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选择题(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毛概选择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政治体制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C.经济体制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A.改革B.开放C.民主D.矛盾9.发展是社会主义的A.目的B.直接动C.结果D.前提10.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A.前提B.目的C.直接动力D.目的和直接动力11.对外开放是A.我国的基本国策B.我国的基本原则C.我国的基本路线D.我国的核心利益1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13.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A.2001年12月B.2002年12月C.2003年12月D.2004年12月(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为改革开放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C.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D.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3.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A.目的和作用B.领导力量C.内容和对象D.形式和手段4.改革开放是A.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路B.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是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A.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B.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C.是非对抗性的矛盾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发展是A.硬道理B.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C.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0.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A.全方位B.讲平等C.多层次D.宽领域12.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三、思考题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答:(1)当前的改革不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金陵科技学院2014年毛概题库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对外开放是()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长期的基本国策B.一项特殊政策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D.一项权宜之计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 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C. 公平合理、互惠互利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4、对外开放是对()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C.发展中国家开放D.全世界开放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A.经济技术开发区B.沿海开放城市C.保税区D.经济特区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7、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是( )A.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B.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D.有利于抑制浪费现象9、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稳定是( )A.前提B.动力C.基础D.条件10、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发展是( )A.目的B.动力C.基础D.条件11、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B.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C.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D.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速度、发展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12、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应当把立足点放到( )A.依靠自己的力量B.引进先进技术C.吸引国外资金D.积极参与全球化1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斗争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A、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经济建设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文化体制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大家是否赞成B、“三个有利于”C、生活富裕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B、对抗性C、不可调和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A、2000B、2001C、2002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教育体制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物质利益原则C、改革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对外开放C、改革开放D、发展高科技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平等互利原则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动力D、稳定是前提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际旅游业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珠海B、深圳C、海南D、厦门E、汕头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概重点章节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来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2.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第三,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辨析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别。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13.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15. 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简答题:
1.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和对外开放习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和对外开放⼀、单项选择题1.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点放在()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主、⾃⼒更⽣的能⼒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切⽂明成果上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
A.⽣产⼒ B.综合国⼒的增强C.⼈民⽣活⽔平的提⾼ D.整个社会的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A、⼈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之间的⽭盾B、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盾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盾D、⼈民群众⽇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4、“改⾰是中国的第⼆次⾰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产⼒⽓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要进⾏根本性变⾰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产⼒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产⼒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多项选择题1、实⾏改⾰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贯政策2、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是动⼒B、发展是⽬的C、发展是⼿段D、稳定是前提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的特点是()A.全⽅位 B.多层次C.宽领域 D.多形式三、辨析题1、改⾰是中国的第⼆次⾰命。
2、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
四、论述题1、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改⾰开放?2.怎样全⾯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五、材料分析题2007年9⽉28⽇下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实⾏对外开放,是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作的要求制定的重⼤战略,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项基本国策。
实践充分证明,实⾏对外开放,充分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我国国际竞争⼒和影响⼒,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的性质应该是A.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2.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 D.对抗性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A.对抗性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 D.敌我矛盾4.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D.1997年党的十五大5.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应当成为我们A.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依据B.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C.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6.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中不包括的是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有理、有利、有节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7.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 D.科技体制改革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决定的A.改革的性质 B.改革的目的C.改革的任务 D.改革的途径9.党中央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是在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三届三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10.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A.改革 B.发展C.稳定 D.提高竞争力二、多项选择题1.1957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有A.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B.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E.对外关系上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主要有A.矛盾的普遍存在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同其它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及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不同D.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E.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 D.敌我矛盾E.非对抗性矛盾4.“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B.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C.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E.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统一5.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必须明确A.谈论姓“社”姓“资”问题没有意义B.不能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抽象的去谈论社会主义C.不能把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D.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E.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决不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D.发展是手段E.改革是目的7.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8.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这场革命同“革命”这个词的本意A.是完全相同的 B.革命的对象不同C.革命的形式不同 D.革命的性质不同E.所解决的矛盾不同(ADE)A.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D.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E.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D.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E.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三、辨析题1.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其性质一定是社会主义的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毛概第七章习题

精品文档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是】:D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的进步C.改革D.对外开放【正确答案是】:C3、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五大【正确答案是】:B4、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A.基本矛盾B.主要矛盾C.阶级斗争D.初级阶段【正确答案是】:A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答案是】:C6、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 )。
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B.解放思想新时期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正确答案是】:A7、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科教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正确答案是】:B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
A.前提B.基础C.目的D.手段【正确答案是】:C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
A.动力B.目的C.前提D.手段【正确答案是】:A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科技落后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11、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B.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C.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D.全方位、多方向、宽领域【正确答案是】:A12、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单选多选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 )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 3.改革的性质是(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4.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D.设立经济特区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 )A.人民生活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C.生产力标准D.实践标准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 B.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C.判断一切改革政策的标准 D.判断经济成就的标准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9.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10.对外开放的开端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D.设立深圳特区11.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D.1982年十二大12.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13.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1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 )A.以我为主 B.以外向经济为主C.保证国家安全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 )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 )A.请进来B.走出去C.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17.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 )A.技术安全B.贸易安全 C.金融安全D.投资安全18.“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含义是( )A.到境外去旅游B.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C.到境外去学习D.到境外去贸易二、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毛概II第七章自测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对外开放B.阶级斗争C.改革D.发展社会生产力2、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A.姓“资”还是姓“社”B.独立自主还是自力更生C.友好往来还是闭关自守D.“三个有利于”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B.一个阶级改变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地位的阶级斗争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是改良主义4、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5、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发生的伟大革命是()。
A.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B.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矛盾是()。
A.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矛盾B.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8、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9、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10、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是】:D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的进步C.改革D.对外开放【正确答案是】:C3、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科教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正确答案是】:B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
A.前提B.基础C.目的D.手段【正确答案是】:C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
A.动力B.目的C.前提D.手段【正确答案是】:A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科技落后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7、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B.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C.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D.全方位、多方向、宽领域【正确答案是】:A8、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正确答案是】:C9、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对外开放为主、自力更生为辅B.自力更生为主、国外援助为辅C.互不相干、相互排斥D.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正确答案是】:D10.对外开放是()。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正确答案是】:C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A.长期的基本国策B.一项特殊政策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D.一项权宜之计【正确答案是】:A12.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
第七章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B )。
A、阶级斗争B、改革C、物质利益原则D、精神文明建设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D、变革社会主义制度3、我国的改革( C )。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D、对象是根本制度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C )。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5、实行对外开放是( A )。
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D、社会主义发展的权宜之计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B )。
A、引进外资B、自力更生C、引进外资技术D、独立自主7、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是( C )。
A、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广大内地的开放B、从吸引外资到广泛的国际合作C、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8、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表述,是在( A )。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D、党的十五大9、“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C )。
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B、实用主义的标准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D、实践标准在思想领域的具体化10、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B )。
A、改革是目的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绝对的D、稳定是动力11、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必须坚持( 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循序渐进的原则C、社会主义方向D、“三个有利于”标准12、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 B )A、以姓“资”还是姓“社”为标准B、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标准D、以“三个代表”为标准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是( ABC )。
毛概七至十三章单选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7-13章单选复习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B)A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B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D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2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A完全相适应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完全不相适应D具有对抗性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D)A改革政治、经济体制B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C发展生产力D不断改善人民生活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的重点是(B)A科教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政治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6我国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它决定于(A)A改革的任务B改革的方向C改革的性质D改革的本质7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A生产力标准B综合国力的增强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整个社会的发展8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C)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9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会议是(B)A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1984年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C1988年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D1993年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0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B)A1995年1月1日B2001年12月11日C1948年1月1日D1950年3月6日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C)A毛泽东B周恩来C陈云D邓小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C)A刘少奇B陈云C邓小平D江泽民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A)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以民营经济为主体C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以“三资”企业为主体5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量的优势上B质的提高上C控制力上D再就业上6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制度是(A)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按要素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7在下列各种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指(C)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C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三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8实行承包经营的某国有企业厂长,由于超额完成了利润等指标,除正常工资收入外,还获得5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的奖励。
概论《下》(2013修订版)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是( 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A )A、长期的基本国策B一项特殊政策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D、一项权宜之计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 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4.对外开放是对( 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C、发展中国家开放D、全世界开放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 D )A、经济技术开发区B、沿海开放城市C、保税区D、经济特区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 )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 A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C )A、改革与开放的关系B、发展与稳定的关系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D、速度与效益的关系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 D )的新概念A、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B、计划与市场在内的统一的经济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D、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D )A、实现共同富裕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C、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公有制B、全民所有制C、集体所有制D、经济混合6.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 B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C、国家的性质决定的D、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决定的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 D )A、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B、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C、以混合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应当是( C )A、私营经济B、个体经济C、公有制经济D、外资经济9.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B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B、控制力上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10.按劳分配的尺度是( C )A、需要B、资本C、劳动D、工作能力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 B )A、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B、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C、按劳分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现D、劳动者的个人受辱支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12.按劳分配原则是要在劳动报酬上承认( B )A、阶级的差别B、劳动的差别C、劳动力价值的差别D、社会地位的差别13.分配方式是由( A )决定的A 、生产方式 B、交换方式 C、消费方式 D、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14.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 D )A、按劳分配的收入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C、风险补偿收入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15.购买债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属于( B )A、按劳分配的收入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C、剥削收入D、风险收入16.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 C )A、按资分配结合起来B、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C、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D、福利性分配结合起来17.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 D )A、一部分人先富B、大多数人富裕C、先富带动后富D、共同富裕1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 B )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C、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D发展多种分配方式19.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 D )A、物质生产增长向精神生产增长转变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 A )A、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B、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C、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二、多选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ABC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D、在政府职能上,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E、在管理方法上,有一套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和法规4.公有制经济包括( 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经济成分D、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经济成分E、股份制经济5.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B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E、公有资产在全国各地、各种产业中都占优势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 BD )A、是人们的第一需要B、是人们的谋生手段C、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D、还存在着重大差别E、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 ABCDE )A、按劳分配的收入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C、福利性分配的收入D、风险收入E、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8.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 ABCE )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B、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C、资产收益D、通过福利性分配得到的收入E、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的有( ABCDE )A、资本B、劳动力C、土地D、技术E、信息10.在我国现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手段应当是( AB )A、诚实劳动B、合法经营C、行业封锁D、部门垄断E、地方保护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有( ABCDE )A、保护合法收入B、取缔非法收入C、调节过高收入D、整顿不合理收入E、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1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BCDE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优抚安置与社会互助E、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13.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上一条( ABCDE )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1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 ABCDE )A、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B、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C、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D、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E、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15.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ABCDE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乡村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16.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 BCDE )A、集成重新B、自主创新C、重点跨越D、支撑发展E、引领未来多选1.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看其是否有利于( ACE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社会分配的公平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是( ABCDE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经济技术开发区D、沿海经济开放区E、沿边和沿江地区3.实行改革开放是( 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BE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目的E、稳定是前提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D、国务院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B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C、民主集中制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B )A、共产党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C、工农联盟专政D、新民主主义专政4.我国的根本政体是( 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B、民主集中制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我国的国体是( 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近年来,我国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 B )A、乡一级B、县一级C、村一级D、市一级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D )A、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多党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C )A、在野党B、执政党C、参政党D、在朝党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C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C )A、指导思想B、唯一方法C、基本方略D、基本政策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 D )A、先决条件B、基本动力C、根本基础D、客观需要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D、必须将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多选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AC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公民享有无限自由C、人民当家作主D、实行民主集中制E、爱国统一战线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ABCD )A、它们的领导力量相同B、它们的性质相同C、它们的作用、职能相同D、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E、它们的形式相同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 ACE )A、共产党实行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B、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C、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D、各民主党派是反对党E、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我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 ABCDE )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B、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C、中国农工民主党D、中国致公党E、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 ACE )A、前者是后者依据和前提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E、前者是国家政权性质,后者是政府机构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B、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E、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7.依法治国,是( ABCDE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标志D、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 AC )A、最高权力机关B、最高行政机关C、最高机关D、最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E、最高领导机关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C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2.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B )A、民主法制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 ABCDE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建设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E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006年10月,( D )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D.物质利益原则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实行自由民主制度D.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3.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是( )。
A.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C.实现现代化军事强国的战略目标D.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实现共同富裕D.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 )开始。
A.城市B.边远地区C.农村D.北京6.我国开始全面改革是在(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C.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D.党的十四大以后7.首次提出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
A.完全相适应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完全不适应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9.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A.靠自己的发展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10.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
A.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增强B.综合国力的增强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整个社会的发展11.改革的重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科技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12.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A.发展B创新C.改革D.稳定13.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14.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毛概练习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A. 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B.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C. 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D.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 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 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 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3.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A)A. 改革B. 四项基本原则C. 经济建设D. 人民内部矛盾4.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是一场政治斗争C. 改良主义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前提和基础是(B)A. 公平合理,互惠互利B.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 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D.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6.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B)A. 国力标准B. 生产力标准C. 人民生活标准D. 社会主义标准7.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D)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C.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8. 改革的目的是(A)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 实现共同富裕D.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9、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C)A、社会制度竞争B、科学技术竞争C、经济资源竞争D、劳动力素质竞争10、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D)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A、一项长期的国策B、一项权宜之计C、在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政策D、实现现代化后就不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2、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C)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三大1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C)A.1999年12月B.2000年12月C.2001年12月D.2002年12月14.改革的性质是(B)A.一场新的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与发展1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C)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1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在于(C)A.是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C.是又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决定的D.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1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C)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利用国际分工,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18.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C)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B.依赖外国、崇洋媚外C.自力更生与依赖外国并重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多项选择题1. 实行改革开放是(A、B、C)A. 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 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2.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A. 改革是动力B. 发展是目的C. 稳定是前提D. 发展是手段3. 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这是由于(B、C、D)A. 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B. 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C. 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D. 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4. 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利于(A、C、D)A. 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B.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C.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B、C)A. 全方位B. 多层次C. 宽领域D. 多途径6.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A、B、C)A.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D. 科学技术无国界三、辨析题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七章习题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习题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选题1、改革的性质是()A、一场新的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一项长期的国策B、一项权宜之计C、在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政策D、实现现代化后就不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4、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理论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D、党执政规律的理论5、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科技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6、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靠()A、发展B、改革C、稳定D、公平7、要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A、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稳定压倒一切C、改革开放D、“三个有利于”8、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三个有利于”B、四项基本原则C、巩固社会主义制度D、生产力标准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在于()A、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C、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决定的D、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利用国际分工,提高国民经济效益11、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B、依赖外国,崇洋媚外C、自力更生于依赖外国并重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2、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 )的关系A、独立自主B、自力更生 C、闭关自守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3、我国已初步形成、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 内地开放B、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 内地开放C、经济特区→沿江沿边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开放D、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江沿边开放→内地开放14、我国对外开放应实施的战略是()A、“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B、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结合C、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相结合D、对外出口与到海外建厂相结合15、以下不属于对外开放的原因的是 ( )。
毛思选择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单项选择题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A政治体制改革是重点 B文化体制改革是重点C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D教育体制改革是重点2、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在A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 1980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D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3、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由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开放 B努力加入世贸组织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是一个有点到面的过程4、经过十五年的艰苦谈判,我国终于于_ 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5、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C.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7、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项选择题1、改革开放是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C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D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2、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A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B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主流而不是支流C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D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C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 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B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A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世界大战是可以推迟的6、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A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B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它始于20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市场D表现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A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资金和资源B中国的发展需要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C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市场D中国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8、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B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D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不同的调节经济手段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4.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A.非公有制经济B.国有经济C.集体经济D.股份合作制经济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A 人才B 科技C 加强自主创新D 引进技术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B 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C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D 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是要处理好A.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B.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C.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工业化的关系 D. 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系8.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A.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B.扩大国内消费需求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促进出口增长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A.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B.建设生态文明C.控制人口增长 D.加强水利建设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生产发展B 生活宽裕C 乡风文明D 管理民主多项选择题1.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3.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1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1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1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动因在于(争取国际比较利益)20.温州和福建的鞋业生产型企业,将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进行组装和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
这反映了(贸易全球化)21.日本生产的SONY,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
这反映了(生产的全球化)2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通过(①④)来实现的①外资企业的发展④对外贸易的增长23. 2007年11月23日,正在为总统之梦努力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博客上写道:“如果我当上总统,我将立即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查玩具;增派产品检察官的数量;对儿童产品立法……”。
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战打响之初,所有的民主党候选人,都明确地表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这警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做到(①②④)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②促进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④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市场选择方向24.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2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改革)26、跨国公司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7.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 “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29.我国改革的第一步突破口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0.“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 (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31.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3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33、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集团的并购案。
商务部称,这一否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条款作出,旨在防止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饮料市场可能造成的垄断。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安全需要(①②)①法律保护②政策护航34.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5. 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36.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3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38. 2004年底,我国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世界电脑业巨头美国IBM公司的PC(个人电脑)业务部。
这表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39.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 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上海浦东)41.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42. 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同时倾销和反倾销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焦点问题之一。
2002年,我国近50多家球轴生产企业在面对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诉讼时,积极应诉,并使美方做出该倾销案不成立的结论。
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时,我国企业首先应该(勇于应诉,保护自己的正当经济权益)43.党中央做出试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是在(1979)年44. 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基本战略。
这样做的根本道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客观必然性)45. 中国的(稳定)问题是压倒一切的。
46. 邓小平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4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 )的关系极端重要48、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49. “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要使我国的生产和商品能“走出去”,“引进来”应该(从我国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50.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51.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52.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内地开放)53.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54. 在《春天里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位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 55、“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原因包括:(①②④)①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②它们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侨乡④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56.“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57.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58.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59.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这意味着(贸易摩擦增多)60. 以下哪个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改革(是从城市开始的)61.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62.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示范作用的是(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63. 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②③)②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表现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自己64. 面对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我国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①②③④)①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②通过引进外资加大本国制造业的改造力度③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④让外资参与到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中来65.下列哪个判断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可以增加全球经济的稳定性)66. 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67.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68.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①②④)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④资本全球化69.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三大基地都跃跃欲试,试图以自己的特色、实力统一江湖来承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
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是由于(①②③④)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②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④中国有众多廉价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70. 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是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二、多项选择题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ABCDE)A.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3. 30年来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BE )A.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B.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 E.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ABCDE)A.扩大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际旅游业5.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ABCDE )。
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 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D.在国外发行债券E. 在国外股票市场上市6.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我国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