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元宵节的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包括: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人们会贴春联、打扫房屋、祭祖、放烟花等,还有拜年、互赠红包等传统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在春节之后的第十五天庆祝,也被称为灯节。

人们会放花灯、吃汤圆、观赏花灯游行等。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扫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前后庆祝。

人们会给祖先墓地扫墓、祭祖、踏青等。

4. 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也称为龙舟节。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5. 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也称为月饼节。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等。

6.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通常在公历10月1日庆祝,人们会观看阅兵、放烟花、唱国歌等。

以上是二年级下册的一些传统节日,通过学习这些节日可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也被称为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标志着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通常是在阳历的2月份进行庆祝。

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宫廷祭祀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人们庆祝和欢乐的节日。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公共场所或家庭里放置各式各样的彩灯,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照亮整个夜晚。

有的城市还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吸引游客观赏。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人们在花灯的背后挂上谜语,其他人可以通过猜谜语的答案来争取奖品或者展示自己的才华。

吃元宵则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内陷各种口味的馅料。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祈福,人们相互祝福“吃元宵,团团圆圆”。

总体来说,元宵节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结束,展望新一年的美好的节日。

无论是家人团聚、赏灯祈福,还是品尝美食,元宵节都是一个快乐而喜庆的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宴会和祭祀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甜点,其外层有着不同的填料,如豆沙、玫瑰、花生等。

吃元宵在中国有着象征团圆的意义,因为“元宵”与“团圆”谐音。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各地会举办花灯展览、游灯游园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花灯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动物、人物、花鸟等,色彩斑斓,极具艺术价值。

此外,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民间会在灯谜上面写上难度较大的谜语,让人们猜解。

猜对的人还有机会获得奖品,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仪式感的节日,人们借此机会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元宵节的资料(详细版)

元宵节的资料(详细版)

元宵节的资料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之末,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

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者“灯节”。

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也称为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上元节的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晚上可以“闹花灯”,即张灯、观灯、打灯虎,还可以放花炮焰火。

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元宵节与春节的区别

元宵节与春节的区别

元宵节与春节的区别元宵节和春节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但它们在时间、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元宵节与春节的区别。

一、时间差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新年,又称为农历年或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开始。

而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第15天,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

春节通常在公历的1月份或2月份,而元宵节则在2月份或3月份之间。

二、庆祝方式的不同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包括除夕夜的年夜饭、红包的赠送、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观赏花灯等。

在春节期间,人们将尽可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

而元宵节则是一个单独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主要集中在当天晚上,人们通常会一起观赏花灯,赏月,猜灯谜,还有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圆滚滚的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三、象征意义的差异春节是庆祝新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节日象征着希望、团圆和繁荣。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有句传统的祝福语:“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是祝福人们财运亨通的话语。

而元宵节象征着团圆、完美和希望。

由于元宵的形状也圆滚滚的,所以它代表了团团圆圆的家庭。

此外,元宵节还有一个寓意,即“元宵”与“圆寂”谐音,寓意祛除厄运,希望来年平安顺利。

四、文化内涵的区别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春节期间,人们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向往。

相比之下,元宵节则不具有春节那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观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等,虽然这些活动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是相对而言,春节更加讲究礼仪和祭祀活动,具有更深厚的文化传承。

总之,元宵节与春节在时间、庆祝方式、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同。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的一个单独节日,象征着团圆和希望。

春节和元宵节的区别与联系

春节和元宵节的区别与联系

春节和元宵节的区别与联系春节和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两者在时间和庆祝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又存在一些联系。

本文将从时间、风俗习惯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探讨春节和元宵节的区别与联系。

一、时间春节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在公历中一般在一月份至二月份之间。

而元宵节则是在春节之后的正月十五,代表着春节的结束,也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春节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庆祝活动,而元宵节的庆祝则主要集中在正月十五这一天。

因此,在时间上,春节较为延续,而元宵节较为短暂。

二、风俗习惯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庆祝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包括贴春联、贴门神、拜年、走亲访友、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除夕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农村地区,还有祭祀祖先的传统。

2. 元宵节元宵节是以赏灯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挂起灯笼,赏夜景,聚集在街头巷尾观赏各种精美的灯饰。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吃汤圆等习俗。

汤圆是元宵节必备食品,寓意团圆和完整。

三、文化意义春节和元宵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希望、团结和繁荣。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亲友团聚,传承祖先的习俗和传统,表达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对新年的期待。

春节也是各个地方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特色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情。

元宵节则是展示华夏文化的瑰宝。

灯笼、灯谜、汤圆等元宵节的特色元素,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灯活动不仅仅是对视觉的享受,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总结:春节和元宵节虽然在时间和庆祝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两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

春节注重家人团聚和传统庆祝,而元宵节则侧重于灯笼和汤圆等特色活动。

它们都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希望和祝福,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春节还是元宵节,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元宵的简介

元宵的简介

元宵的简介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或者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一起赏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活动。

元宵节源自中国古代的宫廷祭神和民间的祈年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此外,元宵节也被列为中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当属赏灯活动了。

人们会在这一天走在街上,观赏各种形式的灯笼,其造型、大小、材质各异,非常精美。

此外,吃元宵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是圆圆的汤圆,象征团圆和美满。

在这一天,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元宵,一边分享着天南海北的话题,其乐融融。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节日,其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的资料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

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分享的元宵节的资料【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1、关于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

众人听说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

大家听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

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春节元宵节来历习俗

春节元宵节来历习俗

春节元宵节来历习俗春节元宵节来历习俗春节刚过,元宵节又来了,那么关于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方面的内容。

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一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的历传说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第1 / 3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吃元宵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和元宵节的资料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和元宵节就包括在内。

以下是春节和元宵节的资料,一起来了解吧。

春节和元宵节的资料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春节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春节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始于XX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XX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 而为人所知。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元宵节代表性食物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

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灯谜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