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供给侧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合集下载

2016经济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2016经济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2016经济领域面临的新挑战1、根据高盛的预测〃中国2015年的GDP是6.8〃到2016年应该是6.4〃2017年应该是6.2〃2018年是5.8〃未来几年〃中国面临很严峻的经济形势〃所以稳定的增长是政府、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

2、在地级市、县级市、各个县域经济等地跟政府领导和当地企业家交流〃他们都希望把智力服务放在第二位〃先让和君帮助传统的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的难题〃所以融资很难。

但是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几千家私募的股权投资机构〃手里拿到一把把钱就是找不到好项目。

这是目前中国的一个现象。

3、理财很火爆。

最近一年来中国的资本在泛滥。

在溢出。

过去我们吸引外资〃中国的投资和外商的投资的政策差异很大〃现在慢慢转平。

现在我们是一个资本溢出的国家〃通过亚投行〃通过一带一路〃各种海外企业走出去投资〃老百姓手里是很有钱的〃尤其是最近股灾之后〃很多从资本市场出来的钱不知道往哪儿去〃再加上几次降息〃老百姓的钱真的找不到好出路〃只要有高回报不顾一切投进去。

所以出现了e租宝等事件。

通过这三个课前秀想告诉大家我对中国经济的大体感受。

以和君为例〃咨询、培训、投资的收益跟2014年比增长是71%〃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国的经济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的政府中国的企业过的很难〃而和君又是一家三甲医院〃很多企业打破脑袋要请我们去解决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企业很难。

一、中国企业面临历史性机遇1、世界的中国时代来临:95年中国GDP超过加拿大〃2001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09年超过日本〃预计2026年超过美国。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这种趋势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改变。

2、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众多商机。

大健康、现代农业、金融、养老等等。

包括新经济。

3、国际化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

过去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到中国来办厂〃他们进行产业转移〃把落后的产能搬到中国来〃享用中国的人口红利和低价劳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课程前言下面我就讲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11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那个会议是真正地为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为明年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定调,所以,政府的一些思路在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两个词的相加,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改革已经讲了很多年,特别是在一些外交场合都顺应的国际的说法,即“结构性改革”,现在强调供给侧,连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重大的思路的创新,政府抓经济,政府促改革、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汇聚在这么一个说法上。

当中还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为有很深的学术背景,这是一个较学术化的说法,也存在较多的分歧。

就供给侧结构改革给大家作一个解读,主要是谈我的一些理解。

分三个方面: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国际上有共识,这不是我们造的词,这个词已经在国际上说了很多年,是一个流行语,它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什么?是如何演化的?讲一下来龙去脉;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中国,“结构性改革”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内容;第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

这一讲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一)新兴国家危机的应对之策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

据我所知,国际改革的提法用了国际机构上的一些官方语言,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世界上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但会发生许多区域性的金融动荡。

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国家,墨西哥于1994年出现金融动荡,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经过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明星,但最后,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的问题积累起来,爆发了危机。

这些危机在经济学界都认为它有某种制度性的缺陷,无论是监管上,许多发生危机的是对风险的控制,汇率自由浮动之后,体系就非常脆弱。

2016年经济或将降中趋稳供给侧改革有望推进

2016年经济或将降中趋稳供给侧改革有望推进

2016年经济或将降中趋稳供给侧改革有望推进经济来源:中国经营报作者:谭志娟2016-01-01 阅读:评论:0中国经济增速在2015年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而年内的各项稳增长措施不断出台,货币政策上更是多次降息降准。

展望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成为2016年最热的经济关键词。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受访经济界专家称,短期来看,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但由于有“稳增长”政策的托底,2016年整体经济走势可能呈现“降中趋稳”。

在此条件下,预计宽松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财政赤字也将出现被动提升,同时一些传统性行业的强制性关停并转、结构转型,都会因为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导向而加快。

2015年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虽然2015年货币政策上先后出台了五次降息降准以及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等一系列调控手段。

然而,多数受访专家称,2015年货币宽松已从此前的漫灌转向滴灌。

“这是考虑到以往的全面宽松导致流动性大量囤积在金融体系内,推高金融资产价格,却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对此,北京一位券商宏观分析师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

对于2015年货币、财政以及产业政策调控思路,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记者表示, 2015年,央行在多次使用降准降息等总量性工具之余也继续通过补充抵押贷款,扩大再贷款质押品范围等结构性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则围绕着“补短板”的政策思路,通过政策性银行发行基础设施专项债,将部分2016年的项目提前安排到2015年实施等措施补充了资金来源,加强了环境保护,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等领域的投资。

房地产政策方面,则逐步取消限购措施,多次下调抵押贷款利率,削减房地产购置相关税费,刺激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在内部,我们面临着高企的债务、严重的房地产危机以及制造业的不振,这些问题导致整个国家的产业陷入萧条,失业问题严重,民众怨声载道。

在外部,西方国家开始与我们搞去风险,并且出现了全面脱钩的趋势。

尽管目前西方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脱钩,但他们已经开始将制造业迁出中国,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从长远来看,我国很可能会在国际贸易中被边缘化,依靠出口火车头拉动经济变得很艰难,而当前的出口顺差只是过去惯性的体现。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

我们近年来面临了许多问题,导致国家经济陷入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困境。

这是因为还有一些经济数据支撑着整个经济的基本面,但实际上我们已经陷入了衰退。

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钱不好赚了。

当只有少部分人感受到经济困难时,那可能只是某个行业出现了问题,对整体经济影响不大。

但如今各个行业似乎都存在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经济不活跃意味着交易不旺盛,大家都在尽量削减开支并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无论承认与否,通缩已经实际存在。

当整个社会都感受到这种寒意时,说明我们的经济支柱出现了问题。

就我国而言,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重要支柱。

房地产不仅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还对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旦该行业出现问题,将会牵动多个领域。

如果其他支柱也出现问题,那么问题将继续恶化。

随着中美对抗升级,似乎作为支柱产业的出口也开始下滑。

制造业指数连续四个月低于荣枯线,说明我们的经济造血能力正在迅速下降。

简而言之,房地产面临崩盘风险,债务问题已经开始暴露,不得不通过债务展期等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来应对。

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已经失去效果,无论投放多少流动性,都会迅速退出市场。

不知道有多少人考虑过,如果一个环节出现塌方,其他方面是否会陷入问题?我们可以简单推演,通常经济衰退源自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多因金融危机引发,后者往往由银行、企业或其他大规模债务暴雷引起连锁反应。

2016年中国经济空前复杂的形势

2016年中国经济空前复杂的形势

安邦内部报告: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空前复杂文/陈功,安邦咨询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空前复杂的形势2015年以来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是空前复杂。

在历史上,中国也曾面临巨大的压力,但过去形势比较单纯,阵线分得清楚,而现在是真分不清楚了。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地理封闭的国家,几条大山脉和沿海大陆架国家,将中国团团围住,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很封闭,实际很晚世界才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个国家存在。

后来改革开放,很不容易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也曾经让中国站在了世界的道德高地之上,充满了希望,很多国家都羡慕中国,都在学习中国的开放。

中国经济增长也在1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因素”影响到了世界。

此后形势有变,不但很多国家的改革走到前面去了,而且由于“一带一路”的冲击,美国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威胁,开始了“重返亚太”的战略,实际上现在的中国,面临空前的软合围,这种合围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压力空前,这是建国几十年来从未没有过的情况。

中国的百事不顺,与此有关。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中国经济要转型,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上层建筑方面的很多“基本建设”都没有搞好,就像一个人身体有缺陷,跑得太快就断气了。

再按照过去两位数增长率的那套搞法,自然是缺陷百出,漏洞太明显,在腐败、债务、环境、贫富、成本、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存在大问题,如果不转型、不改革,根本搞不下去。

但怎么转型?实际上我们还不太会搞,不太会玩。

这不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有些事情我们恐怕是看的太简单了,想的太简单了,就像一部车子过去一直向左开,你现在让它猛然向右拐,家大业大,百业难调,掉头很困难,弄不好就侧翻。

很多人以为靠发文件、靠中央权威就能解决转型问题,这是过分迷信集权的意识,很危险,实际做起来也很困难。

除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除非做好战略上的预规划,否则卡在那里,不上不下,资源耗尽,四处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的情况极容易出现。

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补缺口的问题,始终没有想好解决办法。

2016年高考政治必考热点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2016年高考政治必考热点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2016年高考政治必考热点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概念提出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2.改革背景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3.存在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4.改革实质4.1供给方式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

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4.2供给结构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决打好五大歼灭战_2016年经济形势展望_牛犁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决打好五大歼灭战_2016年经济形势展望_牛犁
二、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 基本条件
1. 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引领经济 平稳增长。 一是创业创新亮点纷呈。 大力推进双创的若干政策措施逐步 落实,“互联网+”向更广阔领域拓展, 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全国新 登记注册企业日均新增超过 1 万家。 二是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企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增 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 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 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三是创新驱动 日益增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快速 增长, 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进一 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增 强。
17
形势分析
流动将更加便捷,东中西比较优势将 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二是新型城镇 化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新型城镇 化具有综合性极强、产业间关联效应 明显、 生产要素集中集聚等特点,已 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新 型城镇化将通过市民化、城乡协调发 展激发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三是生产的综合优势较强。我国物质 技术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国民 储蓄率较高,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 具有资 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 合优势。
关键词:“十二五”实现目标 系统性风险防范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 短板
一、“十二五”超额完成预期增长 目标
2015 年以来, 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增加,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 过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我国宏观经济 缓中趋稳,全年 GDP 增长 6.9%。 全 年 GDP 总量 67.7 万亿元,约合 10.9 万 亿 美 元 , 占 美 国 GDP 总 量 的 60.5%,人均 GDP 约为 7926 美元,占 美国人均 GDP 的 14.2%。 回顾“十二 五”时期,我国经济减速不失速,年均 增长 7.8%,超过预期目标约 0.8 个百 分点,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任务, 为 “十三五”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6年中国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突出挑战

2016年中国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突出挑战

2016年中国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突出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动力弱化,新的动力尚在孕育之中。

由于传统部门比重较大,成长较快的新兴部门支撑力总体不足,还不能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

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债务真实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加上严重过剩产能清理还没有实质性启动,经济增速仍未阶段性触底,企业效益过快下滑、债务风险显露和隐性失业显性化等风险依然突出。

今年来,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新旧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面对错综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大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力度,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全年经济增速有望接近7%。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转折性变化近两年,经济运行中的转型分化特征更趋明显,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对于判断经济运行趋势具有中长期意义,值得密切关注。

(一)产业分化的阶段特征凸显不同产业发展分化态势明显,新旧动力转换加快,但新兴部门尚不足以对冲传统部门的下降。

一是服务业第一大产业地位确立,工业和农业占比持续下降。

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比为51.41%,而第二产业占比降至40.55%。

内部分化特征也很突出,二产当中重化工业部门比重降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最大贡献则来自金融业。

二是传统和新兴产业效益分化。

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制造业、社会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效益都比较稳定。

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业1—10月的收入和利润分别累积同比增长14.7%和24.3%。

信息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也比较快。

同期,煤炭、铁矿石、油气开采、建材、钢铁、有色等六大行业利润总额累积同比下降43.2%,比去年同期减少近4000亿元,拖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约9个百分点。

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三、供给侧改革与资本市场 2、降杠杆


现状:
政府负债:2015年底,窄口径地方债务率约为86%,宽口径(包括或有 债务8.6万亿)则为133%。 企业负债:2014年底,企业部门债务总额为83.1万亿元,其中国企(非 金融)负债约为66.5万亿。企业部门债务约为130.6%。一般发达经济体 的企业负债比率约在50%至70%之间。 居民负债:2013年底,中国未偿还消费贷款约21万亿,负债率为36.7%。

动力煤价:2011年初的848元/吨,目前370元/吨,降幅56.3% 螺纹钢价:2011年初的5200元/吨,目前2000元/吨,降幅61.5%
二、我国宏观经济分解与展望 5、新经济的现状-快速发展,民营主导

根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2016)》:“十二五”时期,我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增加值增速将是同期国内生 产总值增速的两倍以上,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20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由此可见,我 国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可以看出,经济回落主要 是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的回落造成的,第三产业是增 长的。 2、第二产业占GDP的40.59%, 也就是说GDP中只有一小半增 速是下行的,大部分增速仍是 加快的,只是下行的部分速度 稍快一点导致了GDP的整体小 幅回落。
二、我国宏观经济分解与展望
2、三大需求的角度
2013年 2014年 这对于所有企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015年

市净率
资产负债率
2.07
68.04%(50.72%)
2.84
3.52
68.61%(42.86%) 69.42%(37.7%)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研网2016-06-17 00:26:53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那么,2016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是如何呢?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1、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50.5%,比2014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2、农业经济持续向好。

中国政府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年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实现历史性的“12连增”。

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

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2014年增长2.7%。

棉花产量561万吨,比2014年下降9.3%。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回眸:供给侧,改革攻坚见实效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回眸:供给侧,改革攻坚见实效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回眸:供给侧,改革攻坚见实效作者: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2017年第02期2016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开局良好。

为此人民日报推出特别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一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的新思路、新成果以及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亮点,聚焦重大改革进展,瞻望经济发展前景,稳预期、鼓干劲、增信心,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共同奋斗、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近日,钢铁重镇河北唐山钢铁去产能吹响新一轮号角,10家钢企将以股权入股形式,整合重组成一家新企业,投产后实现净压减炼铁产能355万吨、炼钢产能536万吨。

唐山钢铁去产能,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迈进的又一个生动缩影。

这是一场等不得、输不起的战役。

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改革步伐紧锣密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管齐下”,持续发力供给侧,积极成效正在显现,成为“十三五”开局的一大亮点。

精准发力,打响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乎全局和长远。

一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聚焦五大任务,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主动谋划,精准发力,打响了“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

——去产能,目标明确,态度坚定。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推动煤炭去产能、减产量“不含糊”,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关闭25座煤矿,退出产能2325万吨;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推进平稳,已安置煤炭行业分流职工1.36万余人;生产经营秩序井然,1至10月全省采矿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2.86%和41.18%。

8月底,江西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420立方米高炉被彻底拆除,终止了近30年的服役,至此,江西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设备已全拆或封存。

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探究

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探究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合理均衡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机制。
货币政策影响分析
分析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影响。
产业政策优化方向探讨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 现代服务业等。
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创新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06
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与展 望
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国际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 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
国内环境
需求结构不断改善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投资结构 也在持续优化。
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我国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创新成为推动经济 发展的重要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随着“双创”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 充分激发。
研究意义重大
深入探究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对于准确把握经济 走势、科学制定政策措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全面分析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变 化趋势及原因;深入剖析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系统评估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报告安排

2016 中国经济金融新形势分析

2016 中国经济金融新形势分析

4.好于预期
一季度工业景气指数 为91.9,与去年四季 度相比基本持平,在 连续6个季度下滑后出 现相对平稳的运行态 势。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稳增长”方面发 挥了积极作用,结构调 整依然是一季度工业 发展的关键词。
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开局良好、喜中有忧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二)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风险
2016年一季度M1和M2增长趋势
2016年3月M1、M2同比 增速最终分别为22.1%和 13.4%。M1中以单位活期 存款为主,3月新增单位 活期存款同比增速26%, 占M1比例超过80%。而M2 中则以个人储蓄为主,占 比达到40%以上。M1-M2的 裂口扩张基本上意味着居 民储蓄向企业短期存款转 移,以及企业短期存款增 速逐渐超过长期存款增速 的过程。
——《2016年国务院政 府工作报告》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方面
• 一是加大减税清费力度。
• 二是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和政 府投资。
• 三是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 管理。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货币政策方面
• 一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仍将发力。
• 二是流动性管理工具将更加规范 化。
• 三是传统货币信贷在未来三季度 将谨慎扩张。
2016年中国经济金融新形势分析
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开局良好、喜中有忧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二)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风险
1.运行平稳
1.运行平稳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系统
一季度经济数 据表明,目前我 国宏观基本面良 好,新常态下经 济周期的“微波 化”特征将更为 鲜明,经济运行 有望继续保持大 体平稳的运行态 势。
• 一是对农民的财产权利进行确认、登 记、颁证,为获得法律保障提供基础。

论述2016年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和应对措施

论述2016年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和应对措施

论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和应对措施但中国经济面临以下问题:需求结构调整难,投资可能会回升,消费增长却难以加快增长,产能过剩矛盾还将加剧,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依然较大,债务迅速增加和金融风险在上升,房地产市场风险在增加。

建议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做好加减法; 货币政策应向真正的中性转化,保持信贷资金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应加快改革,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搞好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稳增长:从国内看: 有利因素: 一是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三是推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一路一带”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潜力。

四是为了稳增长,政府从2014 年下半年推出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特别是批复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这些政策有可能为经济增长托底。

但是,影响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是:一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从过去持续高增长转向中高位增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是压缩“三公”消费后私人消费增长缓慢。

压缩“三公”消费可能会将经济运行中奢侈的、超常规增长部分挤掉; 压缩“三公”经费是正确的,但压出来的经费退出了消费领域,同时有一部分也退出了投资领域。

三是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推行节能减排,会将经济运行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淘汰压缩一部分,即挤掉“坏”的GDP,但当好的、绿色“GDP”还不能及时填补由“坏”GDP 留下的缺口,“去产能化”也会使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

因为淘汰落后产能是快变量,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慢变量,快和慢之间的空隙期就是GDP 下行期。

四是为了应对影子银行及坏账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出手监管信贷发放,实行“去杠杆化”政策。

去“杠杆化”既带来“钱荒”,也加快了房地产“去泡沫化”和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进程。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核心提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落幕,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就是要在做好短期与长期衔接上,选准突破口,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目前,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

2016年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元年,但也必定是改革与风险相互交织新阶段的开始,因为改革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未必直接惠及短期增长,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经历转型阵痛期,这使得在2016年宏观政策目标的平衡中,“控风险”的重要性增加。

中长期看,随着改革政策的落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逐步提高。

然而,短期看,一些领域的改革反而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和价格带来冲击。

此外,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开对资源要素的过度垄断,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将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生增长的接力棒不能有序交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空档期”。

因此,2016年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挑战。

在宏观经济目标上,2016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并未提及。

不过,从“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的表述来看,似乎释放了一定信号。

尽管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容忍度提高使得经济增速的上限下移,但要保证实现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增长底线在6.8%左右,7%很可能被确定为2016年宏观经济的增长目标,而这也是未来五年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均衡水平。

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关键是要质量上一个台阶,这需要寻找增长动力转换的“平衡艺术”,推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挑战及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挑战及对策
经济发展从农村到城镇,由农业到工业,这是计 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过程。从要素来看,从生产条 件的供给来看,从劳动力方面,我们有人口红利的特殊 优势,长期劳动力成本较低。从土地成本来说,我们有 两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制与集体制,把农村土地变成城 镇土地,廉价的土地源泉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建设生产 要素。当然我们还通过汇率管制,通过利率管制,把资 本价格压得非常之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尤 其是中低端制造业上有低成本优势,从而成长为制造业 大国,再加上国际市场开放,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
农村改革的直接效益是,我们很快解决了轻工业
4 2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January-February, 201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供不应求的市场短缺问题,同时反过来 又带动城市进行体制一致性模仿性改 革。这种体制改革用到城市在短期内是 合适的,因为当时工业短缺,在工业品 方面尤其如此。那时候以农村承包制的 模式来加以构造我们的生产组织形式, 可以迅速提高产量,满足市场的需要。 但是工业和农业毕竟不一样,它的要素 可以复制,可以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 下,资源垄断、市场垄断的国有企业必 须进行产权和制度的改革。所以,我国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先出现了一次经济 周期。这个周期表现的不是以往的短缺 经济,而是市场需求下降。我们进行供 给侧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需求侧管 理,开始将中小型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经过了中小型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我们很快把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货币资 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迅速转移成非公经 济形态的实体责任公司,完成了金融资 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过程。同时,我们 进行了房改,将老百姓的个人资本转化 成房地产资本,通过货币资本转向产业 资本这样一项供给革命,我们解决了过 去难以发展的产品供给问题。这两大问 题解决之后,就迎来了1994年到亚洲金 融风暴之前快速的成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当今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然而,这一改革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挑战1、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并非易事。

传统产业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

而新兴产业则面临着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

2、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

但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研发投入相对较低。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创新环境也有待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3、体制机制障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打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

例如,在要素市场方面,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还不够高,存在着扭曲和错配现象。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需深化,一些领域的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也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突破。

4、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部分企业的关停并转,从而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员下岗失业。

这不仅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改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5、金融风险防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的债务重组、兼并重组等活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企业经营困难,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挑战。

2016中国供给侧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2016中国供给侧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2016中国供给侧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结束,中国决策层对2016年的经济工作已经做出了部署,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结构性改革仍然是重中之重。

所谓新常态,其三大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背后则对应着增长、改革、全球化这三重断裂带。

在未能达到新的稳态之前,仍然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冲出三重断裂带。

因此,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仍然是应对风险和推进改革。

首先即是在稳增长方面,“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结果就是,传统的增长动力——GDP锦标赛已经逐渐丧失,而新的增长点的有效形成还需要时间。

在完成动力的切换之前,可能就是经济的不断下滑以及风险因素逐渐释放带来的不稳定。

因此,第一个风险来自于传统增长动力的继续缺失。

当前的经济数据已经处于过去五年乃至十几年来的低谷,官方(统计局)公布2015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6.9%,基本完成全年7%左右的目标。

传统三驾马车均处于下行趋势中,投资、消费等数据持续下行,尤其房地产投资已接近收缩,出口数据也连续几个月出现负增长。

预计2016GDP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下行至6.5-6.7%。

一方面,GDP锦标赛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受制于债务约束难以施展拳脚,2014年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地方政府负有债务数额为8.6万亿,2014年地方政府广义债务约24万亿;2014年狭义和广义的债务率约86.5%和135%。

2015年新增加6000亿元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上升到16万亿元,广义债务约24.6万亿;2015年狭义和广义的债务率约86.5%和133%。

另一方面,传统的GDP考核方式已经弱化,但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这也表现为微观调研中显示的某些基层官员执行力不够、“观望”乃至“为官不为”的情况出现。

重建合理的激励相容制度是十三五的关键任务。

这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的逐步完善:从GDP锦标赛,到改革锦标赛,才有可能激发新的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与挑战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与挑战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与挑战名字 1(1.xx大学 xx学院 xx学院xx级)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道路,一方面它象征这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严峻挑战。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现状、政策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区,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含义;现状;政策;误区0引言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也已焕然一新。

你我都知道任何一个人当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时候,我们的对于物质的要求便实现从量到质量的转换。

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方面,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我想也是如此。

我接下来从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角度入手,中国目前产品的质量是当前我们热议的话题,可以说是谈论的笑柄,这一点也不过吧。

中国的“毒奶粉”(无力吐糟),衣服的质量(画风太差),简易食品(小孩的热爱,卫生不敢直视),那怕是卫生纸(制造过程不敢想象),等等的这一系列东西得到了人民的广泛关注,所有媒体不断揭露这些产品背后的制造过程,国家也不断加大措施去整治这些现象。

国民对于国内的产品的信任感已越来越低,对国内产品的依赖感逐渐下降,很多企业已经面对入不敷出的局面,国民对于进口产品的依赖呈一个上升的局面,国内产品的前景堪忧。

上述这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去简单的阐明了目前国内产品的局面,当然还有很多方面,这已经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供给侧的改革对于国家而言,已经实在必行,刻不容缓。

1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最近的高频热词。

2015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那什么是供给侧呢?为了便于理解,拿矿泉水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

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发现矿泉水卖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

为了刺激需求,号召大家多喝矿泉水、多买矿泉水,或者把矿泉水卖到国外去,最后发现国外也卖不掉了,这就说明,矿泉水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国供给侧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结束,中国决策层对2016年的经济工作已经做出了部署,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结构性改革仍然是重中之重。

所谓新常态,其三大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背后则对应着增长、改革、全球化这三重断裂带。

在未能达到新的稳态之前,仍然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冲出三重断裂带。

因此,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仍然是应对风险和推进改革。

首先即是在稳增长方面,“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结果就是,传统的增长动力——GDP锦标赛已经逐渐丧失,而新的增长点的有效形成还需要时间。

在完成动力的切换之前,可能就是经济的不断下滑以及风险因素逐渐释放带来的不稳定。

因此,第一个风险来自于传统增长动力的继续缺失。

当前的经济数据已经处于过去五年乃至十几年来的低谷,官方(统计局)公布2015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为6.9%,基本完成全年7%左右的目标。

传统三驾马车均处于下行趋势中,投资、消费等数据持续下行,尤其房地产投资已接近收缩,出口数据也连续几个月出现负增长。

预计2016GDP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下行至6.5-6.7%。

一方面,GDP锦标赛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受制于债务约束难以施展拳脚,2014年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地方政府负有债务数额为8.6万亿,2014年地方政府广义债务约24万亿;2014年狭义和广义的债务率约86.5%和135%。

2015年新增加6000亿元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上升到16万亿元,广义债务约24.6万亿;2015年狭义和广义的债务率约86.5%和133%。

另一方面,传统的GDP考核方式已经弱化,但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这也表现为微观调研中显示的某些基层官员执行力不够、“观望”乃至“为官不为”的情况出现。

重建合理的激励相容制度是十三五的关键任务。

这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官员升迁机制的逐步完善:从GDP锦标赛,到改革锦标赛,才有可能激发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经指出:2016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缺口,因此3%的赤字率红线有可能出现调整,一方面政府可能大量增加投资,推动更多有效投资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减税的空间也相应增大。

在供给结构调整过程,加快过剩产能的去化以及房地产去库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体经济乃至金融体系的稳定。

2015以来,中钢股份、云煤化、山水水泥等多起信用事件接连爆发,已经预示着信用风险已经在持续积累。

如果2016供给侧改革的执行力度较大,决策层打破刚兑和清理“僵尸企业”的决心较强,债券违约或将呈常态化。

虽然短期这些信用事件更多是个案,但一旦量变引发质变,叠加上二三线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自我实现式地破灭,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以及金融体系包括主流银行系统的坏账损失,可能就会带来系统性的震动。

目前,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仅占总资产的1.59%,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但是这已经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第9个季度上升,而在2016年可能会仍会继续上升。

这其中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问题,尽管中国政府拥有超过35万亿的净资产,但如何巧妙的转移过高的地方政府杠杆,完成从地方到中央、从政府到居民、从国内到国外的转移腾挪,用长久期的成本低廉的负债去匹配地方政府那些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资产绝对是一个重大挑战。

我们预计2016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四万亿至五万亿。

与此同时,地方版的资产管理公司试点省份扩容也被成为盘活资产、化解风险的措施之一。

从经济走势来看,我们预计2016年经济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延续弱势,但有望企稳,预计全年增速在10%左右。

由于制造业投资也是内生的而且受制于产能去化,新产业的投资规模短期很难替代传统行业。

预计2016年制造业投资的增速大概在8%左右,更多的增长支撑还是来自于地产和基建。

房地产由于库存的进一步去化,投资可能出现弱企稳,但是近两年新开工面积的持续下滑,可能导致2016年上半年的在建投资进一步萎缩。

20-34岁这部分购房主力人口比重未来将持续下滑,房地产的刚需下降。

预计房地产投资维持在3%左右的增速水平。

基建可能会提供更多增量,一方面2015以来政府稳增长措施的时滞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部分缓解债务压力,以及国开基金点对点的资金投放等,都或将在2016开始见效;另一方面,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民生改善等政策执行力度可能会加大。

按照目前社会融资规模的同差变化来看,基建投资有望在2016年小幅反弹。

预计2016年基建投资增速大约在18%左右。

消费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可支配收入,二是边际消费倾向。

近几年居民消费和厂商消费的上升增长动力一方面受到消费倾向提高影响,表现为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受到新消费模式影响,表现为政府推广电商模式。

政府三公消费不仅受财政预算影响,还受到政策影响,如反腐。

展望201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不大,因此居民消费水平主要还是受消费升级影响。

2016年新消费模式仍将对消费起到刺激作用,反腐对政府消费边际影响在下降。

我们认为2016年消费增长稳定略有回升,预计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0.8%。

出口海外市场的弱复苏可能会略有好转,但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实际提升的滞后效应可能又会对复苏的程度打折扣。

2016有三个不确定因素左右着外需。

首先,美联储加息进程对全球经济有着较大影响。

其次,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美国主导的TPP和TIPP试图重新塑造国际贸易格局。

预计2016年出口增速大约-2%。

进口增速与内需有关,2016年进口增速大约-15%。

虽然人民币仍有贬值空间,但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

当一国出口占到全球13%-15%时,出口提升将触及天花板。

再看改革方面,改革是一个慢变量,而增长是一个快变量,改革本身也分成比较快的变量和慢的变量,断裂处就在于改革的各个元素之间未必能够形成有效配合,形成一个内部的不相衔接的错层。

例如行政体制改革可能是一个快改革,尤其是行政审批的下放或者取消,而配套的民间资本进入的实质举措则是慢改革;再如要素价格改革,其中提高水电煤的价格或者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都可以是快改革,而配套的资源税征集反哺环保产业则是慢改革,有效降低宏观税负,推动产业链跃迁是慢改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跟上则可能是更慢的变量;至于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则是最慢的改革,这样也会形成一个内部不相衔接的错层。

在犬牙交错的改革断裂地带,各种矛盾和风险会逐渐地充分地暴露。

潜在风险可能来自于金融改革推进不协调带来的冲击。

金融改革是其中最为复杂的改革,但实际上过去两年来金融改革反而成为倒逼其他改革的最快变量。

快改革下金融变量的剧烈波动,一方面当然有利于改变原来一致的单向投赌预期,但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

配套改革推进未能跟上反而可能使得风险得以放大,使得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制度套利。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包括推进注册制改革、发展直接融资等改革,从长远来看都是有利于经济运行的必行之举,但如果未能把握好改革节奏和配套监管,可能并不能阻止资金继续脱实向虚。

近期所谓资产荒,更多的还是流动性溢出下风险收益匹配的不平衡。

金融监管去杠杆的意图与资本逐利的杠杆天性相互交错,2015资金推动的杠杆牛市的崩塌,很难说未来不会再重演。

2015年年中的跌宕起伏、巨幅调整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包括IPO、再融资以及相关资本运作等都经受不同程度中断,市场化改革一度停滞。

2016年对于市场供给层面而言,有可能会产生冲击的因素包括:注册制推进的速度以及IPO的发行规模;大批中概股预期回归,以及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板带来的资金分流;在限制性政策消退之后,大小非减持的强度;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

预计2016年全市场的融资规模(包括IPO和再融资)在1.5万亿左右,有可能创出历史新高,加上产业资本减持5000-6000亿,以及3000亿左右的交易费用,对于市场资金的需求量大约在2.3万亿。

资金供给层面,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仍将继续向权益类资产转移,但监管层对杠杆的严格限制将减缓这一速度,预计有2-3万亿左右的理财、储蓄资金会通过各种形式流入;保险以及社保资金入市也将持续推进,预计规模在6000亿左右;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等带来海外资金流入等,大约1500亿。

预计2016年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约1万亿。

2015年,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宽松力度均超过以往。

从2014年11月开始,央行货币政策从定向宽松转向全面宽松,已经经历了6次降息和4次降准。

2015以来,银行投放的信贷规模已超过2009年,截止10月份,新增人民币信贷约10.4万亿,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的9.6万亿,10万亿我们只是换了一个方式。

同时,通过国开行专项债投入约3-4万亿。

社融增速的12个月移动平均同差在扩大,实际上,去年下半年开始同差已经开始上升。

正是在这超强宽松力度下,实体经济的融资利率终于出现的趋势性下行,银行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经基本回到2010年的水平。

2016年通缩的风险并不能完全缓解,流动性宽松仍然是主旋律,预计M2增速仍有望达到13%以上。

从历史经验来看,降息的制约因素并非负利率,而是通胀水平。

从CPI的周期来看,错开40个月后CPI具有较高的拟合,然而在目前的拟合周期里CPI中枢明显下移,预计2016年全年的CPI大概2%左右。

PPI已经连续45个月维持收缩,预计2016年这一状况稍有缓解,但PPI的增速仍预计在-4%左右。

2016年预计会降息1-2次,25-50BP,整体利率水平有望再下一个台阶,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再下行40BP,到达2.6%。

除此之外,一方面国开行专项债以及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PSL和MLF等能够为基础货币投放和稳增长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另外一方面通过大幅降准对冲美联储加息,加大货币乘数将是必要选择。

当然这也意味着跨境套息交易愈发无利可图,一部分热钱会陆续撤出中国市场。

总体而言,2016年流动性宽松的边际空间将小于2015年。

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下,无风险利率下行的空间已经较小。

而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也可能会成为最大的风险之一。

这也涉及到全球化的断层,其本质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局部退出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延迟上位。

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对外依存度,这是直接制约中国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