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后真相时代”,舆论的传播和引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舆论的特点和传统时代有了明显的差异,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以“江歌案”为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的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引导策略。

“江歌案”是指2011年日本东京发生的一起凶杀案,暴露出的两国司法和舆论的矛盾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发生后,网络舆论迅速形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得两国的公众舆论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那么,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有哪些特点呢?首先,网络舆论呈现出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个人博客等途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论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意见主导,而呈现出了高度多元的特点。

在江歌案中,关于案件真相的解读和对不同方面的评判意见各异,形成了各种立场和观点的碰撞。

这也使得舆论的引导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其次,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虚假信息、谣言和煽动性言论往往能够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甚至混淆覆盖事实真相,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

在江歌案中,各种关于案件的虚假信息不断涌现,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波动。

这也是“后真相时代”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在虚假信息的迷雾中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判断事实。

此外,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舆论氛围也是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的显著特点。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互联网环境的碎片化特点,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在江歌案中,涌现出一些过激言论和情绪化的评论,导致了舆论氛围的极端化。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引导舆论朝着合理和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在后真相时代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呢?首先,传媒机构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信息的筛查和核实。

浅谈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方法——以一张核酸排查图片为例

浅谈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方法——以一张核酸排查图片为例

进行舆论引导,首先要对当下的舆论环境有明确的认知。

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把“后真相”(post-truth )选为年度词汇,“后真相”指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

其中,post 表示的是超越,在情感之下,真相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1]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传播力由每一位网民的转发、点赞、评论构成。

网民是否进行转发、点赞、评论,取决于一个事件是否触动了他的情绪,让他产生表达的冲动。

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网民的反应更具有典型性。

本文以2021年5月广州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论引导为例,探讨后真相时代舆论引导的方法。

一、新闻报道不一定产生舆论引导的效果2021年5月,广州出现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这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首次在我国出现大规模传播。

该病毒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10天之内便出现长链条代际传播。

为切断传播链条,广州对芳村部分区域采取封控措施。

5月29日下午,一张暴雨中进行核酸检测社区大排查的照片在广州市民的朋友圈流传。

图中展示的主要画面为:黑夜大雨滂沱,一位老伯打着伞张大嘴接受核酸采样,旁边一位护士举着塑料凳挡雨。

这张图来源不明,出现的时间节点非常微妙,广州市民初次迎战新冠德尔塔毒株,变异病毒来势汹汹,广州已对部分区○钟慧吴雨晴赖冬昉浅谈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方法——以一张核酸排查图片为例【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推进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目标明确,但路径如何?本文以一张核酸排查照片的传播为例进行分析,指出新闻事实本身未必能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效果。

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手法多样,时效第一,定性为要,再以后续报道托底筑基。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方法论【基金项目】该文系2021年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D2119)部分成果。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于新闻和事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舆论的失焦现象,即在真相尚未浮出水面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偏颇的评论。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舆论环境中尤为突出,社会舆论对于一些事件的报道和评论甚至已经超越了真相,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怎样治理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失焦现象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和虚假报道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和获取点击量,往往会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不负责任的炒作和渲染,甚至有时会故意发布虚假报道来吸引眼球。

这导致了大量的不实信息在网络上迅速扩散,观众很难分辨真伪,致使舆论波动不安,甚至对事件的真相产生了误解。

2. 偏颇的评论和煽动情绪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会迅速对其进行评论和解读。

由于信息不完整和个人立场的不同,很多评论往往都是片面的和偏颇的。

这种评论容易煽动公众情绪,导致舆论失焦,使得真相被掩盖,社会秩序受到了影响。

3. 民意操纵和虚假舆论一些组织和个人也会利用新闻事件来操纵民意,故意在网络上发布虚假的舆论来达到其自身的目的。

这种虚假舆论也会对真相的披露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

1.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为了治理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失焦现象,首先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管。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提高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

2. 加强新闻报道的责任制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应当加强对新闻报道的责任制。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不负责任的渲染和炒作,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3.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公众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应当保持理性,不要轻信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和偏颇的评论。

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对于新闻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分辨能力,减少因为虚假信息导致的舆论失焦和社会不稳定。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1. 引言1.1 定义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传播的普及,舆论失焦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谓舆论失焦,即指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体和公众对于真相、事实的认知被扭曲,导致舆论的偏颇和失衡。

这种现象不仅容易造成社会脆弱的民意政治,还可能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重大影响。

舆论失焦的主要表现包括:信息虚假性增加、信息碎片化严重、信息来源不明确等。

这些现象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假信息,容易受到舆论的误导和操纵,增加了社会躁动和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对舆论失焦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才能有效应对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的挑战。

【研究意义】在于引起社会对后真相时代的关注,促进舆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社会对真相的认知和理解。

1.2 问题描述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舆论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舆论失焦现象逐渐突显,给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重大挑战。

舆论失焦现象指的是在繁杂的信息传播中,真相被混淆、丑化和误解,导致公众不知所信、难以辨明事实。

这种现象常常使得人们在漩涡般的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虚假信息、谣言和诽谤不仅对个人和组织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和舆论导向,也凸显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缺陷。

如何有效治理舆论失焦现象,恢复公众对信息和真相的信任,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深入分析舆论失焦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和使命。

【字数:239】1.3 研究意义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舆论失焦现象根源和影响的机会,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后真相时代舆论叙事逻辑及策略

后真相时代舆论叙事逻辑及策略

后真相时代舆论叙事逻辑及策略2016年有关“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特朗普大选”的报道将“后真相”(Post-truth)带入公众视野。

与传统舆论争夺法理道德优势不同,后真相舆论强调情绪为先,真相后置。

后真相时代舆论正发生新的转向,试图通过煽动情绪来争取民心。

真相不只是舆论发声的基础,更可能武器化从而被恶意操弄。

把握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叙事逻辑,构建舆论发声策略,是当前构筑良好舆论生态、打赢舆论斗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后真相舆论多面观一是认知的多元导致真相的非唯一性。

由于个体的局限性,公众所获取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

信息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看似更广,内容更丰富,实则对公众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

低清晰度的事实、片面事实为公众解读事件本身产生开口,提供不同解读路径。

公众在自身认知范围内所获取的真相无非是对既有事实的参照和映射。

新媒体传播范式下后真相是公众对事件观点不断交锋,最终聚合分化意见后达成的共识。

这一状态是流动的,不同的舆论主体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学识阅历等不同,以及接收信息的完整度、烈度不同可能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南辕北辙。

公众所认可的真相无非是自身对事实的个性化解读。

普通公众解读事件、重构热点新闻面临风险,人们倾向于主观认知出发,以确保达到内心确信。

二是媒介赋权导致话语失真。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塑造了自上而下由社会共识主导的话语体系。

随着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后真相时代个性化、去中心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变得便捷,公众更容易获得媒介赋权。

媒介赋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公众更多地参与到传播链条中,承担起发声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同时数字媒介技术的丰富、匿名和去语境化使得深层结构和信息来源更容易被隐藏,且很难发现[1]。

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客观事实与主观论断极易被混淆,情绪掩盖理智,真相披上多重外衣,公众变得既明辩又失聪。

三是情感现实模糊事件真相。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㊃信息与文化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18.05.022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 江歌案 为例余沐芩(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近年来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事件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热点㊂ 后真相 这一概念的重要特征是真相居于次要地位,而情感占据上风,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和不良的媒介现象折射出后真相的影子,在2017年引爆舆论场的 江歌案 中呈现出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㊁舆论失焦以及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等后真相时代的特点㊂因此,应从新闻专业主义㊁两个舆论场融合㊁意见领袖以及公民媒介素养几个角度考量,增强舆论引导力㊂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论特点;引导策略;江歌案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8)05-0106-051992年 后真相 (P o s t -t r u t h )一词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用来描述 水门事件 伊朗门丑闻和 海湾战争 等事件的共同特点[1]㊂2004年,美国传播学者拉尔夫㊃凯伊斯提出了 后真相时代 (po s t -t r u t h e r a )的概念,认为人类不只拥有真相和谎言,还有一大堆模棱两可的说辞,既不能算作真相,又不能归为谎言㊂2010年,博客作者罗伯茨提出 后真相政治 (P o s t -t r u t h p o l i t i c s )一词,将它看作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认为 媒体报道㊁公众舆论与政策讨论完全脱钩 [2]㊂在2016年的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等政治事件中,公众情绪的表达㊁主流媒体的失效以及出乎意料的结果,使得这一词汇跳出政治学概念范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格局中引起反思㊂ 后真相时代 的突出特征,即为 真相 变得不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位置,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的情形[3]㊂在后真相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机制变化与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赋权,造就了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者 的媒介环境㊂公众更加注重自我观点的呈现和情感意见的表达,社会舆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㊂本文试图结合2017年年底引发舆论热议的 江歌案 ,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探析 后真相时代 下舆论形成的特点,并就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一些建议㊂ 一㊁江歌案 始末及其呈现的 后真相 现象 江歌案 是2017年关注力较高㊁持续时间较长㊁影响范围较广的舆论热点事件之一,事件经过大致如下:2016年11月3日留日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中野区的公寓门口遇害,后经调查犯罪嫌疑人为当时躲在公寓内的陈世峰,他是江歌的室友刘鑫的前男友㊂2017年12月20日,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一审宣判,被告人陈世峰被判有期徒刑20年㊂在这期间,江母为被害女儿讨回公道的一系列行动,网民对刘鑫言行的道德批判,以及传统媒体㊁自媒体报道的介入等交织作用,呈现出 后真相时代 下的舆论生态㊂在后真相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事实或真相,而是情绪和情感㊂在这一事件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情感和立场先于理性和客观的特点㊂在 江歌案 中舆论的焦点出现偏移,即不是关注真正的凶手陈世峰以及如何判决定罪,而是转而对刘鑫的道德审判,甚至出现大量 欲除之而后快 的群体极端化现象㊂有人大量散播刘鑫在江歌去世后的聚会照片,以增强其 冷漠 自私 的负面印象,后被证明为恶意P 图,照片实为与江歌合照;还有人在另一位同名同姓女演员刘鑫的微博下肆意谩骂,寻找情绪宣泄的出口㊂真相的重要性被朴素的正义感取代,公众在更大程度上收稿日期:2018-03-10;收修日期:2018-06-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7Y J G 860014)作者简介:余沐芩(1995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38卷 第5期 2018年9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38N o .5S e p .2018在意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是否符合头脑中固有的认知和情感㊂二、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特点(一)传授关系更加复杂,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沃尔特㊃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一书中说: 当今的普通公民就像坐在剧院最后一排的聋哑观众,他本该关注舞台上展开的故事情节,但却实在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㊂他能感觉到自己正受到周围所发生事件的影响㊂不断出台的条例㊁规章㊁年度税收,以及不时爆发的战争都让他觉得自己追随着社会大潮飘飘荡荡㊂然而,没有证据证明这些公共事务关他什么事,那几乎是他无法触及的㊂如果它们确实存在,那么一定是在远离他生活的地方,被无从知晓的幕后力量掌控着㊂ [4]3-4100年前沃尔特㊃李普曼所描述的这种公众与可获知真相的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存在㊂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㊁海量化以及传播者对于进入传播渠道信息的随意性,使得普通民众很难有获取和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并从中分析抽取真相,因此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公众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新闻本身的情感消费上㊂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在事件推进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声音和更多的细节涌现,导致大众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常常出现 反转 ,如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的失势㊂真相能否被揭示的期待被 坐等反转 的看客心理冲淡㊂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统计中心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仍以10-39岁㊁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㊁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9%和25.5%[5]㊂这些网民群体缺乏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媒介素养不高,面对舆论热点,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形成盲目跟风站队的情绪化表达㊂在 江歌案 中,悲剧的直接凶手并不是刘鑫,但舆论的矛头却始终对准她,道德的审判贯穿事件的始终,而本应重责的陈世峰却逃脱舆论的热议㊂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在接受信息时被情感所主导而忽略了事实或者事件本身的真相㊂在众声喧哗中, 真 的问题往往变成 善 的 问题 [6],即在新闻事件中表述者的身份和态度以及表达是否符合传统价值观和话语体系成为事件的核心部分,公众情感宣泄的满足抢占了理性判断的高地㊂(二)传播生态转变下的舆论失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日益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信息内容的碎片化㊁传播速度的实时性和传播范围的圈层性等特点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简便和快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无法了解全面的信息,在热点事件中,容易造成舆论偏颇的现象㊂首先,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意味着文本要素的不完整性和零散性,在语境缺失㊁逻辑混乱㊁刻意突出或隐藏某些重要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容易造成观点的分化,以及引起某一强烈的情感指向㊂在 江歌案 中,大多数自媒体报道对于事件全貌的客观描述较少,而对于某一人物细节片段的刻画较多,如过多地着眼于江母丧女的悲痛和刘鑫关门自保的情感细节上,在利用煽情吸引眼球的同时,易引发受众的盲目跟风㊂其次,传统媒体在延迟性的作用下赢得对于真相的分析和解读的时间,而社交媒体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媒体,当一个新闻事件爆发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同步传播,对于事实的核实与审视功能在速度面前被削弱㊂ 正是因为存在时距,我们才可能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叙事,才可能选择值得报道的媒介事件,才可能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这一媒介事件,于是才有新闻价值一说,也才有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7]㊂而在社交媒体实时传播的特性下,传统新闻工作者即 古典把关人 ,决定什么信息以及信息何时进入公众视野的角色被弱化,同时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中生长的受众,信息往往尚未等到被核实分析,便已经不再被关注,先入为主的情绪化表达和谣言占据上风㊂在对于这一事件的评论中,知名作家苏芩在转发央视新闻报道时称: 江歌事件最让人痛心的,是把人心最卑鄙的一面挖开给你看,江歌事件是对 朋友 这个词汇的最无耻的一次亵渎!不过不必侥幸,天道自有轮回,看它能饶过罪孽深重的谁?!特别相信一句话:因果报应里,没有侥幸㊂ 截至2018年1月2日,该微博被转发达1万多次,评论9712条,且评论呈现 一边倒 地谴责刘鑫的趋势㊂传播格局的改变不仅在时间上,也在空间上㊂在美国大选中,社交媒体中源源不断的信息碎片反映出传统媒体的失实和漏洞,而其本身包含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亦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真相常常被悬置,受众在选择判断时,更容易受到自身情感立场和社交圈层的影响㊂这种社交圈层,具备开放和封闭的双重特性,如热点事件在微博中常常被快速扩散和大量转发,在短时间内形成遍在效应,而在类似于差序格局的微信中,受众更容易形成同一立场和余沐芩: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观点的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对既有的认知产生强化或者根据事先的立场有选择地相信事实㊂而在社交圈层中广泛传递的 真相 ,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共同的情感和伦理价值观的考量,容易形成舆论偏差,在非理性的驱动下引发网络暴力行为㊂清博舆情大数据显示,在2017年11月7日舆论引爆到2017年12月22日东京庭审宣判结果后两天, 江歌案 的媒体报道中,微博和微信来源分别占到23.16%和30.22%,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㊂在这种以圈层化为特征的传播格局之下,容易导致这样后果: 客观事实不再由公共舆论所主导,而取决于分散化的小群和个人的好恶与取舍 公共舆论成为一种不确定的存在㊂ [8](三)持续周期短,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一般情况下,一个网络事件的爆发需要历经四个阶段:潜伏期㊁成长期㊁成熟期和衰退期㊂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四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被压缩,在一个新闻事件中舆论热点尚未尘埃落定便被另一个所取代㊂凯文㊃凯利曾说: 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㊂ [9]304受众对于一个问题持续关注度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于形成社会共识与进行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㊂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倾向用娱乐和戏谑的方式表达意见和看法,而非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种以情绪为主导的方式,对于舆论的演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情绪化的表达则削弱了理性讨论对于热点事件的正向影响,主观臆测往往造成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真相在变动纷呈中扑朔迷离,呈现出 后真相 的景象㊂除了注意力经济和情绪化表达的二重因素,场景的变动也使舆论热点表现出转移速度快的特点,移动互联网下营造的各种场景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㊁社会心理的建构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㊂自媒体平台上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轻松娱乐如以明星八卦为主题,沉重严肃如以官民冲突为主题,给人以强烈的在场感和沉浸感㊂场景的更新和变换,创造了新的参与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舆论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10]㊂一方面,这种自我更新为舆论场注入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 前者未尽,后者接续 的现象,网民的注意力被消耗,舆论热点中的诉求与问题也未能解决㊂如在里约奥运会中,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爆发迅速淹没了正处于热议中的奥运健儿和奥运精神的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迅速成为讨论量最大的话题㊂而在 江歌案 这一事件中,同样体现出舆论焦点转移速度快的特征,一方面据 今日头条 热词搜索排行显示,除去这一事件本身及当事人, 留学生 日本 华侨大学 等 偏移 的关注点也吸附着一定的舆论热度㊂另一方面,在2016年这一事件发生之后,凶手陈世峰和江歌母亲继被害人之后成为被主要关注的焦点,随着2017年11月9日‘新京报“ 局面 栏目陆续发布采访刘鑫和江母的视频,舆论的焦点也随之转移至刘鑫㊂三、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策略(一)主动引领舆论,专业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出现后,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新闻意识的日益崛起挑战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地位㊂原先封闭㊁层级和单向的新闻生产过程被打破,以平权㊁多向㊁分享为特征的自由发声时代到来㊂然而,随着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弊端也逐渐显露:在公共领域内情感宣泄多㊁理性讨论少,弱势群体权利抗争渠道依然有限,低质量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真假难辨㊂因此,专业媒体客观真实地解读㊁系统全面地报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是不可或缺的㊂在 江歌案 事件发生后,不少自媒体抓住受众情绪痛点,写下大量煽情化报道,但仍有部分专业媒体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以客观㊁公正㊁理性为己任,为受众打开迷雾环绕的 罗生门 ㊂如被公认为客观和专业的凤凰新闻,凤凰网报道团队在这一事件中彰显出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辉,包括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的庭审消息,不夹带主观情绪忠于事实的记录和呈现,在不允许摄像㊁拍照和录音的庭审现场请法庭画师呈现庭审画面等,为受众保持理性判断㊁营造健康舆论氛围提供了可能㊂这不仅是对在自媒体时代下粗制滥造内容的反拨,而且表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仍践行着 内容为王 的标准㊂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因其客观性和真实性难以完全实现,遭到诟病,被形象地比喻为 风中的芦苇 ,但正因为客观的难以接近,才将客观而非主观作为新闻业的追求㊂正如迈克尔㊃舒德森所说: 我们仍然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㊂现如今新闻业经济上的脆弱性使得媒体常常选择了明哲保身,这让它显得尤其不可爱㊂但是记者们仍然选择坚守新闻业的最高理想,正是由于拥有这种力量,新闻界依然充当批评家的角色 [11]在后真相时代,社会舆论的引导, 真相 的探寻离不开专业媒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㊂(二)避免情绪化煽动,意见领袖承担社会责任在传统意义上,意见领袖被认为是具有强烈价值观㊁专业素质和能力并对大众产生影响,引领思潮第38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和社会潮流的人,媒介信息和观念并不能直接流向大众,而是经由他们在人群中扩散㊂在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与稀缺的注意力共存,虚假新闻横行难辨真伪,对于信息筛选和观点引领的需求,使得意见领袖的作用愈加突出㊂在热点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于舆论走向发挥着重要影响㊂与皮埃尔㊃布迪厄在‘关于电视“中谈到的电视上的 快思手 不同,在大众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专家㊁发言人的形象,但却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而社交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则具备了易接近性的特点,粉丝互动㊁评论回复㊁视频直播等对话功能使 零距离接触 成为可能㊂在舆论场域中,意见领袖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舆论的脉搏,他们轻率的人格攻击㊁极端化的言论以及感性至上的简单评判,容易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拥有的粉丝越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㊂因此,避免断章取义㊁控制负面情绪,有理性㊁有态度的评论和转发是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意见领袖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㊂自媒体公号㊁微博大V等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在 江歌案 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对于舆情的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㊂2017年11月11日,微信公众号 东七门 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引发舆论转向对刘鑫的指责;11月12日,知名自媒体人 咪蒙 发表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再度掀起舆论热潮㊂据百度指数中 江歌 的搜索指数显示,自11月7日至13日期间网民关注度持续上升,在13㊁14日达到顶峰㊂后真相时代下,意见领袖对于网民情绪的操纵和掌控,比之前更加容易,在舆论引导中占据着重要一席㊂因此,能成为 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 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 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 的意见领袖是一个理智㊁健全社会的呼唤[12]㊂(3)坚持理性对话,促进两个舆论场融合舆论场 是促成舆论形成和变动的重要空间㊂我国已经形成了依托报刊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旨在宣传和解释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反映官方意志的官方舆论场,以及借助互联网平台㊁反映群众心声的民间舆论场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意见表达门槛,社交平台汇聚了大量粉丝和新兴的意见领袖,民间舆论场已经发展成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与官方舆论场交汇融合㊂两个舆论场各有其特点,官方舆论场通常掌握着全面权威和高质量的信息,但在信息发布环节往往以 堵 的思维来应对危机事件,在实际操作中将 稳定 放在第一位,回应社会质询时的姿态和策略与公众期待有差别,在维护大局的出发点上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和舆论声讨㊂而在民间舆论场中,民众话语意识和话语权的增强,倒逼官方舆论场的改革并为推动两个舆论场的沟通提供了可能㊂但随着舆论爆发的门槛越来越低,群体极端化的现象越来越凸显,真假信息的混杂搅动着民众敏感的神经,缺乏正确引导带来舆论的偏移和迅速发酵,会引起舆论的震荡㊂所以两个舆论场之间是否能够有较大的重叠部分,是否能够和睦共处,对舆论环境的和谐,对于舆论影响力至关重要㊂在江歌案 中整体呈现出:官方媒体发声较弱,引领力不强,唯有凤凰新闻在这一事件中以客观公正有态度的报道评论被叫好点赞,而自媒体情绪化言论甚嚣尘上,一度成为激起公众非理性站队的催化剂㊂因此,后真相时代下处理好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关系是舆论引导的关键㊂具体而言,首先应坚持公共利益为导向,公共利益的存在是两个舆论场整合和共振的前提,也是社会共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舆论力量,能够消解和纠正舆论场中偏激和消极的部分㊂其次应当坚持在互动之上进行理性对话,意见和建议的良好沟通,有利于舆论内部的话语畅通㊁团结和稳定,降低网络中噪音的分贝㊂而要实施理性对话,网民应努力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官方应当在表达策略上着手,让老百姓看得懂㊁能接受㊁更亲切㊂(四)增强辨别力,提升网民自身媒介素养技术㊁文化与政治的共同作用催生了 去中心化 的自媒体传播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不仅冲击了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而且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㊂在多元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传播力㊁生产力,特别是辨别力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㊂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公民的媒介素养在于对媒体的内容呈现和价值所做的判断,而在真实程度难以保障㊁虚假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公众的信息分享便捷性得到凸显,但也在另一方面对于其辨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㊂一个尚在进行中的热点事件,不加鉴别地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带来舆论的乱象和真相的跑偏㊂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是对传统媒介素养的延伸,它是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㊁理解能力㊁质疑能力㊁评估能力㊁创造和制作能力㊁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㊁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3]28-29㊂在碎片化㊁多元化的传播过程中,提升自身对于信息的批判和鉴别能力,加强对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理解,是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根余沐芩: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本所在㊂在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撰写的‘真相“一书中,作者对于一个公民自身识别真相提出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第二步,信息完整么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第三步,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第四步,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第五步,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第六步,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14]34这既是对于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要求,也是一种愿景㊂面对争议问题,多一份尊重事实的冷静思考和等待真相的耐心,避免盲目冲动的情绪化表达,提升现代社会中公民媒介素养,是保持舆论空间良好生态的应有之义㊂参考文献:[1]张华. 后真相 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28-29.[3]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 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8-35.[4]沃尔特㊃李普曼.幻影公众[M].林牧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O L].(2018-01-03)[2018-01-20].h t-t p://w w w.c a c.g o v.c n/2017-08/04/c-1121427672.h t m.[6]南塬飞雪,胡翼青.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危机[J].青年记者,2017(16):12-14.[7]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4):11-13.[8]汪行福. 后真相 本质上是后共识[J].探索与争鸣,2017(4):11-13.[9]凯文㊃凯利.必然[M].周峰,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0]王艳玲.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舆论场的特点㊁效能与引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42.[11]迈克尔㊃舒德森.新闻的真实面孔 如何在 后真相 时代寻找 真新闻 [J].周岩,编译.新闻记者,2017(4):75-77.[12]胡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J].新闻记者,2012(9):5-6.[1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4]比尔㊃科瓦奇,汤姆㊃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陆佳怡,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T h eC h a r a c t e r a n dG u i d a n c e S t r a t e g y o f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i n t h eP o s t-t r u t hE r aT a k e J I A N GG e'sC a s e f o rE x a m p l eY U M u q i n(S c h o o l o f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J o u r n a l i s m,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K a i f e n g47500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o s t-t r u t he r ah a sb e c o m e t h e r e s e a r c hh o t s p o t i n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i e l do fm a s s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I tm e a n s t h e t r u t h i s r e-p l a c e db y e m o t i o n.M o r ea n d m o r eh o t t o p i c sa n dn e g a t i v e m e d i a p h e n o m e n ar e f l e c t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P o s t-t r u t h.L a s t y e a r, J I A N GG e's c a s e r e f l e c t e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P o s t-t r u t h e r a i n c l u d i n g r a t i o n a l i t y g i v i n g w a y t o s e n s i b i l i t y,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b e i n g o u t o f f o c u s a n d t h e t r a n s f e r s p e e db e i n g f a s t.F r o mt h e p o i n t s o f v i e wi n c l u d i n g t h e n e w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s m,t h e c o n v e r g e n c e o f t w o p u b l i c f i e l d s,o p i n i o n l e a d e r a n d t h e p u b l i c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i t i su r g e n t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g u i d a n c e.K e y w o r d s:p o s t-t r u t he r a;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g u i d e n c eS t r a t e g y;J I A N G G e's c a s e(责任编辑:韩大强)第38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作者:刘怡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7期摘要:“后真相”一词在2016年成为《牛津英语词典》年度词。

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多方冲击和推动下,新闻的主观化、情绪化表达与传播更加突出,新闻事件的真相因此被层层异化,充满了浓重的后真相意味。

当下新闻传播中,事实的真相在情绪的爆发中被遮掩,在狂欢宣泄中被改写,在情感传达中被扭曲。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生产,因为真相的异化,要在众声齐喧中挖掘事实的本质更显困难,也更加必要。

在各方嘈杂的声音下,主流媒体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大众拨开真相前遮挡的云幕就显得极为的必要和迫切。

因此本文试探讨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来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力的问题。

关键词:后真相;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一、后真相时代舆论呈现的新特点后真相时代下的中国舆论场总体呈现出如下后真相特征: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

(1)这也就是说,在事情真相未真正完全浮出水面之时,人们已经通过各方零散信息的汇入先入为主地得出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开始了个人的情绪酝酿,而待真正官方权威的信息公布之时,人们或是后知后觉,或是持质疑之态。

具体分析来,后真相时代舆论呈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舆论主体的多元使后真相时代的舆论更具突发性、多变性后真相時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强势崛使得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格局被打破,舆论的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社交媒体使得使用它们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主体,从主流媒体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下“枝头满香”的个人崛起,实质上是舆论主体从主流媒体、政府机构到普通民众的实质性转变的实现。

(2)舆论主体的多元变化使舆论也更具突发性和多变性。

(二)观点先于事实,情绪压制理性后真相时代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观点与情绪的先行,“舆论反转”便是后真相时代下最表征的现象。

2016年引发热评的罗一笑事件也好,近来引起热议的江歌事件亦然,都在其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次舆论的反转,大多数人们都是在还没完全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时就已经凭着搜索入脑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碎片信息让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一马当先走在了事实真相与理性思考的前面。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以“江歌案”为例后真相时代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以“江歌案”为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自媒体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社会话语权方面逐渐损失。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人们要更加审慎对待媒体的信息,以免被舆论引导。

本文以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江歌案”作为实例,探讨后真相时代下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异同。

2016年5月,上海女大学生江歌被同居男友孙杨残忍杀害。

此案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热点事件。

在案发后,这个案件被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广泛报道。

但是,两者在舆论引导上存在一些差异。

传统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主流渠道,在案发之初主导了对案情的报道。

传统媒体一方面通过新闻报道传递案发过程和细节,向公众提供了详尽的案情信息。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会进行独家采访,并邀请各种专家学者发表评论,为案件提供多角度的解读。

虽然报道受到审查的限制,但传统媒体的报道对于公众了解案件的全貌和真相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媒体的报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意识形态和商业利益。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统媒体报道的局限性,难以做到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

在“江歌案”中,传统媒体可能会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信息,以符合政府意识形态或者满足商业利益。

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引导而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不受制于任何审查和广告商的影响。

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普通人也能参与信息发布,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传递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多样化的声音,各种意见和观点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得到传递。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为人们了解案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自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

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匿名性使得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人们可以匿名发布信息,轻易传播虚假或者不准确的消息。

在“江歌案”中,有些自媒体可能会发布情绪化的评论或者没有证据的猜测,让读者产生更多的猜测和质疑。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a。

“后真相" 时代 的舆论 引导策 略研究
文 /王 松 林
摘要 :后 真相 是 指在 互联 网新媒 介发 展 背景 下 ,公众 对事件 真相 的认 知 和判 断会 忽视 事件 的 真 实状 况 ,受 到情 感 、情绪 的影 响 ,并倾 向 于表达 对 事件 的情绪 化立 场和 观点 ,这 对舆 论 引导形 成 了新 的挑 战 。为此 ,后 真相 时代 的舆 论 引导 ,需要发 挥 主流媒 体 的舆论 引 领责 任 ,及 时传播 权 威新 闻事 实 ;把 握 公众 信 息认知 规律 ,注重公 众情 绪 的理性 引导 ;合 理规 划社 会正 向舆 情信 息 ,及 时化 解 负面舆 情 。

发 展 ,每 个个 体 都是信 息 的发 出 者和 接收 者 ,信 息 的传 播

发挥 主流 媒 体 的舆 论 引领 责 任 。及 时传 播
打 破 了时 间 、空 间的 局限 ,在 热 门事件 尤其 是敏 感 型事 件 权 威 新 闻 事 实
的传 播过 程 中 ,网 民往 往 受 “刻板 印象 ” 的影 响 ,忽视 对
形 成 网络舆 情 。政府 若 无视 “后 真相 ” 时代 的情绪 化 话语 环 效 应 ” “日晕 效 应 ” 等 ,是一 种 社 会 认 知 偏 差 ,指 当
表 达 ,对反 映 出的 问题 不 闻不 问 ,会 使公 众产 生抵 触 叛逆 认 知 者 对 一 个 人 的 某 种特 征 形 成 好或 坏 的 印象 后 ,还 倾
用 ,发 挥 其 “铁 肩担 道 义 ”的社 会责 任 ,将 事实 真相 告知 果 公 众 对 组 织 的 某 一 方 面 认 知 是 正 面 的 ,那 么这 种 正 面
的特 征 ,对公 众 意见 进行 社会 整合 。 “后 真相 ” 时代 的社 舆情 的形 成和 扩散 中心 ,尤 其是 负 面消 息经过 个人 的 网络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探析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探析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探析作者:刘一凡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09期【摘要】后真相时代是新媒体形态不断发展、演进下的产物,主要指情感煽动下的舆论能代替客观真相和逻辑。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舆论生态下客观事实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对舆论事件的情绪能不能得到满足却成为受众最关注的焦点。

因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舆论变化难以有效掌控。

所以,主流媒体想要保持舆论生态的稳定,掌握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势在必行。

【关键词】后真相;舆论;引导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真相是由信仰和事实相一致的一些形式组成的。

“与此相对,‘后真相’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事实与价值的不等价,价值先于事实并指引事实。

”[1]舆论生态已经变成了公众对情感与信念的诉求优先于理性和事实的现象,这是后真相时代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探讨在“后真相”时代下,新闻舆论发生了什么变化,观众的心理需求又进行了怎样的改变,主流媒体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一、“后真相”的概念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选出的年度词汇是“后真相”,其含义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2]这意味着,相对于客观事实,情感影响对大众意识的形成更具有影响力。

事实上“后真相”一词早已亮相。

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上,史蒂夫·特希奇在描述有关海湾战争的特征时指出,“情感的煽动下舆论代替了客观真相”是“后真相”的含义。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移动互联网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意见反馈通道。

当意见与观点成为信息内容的一部分时,“后真相”不可避免地成為舆论事件的衍生物,而后真相时代即为我们所处的间接获取信息导致的新闻信息常规性失实或反转的时代。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传播体系和传播生态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的舆论场所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后真相”的特点:情感和舆论在前,客观事实和逻辑在后。

后真相的背景下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后真相的背景下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后真相的背景下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1. 建立信任:在后真相时代,公众对传统媒体和政府机构的信任度下降,因此建立信任是舆论引导的关键。

政府和媒体应该通过透明、公正、客观的报道和信息发布来建立信任。

2. 提供事实:在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传播,因此提供准确的事实和数据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媒体应该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避免公众被虚假信息误导。

3. 关注情感: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因素对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关注公众的情感需求,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方式来引导舆论。

4. 培养理性思维:在后真相时代,公众的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影响。

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培养公众的理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5. 多元化的视角:在后真相时代,公众的观点和立场更加多样化,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观点,让公众能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总之,在后真相时代,舆论引导需要更加注重建立信任、提供事实、关注情感、培养理性思维和提供多元化的视角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的舆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毛彦心摘要:“后真相”概念的兴起体现了新技术下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事实权威的衰落。

事实是形成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基础,也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利器。

新闻媒体在后真相时代能否起到对冲“后真相”的作用呢?本文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案例,选取部分相关微博评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新闻媒体介入前后网络舆论走向,以考察其表现,为新闻媒体在后真相时代下对网络舆论引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真相;新闻媒体;网络舆论;引导;榆林产妇坠楼一、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论新特点“后真相”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

网络舆论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1)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常常是基于不完整的事实或虚假新闻产生,因此网络舆论转变更具突发性、动态性。

(2)在观点先于事实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网民们的情感诉求大于理性讨论。

尤其是在当下风险社会场域中,社会矛盾凸显并通过网络媒体放大、激化,网民们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

(3)在以社交媒体为首的网络媒体上,戏谑和狂欢式表达多于理论的思考和讨论,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缺位的情况下,这便使得戏谑性的网络舆论来得快去得也快。

二、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一)事件中网络舆论态势回顾该事件发生于2017年8月31日20时许,9月1号“华商二三里”新闻客户端报道此事。

9月3日和9月6日,榆林一院在新浪微博上先后发布两次声明,推卸责任。

舆论几乎全部指向家属,“一边倒”地骂家属。

而出现舆论拐点是“新京报我们视频”接连几日发布采访报道后。

随着新闻媒体更深地介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家属和医院双方仍各执一词,事件未得到解决,却次生出许多诸如“女性生育权”、“家庭婆媳矛盾”、“法律责任”等舆情。

最终,9月11日消息称“医院和家属达成赔偿协议、两名医生被停职”后,网络舆论才逐渐平息。

(二)新闻媒体介入对网络舆论的影响通过对整个事件中网络舆论走向的分析,以及“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微博报道下的评论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新闻媒体的报道很难改变非理性舆论“新京报我们视频”介入事件调查,期间共发布11条微博。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马迪(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6244)摘要: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呈现出“后真相”的特点,理性思维一次又一次被冲击,情感越过事实成为事件主导因素。

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所呈现出的极端、蛮横的道德审判以及舆论失焦等问题,使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与引导面临着严峻考验。

如何突破“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困境,实现社会良性舆论互动,成为媒体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讨论“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特点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高公民网络素养等策略,来增强舆论引导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2024年,美国传播学者拉尔夫•凯伊斯提出了“后真相时代”(Post-truth)的概念,认为人类不只是拥有真相和谎言,还有一大堆模棱两可的说辞,既不能算作真相,又不能归为谎言[]。

2212年,罗伯茨提出"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一词,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认为“媒体报道、公众舆论与政策讨论完全脱钩”[]。

2216年“后真相”这一词汇跳出了政治学概念范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突出特征,即为“真相”变得不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位置,“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的情形[]。

新媒体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传播过程中信息“噪音”也不断增加,使得原本事实真相逐渐褪色甚至不再重要,更重要的则是在事件发展过程当中大众情绪的释放与宣泄,以及由此渐渐形成的社会舆论。

这些重要因素成为了引导事件发展的“方向盘”,人们不再关注事件结果在何“目的地”,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是否会与人们内心对事件发展的期待所接轨。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应改变传播语态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应改变传播语态

视听2019.07|实践与思考后真相一词于2016年入选英国《牛津字典》年度词汇,定义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种种状态”。

从“小凤雅事件”到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舆论背后的巨大波动反映着公众面对舆论事件时的不理性。

“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公众的情绪滋长影响着现时的舆论形态,冲击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常态。

一、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形态(一)主体多元,突发性和动态性增强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普通民众成为舆论的生产者和推动者。

由其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和刻板印象心理决定的表达的盲目性和偏执性,导致舆论的产生更具突发性。

舆论的发展也因普通民众的情绪影响更具动态性。

(二)理性思考让位于情感诉求,公众证伪不证实舆论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次反转,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后真相时代,公众的理性被情绪“把持”,不愿意相信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并用情绪去抗争。

公众不在乎事实真相是什么,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声音能否发出,能否引起其他网络社群的关注。

(三)群体心理对舆论的影响力增大新媒体环境下,各方观点蜂拥而出。

公众选择寻找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公众抱团取暖,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自身观点和立场。

当自身观点与群体观点不一致时,迫于群体压力,公众才可能改变自身观点,也就是说,这一舆论观点在群体压力中再一次得到加强。

(四)情绪化、娱乐化表达,舆论质量大幅下降在公共治理中,公众长期对公共事物存在疏离感,在舆论事件中也是如此。

公众仅仅是以看客的身份“观赏”事情的发生,这导致公众在舆论的表达上越发大胆,“娱乐”舆论事件、以主观臆断推测事件等引发舆论事件在网络上的“狂欢”,舆论的理性程度大幅下降。

二、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困境(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不及时,解释权让渡给社交媒体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的声音对公众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事实上,主流媒体澄清事实的速度总是晚于舆论的传播速度。

当主流媒体集体失声时,公众会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更多信息,解释权也被让渡给了社交媒体。

“后真相”时代里的舆论分析与引导研究

“后真相”时代里的舆论分析与引导研究

“后真相”时代里的舆论分析与引导研究【摘要】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带来了影响,伴随着新闻价值标准的改变,舆论也呈现出不断反转的现象。

互联网的低门槛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在给受众创造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

谣言四起,舆论场嘈杂,媒体公信力下降,公众对信息产生恐慌,因此后真相时代里的舆论分析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舆论引导一、后真相时代下的“罗尔事件”“后真相”作为2016年的热度词汇,牛津大学做出了以下解释:相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民意更容易受到个人所携带的情感和信念的影响,在这个时代,事实已退居到第二位,态度和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

繁杂的信息加深了社会的复杂程度,不断反转的新闻已经让受众难以辨别。

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从主观或客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情感的诉求,在情感的释放与相互取暖中得到共鸣。

新闻事件引发的社会议题也不再是事实本身的争论,而是事实背后的情感决斗。

这些情感掺杂了受众的刻板印象,使得原本模糊的信息更加破朔迷离。

2016 年11 月25 日,深圳作家罗尔在微信公号发表《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刷屏。

罗尔称,5 岁女儿罗一笑不幸罹患白血病,因病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费用“每天上万块”,而自己“花不起这个钱”。

短短几天该文章的总阅读量已接近 1 亿;仅11 月30 日当天,罗尔收到的网友打赏已多达252 万元。

但很快有网友曝出,罗尔全家有3 套房产,且罗一笑医疗费自付部分仅 4 万余元。

真相“反转”,罗尔从一个可怜的父亲变成了一个骗捐者。

二、后真相时代公众舆论转变的原因(一)事件不断的发展在如今的新媒体时期,“低门槛”的设定导致诸多信息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就发送出来,且随着事件细节的不断挖掘,导致公众在还并没有完全消化上一条信息的状态下就被迫接受信息反转,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疑虑。

受众本能选择运用情感和观点对事件以及人物本身进行判断,而更多的忽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

后真相时代的舆情反转与引导策略研究——以“鲍毓明事件”为例

后真相时代的舆情反转与引导策略研究——以“鲍毓明事件”为例

第12卷第18期Vol.12 No.18169一、“鲍毓明事件”案例综述(一)事件经过2020年4月9日19时43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南风窗发表微博文章《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鲍毓明事件”由此揭开。

文章中提到,2015年11月,鲍毓明带着刚满14岁的“女儿”李星星(化名)到北京上学。

三年里,鲍毓明对李星星实施多次性侵,李星星多次报案无果,自杀未遂。

文章中的许多细节将“禽兽总裁”和“弱小养女”的形象进一步深化,并且只有李星星一方的自述,本就是“一家之言”。

此文章一经发出,迅速引发热议,事件迎来了第一次舆论高潮。

微博文章标题中,“总裁父亲”“未成年女儿”等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利用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对“禽兽总裁”的偏见,而“未成年女儿”则被摆在弱势一方,迅速引起大众的同情和怜悯。

通过清博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统计可知,该事件出现的热词主要有“养女”“鲍毓明”“法律”“未成年人”,分别占比9.27%、6.1%、5.13%、4.99%。

2020年4月9日23时32分,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在微博发布案情通报。

李星星在2019年4月8日到公安局报案,警方综合各种证据认为鲍某某不构成犯罪,于26日撤销此案。

后当事人及其律师提供新证据,该局于10月9日再次立案。

烟台警方的通报,使得该事件的第二次舆论高潮来临。

大众对于警方通报的不信任逐渐升级为“怀疑芝罘警方涉嫌包庇鲍毓明”,4月12日头条新闻发布微博“#专家谈鲍毓明涉性侵养女案#:女孩母亲监护失职,警方应主动作为”。

4月12日,养女李星星的代理律师和当事人鲍毓明对该事件进行公开回应。

鲍毓明的回应避重就轻,并声称自己会适度维权。

该事件的第三次舆情高潮出现在4月14日,李星星的养母称女儿被鲍毓明用自己的性命相要挟。

但该微博话题的热度已不如12日鲍毓明作出回应的热度高。

(二)舆情反转节点2020年9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官微发布案件调查情况,“鲍毓明事件”至此反转。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力极大的社会现象。

而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实消息也随之而来,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1.信息爆炸和碎片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愈发迅速和碎片化。

大量信息的涌入导致公众对信息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下降,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这种现象让真相更加难以确定,同时也给谣言和不实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2.情绪化和传播速度网络舆论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情绪化和传播速度快。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都非常迅速,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并且因为舆论情绪影响力较大,会进一步加剧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同时也更容易引发情绪化的舆论。

这些平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改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1.加强真相核查面对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现象,媒体和公众应当更加重视真相核查的工作。

及时提供可靠、准确和客观的信息,对于化解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大有裨益。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2.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由于网络舆论传播的情绪化和传播速度,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当加强舆论引导的能力,及时回应和疏导公众情绪,避免情绪化的舆论进一步蔓延。

3.提高社会媒体素养对于社会来说,提高公众的社会媒体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应当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并且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避免轻信和传播不实信息。

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力度,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从而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传播形成有效的制约和打击。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需要媒体、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失焦现象及其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延展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舆论热点也更加频繁和多样化。

在当前“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现象也开始显现,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舆论失焦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一、导致舆论失焦的原因1.信息泛滥和碎片化: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各种观点、声音和消息充斥着网络空间。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难以辨别,导致舆论缺乏焦点和导向。

2.传媒评价失衡: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舆论引导和传播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媒体过于注重某些热点问题,而忽视了其他重要问题;自媒体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往往强调个人观点和情感化表达,容易误导舆论。

3.意识形态偏见和利益驱动:某些观点、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选择性传播信息,强调某种思想或利益,制造舆论焦点,导致舆论失去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治理对策1.增强公众舆论素养。

加强舆论教育,提高公众对舆论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公众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信谣传谣。

2.加强舆论监管。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网络舆论的边界和底线,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和恶意造谣行为。

3.提高传媒评价质量。

传统媒体要加强自律,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过度渲染热点问题。

自媒体要注重专业化和质量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减少情绪化表达。

4.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监督。

网络平台要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内容管理机制,对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采取严格审查和打击措施。

加强对用户的身份验证和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减少虚假账号和机器人的活动。

5.加强跨界合作。

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应加强合作,共同参与舆论治理工作。

建立跨界的舆论治理机构或专门机构,共同研究和解决舆论失焦问题,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

在“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来解决。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

后真相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网络舆论得以自由发展,有时候甚至会失控,引发社会的混乱和恐慌。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策略进行探析。

一、网络舆论传播规律1.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舆论是一种快速传播的溢出效应,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在瞬间可以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2.情绪化、偏激网络舆论传播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出现偏激言论和误解,不利于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强调可信度和互动性网络舆论强调信息的可信度和互动性,能够有机地结合传媒和社会规则,促进信息的传播和筛选,让真相和价值得以更好地传达。

1.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在网络舆论出现负面信息时,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充分披露信息,与网友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并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

2.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加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理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和散布谣言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惩罚。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引导网友健康理性表达意见,发扬网络文明。

3.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素质加强舆论引导,让公众能够了解真相、识别谣言和偏激言论,提高网络素质。

同时,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正面作用,以负面新闻为反面教材,引导网民发出健康、积极、理性、文明的声音。

总之,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切忌盲目跟风,要理性分析、辩证思考,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网络素质,让网络世界成为公众交流、了解真相、提高认识的自由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舆论生成随机化
由于舆论主体的大众化,信息的发布不再由传统媒体垄断,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去,再加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受众发布消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受众利用移动终端发布消息,经过互联网的实时推送,信息在广大用户中间迅速传播开来,信息不断向外扩散,形成水波效应。以微博为例,每个微博账户发布什么样的信息由博主自身决定,相对独立,并且每个用户发布的信息数量较多,整个微博系统的信息更新率极高,一旦某个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会迅速在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中扩散成为舆论热点,但是这些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无组织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事件发生后形成舆论的几率具有不确定性。
(二)舆论流动性过剩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个特殊的舆论生态环境。一方面,舆论表达的冲动在广度和强度上前所未有,出现了舆论表达的“井喷”现象,甚至会导致舆论表达的失控与无序。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舆论的“流动性过剩”。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权力和传播相统一的局面,普通大众发表意见的空间扩大、发表言论的成本降低、发表意见的渠道便捷,使得信息以病毒式的速度在网络上扩散,信息发布的总量激增,其中不乏大量以负面情绪为主以及未经核实的信息。并且各类舆论事件此起彼伏,舆论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很短,一旦经由互联网的强力推送,会放大舆论的效果。往往一个舆论事件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充分展示,就会被下一个舆论事件抢了风头,并且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加剧舆论风险,给主流媒体控制舆论方向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后真相”时代舆论传播特点
(一)舆论主体大众化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权主要掌握在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手中,一个话题的出现往往由主流媒体发声,然后受众对于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而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舆论传播格局,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不再盲从于主流媒体,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关注事实的新动向,并且发出质疑参与讨论。
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
(一)多元化舆论格局
自从互联网崛起之后,民间舆论场通过网络空间迅速浮出社会地表,形成触目惊心的舆论“悬河”。相比之下,官方舆论场处境艰难,面临沦为“舆论孤岛”的危险,其影响力也大面积萎缩,网络空间的“声音”大过官方舆论场的现象甚为突出。一元化舆论引导格局下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受到多元化舆论引导格局的冲击,其拥有中心话语权的地位不断下降。民间舆论场的核心构成是社会化媒体,无论是“弱连带”关系下的微博还是“强关系”下微信都成为受众发表意见的首要渠道,受众更倾向于相信网络舆论领袖的意见。相比于专业性过强、缺少可读性的主流媒体,轻松自由的社会化媒体舆论环境更受受众青睐,尤其是处于后真相时代下以戏谑和狂欢为主的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 作者:
———————————————————————————————— 日期: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舆论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给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面临着多元化舆论格局、舆论流动性过剩、舆情应对滞后的问题,主流媒体要重构舆论话语、转移舆论焦点、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升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一)重视受众舆论需求,重构舆论话语
“后真相”时代的形成与受众的情感和心理诉求密切相关,反映了互联网舆情的盲目性与不理智性。主流媒体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折射出的大众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排解,避免积压问题导致公众情感的集中爆发。这就要求媒体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出现以后,不仅梳理事实、展露缘由,更需进行横向、纵向的剖析解读,以具体事件为案例系统分析此类社会现象,让公众对此有更明确的认知。
舆论引导必然要通过构建相应的话语去实现。在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舆论话语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话语主体的立?觯?这是引领公众意见参与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哪一类的讨论主题,亮明态度、坚守底线,都是构建舆论话语不可或缺的基石,主流媒体还应坚守好自己话语表达与内容接受的立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主动或被动地突破底线,并在不同的讨论主题中保持话语立场和内容底线的一贯性。其次,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与事实相一致,要使舆论话语表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没有漏洞和破绽,同时还要尊重客观事实,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不能主观臆测、推论事实。最后,主流媒体针对各种意见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引导,将舆论引导中方法运用与效果实现相匹配,通过恰当的话语表达,实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突出舆论话语对其他社会意见的说服、融合作用,以形成主流社会舆论场,引领公众意见。(二)判断舆论分叉点,引导舆论焦点
(二)舆论内容感性化
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诉求,为了迎合受众的趣味,舆论传播的内容偏向娱乐化、戏虐化,对于情感的渲染多于对事实的表达。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除了传统媒体外,受众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门户网站以及QQ、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针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可以发出质疑。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舆论的传播渠道迅速扩展,舆论阵地也随之不断扩大。舆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公众参与舆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扩大了舆论的覆盖面。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后真相时代,受众更加注重情感的宣泄而不是事实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地位下降,假新闻、谣言以及反转新闻不断出现,舆论传播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明确舆论引导角色,克服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自身舆论引导的作用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舆情应对相对滞后
传统主流媒体时代,长期固定不变的传受双方构成了相对单一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作为舆论管理的引导者,只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就能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注入社会环境并指引舆论方向。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每一种媒介甚至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舆论信息泛滥,尤其是具有“后真相”特征的大量以情绪为主的舆论信息。舆论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大量网络舆论事件爆发,这就需要媒体及时发声,快速反应,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往往新媒体成为第一手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最新舆论信息快速传播,尤其是对于突发性事件,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相对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