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

下面是一个关于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部分。

【教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押韵等特点,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1. 《登鹳雀楼》2. 《静夜思》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诗歌的字、句、词,欣赏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 听说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模仿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登鹳雀楼》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咏鹅》和《悯农》,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分析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句、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解释诗歌的内容。

3. 教师总结:《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环境、景物,表达了对长城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按照诗歌的韵律和语调进行朗读练习。

2. 学生分组朗读,进行集体朗读比赛。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学生听读。

3. 学生回答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六、创作达标(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静夜思》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l (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熟悉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质疑,板书)(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词两首》教案

《词两首》教案

《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书法作品。

大约书于1962年的《忆秦娥·娄山关》,被人们视为毛泽东行草书法中的精品。

在毛泽东所有气势磅礴的书作中,此卷手迹更以苍凉萧瑟之悲壮、屈铁盘金之刚劲取胜。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三、简介写作背景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四、作品欣赏1.齐读全诗,配沉郁顿挫雄浑的音乐,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赏析角度:①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②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喇叭声——刚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词两首》教案

《词两首》教案

《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个生字;理解“藕花”这个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词的内容,在脑海里形成形象的画面。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在脑海里形成形象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积累常识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课件出示《如梦令》,教师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教师相机讲解词牌知识)二、初读《如梦令》,领悟大意1、一读,读通、读顺。

(1)导学: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2)检查自读情况。

(“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

3、指导范写“藕”,学生练写。

三、想象画面,入情入境1、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导学: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画面1:“溪亭日暮”学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教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溪上青青草,曲径通幽处……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

画面2:藕花深处学生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教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

《词两首》语文教案

《词两首》语文教案

《词两首》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词;能够分析并欣赏词的语言、意境和表达技巧;能够运用词的形式创作简单的诗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介绍: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介绍词的两首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词的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词的内容;分析词的语言、意境和表达技巧;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词的背景知识和词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词的语言和意境。

3.2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词的格式和语言运用。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词的背景知识和词的特点;第二课时:阅读和理解第一首词;第三课时:阅读和理解第二首词;第四课时:写作练习和评估。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适合年龄段的词选集或语文教材中相关的词篇;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与词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如诗词朗诵、解读视频等;使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词的文本和图片。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诗词朗诵或相关故事引入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7.2 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分析词的语言、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

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夜书所见》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优秀3篇精心整理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希望这份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优秀3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锦集【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

(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

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与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非常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一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 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设计: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景物思乡之情忆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品赏文字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习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夜书所见》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七、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八、拓展活动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八、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相关文章:1.小学一年级语文《天气预报》优选教学设计案例三篇2.小学二年级语文《书里的蚂蚁》优选教学教案三篇3.三年级下册语文《在夏天里成长》优质教学设计教案4.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精选教学设计示例5.小学六年级语文《尊敬普通人》优选教案范文三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词两首》教案(通用12篇)

《词两首》教案(通用12篇)

《词两首》教案(通用12篇)《词两首》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请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师简介什么是词及两首词的作者。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标出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这两首词中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在相应的句子或词下面画上横线。

5、了解学生所画字词情况,并适当解释这两首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6、学生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1、这首词是以写景还是以写事为主的?请说出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

3、学生尝试说一说词的大概意思。

4、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边读边引导学生领悟意境5、同桌交流自己朗读感悟的情况。

6、指名说。

7、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

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

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

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推荐理由:简约的流程,扎实、平实。

思考: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课中?)《词两首》教案篇29、词两首学什么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能说出它们所描绘的情景。

词两首语文古诗教案

词两首语文古诗教案

3、词两首
1、小组同学议一议,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的回答要有独特,只要是自己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就要给予
适度的评价。)
借鉴的地方许多。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一言难尽。
于是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
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这怎能不使魂牵梦绕,所以水到渠
第一课时
三、再读《忆江南》
一、背唐诗,初识词
1、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对江南春日胜景的想象,读出
1、以赛诗会的形式,在 3 分钟之内背唐诗。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自己对江南的宠爱。
成地反问结尾。
2、我们如此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担任
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词两首语文古诗教案
2、再出示这首词,说说和以往我们学过的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3、介绍词和词牌。
(1)学生介绍词在古文化中的`地位。
1、了解词的内容,体会对于淳朴秀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
(2)教师给予补充。
2、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
二、初读《忆江南》。
3、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1、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教学重点:
2、学生读。
了解词的意思,体会的情感。
3、学生展示读。
教学难点:
4、再读时要努力想象,眼前会是怎样一副画卷?
对于词中所描述的美景不可思议与乡的风景,观看苏、杭的秀丽风景,让学生饱览江南
2 课时
春日胜景,充实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第2页共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学校三班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很多同学都喜爱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喜闻乐见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2.解题。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1.同学一边看图一边思索: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晰图意吗?2.读诗。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订正字音。

〔三〕同学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沟通一下。

2.同学自学、沟通。

〔四〕理解诗意1.出示全诗,大家沟通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略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舞、评价〕黄四娘家四周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弄飘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爽精美的感受〕〔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1.带着对春景的喜欢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1.自学、争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沟通〔假如喜爱,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教学步骤:〔一〕复习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同学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观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词两首》语文教案

《词两首》语文教案

《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和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从词中汲取情感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自然景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词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词,了解作者和词的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词的题目和作者;(2)简介作者的背景和词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中的生僻词语;(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3)教师引导和参与讨论,给予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两首词的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描绘词中的自然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教师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文学。

小学语文词二首教案

小学语文词二首教案

小学语文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词作,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1、投影。

2、范读磁带、配乐磁带。

3、搜集有关两首词及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忆江南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这些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

(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小学语文词二首教案

小学语文词二首教案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茅檐锄豆无赖剥莲蓬⑶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是撇;“醉”字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

(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

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

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四、品读,领会诗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精选教课方案三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精选教课方案一第 1 课时 : 学习《夜书所见》教课目标 :认识生字 . 会写〝促 . 深. 忆〞等 10 个字 .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领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 背诵课文 .教课重难点 :领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2.解题 :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 能够知道是写作者在夜晚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 , 放声朗诵古诗 ,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 把这首古诗读通 . 读正确 .2.同桌互读 . 要修业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 , 相互评论 , 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 , 正音 .三. 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 , 借助说明 . 联合图意 , 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可以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 , 理解诗意(1)小组报告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指引学生相互增补诗意, 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 . 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指引学生领会诗人的心情.3.朗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 指导写字〝促 . 深〞 .第 2 课时 :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课目标 :认识〝促 . 忆. 异. 〞等 7 个生字 . 会写〝促 . 深. 忆〞等 10 个字.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领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 背诵课文 .教课重难点 :领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课过程 :一. 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 . 王维很有才干 , 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走开家乡 , 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 . 连接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 , 想想 , 哪个字写出了诗人走开亲人的心境 ?( 忆)环绕〝忆〞字 , 你能发问 , 启迪大家思虑吗 ?( 依据学生怀疑 , 板书 )( 简单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 要点为 : 〝九月九日〞 : 重阳节 , 先人有在重阳节这日插着茱萸 , 登高喝酒民俗 ; 〝山东〞 : 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一样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虑 . 议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指引 .如: 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 , 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如何想念亲人呢?( 〝倍思亲〞 . 〝倍〞 : 加倍 ) 什么时候〝倍思亲〞 ?( 〝每逢佳节〞 , 〝逢〞 : 碰到 .) 可见诗人平常如何 ?③诗人为何会平常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进而理解〝独在他乡为异客〞④朗诵指导 : 〝是啊 ,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 , 看见的全部的面貌也是陌生的 , 怎能不感觉孤单 . 孤独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孤独的 , 极度想念亲人的感觉 .( 指名读评: 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 评论)如: 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想念亲人 , 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 生齐读三四行 ) 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标出字 : 遥. 遍, 说字义 ) 再说句意 .( 板书 : 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 , 总和兄弟们一同登高 , 可见单独在外 , 多么遗憾啊 .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必定在想念着诗人呢 . 此刻 , 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 , 谈谈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 , 怎么说 ?3.朗诵指导 , 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 .(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今日就是中秋节 , 我们寄宿在学校 , 不可以回家 , 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想念吧!学生各抒己见 .2.写字指导要点写〝异 . 遥. 插〞字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 宋) 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光景思乡之情忆人物追想童年想念亲人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精选教课方案二学习目标1.认识〝促 . 忆. 异〞等 7 个生字 . 会写〝促 . 深. 忆〞等 10 个生字 .2.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 领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 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 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 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3.学生采集描绘秋景或表达想念家乡的古诗 , 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沟通资料 , 认识背景1.学生沟通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 我国宋朝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 有一年秋季 , 他走开家乡 , 单独在外 . 一个夜晚 , 他出门漫步 , 触景生情 , 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 出示课文挂图 ) 瞧, 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形 , 请大家认真看图 , 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 , 初步感知1.自由朗诵 : 放声朗诵古诗 ,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 读通 . 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 要修业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 . 相互评论 . 相互指点 .3.自学古诗 : 借助课后说明或联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 沟通已读懂的字词 . 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 老师巡回指导 .5.讲堂沟通 : 小组指派代表沟通 , 一同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 , 领会感情1.自由读诗 , 边读边在脑海中涌现画面 : 诗歌描述了一幅如何的情形 ?2.小组沟通 , 组内成员相互增补 .3.指名描述画面 , 教师可相机指引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 . 说生动 .4.领会感情 : 若是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 . 单独在外的诗人 , 看到眼前的情形 , 你会产生如何的心情 ?5.感情朗诵 :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诵古诗 . 经过赛读 . 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联合 , 熟读成诵依据诗意 , 参照插图 , 熟读课文 , 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察看范字 , 沟通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想念家乡. 想念亲人的古诗 , 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 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发问 : 你认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 小组合作 , 议论自学1.依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 , 小组议论确立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 自读 : 读准字音 , 并借助课后说明或工具书理解词义.b. 自思 :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 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迷惑.c.沟通:读读. 谈谈. 问问.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 , 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沟通 , 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 , 谈谈读懂了什么 , 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余组的同学与老师参加此中 , 或议论解决或增补己见 .感情朗诵 , 启迪想象1. 指名朗诵诗文 . 问: 你们感觉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思想感情?2. 指引以情促读 . 问: 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类思想感情吗?3.指引以读促发想象 . 问 : 同学们在读时脑筋中产生了一种如何的情形 , 能沟通一下吗 ?4.学生沟通想象的景像 , 并再次有感情朗诵 .熟读成诵 , 品赏文字1.自由朗诵 , 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 , 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 , 陈述感觉 . 问: 你感觉这首诗中 , 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 , 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 : 忆. 异. 逢. 佳. 信. 遥. 遍. 插, 组词朗诵 .2. 谈谈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 , 或相互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绘秋景的诗 , 背给同学听听 .2.有时机到公园或野外里逛逛 , 看看哪些光景反应了秋季的特色 , 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如何的思想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精选教课方案三教材剖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季里想念家乡 . 想念亲人的感情 . 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 , 因秋风落叶 , 感觉孤单愁闷 ,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猜想是儿童在捉蟋蟀 , 不由回想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 , 于是那种愁闷之情又被一种和蔼之情所取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 , 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 , 他当时只有十七岁 , 正在长安牟取功名 . 恰逢重阳佳节 , 作者孤身流浪于繁荣喧闹的帝都, 倍感孤单 , 特别想念家同乡人 . 情之所至 , 诗人直抒胸臆 , 写出了〝独在他乡为异课 ,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企图是 , 增添学生相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累积 , 感觉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学习这两首古诗 , 能够经过频频吟诵 , 感觉诗歌优美的音韵 . 完好的境界和包含此中美好的感情 . 要充足调换学生对秋季的印象 , 进而理解诗人感情的生发和变化 . 能够让同学采集一些与秋季相关的古诗句 , 在课长进行沟通 .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 . 忆. 异〞等 7 个生字 . 会写〝促 . 深. 忆〞等 10 个生字 .2.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 领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 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 , 领会诗歌感情 , 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兴趣 , 要懂得热爱家乡 , 珍惜亲情 .二. 教课要点 :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 领会此中的境界 .三.教课难点 : 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 , 领会诗歌感情 , 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兴趣, 要懂得热爱家乡 , 珍惜亲情 .四.教课方法 : 赏识教课法五. 教课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采集描绘秋景或表达想念家乡的古诗 , 读读背背 .六.教课时间 :2 课时七.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 学习《夜书所见》二. 沟通资料 , 认识背景1.学生沟通已知的资料 .2.教师引述 : 我国宋朝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 有一年秋季 , 他走开家乡 , 单独在外 . 一个夜晚 , 他出门漫步 , 触景生情 , 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 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 出示挂图 ) 瞧, 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形 , 请大家认真看图 , 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 , 初步感知1.自由朗诵 . 放声朗诵古诗 ,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 把这首诗读通 . 读正确 .2.同桌互读 . 要修业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 , 相互评论 , 相互指点 .3.自学古诗 . 借助课后说明或联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 沟通已读懂的字词 , 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 老师巡回指导 .5.讲堂沟通 . 小组指派代表沟通 , 一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 , 领会感情1.自由读诗 , 边读边在脑海中涌现画面 : 诗歌描述了如何的情形 ?2.指名描述画面 , 教师可相机指引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 . 说生动 .3.领会感情 . 若是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 . 单独在外的诗人 , 看到眼前的情形 , 你会是如何的心情 ?4.感情朗诵 . 带着你领会到的感情朗诵古诗 . 经过赛读 . 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 图文联合 , 熟读成诵六. 依据诗意 , 参照插图 , 熟读课文 , 练习背诵 .七.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察看范字 , 沟通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九. 你还读过哪些想念家乡 . 想念亲人的古诗 , 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 , 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发问 : 你认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 小组合作 , 议论自学1.依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 , 小组议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 . 自学基本步骤 :(1) 自读 : 读准字音 , 并借助说明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 自思 :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 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迷惑 .(3) 沟通: 读读 . 谈谈 . 问问.(4) 有感情的朗诵 , 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 , 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沟通 , 解决疑难1. 每组谈谈读懂了什么 , 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议论的结果.2. 其余组的同学与老师参加此中, 或议论解决或增补己见 .四.感情朗诵 , 启迪想象1.指名朗诵诗文 . 发问 : 你们感觉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思想感情 ?2.指引以情促读 . 发问 : 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类思想感情吗 ?3.3.指引以读启迪想象 . 发问 : 同学们在朗诵时脑筋中形成了如何的画面 , 能沟通一下吗 ?4.学生沟通想象的情形 , 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诵 .5.熟读成诵 , 品赏文字五. 自由朗诵 , 练习背诵 .六. 品赏文字 , 陈述感觉 . 问: 你感觉这首诗中 , 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 练写生字 , 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 :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读记. 组词 .2.谈谈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 , 同桌相互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绘秋景的诗 , 背给同学听听 .2.有时机到公园或野外里逛逛 , 看看哪些光景反应了秋季的特色 , 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如何的感觉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见: 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 寒声孤单孤独感: 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念家乡 .亲人)。

词两首优秀教案

词两首优秀教案

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创作意图。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两首词的作者、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材、情感。

2.第一首词教学(1)朗读词,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词的结构,讲解词牌特点。

(3)逐句解读词意,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意象、情感。

(4)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第二首词教学(1)朗读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韵律。

(2)分析词的结构,讲解词牌特点。

(3)逐句解读词意,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意象、情感。

(4)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4.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题材、情感、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两首词的共性与个性。

5.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首词进行仿写。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布置作业: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词,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了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仿写,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词一:《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学详解:1.词牌:青玉案,又名《绿意》、《玉案》。

本首词以元宵节为题材,描绘了节日的繁华景象。

2.意象: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声、玉壶光、鱼龙舞等,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21 词两首
编写时间
教学目的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月 日 执行时间
月日
与 要 求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意思,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 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 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 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 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 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 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板Hale Waihona Puke 21 词两首书设 计
忆江南
}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课 后 记 要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 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 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 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 方作上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