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是普遍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小麦病害,致使大量的小麦产量损失。

白粉菌在潜伏期内潜伏在小麦植株的表皮和内部,最终形成菌丝,在菌丝上形成白色的霉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小麦减产和甚至死亡。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一、病因分析1.环境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白粉菌在潜伏期需要充足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0℃至22℃之间,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是白粉菌的适宜生长条件。

2.小麦品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的影响。

通常,抗病品种能够减缓病菌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病害损失。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良好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施肥、翻地等措施,能够保持小麦生长健康状态,提高其自身抵抗力,降低白粉病发生的风险。

4.连作障碍连续种植小麦容易导致土壤病菌和虫卵的积累,从而导致白粉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二、综合防治对策1.物理措施及时清理病残体和垃圾,减少白粉菌的繁殖和扩散。

适当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能够提高小麦的抵抗力,减轻白粉病的损失。

2.农药防治化学农药能够有效地控制白粉病,但会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应该注重化学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高效等优点,应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例如,利用大麦黄单胞菌和链格孢微生物菌剂等有效地防治白粉病。

4.遗传育种通过选育耐病品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从而减轻病害损失。

总之,小麦白粉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则需要从病因入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育种等手段综合防治,减轻小麦产量损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识别特征

小麦白粉病识别特征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叶鞘和穗部。

识别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的识别特征:
1.叶片症状:
初期:小麦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小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融合成片状。

中期:小霉斑中出现绒毛状霉层,呈粉状。

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上的霉层可能出现黑色小颗粒,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后期:叶片上的霉层逐渐变厚,呈现白色、灰白色或粉色,病斑密布。

严重时,病斑可能导致叶片卷曲、干枯。

2.叶鞘症状:
叶鞘上的霉层颜色和形态与叶片类似,但霉层厚度较叶片上的霉层小。

3.穗部症状:
穗部受害时,小麦穗呈灰白色,外观不美观。

小麦穗的颖壳上也可能出现霉层。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为春季和初夏,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病害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种植密度、田间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为了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治理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密植: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

增施有机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

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过度使用对小麦生长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影响 , 穗粒数减少 , 千粒重下降 , 严 重 时 导致 植 株 早枯 , 造 成 减产 , 甚 至绝 收 。 因气 候原 因 , 小麦 冬 前 群 体偏 小 。小 麦 返青 后 、 为促 进 小 麦生 长 , 大 部分 麦 田在小麦拔节前浇了水 ,并且在拔节前有连续 3 次 有 效 降水 , 墒情较好 , 春 季无 效 蘖 增 多 。小麦


病 害症 状
面的多 , 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严重 , 其症状特 用过高时 , 植株生长过茂 , 贪青徒 长 , 一方 面增高 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 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 田问小气候湿度 , 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 另一 现 分散 的 白色丝 状霉 斑 ,逐 渐 扩 大并 互 相 联 合呈 方面植株组织幼嫩 , 抗病力降低 , 所以本病往往严 长 椭 圆形 的较 大 霉斑 , 严 重 时可 覆 盖 叶 片大 部 , 甚 重发生。 但是 , 在栽培管理不当 、 水肥不足 。 土地干

/览 / 种 /业
尽 / 在 /大 / 观
2 0 1 3 年 第 5期
一3 7—
黄 ,卷曲枯死 ,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
二、 传播 途 径
有 显 著差 别 , 近年 周 口市 推广 的小 麦 品种 中 , 均 表 现该病菌可 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到感病小麦叶片上 , 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 , 病菌萌 穿透叶片角质层 , 侵入 表皮 细胞 , 形成初生 吸器 , 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 ,后在菌丝丛 中产生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成熟后脱落 ,随气流传播蔓 延, 进 行 多次 再 侵染 。 病 菌在 发 育后 期进 行 有 性 繁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 ,但 以叶片和 子形 态 或潜 伏 于小 麦组 织 内的 菌丝 越冬 。此病 的 叶鞘为主 ,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 以抽穗到 发生适温为 1 5 ~2 0 c I 二 , 最低为 1 2 ℃, 病 害发生后 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 。 小麦发病后 , 光合作用受到 如温度降至 1 0 %以下则发展缓 慢 。在适宜条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一、合理田间管理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小麦连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扩散。

3. 清除病残体:在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源头,防止病害的越冬和传播。

4. 调整种植密度:适当调整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日照,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科学施肥1.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 适量追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适量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小麦的抵抗力。

三、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1. 定期巡视田间: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病害初期症状。

2. 及时防治病害:一旦发现白粉病病斑,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药剂、剪除病叶、清除病残体等。

四、合理使用药剂1. 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和小麦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2. 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药剂的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药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1. 建立病害监测系统:建立小麦白粉病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2. 积极防控:根据病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和范围。

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1. 加强病害研究:加大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特性、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科学防治技术:将科学防治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加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药剂、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1.小麦白粉病症状
本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地上部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叶片、叶鞘为重。

患部表面初现白色霉点(此为病菌菌丝体及无性态的分孢梗和分生孢子),后霉点转呈灰色至粉红色的霉斑,霉层中还可见许多针尖大的黑粒(此为病菌有性态的闭囊壳)。

严重时霉斑连合成片,患部组织褪绿变黄以至干枯。

早发病的植株矮缩不能抽穗,迟发病的可致穗粒颖枯和籽粒不饱。

2.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选用抗病品种红芒22,晋麦2148,粤6,贵农19、20、21、22,川麦25等表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清沟排渍降湿,促根系生长,防止植株早衰和倒伏。

(3)药剂防治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粉拌种;
发病初期(病叶率≤10%)选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次,隔7~10天一次,喷匀喷足。

【本人总结】上文本人为您介绍了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关注与支持。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性或耐性的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择品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包括以下几点:-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保持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湿度,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播种密度控制:合理控制小麦的密植程度,增加植株的通风和阳光照射,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病株清除: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减少病菌的传播。

-病虫害综合防控:及时发现和综合防控小麦病虫害,避免病虫害的交互感染。

-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注意灌溉的时机和方式,减少病原菌生长和传播的条件。

3.种植健康种子:使用经过处理的健康种子进行播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种子处理方法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常用的有益微生物包括拮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

5.化学防治:如发现小麦白粉病的早期症状,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三唑酮、噻菌酯、氟酰硫醇和多菌灵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施药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轮作和间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传播。

避免连作,间作其他作物可以打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周期,减少病害的发生。

7.防治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和研究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经验,寻找科学的防治方法。

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总的来说,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种子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轮作和间作等。

只有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白粉病常常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轻小麦白粉病侵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风险,并提高产量。

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选取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

2. 科学肥料管理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株体肥强,生长旺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3. 疏苗、整枝及早疏苗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时疏除过密的苗子,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避免病害的蔓延。

同时,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保持小麦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菌滋生。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也有重要作用。

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润,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会降低。

因此,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及早发现小麦白粉病的侵害是防治的关键。

农民应定期检查小麦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害的症状。

一旦发现病变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局部剪除受感染的植株部分,及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6. 合理农田管理合理的农田管理是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这包括了健康的土壤管理、杂草的及时清除、土地轮作等。

保持农田的健康环境,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科学肥料管理、及早疏苗整枝、合理灌溉、病害监测和合理农田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常常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粗粮的质量下降。

该病害除了会给小麦生长带来较大的危害外,还会严重地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白粉病,在此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如何进行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气候季节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较为适宜,此种环境下较容易滋生白粉菌,导致病害的形成和发展。

在气候季节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时期,白粉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将会特别快,此时大量的白粉菌会长满在小麦的叶面,严重干扰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小麦的生长发育变得异常缓慢,同时,白粉菌的菌丝网会造成小麦的叶面积而重重叠叠,阻碍叶面的通风和光照,这将进一步引发细胞壁变薄、细胞间隙扩大等生长不良的病害。

1、强化农田管理对于发病的田块进行清查和清理,对不良的株型和不健康的地块进行清理。

积极针对问题,及时清除垃圾和杂草,加强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防止农作物枯萎和缺水,这将有助于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要注意小麦的缺肥问题,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增加土壤硅酸盐的含量,有助于加强小麦的免疫系统,从而更有效地抵御病害的发生。

3、喷洒农药在发病阶段及时喷洒药剂,具体选择药剂和浓度的时候,要根据小麦的发育周期和生长环境进行选择,以达到有效遏制白粉菌的生长繁殖,抑制病害发生的目的。

4、选择防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环境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一些在公共报名中有一定表现的优质灰色小麦品种,具有明显抗霜性、抗性靠前。

结论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它能严重地干扰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农户经济收益的下降。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应加大综合防治工作,选择适合的品种和种植方式,增加施肥、加强农田管理等措施。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麦发生白粉病的原因: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

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料、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

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

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危害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面形成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联合呈椭圆形霉珏,严重时可覆盖叶面大部或全部,霉层厚度1毫米左右,初为白粉状,后变为灰色,至褐灰色。

受害叶面早期变黄、发枯,病株矮小,重者不能成穗。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群体透光通风下良,抗
病力下降。

及时排灌,做到不渍不旱,植株生长健壮。

用干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孕穗至抽穗期,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喷雾,一般要喷2次间隔10天,防治效果达90%左右。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许昌市小麦白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该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

在气候条件方面,湿热的气候会增加病菌的传播速度,加重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土壤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和活性。

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水和农具传播,加强病菌的管理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间作和轮作、药剂防治等。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提高病害防治技术、研发新型防治药剂和改良栽培模式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更好地控制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许昌市、小麦、白粉病、流行原因、防治措施、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病原菌、侵染方式、综合评述、研究方向1. 引言1.1 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性许昌市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白粉病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穗部植被受到病害侵袭,导致叶片出现灰白色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着植株的生长发育。

在许昌市,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地方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至关重要。

由于许昌市气候湿润,土壤肥力高,加之病原菌易高发,小麦白粉病在该地区已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控制小麦白粉病,对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许昌市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原因,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下,加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工作,对于实现小麦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许昌市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探讨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从而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为相关部门和农户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减轻小麦白粉病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还能够为未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基础和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介绍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如何防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吧!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本文介绍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茎杆、叶鞘和穗部等。

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天气,更会加重白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1】因此,小麦白粉病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1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小麦的常见病,不同时期的小麦均可发病。

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病情严重时可侵害茎杆、叶鞘及麦穗。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斑,病斑呈椭圆形,随后不断加重,直到变成白粉状霉层,到了后期逐渐变成白色或褐色。

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再出现许多小黑点,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

【2】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湿度越大,其萌发率越高。

分生孢子在30℃以内均可萌发,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

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3发病原因2.1品种抗性低在预防白粉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品种本身的抗性。

只有优良品种,能够抵抗白粉病的品种,才适合高密度种植。

而且,小麦白粉病存在复杂的变异性,生理变化速度非常快【3】,当某一个小麦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也就逐渐下降。

2.2种植因素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早播的地块比晚播的地块发病较重些,种植密度过大的较种植密度小的地块发病严重些。

许多农民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增加种植密度,殊不知这样却加重了白粉病的发生,反而会造成减产。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属于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危害小麦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能够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还是以叶片和叶鞘为主,植株发病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正常年份可造成10%-20%的减产,病害高发时,减产可以达到50%以上,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

小麦白粉病发病症状白粉病会危害不同时期的小麦生长,前期主要侵害植株的叶片,而随着病害程度不断增加,会逐渐扩展到鞘、茎秆、穗部。

在发病初期,小麦叶片先是出现黄点,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黄点会逐渐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危害严重时,会形成白色霉斑,甚至会覆盖到整株。

到了生长后期,白斑会按照灰白色、浅褐色的顺序成为小黑点状的闭囊壳。

传播方式及发生特点气流传播是小麦白粉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借助气流方式将小麦白粉病菌传播到叶片上,在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就会萌发出芽管,之后侵入到叶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成熟之后会出现脱落,随着气流不断传播、蔓延,会再感染给其他健康小麦。

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后期阶段,小病菌可以进行有性繁殖。

防治措施(1)适时适量种植:我们要适时、适量种植小麦。

首先要对量做好控制,尽量降低麦苗密度,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接受充足的光照和通风,确保营养充沛,提高免疫力。

(2)科学选用耐抗病品种:无论哪一种小麦品种,大面积种植时抗病性都会逐渐降低,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在此基础上对抗病品种进行科学选用,避免大面积种植该品种。

极力推广抗病、优质经济型小麦品种,从最开始降低白粉病的发病程度。

(3)药剂防治:在正式播种前,我们要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推荐用种子量0.03%三唑酮(粉锈宁)进行拌种。

用药量不宜过大,药物过量会影响到出苗率,严格按照说明配比。

在田间管理阶段,如果发现病叶率达到10%,就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喷药防治,以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旦延误防治最佳时机,即使进行药剂防治,也难以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如何进行防治?

小麦白粉病如何进行防治?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1 页 小麦白粉病如何进行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纳配方施肥
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依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小麦白粉病用粉绣宁或腈菌唑,硫磺三唑酮,粉唑醚菌酯等农药防治。

小麦白粉病用粉锈宁喷雾防治。

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0%乳剂兑水喷雾。

选种抗耐病品种,平衡施肥,合理管水,准时施对症药剂防治。

小麦白粉病用氟硅唑比较好。

小麦白粉病可用粉绣宁或粉唑醚菌酯等农药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假如发生病害药物防治。

小麦白粉病发生了应准时治疗,准时防治以免影响小麦的产量。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喷施粉锈宁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应实行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详细应抓好下述环节:(1)选用抗病品种红芒22,晋麦2148,粤6,贵农19、20、21、22,川麦25等表
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配方施肥,清沟排渍降湿,促根系生长,防止植株早衰和倒伏。

(3)
药剂防治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粉拌种;发病初期(病
叶率≤10%)选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
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次,隔7~10天一次,喷匀喷
足。

(以上内容为农技人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治疗小麦锈病、白粉病的妙招.doc

治疗小麦锈病、白粉病的妙招.doc

治疗小麦锈病、白粉病的妙招
当小麦发生锈病、白粉病的时候,农民朋友什么的着急。

其中锈病又分为条锈、叶锈和杆锈三种,其特点均是以孢子堆分别在叶面、叶鞘和茎杆、麦芒上出现锈斑。

条锈病一般发生在小麦拔节至抽穗阶段,防治重点应是产量较高、发病较早或发病虽晚但成熟迟的感病品种麦田。

叶锈病一般在孕穗至抽穗期发生。

杆锈病从开花至乳熟阶段出现,以晚播、产量水平较高的感病品种麦田为防治中心。

白粉病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叶鞘、茎杆、穗部均能发生,以地势低凹、湿度大、偏施氮肥、群体过大的麦田为防治重点。

根据上述发病规律,必须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耐肥高产良种。

(二)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①晒种,经阳光紫外线照射,杀死附在种子表面上的病菌,减少菌源基数。

②用种子量的0.2~0.3%粉锈宁拌种,可有效地控制苗期病情。

(三)实行保健栽培,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四)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田间湿度大时,应及时清沟排渍,中耕松土,降低湿度,改善土壤通透条件。

(五)药剂防治: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施药防治,以下农药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喷雾,病害发生偏重的麦田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有蚜虫为害的田块可同时兑入10%施飞特可湿性粉5-8克/亩。

1、亩用20%粉菌特40毫升
2、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
3、亩用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100亳升;。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doc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doc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
一发生原因: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白粉病菌属专性寄生菌,必须寄生活的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

其分生孢子寄生到小麦叶片叶鞘上,形成白色絮状斑点,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使小麦的抗性降低,并影响光合作用,一般可减产10%左右,重者20-30%。

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

二防治方法:
1、15%的三唑酮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2、12.5%禾果利每亩30-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那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3至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嗪胺灵、醚菌酯、丙环唑等;彻底清扫庭园可以预防或减轻来年的问题,在季末收成之后,应立刻清除瓜藤,不要等降霜来临。

这些染病的残藤余叶都应装袋扔弃,不可用来堆肥,那么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1、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9、15、16、21、24号,中育4号,北农9号,冀麦23、24、26号、84—5418、138号,鲁麦1、5、7号,城辐752,高38、贵阿1号、贵丰1号、贵农19、20、21、22,黔丰3号,81—7241,冬丰1号,BT8812,BT一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鲁麦14、22号,中麦2号,京农8445等。

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冀审4185,6021新系,皖麦25,26,扬麦158,川麦25,绵阳26,劲松49号,早麦5号,京华1号,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等。

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