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五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五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风险管理:1、院长是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规避、控制、上报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

各科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措施科内通报。

5、职能部门每季度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

6、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识别的目的就是确定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还应对其影响范围、潜在后果进行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风险被识别确认后,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风险,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护理部等。

第三条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

第四条医疗风险预警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统计和评估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医疗风险,预测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五条医疗风险预警应以科学、客观、及时、有效为原则,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医院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院的领导班子,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的追踪和分析制度,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流程第九条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信息收集和统计:各科室、科室负责人、医疗质量监测部门、护理部等应收集和统计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包括医疗事故、不良事件、投诉和纠纷等。

(二)信息评估和分析: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医务处和护理部等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对患者安全和医院运营的风险程度。

(三)预警发布和通知:医务处应根据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及时发布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风险处理和救治:相关科室、护理部等应按照预警通知的要求,采取及时的处理和救治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五)风险总结和反馈: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医务处等应对风险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向相关科室和人员反馈。

第十条医疗风险预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三章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机构与人员的职责第十一条医疗质量监测部门负责医疗风险预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具体职责包括:(一)负责收集和统计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二)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风险程度;(三)发布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四)定期总结和评估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向医务处和领导班子报告;(五)编制和完善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规章制度;第十二条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护理部等具体科室和部门的负责人应负责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一)组织和管理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三)配合医务处的工作,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四)接受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对风险预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四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四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在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____”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1、超过____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____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____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三级医疗风险警示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2、由于各种“____”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的;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1、凡发生医疗纠纷投诉的科室,____小时内由医务科立案,调阅病历,下达《医疗纠纷投诉通知单》;2、在调查取证及院有关人员讨论后,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医疗风险警示;3、在发出医疗风险警示的同时,由医务科对责任者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并与责任者签定《限期整改医疗缺陷协议书》存档;4、被三级医疗风险警示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务科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表现,一周内给予处罚;5、医疗风险警示处罚分为通报批评,建议取消评优资格;扣发月(季、年度)奖,降薪,技术职称低聘,离岗待聘,追偿经济责任等。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本
一、制度目的
为了提高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立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是必要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制定医院内部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各级管理层、各临床科室和相关医护人员。

三、制度内容
1.医院管理层要建立健全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医院各级管理层和各临床科室的职责分工,明确风险预警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各临床科室要建立医疗风险预警小组,负责收集、分析和报告潜在的医疗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和监控指标。

3.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风险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机制,明确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事件的报告要求和处置流程。

对于严重的医疗风险事件要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医院要开展定期的医疗风险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医疗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

5.医院要建立医疗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利用科技手段积极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医疗风险,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四、执行与监督
医院的各级管理层要加强对医疗风险预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定期组织评估和督导,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同时,对于发现的潜在医疗风险和医疗事故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对于提高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院管理层和医务人员都要加强对医疗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增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损害风险意识,以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技术规章制度、诊疗规范和操作常规为准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各环节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加强预警监控,预防并及时控制医疗技术风险发生,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范围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二、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一)医务科为医疗技术风险主管职能部门,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管理委员会、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分别为技术风险管理专业审查组织和伦理审查组织。

(二)各科室科主任为本科室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本院各级各类医师均应纳入管理范畴。

(三)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属国家、省卫生计生委管理的技术未获备案不允许临床应用。

(四)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另行制定)三、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流程我院高风险诊疗技术为国家卫计委第三类医疗技术、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经我院技术委员会讨论、审核、确定的高风险诊疗技术。

(一)科室应对开展的高风险技术、近两年开展的新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档案内容包括申报材料及批件、获得准入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院已具备的相关设备、设施、其它辅助条件、技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以及该技术准予开展之日起两年内,每年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内容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症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二、三类技术还须报医务科备案并上报县卫计委。

(二)实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中止制度对获准开展的高风险技术、近两年开展的新技术定期质控。

当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临床应用的,或发生与技术项目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立即中止临床应用并报医务科;当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设备、设施、辅助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临床应用带来不确定后果的或准入后1 年内没有在临床应用的,应当及时报请医务科,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是指为了及时发现和预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建立的一套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

该制度通过收集、分析、研判与医疗安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通过引入专家评估和预警技术手段,能够提前发现医疗风险存在的迹象,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警和控制。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现并识别潜在的医疗风险,及早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比如,通过对医疗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可以发现医疗行为不当、药物错误使用、手术风险等潜在风险,及时进行纠正和改善。

同时,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还可以对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等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提前发现存在问题的产品,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害患者安全。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监管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制定预警指标和标准,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同时,还需要建立风险评估和分级的方法和标准,实现风险的及时识别和预警。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同时,也可以促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第 1 页共 1 页。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本机构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内所有涉及医疗技术的科室和部门。

3.预警管理的目标是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医疗技术风险,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4.本制度的具体任务是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和操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二、预警机制1.预警机制由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

2.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定期组织和实施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害;b)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医疗技术相关的风险信息;c)根据风险评估和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d)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追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三、职责分工1.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预警工作;2.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风险预警工作,指定专人负责风险监测和信息收集;3.医务人员负责积极参与风险预警工作,教育和培训患者和家属如何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医疗技术风险;4.患者和家属负责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风险预警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和反馈意见。

四、操作流程1.科室根据医疗技术的特点和风险情况,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明确预警工作的步骤和相关责任;2.预警工作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风险追踪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时限;3.所有涉及医疗技术的工作人员都应按照操作流程执行,确保风险预警工作的及时、准确和可行性。

五、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1.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他们具备正确识别和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2.培训内容包括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监测技巧、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追踪技术等。

六、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1.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风险评估和控制指南,明确不同医疗技术的风险等级和相应的控制措施;2.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要根据医疗技术的特点、相关法规和国家标准进行制定和实施;3.科室负责人和医务人员要按照风险评估结果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

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特制甘洛县人民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组织机构l.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l.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制定重点院感监测项目的sop。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1.目的为降低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伤害,减轻医院负担,制定本预警机制。

2.医疗风险存在方面(1)医疗管理方面: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无统一的规范或规范不标准;医疗活动过程或有关核心制度中存在有缺陷;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伪科学性或者不合理性。

(2)医疗技术方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医务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掌握不熟练;医疗设备维护不当;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

(3)医疗环境方面:医院基础设施不完善;医院感染控制不力;医疗安全文化氛围不足。

3.预警分级根据日常医疗工作和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2)二级预警项目:指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害,但尚不足以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

(3)三级预警项目:指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明显的风险,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形。

4.预警措施(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医疗风险信息。

(2)加强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核心制度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执行力。

(3)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知识培训,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

(4)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营造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目的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2.处置原则(1)及时性:损害发生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2)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害程度。

(3)规范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妥善处理医疗技术损害。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由于医学科学的固有规律导致的可能导致危及医疗对象生命健康的因素,进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的监管与处置是临床医学与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医院在开展医疗技术项目时应当具备一定的技术及设备、设施力量,以保证临床技术研究的正常开展。

一、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处置(一)、职能分工1.医务处负责全院医疗技术开展的审批、定期评估及初审上报等工作。

2.审计科负责全院开展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设备、耗材的物价审核及设置。

3.设备科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的日常工作,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和合理布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其中计量管理员负责全院的计量强检工作,以及设备和材料的收发保管工作。

维修工程师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4.后勤保卫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耗材的招标、审核及购置工作。

5.药剂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药品的审核、采购以及使用监控工作。

6.伦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医学伦理问题的审核及监督工作。

(二)、临床科室:1.对病人进行的各项诊疗必须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要求实施;2.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意外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应处理对策。

3.创伤性操作必须要求患者在谈话同意书上签字。

4.操作前必须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及操作部位。

5.操作中要严格消毒,动作要轻、操作要熟练、防止粗心大意。

6.根据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操作中避免发生并发症,如刺破胸膜、损伤脏器、穿破血管或致肠穿孔等。

7.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8.应用新技术应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应用过程中的疗效、不良反应、费用等进行动态管理,按时上报评估报告。

(三)、麻醉科室:1.根据不同病人的麻醉需要,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

2.麻醉者必须于术前亲自查访手术病人。

3.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病人的诊断及病情,明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及要求,明确麻醉方式。

4.充分估计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做好预防及抢救准备。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由于医学科学的固有规律导致的可能导致危及医疗对象生命健康的因素,进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的监管与处置是临床医学与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医院在开展医疗技术项目时应当具备一定的技术及设备、设施力量,以保证临床技术研究的正常开展。

一、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处置(一)、职能分工1.医务处负责全院医疗技术开展的审批、定期评估及初审上报等工作。

2.审计科负责全院开展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设备、耗材的物价审核及设置。

3.设备科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的日常工作,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和合理布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其中计量管理员负责全院的计量强检工作,以及设备和材料的收发保管工作。

维修工程师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4.后勤保卫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耗材的招标、审核及购置工作。

5.药剂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药品的审核、采购以及使用监控工作。

6.伦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医学伦理问题的审核及监督工作。

(二)、临床科室:1.对病人进行的各项诊疗必须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要求实施;2.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意外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应处理对策。

3.创伤性操作必须要求患者在谈话同意书上签字。

4.操作前必须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及操作部位。

5.操作中要严格消毒,动作要轻、操作要熟练、防止粗心大意。

6.根据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操作中避免发生并发症,如刺破胸膜、损伤脏器、穿破血管或致肠穿孔等。

7.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8.应用新技术应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应用过程中的疗效、不良反应、费用等进行动态管理,按时上报评估报告。

(三)、麻醉科室:1.根据不同病人的麻醉需要,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

2.麻醉者必须于术前亲自查访手术病人。

3.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病人的诊断及病情,明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及要求,明确麻醉方式。

4.充分估计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做好预防及抢救准备。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和医院的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疗技术操作、医疗设备使用、药品使用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伤残、疾病恶化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负责医疗技术风险的预警和管理。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应当由医务部门、护理部门、药学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

第五条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应当制定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医疗技术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程序。

第六条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医疗技术风险情况,制定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七条医院应当通过临床路径、诊疗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等方式,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识别。

第八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医疗技术操作的风险、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药品使用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估。

第九条医疗技术风险评估应当采用风险评估工具,如危险性评估表、风险矩阵等,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

第四章风险控制与监控第十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包括改进医疗技术操作、完善医疗设备维护、加强药品管理等。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监控,包括对医疗技术操作的过程监控、医疗设备使用的状态监控、药品使用的效果监控等。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风险信息报告制度,对医疗技术风险事件进行报告、分析和反馈。

第五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更新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是指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和干预的过程。

通过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旨在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

第三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

第四条医院成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医务部门、护理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五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一)医疗设备风险: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二)药品风险: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使用和管理,防止药品过期、变质或误用。

(三)医疗操作风险:对医疗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医疗操作安全。

(四)医疗环境风险:对医疗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环境安全。

(五)人力资源风险: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六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应当定期组织风险评估会议,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

第三章风险预警与干预第七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明确预警级别、预警范围和预警措施。

第八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个级别:(一)一级预警:风险较高,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二)二级预警:风险中等,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三)三级预警:风险较低,对患者损害较小,需加强监测和预防。

第九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一)一级预警:立即停止相关医疗活动,对患者进行救治和干预,同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患者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第三条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第四条各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

第五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根据医疗过程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泄露患者隐私.(4)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

(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

(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2、违反诊疗规范(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会诊时,医师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5)门急诊医师不见患者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患者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及时识别和管理医疗技术风险,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这些风险包括对技术材料的使用、处方
服务和设备维护、准备和操作,以及观察、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由医疗机构配备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小组成员由
医疗服务提供者、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包括:首先,开展定期的医疗技术
风险评估,以开展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其次,为安全地使用医疗技术
提供培训和教育;第三,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并进行修复;第四,定期进
行安全评估和维护,确保医疗技术能够安全可靠地使用;第五,记录医疗
技术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责任方,为缓解或避免同类风险提供有效的参考;最后,推动临床实践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促进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由于医院医疗活动中的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可能给患者带来损害的潜在风险。

为了提前识别和预防这些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二、医疗风险的分类医疗风险可以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如手术失误、药物错误使用等;非人为风险主要是指医院自身的管理问题或者患者自身的状况导致的风险,如医疗设备故障、患者过敏反应等。

三、医疗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医疗风险的发生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建立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警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

四、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风险识别: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建立患者档案管理系统、实施与风险有关的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等,以尽早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

2. 风险评估:医院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风险监测:医院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机制,包括设立风险监测岗位、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制度等,及时掌握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风险报告:医院应建立风险报告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发现风险事件后及时上报,并进行风险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风险事件的再次发生。

5. 风险应对:医院应制定应急预案,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六、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优势1. 预防性: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

2. 及时性: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能够及时监测和报告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使医院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的风险。

3. 有效性: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能够帮助医院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是指医院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并及时发现、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风险潜在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风险评估:医院通过对医疗流程、设备、人员等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

2. 风险预警指标:制定一系列的风险预警指标,包括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指标、预警阈值等,用于监测医疗活动中的风险。

3. 风险预警信息收集和分析: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收集与分析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医疗事故、不良事件、近事不良事件、差错、投诉等信息,发现潜在的风险。

4. 风险预警反馈和处置: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及时向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并根据风险等级和性质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5. 风险防控措施:根据风险预警结果,医院需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培训医务人员、强化设备维护和管理、建立安全检查和监管等。

6. 风险评估和改进:医院应定期对风险预警制度进行评估,收集并分析医疗事故和风险事件的处理结果,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预警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就诊的安全性和满意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由于医学科学的固有规律导致的可能导致危及医疗对象生命健康的因素,进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的监管与处置是临床医学与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医院在开展医疗技术项目时应当具备一定的技术及设备、设施力量,以保证临床技术研究的正常开展。

一、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处置(一)、职能分工1.医务处负责全院医疗技术开展的审批、定期评估及初审上报等工作。

2.审计科负责全院开展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设备、耗材的物价审核及设置。

3.设备科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的日常工作,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和合理布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其中计量管理员负责全院的计量强检工作,以及设备和材料的收发保管工作。

维修工程师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4.后勤保卫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耗材的招标、审核及购置工作。

5.药剂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药品的审核、采购以及使用监控工作。

6.伦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医学伦理问题的审核及监督工作。

(二)、临床科室:1.对病人进行的各项诊疗必须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要求实施;2.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意外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应处理对策。

3.创伤性操作必须要求患者在谈话同意书上签字。

4.操作前必须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及操作部位。

5.操作中要严格消毒,动作要轻、操作要熟练、防止粗心大意。

6.根据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操作中避免发生并发症,如刺破胸膜、损伤脏器、穿破血管或致肠穿孔等。

7.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8.应用新技术应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应用过程中的疗效、不良反应、费用等进行动态管理,按时上报评估报告。

(三)、麻醉科室:1.根据不同病人的麻醉需要,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

2.麻醉者必须于术前亲自查访手术病人。

3.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病人的诊断及病情,明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及要求,明确麻醉方式。

4.充分估计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做好预防及抢救准备。

5.麻醉者必须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记录病人变化,发生病情变化要及时与术者联系。

6.麻醉者遇到技术困难时,应及时请求上级医师协助处理,切忌不懂装懂,草率从事。

7.严格执行各种麻醉方法的技术操作常规,操作中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动作轻巧、敏捷、熟练。

8.慎用麻醉药,用药前严格“三查七对”,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四)、手术科室:1.经治医师必须对病员的诊疗全过程负责。

2.经治医师(含手术者)必须做到亲自检查术前准备情况,亲自制定或参加制定手术方案。

3.坚持术前讨论与病情评估制度。

(1)手术必须进行术前小结与术前讨论。

做到一例一讨论,切忌走过场。

经治医师手术者必须亲自参加术前讨论会,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

(2)对不能明确手术适应症的病人,不草率下达手术通知。

4.坚持手术审批制度。

(1)对重大、疑难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必须填写手术报告单,经医务处批准后方可实施。

(2)不允许出现未经审批擅自手术。

5.坚持术前谈话制度。

(1)术者应亲自与患方指定代理人谈话。

谈话时应以通俗语言交待病人的诊断、病情现状、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预防、处理办法。

(2)认真解释患方关于手术的疑虑,谈话后若患方同意手术,则医患双方同时在手术同意书中签字。

(3)对重要器官的手术(如肢体及性器官切除等)必须同病人本人谈话,征得同意并签字。

6.对已确定手术的病人,按程序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1)填写手术通知单,正确书写病人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方式及手术者。

(2)准确下达术前医嘱,包括可能发生情况的预防性医嘱。

7.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手术者在为病人实施手术前,必须认真查对病人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术部位,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

(2)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巧熟练,关闭胸、腹腔时仔细检查,确实无异物遗留腔内,方可缝闭。

(3)术后除按常规下达医嘱外,尚须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处理。

(4)术中由于病情需要必须改变术式或出现其它情况,应及时同患方代理人沟通,取得理解。

(5)注意手术标本留存与送检过程中的核对与保管。

8.预防异物遗留体腔:(1)凡颅腔、胸腔、腹腔、关节腔的手术,术前及关闭体腔前后均须严格清点登记器械、纱布及有尾纱布量,有疑问时必须彻底查清。

(2)术前必须将污敷料桶清理干净,以免发生混淆。

(3)凡手术台上拿下或掉下之物品,一律由台下护士保管,待手术结束方可拿出手术间。

(4)带实习生上台时,应由带教老师清点、核对,实习生单独上台时,由台下护士负责核对。

(四)、医技科室:1.各医技部门应当备有常用急救药品、器械。

2.创伤性检查前必须有患者谈话同意书;造影剂等按规定进行过敏性试验。

3.临床医生应当注意检查申请的合理性、必要性;对于非紧急性检查必须充分考虑患者体力情况。

4.急诊患者病情不稳定或行动不便时,对于必要性检查,应当由家属或公务员陪同前往,并通知医技部门事先准备。

门诊患者病情不稳定时,可立即送至急诊进一步处理。

5.在院患者病情不稳定或行动不便时,对于必要性检查,尽量安排床边进行;若无法进行床边检查,对搬运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当告之家属,签字同意后安排,并通知医技部门事先准备,必要时医务人员陪同前往。

6.由各医技部门负责人及医护人员,送检科室负责人及医护人员组成医技部门突发事件应急系统。

7.检查过程中应当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不适主诉或异常体征,一旦发现,迅速判断起因、性质,必要时立即停止检查。

8.出现突发医疗意外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9.应急处置预案启动时,首先就地给予基本生命支持;门急诊患者立即通知急诊医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检科室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到场参加抢救;随后将患者送至病房或急诊进一步治疗。

10.医技部门出现突发医疗意外事件应立即上报医务处/门急诊办公室、客户服务管理部。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原则和范围1.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更有效的防止医疗技术缺陷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2.范围:全院职工,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不良医疗事件出现的医疗实践,无论患方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技术风险的预警范围。

3.原则:医疗技术安全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医疗技术安全隐患、确保医疗安全为目的。

4.要求: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分级进行。

医院及各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抓好落实。

(二)、医院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内容1.医疗文书(1)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2)未在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等患者既往情况。

(3)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录、日常病程录及其它记录。

(4)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纪录。

(5)意外死亡病历未立即上报医务处或总值班。

(6)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7)未及时签定医院规定的各种医患协议类文书。

(8)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失或丢失。

2.纪律(1)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2)会诊医师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紧急会诊邀请后,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4)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病人转送至急诊科、病区。

(5)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未通过医务处批准而擅自实施。

(6)违反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7)未经允许,擅自将院内讨论的有关病人的情况等向患方或媒体透露。

(8)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解。

(9)违反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

(10)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3.诊疗规范(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三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或转诊。

(2)危重病人到达急诊科后,未立即开始抢救。

(3)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4)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人未实施首诊负责制。

(5)门、急诊医师未见病人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看病人即开医嘱。

(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签字不及时。

(7)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8)对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全院、院外会诊。

(9)需马上执行的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0)对病危病人未作床旁交接班或未将危、重病人的病情、处理事项记入交班纪录。

(11)临床医师迟报、漏报传染病,或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未就地隔离、按规定消毒。

(12)重大、疑难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处。

(13)麻醉师术前及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病人。

(14)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病人。

(15)错发、漏发药物。

(16)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择期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7)供应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18)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

(19)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错加抗凝剂、非因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重新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