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理科)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
一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4.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A.汉武帝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5.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6.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7.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8.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2)
开滦一中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共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客观卷(50分)1.战国以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小农经济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刀耕火种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3.在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没能起到作用的是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初税亩的实行C.商鞅变法D.地主的土地兼并4.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5.第一次提出并推行重农抑商的时代A.战国B.西汉C.中唐D.明清6.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造成货币制度的变化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C.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D.促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7.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是在那一条约中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8.《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丝茶的质量提高B.中国丝茶生产的迅速发展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崩溃9.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贸易并没有增加多少,根本原因是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B.中国人民贫困,购买力低下C.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太少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10.洋务运动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D.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11.从生产力发展的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应是A.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D.以利润为生产目的12.一战期间,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
河北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河北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共25题;共50分)1. (2分)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2. (2分)(2017·安徽模拟) 下图反映出当时的战略意图是()A . 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B .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 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停战投降D . 实现解放战争主战场的转移3. (2分)(2017·湘潭模拟) 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
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1,直至1:10这种变化反映出()A . 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B . 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C . 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D . 工农政治联盟逐渐巩固4. (2分) 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它的描述正确的是()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④5. (2分)“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A . 开国大典B . 文革结束C . 改革开放D . 香港回归6. (2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期中) 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精品
第I卷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3、下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7、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8、 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题评价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适中,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
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
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11人共75份样卷)题型与得分情况得分情况失分原因较低2、4、7、19、24、28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19题出错的达到33人, 24小题共50做错明显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共有5个时间,由于记忆混乱所造成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31题第二问,题中有明显的时间提示1912年,就是让同学们答出短暂春天的原因而已。
好多同学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审题不准,不能和书中的知识点联系。
只是不能迁移。
此题最高得分8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第32题第二问,是由于学生,知识体系混乱,关键词不突出,在答题过程中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三突出问题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3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四整改措施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
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
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
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辛集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题第一卷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60分)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
下列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史料是①甲骨文②秦权(秤砣)③中书省印④《读通鉴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古希腊建筑雄伟壮观,大多建造在山坡和高地,传递了接近上天神灵和营造公民对国家的情感,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精神。
这不能表明A. 希腊人勇于征服大自然B. 希腊人的公民意识C. 远离诸神的人文主义D. 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操5.在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英国面临分裂危机前夕,白金汉宫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虽然赞成苏格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但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英国女王不关心国家事务 B.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C.即使苏格兰独立,女王仍是苏格兰元首 D.女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6.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
因此,美国确立了A.中央集权制 B.共和制C.联邦制D.两党制7.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河北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精编
第I卷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
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3、下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8、 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以上因素促成中国古代出现A.封邦建国B.宗法体系C.集体劳作D.中央集权2、下图为《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
下列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C.证实翻车的发明是在宋代D.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淸代《乐都风俗志》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
礼毕散场之后,众人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反映出A.养殖业得到重视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小农经济的形成D.生产方式影响习俗4、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5、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业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
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劳动力成本很低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D.工艺水平不高6、《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基本成熟C.官营冶铁业较为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7、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
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高一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请将第Ⅰ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卷纸相应位置。
否则不记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世纪中叶起,中国东南地区农村开始生产大宗出口商品,但广大中国农村地区,传统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少有衰落迹象。
这表明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西方经济侵略未影响农村C.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具有不平衡性D.中国的近代化从农村开始2. "突如其来的这一事件,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狹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一事件”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 一战的爆发D.日本全面侵华3. 民国初年,西服是革命、趋新的符号,留学生、学界和政界的年轻人争相穿用,以为弃旧从新、拥护革命的标志,西服流行一时。
这表明影响近代中国服饰潮流的因素之一是A.政治导向B.外来侵略C.教育发展D.原料革命4. 北平地方法院1929年10月到1930年9月受理的离婚案件离达九百七十四件,其中判决离婚六百一十一件,离婚率高达百分之十一。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法律体系日趋健全D.封建包办婚姻彻底消除5. 中国棉纱出口从1929年的34万担降到1935年的24万担,生丝从42万担降到18万担,茶叶从94万担降到63万担,出口萎缩使农村一片哀鸿萧条。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B.官僚资本垄断国内市场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6. 20世纪流传的歌谣“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
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
与歌谣中“全民炼钢”、“全民经商”有关的运动或政策是A.大跃进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大跃进和改革幵放C.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和化改革开放7.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最重大的意义在于A.完成了新时期的拨乱反正B.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D.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8. 右图是英国人口数据变化一览表。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
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3、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5、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情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使也。
”以下事件主要反映此策略运用的是A. 秦灭韩国B. 秦灭赵国C. 秦灭魏国D. 秦灭楚国2.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
下列制度中,最符合“独制”的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 右图所示石碑是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篆刻而成的。
石碑文字讲述的是古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华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得到中国统治者许可的故事,并记载了大量儒释道经典和波斯教典故。
这一石碑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B.西汉C.唐代D.清初4.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强调“存百姓”思想5.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6. 我们认可康熙帝的自我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要是因为A.他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来7.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科)试题(含解析)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年级2017年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理科)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4 页,包括 33道小题,共100分,考试时90分钟。
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做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计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
那么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C.《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2.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有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各类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其中有一种设备被作为镇馆之宝,并被誉为“丝织技术发展的活化石”。
下列图片中,最有可能的是哪一项3.《朱子大全》云:“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发展是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商品经济的发展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5.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先进B.古罗马人青睐中国丝织品C.丝绸经丝绸之路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丝织技术精湛6.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 )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
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
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 .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B .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C .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D .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4.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5.“七科谪”,是指西汉时期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和入赘的女婿。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1617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
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间:20170421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35.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状况的因素包括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④冷战期间武器购买力的增长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0分)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1-5. C ACDC 6-10.ABBCB DCB 16-20.DCCDC21-25.BBBBD 26-30.BADDD 31-35.CDAAB36. [参考答案](1)性质:自发。
(1分)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3分)(2)态度:肯定。
(1分)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分)(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
(2分)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分)(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4分)37.[参考答案](1)转变:由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向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分)企业的劳动力供应。
(4分)特点:将克服危机的短期需要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相结合。
(2分)(3)材料三看到了美国提高关税最终会给美国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材料中“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的这一认识是错误的,美国的病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另外,材料三未能就罗斯福新政中措施的积极性予以肯定。
(言之成理即可,4分)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1-5. C ACDC 6-10.ABBCB DCB 16-20.DCCDC21-25.BBBBD 26-30.BADDD 31-35.CDAAB36. [参考答案](1)性质:自发。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65小题,每小题1分,共6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传说中的织女和牛郎因为相爱被王母强行拆散只能一年一度相望银河,喜鹊受其感动自发搭建一座鹊桥助其夫妇相会,“乞巧节”本为妇女向织女乞求纺织技术提高交流技艺的传统节日,现在却成为中国的情人节(结果悲惨),从乞巧节中的牛郎和织女这一主角所反映的是中国小农经济的A。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
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生产模式C.封闭保守退隐山林的悠闲别致D.一牛一犁的耕作方式2.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
这种授田制A. 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B. 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C. 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D. 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3.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违背.抵触)”。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4.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5.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6.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亊,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A. 茶叶的种植己经遍及全中国B. 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C。
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
1.A
2.A
3.C
4.B
5.C
6.B
7.A 8.C 9.D 10.C 11.B 12.C
13.A 14.C 15.D 16.A 17.B 18.C
19.A 20.C 21.B 22.D 23.C 24.A
25.C 26.C 27.A 28.B 29.D 30.A
31.B 32.B 33.B 34.D 35.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6题 18分,37题 12分,共30分)
36.
(1)背景:洋务企业诱导;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爱国热情兴办民族工业热潮。
(每点2分,共6分)
原因:位于河北南部主要产棉区,是原料产地;交通便利,地处京汉、正太铁路交汇处;周围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周围纺织业发达,有广阔的市场。
(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4分)
(2)抵御外来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促进中西部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民族工业布局;发掘本土经济内在动能,推动城乡产业互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8分)
37.
变化:
由汉到唐:由陆路发展为陆路海路并举;(2分)
由唐到宋:陆路海路并举变化为以海路为主(2分)
原因:
由汉到唐:唐朝国内农业、手工业的重大发展,商业的繁荣;南方经济的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4分)
由唐到宋:宋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科技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
(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4分)。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
大通二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赵斌审核人:罗嫒萍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B.农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C.地主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明显2.《新唐书·百官志》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謼(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这反映唐朝()A.城市军事化管理 B.城市管理严格C.市和坊已经合并 D.夜市相当繁荣3.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三十二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达六百余万贯。
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
这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 B.白银储量丰富 C.贸易范围扩大 D.政府放松控制4.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5.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6.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
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3、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5、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
这说明()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6、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材料现象()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7、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C、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此时期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此时期是()A、明末清初B、19世纪60—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9、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10、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面有这么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
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
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中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
”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11、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之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调整生产关系13、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载了客观规律14、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不能说明()A、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B、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C、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D、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没有必要深化16、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开放港口城市B、开辟经济开放区C、浦东的开发开放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17、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18、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此器”应是()A、电灯B、电报C、电话D、电视19、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D、列宁装20、“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1、英国棉织品在1784-1786年间仅占英国出口总额的6%,但到19世纪初就占到了42.3%。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衰落B、纺织技术的进步C、世界棉纺织品需求量增长D、英国在殖民斗争中获胜22、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
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23、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含义是()A、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C、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24、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25、人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遭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遭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遭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遭遇26、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7、新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
到18世纪,其黄金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B、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C、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D、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28、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A、哥伦布B、麦哲伦C、达·伽马D、迪亚士29、下表是英国工业化初期,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01单位:%)(资料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剑桥1964年版,第142页。
)A、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B、第二产业始终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C、劳动力转移速度完全受工业化程度影响D、劳动力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30、1839 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我们调查发现,大面积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财产问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任何可考虑到的抢劫财物的犯罪,其根源在于万恶的贫困和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