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教育印象(北京协和医学院张遇升)
2024年协和医院进修总结

2024年协和医院进修总结协和医院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声誉的顶级医院之一。
作为一名医学进修生,我有幸在2024年有机会在协和医院进行进修,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我将对这次进修进行总结,以期能够回顾经验、总结教训,并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做出指导。
首先,协和医院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氛围和高度的专业素养。
在进修期间,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地区和专业背景的医生们交流和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每天的交流会和病例讨论会,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广度和深度,也加深了我对医学的理解。
同时,协和医院也注重培养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的机会,我对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协和医院注重临床实践和技术培养,这使得我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在协和医院的临床科室,我有机会参与到各种不同的病例和手术,从常见病到罕见病,从简单手术到复杂手术,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临床技能,还培养了我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让我对各种医疗设备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协和医院的培训模式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且知道如何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
此外,协和医院还注重医德和人文关怀的培养。
协和医院一直以来都坚持医院文化的培养和传承,强调医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进修期间,我有幸观摩了一些医生和病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其中包括一些艰难的病例和病患的心理困境。
这些让我深深体会到医生责任的重大和对患者的关爱,也坚定了我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决心。
总结起来,协和医院的进修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与资深医生的交流学习,提高了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通过参与各种临床病例和手术,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观察医患沟通和学习医德教育,提高了人文关怀和临床能力。
这些经历对我未来的医学实践有着长远和积极的意义。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秉承协和医院的精神和理念,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践中,致力于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总结

2012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总结协和一年,受益终生——记我的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有感安阳地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韩鹏来协和进修学习之前,就听到了许多关于协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事件有着众多的版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被不同的人们传说着。
感动、崇拜与向往之情一次次被强化,每次都在想,如果自己能亲历协和该有多好。
前辈的帮助缩短了我前往协和的等待时间。
终于进修通知发了过来,同意接受我到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进修学习一年,时间是2011年10月10号至2012年10月10号。
激动与兴奋之余赶快准备行程,其实心早已经飞到了那个地方。
如同大学新生报到一样,仿佛自己又青春了许多。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正值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周年大庆,所以入院教育的内容也比往年丰富了许多。
4天的教育讲座,图文并茂,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这家医院。
恰逢北京协和医院第6届优秀病历展,有幸得以参观。
病历展回顾了1921年以来的协和医院各个阶段如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后及文化大革命时期、21世纪初期的优秀病历及一些已故去的某些名人政要如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宋美龄等的病历。
老教授的全英文病历,精湛的绘图,隽秀有力的中英文手写字体,详尽的记录及新时期年轻一代协和人的优秀病历,一次次激荡着我的心情,在怀旧的悠扬的轻音乐声里几度视线变得模糊。
强烈的心灵震撼促使我连续去了三次,这样的参观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协和优秀病历及其相关医疗文书的认识。
方知原来前辈是这样写病历的,原来我们很多的医疗规则制定的源头在这里。
于是举起相机噼里啪啦一通狂照,要带回去给我的战友们看看,看看优秀病历是怎样炼成的。
之后参观协和医院的院史馆,再次领略了万婴之母林巧稚的非凡人生,她和黄家驷、张孝骞、曾宪九等大师的故事又一次感动了我们,有些细节依然会湿润双眼。
于是悄悄告诫自己要勤奋奉献,不可偷懒;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要日有所获,不可虚度。
出走创业医生TOP10:“协和系”成主流

出走创业医生TOP10:“协和系”成主流那些离开体制,自主创业的先锋医生,正在帮助我们更加便捷地就医,及用新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效率。
他们开办了新型诊所、推出医疗APP,还有一些甚至走入研发及临床服务。
对于舍不得离开体制的医生而言,一家创业公司春雨医生正在搭建“空间医院”,为他们提供“线上个人诊所”,给医生一块空中自留地。
出走的“协和系”1.张海鹏(前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现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作家)医生档案: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Emory University Goizueta Business School工商管理硕士。
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后加入华润集团,2011年10月,担任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华润医疗:华润医疗现在已经拥有五家现成的公立医院,还有五家新医院在筹划建设,并购医院和自建医院各占半壁江山。
总床位规模接近10000张床,总资产接近100亿,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医院集团。
2.朱岩(前协和医院医生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卓正医疗,现卓正医疗创始人)医生档案:持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和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自2003年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曾作为住院医师在大内科各专科轮转。
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1年、肾脏内科主治医师3年,并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优秀住院医师”称号,2012年4月,因无法忍受医疗体制,与另两名合伙人借鉴香港连锁诊所模式,在深圳联合创办私人门诊——卓正医疗。
卓正医疗:卓正医疗是一家借鉴香港的连锁诊所模式的医疗集团,由优秀医生主导的、由专业行政人员运营的医疗集团,现已运营三家诊所。
不同于公立体制模式,为中上产家庭提供高品质的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3.龚晓明(前协和妇产科医生,现任中国妇产科网创始人)医生档案:1990年~1998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
二 十结 世合 纪国 中情 国的 的科 “学 协研 和究 ”殿 现堂 象
“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
麻黄素的研究 <<本草纲目>>的翻译 中国常见传染病(血吸虫.回归热,中华支 睾吸虫病,疟疾,梅毒等)研究 中国各民族基因谱研究 1956年至今获国家级成果奖191项,省部 级成果奖759项
强调生源的质量和基础 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课堂讲 授时间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本专业的研究 医预,基础和临床三段式教学,医预 科在综合大学进行 强调能力(独立思考,自学,科研,动 手,创新)培养,不死啃书本 医学院与医院关系密切 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创建反映了 当时北美医学教育改革和医院管理改 革的主流
二医 十学 世学 纪科 中建 国设 的开 “创 协 和带 ”头 现团 象队
医学学科建设开创/带头人数过百名
张孝骞(胃肠病学) 黄家驷(胸外科学) 邓家栋(血液病学) 王季午(传染病学) 汤飞凡(微生物学) 陈志潜(公共卫生学) 林可胜(生理学) 谢少文(微生物免疫学) 张庆松(变态反应学) 胡正祥(临床病理学) 叶恭绍(儿少卫生学) 方祈(内科学) … 林巧稚(妇产科学)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钟惠澜(热带病学) 诸福裳(儿科学) 何观清(流行病学) 王琇瑛(护理学) 吴宪(生物化学) 周金黄(药理学) 谢志光(医学放射学) 马文昭(解剖学) 吴英恺(胸外科学) 吴蔚然(外科学)
/
二医 十学 世学 纪术 中团 国体 的 “活 协动 和启 ”动 现基 象地
中华医学会首批12个专科学会首任 会长协和人9名(1935-37) 建国初中华医学会15个专科学会会 长协和人12名 中华医学杂志发行量大的30种杂志 44位主编中协和人占一半 中华护理学会协和毕业生任理事长 4位,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5位
哈佛医学教育印象

1 改 变 的 哲 学
子 等 内容 要求 更 多 。从 一 年 级 开 始 , 生 们 就 要 求 部 分 时 间 进 学 人实验室 , 直持续 到二年 级暑假 结束。实际 上, 年级 以后 , 一 二
生 政 策 的 课 程 , 学 生 能 够 在 更 大 的 纬 度 内 思 考 医 学 的 问题 。 让 由于 医学 的发 展 速 度 使 得 医 学 院 课 程 的更 新 速 度 相 形 见 绌 。知
事情 。 ( u e eA.Sed yo tikn :api ro h ” E gn ta .A wa f hn ig r nte me
发生 了 巨大 的 改 变 。哈 佛 校 方 发 现 , 于 可 以 很 方 便 地 在 网 上 由
识 的 讲 授 , 医 学 院 的 教 育 中 , 经 降 低 到 一 个 相 对 次 要 的 地 在 已 位 。唯 有 培 养 学 生 终 身 学 习 的 习 惯 , 养 提 出 问 题 解 决 问题 的 培 能 力 , 有 可 能应 对 现 代 医 学 发 展 所 带 来 的 挑 战 。所 以 从 新 路 才
是 哈 佛 医 学 院 发展 的主 题 。
良好 的 理 工 背 景 , 格 的 科 研 训 练 , 学 科 的 交 叉 , 得 严 多 使 HS 的学 生 在 跨 学 科 领 域 中更 容 易 崭 露 头 角 。 例 如 , 们 常 用 T 我
的指 测血 氧 仪就 是 HS 毕 业 生 发 明 的 , 国 F A 历 史 上 最 年 T 美 D 轻 的 主 任 MakMc ll n 是 HS 的毕 业 生 。他 在 医 学 院 念 r Ce a 也 l T 书期 间又 在 MI T获 得 了经 济 学 博 士 学 位 。相 反 , 路径 则 更 多 新 强 调 了“ 文 医 学 ” “ 身 学 习 ” “ 题 为 中 心 ” “ 例 教 学 ” 人 、终 、问 、病 。 新 路 径 教 学 改 革 始 于 18 95年 , 要 是 针 对 基 础 医 学 教 育 。医 学 主
基于KANO模型的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需求调查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430 年!第 .. 期
,.<,
表 .!学生课程设置需求属性分类结果
类别
序号
课程条目
频数 B : M ;G
公共基础课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3/ ..K K0 .. 5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 5< 36K 3
4
0 体育一#二#三#四
54 .08 38. 0
4
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501360" 正 反 向 问 卷 '() 检 验 值 为 41KK3 和 41<35" [$FD&EDD球形度检验 $值均小于 4144.$
01统计分析$ 采用 NSNN 3314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 基于 XBO:模型属性归类及分析方法对课程需求 进行二维归属分析"满意系数( [EDDEF`Q2F?E) 测算以及二 维矩阵对比分析%.&
专业选修课程 0K 医学史
<5 5K .3. .63 4
4
; 410<
@4188
0< 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
330 ..< K< .0 3
3
B
4155
@4185
84 战略管理
.4K K4 <8 ./8 3
4
; 4183
@410<
8. 医疗机构营销
6K .46 <6 .<4 4
4
; 410/
@4186
!!注!B1魅力属性":1期望属性"M1必备属性";1无差异属性"G1反向属性"d1可疑结果'满意系数 [EDDEFi( B7:) =( B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作者:刘宣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1年第10期多年前,毛主席在亲人生病时,曾在家书中提到协和医院与湘雅医院,至此,“北协和,南湘雅”成为一句响当当的口号,在中国医学界流传开来。
依稀记得小学时。
英语老师让我们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的理想,我歪歪斜斜地写上了“doctor”一词,老师微笑着说我要做博士,志向远大。
其实,当时的我会用英文写出这一个职业,仅仅是因为它的“医生”这一个词义。
后来,我真的走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离“医生”和“博士”两个梦想都非常接近。
多少次梦见大学城秀美的校园,真正走进协和。
却感受到了大学的另一种内涵。
协和医学院的校园很小,几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东单三条,距王府井非常近。
在这样的闹市当中,协和医学院却算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
在这片不大的校园里,处处可以看见学生夹着书本匆匆走过的身影。
我喜欢走在宁谧的校园里,看着大家奋斗的身影。
协和医学院有悠久的历史,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置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
同时,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
此外,协和还与清华保持着紧密的联合办学关系,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会盖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两个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
多位医学大家从协和走出,成为各个专科领域的栋梁。
黄家驷、吴阶平、巴德年、林巧稚……一个个辉煌的名字书写着协和的历史,而年轻的我们,将带上青春的热忱与医者的责任,在医学史上写下新的一笔。
中国地质大学屈霜琳中国地质大学为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强势专业,是一所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共同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大学。
仍然清晰地记得接到地大通知书的那天,喜悦之外,还感到了一种压力。
地质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普遍被认为将从事比较艰苦,常年外出的工作。
汝果欲学医 功夫在医外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与美国医学生交流有感张遇升4月12日晚,协和医大2000级与2001级部分同学与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P)医学院的交换学生进行了一次准忘的“对话”。
友好坦诚的交流跨越了语言的差异,共同的医学理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3名哈佛男生的幽默睿智与3名UCSF女生的自信开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半个多世纪以前,协和的医学教育起源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后,当我们再次以一个医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自身和这些美国同行时,感触颇多。
在此记录下感受最深的几点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东西。
当谈到自己的经历时,交流学生都强调兴趣的决定作用。
来自UCSF的Jenile颇具代表性:她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公司工作,当过老师,还在非洲当过好几年的志愿者,拿每月5美元的工资。
但当最终发现医学是自己的真正兴趣后,虽然已经30多岁,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医学院。
哈佛的Taylor在大学修人类学,但课余义务地在救护车上服务,4年的志愿者经历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了上医学院的念头。
兴趣不是凭空产生,而且也会常常变化,如何才能产生持久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事业的动力呢?我曾问Taylor是如何判断自己真正兴趣的,又是如何在医学院枯燥繁重的学习中保持这种兴趣的。
他的回答透露出两层意思:1.兴趣往往源于一种经历.一种持久的体验。
2.持久的兴趣更多地来自一种责任感,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Taylor义务地在救护车上服务时并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对医学发生兴趣,但奉献社会的一种责任感驱使他坚持了4年,这其中与医生护士的接触,照料急诊病人的过程无疑都增添了这种兴趣。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对什么事发生兴趣不难,难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坚持。
如果你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当作一种神圣的责任,困难也会变成一种乐趣。
协和的同学,高考报志愿时明白自己兴趣的本不多,八年漫长繁重的学习中还兴趣浓厚的估计更寥寥。
其中原因,很难一言道明。
协和进修的感受与启示

协和进修的感受与启示协和进修的感受与启示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心得体会去年8月份我有幸到北京协和医院产科病房进修学习。
在这半年的进修学习过程中,我开阔了眼界,并学到了许多新理念。
北京协和医院这座聚集全国顶尖医疗专家教授、精湛医疗技术、先进科学管理理念的医学圣殿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用心行医,精益求精争创一流。
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建成国内最好的医院”的协和目标。
具体如下:一、协和医院管理的严谨刚到协和医院第一天我就感到协和的管理所谓的“严”,进修生入科室前必须接收三天的入院教育,主要培训《协和医院护理发展》《病房规章制度及管理》《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医疗纠纷防范》《护士素质要求》《护理安全与差错防范》《复苏与急救》。
培训中使我感受到协和为什么能出那么多高质量的人才,就源于协和的“严”,那里的老师都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你随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
因为不管你在病房走廊还是餐厅门口都能看到医院各种培训讲座的通知,每周都有,只要你感兴趣,就可以去听。
在科室更是每周都有业务学习,大家轮流讲课。
所以,在协和的年轻人是被“熏”着成长的。
二、先进精简的管理模式北京协和医院有着一套严格的医院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大家有秩序地执行,并严格服从。
医院有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规章条例,目的是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是天分加努力,一群人的成功,则是科学的系统加管理”。
所以,协和医院的制度非常严。
比如说:在协和有穿长袖,长裤,短袖的规定:每年的五一开始,大家统一换短袖白大衣,穿长筒袜。
十一之后则必须穿长袖白大衣和长裤。
三、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协和现在是“全国优质服务护理示范医院”他们要求每个病房都成为“优质服务护理试点病房”,病房里一律没有家属陪伴。
在产科从产妇入院到出院期间一律没有家属陪护,也没有探视。
家属只能在产科病区门口等。
所以护士不仅要做好治疗,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和健康宣教。
流行的组织工程技术—留学哈佛医学院的点滴感想

教学 学时 、科研成果及 临床业 绩也是晋 级 的硬条 件 。
哈 佛 医 学 院 的 实 验 室 很 多 ,约 在 百 所 以 上 ,每 年 所 得 的科 研项 目很 多 ,故 取 得 的科 研 成 果 及 发 表 的 文 章 在 全 美较 多 。 组 织 工 程 技 术 的 应 用 较 为 流 行 ,在 各 个 领 域 也 为 主 要 的 研 究 手 段 之 一 ,几 乎 每 个 科 室 都 有 其 一 席 之 地 。 比如 本 人 所 接 触 过 的 皮 肤 专 业 在
取得 了一些可 喜 的成 果 。骨 与软 骨 的形 成 在 体外 和
体 内 已不 是 新 鲜 话 题 。组 织 工 程 的 发 展 目前 主 要 集 中 在 细 胞 载 体 的研 制 上 ,而 原 始 干 细 胞 则 为 时 髦 的
移植 于适 当 的细胞 载体 上 ,在 体 外或 体 内形成 或 修 复相应 的组 织 。其 中细胞 载 体是 关键 ,也是 他 们神
突 的产 生 与 延 伸 而 提 供 了 条 件 ;组 织 工 程 艺 术 将 神
授 。部分 时间在 骨科 实 验室 ,部分 时 间在 I 观摩 临床
手 术 。在实 验 室 从 事 骨 组 织工 程 学 的基 础 训 练 开 始 ; 如 软 骨 细胞 、膝半 月 板 细 胞 及 骨 细 胞 的 提 取 、培 养 、 种 植 、迁 移 和 组 织 形 成 。这 就 是 组 织 工 程 学 的 基 本 程 序 。该 实 验 室 规 模 较 大 , 占有 两 层 楼 ,约 8 0 。 0 m2 其 中组织 工 程组 为 一 大 组 。主要 从 事 骨 组 织 形成 、 软 骨 及 纤 维 软 骨 分 化 与 修 复 、肌 腱 的 迁 移 与 修 复 及 椎 问 盘髓 核 修 复 的研 究 等 。其 中 《 一 肌 动 蛋 白 在 骨 a 与 软 骨 修 复 中 的 作 用 》 的科 研 成 果 获 2 0 0 1年 全 美 重
北京协和医学院培养医学生临床职业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图1 见习、实习生对“老总下午茶”教学活动的整体兴趣度,以及教学活动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及比较3 临床职业素养的培训临床职业素养至今仍被很多医生或者医学生认为只是一些抽象的、与实际临床工作关联不大的概念或原则,而不是一系列与执业行医密切相关的核心技能。
甚至还有部分人会认为只有接受不当利益等比较极端的违反道德事件才与之相关,而不能认识或注意到很多工作中的细节,如:按规定完成病程记录书写,在与患者或家属交流中保持平等尊重的态度,以及尊重其他合作团队成员等均属于临床职业素养的内容。
再比如与护士、外勤工作人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做好医疗工作等,这些也都是体现医学职业素养的实例。
这并非只有真正的住院医生或更高级别的医生才需要遵守的,而是包括见习、实习医生和医疗团队的所有人员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我们要像学习问病史或查体这些技能一样,日积月累地锻炼和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素养的核心能力。
“老总下午茶”活动案例小组的讨论形式对于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当成年人觉得有实用价值的课程以及当他们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中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最好[5]。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讨论,从而让医学生逐步意识到一些被忽视的事实,比如临床上因为职业素养缺失而引起的不专业和破坏性行为并不少见。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中不同组员的想法和观念的碰撞,以及高年资医师的引导,让受训者接受到通过传统授课不易接受的一些关于职业素养的理念。
比如:我们都期望达到最高的职业素养目标,但现实中实际往往不能达到;我们需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素养要求,也需要向那些有很高职业素养的人学习,因为有些时候临床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并非了解和认同社会道德要求就能够妥善处理的。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破坏性临床行为模型,不专业行为的诱因包括了个人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政策和文化氛围的因素。
因此不符合职业素养的行为完全可以由初衷良好,但缺乏必要知识和技能,甚至因。
我在协和学到了什么

我在协和学到了什么作者:冯唐来源:《视野》2014年第20期今年春夏之交,我受协和邀请,去协和医大近百年历史的小礼堂,给小我20岁的师弟师妹讲协和传统。
我使劲儿想,协和八年大学教育,我学到了什么。
我觉得我在协和学到了这几件东西。
第一,系统的关于天、地、人的知识。
在北大上医学预科,学了六门化学,和北大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得一样多。
学了两门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和有脊椎动物学。
我第一次知道了鲍鱼的学名叫作石决明,石头、明快、决断。
学了一门被子植物学。
还学了各种和医学似乎毫不相关的东西,包括微积分。
我们去北大之前,还去了信阳陆军学院军训一年。
当时我们学了如何带领一个十人左右的班级、如何攻占一个山头、如何利用一个墙角射击、如何使用三种枪支等等。
进军校的时候,我身高1米80,体重108斤,出来的时候,身高没变,体重150斤。
军校期间,我看了11本英文原文的小说,包括一本是劳伦斯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
现在回想起军训、北大、基础、临床,我常常问一个问题,学这些东西有球用啊?第一点用途,在大尺度上了解人类,了解我们人类并不孤单,其实我们跟鱼、植物甚至草履虫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或如草木,人可以甚至应该偶尔禽兽。
第二点用途,所有学过的知识,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们知道去哪里找。
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
不狭隘往往意味着不傻逼。
第三点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东西都需要有用。
比如当时学植物,我还记得汪劲武教授带着我们上蹿下跳,在燕园里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种,后来我读过一句诗,“在一个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诉我它的名字”。
第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务真的态度。
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学西氏内科的时候,老师反复强调, 80%的病不用管它,自然会好,“nature cures”。
这反而映衬了我们对很多疾病并不彻底知道成因,并不确定什么治疗方法如何有效,比如SARS,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消失,也不确知明年会不会再次出现。
协和医院学习体会

协和医院学习体会协和医院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也是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
作为一名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协和医院进行学习,是我非常荣幸的事情。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协和医院的优良传统和学术氛围,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协和医院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准的教学质量。
协和医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学术研究设施,这使得我在这里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临床实践。
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各位老师都以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耐心细致的指导给予我们帮助。
他们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感受到了医学教育的专业水准和对师生关系的重视。
我从中学会了如何去观察和分析疾病,如何应对不同的临床情况,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非常有用的技能。
此外,在协和医院的学习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
协和医院作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医院,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诊疗过程中,还是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中,医务人员都以温暖、关心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他们用真心、细心和耐心去帮助患者,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对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我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和关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益,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此外,协和医院还注重医学教育和科研的融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医学科研项目,通过与导师的合作和指导,我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亲自参与了实验和数据分析的工作。
这次科研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我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通过参与学术交流会议和发表论文,我对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和同行,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手机读医学文献

杏树林:用手机读医学文献作者:叶静发布于2012-07-26 11:56:40 点击量96医生在手机上最想看什么?丁香园做过一次调查,杏树林也曾做过一次,答案都是以下三个内容:最新医学进展、药品说明书、医学指南。
去年3月,丁香园率先推出“用药助手”APP,满足了医生用手机看药品说明书的需求。
张遇升则定位于满足医生获取医学进展的需求,开发了“杏树林医学文献”APP。
张遇升,今年刚满30。
在结束协和医学院8年的学习后,他进入霍普金斯攻读卫生管理硕士,之后进入WELLPIONT工作,去年5月回国创办杏树林。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文献产品首先要满足医生的阅读需求,比如在PC端上,通过谷歌的专业搜索工具可以很方便地阅读文献,那么在手机端上,最好的切入口也是给医生更好的阅读体验。
杏树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精挑细选20条新闻,通过友好的界面展示给医生。
这些新闻大部分没有再深入加工,只把最重要的内容进行翻译,他相信很多医生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所以杏树林主要完成筛选和标题编辑工作。
在此基础上,杏树林的下一步计划是逐渐个性化,满足不同科室的需求,这也对内容来源提出更多要求。
张遇升的想法是与专业期刊合作,同时拓展广告等商业收入。
“创业要做四件事,一是创造一个好产品,我们大概花了三四个月时间,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推广,这个花钱的事现在基本没做,只在医学论坛上发帖;三是让用户参与;四是挣钱。
”张遇升坦诚,现在杏树林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也只是摸索。
不难发现,医学文献身上仍有一些手机报的气质。
之所以不再做手机报,是因为张遇升知道SP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医疗APP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做更多尝试与探索,无论临床指南,亦或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现在都没有一款真正的好产品,这或许就是张遇升的机遇所在。
哈佛大学专科医师临床研究能力培养见闻及启示

哈佛大学专科医师临床研究能力培养见闻及启示
龚益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8(039)020
【摘要】临床医师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如何提升临床医师的科研能力尤其是临床科研能力常常是困扰专科医生的重要问题.哈佛医学院是全球顶级的临床与教育机构,笔者通过参与为期一年全球临床学者科研培训(GCSRT)项目学习,亲身体会哈佛医学院这座世界一流大学临床学者科研培训过程,通过观察其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并结合自己在国内带教中的体会进行比较和思考,以期与国内同行在专科医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探讨,共同推进专科医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页数】3页(P93-94,封3)
【作者】龚益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山北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
【相关文献】
1.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学习见闻 [J], 张余
2.荷兰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对发展我国专科医师教育的启示 [J], 张步春
3.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医师教育培训模式及对我国专科医师教育培训模式的启示 [J], 查定军;邱建华
4.国外专科医师制度对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与管理的启示 [J], 张柠;吴妮娜;孟开;李军;李星明
5.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 [J], 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生怎么创业

医生怎么创业,,,xx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把自主创业当作就业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创业更是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
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希望能帮到你。
医生创业的方法医疗体制对医生职业的扭曲背后,也蕴藏着医生创业的空间——譬如,让真正的医生职业化。
与牙科诊所等靠器材赚钱的,类似体制内医疗的生意路径不同,让儿科、内科等大科医生恢复职业的本原面貌并投入市场,更能迅速填补中国城市日趋失衡的医疗供求。
医生创业面临的政策局限还有很多。
社会办医疗机构,目前都受困于无法纳入医保的问题,这使他们难以服务那些非高收入的人群。
最现实的,也是医生创业的更大挑战,是创业者如何吸引公立体制的医生,尤其是资深医生加入他们的创业阵营。
由资深医生主导的商业力量,能否成为改变中国医疗生态的星星之火?正在创业的医生们不仅渴望执业的自由,并试图用各自的路径撬开陈年不变的中国医疗生态,让越来越多的有为医生找寻新的彼岸。
于莺,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女超人”,微博上粉丝超过270万的大V,小时候认为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然而,在中国公立医院长年累月的门诊和临床经历,却让她对职业的前路产生了持续的怀疑。
“在这里,我还是那个自己想做的,那种救死扶伤的医生角色吗?”于莺说,她后来明白,自己曾经想象的医生角色,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很难实现。
在中国,很多具备相当从医资历的医生都有过类似的郁结。
他们有的选择转行,有的选择自由执业,少数人则选择了一条更有颠覆性的道路:在医疗领域里创业。
就像现在于莺所做的那样。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接触的创业医生,还包括朱岩、毕烨、欧阳晨曦和张遇升等。
他们大多有着资深医生的背景,并在近两年开始,于中国医疗体制正被一点点撬开的缝隙里创业。
他们有的选择做“更纯粹的医生”,开创靠服务、研发赢利的医疗或产品,有的试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有的对“病历大数据”做起了文章……在医生创业的背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层面也正处于松动的前夕。
读林巧稚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读林巧稚观后感篇一:林巧稚读后感林巧稚读后感协和妇产科主任林巧稚在众多妇产科医生心中是一座丰碑,于我也不例外。
从协和妇产科现任主任郎景和教授的诸多纪念文章中,我了解到林大夫一生朴实睿智,谦和善良,热忱负责,始终用一颗母亲般悲悯的心灵接纳救助向她求诊的病人。
每每看到这些纪念文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灵魂也一次次得到了洗礼。
但这只是林大夫一生的少数碎片,我想走近她,我想了解她的全部。
于是,有幸拜读了张清平撰写的《林巧稚传》。
我怀着虔诚的心灵游弋在林大夫曾经生活的年代,跟随她一起走过若干的春夏秋冬,我体味着她的“医者父母心”,感受着她对病人的怜惜和悲悯,她像一个救赎女性病痛的天使,始终怀着诚挚的信念,在现世人生中与病人共度苦难,承担责任。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5岁那年,母亲死于宫颈癌。
母亲去世时,年幼的巧稚在风雨中哀哀地哭泣,没有人会想到,日后,母亲的这个女儿会成为专门为女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14岁那年,巧稚在岛上受礼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在英国教师玛丽卡琳小姐的言传身教下,巧稚不但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而且玛丽老师端庄文雅、认真严谨、谦和热情的品质也影响了巧稚。
那时,每到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女生们都去教堂做义工,为教友们提供帮助,这种热心公益、愿意为公众做事的习惯,林巧稚保持了一生。
20岁那年,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生。
之前,巧稚读了许多使徒列传,他们平生的业绩,就是四处行医治病、传播福音。
在解救人们肉体的痛苦时,又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她觉得,再没有比当医生更符合她的心愿了。
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投资中国的慈善事业。
从选址、建校、招生都有极高的标准。
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负责主要设计,许多修缮过故宫的老工匠参与了修建,主要的建筑材料和设施都是从美国运来。
协和就是要培养高精尖人才。
那一年,协和医学院招生,全国报名500多人,只录取25人。
巧稚考试时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在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笔试考场内,她为了救护突然晕倒的女学生中断了考试,她以为自己必定落选无疑,但监考老师专门为协和写了一份报告,赞美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得当,表现出优美的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格的科研练习使得HST的学生往往在跨学科领域上轻易取得成功。比如我们常用的指测血氧仪就是HST的毕业生发明的。那个学生以前是学物理的,利用光电原理和血红蛋白饱和度的结合产生了这个实用的发明。HST的毕业生不但在科学界明星荟萃,在卫生治理界也不乏其人。比如美国FDA的上任主任Mark McClellan也是HST的毕业生,不到40岁便担任了该职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FDA主任。他在哈佛医学院读书时做的是经济学研究,在MIT拿的是经济学博士,跨学科的背景使他更易崭露头角。
举一个例子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使行医和学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哈佛校方发现,由于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观看讲课的录像,有些学生觉得这样效率比上课高,造成有些课的出勤率不高。发现这种现象以后,学校并没有埋怨学生“今不如昔”,“不思进取”,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策略以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学校主动减少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小组学习,团队合作的机会,要求学生相互讲授学到的知识。并给出时间(比如一周两个下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笔者本想就该改革的构想和实践采访哈佛医学院的医学教育院长Dr. Jules Dienstag(Dean of medical education),而他以“改革尚在进行,困难很多,还未到可以愉悦客人的地步”婉拒。幸而对其他几位教授的采访和医学生的讨论能够让笔者对此改革有一些了解。
“新新路径”改革提出的核心问题是“除了在教学医院的轮转,还有哪些东西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学习是重要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大体了解一下哈佛医学生的临床轮转。在美国,临床轮转一般都在医学院3年级和4年级,因为4年级要找工作、毕业等等,所以4年级真正轮转的时间大约只有半年。轮转的科室与我们大体相当,但他们的家庭医学、放射、会诊等轮转是我们没有的(但我们的中医、急诊见习他们也没有)。轮转的方式也和我们相似,由住院医带着收病人、写病例、管病人。当然,他们的医学生管病人时责任一般更大,经常需要在住院医的监督下独立负责1-2个病人。
参考文献:
1./admissions/default.asp?page=pathway
2. Long-term Outcomes of the New Pathway Program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toinette S. Peters et al, Acad. Med. 20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它的外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美国的大学竞争异常激烈,没有哪所学校能稳坐第一。每年的US New& world Report 都会给出大学和科系的排名(也包括医院以及科室排名),很多学生会以此为依据报考,排名靠前的学校也把结果张贴在大门口,以示荣耀。所以每一次教学改革,取一个诱人的名字,被新闻媒体一报道,往往都能吸引到很多眼球,同样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
殊途不同归-哈佛医学教育印象之二
在哈佛医学院,假如说你是医学生,别人经常都会问你,HST or New pathway(新路径)?因为哈佛的MD学生是分为这两类的。HST(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上世纪70年代哈佛医学院和MIT合作的产物,每年招收30余人,旨在培养研究型的医生。HST的一大特色是要求医学生完成科研和论文的练习(这一点和很像协和,但美国的绝大多数医学院是不要求科研论文的)。与新路径相比,HST的学生主要是数理工程背景,所以对基础医学、生化分子等内容要求更多。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要求部分时间进入实验室,一直持续到二年级暑假结束。实际上,二年级以后,很多HST的学生都会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再全职地做一两年研究。也有一些就直接拿到PhD再进临床了,而这经常要多花3-4年的时间。
“新新路径”,纵向医学与导师制-哈佛医学教育印象之三
假如说“新路径”是对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改革,而当前在哈佛医学院试点的“新新路径”则是对临床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创新。由于该改革的实验还未最终完成,所以并未有一个公认的名字,校方将其称之为“整合(integration)”,而哈佛的学生则玩笑似地将其称为“新新路径”。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的互动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问、相互讲授,在完成基础学习的同时养成与同事相互学习的习惯;
2、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而非记忆课本的方式来把握医学基础知识;
3、重视医患关系的探寻、演练,强调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运用现代医学;
灵活多维的教学进程,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进行自己感爱好的研究或课程,进入联合项目(比如MD/PhD, MD/MPH, MD/JD, MD/MBA等)。
正如Dr. Eugene Stead在《思考的方式―――从医的艺术启蒙》一书中写到:“伟大的医生永远是在应对或是制造改变,成功的妙诀也是设计一种答应、鼓励改变的制度。”“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一个医生在他50岁时还做着和30岁时一样的事情。” 英文中最常用的一句鼓励别人的话就是“做得不一样!(make a difference)” 正是这种刻意寻求改变,追求卓越的传统,催生了一个个的医学新发现。笔者采访的几位教授都透露出这样的改革哲学:教育永远都是滞后于社会变化的,不是我们改得太多,改得太快,而恰恰是改得不够,改得太慢。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的,谁能够最快最好地适应改变,谁就更有可能成功。
再比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医学信息的获取变得很简单,有些患者通过互联网把握了很多相关知识之后再来看医生,问很多专业问题,让医生觉得很难应对。这对医生作为传统的医学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医学教育教会了学生问病史查体,而对于医患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没有专门的讲授和练习。研究发现,处理医患关系的练习,没有专门的练习是不轻易把握的。而且假如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态度或习惯,很可能一辈子都改不过来。而未来的医生,面对未来的病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教育又应该如何为他们做好预备,确是意义重大的命题。这也催生了哈佛教育课程中专门讨论和演练医患关系的课程:病人-医生。
相反,新路径强调更多的则是“人文医学”、“终身学习”、“问题为中心”、“病例教学”。新路径教学改革始于1985年,主要针对医学院一二年级的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生8个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基于实际的临床病例讨论学习基础医学原理。下午的课程一般是人文、社会、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让学生能够在更大的纬度内思考医学的问题。同时,由于医学的发展速度使得医学院课程的更新速度相形见拙。知识的讲授,在医学院的教育中,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唯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所以从新路径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些特点:
哈佛医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大都成为了专科医生,这种专科化的风气在医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同学之间问得最多的就是,“以后想做哪科啊?”而医学的对象― “病人”,作为一个“人”,经常是被忽略的。哈佛这样做,就是想让医学生们知道,在这个像流水线一样运转的现代医疗体系下,我们的病人其实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花一点时间,去聆听、去了解、去感受你的病人,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想,这可能才是“纵向学习”的目的所在吧。
回到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样的临床轮转,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学习来说,还欠缺什么呢?他们也发现医学生缺乏和高年资医生的交流。(其实,和我们提出导师制的初衷是一样的)每个月,医学生匆匆地从这个科到下一个科,从这家医院到下一家医院(哈佛的临床教学医院多达近10个),他们和教授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而对于医学这样“学徒制”的行业来说,一个好的导师,不仅仅能交给学生知识,而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楷模,交给学生为人做事的方式。在知识泛滥,信息贬值的今天,后者才更能凸显导师的重要。一个好的导师,能用自己经历来告诉学生河对岸的风景,鼓励和帮助学生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而现实是,就连在哈佛这样的地方,医学生和教授之间的互动也太少。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导师都太忙了!” 正是基于此,哈佛才想重新拾起“导师制”,而其中的困难也很大。教育因为没有现实的产出,钱永远都是问题。哈佛的3个综合性教学医院之一的BI医学中心,也仅仅是实验性地纳入了16名学生,4名导师。但导师是志愿报名,导师和学生在一起,也经常是喝喝咖啡、吃吃饭、聊聊天,很像我们所说的“生活导师”。他们也有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一起读文献,读好书,然后分享。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和高年资医生有更多的交流,哈佛还将3年级的轮转固定在一家医院,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去的医院。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哲学,新路径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上课有更多的讨论机会,爱好也比较广。与HST相比,新路径的学生也会担心将来“基础不牢”。但据他们的老师和同学反映,进入临床后,大家也都差不多,基本分不出谁是HST,谁是新路径。而一项就“新路径”和传统课程的比较研究表明2,“新路径”的学生更重视医学的人文关怀(humanistic medicine),成为全科和精神科医生的比例更高,喜欢前两年课程的比例也更高。
除了“导师制”之外,哈佛的另一项教学也颇有创意,那就是纵向学习(longitudinal study)。现代医学的专科化越来越细,医学生的学习也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在病房里待一个月,见一个病人经常也就两三天,看到的只是疾病的一个“横截面”。比如心梗的患者,造影、扩张、支架,半天功夫就出院了。而患者的过去,将来,出院以后的用药,康复,依从性,精神状态,都无从知晓。而这些,直接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和转归。在美国,虽然有家庭医生专门负责患者出院后的随诊,但与专科医生之间的沟通是比较少的。哈佛的做法是,让医学生在一年当中,随诊若干个典型患者,如心梗、糖尿病、中风等等,和患者以及他(她)们的家庭医生保持联系,每月追踪病人的情况,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1.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 100 Years after the Flexner Report. Molly Cooke et al. NEJM. 2006; 355:1339-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