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的争论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规律
202018.023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规律【摘要】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在推进改革实践中逐步认识改革规律,然后在规律性认识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改革。
【关键词】改革规律 改革开放40年 全面深化改革【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并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深入探索和自觉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规律,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本质要求。
规律是事物系统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有认识了规律、把握了规律,才能自觉地遵循规律、按着规律的要求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真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在推进改革实践中逐步认识改革规律,然后在规律性认识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改革。
改革实践不断推进,人们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认识和把握改革规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随着改革实践而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不断深化的过程。
当然,推进改革首先应当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大系统,从其运行本身来讲,它除了应遵循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之外也有其自身运行的基本规律。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自身的这些规律,对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0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遵循了改革规律我们的改革和建设韩振峰文_事业就推进顺利、成效显著;反之,什么时候违背了改革规律,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就会受挫折、走弯路。
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事求是原则
专 题 研 究
2o  ̄4 湖嘲啊8 黪 j 06 0. 期 I 蘼
籼 Ⅻ : “ f u
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事求是原则
● 黄 晓 慧
摘 要 : 了正确理解基础教育改革 中存在 的教育事 实, 为 有必要对“ 实事求是 ” 原则进行认 真探 讨。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 实事求是原则 , 一切从教育事 实出发 , 全面地 、 实质地 、 在一定条件下理解 事实, 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 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 克服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 这是基础教
实事求是 , 即改革的某些决策没有从事实出发 , 对事 实缺乏仔细的调查和分析 , 加上赫鲁晓夫本人容易朝 学率这种现 象, 离开 教育背景 来理解 , 不区分个别的
系统 , 与社会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把 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中, 使教育改革成为经济和社会 改革的一部分 , 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 例如 , 关于片面追 求 升学 率 的 问题 , 如果 孤 立 地 看待 这 种 现 象 , 开 社 离 会 背景 来理 解 ,就很 难 获得这 种 现 象 的现 实意 义 , 不 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 无法获得积极 结果。 同时 , 教育系 统又有自身独特的运转规律 。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 , 不仅要放在社会大系统中思考, 而且也要立足教育自 身的系统。 不能简单地满足于知道存在片面追求升学 率这一问题 , 还必须知道 , 这种现象在整个教育系统 中是个别还是普遍现象。 如果孤立地看待片面追求升
二、 实事 求是 的核 心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思想, 其核心要义是全面具体地认识教育现象, 把握教育规 律, 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 ) 面地理 解教 育 事 实 、 一 全 实事求是 , 要求注意事实的各个方面 , 而不是只 看片面 。在指摘某一现象时 , 必须把它放在现象全体 中观察所居的地位 , 而不能离开全体来孤立对待 。在 理解某一教育现象时 , 尤其应如此。教育是一个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多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1.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有十分坚强的领导引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逐步发展。
通过经济改革入手,中国改进了激励机制,提高了集体和个人的福利。
2.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中国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也积极的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鼓励、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前进。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
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6。
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国际合作加强。
7 正确的指导方针和领导8 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9 我国资源的丰富5.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以思想解放运动为特点。
具体体现在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①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文革后回到政坛之后,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检验”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彻底否定并打破“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
②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回答了“姓资姓社”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从渐进性改革到加强顶层设计,即先行为后立法的改革思想。
二、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遵循四个坚持的改革经验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思想,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通过改革开放自觉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35年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成为充满发展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35年改革历程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我们党牢牢把握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认识,有了问题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东欧、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也搞了"改革",有的甚至比我国还早,但他们的"改革"方向偏了、路走歪了,不但没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事业,反倒是颠覆了社会主义制度,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教训极为深刻。这充分表明,他们进行的"改革"同我们进行的改革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这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能否保持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事业的命运。
对改革的争论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我国社会现状 的不满情绪和学界人士对改革和发展中一些
说 中 国 的改 革 和 发 展 正 面 临 一 个 崭 新 的 阶 段 , 是 因 为 , 问 题 的 正 当质 疑 , 新 提 出 他 们 在 十 几 年 前 已经 提 出过 的 “ 这 重 取 经 过 过 去 四 分之 一 个 世 纪 的改 革 和 发 展 ,中 国的 整 体 经 济 实 消 计 划 经 济 , 行市 场 化 ” 是 “ 变 社 会 主 义制 度 , 行 资 本 实 就 改 实 力有 了 明 显 的增 强 ; 与 此 同 时 , 经 济 社 会 体 系 需 要 进 一 步 主义制度”的命题 ,力图把人们引 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 但 在 提 升 , 济 社 会 改革 需 要 进一 步推 进 的 情 况 下 , 革 却 存 在 不 去 , 且 取 得 了 某些 成 功 。 经 改 并 少 缺 陷 : 一 , 经 济 领 域 说 , 些 关 键 领域 的改 革 , 大 型 国 第 从 一 如 有 企 业 的股 份 化 改 制 、国 家 垄 断 的 基 本 经 济 资 源 的 市 场 化 配
维普资讯
㈣
媾
一
、
争 论 的 缘起
性 的 意 义 , 是 这方 面 的 讨论 却 并 不 像 前一 主 题 那 样 , 但 已经 可
目前 中 国的 改 革 和 发 展 面 临 着 崭 新 的 阶 段 ,需 要 对 过 去 以 看 到 建设 性 的 成 果 。大 众 对 种 种 消 极 现 象 的 广 泛 存 在 感到 进 行 认 真 的反 思 , 未 来 进 行 慎 重 细致 的规 划 。在 这 个时 刻 , 迷 惑不解, 对 甚至不满 。 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 这 一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 自己专业性的 出 了 很不 相 同的 解读 , 都 是 十分 正 常 的 。 些 同志 利 用 大众 思考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指导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要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为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是要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注重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推动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内涵、基本要求、指导作用、启示、密切关系、坚持。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家发展各个方面的深刻改革和转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和推动改革进程的发展,保证改革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要立足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则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精髓。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认识真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正方辩手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认识和客观表达,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具体体现。
首先,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理论。
正如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所说,“实事求是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一切成就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结果。
”。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再次,实事求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真实地认识社会现实,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正如毛泽东所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注重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过分注重实事求是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实事求是可能会限制创新。
在某些情况下,创新和突破常规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超越实际情况,而过分注重实事求是可能会束缚创新的发展。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整个世界。
”。
其次,实事求是可能会导致墨守成规。
在某些情况下,实际情况可能是不完美的,而过分注重实事求是可能会让人陷入墨守成规的怪圈,无法找到突破口。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实事求是是一种美德,但不是一种最高的美德。
”。
再次,实事求是可能会忽视人文关怀。
在某些情况下,实际情况可能会忽视人的情感和关怀,而过分注重实事求是可能会让人变得冷漠和理性化。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我们应该用理性去分析问题,但同时也要用心灵去关怀。
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改革创新学习心得
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改革创新学习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心得对于我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____字的篇幅下,我将分享我通过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学习心得,以及它们对我的影响和启发。
首先,实事求是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如果我们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客观地分析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在我的学习中,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有时候我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是,每当我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审视自己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我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我更加客观地看问题,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更好地提高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敢于改革创新是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挑战现状,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敢于改革创新,就意味着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试错,勇于追求进步。
改革创新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它推动着学习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我的学习中,我一直注重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每当我遇到难题或者困难的时候,我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有时候,我会尝试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如使用课外资源、和同学进行讨论等等。
这些新的尝试和创新,不仅帮助我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我也会与他人分享我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这种积极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了学习环境的改进和进步。
实事求是和敢于改革创新的学习心得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首先,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
只有真正地认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让我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改革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改革观社会主义改革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地位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中社会主义改革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改革观的提出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内涵(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一核心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力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的观点社会主义改革观主张以发展为中心,即在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目标。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改革观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个核心要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坚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改革观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即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科学制定改革政策,注重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有机结合。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决定认识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原则。
(三)坚持稳中求进社会主义改革观主张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即既要敢于推进改革,又要稳定社会大局,确保改革发展的平稳推进。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充分的讨论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我们在任何讨论和研究中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只有基于客观的事实和真实的情况,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充分的讨论,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一、尊重事实的重要性尊重事实是我们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依据。
如果我们不尊重事实,就可能会陷入主观臆断和盲目自以为是的境地,导致认识的偏差和决策的失误。
尊重事实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社会实践、进行思想交流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实事求是的内涵和要求实事求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重要格言,其内涵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实事求是首先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表达上要以实际的事实为依据,不得虚构和歪曲事实。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去分析问题,不得凭空臆断和凭空想象。
再次,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和实践时要以实际情况为基准,不得脱离实际而凭空设想和妄自菲薄。
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态度和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客观、谨慎、严谨,不得主观臆断、随意妄为。
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在现代社会,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更为彰显。
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只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社会发展。
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才能净化信息环境,传播真实和客观的信息。
再次,社会治理和决策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坚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更加需要。
四、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实践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决策的基础,只有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实事求是是中国的一种优良传统,它要求人们应当坚持事实真相,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将主观臆想代替客观实际,不隐瞒事实真相,不歪曲事实来迎合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利益需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密不可分。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虚假信息、谣言、假新闻等问题比比皆是。
实事求是非常重要,必须坚守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依据事实来决策,依据现实来改革。
实事求是对政府的行政活动至关重要。
政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依据客观事实,合理调配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同时,在面对各种问题、突发事件时,政府要及时公布信息,准确回应各界民众关切,维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实事求是也对各行各业的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基于事实进行研究、判断和决策。
特别是对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必须严谨地按照证据推论来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事求是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这些问题要想得到真正合理的解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还是应对国内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秉持科学精神,充分认识各种问题的实质,才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实事求是是中华文化中传承最久远的优秀传统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基础。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推动全球化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国一起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实事求是是中国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贯穿于现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判断改革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改革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改革的标准应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
因此,改革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解决当下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改革的标准应当是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任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党的基本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从严治军,坚持依法治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坚持军委领导、全面从严治军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基本要求。
再次,改革的标准应当是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改革的目的是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改革应当坚持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改革的标准应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改革应当注重长远利益,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判断改革的标准应当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解放思想还要实事求是两篇
解放思想还要实事求是两篇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指导,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伟大实践。
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始终与时俱进、纠正错误、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解放思想鼓励人们去探索新道路、寻求新解答,而不是盲从传统、拘泥陈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形势和问题,需要摒弃旧有观念,积极寻求新途径。
其次,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证明思想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再次,解放思想鼓励人们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提倡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
只有放下包袱,试错并及时调整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最后,解放思想能够唤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社会的活力和进步力。
只有人们思想的自由解放,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指按照客观实际和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的原则。
实事求是的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严肃的治理风格。
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实事求是能够使政策能够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只有了解实际情况,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其次,实事求是能够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详细、准确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再次,实事求是能够防止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误导。
只有拿出实际数据和客观事实来支撑言论和决策,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和没有根据的主观评价。
最后,实事求是可以增加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实际来决策,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思想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开放、创新、积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能够迅速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实事求是则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务实、可行的决策和方法,使改革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序。
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_原则与内容_党福奎
收稿日期:2001—04—09作者简介:党福奎(1964-),男,陕西合阳人,瑞泉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原则与内容党福奎(渭南市临渭区瑞泉中学,陕西渭南714000)摘 要:中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坚持求是性、整体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词:中学;教学改革;方向;原则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1)05—0083—02Teaching reform:principles and contents DAN G Fu-kui(Ruiquan H igh Schoo l,714000Weina n,China )Abstract:H igh scho o l teaching need to be oriented to futur e ,w or ld and mo de rnizatio n with truth -seeking ,w holesome ,pr actice and time as its guiding principles .It should be refo rmed in co ntent ,methodo lo gy and means so as to g r eatly benefit the lear ner s.Key words :high schoo l;teaching refo rm;methodolog y;principle1 中学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三个面向”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前两个“面向”从空间上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构建了教育发展的现代开放模式;后一个“面向”从时间上着眼于未来,构建了教育发展的时代目标模式。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在辩论赛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辩论赛中应遵循的原则在辩论赛中应遵循的原则 ⼀、同⼀原则 同⼀原则源⾃逻辑上的“同⼀律”。
遵守同⼀律的逻辑要求,是正确思维所必须。
因此,同⼀性原则是辩论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
辩论赛要求,教练和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对辩题与⽴场的理解同⼀,对有关要领和判断的内涵把握同⼀;要求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场确定、⾸尾⼀致,论辩⼀贯,没有⽭盾。
⼆、充⾜理由原则 充⾜理由原则要求:在⼀个论证过程中,⼀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得有充⾜理由。
其符号表⽰的公式为: Œ(AÕB)∧AÕB 意思是,如果A能够推出B,⽽且A真,则B真;换⼀种容易理解的廉洁就是,如果A事件发⽣能导致B事件发⽣,现在A事件发⽣了,所以B事件⼀定会发⽣。
总之,A是B的充⾜理由。
这是逻辑推理的最最基础的⼀条规则。
充⾜理由原则在逻辑上要求:(1)理由必须是真实的;(2)理由与推断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违反了这两个标准中的任意⼀个,就会犯“虚假理由”或“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
辩论赛要求参赛双⽅,对所持⽴场及其论证过程均应以充⾜理由为根据,在主观⽴场与客观实际之间建⽴起必要⽽正确的联系。
三、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意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意思是说,要根据实证,求索真相。
也就是说,从客观存在的⼀切事物(实事)中寻找其内部联系(求),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尊重事实,服从真理。
不仅在为本⽅辩护时要遵循这⼀原则,就是在反驳对⽅时,同样遵循这⼀原则。
辩论中常见的“(把对⽅)推向极端,然后加以反驳”的技巧只能偶⽽为之,不能作为⼀种基本技巧、频繁地使⽤,否则给⼈造成强加于⼈的、不实事求是的感觉。
不仅反驳⽆⼒、⽆理,⽽且有失风度。
四、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的关键是⼈格平等。
这种⼈格上的平等要求辩论队员在竞赛中,以平等的⼈格对待对⼿、对待评委、对待观众,对待所有的⼯作⼈员。
拓展:辩论赛幽默语句 1、“鹰击长空”,没有空⽓鹰击什么?“鱼翔浅底”,没有⽔鱼游什么? 2、对⽅翻译在举出例证,⽆⾮是为了曲解刻意的含义,把“刻意追求”错误的理解为⼀味模仿。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结合中国国情很明显,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谈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谈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收入分配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
下面,我将分别阐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环境污染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污染源、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和严重的生态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实现污染源的减排和治理。
2.推广绿色生产和低碳经济,加快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和消费的环保意识。
3.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老龄人口照料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2.鼓励多子女家庭,加强对家庭和子女的教育和支持,推广生育保险、生育补贴等措施。
3.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三、收入分配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地区和行业的高收入人群收入过高,低收入人群收入过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推行综合所得税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工资标准。
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3.鼓励创新和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差距。
四、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策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政策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制定政策时,应当遵循以下六个原则:一、科学决策原则科学决策原则是指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实事求是。
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之上,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决策,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
只有科学决策,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全面协调原则全面协调原则是指政策制定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影响,做到全面、平衡和协调。
政策的制定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应当做到全局观念,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只有全面协调,才能保证政策的公正性和长期效益。
三、民主参与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是指政策制定应当广泛征求民意,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政策的制定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民的事情,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形成多方共识,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公众的知情权。
只有民主参与,才能保证政策的代表性和公众的认同感。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政策制定应当着眼于长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策的制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了未来的利益,应当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谋求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和谐发展。
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政策的长期效益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五、改革创新原则改革创新原则是指政策制定应当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政策制定者应当敢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保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六、法治保障原则法治保障原则是指政策制定应当遵循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改革的争论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争论的缘起
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崭新的阶段,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
在这个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自己专业性的思考。
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因为,经过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但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改革却存在不少缺陷:第一,从经济领域说,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国家垄断的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第三,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最后,与此相适应,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于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行政腐败等激发起来的社会矛盾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2004—2005年期间发生了关于我国改革和发展问题及中国应当何去何从的争论。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种种现实情况向我们表明,认真思考我国改革的成就和不足,思考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厘定今后的方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二、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2004—2005年的大争论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在第一个主题的争论中,由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够采取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不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采取随便“贴标签”“扣帽子”的办法,应当说大多数人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取得了共识;即使在保留着较大分歧的问题上,至少也使问题的症结和学者们各自的观点、论据得到了明确和澄清。
这就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至于后一个主题,虽然它较之第一个主题具有更加基础性的意义,但是这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像前一主题那样,已经可以看到建设性的成果。
大众对种种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不满。
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
这都是十分正常的。
一些同志利用大众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和学界人士对改革和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正当质疑,重新提出他们在十几年前已经提出过的“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
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命题,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并且取得了某些成功。
三、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
举其大者,1981—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次,1989——1992年的十四大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
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是能够得出有益于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成果的。
然而除了这种关系改革整体路线上的争议需要进行政治层面上的辩论外,对于改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一些改革做法和措施是否存在“泛市场化”和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的偏向,某些提法是否带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色彩,都应当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针对问题、实事求是的切磋与辩驳,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同提高的结果。
以至今仍然争议很大的如何评价医疗改革(即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医药产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为例。
我看了一些争论文章。
我的印象是,无论是认为医改因为以市场化为方向而失败,还是认为医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文章,似乎都存在一个过分笼统,全称肯定地判定市场化是错误的,或市场化是正确的,而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因为不但这“三医”的,性质各有不同,每一大类中的具体项目究竟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完全的私用品,也有很大差别。
如果能够分门别类进行具体分析,即使不能形成共识,也能够明确分歧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