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5)
第1章种群和群落
选修2第1章种群和群落※什么是种群?★分布在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如何表示?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样方法、样线法、标志重捕法※“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哪四种基本特征相互平衡时,种群数量才能达到稳定?★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什么是年龄结构?可分为哪三种类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量的占比※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用性引诱剂杀灭某些害虫的雄性个体的目的是?★破坏它们的正常性别比例,抑制其种群规模,降低对农林业的破坏。
※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什么是环境因子?包括哪两大类型?各有什么例子?★环境中可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水、温度、光;生物因素:天敌、传染病病原体※什么是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威胁本土物种生存的现象。
※生物入侵初期,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常常呈现何种增长?出现该增长类型的前提条件是?★“J”型增长;生活在食物充分、生存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和种内竞争的理想环境中。
※为什么入侵物种不能一直保持上述类型的增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种群数量过度增长导致空间拥挤,食物紧张,种内竞争以及疾病、捕食者的威胁等加剧。
※“S”型曲线又称为?其变化趋势为?★逻辑斯蒂曲线;增长速率先慢后快,再放缓,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用什么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是?★种群在特定的环境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K表示;K/2。
※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数学模型(图中形要改为型)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时间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A、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J”型增长和“S”型增长曲线比较模型K值无K值有K值※捕鱼的时机与产量★从D点或丁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以下是几个生态学中常用的重点名词的解释:1.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指的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
它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要素构成,包括物种、栖息地、水、土壤、气候等。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群体。
种群研究关注个体数量、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以及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
3. 群落(community):群落由不同物种组成,共同栖息在相同地域内。
群落研究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4.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的多样性。
它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对维持生命的持续演化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5.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包括物种的食物来源、栖息地要求、生活习性等,与其他物种形成互补或相互竞争的关系。
6. 演替(succession):演替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或群落的连续变化过程,从原始状态到相对稳定的高级群落。
演替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它们是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再生的重要过程。
7. 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捕食者以其他物种为食物,被捕食者则被捕食者捕食。
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能量和物质的转移方式,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8.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衡量个体、群体或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程度的指标。
它包括个体或群体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系统的负荷量,可以用来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定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3. 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 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 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二、学习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学习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自学导航】: 带着问题进课堂掌握学习主动权(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思考: 个体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种群各特征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吗?(二)种群的特征:1. 种群密度概念: 是指在________ _或________ _中的个体数。
意义: 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 _。
调查方法: 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 __法。
(1)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某杂草的种群密度, 可用_________法, 简要写出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步骤:①调查对象: 一般选取__________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②样方多少: 一般来说, 样方数量_______, 调查结果_________。
③样方大小: 对草本植物而言, 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④样方位置:要做到_________, 是取样的关键。
⑤取样方法: 法和法。
⑥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选取若干样方, 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应用_________ __法。
①应用范围: 活动能力 , 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的种群的活动范围内, 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估计种群密度。
思考:在调查种群密度时, 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有什么不同?尝试在适用对象、统计方法和注意问题上分析?2. 出生率和死亡率:⑴概念: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 占该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例。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讲解部分)
栏目索引
考点二 群落
基础知识
考点清单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① 丰富度 ,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栏目索引
三、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特点 时间长,演替缓慢
时间短,演替快速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③ 速度和方向 进行。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调查
比较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栏目索引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 方不宜太少
栏目索引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丰富。
(4)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栏目索引
二、生物的种间关系
1. 生物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数量坐标图
栏目索引 捕食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举例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怎样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怎样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物的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2)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重难点0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专题(解析版)
重难点0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专题随着疫情的全球性爆发的趋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那么对于生态系统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也是高考热点考查项目之一,该章节会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功能,把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也可能会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当然图形结合肯定是一个难点,会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生物种类;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生态系统中这一章节细节知识点很多,对于知识点的考查除了能量流动需要计算之外,其它的知识点偏向于记忆和理解,主要知识点如下:生态系统的成分: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②能量:热能、光能;b生产者:①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
②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c消费者:①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
②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d分解者: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图1中,m1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图2中,a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能,b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能,c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能,d表示该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e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表示该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所以说,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然后形成物种,各种物种之间又形成了群落。
种群与群落是包含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一、概念不同1、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2、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也称为生物群落。
二、特征不同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统计学特征。
2、群落具有的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单独所能包括的,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才能显现出来。
群落的特征主要有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1)从概念内涵上看:两者都是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从概念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种群和群落在生命系统层次中都是一个独立的层次,但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体现的特征和空间结构有“质”的差异。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落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和“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有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进化的结果。
(5)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种群与群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种群内部的变化会波及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种群的变化。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和群落
: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竞争 捕食 :猪笼草、 茅蒿菜、 狸藻
捕食:
个 体 数 1 时间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2.同种生物成体以幼体为食,是种内斗争非捕食, 同种生物没有竞争关系。 3.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吃植物也是捕食。 4.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往往不只一种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 及其对光、温度、水、 营养等的需求不同, 因此它们会处在群落 的不同高度。
植物垂直分布主要与 光照有关,动物的垂 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即一般由植物决定。
2、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 也有个别差异。 一般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 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
3.(高考试题:2007山东理综)下列选项不能 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A
4、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 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 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 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 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 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 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 是( B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种群和群落
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
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家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年生态系统所替代。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
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
种群:1.太湖中所有的草鱼 4.浙江校园里所有的樟树 6.人口普查的调查对
象
群落:2.长江中左右的生物 3.天目山上的所有植物 5.杭州西溪湿地所有的生物。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题库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2.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3.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4.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5.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6.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7.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8.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9.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10.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11.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2.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3.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4.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15.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16.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 m。
17.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书本黑体字速记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必背基础知识点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种群和群落
植物:制造营养 动物:消耗营养 微生物:分解还原森林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一个稳定的天然森林 出现乔木
出现灌木群落 多年生草本植物 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
特点:物种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多 见松、杉等。
4)草原群落 特点:草本植物、羊马为多。
5)草原群落 特点:旱生灌木为主,动物少。
6)沼泽群落
特点:花蔺、水葱为主,常有珍稀动 物分布。
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如: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种生 物以另一种生物为栖息和寄生的场所等。)
的集合体; 有分层现象;
各种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3、各种类型的群落: 群落有多种类型。 按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陆 生 群 落
水 生 群 落
4、各种陆生群落 1)热带雨林群落
特点:物种丰富,层次多。
2)常绿阔叶林群落 特点:物种丰富,多常绿乔木。
3)针叶林群落
生物在自然界中能独立生存吗?
种群 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 一定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特点: 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分、雌雄之别; 但必须是同一物种; 是个集合体,不是个体;
二、群落
1、群落: 一定地域或空间中,许多生物种群有规律地
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群落特点: 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易错点25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易错点25 种群和群落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考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多数是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不理解、建构数学模型能力较弱;不能准确获取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较弱。
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练习,训练分析模型、建构模型和转换模型能力,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注意以下细微易错陷阱,对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有所帮助。
易错陷阱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混淆各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没有掌握常见生物的调查方法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没有掌握S形和J形增长曲线的条件和特点造成错误判断;没有理解λ值减小时种群数量还在增长而造成错误判断;没有掌握K值、K/2的涵义从而不理解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3:群落的丰富度和生态位。
没有理解群落的丰富度和生态位涵义,不会利用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分析造成丢分。
易错陷阱4:群落的结构。
没有掌握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区别,无法在具体题目情境中作出正确判断而丢分。
易错陷阱5:群落的演替。
没有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无法在具体题目情境中作出正确判断而丢分。
例题1、(2022湖南·T20)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
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
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
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1种群和群落 课时训练(含答案)
5.1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三月下旬, 春暖花开, 油菜田里花儿盛开, 一片金黄, 蜜蜂在忙碌。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片田里的全部油菜可构成一个群落B.油菜花花冠鲜艳,花蜜鲜美,可吸引昆虫,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适应现象C.在这片田里,油菜是自养生物,是该农田发展方向的决定性生物D.照射在这片田里的全部太阳光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毗邻有“杭州之肾”之称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溪湿地中所有的植物构成了植物群落,简称群落B.对西溪湿地湖中的鲫鱼来说,湖中的水是它的全部非生物因素C.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从有机环境进入无机环境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D.西溪湿地之所以被称为“杭州之肾”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净化水质和空气3.生活在一个自然湖泊中的所有鱼,组成的是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4.A表示小白鼠呼吸耗氧量随其生活环境的温度不同而变化的情况;B表示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CO2产生速率与O2浓度之间关系的曲线;C表示一片小树林中,一天内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D表示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各图曲线表示不正确是( )A.B.C.D.5.蚊川书院校内河面上铺设了生态浮床(如图),种植水生美人蕉、铜钱草等观赏性好、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用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这些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A.种群B.植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6.某同学为了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把整个学校的生物作为研究对象,他研究的群体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自然环境7.某同学为了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把整个学校的生物作为研究对象,他研究的群体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自然环境8.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图甲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C.图甲中能量沿着食物链A→B→C流动,其中图乙中的b对应的是图甲中的A D.若图乙中b数量大量减少,则最初一段时间内a数量增加、c数量减少9.在上塘龙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木、鸟、昆虫、蛇等生物,这些生物统称为()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10.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广东2004生物)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 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 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 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 。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 捕食或寄生 关系是:__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 捕食 关系是: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 竞争 的种间关系是:_____。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烟草→甲种蛾(幼虫)→天敌; 。 乙种蛾(幼虫)。
可得,N= m(重捕中标志数) n(重捕个体数) M(总标志数)
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某个种群的数量, 例如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 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 其中有标志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 计,那一项不正确 C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三、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特点 1.种群的数量越来 越大,无限增长
2.增长率保持不变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A
K值:在环境条件不 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容纳量。
增长率先上升,到K/2值时最 高,然后下降到K值时为0。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
注意:(1)样方多少要适当 (2)样方要随机选取 (3)样方的大小要依植物个体的大小及个体数 量的多少确定
样方法
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五点取样法。
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用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
解析:自然选择中的分离选择,昆虫的翅会出现两种变异,一种是朝翅强的 变异,一种是朝翅弱的变异。然后经过自然选择,两种变异保留了下来,使 种群向两个方向发展,导致了种群的分裂。岛上的自然选择就是风的选择, 大风会把昆虫吹到海里,翅强的能存活,同时翅弱的由于受风面小,也能存 活。
4.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 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 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 B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 “”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 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B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 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 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2.下列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 年龄组成图。
竞争 捕食
1.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 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 是: B A.M以N为食 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 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分析 此题主要是考查捕食的概念。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捕食者。由于捕食者以被捕食者 为食,所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随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 其减小而减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由上图曲线分析出N为捕食者,M 为被捕食者,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 例:在群落演替中,一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 的时期过后,往往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 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C ) A.天敌数量减少 • B.可利用食物的增加 C.出生率降低或死亡率增加 • D.出现了其他新物种
解答:C是正确的。 A.一个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天敌数量也往往会增加; B.可利用的食物增加,种群数量也会增加; C.一个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势必会加剧,从而种群 的出生率下降或死亡率上升;形成相对稳定的阶段。 D.出现其他新物种,最可能的是破坏现有的生态平衡。
五、群 落 演 替
• 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 特点:有规律、可预测、有一定方向
演替的类型
• 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 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如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 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的演 替)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 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
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所储存
的能量至少为
kJ.
[解析]
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
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而甲螨在水中易腐败 变质。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 (1)较强 (2)B 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 烂 (3)竞争 捕食 5n 微小
种群数量
K a b
O
时间
四、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例、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D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 菌落
1.种间关系
类型 概 念 实 质 例 证 两种种群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 互利共生 依赖,彼此有利;如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受益, 对另一方受害的现象,一旦分开,寄 生生物很难存活,而寄主生活得更好 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区域内,为争夺 食物、空间而发生的斗争现象 两种生物中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为食物的捕杀现象 地衣是真菌和绿藻的共 生体;白蚁和肠道内的 多鞭毛虫等 蛔虫和人、噬菌体与细 菌 牛和羊、水稻和杂草等 猫捕食老鼠,瓢虫捕食 蚜虫
2.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 一种小鸟食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 鸟惊飞,锷鱼逃走,下列关系中,不属于 种间斗争的是 B
A.敌害与锷鱼 C.鳄鱼与小虫 B.鳄鱼与小鸟 D.小鸟与小虫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 化或成层现象。---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 光照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 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镶嵌 现象。 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
直接影响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方向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大小 和密度(直接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直接计数法 2、估算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 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009· 宁夏高考)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 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
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 吸虫器 ,理由是 。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 器 ,理由是 。
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增长 (1)此图表示_______型的种群。 幼年的 年老的 (2)该种群中_______个体多,___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不断增长 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 计划生育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__政策。
1.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B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时间K 种群大小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 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 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N=39×34÷15
2.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 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某 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 C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Ⅰ和Ⅲ D.Ⅲ和Ⅰ
3.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 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 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 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 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戊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概念
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叫种群。
例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它是由鱼苗、小鱼和 大 鱼组成;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也是一个种群,它是由 不同树龄的山毛榉组成的。
二、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
• 例: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 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 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 林,这种现象是 ( D ) • A.初(原)生演替 B.生物入侵 •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解析]
由题意可知,云杉和桦树因争夺阳
光而发生竞争,桦树因得不到阳光而被淘汰。
K
种群大小
时间
2.(2004年吉林、浙江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 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 正确的 C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