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复习

合集下载

沟壑从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复习课件

沟壑从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复习课件
人均耕地减少, 燃料需求增加 破坏植被,
开垦荒地
砍伐森林
人口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自 然灾害频繁
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农作物产量下降
四、生态环境建设
措施:
一方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的数量
3.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B ) A.泥石流 B.旱涝 C.滑坡 D.塌陷
4.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D )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
5.黄土高原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B ) A.天然气 B.煤碳 C.水能 D.石油矿 6.下列穿越黄土高原的铁路干线有:( B ) A.青藏铁路线 B.京包----包兰线 C.京九线 D.京沪线 A 7.黄土高原上主要农作物有:( ) A.小米 B.甜菜 C.小麦 D.棉花 8.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有:( C ) A.高原山地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9.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 D )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地形区 地势阶梯
黄土高原
第二阶梯 半湿润 季风 北方 暖温带
干湿地区 是否季风
(图片点击可放大)
四大区域 温度带
复习指导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课本P66—67页
黄土高原东起 太行山 ;西至 乌鞘岭 ;南至秦岭 ; 北抵 长城 ,自东向西主要跨越 山西 、 陕西 、 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省区 宁夏 甘肃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示例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示例1

教案示例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代阿【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因及治理的途径;3.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导入:播放《黄土高原》的一段录像。

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那个地形区?学生:是黄土高原。

教师:对,从无声的录像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外貌?今天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请同学们重新看录像。

录像:《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范围。

新课:教师:从录像中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板书: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师:哪个小组能够帮助老师将录像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某个小组):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度100米,最厚可达150米教师:看来同学们观看录像是很认真的,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证实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某个小组):指图“黄土高原的位置”,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教师:问:如果我们从北京出发,往什么方向走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需要穿过哪座山脉?首先进入哪个省?学生:从北京向西穿过太行山脉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首先进入的是山西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沟壑纵横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
蒙古 中亚
太 行 山 秦岭
学说的观点, 科学家普遍支持 风成 学说的观点,认为黄土物质是 中亚、 荒漠、 吹过来的。 从 中亚、蒙古 等风成说的四条证据(67页活动2)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象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第二条证据: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 西北风带来的。 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不相 同却与中亚、 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成因 主要的黄土地貌 自然因素 二、严重 的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原因
人为因素
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课堂测试
一、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 乌鞘岭 南 黄土高原东起 太行山 西至 _______ 秦岭 至 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 北至 长城 , 山西省 陕西省 _______ 、 _______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_____________ 甘肃省 等省 ________等省。 等省。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页活动3) 页活动 (69页活动 )
降水: 降水:降水量大或降 水季节差异大 地形:大多为山区, 地形:大多为山区, 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
四川 盆地
东南丘陵
中国地形
查找资料黄土高原除了水土流失严重 还存在着哪些自然灾害? 外,还存在着哪些自然灾害?有哪些 措施可以改善黄土高原的这种状态? 措施可以改善黄土高原的这种状态?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分析]1.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综合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读图能力也较低,所以需要老师的指导.同时学生正处于懵懂阶段,老师应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2. 教材地位分析本节处于中国地理的后半部分,是中国区域地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重点掌握内容,要求学生作为重点掌握.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分析其成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原因。

2.过程和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分成每组5―6人(若干个小组)学生搜集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一组景观图片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景观图片,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多媒体: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学生找到黄土高原并点击,黄土高原即可反色出现)教师:谁能在这幅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分析它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分区?学生:西北地区教师:那么它的具体个体范围如何呢?请同学们读图8.1,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多媒体: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黄土高原教师:同学们再接着观察这幅图,我国的哪条主要河流及这条河流的哪一段流经黄土高原?学生:黄河教师总结:其实,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通榆十中潘树军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是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教材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未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人文方面,其目的是要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情分析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地理学习,学生对黄土高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但是当前初中地理学科一直仍处于与中考无关的边缘学科地位,因而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高。

针对这种现状,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面向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人类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后记。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 土 地 貌
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 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 的耕作区。
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
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黄土塬
黄土峁
黄土梁
黄土峁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黄土呢
•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 戈壁吹来的。 • 黄土高原形成示意图
功能 蓄水保土,发展 多种经营
储水拦沙,改善生 产条件,合理利用 水土
打坝建库 平整土地 工程措施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农业技术 选育良种 措施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 肥力,充分利用 光热
生 物 措 施 与 工 程 措 施 结 合 合 理 安 排 生 产 活 动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 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 活动。
(1)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2)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引发泥石流 (5)影响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第八章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 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我们 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 以黄土高原、长江沿岸地带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以黄土高原、长江沿岸地带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涝 灾 害 发 生 的 频 率 。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知识讲解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⑴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

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秦岭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一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3.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A. B. C. D.4.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培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土质疏松,降水集中B.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C.历史悠久,战争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A.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在中游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下游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试题答案及解析1.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①旱涝灾害②台风③滑坡④泥石流⑤火山爆发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④⑤D.③④⑤【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的气候干旱,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减少,造成人们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等现象时有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泥石流、滑坡、塌陷等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于是,人们又想方设法扩大耕地开垦面积,进而加剧了环境破坏,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2.下列地区中属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中下游平原D.东南丘陵【答案】A【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因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区域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考点】该题考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有多种。

目前,“风成说”得到科学界最为广泛的支持。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被称为“风神捏就的土地”。

材料二黄土高原景观图。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请你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____________。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其中两点)(2分);人为原因有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其中两点)(2分)。

(3)如何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地区必须坚持()A.跨流域调水B.修建水库C.退耕还林还草D.大力发展交通【答案】(1)秦岭(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3)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过快(4)把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4)C【解析】(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 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而成的,而是外来的。



自然因素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 2、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黄土本身: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 多物质易溶于水。 4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 ★ 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地表缺乏植被;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 夏季多暴雨
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 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 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 表坡度较大。
◆哪些地形 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
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 分布情况?
小结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范围 成因: 风成说 地貌景观: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执教者:秦瑜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说教材 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初中 八年级地理课本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 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 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 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 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以四句话猜出要学的地区。 2、黄土高原的位置。 3、 “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4、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塬梁峁,同时也显示了黄 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5、分析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两方面。 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的这个实验的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 7、让学生通过读图“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认识到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地形一般为山区 ,地表坡度较大。

初二地理八、九章复习提纲

初二地理八、九章复习提纲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shào)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2、黄土高原的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4、“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说明黄土可能是从大气中来的。

5、“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其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6、“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来自中亚和蒙古一带。

7、“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山风化形成的,而是外来的,并且形成年代久远。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所以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景象。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植被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原因: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多暴雨。

3)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多空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4)人类活动: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3、后果: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4、黄土高原的粮食作物是高粱、谷子。

主食是小米。

5、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好处是冬暖夏凉)6、措施是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种林2)合理安排生产①退耕还林还草②陡坡植树种草③缓坡修建梯田④坡脚修挡土坝7、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相对较轻。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1、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云贵高原被称为“白色岩漠”。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最近_(1)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最近_(1)

陕 西 十 大 怪
面条像腰带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碗盆不分家 手帕头上带 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 兔子帮吼起来 睡觉枕石块 不坐椅子蹲起来
一般在陕西关中地区 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 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 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 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 以后女儿出嫁,才能得到 婆家的赏识。
在陕西关中地区, 几乎没有人不爱 吃辣椒的,城里 有爱吃,乡里有 爱吃,大人爱吃, 小孩亦爱吃。就 连刚学会走路的 幼儿,手里拿半 个热蒸馍,也要 用辣子抹得红彤 彤的。
温带季风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季节 变化大,降水集中且 多暴雨,强度大。
冲涮作用明显
3、地形
地质构造
——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坡 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多地震
4、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 能力降低 ,水土流失加重
植被覆 径流减 侵蚀减 盖率 少率 少率 (%) (%) (%) 20 15 30 40 30 50
“房子半边盖”, 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 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 这种房从侧面看成“划” 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 房屋的一半。由于陕西 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 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 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 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 少。所以,人们根据当 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 边盖的房子。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浇灌 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 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所以,极 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池于他乡异地。 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 (潼关),少不下川(四川)" 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 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 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 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互为 亲戚的双方好游 D中下游
2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D )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

中考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复习

中考地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复习
第十六页,共十八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范围 成因 几种景观
严重的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土壤、降水、植被、地形(dìxíng)
人为—破坏植被、破坏地表
脆弱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不易恢复
生态建设
解决措施 评价
第十七页,共十八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黄土高原。生 态 建 设。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jiào dà),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
完成(wán chéng)P71-72 活动
第十页,共十八页。
延?延发的安生安频哪自的发率些然气生如季灾候(何fās节害h(?ēqnìgh更?)ò自u)特容然点易灾(ró害ngyì)
第十一页,共十八页。
认识一下云贵高原(yún ɡuì ɡāo yuán)脆弱的生态( P71)
第十二页,共十八页。
第七页,共十八页。
由图中可看出 植被与水土流 失存在着怎样 的关系? (zěnyàng)
你的看法(kàn 呢 fǎ) ?
第八页,共十八页。
我国还有哪 些(nǎxiē)地区存 在严重的水 土流失现象 ?这些地区 水土流失严 重的原因有 哪些 ? (nǎxiē)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第九页,共十八页。
黄土高原 (huánɡ tǔ ɡāo yuán) 第一页,共十八页。
第二页,共十八页。
世界(shìjiè)最大的黄土 区
严重(yánzhòng)的水土流失 脆弱(cuìruò)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
第三页,共十八页。
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pínɡ fānɡ ɡōnɡ lǐ)
厚度超过100米,最厚可达300米(兰州)
由面(条地d呈的ǐn厚积ɡ状 貌穹 黄bù层较)延 类平状 土黄大坦伸 型或 丘土,,的馒 陵组顶侵黄头 。成部蚀状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 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 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 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 都居世界之冠。
想一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 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2、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风成说
中亚、蒙古
活动1 :观察图中的植被、水量、泥沙
说明:(1)植被有 水土 的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
(2)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阅读69页,活动3:思考:读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1、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 有哪些?(在第几阶梯上)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 川盆地、 南方山区、华北 和东北山区。(二阶梯)
2,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了地表植被。
除图片中的措施外,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环境 建设的措施? 主页
保护措施:
1、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生物措施 2、修筑梯田、打坝淤地、 修建水库 ———工程措施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
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数量
1,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 2,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脆弱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多自然灾害。
读教材70~71页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破碎 气候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恶 性循环
A
B C D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入上表: A.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B.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C.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D.农作物产量下降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理解“风成说”。

3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风成说的解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播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相结合。

●教具准备教材、地图册、地理能力培养、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第六七章,我们学习了中国区域地理中的省级区域和省内区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第八章,认识两个跨省区域。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1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共同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2回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小组学习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教师板书1 位置范围)教师点拨。

学生板书黄土高原的位置,教师播放黄土高原位置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教师补充黄土高原的面积,(和辽宁比较,加深体会)。

提问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联系实际体会100米的厚度,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通过黄土高原黄土厚度不均,理解黄土高原上呈现的地貌不同,幻灯片展示黄土高原上三种常见地貌。

进一步体会黄土高原是由众多的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连缀而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板书:2地貌: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3无论哪种地形,都是由厚厚的黄土构成,质疑黄土的由来,提出三种假说,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小组解读“风成说”及“风成说”被认可的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知识拓展 1
珠穆朗玛峰的变迁
喜马拉雅山的地层和化石记载了它的海陆变迁史。

1975年,我国科学家考察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 000多种生物化石。

地质学家们经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认为:距今4 000万年的时候,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降,沉积了厚达30 000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距今约2 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从此,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海洋史。

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 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

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终于形成了。

至今,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抬升。

台湾海峡的变迁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

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 000万年左右,海峡地区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上升为陆地,成为台湾山脉和福建山地之间的带状山间平原。

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使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时连时分,海峡地区时而成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陆桥,时而变成被海水淹没的海峡。

尤其是第四纪时,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面下降,海峡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陆桥又被淹没成海峡了。

由于海峡地区几度成为陆桥,所以,台湾岛上发现了许多与大陆类似的同时代的生物化石。

地壳运动的证据
地壳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

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

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

例如,大地水准测量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

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

在我国山东荣城沿海一带,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

福建漳州、厦门一带,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

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
区。

再如,美丽的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这些夹有美丽花纹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遗物。

雨花台大量堆积着卵石,说明这里过去曾有河流,以后地壳上升,河道废弃,才成了如今比长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砾石。

大陆漂移说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系统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他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泛大陆”。

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挤压力,泛大陆开始分裂,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地幔上漂移,逐渐形成今日的海陆格局。

他认为地球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的产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滑动时,受到太平洋玄武质基底的阻挡,被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大陆向西漂移过程中留下的残块;格陵兰的南端、佛罗里达、火地岛等弧形弯曲,都是向西滑动摩擦脱落的结果;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等各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挤压的结果。

魏格纳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从地质、地形、古生物、古气候和大地测量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大陆漂移说。

这个假说当时引起了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但是对于大陆漂移的机制和规律,则有很多学者表示怀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磁极的移动,只有用大陆漂移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因此大陆漂移说又获得了新生。

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

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

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

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

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

而在近7000万年以来,由
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则正处于非洲大陆开始张裂,处于产生新洋壳的雏型期。

红海亚丁湾则是两侧地壳张裂扩张的结果,处于大洋壳的幼年期。

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

关于板块的驱动力问题,有人认为是地幔对流,也有人认为是地幔中的“热点”和“热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推挤板块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张,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