 转交给 在火 灾 中幸 存下 来的 犹太 女儿 , 这也是 她灵魂 救赎 的具体 行动 。 她 带着 “ 明” 文 而离去 , 终于摆脱 了此生被认 为是 其最 大羞耻 的 “ 盲 ” 顶帽 子。 , 文 这 书 这个压 抑
遥不可及 的东西 , 在汉娜 与这个世界离 别的最 后一刻 , 在被 汉娜褪去 了所 有污浊 的双脚 下见 证了汉娜 的罪恶 已被涤 清 , 被上天救赎 。她的 “
说,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摹本, 书写人类自身的罪与罚, 宽容, 需要 渴望救赎的电影。
死是 文 明对 愚昧 的胜利 , 神 的复 活 。 因 是精 她 了解 了自己的愚昧而不 肯原谅 自己 , 因了解 也 【 关键词1 汉娜 迈克尔 救赎 生死朗 读》 爱情 了世人 的麻 木而不能原谅 世人。 她用死 固守了 自 己灵魂上 的进 步。 为了不再 被愚 弄 , 拒绝 她 回到她并 不了解 的现 实。朗读 ’ ‘ ——是 文 明的 代指 , 它令汉 娜精 神得 到新生 , 也使 汉娜 肉体 德 国 哲学 家阿 多 诺 曾说 : 奥斯 维辛 之 后 但 汉娜是 个 纳粹 罪犯 的事实 和世俗 的压 力使 走 向死亡 。 许这 就是《 或 生死 朗读 》 的题 旨。 因 写诗是野 蛮的。 经历过苦难 的人们不可能 继续 他 不敢将他 与汉娜 的情人 关系公布 于众 , 他选 此 , 娜 的死决 非一般 意义上 的忏 悔 , 是灵 汉 更 蜷缩在“ 诗歌 ” 造的美 的幻境 中。 塑 现实 的疯狂 择 了缄默和逃避 , 迈克面对 社会压 力的懦弱与 魂的提升和对现 实的失望与恐惧 。[】 ” 3 比诗更能令 人警醒 。 生 死朗读 》 另一种 无奈 注定 了二人的恋情 无疾而终 生死朗读 》 而《 却用 三、 迈克 的救 赎 方式来诠释 “ 明” 罪恶 ” 文 与“ 的关系 . 同样 沉痛 “ 以爱情 的方 式沟 通两代 人 的情感 , 去触 摸那 迈 克这个 角色其 实是夹在 历史 、 感 、 情 道
生死朗读影评
生死朗读影评(一)1995年,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
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影片《生死朗读》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
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
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
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在影片最初的时间地点交代为1995年·德国·柏林。
面对这样一部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将影片的主题与反思二战相关联。
然而当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人公麦克追忆到1958年,他邂逅比自己大20岁的汉娜,并发生了一场畸恋时,年轻演员大卫·克劳斯和“熟透了”的凯特·温丝莱特那般“坦诚”的表演,却结结实实地将我们的心理预期遮蔽了。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
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
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
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
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
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
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由“保密”造成的“误读”——浅析电影《生死朗读》
以不 同的角度进行 了多鬓 的解读 ,这远远超 出了一部 电影的范畴 。
作为 由小说改编成 的影视作 品,影片除 了少许 的改动 :如原著 中在 审判过程一段 ,男 主人公 迈克 犹豫是 否要说 出 自己掌握 到的证 词 ( 即 “ 秘密” , 择沟通 的对 象是他 的父亲 ,一位哲学 教授 ,而在影 片 中换 ) 选
为他们是 “ 母子 ”关 系的服务员 的面 亲 吻汉 娜。迈 克 以为 “ 我不怕 任 何 事 ,承受的越 多 ,我就越 爱她。危险只会 增加 我的爱 ,它让爱 变得 尖 锐 ,变得 趣味盎 然。 ”沉浸在爱情 里的迈克 忽略 了那个面对 着菜单也 会
慌 乱 、手 足无 措 的汉 娜 ,不 知 道 在 教 堂里 听 到孩 子 们 的 歌 声 止 不 住 哭 泣 的汉 娜 ,背后 承 载 了 怎样 沉 重 的过 去 。那 时 的汉 娜 ,只 是 一 个 迈克 的教授 颇值得玩 味 的表 情让我们恍 然大悟 般
男孩爱上一个 3 岁女人 的爱情故 事 。一路激荡 、延 伸在 当时还 没有摆 6
脱 战后虚弱 与不安 的德 国社会 中,直至每个人 的内心深处 。
一
组成员 之一。在教授 带领他 们旁听对纳粹 审判的法庭上 ,迈 克看 到了 8 年没见 的汉娜——作 为被审判的一名罪犯 。汉娜 完全诚实 ,甚至 可以说 是 以一种赤裸裸 的真 诚地 回答 了那些 在旁边 打着 毛衣 的 ,当年在奥斯 维 辛 工作 的同事竭力要 否认 的问题。她 挑选 年幼、体 弱多病的女孩 去集 中 营 ,为她读 书 ,只是最后 的结果依然 是那些 女孩被 杀。于是关注结果 的 法 官问她 :“ 你没注 意到你在送那些女人 去死 吗? ”汉娜认为这是没有办 法的事 ,因为 “ 没位置 了”。她反 问法 官 , “ 么 ,要是你 ,你要 怎么 那
解读《生死朗读》中迈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及其诱因
解读《生死朗读》中迈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及其诱因作者:李佳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8期摘要:《生死朗读》中迈克的“俄狄浦斯情结”在电影中的体现,以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来探讨其原因,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方能建构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才能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死朗读》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学诱因母亲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人类心灵中都具有一种对母亲的一种特殊依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于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很可能地,我们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也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电影《生死朗读》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而小说作者本哈德·施林克(Be rnhardSchlink)的作品以反思二战而闻名。
对于《生死朗读》小说和电影的解读与政治历史联系比较紧,而本文另辟蹊径,以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来探讨电影中迈克“恋母情节”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
一、迈克“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及其表现电影一开始就在中年迈克和15岁迈克的切换中进行的,中年迈克把窗关起来并用力把它紧锁,以显示迈克自我存在的断裂,他的一生被困在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在旧式的电车、狭小的居室、黑暗的楼梯、老旧的浴缸中。
随即展开了迈克和汉娜相识的经历和关系的发展。
迈克在列车上病重想吐的时候,他只知道哭对于这种无助可以显示出他内心的软弱和孤独,渴望得到别人的爱。
解读《生死朗读》的“生”与“死”——历史与人性的双重抉择
道 德 上讲 , 们 的 分手 是 必 然 的)但他 们 的 他 , 经 典 影 片《 坦 尼 克 号 》 以 “ 丝 ” 象 给 米夏 并 送他 回家 , 最 无 助 的时 候给 他 ~ 爱对 于彼 此来 说 仍 然是 一 种拥 有 , 并未 随 泰 中 露 形 在他 而 观 众 留 下 深 刻 印象 的女 星 , 多 年之 后 , 在 凭 个 温 暖 的拥 抱 并且 告 诉他 “ 一切 都 会好 起 来 着分 手 而 “ 掉 ” 死 。 ! 借 影 片《 死 朗读 》获 得 了第 6 届 美 国 电影 的” 生 , 6 历史 的劫 杀 电视金 球奖 “ 电影 最佳 女 配角 ”和 第8 届 奥 1 果 然 , 们 的人 生开始 变得 精彩 起来 。 他 然而 , 史却 没让 这份 爱走 得太远 。 历 斯 卡金 像奖 “ 最佳 女 主角 ”不 同于 以往 的二 。 在 米 夏 康 复 后 登 门 道 谢 时 , 被 帮 助 他 在纳 粹 车轮 的碾 压 下 , 汉娜 成 为奥斯 维 战题 裁 的 影 片 , 生 死 朗读 》 过 一 个 “ 庸 过他 的这个 女 人 所 吸 引 , 她 的一 切 感到 好 辛集 中营 的一 名 看 守 , 且在 1 4 年 的 “ 《 通 平 对 并 94 死 当汉 娜 让他 在 客 厅等 自己换 完 衣服 一 起 亡 行 军 ” 助迁 移 战 俘 的 过 程 中 , 了避 免 协 为 的” “ 知 的 ” 、无 的纳 粹 参 与 者 的 人 生历 程 来 奇 。 和她 的 看守 同伴 们 一起 眼 睁睁 看 回望 这 场 战 争 , 借 助 于 这 个 包 含 着 爱 、 并 罪 走 时 , 米夏 开 始观 察 周 围 的一切 , 时 , 从 俘 虏 逃跑 , 这 他 恶 、 密与救 赎 的故事 剖析 人性 的复 杂 。 秘 门缝 里 看 到 了正 在 穿丝 袜 的汉 娜 , 一幕 勾 着3 0 战俘 被 活 活 烧 死 而 不 肯 为 他 们 开 这 0名 美 国 经 典 作 家 汉娜 ・ 伦 特 ( n a 起 了 少 年 的 本 能 冲 动 … … 当遇 到 汉 娜 投 来 门 。 他 们 这 样做 的 目的仅 仅 是 服 从 命令 , 阿 Ha n h 而 A e d) 她 的著 作《 路 撒冷 的 艾希 曼 》一 的 目光后 , 夏 像 所 有 的 孩 子 一 样 , 战 兢 履 行职 责 。 另 一部 纳 粹 题 材 影 片《 德 勒 rn t 在 耶 _ 米 战 在 辛 书 中深 刻 地 揭 示 了 的 极 权 主 义体 制 下 的 受 兢 的逃跑 了! 用弗洛 伊 德的 精神 分析 来看 , 汉 名单 》 , 们 是从 暴 力 、 腥 的 画面 中领 略 中 我 血 害者 们 是 如 何 随 着 加 害 者 的 道 德 堕 落丧 失 娜 激起 了米 夏最 原始 的 本我 ! 种 冲 动一 开 到纳 粹集 中营 的恐 怖 气 氛 和 纳粹 分 子 的残 这 自己 的人 性 , 至 整个 社 会 道 德 沦 丧 。 在 始也 许 还并 不能 算做 是 “ 。 乃 她 爱” 忍 。 在《生 死 朗 读 》 , 些 “ 庸 ” “ 而 中 这 平 的 看 此 书 中摈弃 了早 期 的 “ 端 的恶 ” 而体 现 出 极 , 而 汉娜 的独 特 性 使 接 下 来 的 故事 发展 守 ” 身上 所 表 现 出 的 对人 性 的淡 漠 , 们 同样
电影《生死朗读》影评-陶炳辉
朗读与聆听———浅析电影《生死朗读》的主题表达电影是一场未了的梦,是一段唤起人性光芒的朗读,也是一次虔诚的聆听。
《生死朗读》把平凡但不普通的人生镶嵌在纷繁变幻的社会时代背景上,时隔多年后的深沉回忆,折射出直逼心灵的现实光芒和不同寻常的人生意味。
电影以男主人公米夏现实中的回忆为起点,讲述了他与汉娜之间包含了爱恋、背叛、质疑等感情纠葛的爱情故事,在时空的变换之间阐释了关于爱与反思、尊严与命运、罪与救赎的多层次主题;而这种主题的表达是建立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结构、多重身份人物形象及细腻的影像上的。
导演将影片故事以男主人公米夏的深沉回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青少年时期的米夏与汉娜相识,并沉浸在激情的爱恋之中,汉娜沉醉于米夏为她朗读的经典小说故事,最后汉娜因工作调动无声离去。
第二部分汉娜因参与战时集中营守卫工作而被审判的过程;期间米夏沉默的躲在旁听席一角,在爱与现实之间挣扎。
最后一部分是汉娜被判刑后,在米夏的朗读指引下,开始着一段人生新的旅程感悟,然而却又在无法完成的爱的救赎中死去。
在这三大部分的结构中是以米夏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回忆是一条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然而导演又将其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的关系插叙其中,这插叙中包含的不只是米夏生活现状,在更大程度上,阐释了他对过往情感的自责及反思;尤其是影片中他对于女儿的态度及给女儿的“惊喜”,以释然的态度把“秘密”讲出来。
这“秘密”也一度成为驱动故事进行的最外层悬念,然而回忆空间里的悬念设置更能从根本上体现出影片人物的命运和各种抉择。
影片在叙事中设置了三大悬念,前半部分中汉娜的无端离开,无疑给观众留下一个谜团,审判中米夏为什么没有为自己曾经爱的人站出来,狱中的汉娜与外面的米夏能否重新在一起。
在一环环的解疑中,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不识字却又对爱情充满希望,以至于为了爱情,在狱中开始学习写字的汉娜。
电影成功塑造了汉娜这一多重身份的悲剧女性形象。
首先汉娜作为普通的人,在爱情面前,她只是个希望得到更多爱的女子。
《生死朗读》观后感
《生死朗读》观后感《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以爱情为线索,以战后德国为故事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性,战争,道德,正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前后反差较大,到后半部分基调越发沉重,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的范围,而逐渐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领域。
首先,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悲剧其直接原因在于她对人格尊严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汉娜是一个文盲,但她对知识非常渴求,在集中营时她会让很多小女孩为她朗读,跟男主角在一起后,也喜欢听他朗读。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没有文化就没有尊严。
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感也就越强烈,于是汉娜尽力掩饰自己的缺陷,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撒谎,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甚至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可以说汉娜是时代悲剧的结果。
其次,汉娜的悲剧不禁让我们思考所谓的法律与正义。
法律是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归根结底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正如影片中的法学教授所认为的,社会要依靠法律来运作,问题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合法。
然而这本身就是悖论。
因为法律处理的只是表面,而难以触及到内心,法律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时代发展、随统治阶级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
对于同样的案件,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法律体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影片中关于教堂火灾事件审判的场面让我记忆犹新。
当法官问起汉娜当时为什么把门锁了的时候?汉娜说很明显的,我们是警卫,我们的职责就是看管囚犯,我们不能让他们逃跑了。
法官又接着说,你们是怕他们跑了,你们将受到惩罚,甚至被处决。
汉娜否认,她说外面在着火在爆炸,如果我们打开门,一切都会混乱的,我们将无法恢复秩序。
汉娜就这样承认了一切罪行。
所以,汉娜的罪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当时秩序、法律的恪守。
汉娜正是按照自己所处年代的法律来行事的。
生死朗读演讲稿
生死朗读演讲稿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着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而生死,无疑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
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而死,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
面对生死,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和理解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首先,生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每一个人的诞生都是宇宙的奇迹。
而死亡,则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必然的归宿。
生死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也应该正视死亡。
其次,生死是平等的。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高贵还是卑微,每个人都将面对生命的终结。
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也不应该因为死亡的降临而畏惧和恐惧。
再者,生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态度。
在生的过程中,我们要珍惜每一刻,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珍惜与自然的交融。
在死的面前,我们要坦然面对,接受生命的结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最后,生死是关乎灵魂的。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少年,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这些年。
死亡并不意味着灭亡,灵魂将永存。
因此,我们要在生命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超越。
生死,是人生旅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站。
我们要正视生死,珍惜生命,坦然面对死亡。
让我们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死,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
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死面前,活出自己的精彩,死出自己的风采。
谢谢大家。
评《生死朗读》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
个重新 审视“ 纳粹 罪行” 的独特视 角。
关键词 : 生死 朗读》 本哈德 ・ 《 ; 施林克 ; 战后文化 ; 屠犹题材
中 图分 类 号 :164 I0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4— 4 (0 9 0 — 0— 2 10 32 20 ) 4 4 0
价值观而导 致出一种面对悲惨却不 思反抗的趋势,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 当情感战胜时间、 年龄与生死而设定 失应有的 了对方坚实的存在时, 又碰上了空间的阻拦, 这样一来一往、 这也正是德国二战时期民众性格普遍的弱点与缺陷。不管多
最后都要归结到一个个具体的当事人身上。关押犹 时而沉默寡言、 时而喋喋不休的“ 朗读”想见却又打不破内 少恶行, , 犯人可能会逃跑, 心原则的思念, 相互应和成了二重结构的情感模式与艺术形 太人的教堂发生了火灾。如果当时打开门,
命。 作。对于战争而言, 正如本雅明所说 : 随着世界大战的爆 “
我认为《 生死朗读》 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问题, 还包含
这是围绕屠犹罪恶历史为题材的众多作品中的另类之 着比艺术更有价值的东西。
发, 还有一个过程越来越明显化了, 白那时以来, 而且 这一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程还不曾止歇过。战 争结束后, 从战场归来的 人变得少言寡
不打开门, 就要眼睁睁看着这些人被烧死。矛 式。一个是深锁于词语监牢的囚徒, 一个是成长于战后法律 她会受到惩罚 ; 痛苦的地方也在这里。按照当时的纳粹政策, 这样 遮天的律师, 相互问的情愫无人可诉, 时间的变迁与人生的 盾在这里,
生死朗读影评
生死朗读影评导读: 生死朗读影评(一)刚刚看完了电影《生死朗读》,我无法确切的理解译者将reader 译成这个片名的意图,但是总的来说电影是精彩的,令人感受到一种发自灵魂的震撼和一种内心深处的迷茫,我时常很恨这个词,为什么又是迷茫,但是确实就是这样,或者用另一个侧面的感觉来形容,那就是纠结,在用这个词的时候,我又不禁犹豫,很多词在我的生命中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意义了。
我努力地平复电影带来的一切令我心绪翻飞的因素,我写下这些东西,我要评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灵。
我不想草莽为之,来亵渎我心中难以落定的思考,和导演者致力于表现给我们的东西,这一刻我努力使自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而不是一个粗俗的闲人。
电影或多或少呈现给我的是一种人生的阅历。
朗读者是以少年麦克的视角切入的,一场突来的猩红热使得少年邂逅了比他大十多岁的汉娜,然后两个人有了一段私密的关系,麦克可以说是深深地迷恋上了汉娜的肉体,这一段视频赤裸裸的呈现两个人的性爱,没有一丝一毫的晦涩,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掩饰,不可否认,这里面带着商业的因素,但是也使得电影真实了许多,这样的艺术中感悟到的真实已经是带有了思考的真实了,一种令我不感到任何肉欲的视角,甚至连粗重的呼吸都尽量少的出现,如果有,也是一种真实的代言。
女主人公不是什么特殊的角色,她只是一个平常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评判这个人物,只能像是整理揉在一起的丝线一样,一段一段的解读了。
我很难猜测她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接触那个年轻的男孩的,也许是情欲,也许是母性,这种莫须有的猜测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人的思想很难有尺度,这算是我的一点思索,到后来,她因为麦克的那份出色的报告升职了,去了办公室工作,同时加上麦克抱怨的她缺少对他的关心,甚至他的生日都不闻不问,意识到了她已经影响到一个少年应该有的人生轨迹了,也许又是这个我猜测的缘由,她离开了麦克,但是,真的,这里的猜测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我不敢往其他方面想,那样会破坏我对电影主线氛围的印象,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仿佛一张光洁的脸蛋中央出现了一道丑陋的疤痕一样。
生死朗读结局的意义
生死朗读结局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本片有点像德国版的《色.戒》(Lust, Caution):纠结的情欲,肃杀的时势,一起带来感情与道德上的双重冲击。
但不同于《色.戒》,《生死朗读》(The Reader)中“历史”不再是朦胧的背影,而是直接逼近观众,近得迫使每个人扪心自问;相反,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则相对隐晦而绵长,长得令人无法定性。
然而,这一切又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令人对历史与人性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单看影片的开场,根本无法预知影片的核心情节。
和一切干脆利落的文学作品一样,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投入到一个电影的“存在”中去。
一般而言,这种“存在”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交代任何来历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才会发现它是如何融入整体剧情的。
这样的设定,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上来,又保持了足够的神秘性或者说悬疑因素——俺的感觉——有这样开场的电影,一般都差不到哪去。
果然,影片接下来的情节线索,好几次挑战观众的心理预期,并进而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与人性思考,主题“纠结”的程度,足以名列2008好莱坞电影之冠。
首先,就男女主角的情欲关系而言,基本上已经触及了好莱坞可以触及题材的极限。
因为影片不仅是像《西西里美丽传说》那样以青少年的生理冲动为题材,而是真实直观地以镜头表现这种情欲。
说白了,影片中的性爱镜头,虽然没有《色.戒》那么集中而持久,单就暴露程度而言,已足以令影院里保守的美国欧巴桑们不忍卒“睹”了。
对于情爱镜头的处理,影片采取的也是欧洲同行们惯用的自然主义风格,没有特别去渲染任何情绪或者气氛,更没有刻意风格化。
这种力求还原当时情境下“真实”状况的手法,与影片的开场一样,演绎了以“真实的手法”展现故事的非凡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真实的手法”,并非指镜头和画面效果看起来像纪录片。
如果是那样表现的话,那片中的情欲场面就会近同于毛片的感觉了,事实并非如此。
影片情欲镜头所关注的,依然是“情节”,只是它非常隐忍地不透露有关情节的任何信息,只是纯粹展现当时的状态,所有的联想,包括对于剧情发展的猜测,以及对于角色行为的解释,都由观众自己去完成。
解析《生死朗读》的艺术内涵
作者: 张明;李慧霞
作者机构: 邯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41-42页
主题词: 《生死朗读》;艺术内涵;解析;畅销小说;《纽约时报》;语言文字;制片人;The
摘要:电影《生死朗读》英文名为《The Reader》,改编自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畅销小说《生死朗读》。
该小说唤起了德国人心底共同的秘密,先后获得了多项大奖,并成为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冠军的德语书,被译成了十几国的语言文字。
而影片从制片人(安东尼·明格拉和西德尼)到编剧(大卫·黑尔),到导演(斯蒂芬·道德利),到主演(凯特·温丝莱特、拉尔夫·费因斯)的豪华阵容,注定影片从筹拍开始就得到了各方极大地关注。
从妮可·基德曼、凯特·温丝莱特的女主角易人,到两大制片人同年相继离世,期间可以说是波折不断。
直至影片上映,终于揭开了谜底——没有令期待已久的书迷和影迷失望,为人们献上了一道心灵的盛宴。
《生死朗读》:面对真实的勇气
作者: 赵晓芳[1];谢立团[2]
作者机构: [1]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20;[2]河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生死朗读》;勇气;爱情主题;小说家;主人公;回答;导演;读者
摘要:电影《生死朗读》由Stephen Daldry导演,改编自小说《朗读者》,作者是德国小说家Bernhard Schlink。
在爱情主题的外衣下,作者和导演都极力向读者和观众传达着一个更深的主题———关于人性的拷问和对于历史的反思。
正如主人公Hanna在接受审判时的一句反问: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没有人回答,也不可能有人回答。
这是人性可以回答,但人类却没有足够勇气回应的问题。
在法庭上,竟然有一个被告在面对审判时织毛衣。
《生死朗读》多义主题的解读
作者: 郑云海[1]
作者机构: [1]昆明学院初等教育系,云南昆明65003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39-40页
主题词: 《生死朗读》;多义;电影主题;解读;世界范围;“留白”;畅销书;影后
摘要:《生死朗读》以其内容的丰富和主旨的深刻带给我们的震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原著小说已经作为畅销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改编成电影后再度引发一场新热潮。
不管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引起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主题。
这部电影主题的多义和模糊——我相信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沉思都将是不同的。
电影中的许多“留白”,期待人们去填补,许多“迷”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不同的人会从其中领悟到不同的意味。
影片难解而多义的题旨,需要读者的耐心发掘或是蓦然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朗读
死去活来的是爱情。
我想在《生死朗读》这片子里,战争或是政治都只是爱情主题的背景。
那时他15岁,从学校回家,很不舒服,一个女性帮助了他。
当他的病好些的时候,他拿着花束跑去她的住处感谢她。
Hanna 和Michael这段隐讳的爱情应该就从那一刻开始。
一个15岁少年的爱情是真挚勇敢而肆无忌惮的,所以他会抛开他的家人,抛开为他办生日宴会的朋友只是为了可以在她面前为她朗读,他也可以带她出去郊游,在别人恶意的说“希望你的母亲喜欢时”他会当着那个人的面亲吻这个比他大二十岁的女人。
当这个孩子坐在她家门哭泣的时候,他是真的爱得深挚而痛苦的。
这个夏天对Michael来说该是美好的。
而对Hanna来说,是幸福的。
在她35岁的时候,能有一个少年这样义无返顾的爱她。
她内心是痛并快乐着的。
所以她像个纯真的女孩那样坐在教堂里哭泣,她该知道这是一场不合世俗伦理的爱情,对她来说再美好也是一场绝望的幻觉。
Hanna是敏感的。
当她爱得深沉的时候,她也曾站在成人的角度清醒的看着这段不被社会接受的爱情。
她知道这个全心全意围着她转的男孩会长大。
她对他吼,他该回到他的同学那里去。
那一刻,她清楚了自己已左右了这个男孩的生活。
不管多眷恋,只能选择的是牺牲爱情成全所爱的人……
只是,就算他重新回到他的家人身边,这个夏天的爱情已把他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八年后。
Hanna作为纳粹被推上了被告席。
而Michael作为法学院的优材生旁听了这一场审判。
或许,战争中的一切,根本就无法用对错来衡量。
所以Hanna在审判中反问:换作你你会怎么做?法官也只是无语。
所以,Michael说,我们需要的是理解。
但任何一个旁观者,回望那段残酷的历史,对纳粹有的只是深深的痛恨。
历史犯下的错总该有人去承担,只是他不该让一个无知者去承担这样沉重的罪过。
最后的那份报告主宰了她的命运。
鉴定笔迹的时候,Hanna颤抖着拿着笔,终于,终于……一字未写,啪的一声放下笔,承担起一切的罪恶。
那一刻,她内心翻滚的到底是什么?是真的对于自己是一字不识的文盲的羞愧?还是替其他六个人顶替的伟大?抑或仅是她累了这场无休止的审判……
在他该站出来保护她的时候,他一直低着头,沉默的痛苦红着眼眶。
他说,不承认真相的背后是当事人的羞愧。
是的,是羞愧,只是我想,羞愧的不是Hanna
而是这个没有勇气站出来为这个爱过并久久不忘的女人辩护的Michael。
在他15岁的时候,他可以把世俗伦理抛在身后,当着恶意者的面亲吻这个可以作他母亲的爱人,可以对自己说“越是痛苦,越是喜欢,危险只能让我更加爱她”。
在他23岁的时候,他作为法学院的高才生站在她的身后,可以决定着她后半生的审判时,他害怕了。
假如他承认了那段不伦之恋,那他将断送他已可见的光明前途。
在地位,利益面前,他牺牲了爱情,放弃了她,维护了自己。
他放逐自己,用20年为她朗读来救赎。
我想,他也想自己可以爱她,勇敢的,像他在内心里理想的那样去爱她。
但在真实的社会里,他是懦弱的,保护自己放弃爱的人,终究他还是爱自己更多些。
20 年前是这样,20 年后还是这样。
所以当她容颜苍老的在她面前,对他说,小家伙,你长大了。
他还是连一个拥抱都不敢给他。
敏感的Hanna,当她最后的美好期盼消失掉的时候,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已毫无眷恋的了。
在出狱前,她自杀于狱中。
一个女人,当她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对他吼,即使面无表情故作无情,却是真的可以为爱的人义无返顾牺牲自己;而一个男人,当他敞开胸怀,以为他会给爱的人撑起一方蓝天的时候,其实他最爱的还是自己……
我不知道这是爱情的悲哀还是人性的悲哀。
200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