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 1 乡 居 民 家 庭 财 产 的 差 距 三 城
民 增 收 长 效 机 制 , 城 乡 差 距 逐 步 缩 小 , 终 使 最
实 现 城 乡 一体 化 。
( ) 一 支农 惠 农 政 策 法 制 化 , 证 农 民 收 入 保
.
由 于 城 乡 居 民 保 障 待 遇 的 差 异 , 势 必 造 成 城 乡 居 民拥 有 财 产 的 差 距 。 根 据 资 料 显 示 , 我 国城 镇 居 民人 均 储 蓄 额 42 0 3元 ,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储 蓄 额 5 0元 , 者 相 差 7 5倍 。 城 乡 居 民 4 二 .
20 0 4年 1月 中 央 下 发 《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中 于 促 进 农 民 增 加 收 入 若 干 政 策 的 意 见 》, 着 重 解 决 农 民 的 增 收 问题 。 随 后 , 围 绕 提 高 农 业 又 综 合 生 产 能 力 , 设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和 发展 现 建 代 农 业 连 续 出 台 4个 “1号 文 件 ” 取 消 了 农 业 , 税 和 农产 品特 产 税 。 们 镇 同 时 也取 消承 包 田 我
实 现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目标 , 有 一 定 的 差 距 。 所 还 以 在 探 索 农 民 增 收 渠 道 , 建 农 民 增 收 的 长 效 构 机 制 上 , 进 一 步 调研 与 探 索 。 要
一
、
近 几 年 来 我 镇 城 乡居 民收 入 的现 状
辈 面 朝 黄 土 背 朝 天 , 过 着 比较 艰 苦 的 生 活 , 农 民 与 退 休 金 这 个 名 词 沾 不 上 边 。 过 三 十 年 的 通
( ) 乡 居 民 低 保 待 遇 的 差 距 二 城
浅析云南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
立 足 优 势 , 加 农 民 家庭 经 营收 入 ; 动 农 村 劳 动 力 有 序 输 出 , 增 推
实现 农 业 增 效 、 民增 收 、 农 农村 繁 荣 。
0
—■l r
区域经济
【 要 】 云 南农 民收 入 的主 要 来 源是 家庭 经 营 收 入 和 外 出 摘
务 工 收 入 。构 建 农 民增 收 的长 效机 制 需从 实 际 出发 , 围绕 特 色 ,
1.%提高到 2 1 年 的 2 .%。随着 中央 惠农政 策的贯 彻落 71 00 3 5 实 , 民转 移性收入持 续快速增长 , 农 占农 民人均纯 收入 的比重 从 2 0 年的 43 05 .%提高到 2 1 年的 85 00 .%;农民人均财产 『 生收 入从 “ 十五” 末的 7 6元增长至 “ 十一五” 的 168元 , 末 7. 五年累计 增长 13 倍 , . 3 年均增幅达 3 .%, 87 财产 I 入占农民人均纯 收 生收 入 的比重从 2 0 0 5年的 3 %提高到 2 1 . 7 00年的 4 %。 . 5
【 关键词 】云南 农 民收入
一
特色产业 劳动力输 出
、
农 民 增 收 长效 机 制 的 内涵
2 0 年 以来 , 04 中央连续下 发一号文件 , 调解决好 “ 强 三农 ”
问题是党和政府 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制定了“ 多予 、 少取 、 放活” 和 “ 工业反 哺农业 、 市支 持农村 ” 城 方针 , 加大对 “ 三农 ” 的投入 力 度 , 固 、 善 、 化强农惠农政 策 。各省市 、 巩 完 强 区政 府从实际 出 发, 制定 、 出台各种农民 增收 、 农业 增效 的政 策措 施 , 给农 民带 来 了实实在在 的收 入增长 。 目前 , 构建农民增收 的长效 机制是
构建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_ 、 目前 农 民 增 收 还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一
扶持 有创业能力和 创业意愿的农 民就 转 、保值 增值 ,稳步提 升村 民股东 分
2 地通 过发展家庭手 工业、服务业等 非 红 水 平 。 全 区 现 有社 区股 份 合 作 社 2 6 3 0 6万 元 。 入。今年 新建龙潭 大棚村、八 卦洲八 资 产 2
是 农 民 来 自一 产 的增 收 难 度 加
. 8 3万人 ,量化集体净 大。 由于农业 生产面临着 自然风 险和 农创业 就业 ,不断提高农 民创业性收 家 ,确认股 民 5 市 场风险 ,具有脆 弱不稳定特性 ,加
卦家 园 2家农 民创业基地 ,扶 持创业
3 . 由 “ 传 统种养 ”逐 步向 “ 高效 之 农 民思想 观念 保 守、农资 价格 高、
财产性 、转移性收入 ,确保农民收入持 坚持 在 发展 中规 范 ,在 规 范 中提 高 , 生 态 休 闲 旅 游 区 )功 能 布 局 逐 步 彰 续稳定增加 ,2 0 1 2 年全 区农 民人均纯 引导合作社 进行 多领域 、多形式 的联 显 ,产业 集聚发展 能力进步增强。组 收入达 1 7 1 6 0元 ,增幅超过 1 5 %。
接 ,重 点 开展 “ 订 单 式 ”和 “ 定向式” 权 流 转 管理 和 服 务 ,大 力 推 进 土 地 规 态 农 业 、休 闲 农 业 ,夯 实 现 代 农 业 发
特色 培训 ,逐步将农村 劳动力转移输 模流 转 ,逐步提高农 业适度规 模经营 展基础 ,挖掘 农业 内部增 收潜力。八 0 卦 洲 圭易 公 司 引 进 种 植 的大 棚 草 莓 亩 出从 体 力型 向技 能型、品牌型方 向推 水平。今年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1 3家 , 均效益 达到 4 . 5万元、野生 芦蒿亩均 进 。如八卦洲街道开展 的叉车工培 训, 家 ,累计 成立土地股 份合作社 4 8 5 7户 , 人股 土地面积 2 . 2 5 效益 1 万元 以上 ; 元飞 蔬菜专业合作 今年 以来已举办 4期 , 培- g l l 5 2 0人次、 入社农户 6 社 引进 种 植 的 大 棚 西 兰 花 、 日本 小 南 推荐就业 4 9 8人 、月人均工资达 3 0 0 0 万亩。三是 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 改革。
坚持城乡统筹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 统 筹 城 乡 就 业 创 业 ,激发 一
推动农 民充分就 业,实现创业就 源泉。_是 充分就 业。坚持实施积 极
续 增 长 的根 本 途 径 。 一 是 加 强 职 业 教 农 民创新活 力
高 让 农村后备 劳动力成为适应我区 业 致 富 ,是 激 活农 民 收 入持 续 增 长 的 高级技术型人才。依 托鄞州职 教中心
持 续 动 力逐 步增 强 。近 年 来 ,我 区 按
照 公共 财政 的要 求 , 加大 财政 对 “ 农 ” 三 的 支 持 力 度 ,强 民持 续增 收 。
后 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中
小 学生 l 年 制 免费 教育 、农村 社 会保 2 老 年 人 生 活 补 助 等 政 策 措 施 ,为 农 民 度 框架 。今 年 按 照 “ 三个 高 于 ”原 则 , 农林 水 事 业 、文体 、教育 、医疗 卫生 、 社 会 保 障 和 就 业 等 五 大 块 “ 农 ” 资 三 金为 1 . 亿 元 , 比去年 8 5 元增 加 03 .亿
2 .%,另外区农发基金预算安排农业 先 进 制 造 业 和 服 务 业 发 展 需 要 的 中 、 11 各项补助资金 7 0 万元。 50
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 , 增 加 农 民 收入 是 “ 农 ”工 作 的 等 5 区直 属 职 高 ,大 力 实 施 示 范 专 建立健全市场 主导、政府推动、城 乡 三 所
政 策扶 持 力度 不 断加 大 ,农 民增 收 的
注 的 重 点 。 当前 ,促 进 我 区 农 民持 续 增 收 遇 到 的 突 出 问题 是 如 何 拓 展 增 收 空问 和缩 小 区域 农 民收入 差距 。对 此 ,
发 挥 服 装 职 教 集 团 旅 游 职 教 集 团 、 机 电职 教 集 团 优 势 ,广 泛 开 展 订 单 教 育 、 口合作 , 实提 高职 业教 育质 量 。 对 切
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
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为了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
本文将从机制的建立、责任的明确、激励措施的落实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农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建立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对于制定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党组织要明确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党的工作大局,将农民增收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形成统一的工作思路和行动方案。
同时,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确保责任机制的顺利运行。
建立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要明确各级责任部门的职责。
在责任分工上,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主导责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增收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农民增收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建立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要注重激励措施的落实。
激励措施是推动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
这些措施既可以给予农民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还可以通过评先评优、先进典型的宣传和表彰,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推动农民增收工作的不断进步。
建立农民增收目标责任机制要加强监督和评估。
监督和评估是确保责任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建立监督机构和评估指标体系,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监督和评估。
监督机构要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责任的落实。
评估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评价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情况。
拓展农民增收路--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场, 完善 国有 土地市场 , 极推进农村 设用 地 、 民宅 基地 、 村集 体 资产 、 积 农 农 农 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 , 确保补助资金
集 体 建设 用 地市 场 建 设 , 早 实现 国有 村林地 、 尽 农村集体 资源的物权关系。在 及 时足 额 拨付 到 新农 合 基金 账 户 ; 三是 建 设 用地 和 集体 建设 用地 “ 同地 、 同市 、 此基 础 上 , 加快 建 立农 村产 权 交 易市 场 合理 调 整 资金 分 配 ,调 整报 销 比例 , 提 同价 ” 要 完善 土地 征 用补 偿 工作 , 。 建立 体 系 ,设 立 农村 产 权 交 易服 务 中心 , 提 高补 偿 水 平 ;四是 完 善 统筹 补 偿 方 案 ,
市 有固定 居所 、 有稳定工作 、 有较好保 因灾返 贫 。
应保尽保 ,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 加大新农合提升力度。 进一步完善
障的农民 , 放弃农村“ 一亩三分地 ” 为 ,
建 立 农村 产 权市 场 . 进农 民财 产 水 平 。 推
同村其他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份额 。 到 增值增效 。由于农村产权改革滞后 , 农
政 办 建 因素 , 适时提 高最低工资标准 , 高幅 和担 保 公 司发 展 。 府要 给 予鼓 励 和 支 和 民生 工 程 建 设 , 好 农 村 实 事 , 设 提 度 应 高 于农 民人均 纯 收 入 增长 幅 度 , 持 。 力 同时, 政府要设立创业扶持基金 , 严
一
批 具 有 田 园风 光 、乡 土 文 化 的新 农
构 建最 低 工 资浮 动 调整 机 制 。 民 伐 , 农 改善信贷服务 , 鼓励金融机 构加大 导农民在发展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工就业的分散性 、短期性和低端性 , 决 对农 民专业合作社 、 经营大户和带动农 中寻求创业机会 , 支持创办资源综合利
健全组织狠抓落实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全 镇 就业年龄 段 内的人 员共 有 2 63 09
人, 占总 人 口的 6 . 26 %。其 中 : 已就业 129 92
人, 占就业年龄段人数的 9. 农民人均收 2 %。 4
人 达 到 92 8 0元 , 2 0 的 7 5 比 03年 0 4元 , 加 增
名, 岗位培训 64 , 8 名 创业农 民培训 3 名。通 过培训 , 6 使 3名获得了上岗证书 ,5 4 名获得 了农业高级资格证书 ,1 5 名获得了中级资格 证 书。
30
的基础上 , 鼓励、 培育 、 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 已 培养发展创业人员 5 人 , 中: 3 其 种植业 8 , 人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健全组织狠抓落实 构建农 民增收长效机制
车墩镇 经营管理站
在 区委 、 区政 府 的领导 下 , 区增 收办 的 在 帮助 指导下 , 车墩 镇健 全组 织狠抓 落 实 , 进 促
农 民持 续增 收 。
一
2抓 就 业 , 、 推进 土地规模 经营
2O O5年实现零纯农 户 ,使 非农就 业新增 就业
提和落脚点 , 在组织农 民、 提高农 民、 转移农 民 、 障农 民 、 保 扶持 农 民 、 务农 民等方 面下 服 功夫 , 把增 收工作 作 为一项 重要 工作 来抓 , 成 立了由经管站 、 农办 、 社会保障中心、 财政所 、
养殖 业 5 , 人 手工业 4 人 。 0 3抓保 障 , 、 增加 农 民转移性 收入
为了使农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 打造车墩工业重镇的特点 ,政府花了巨额资
金 ,对工业 规划 区域 内的农 民包括失 地 农 民
努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近几 年 , 兴化 坚描 进行 规模种 养 , 土地 变 为资产 , 将 变农 民 民收入 的重要 举措 。 为股 民 ,使 少部 分农 民从 事规 模种 植发 发 展高 效规模 农业 作 为农业经 济 发展
现 在粮食 的产 量 、价格 已达 到一 定 家 致 富 。 大 部 分 农 民 转 移 就 业 或 自 主 创 重 点工 作来抓 。一 是编 制 了全 市高
展 的政 策 扶 持 力 度 ,从 去 年 开 始 , 到
市 上下 的共 同 责任 。 近年来 , 我市 坚持 把 帮扶 弱势 群体 作 为改 善 民生 的重要 工 作
目前 ,全 市农 村 有 弱势群 体 近 5万
户 以及 残疾 人 ,解决 好 这部 分人 的 生活 问题 他们 共享 改 革发展 的成 果 , 全 , 让 是
另外 还有 部分 因病致贫 、 因灾致贫 农 是 兴泰线 农 业科 技示 范 区、戴 南现 代农 桥梁等基础 设施 建设 。 进一步 改善 了农业 人 ,
收长效 机制 ,促进 农民 增收致 富作 为 中 集 约化 经营 。一是 加大 扶持 、引导 的力 临城 的草 莓合 作社 、陈堡 的蕃 茄合 作
心 任务 来抓 ,认真 落实 党的 支农 惠农 政 度 。制 定和 实施 了鼓励 扶持 农 民专 业合 等~ 批专 业合 作组织 , 在技 术指导 、 信 策 ,不 断增 加财政 对 “ 三农 ”工 作 的投 作 经济 组织 发展 的政策 意见 ,鼓 励 和 引 服务 、稳 定市 场等 方面 为群众 做 了大 能 发挥 了较大 的作 用。 入 , 力地促 进 了农 民收 入的 增长 , 村 导 } 人大 户 、科 技 人 员、龙 头企 业牵 的 工作 , 有 农 的环境 也有 了较大 的改 善 ,近 5年来 全 头 。 将从 事相 关产 业 的农 民组 织起 来 , 一 搞 提 市 人 均纯 收 入 增 幅 都 保 持 了 两 位 数 增 起 闯市 场 、 经 营 , 高抗 击 市场 风 险 、 长 , 年 实现 农 民人 均 纯收 入 7 1 去 0 0元 ,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扣除物价水平的影响 ,18 至2 0 年 ,我国农 民 96 05
收入 总体持续低速增长 ,大多处 于5 %的水平之下 。自 19 年之后 ,农 民收入增速 出现 回落 ,2 0 年增幅仅 97 00
略高于 2 %,与城镇 居民收入对 比,19 — 0 3 ,我 99 2 0 年 国农 村居民收入增 速还不 到城镇居 民同期收入增长幅
4 与城镇居 民收入 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
近些年 ,我 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20 年全 国城 06
镇 居 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l7 9 , 比 17 年的 3 3 15 元 98 4. 4
元增 长 3 .倍 ,年递增 1 . 3 2 47 %;农 民人均纯收入 3 8 57
元 , 比 17 9 8年 的 1 3 3. 增 长 2. 6元 5 8倍 , 年 递 增 1. 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
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 。
1稳 定农 业和 农村 的基 本政 策 .
入。 ( ) 2 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 民
从事农产 品生产的主要 目的,不是为 了 自 自用 ,而 食
是为市场提供商品 ,实现利润最大化 。现代农业坚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合理调 整农业结构 和生产布局 ,
一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农 民 增 收 基 本
到地 区之间农民收入差别 ,估计有一部分农 民人均纯 收入低于这个标准。
2 增 长速度 缓 慢 .
特 征
“ 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农 民收人问题 。改革开放 以 来 ,我 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农民收入有 了较大幅度 的增长 ,但与城市居 民收入差距也显现出来 。当前农 民增收 中遇到的问题不少 ,主要 反映在 四个方面: 一是 人 多地少 ,增 收后 劲不足 ,农 村二三 产业 发展缓慢 ,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增长幅度不断下滑 , 特别是进入 2 世纪 9 O 0年代 以后 , 所有 各年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均低于当年 国内生产总值
增 长率 ( 具体 数据 见下 表) 。
1 8 - 2 0 年我 国城 居 民收入 对比 95 07 城 镇居 民人 城 镇居 民人 年份 均
三农 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体现了党的领导集体对“ 三农”
问题 的高 度重 视 。三农 问题 的核 心 和 根本 目的是农 民 收入 增加 的问题 。增 加农 民收入 是解 决三 农 问题 的重 中之 重 , 是
年我国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倍数连续 5 年超过 32 , . 倍 处于历 史高位。根据世界银行公布数据, 中国居 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关键 词 : 民;增收 ;三农 农 20 年 以来 , 04 中共 中央 连续 5 下发 了“ 号文 件 ”将 年 一 , 城镇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比农 村 人 均 纯 收 入 已 经 由
18 9 5年 的 1 9:1上 升 到 2 0 . 0 7年 的 3 3 . 3:1 0 3 0 7 。2 0 —2 0
已由改革 开放 前 的 0 1 上升 到 目前 的 0 4 , 仅超 过 了国 .6 . 7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建设小康社会
和社会 主义 新 农 村 的 特 殊 时期 , 于 “ 对 三农 问题 ” 调 查 研 的
际上 0 4 .0的警戒线 , 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13 . 我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突出
农 村经济
构建农 民增收的长效机 制
马小辉
(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 河南 焦作 4 40) 50 1 摘要 : 04 08 , 自20 -2 0 年 中央政府连续五年发布 了以“ 三农” 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这足以表 明中央政府对“ 三 农” 问题高度关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关键。 目 前农民增收 困难突出。本文在参考众多学者对与农 民增 收相 关研 究的基础 上 , 对如 何 构建农 民增 收 的长效机 制提 出 了建议 。
四路并进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额正 在逐 步 减少 。
从农民就业情况看, 尽管张 家港初
步 实现 了城 乡统一 就 业 , 受农 村 劳动 但
完 善农 民增 收 长效 机 制 , 进农 村 社会 21 % , 成农 民 收入 的有 效补 充 。 促 3 构
工 资 收 入 构 成 农 民 收入 的 主 要 来 加 , 农 业 生 产 资 料 上 涨 明显 , 民在 而 农 源 。张 家港 农 民纯 收入 中 , 自职 工 工 来
资 性收 入人 均 7 8 .0元 , 5 9 , 0 81 占 09 %
一
产上 持续 增 收 的难度 较 大 。
近 几 年来 , 着张 家港 市 经 济 建设 5 1 .2元 , 自三 产 企 业 职 工 工 资 性 全 部 免交 , 民合 同 内实现 “ 负担 、 随 6 98 来 农 零 零
和 社会 事 业 的快 速 发展 , 乡居 民收 入 收入 1 6 8元 。 城 4 82 得 到 了较 快增 长 ,生 活水 平 不 断提 高 ,
一
项艰 巨的任 务 。 农 民增 收 的措 施 建 议 从促 进 农 民持 续 增收 的路 径分 析 ,
配 收入 4 71 2 0元 , 30 %; 策性 收 这些 因 素 已得 到充 分 发挥 , 占 7 政 农产 品涨价
入 6 45 6 .8元 , 47 %。特 点 如下 : 占 .8 空 间有 限 , 种植 面 积也 不 可 能有 大 的 增
5 江 农 经 .刊 2j 苏 村 济 月
重点 应做 好 以下 四方 面 工作 :
型 厂 房 或 “ 宿 楼 ” 租 , 取 租 金 收 集 出 获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力量,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民农技员制度,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实现科技和农民直接对接。
其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指导和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信贷、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创新等服务,提高农民融资渠道和农业信贷可获得性。
同时,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三,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
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是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加大产业链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提质增效。
此外,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质化培训和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第四,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民的技能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投入,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
同时,建立农民技能认证制度,鼓励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和技能认证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实现农民就业增收。
第五,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在农民增收中,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农民。
政府要根据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鼓励贫困农民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此外,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开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几个方面。
要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农业科技机构、金融机构、农民等多方合力。
建立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头 企 业 扶 持 力 度 还 不 够 大 ,缺 少 配套 完 善 的扶 持 政 策 。
二 、 对 建 立 农 民收 入 持 续 增 长 长 效
机 制 的建 议 ( )增 加 农 业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投 入 一
确 保 粮 食 持 续 增 产 , 民持 续 增 收 。 农
。 ( ) 立 健 全 相 关 配 套 服 务 和 傈 障 五 建
是 增 加 大 型 农 业 机 械 动 力 和 配 套 机 具
பைடு நூலகம்
继 续 保 持 良好 的发 展 势 头 ,营 业 收 入 实
现 2 7 亿 元 ;农 民人 均 收 入 持 续 增 长 , 4. 9 、
国 有 或 集 体 资 产 的流 失 ;二 要 制 定 减 免
优 惠 政 策 ,对 于 确 实 无 力 偿 还 的 长 期呆
死 账 应 予 以 减 免 或 核 销 。通 过 村 级 债 务
金融 机构 为农 村 服 务 的机 制 还 没 有 很 好
的建 立起 来 ;四 是 缺 乏 拉 动 农 民增 收 的 龙 头 企 业 ,农 业 产 业 化 、组 织 化 程 度 不 高 。 产 品 加 工 业 总 量小 , 型 加 工 企 业 农 大
是 农 业 大市 ,农 业 总 产 值 占全 市 G P D 的
6 % , 业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6 % , 决 好 4 农 0 解 “ 三农 ” 问题 特 别 是 农 民增 收 问 题 对 四平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和 整 个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至 关 重要 。 合 四平 市 实 际 , 如 何 建 立农 民 结 就 收 入 持 续 增 长 的 长 效 机 制 提 出 如 下 建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本着因地制宜、 合 理布局、 发挥优势 、 相对集中、 突出特色和 高产高效的原则, 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_优势产业的形成, 卜 j 以及1 坨头企业的发展
半径的延伸 对基础没施落后的市场, 怏通过采用经纪人代理、 产销直挂、 农商对
接 、 交易等 式 , I 划卜 努力扩张 现代物流 、
加值, 让农民通过实现转化增值得到更多
的加工环 节利润 。
4 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 . 坚持从各地 实际出发, 根据地区问的土壤、 气候以及环 境条件的差异 ,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 突出 特色, 充分发挥地理与资源等优势, 选准市
险, 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基地风险保障金制
度, 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 . 从利润中提
2 加 强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 在充分 .
1 完善农产品 市场体 系 继续发育以 .
批发市场为主体. 以髓易市场为支撑, 以要 素 场为辅助的贯通城乡、 f i 印局台理 、 功能
配套 、 管理规范 、 高效通畅的农 品市场体 : 系 对有优势 的农 产品市场 , 嘘视货 源和 销售情况适度扩 大规模 , 促进农 产品销售
1 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 . 在农产品供 过于求的情况下, 把市场开发与研究放在 突出位置 既要研究现实市场, 又要研究 潜在市场; 既要研究闻内市场, 又要研究阔 际市场 通过对不同品种分门别类地研究 市场需求量 、 消费热点和产}比来决定经 n 营招种的取舍: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 整不再停留在数量的增减, 而是根据市场 需求有质的飞跃 , 确保农产品供给结构 与 消费需求结构相衔接。 2 围绕提高品质调结构。坚持走增加 产龌 卜 j 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 在保证产量 稳宅增 长的前提下, 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 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抓紧淘汰那 不适销对路和效益低的品种, 大力弓进、 l 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 、 经济效益高的名
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发 展小城镇 , 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 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一应搞 好科学规划。坚持 “ 着眼长远、 合 理 布局 、突出特色 、稳步推进”的 准人制度 ,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原则 ,明确定位,发挥优势,重点 和管理 , 创建一批有本地特色和比较 将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规划建成 优势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 工业型 、贸易型 、旅 游型 、文化型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等特色城镇 。二应动员多方投人。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非农产 照 “ 谁投资 、谁经营 、谁受益”的 业收 入 在农民收入中所 占的比咧逐步 原则 ,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 提高 。从现 实情况看 ,人 多地少 的 的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小 矛盾是许多地方农民 增收的 重要制约 城镇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三应促进产 因素 。促进农 民增 收 ,必 须在挖 掘 业集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农业 内部增 收潜力 的同时 ,打开思 引导乡镇企业 、 民营企业和各类市场 路, 创新观念,积极探索通过增加 向 小城镇集中发展, 不断提高城镇的 非农产业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途 综合承载能力, 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 径 。 动力进城务 工。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发 以来 , 河南省焦作市的乡镇企业有了 展劳务经济、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较大发展 ,目前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 移,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但 的主要渠道。 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 随着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 提 制 ,应当进一步发展壮大乡镇企业 。 高 ,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应紧紧依托资源优势 , 在农副产品精 越来越大。因此 , 应加强农民职业技 深加工业中 重点培育和扶持—批科技 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 就业竞争力 ; 含量高 、 经济效益好 、 市场竞争力 建立平等就业制度, 完善城乡统一的 强的支柱企业; 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 劳动力市场; 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 健 行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 技术创新、 务体系 ,搞好与劳务输人地 的供需 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 ; 积极 衔接; 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 , 加快农 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 , 培育农村专业 民分工分业进程 统筹城乡户籍管理 , 大户和创业群体, 鼓励外出打工有成 维护进城务工农 民的合法权益 , 方便 者回乡创业; 着力营造 良好的发展环 农 民进城务工和生活。 境, 帮助乡镇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 ( 民日 》 ( 人 报
关于建立我省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引导社 会资 本发展 农 村公共 事 业 ; 过 通 产 权制 度和 管理体 制 改革 , 导农 民投 引 资 投劳 , 力 开展农 田水 利等 基础 设施 大
建 设。 二 、 整 结构 、 高质量 。 调 提 形成 向农 业 内部 挖潜 增收 的机 制 。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就 业 的空 间 ;、 护外 2维 出务 工人 员合 法利 益 , 为农村 人 口转 移
1 、加大 政府 对农 村公 共事 业 的投 入 力度 。 ~ 步调整 国 民收入分 配结 构 进 和财政 支 出结 构 , 断增加 财政 对农 村 不 基础 设 施建 设 和农 村 社会 事 业 发 展 的
关于 建立我省农民 增收长效机制的几 点建议
农民根据市场信息 ,发挥 自己的优势,
不 断调整农 业 生产结 构 , 形成 规模 化生
产 , 之收入 最 大化 。 使
口湖北省政 协人 口资源 环境委口 百
销体 制 。
2搞活流通, 、 培育多元化的市场购
投 入 总量 。
3进 一步抓好农业产业 化经营 。建 、
创造 条件 ; 、 3 在坚 持农村 家庭 承包制 度 的基 础上 , 一步 推进农 村 的组 织创 新 进 和制 度创 新 。 五 、 固 改革 成 果 。 一 步 完善 农 巩 进
1 发 挥 农 业 资 源 优 势 , 力 推 进 、 大
农 业 结 构 的战 略性 调 整 。坚 持 以 市场
2 建 立 强有力 的协 调 、 筹 和运转 、 统
立 健全农 民合作 经济组织 。推 广龙头企 业 、合作组织与农 户有机结合 的组织形 式 。 发展 “ 单农业 ”减少农 民的市 大力 订 , 场风险 。 对开发和经营有机 食品 、 绿色食
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课件
研究目的和意义
探究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与规律
提出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与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内容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 法
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趋势及 影响因素
探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 施及政策建议
02
农民增收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农业收入比重下降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自然灾害
政策因素
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自然灾害 可能导致农产品减产和质量下降,影响农 民收入。
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如农业 补贴、农业保险、土地流转制度等政策措 施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技术进步
市场需求
农业技术进步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 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扩大 内需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 农民收入增长。
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 收的机制
• 引言 • 农民增收现状及问题分析 • 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设计 • 国内外促进农民增收的案例分析 • 政策建议与展望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 大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农民增收缺乏多元化 渠道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农民增收面临多重挑 战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0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减轻农民的生活压
力。
0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
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农民的医疗负
担。
03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构建
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构筑长效机制 促进陕西农民增收
人均纯收入分别相 当于 2 0 0 5年县全 国域 平水 平的 5 . % 、0 3 、 9 7 9.% 7 . %和 7 . %。 99 34
一
业为主 , 多元互补 , 全面实施 果业、 畜牧业 和种植 业优势 特色农 产品 区域布局规划 , 进一步推进农业 和农村 经济结构 的战略 性调整 。苹果
区域 经 济
构筑长效机制 促进陕西农民增收
构 筑 长 效机 制 促进 陕 西 农 民 增 收
张 静
(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7 ) 1 7 0
【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 陕西农 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 , 示了制约陕西农 民增 收的主要原 因, 而提 出了分别从优化调 整农业结构 、 揭 从 增
2% [] 1
,
4、 业 产 业 化程 度 低 农
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 生产大部分仍 以传统 生产方 式为主 。主要表现在 : 一是加工不足 , 农业产业链短、 弱 , 小、 农产品不能
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
一
因此 , 民增收 问题已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最根本 、 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 , 农 大多以原材料的形式输出 , 民难以分享到加工和 农 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 ; 二是 引导不足 , 由于农村单 家独户式的小规 模经
加。2 0 年 , 0 7 陕西省农民人均政策性补贴( 包括退耕还林、 粮食直补、 种 本 , 针对 目前制约陕西农民持续 增收的主要原 因 , 努力构筑促进 陕西农 植综合补贴、 农业新型合作化医疗报销医疗费、 无偿扶贫款等 ) 达到 12 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 0 元, 其中 : 食直补 2 元 , 粮 3 退耕还林还草 5 元 。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自治区财政支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主要做法2009年,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区财政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财政厅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围绕“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完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支农投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以政策保障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增加“三农”的补贴投入。
认真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增加对农民良种、基本农田、农机具等各项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将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将补贴资金兑现到农民手中,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是进一步扩大贫困村促进发展互助资金试点范围。
整合“三西”、财政扶贫等资金7000万元,在山区市县及吊庄地区,选择300个贫困村推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同时,按照小村20万元,大村30万元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力度。
三是为促进山区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确保“稳粮、增收”目标的实现,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和全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整合支农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等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为实现我区马铃薯产业由鲜食外销向种薯生产的转变、由过去简单扩量向提质增效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为进一步推进山区肉牛产业的提质增效,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山区优质基础母牛的保护,对基础母牛保护户给予适当补助。
二、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以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稳定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县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扶持我区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扶持好促进规模化生产,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好市场有效供给能力。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支持力度,支持农业新品种繁育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本着“部门协作、整合项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结合国家涉农政策要求和自治区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围绕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根据自治区“产业围绕规划走,项目围绕产业走,资金围绕项目走”的要求,重点支持自治区确定的5个战略性主导产业,积极支持6个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支持2个地方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在进一步抓好2008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加强与自治区农牧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的配合,继续将设施农业和优质水稻两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两大重点产业,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建立绩效考评和奖补制度,重点支持冷链体系、喷滴灌节水设施配套、电动卷帘机购置、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并抓好试点工作,着力将我区设施农业和优质水稻打造为地域特点明显、产业效益突出、农民增效显著的优势特色产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夯实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切实做好山区旱作高标准机修农田建设。
按照“提高标准、保证质量、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计划安排山区旱作高标准机修农田20万亩,并将每亩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140元/亩提高到240元/亩,确保山区旱作高标准机修农田任务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二是继续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和灌区末级渠系改造为主,兼顾小型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集雨工程,选择1-2个重点县,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力争用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重点县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三是继续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整合资金工作经验,整合资金5000万元以上,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在山区再选择6 - 9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四、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以技术支撑带动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扎实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支持我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升级,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创新投资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全力推进“龙头企业升级工程”,按照“扶持1个特色优势产业、扶持1-2个支柱型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参与研究制定财政扶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每年选择3-5个农业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资金和项目,采取“担保、以奖代补、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对每个企业每年投资200 - 300万元,连续扶持2-3年,壮大一批产业大县、乡镇和农产品龙头企业。
同时采取“奖优罚劣”措施,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实行末尾淘汰制,真正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社会诚信度高的区域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步伐,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扶持政策,采取不同方式对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予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由财政厅牵头实施建设的宁夏设施农业产业园和农产品物流中心,进一步增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南部山区农民培训工程建设。
根据《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有关要求,安排400万元用于山区及吊庄地区百万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含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
二是加强南部山区劳务输出中长期培训。
为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安排资金400万元,与自治区扶贫办、大中专院校积极配合,专项用于整村推进试点村劳务输出中长期培训,促进劳动力培训由“简单体力型”向“专业技能型和稳定就业型”转变。
三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实用农业科技的培训投入,积极与自治区农牧厅等相关部门配合,调整优化“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培训方式,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扩大实地、适时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一方面,调整培训对象,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成为劳务产业的带头人。
另一方面,调整培训方式,压缩短期培训,提高补助标准,加大中长期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以机制创新带动农民增收按照中央“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继续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不断完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在总结支农资金整合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整合支农资金,按照“既积极、又稳妥;既整合、又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二是创新农业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和引导市县财政、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探索创新建立产业扶持政策、农业保险政策、金融融资政策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政策格局,形成财政、金融、保险共同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同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参与自治区“农业综合投资公司”组建工作,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支持农村小额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缓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贷款难、难贷款”的矛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紧紧围绕自治区确定的5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8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原则,本着“提升、增效、扩量”发展思路,加大扶持政策的整合力度,制定和完善《2009年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若干扶持意见》,尽快形成特色优势板块格局。
四是支持水管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水管体制改革意见,支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研究。
五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自治区“科学谋划做项目、抢抓机遇争项目、千方百计引项目、同心协力干项目”的总体要求,加强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及各市县协调、配合,认真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和项目库建设及项目储备工作,积极争取财政部及相关部委资金和项目的支持。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开发式扶贫带动农民增收按照自治区“千村扶贫计划”和“整村推进”的总体安排,重点继续围绕“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第三批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大力支持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加大劳务输出投入,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和务工返乡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思路,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全区扶贫开发工作。
安排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山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设施农业、种草养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等支柱产业;安排资金10000万元,支持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小拱棚、蔬菜育苗基地等建设;安排资金3000万元支持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覆膜保墒技术的推广。
在认真总结实施的5个“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整合扶贫资金试点项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整合中央和自治区资金3000万元,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相结合,在山区再实施3个整合资金试点项目,提升南部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总体规划,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做好生态移民工程的各项工作,确保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八、强化资金管理,以规范管理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完善对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宁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宁夏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宁夏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及《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条例》,充分发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深入开展支农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年活动。
牢固树立“抓规范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规范管理就是抓资金使用效益、抓规范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财观念,全面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通过监督检查,促进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三是优化财政管理方式。
严格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进一步增强预算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加快资金支出进度,规范市县支农资金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支农支出决策行为,加强支农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