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军人熊正早
可敬可亲的向守志老将军
可敬可亲的向守志老将军作者:吴志成来源:《祝您健康》2008年第06期人生的机缘很有趣,也很偶然。
有些相识很早却相见恨晚。
我和向老就是这样。
他的名字是我在朝鲜战场上知道的。
当时,向老在志愿军任师长,1952年10月,他亲自指挥了著名的西方山主阵地战,9个月歼敌1.9万人,击落敌机52架、击伤169架,毁伤敌坦克52辆。
可是直到2002年我们才有幸在南京晤面,当然后来接触更多,谈得很深。
有一次,我在几位老战友家里看到他的题字,既羡慕又钦佩,于是我贸然向他求字。
当时,我是将我的回忆录和散文集《蚂蚁礼赞》以及专著《中国蚂蚁疗法》等书,请人恭恭敬敬送去,请老首长指正。
真是投桃报李,次日上午,向老就派人将笔力刚劲、凝重酣畅的“为民造福”四个大字送到了我的办公室。
这不仅有欣赏和珍藏价值,更包含了老首长、老将军对我这个医生的希望和嘱托。
不久前,向老送来一本《向守志回忆录》。
这本书是老将军戎马生涯的真实记录,也是一部时代画卷,一幅世纪风云图,一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无私无畏精神的缩影。
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1974年11月叶剑英元帅接见向守志的情景,叶帅对向守志说:“你当过旅长、师长和军长,做过导弹学院院长,又担任过一段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
这些经历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可是不多的。
”可是,在“文革”这场政治运动中,我国一大批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青春年华的高级将领,被作为“军内走资派”而打倒,向守志同样也在劫难逃。
但批过来、斗过去。
他就是软硬不吃,对造反派给他头上扣的一顶顶所谓“反革命分子”、“五一六分子”、“里通外国分子”等黑帽子,都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斥。
1966年7月,军委任命他为第二炮兵司令员,可是林彪的干扰很厉害。
林彪办公室主任,也就是他的老婆叶群,打电话给二炮党委说:“向守志不是我们的人”。
这样一个多月后,向守志就被打成所谓“三反分子”。
被关押起来审查批斗,一关就是一年多。
但向守志没有屈服,他纵览自己从军生涯,斩钉截铁地说:“这话倒一点也没有错,尽管我一生之中曾在五位元帅麾下工作,而我确实与‘林总’没有什么关系。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作者:来源:《晚晴》2015年第08期宋任穷回忆说,授衔的初步方案公布后,大多数人对此都表示认可,但也有那么一小部分,对结果并不满意。
有的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不很舒服;有的人眼泪长流,两三天不吃饭;还有人跑到领导那里,说自己如何劳苦功高,点着名要高级军衔;更有一个红军时期的老干部,在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后,竟公开地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泽东听到这些事,很不高兴,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欧阳青在《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全景式扫描(上)》一文中描述,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评为中将。
王必成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便找到老领导谭震林,希望他能帮自己向上面反映一下。
谭震林还真去了,结果让上边一顿批评。
王必成知道以后,还专门找谭震林道歉。
谭震林丝毫没怪罪王必成。
谭震林的很多部下都说,“谭老板”人很厉害,爱发脾气,但对部下很体贴。
王近山也喊过几嗓子,被邓小平严肃地批评了一顿,就算了。
还有被评定为少将的钟伟。
他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又任四野的十二纵队司令、四野四十九军军长。
这次授衔时,和他平级的人大多被评上了中将,这让他觉得自己“被评低了”,火气上来,骂了人。
这事传到林彪耳朵里,他气得将钟伟叫去狠狠批评了一番。
事实上,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毛泽东心里十分清楚,所以评级后,钟伟的待遇一直是按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定的,毛泽东甚至亲自点名,让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
钟伟可算是低衔高配的好例子。
就这样,伴随着大家的不同反应,将帅军衔评定从1950年开始筹划,在经历了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后,直到1954年9月28日,才出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1955年9月27日才召开将帅授衔典礼。
单从时间上,就能看出将帅人选的遴选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
而1955年的将帅授衔,也因此呈现出多面、多层次的立体状态,作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重要现场”,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松骨峰战采访稿
松骨峰战采访稿“著名作家魏巍在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时,了解到连队参加松骨峰阻击战的经过后,饱含深情地把官兵事迹写进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亲切爱称。
”指导员陈凯介绍说,为让连魂薪火永传,他们以松骨峰战斗场景为原型,在连队门前立起了一座雕塑,雕塑前墙上刻着“松骨峰精神代代传”字样,后墙上则记载着《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
从此,每逢新兵入连、干部调入,他们都会在雕塑前组织入连仪式,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深深根植在每名官兵心中。
时光更迭,精神永驻。
“每个人都是一颗钉子,要牢牢钉在阵地上,天大的压力也要顶住!”这是时任连队指导员的杨少成烈士,在松骨峰阻击战牺牲前留下的遗言。
在晚点名前大声背诵这段话语,是三连官兵延续了60多年的优良传统。
“松骨峰阻击战,我们连‘钢’少‘气’多、以‘气’胜‘钢’,作为英雄传人,就是要把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延续下去。
”入伍16年的四级军士长黄磊说,今年开始施行的新大纲恢复了刺杀训练这一传统课目。
刚开始,连队个别官兵对此感到不解,认为刺杀练得再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未必有用武之地。
黄磊却不这么看,他对战友讲:“刺杀训练,练的是不畏牺牲的胆气,练的是刺刀见红的血性!”就这样,在黄磊的带动下,连队官兵纷纷穿上防护服、端起木枪,虎虎生威地站上刺杀训练场。
这股不畏牺牲、刺刀见红的血性虎气,鼓舞着一代代三连官兵奋斗不息、攻坚克难。
前不久,三连参加某检验性演习任务,面对兵力、火力数倍于他们的蓝军部队,连长董全丰带领全连官兵英勇战斗,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
一位现场观摩演习的陆军领导说:“他们像钉在阵地的一颗打不垮、拔不掉的钉子。
”从摩托化部队,到机械化部队,再到数字化部队,三连所在单位一直走在陆军部队转型发展的最前沿。
展望未来,三连官兵表示:如今驾驭着数字化装备,“钢”多了,“气”要更足。
大家决心用练兵备战的实际行动,把抗美援朝精神赓续传承好。
探访老兵新闻稿件
探访老兵新闻稿件
在抗美援朝战争之中,很多中国志愿军的士兵们都是年轻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投入了朝鲜战场。
他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热爱生活,纵观历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出现了很多的英雄,这些人在对美军的作战上非常的英勇,虽然他们不愿意进行战争,但是如果要遇到侵入我们中国领土的一些人,或者是破坏和谐的一些人,那么他们对于战争也是不惧怕的,并不是说一味的退让才可以换来和平,只有将敌人打怕了,将敌人打垮了,那么对于以后的生活,才能换回来长久的和平,而抗美援朝的这次战役,为的就是能够换回周边的安宁,而在这次的战争中,中国军人也是发挥了不怕牺牲,顽强抵御侵略者这一现象,成功赢得了这次的战斗,而今天说的这个人,他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听同学探访革命老兵,了解到现在的和平岁月与幸福生活是当年多少像老兵爷爷这样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无数的英雄少年,多年的峥嵘岁月,才能换来了今天繁荣的国家,富足的生活,和平的环境,老兵爷爷身上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队员们。
讲好老干部故事
讲好老干部故事老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树立了光辉的人生典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讲好老干部故事,是对老干部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无论真假,都应该有所启迪和反思,为我们今天的奋斗指明方向。
一、曾炳春:永远是一名红军曾炳春,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革命家、将领。
他在抗日时期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游击队队长和军政干部。
1949年以后,他先后在河南、福建、云南、四川等省担任军政领导职务,是当时军队中的著名人物。
曾炳春深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心系部队,关心士兵,不断推动我军走向胜利。
然而,在军队高层干部的职务竞争中,曾炳春并不是总是占据优势地位。
有一次,他在竞职中败给了当时更为年轻的人,就转而扎根那所农村学校,用他的生命和知识去实现他的“教育大计”,直到去世。
曾炳春是一名永远的红军,不仅是其中的一员,更是其理念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他的一生,表明了红军的精神、红军的责任,也为我们今天的奋斗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二、唐锦光:创新者和见证者唐锦光,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元帅之一,毛泽东课题小组成员,启蒙领袖之一。
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石油工业发展中,唐锦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善于发掘人才,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恪守“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发展理念。
因此,中国石油工业成为了一支充满活力、乐于创新的队伍。
唐锦光是创新和见证的化身。
他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科学方法的应用,而且经历过多次大磨难,知道只有团结才能胜利。
三、邓颖超:良师益友,全国母亲邓颖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副主席、国务委员和妇女领袖。
她有着十分深厚的革命传统、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谁是最可爱的人》ppt课件
甘于奉献 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勇于牺牲 (爱国主义 乐观主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反对侵略,保卫和平”
用事实说——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不能删掉后面两个事例。三个事例的侧重点不同,分 别展现了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对国家的忠 诚。 ①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战士们打击侵略者,这是他们援朝卫 国的首要任务,表现的是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能体现 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渴望和平、捍卫和平; ②马玉祥救儿童表现的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能 体现志愿军战士的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防空洞谈话表现的是志愿军战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 的无限忠诚,能体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孙占元
他双腿被打断后仍 坚持指挥战斗,在最 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 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 与敌人同归于尽。
邱少云
为了保证潜伏部队 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 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 吞噬,壮烈牺牲。
牛保才
战斗中身受重伤,在 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 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 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的通 信英雄牛保才。
第二次笑是在我问他“你想不想祖国啊”之后。这笑既表现了 他对祖国炽热的爱恋,又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决心完 成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三次笑是在我问他“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 之后。这笑充满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彻底胜利的信心。
用事实说——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是用哪些事实来展示他们的“可爱”之处?请概括 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并简要分析事例是 如何体现精神品质的。
积累词语
坚韧(rèn) 淳朴(chún)谦逊(xùn) 军隅(yú) 山冈(gāng)覆灭(fù) 掷下(zhì) 掐住(qiā) 摁倒(èn) 迸裂(bèng)朝鲜(xiǎn) 聚歼(jiān) 过瘾(yǐn) 袭来(xí) 烧着(zháo)踹开(chuài) 短褂(guà) 豁亮(huò) 憋闷(biē)
老兵那些事儿(四十一)
祖父陈久安在朝鲜战场(五)(爷爷珍藏的《20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爷爷陈久安与战斗英雄在朝鲜战场上,由于经常深入战斗第一线,爷爷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朋友,其中有几位战斗英雄,爷爷和他们的交集堪称“缘分”:一、一级英雄余新发(战斗英雄余新发)(余新发战斗事迹,摘自《20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
)余新发是20军59师175团3营机枪连重机枪射手,在1957年6月华川阻击战中,配属7连坚守千佛山阵地。
在痢疾频繁发作的情况下,他坚持战斗,用缴获的美制30重机枪与敌人斗智斗勇,曾在敌人四挺重机枪火力集中封锁下,仍然无所畏惧,各个击破,以少胜多,压制住了敌人。
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水壶打坏了,米袋打穿了,左肩衣服被子弹穿了孔,耳朵也挂了花。
他却毫不在乎,说:“这算啥!牺牲也值得,上级号召以一当十,我一百个也不止了。
”经统计,这场战斗,余新发一挺机枪,就消灭了120多名敌人。
同在59师,在师文工队的爷爷,经常上火线慰问宣传,有较多机会接触英雄战士。
(朝鲜战场,爷爷和余新发(左)合影)二、二级英雄周文江(战斗英雄周文江)(周文江战斗事迹,摘自《20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
)周文江是20军59师177团2营副营长。
177团前身是华野一纵二师六团,是爷爷的老部队。
周文江也参加过三垛河、兴化和如皋战斗;淮海战役时,爷爷在师文工队,周文江任五连指导员,在战役中机智勇敢,屡立战功,分别三级、二级、一级英雄称号。
在朝鲜战场上,周文江再立新功,在长津湖战役中,率领二营穿插到西兴里,截断美军陆战一师撤往柳潭里的退路,坚守阵地,打退疯狂的敌人多次进攻。
老部队、老战友,在异国战场倍感亲切。
20军回国时,周文江曾以照片相赠留念,并在照片背面题字。
(周文江所赠照片及背面题字)三、二级英雄张建明(战斗英雄张建明)(张建明的事迹,摘自《20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
)张建明是59师176团7连5班副班长,在华川阻击战中,率领一个小组担任突击开路任务,在夜晚偷袭敌人阵地。
功勋彪炳老革命一片丹心写忠诚
功勋彪炳老革命一片丹心写忠诚余有书群山绿竹环抱,景色秀美的英将乡大横村熊家源自然村,是当年叱咤疆场风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原江苏省盐城军分区司令员熊辉出生地。
从放牛姓到坚强的红军战士熊司令员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3岁时父母双亡,全靠大哥大嫂抚养成人,10岁时开始帮人放牛。
1934年春,红军攻打熊家源,年仅13岁的熊辉就参了军,成了一名“红小鬼”。
积极参加苏维埃地方政府的对敌斗争,并亲身参加苏区多次残酷的“反围剿”战斗。
1938年入党后,熊辉根据上级的指示,前往福建武夷山一带坚持敌后打游击。
山区的游击生活异常艰苦,常常缺衣少食,只得在地里挖笋、采蘑菇、挖野菜充饥。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迅速成长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
在叶挺军长身边的日子里抗日战争时期,熊辉在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身边当警卫员两年。
亲身见到叶挺将军对战士的关怀体贴,对敌人的大义凛然。
有个下雪天,叶挺脱下身上的军大衣叫熊辉送给哨兵穿上,并嘱咐把火盆端到哨房里。
还有一次,将军吩咐他去门口替哨兵站岗,请哨兵一起来吃饭,使他感到了将军对普通士兵的关爱。
戎马生涯战功卓绝熊辉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莱芜战役、渡江战役,是解放上海、厦门的功臣。
在解放无锡战斗中,已是营长的熊辉率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险,从江阴向无锡进发,为解放无锡作出特殊贡献,被上级命名“解放无锡第一营”光荣称号。
离岗不休心系天下熊辉晚年安居无锡部队干休所,他离职休养后,本可清闲居家,享受天伦之乐。
但熊老离而不休,身退心不退,仍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发挥余热。
熊老生活简朴,睡的是一张旧木床。
他严于律已,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始终保持了我党我军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离休后,经常到部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
并将在山区打游击时乡亲们送的两双草鞋一直舍不得穿,保留完好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物证。
熊老写了《追随叶挺将军两年》回忆录,给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稿
光辉不朽身,纸虎化为尘升平街巷,华灯初上,在和平年代的风和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
当年,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当年,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当年,17岁的,未及弱冠便毅然从戎,投身于22军64师192团3营8连,在朝参战3年,连任工委委员。
“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有细水涓流的感人心扉,又有英雄气概叫人嗟叹不已。
我们亦是读着邱少云、黄继光,看过《英雄儿女》、《上甘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战场上的他们,有爱、有敬慕,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念。
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士,然而奔赴前线,戍卫祖国,他从枪林弹雨中活着走出战场。
老兵本身就是战争的烙印,是帝国主义屠戮的最好见证。
交谈时,老人坐在竹编椅上,身后氧气筒。
家人介绍说,从朝鲜高寒的战场上回来,老人便染上了肺大泡。
所患日本血吸虫病也是染自当年的“细菌战”。
老人给我们介绍起“细菌战”——煤气罐子一样的的从天而降,摔成两半,全是些苍蝇、跳蚤、蚊子。
语气里尽是难掩的气愤。
又说起美军飞炸而过,整个天幕黑压压的一片,耳边、头顶还响着子弹横扫的“嗖嗖”声。
听老人的讲述,仿佛置身于那一片战场,天地都是灰沉的,死亡一次次擦身而过,生命像这样不堪一击。
笔者无法不被那样的惊心动魄动容,感念战场上那一个个可爱的人,那些被帝国主义、被残酷屠戮迫不及待剥夺走生命的年轻的兵士们。
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
中国人民的牺牲是正义的,光辉的,将一直被世人感怀与追念。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60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
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戍国卫家,为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为正义而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铭记。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200字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200字距离抗美援朝已经71载,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带着我们回顾了战争点滴。
26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追忆他们血气方刚的青春和永世难忘的战争岁月。
1950年,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维护祖国和世界和平。
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域他乡。
听闻老兵们入伍皆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我不禁肃然起敬。
任红举老人,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眼皮下寻找粮食。
那惊心动魄的情节就像电影中演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一切都是老人的亲身经历。
尤其是当老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无比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恐惧,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带领着我一步步走入一名革命战士的内心,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保家卫国坚定的信念。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第九兵团的炮兵,老人参加过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抗的长津湖战役。
老人说:“这场战斗是前所未有的惨烈啊!”老人讲述了战争中敌我两方战争装备的悬殊,敌军的飞机和坦克是如何猛烈狂轰乱炸,我军是如何运用迂回穿插的战术和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零下四十度酷寒鑪战20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靠着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打赢了这场美军称之为“地狱之旅”的战役,击毙俘虏美军17000多人,令敌方强大的王牌部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我方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采访过程中,有位老人长久默不作声,场外人员多次提醒老人休息,但老人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
虽然战争胜利了,但留在老人记忆中的却是,战争中的苦寒伤痛,无数战友战死沙场尸骨未还。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自己的战友,希望把战友们的遗骸带回故里。
有人回忆起了和战友之间的小点滴,不禁老泪纵横;有人在各方帮助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欣喜若狂。
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像山一样挺拔,像大地一样忠厚。
从筚路蓝缕到强盛富足,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拼搏奋斗的昨天。
阳早寒春的感人故事观后感
阳早寒春的感人故事观后感
阳早、寒春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但一直没有加入中国籍。
寒春解释说,她爱的不是“中国”,而是“中国革命”。
阳早、寒春像热恋那样爱上了中国革命。
这场爱情,至死不渝,历久弥新。
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制作了专题片《阳早与寒春的故事》。
专题片详尽介绍阳早与寒春的生平。
主持人阳和平教授,是他们的长子,和我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尽管我对这两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美国老人的故事早已非常熟悉,但观看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热泪。
这是一个精彩的、感人的、有着两位特殊主角的“中国故事”,是革命与爱情的故事。
这部专题片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次有力反击。
其中,专题片透过当年还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人员阳早的眼睛,对陕甘宁边区和国统区的比较,让今天一切对“民国”的美化都显得荒诞不经。
专题片中披露的一个细节,今天看起来格外有趣: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也想用“为人民服务”来和共产党争民心。
可是,他理解的为人民服务,不过是免费向老百姓发两尺布、两升米而已。
国民党中最有头脑的精英,对政治的理解竟如此肤浅,焉能不败?
一切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等,都是建立在历史自信的基础上的。
《阳早与寒春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当年新旧世界交替时候、中国人民和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为探索和实践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当年的革命是人民共同的决定、也是历史必然的决定。
这样一部记录片,令我们的历史自信更加坚定——这也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和文艺座谈会上反复提倡的。
1970年军人守护大庆油田日夜坚守站岗的温馨故事
1970年军人守护大庆油田日夜坚守站岗的温馨故事1970年,大庆油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保卫国家能源安全,一批军人义无反顾地守护起了这片沃土。
他们以日夜不停的站岗守护,书写下了一段温馨而感人的故事。
当时的大庆油田正处于石油资源开采的高峰期,每一口油井都是国家财富的象征。
然而,地处寒冷的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高的工作强度给军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他们时刻面临着严寒、风沙、焚尸、降温、爆炸等各种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丝毫不畏惧。
温馨的故事发生在寒冷的冬夜。
一名年轻的官兵王海洋在严寒中守夜,他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戴着军帽,手中握着枪支。
他望着冬天的夜空,不禁感叹起这份守护的重任。
这一天,油井故障,产量显著下降,王海洋的心也跟着沉重了起来。
他明白,他们的努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
王海洋忍受着风雪的侵袭,他决定主动去查找问题的原因。
他走遍了每一口油井,细心观察着井身,一寻找到问题所在。
最终,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找到了一个微小的装置损坏,这个问题导致油井的正常运转受到阻碍。
他立刻通知维修人员前来修复,不惜冻结自己以等待修理工作的完成。
这个温馨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王海洋。
在大庆油田的每个角落,都有一群军人默默付出。
他们时刻坚守在冰天雪地的采油站,为了确保油井的日夜运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守岗位的军人不仅在战场上勇敢无畏,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传奇。
他们的温馨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资源,同时也要感激那些默默无闻的军人。
正是因为这些守护者的努力,我们才能享受到安定的生活和繁荣的国家。
无论是温暖的故事,还是沉重的使命,那些守护大庆油田的军人们都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忠诚与担当。
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坚守和奋斗,才能换来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富强。
他们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 回忆文章
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是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时光,让人们铭记和珍惜的是那段纷繁世局中的英雄精神和坚毅意志。
正是这些集体急行军、紧急集合的经历,塑造了一代人的性格和气质。
回想起这段历史时光,我们不禁感叹当时那些年轻的新兵们的坚韧与勇气。
在当前和平的年代中,很难想象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新兵们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考验,让他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深入研究了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的相关资料和历史文献。
我发现,这段历史时光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集体急行军、紧急集合的背后,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这种爱国情怀和对使命的坚守,至今依然感染和振奋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我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作为撰写者,我深信只有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才能更好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的主题文字,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细致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当时那一段特殊历史时光的真实场景和人物形象。
在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中,我强调了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呼吁读者们在当下社会中也能秉承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最后的结尾中,我总结道: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时光,同时也是一种可贵的情感和思想传递。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弘扬英雄精神,永远不忘初心。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对于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的理解和信仰。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将这种情感和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的精神在当下依然闪耀,永不磨灭。
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我采用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七十年代新兵紧急集合的主题,以确保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时光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总字数超过3000字,确保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兼具。
一位老兵的故事建军节特别报道
一位老兵的故事建军节特别报道一位老兵的故事建军节特别报道1950年的一个夏天,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对战。
在战火的洗礼中,一位身披军装的年轻人踏上了战争的征程。
他名叫张志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从此展开了他独特而辛酸的军旅生涯。
1. 军旅生涯的开端张志强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军人,深受他的影响,他决定步入军营。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成立的第一年。
张志强被征召入伍,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战士。
2. 突发的战场经历在朝鲜战场上,张志强经历了许多艰险和困难。
他参加了战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国家的安全。
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战友,与他们并肩作战,守护着和平与安宁。
3. 现代化军队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由一个农民军队逐渐转型为现代化军队。
张志强见证了这一过程,他积极参与到改革和建设的浪潮中,为国家军队的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4. 军旅生涯的收官经过多年的奋斗,张志强终于在60岁时退伍。
他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虽然他已经不再身穿军装,但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旅生涯的回忆。
5. 建军节的深意每年的8月1日,中国人民庆祝建军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
这一天,不仅是对军人们的敬意的表达,也是对那段艰辛历程的铭记。
张志强对这个节日格外重视,他常常参加庆典活动,与其他老兵一同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
6. 对未来的期许回首过去,张志强对自己的军旅生涯感到骄傲和满足。
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军人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和平贡献力量。
他相信,未来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在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张志强以及所有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付出努力的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才能享有今天的幸福与和平。
让我们共同庆祝建军节,为那些无私奉献的军人点赞!。
采访自己长辈的光辉岁月
采访自己长辈的光辉岁月“快!跟上!”。
1951年,一支队伍踏上了“征途”,由山西省XX市XX县开赴鸭绿江边的火车启程了。
在队伍当中,方满20岁的新兵XXX,回首朝万荣方向看了看,便一头钻进车厢里。
后来,他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随着建军节的到来,X月29日记者在XX机械铸造厂家属区,见到了84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听他讲述那段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回忆参军之举“那是我的梦想!”“我叫XXX,是XX市XX县人。
”得知记者的采访来意后,张老几番推辞地说,比起那些逝去的战友,我太幸运了。
”些许沉默之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19XX年2月份的一天,我坐上闷罐车从XX出发,在XX会师后,然后乘上了去往XXX的火车。
”说着,老人沉思着。
他说,兄妹6人中自己排行老三,“当时家里很穷,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参军一直是我的梦想。
”所以在得知有参军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加入到了这一队伍当中。
那一年,XXX20岁。
“临行前部队给我们发放了棉衣、棉鞋和大衣,都是新的。
”XXX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里闪烁着光芒。
19XX年中秋节前夕,XXX和部队到达鸭绿江边,并趁着夜色渡江,空中到处都是探照灯光束,耳畔可以听见高射机枪的扫射声与隆隆的爆炸声。
”XXX说:白天为了躲避美国人的飞机,为防止被袭击,我们都是晚上行军。
经过20多天的急行军,才赶到前线。
”那一年,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名工程兵。
回想作战经历“那是一种责任!”“作为工程兵,我们主要是担负着机场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
当时部队配备的小手推车全是在国内赶制的,我们每天从山里搬运来石头,大块的铺在最下面,中间铺一层小碎石头,上面抹水泥。
”XXX说。
回想起战争年代,XXX时时陷入沉思。
“记得那是19XX年10月的一天,我和战友们正在修建跑道,突然天空传来‘嗡嗡’声,敌人的轰炸机排着队飞来了。
为防空袭,晚上绝对不允许有灯光,以免暴露目标。
同时,收工时工地还需进行伪装,在地形被破坏的地方,铺上稻草束,使其与周围地形衔接、相似。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段锦先,男,现年96岁。
他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抗战老兵,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保卫国家的自由和尊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他的口述访谈。
问:段先生,您好!感谢您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参与的抗战经历。
问:那段时间您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答:战争时期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我们时常面临着饥饿和寒冷。
食物和军需物资都非常紧缺,我们只能以粗糙的食物填饱肚子。
而且战斗经常是在极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有时候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弹药和军火。
我们都坚信着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为此我们愿意付出一切。
问:那段时间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战斗是哪一次?答: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战斗应该是参与狼牙山战斗的经历。
在这次战斗中,我们面临着敌人远远超过我们的兵力和装备优势。
我们并没有被打败,我们奋勇作战,不畏牺牲,最终成功地消灭了敌人的一部分军队。
这次战斗中,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勇敢和顽强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抗战的意义。
问:您认为抗战对您个人和中国有什么影响?答:抗战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战争中,我经历了很多艰苦和困难,但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战争带给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和平的渴望。
抗战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这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明白国家的团结和力量的重要性。
抗战时期的牺牲和付出,为中国的解放和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请您给年轻人一些建议。
答:我希望年轻人能倍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努力学习和成长。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保护好我们的祖国,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再也不再经历战争的痛苦。
祖国需要我们的责任和奉献。
问: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和宝贵的经验。
祝愿您身体健康,幸福安康!答:谢谢你们的采访和祝福!我会一直坚持传承抗战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和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慷慨激昂的军史故事
慷慨激昂的军史故事“在一次遭遇战中我与战友们一起活捉了南朝鲜李承晚部的一个电话班副班长,并荣立战功。
”5月27日,在中建三局中原分公司学党史教育活动现场,88岁的朱新田老战士慷慨激昂地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我有两次差点牺牲,一次是暴雨中行军滚下山沟,一次是炸弹落在了附近,幸好是颗‘哑蛋’。
”“当时战场上是枪林弹雨、饥寒交迫,随时面临着生死考验,但志愿军战士永远跟党走的意志坚定不移。
”“当年我才20岁。
党员身份在身,我必须身先士卒、勇往直前!”89岁的刘振寿老战士按照时间节点,详细讲述了自己随部队黑夜跨过鸭绿江、奋勇上战场,拼死守阵地、对抗细菌战等惊心动魄的故事……据介绍,今年88岁的朱新田,19岁随军入朝作战,参加过第五次战役。
而89岁的刘振寿,作为一名担架连连长,多次参加战地救护,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七次。
回忆起当年,他们热血澎湃,嗓音洪亮。
老战士们的深情讲述,一次次触动着大家的心弦,让广大党员深感幸福来之不易,更让大家汲取了矢志不渝的信仰追求。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能忘记战斗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斗的每位英雄,我们要继承发扬先辈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听完两位老人的讲述,参与活动的党员代表对自身的使命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日,中建三局中原分公司联合郑州市质监站经开区分站、中国电信河南公司、郑大建科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教育,共计40余名党员参加活动。
随后大家前往在中原豫西抗日纪念馆,全体党员详细了解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巩固、发展艰苦历程的展现,辉映出豫西军民在这场抗日斗争中,迎难而上、前赴后继的拼搏精神。
最后大家前往密县县衙,通过参观学习密县县衙的建筑文化、楹联文化、碑刻文化、历史人物事迹,丰富廉政教育形式让廉政教育入心入脑。
让穿历史的新闻成为经典——探析《北京青年报》“我的长征一寻访健在老红军”系列报道
让穿历史的新闻成为经典——探析《北京青年报》“我的长
征一寻访健在老红军”系列报道
安春红;谭光灯;胡先成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北京青年报》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推出的“我的长征——寻访健在老红军”系列报道,从2004年8月1日开始,历时76天,每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76位老红军的长征故事和人生经历。
这是用新闻介入历史的全新尝试,不仅是新闻人尊重历史、挽救历史的一次大型策划和尝试,而且对于提升史料价值、发挥新闻育人功能的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而新闻媒体联袂合作形成强势舆论,显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新闻记者社会责任的重大。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安春红;谭光灯;胡先成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十二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老红军口述历史重温长征路 [J], 任廷会
2.对外报道中国抗战历史的有益尝试——《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系列报道解析 [J], 胡洁;
3.挖掘历史底蕴打造古道品牌——解析《荆门日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 [J], 严东华;
4.让长征历史在新闻纸上绽放光芒——湖北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的启示 [J], 张晓峰;刘娜;陈会君;彭小萍;周呈思
5.昨日的历史今天的新闻——解放日报“长征路上访红军”系列报道评述 [J], 贾亦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老军人熊正早
小记者朱琳GY1225
4月6日,我们苍梧晚报小记者一行12人在大队辅导员樊灵艳老师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五里外的大树村,看望九旬抗日老人熊正早。
来到熊爷爷家,我们帮他打水、扫地、做家务,一会儿就出汗了。
熊爷爷见我们很勤快非常高兴,连声夸我们是好孩子。
对熊爷爷现在的生活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后,我们恳求他给我们讲讲打鬼子的故事,熊爷爷连忙拿来凳子让我们坐。
我们先帮熊爷爷系上鲜艳的红领巾,然后围坐在老人身边,津津有味地听老爷爷讲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当熊爷爷讲到当时打仗环境很艰苦,只能吃树皮、草根时,我们都流泪了。
我们向熊爷爷保证,回去后,一定好好学习,要像熊爷爷一样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赣榆县黑林小学辅导老师柏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