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考试手册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考试手册序言: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一级注册结构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准确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理。
本手册旨在提供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考试所需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内容,以帮助考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结构设计的要点。
第一章建筑结构概述1.建筑结构的定义和分类2.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和目标3.建筑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第二章结构力学基础1.静力学基本原理和公式2.结构力学分析方法3.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三章结构材料力学1.钢材的力学性能和性质2.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3.木材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第四章结构设计与分析1.结构荷载计算的方法和要点2.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3.结构分析的常用方法和工具第五章钢结构设计1.钢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钢结构的设计准则和规范3.钢结构连接方式和设计原则第六章混凝土结构设计1.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混凝土结构的构造形式和设计要求3.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第七章土木工程结构设计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特点和要求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规范3.土木工程结构的施工工艺和安全考虑第八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地震荷载计算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3.抗震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构造要求第九章结构施工组织设计1.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2.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要点3.施工方法和工艺对结构安全的影响总结:本手册对一级注册结构师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理,涵盖了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手册掌握结构设计的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实践中,结构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希望本手册能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促使他们在结构设计领域的成长与发展。
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通过一级注册结构师考试,成为业内的精英。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5
第41卷第4期2011年4月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Vol.41No.4Apr.201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五)周炳章1,吴明舜2,薛慧立1,程才渊2(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5;2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于2010年5月31日颁布,12月1日实施。
为了配合新规范的实施,帮助建筑设计人员对新规范的理解,规范管理组将对设计人员在学习和实施规范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解释。
本文主要介绍新规范第7章关于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以及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的主要条文修改及有关问题解释。
[关键词]抗震设计;砌体结构;规范中图分类号:TU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8X (2011)04-0126-04作者简介:周炳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xiaonan _002@ 。
45新规范对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有些什么新思路?汶川地震后总结的经验教训说明,凡按抗震设计规范正规设计的多层砌体房屋基本经受住了设防烈度的考验,即使在高于设防烈度1 2度的“大震”和超过“大震”的情况下,也仅有20% 30%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证明我国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具有相当强的抗御地震能力;二是在遭遇强烈地震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砌体房屋会破坏甚至倒塌。
据此,此次修订此类房屋的抗震措施时,着重在提高多层砌体和底框房屋的整体性能及其薄弱部位和重要部位砌体构件的抗震能力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强配筋和增强约束以弥补砌体结构本身的脆性性质。
特别是对震害中反映出来的薄弱部位,如楼梯间墙、房屋底部墙体、底框过渡层及底部框架柱等,通过配筋和约束,使多层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有显著增强。
46房屋高度和层数控制及其计算抗震设计中砌体的限高计算一般均从室外地面开始,只有半地下室作为一层时应从半地下室内地面算起。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湖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和技术,并介绍最新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计的背景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建筑物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其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的原则1. 安全性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应该能够承受地震力量而不会倒塌。
2. 经济性原则抗震设计不仅要保证安全性,还要尽量减少施工成本。
设计师需要合理选用材料和结构形式,使得抗震设计经济合理。
3. 可行性原则抗震设计应该考虑施工操作的可行性。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避免设计过于复杂难以实施。
4. 先进性原则抗震设计需要根据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行。
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地震活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的主要内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是基于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研发的最新版地震设计规范。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地震分区根据地震活动性质和地质条件,将分区划定为多个地震分区。
各地区的抗震设计要求会有所不同。
2. 抗震设计参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确定一系列参数,如设计震级、设计地震加速度、结构的基本周期等。
这些参数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计算和确定。
3.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的类型和用途,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验算。
4. 材料选择抗震设计中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
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抗震钢筋、混凝土等,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5. 施工质量控制抗震设计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实施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也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质量检查,确保设计要求的有效实施。
6. 抗震设备除了建筑结构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抗震设备的选用和布置。
例如,设置防震支座、加固柱等设备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答案6到8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工三版课后思考题和习题解答8、框架节点核心区应满足哪些抗震设计要求?1)梁板对节点区的约束作用2)轴压力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和节点延性的影响3)剪压比和配箍率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4)梁纵筋滑移对结构延性的影响5)节点剪力设计值6)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要求9、确定抗震墙等效刚度的原则是什么?其中考虑了哪些因素?对高层建筑中的剪力墙等构件,通常用位移的大小来间接反映结构刚度的大小。
在相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小的结构刚度大;反之位移大的结构刚度小。
如果剪力墙在某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为u,而某一竖向悬臂受弯构件在相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也有相同的水平位移u,则可以认为剪力墙与竖向悬臂受弯构件具有相同的刚度,故可采用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刚度作为剪力墙的等效刚度,它综合反映了剪力墙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等的影响。
10、分析框架-抗震墙结构时,用到了哪些假定?用微分方程法进行近似计算(手算)时的基本假定:(a)不考虑结构的扭转。
(b)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各抗侧力单元在水平方向无相对变形。
(c)对抗震墙,只考虑弯曲变形而不计剪切变形;对框架,只考虑整体剪切变形而不计整体弯曲变形(即不计杆件的轴向变形)。
(d)结构的刚度和质量沿高度的分布比较均匀。
(e)各量沿房屋高度为连续变化。
第6章钢结构抗震1.多高层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断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⑴焊缝缺陷⑵三轴应力影响⑶构造缺陷⑷焊缝金属冲击韧性低2.钢框架柱发生水平断裂破坏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竖向地震使柱中出现动拉力,由于应变速率高,使材料变脆;加上焊缝和截面弯矩与剪力的不利影响,造成柱水平断裂。
3.为什么楼板与钢梁一般应采用栓钉或其他元件连接?进行多高层钢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时,可考虑现浇混凝土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此时楼板可作为梁翼缘的一部来计算梁的弹性截面特性。
故在设计中应保证楼板与钢梁间有可靠的连接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为了增强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地震防灾工作至关重要。
目的和范围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目的是规范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抗震稳定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即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倾覆、垮塌等情况。
2.抗震延性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即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可控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震害。
3.抗震刚度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刚度,以抵御地震引起的位移和变形。
4.抗震组合原则:对于大型建筑物,应采用多种抗震构件和连接方式,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5.抗震分区原则: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划分抗震设防烈度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抗震设计参数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包括:1.设计地震烈度: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确定建筑物所处的地震烈度等级,作为设计的依据。
2.基本地震加速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动参数计算,确定建筑物所受的基本地震加速度。
3.结构体系类型: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4.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体系类型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5.抗震设计水平: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抗震设计水平,包括常规抗震设计、准地震设计和抗震设防分析等。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包括:1.构件设计:对于主体结构构件,需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断面尺寸,保证其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烈度表
分为1-12度(不同的国家的分度方法不同)
中国地震烈度表
分项:人的感觉,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其他现象, 加速度(水平向)厘米/秒² ,速度(水平向)厘米/秒
I度:为无感觉,损坏一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软土上出现裂缝。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VI (6)度:惊慌失措,仓惶逃出;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 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加 速度63厘米/秒² 。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多遇烈度)
.55度
(设防烈度)
度左右
(罕遇烈度)
第一章 绪论
设计地震分组
6度近震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 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 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6度远震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 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 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 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 情况严重的多。
第一章 绪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板块说:
大陆漂移假说:它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 (1880~1930年)在讲课中提出来的。
这一假说在约10年时间内没有受到地质界的重视。在 1922年2月16日有一篇评述魏格纳的书的一无人署名的短文, 发表于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说“该书直接应用了物 理学原理,但遭到许多地质学家的强烈反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震级是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现国际上的通用震级表示为
里氏震级。(Richter)
查尔斯·里 克特(1900~
用标准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19处85年记) 录 最大水平位移A(以µm=10-6 m计)。
震级M=logA
(完整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大学建筑结构抗震教案
大学建筑结构抗震教案第一部分:课程背景建筑结构抗震是建筑结构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是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随着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等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地震不可预测,建筑结构抗震的防御性和预测能力对人们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保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为设计和构建更加安全的建筑结构提供重要指导。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充分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地震载荷和建筑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3.学习和掌握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了解和掌握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5.能够有效地设计和构建抗震安全、经济合理的建筑结构。
第三部分:课程大纲1.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理论1.1地震波及其特征1.2建筑结构的基本受力特征1.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2.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2.1地震荷载的产生2.2地震荷载的传递、分布和作用形式2.3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3.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3.1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和工具3.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3.3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与改造4.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4.1新型材料与结构4.2新型结构系统4.3新型抗震控制技术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强调实际案例;2.以案例讲解抗震加固和改造的设计方案;3.采用讲课、研讨、实验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部分:评分标准通过考试或者实验分析,学生将会获得以下评分:1.基础知识掌握程度;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交流和创新能力;4.现场考察或实验的实际表现。
5.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评分。
清华大学出版社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第一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和上地漫顶部厚约70—
100km的岩石组成了全球岩石圈。全球岩石圈可以 划分为若干大小的板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 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各大 板块之内还可以划分为较小的板块。板块之间的接 合部类型主要有:海岭、海沟、转换断层及缝合线。
国内外大量震害表明,采用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抗
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是当前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 措施。
近年来全球8级及8级以上地震一览表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次 1次 0次 1次 0次 1次 1次
0次 2003
2004 2次
2005 1次
1.2.2 地震类型和成因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
92%的地震发生在 地壳中, 其余的发 生在地幔上部
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 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地震成因
在1887年G.Hartwig曾写道:“地震的原因仍
然隐藏在蒙昧之中,而且可能永远如此,因为这 种剧烈的震动起源于地球深部,远远处于人类所 能进行观察的范围之下。”
然而今天,地震学中变形介质的方程已把地震中多半
属于定性揣测的领域与定量分析的领域分离开来了。 地震学在许多方面已经发展成为最严谨的学科之一。
地震成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③ 浅埋天然地基 , 当 上 覆 非液化土 层厚度 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式 ( 5 . 5 )、 式 ( 5 . 6 )、 式 ( 5 . 7 ) 之一时 , 可不考虑液 化影响 。
34
35
( 2 )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当饱和砂土和粉土按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 行液化判别时 , 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 地面下 20 m 范围内 土的液化 ; 对可不进行天 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 , 可 只判别地面下 15 m 范围内 土的液化 。
27
( 3 ) 土层的埋臵深度 一般来说 , 地震剪应力随深度的加大不如土 的自 重应力 随深度的增长来得快 , 所以 浅土层 液化的可能性比深土层要大 。 土层埋深越大 , 土 层上的有效覆盖应力 越大 , 土层就越不容易液化 , 当砂土层上面覆盖着较厚的黏土层 , 即 使砂土 层液化 , 也不致发生冒水喷砂现象 , 从而避免地 基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陷 。
பைடு நூலகம்26
( 2 ) 砂土的类型 、 密实程度 , 粉土中的 黏粒含量 细砂和粗砂比较 , 由于细砂的渗透性较差 , 地震时易于产生孔隙水的超压作用 , 故细 砂较 粗砂更易于液化 。 密实程度较小的松砂 , 由 于 天然孔隙比 e 一般较大 , 构成土层液化的水头 梯度临界值一般较小 , 故易于液化 ; 而密实程度 大的砂土不易 液化 。 粉土是黏性土和砂类土之间 的过渡性土壤 , 黏粒含量越高 , 土的性质越接近 于黏性土 , 土体颗粒之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正应 力越大 , 越不容易液化 。
15
5.2.2 地基抗震验算 1 ) 不需要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建 筑 房屋震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 建造于一般土 质天然地基上的房屋 , 遭遇地震时极少 ( 不到 10 % ) 因地基承载力不足或较大沉陷而引 起上 部结构破坏 。 鉴于这种情况 , 为简化地基基础抗 震验算的工作量 ,《 抗震规范 》 规定以下建筑可 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徐的重要性分: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和技术手段。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可以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设计工作。
首先,按照建筑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
框架结构是指由框架柱和梁构成的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是指由剪力墙承担水平荷载的结构形式,框剪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组合形式,筒体结构是指由筒体墙承担水平荷载的结构形式。
对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其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其次,按照建筑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和破坏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
例如,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其抗震设计重点是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而对于商业建筑和工业建筑来说,其抗震设计重点可能是保障建筑内设备和物资的安全。
此外,还可以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建筑抗震设计分为多个等级,例如一般烈度区、中等烈度区、高烈度区等。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答案6到8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工三版课后思考题和习题解答8、框架节点核心区应满足哪些抗震设计要求1)梁板对节点区的约束作用2)轴压力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和节点延性的影响3)剪压比和配箍率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4)梁纵筋滑移对结构延性的影响5)节点剪力设计值6)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要求9、确定抗震墙等效刚度的原则是什么其中考虑了哪些因素对高层建筑中的剪力墙等构件,通常用位移的大小来间接反映结构刚度的大小。
在相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位移小的结构刚度大;反之位移大的结构刚度小。
如果剪力墙在某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为u,而某一竖向悬臂受弯构件在相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也有相同的水平位移u,则可以认为剪力墙与竖向悬臂受弯构件具有相同的刚度,故可采用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刚度作为剪力墙的等效刚度,它综合反映了剪力墙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等的影响。
10、分析框架-抗震墙结构时,用到了哪些假定用微分方程法进行近似计算(手算)时的基本假定:(a)不考虑结构的扭转。
(b)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各抗侧力单元在水平方向无相对变形。
(c)对抗震墙,只考虑弯曲变形而不计剪切变形;对框架,只考虑整体剪切变形而不计整体弯曲变形(即不计杆件的轴向变形)。
(d)结构的刚度和质量沿高度的分布比较均匀。
(e)各量沿房屋高度为连续变化。
第6章钢结构抗震1.多高层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断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⑴焊缝缺陷⑵三轴应力影响⑶构造缺陷⑷焊缝金属冲击韧性低2.钢框架柱发生水平断裂破坏的可能原因是什么竖向地震使柱中出现动拉力,由于应变速率高,使材料变脆;加上焊缝和截面弯矩与剪力的不利影响,造成柱水平断裂。
3.为什么楼板与钢梁一般应采用栓钉或其他元件连接进行多高层钢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时,可考虑现浇混凝土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此时楼板可作为梁翼缘的一部来计算梁的弹性截面特性。
故在设计中应保证楼板与钢梁间有可靠的连接措施。
4.为什么进行罕遇地震结构反应分析时,不考虑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进行多高层钢结构罕遇地震反应分析时,考虑到此时楼板与梁的连接可能遭到破坏,则不应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工作。
第七章 单层厂房建筑结构抗震
二、按多质点空间结构计算地震作用
1.计算简图 横向由排架和山墙构件组成。 纵向由排架和纵墙及柱间支撑组成。 将厂房的质量集中于屋盖处。 结构的质点数,只考虑横向振动时为N=n*h,考 虑平动与扭转同时作用时,N=(n+1)*h. 2.运动方程及地震作用计算 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多自由度振动方程.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高低跨跨数 ——高低跨屋盖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高跨两侧低跨屋盖总的重力荷 载代表值。 三、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变形验算 规范要求: 8度III ,IV 类场地 9度 高大单层钢筋砼柱厂房 上柱验算罕遇地震下的弹塑 性变形
2
——空间影响系数
nh .nl Gh .Gl c Gl
p p e
Gwl
Gw
—— 高低跨封墙重
系数1.0、0.5、0.25时按动能等效折算 质量的折减系数。 吊车桥架的影响:吊车桥梁的刚度将 使结构的刚度增大即周期减小,而吊车桥 架的重量又使结构的周期增大,为了简化 计算,在计算周期时,不考虑桥架的影响。 2、 计算公式 ⑴ 单跨和等高多跨厂房,按单质点体系。
G1 11 T 2 g T 2 KT G1 11 KT
u1 11G1 12G2 13G3 u2 21G1 22G2 23G3 u3 31G1 32G2 33G3
二、地震作用计算 1、 计算简图:质量分布的位置及大小
⑴ 无吊车 同周期计算简图
无吊车厂房计算简图 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
⑵
有吊车(将吊车考虑成一个质点) 吊车:单跨时为一台,多跨时,不超过两 台,软钩时,不计吊重,硬钩时取吊重的30%。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7 第七章建筑结构抗火设计_1 第1讲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S GCGGk QiCQiQik wCwWk FCF T
i
永久荷载 楼面活荷载 风荷载 温度荷载
G 1.05 Qi 0.7
W 0 or 0.3 F 1
7.2 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五、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与要求
1.标准升温曲线与等效爆火时间 标准升温曲线
升温段:Tg Tg (0) 345log10 (8t 1)
降温段:
dTg 10.417 dt
th 30min
dTg dt
4.167(3 th
/ 60)
30min th 120min
dTg 4.167 dt
th 120min
ISO834标准曲线
7.2 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五、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与要求
1.标准升温曲线与等效爆火时间
等效爆火时间 真实火灾对构件的破坏程度可等效为相同建筑在标
准火作用“等效爆火时间”后对该构件的破坏程度。 构件的破坏程度一般用构件在火灾下的温度来衡量。
7.2 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结构抗火设计模型 火灾升温模型
火灾升温模型; 标准升温模型;(与实际火灾升温有差别) 等效标准升温模型;(通过等效爆火时间概念,考虑实际火灾情况) 模拟分析模型。(考虑很多影响火灾实际升温的因素,复杂)
设正常情况和火灾下,结构承载力功能设计失效概率分 别为PN、PF,结构设计基准期内火灾发生的概率为P(F),火灾 发生条件下结构承载力功能失效的概率为P(f/F),则
PF=P(F).P(f/F) 因P(F)<1,如要求PF=PN则P(f/F)>PN。
7.2 结构抗火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房屋的总高度层数限值
震害调查表明,房屋层数越多,高度越大,震害越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概 率也越高。砌体结构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框的底层不应超过4.5m。
4、最大高宽比 为了防止建筑物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发生整体弯曲破坏,规范未规
定对这类建筑进行整体弯曲验算,而是对最大高宽比的限制做了 规定。
上柱震害
2)柱头及其与屋架联结的破坏。
柱顶与屋面梁的连接处由于受力复杂易 发生剪裂、压酥、拉裂或锚筋拔出、钢筋弯 折等震害。
3)柱肩竖向拉裂
在高低跨厂房的中柱,常用柱肩或牛腿 支承低跨屋架,地震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 高低跨两个屋盖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柱肩 或牛腿所受的水平地震作用将增大许多,如 果没有配置足够数量的水平钢筋,中柱柱肩 或牛腿产生竖向拉裂。
房屋附属物破坏——女儿墙、出屋面烟囱、垃圾道、 屋顶小间破坏严重。原因在于鞭梢效应影响,同时该 部位往往与主体结构连接较差,自身强度也低。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上层砖房的破坏类 似于砖砌体房屋,但程度较轻。底部形成柔弱部位, 发生变形集中现象,破坏严重,甚至引起整个建筑倒 塌。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砖柱的震害现象有:
内部独立砖柱在底部发生水平裂缝,柱顶混凝土垫块底面出现水平 裂缝,少数发生错位;高低跨砖柱上柱水平折断,或支承低跨屋架 的柱肩产生竖向裂缝。
墙体的震害主要有:
山墙外倾,檩条由墙顶拔出,严重时山墙尖向外倾倒,端开间屋面 局部塌落;外纵墙在窗台高度处出现细微水平裂缝,较严重时水平 折断,并常伴有壁柱砖块局部压碎崩落,更严重时整个厂房横向倾 倒。
60
55
45
框架-抗震墙
130
120
100
抗震墙
140
120
100
部分框支抗震墙 120
100
80
框架-核心筒
150
130
100
筒中筒
180
150
120
板柱-抗震墙
40
35
30
9度 25 50 60 不应采用 70 80 不应采用
概念设计 —— 指一些在计算中或在规范中难以作出具体 规定的问题,必须由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 作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主拉应力 斜裂缝
6度区 女儿墙、小烟囱严重破坏。 7度区 少数房屋轻微损坏,少数中等损坏,个别严重。 8度区 多数出现震害,近半数达到中等和严重破坏。 9度区 房屋普遍遭到破坏,多数达到严重破坏,个别倒塌。 10度区 少数严重破坏,大多数倒塌。 多数砖房的抗破坏能力很低,但仍具有较高的抗倒塌能力。仅在9度以上
纵横墙——如果纵横墙咬槎连接不好,就会出现竖向裂缝,严重 时纵墙外闪或倒塌,在未设圈梁的房屋中更易发生。
楼梯间破坏 ——由于楼梯间横墙间距小,刚度大,地震剪力大, 而空间刚度小,踏步板使墙体削弱等,使得楼梯间墙体较其它墙 体震害严重。
楼板与屋盖——装配式楼屋盖由于板缝过小或灌浆不 实,地震时预制板板缝易于拉开。另外,板的搁置长 度过短使楼板掉落。
所谓的三水准抗震目标,可简单的概括 为:
1)小震不坏 2)中震可修 3)大震不倒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抗震设计可以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进行,根据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以分为 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四个类别: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 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 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圈梁的设置要求
构造要求
3、楼屋盖及其连接
4、楼梯间 由于楼梯间比较空旷,常常破坏严重。
7.3 单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
震害特征及其原因 和其他结构相比较,单层厂房的震害总的来说较
轻,且主要是围护结构的破坏。震害调查表明, 围护墙布置不合理是造成厂房震害的重要原因之 一,且大型墙板的震害明显轻于砌体墙。 厂房的山墙也易倒塌。如果山墙上直接铺有屋面 板,山墙的倒塌也引起有关屋面板的坠落。 以下分别按厂房横向排架和纵向柱列两个方向的 震害来进行分析。
❖ 结构破坏机理的概念; ❖ 力学概念; ❖ 由震害、试验现象等总结提供的各种宏观的和具体的经验等。 ★ 概念及经验要贯穿在方案确定及结构布置过程中, ★ 应体现在计算简图或计算结果的处理中, ★ 对某些薄弱部位的配筋构造起作用。
概念设计带有一定的经验性。但它和抗震计算、构造 设计等是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 部分。
第7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我国近代发生的破坏性地震:
2010-04-17 08:58:56.9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聂荣县 5.2级地震; 2010-04-14 09:25:17.8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6.3级地震;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 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 2010年02月25日,12时56分51秒,纬度:25.4 经度:101.9 在云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元谋县交界发生5.1级地震。 深度为16 千米;
屋架与柱顶连接处严重破坏
(4)支撑震害
在设有柱间支撑的跨间,由于其刚度大,屋架端头 与屋面板边肋连接点处的剪力最为集中,往往首先被剪 坏;这使得纵向地震力的传递转移到内肋,导致屋架上 弦受到过大的纵向地震力而破坏。当纵向地震力主要由 支撑传递时,若支撑数量不足或布置不当,会造成支撑 的失稳,引起屋面的破坏或屋盖的倒塌。另外,柱根处 也会发生沿厂房纵向的水平断裂。
横向地震作用下厂房主体结构的震害
厂房的横向抗侧力体系常为屋盖横梁(屋架)与 柱铰接的排架形式。在地震作用下,如果构件 或节点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将会引起相应 的破坏。主要震害现象有:
1.柱的局部震害
1)上柱柱身变截面处开裂或折断
上柱截面较弱,在屋盖及吊车的横向水 平地震作用下承受着较大的剪力,故柱 子处于压弯剪复合受力状态,在柱子的 变截面处因刚度突变而产生应力集中, 一般在吊车梁顶面附近易产生拉裂甚至 折断。
场地
即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 、居民小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平面面积。
按建筑 物震害 程度
有利 场地
不利 场地
危险 场地
坚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类型 6度
烈 7度
度 8度
框架
❖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 地面运动 地面加速度a0 建筑物加速度a
惯性力FE
ma
G
a g
G
1. 抗震设防类别 ❖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
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2. 抗震设防标准 ❖ 甲类建筑 ❖ 乙类建筑 ❖ 丙类建筑 ❖ 丁类建筑
❖ 抗震设防的目标 —— 三水准要求:
5、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 楼盖要有足够的刚度,保证地震作用经由楼盖传到横墙,同时不
。 使纵墙发生过大变形而产生平面外弯曲破坏
6、房屋局部尺寸 窗间墙、小墙段、女儿墙等是抗震的薄弱环节。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1、 构造柱 构造柱对砌体的初裂荷载无明显提高, 对砌体抗剪强度可提高10~30%,主要作 用是对墙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 变形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抗倒塌措施。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 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 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 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 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为1935年由里 克特(Richter)给出,即地震震级M为 M = logA 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有关,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放 的能量将差32倍。 ❖ 微震 —— 小于2级的地震; ❖ 有感地震 —— 2 ~ 4级地震,人能感觉到; ❖ 破坏性地震 —— 5级以上地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 强烈地震 —— 7级以上的地震。
1、房屋的体型与防震缝 参考书《建筑体型与抗震设计》[美] 平面和竖向布置应规则,抗侧力构件应均匀布置,必 要时设置防震缝,将建筑分成规则的几个部分。
2、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承重方案 纵横墙宜均匀对称,上下连续,平面内对齐;楼梯间不 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墙体不应受到削弱。
不宜采用纵墙承重方案
2008年6月2日0时59分台湾台北市发生6.0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震(8.0级);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地震(5.7级);
唐山地震
唐山市开滦煤矿救护楼,为砖混结构人字木屋架的三层楼房, 墙倒顶塌。
汶川地震
7.1 抗震设计总原则与基本要求
1. 地震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目前,
构造柱和芯柱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的构造要求
2、圈梁 设置圈梁是多层砌体房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主 要功能是增强房屋整体性。 ⑴ 提高房屋的整体性,使纵横墙体保持整体箱形结构。 ⑵ 提高楼盖的刚度和整体性。 ⑶ 抑制墙体开裂,提高变形能力和稳定性。 ⑷ 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的影响。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底部一层或两层由钢筋混凝土框 架-抗震墙承重,上部由多层砖墙承重的结构。常用于中 、小城市的临街住宅、旅馆、办公楼等建筑。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7000幢砖石结构房屋,只有 1000幢能恢复使用。 1906年美国的旧金山地震,砖石房屋破坏特别严重 1948年,苏联的阿什哈巴德地震,砖石结构的破坏和倒 塌率为70%~80%。 唐山、海城等的震后调查也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