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的构建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区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府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府际关系是指不同行政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地区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跨区域之间的联动机制至关重要,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协作,形成一体化的治理体系。

构建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各级政府间的协作与合作,实现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的目标,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为此,本文将探讨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的构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2 研究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府际关系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对于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至关重要。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高效运行。

构建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具有必要性,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构建相关的步骤和实施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的重要性,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方向和建议。

2. 正文2.1 府际关系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府际关系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府际关系能够促进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府际关系可以帮助各级政府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减少政策冲突和协调成本,保障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本内容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本内容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本内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倡导和建设的战略概念,强调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以下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政治安全合作:加强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政治对话和交流,共同应对安全挑战。

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合作,推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

倡导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网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文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增进民间友谊和相互了解。

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合作: 合作推动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重大挑战。

区域治理与国际合作:建设稳定、和平、繁荣的区域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地区和平、安全和发展。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与联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该共同体的建设对于推动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跨区域协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协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POLICY区域治理跨区域协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程慧敏,钱武哲,王烨,张大明,孙牟琳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快,跨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成为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必要方式。

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多元主体治理权责模糊、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协同治理主体缺位、信息共享不完整等问题。

只有解决了跨区域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的难题,才能实现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治理;可持续发展;公共事务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0-0008-000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交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我国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加强了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跨区域的公共问题,这些跨区域公共问题的解决超出了单个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

跨区域重大公共问题的解决,迫使单一主体寻求跨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之路,使得跨区域协同治理也因此成了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结合跨区域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本文以新冠疫情期间的跨区域协同治理为例,对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跨区域的公共问题,这使得各区域的各种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行政区划边界不像之前那么严格明确,各种跨越多个行政区划的区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

跨区域公共事务的跨多个区域、单一主体解决问题难度较高等特征决定了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寻求各区域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道路。

在跨区域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阻碍了区域治理的进程,影响了区域治理的效果,影响了各区域一体化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由于区域间人口流动大,区域间的联动会使得病毒的蔓延速度加快,病毒传染的范围扩大,对于此时就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韩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理的类型任务

韩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理的类型任务

韩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理的类型任务韩国是一个高度发达且拥有较高生活水平的国家,其成功的区域发展和区域治理策略对其他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韩国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对区域治理所做出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本文将探讨韩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理的类型任务,并展示韩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与区域均衡韩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经济发展通常倾向于集中于主要城市,导致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例如,韩国政府通过引入税收和金融激励措施来吸引外资和企业投资于边远地区,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区域发展规划,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建设科技园区等措施,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提高边远地区的发展动力。

这些努力使得韩国的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二、城市化与城市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韩国面临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治理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

韩国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避免了城市过度扩张和资源浪费。

此外,政府还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和开发,确保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

同时,韩国政府注重环境保护,通过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这些努力使得韩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有序和可持续。

三、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韩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韩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同时,政府还积极投入资金和资源,改善社会福利设施,提供优质和公平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

这些措施使得韩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保障。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韩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治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授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授简介

欢迎大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专业课由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和地籍管理五门课程综合而成。

专业课总分150分中,其中五门课程均会全面的考查,所占分数每年也有所不同。

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应该抓住重点,以土地管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两门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命题的基本特点,那么它必将为你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宝贵的时间,在考研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每年真题的比例来看,有5-8个名词解释,4-8个简答,1-2道论述,但主要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中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的出题老师每年基本上固定,出题风格在几年内基本保持了一致。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历年试卷,尤其是05年至今的试卷对大家的备考会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抓重点,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说历年真题,有些题目复现率很高,绝对是重中之重。

中农85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考试没有规定的考试大纲,只列出了参考书目,2009年相对较好,给出了复习范围,对于范围以外的内容可以不必看。

具体的复习方法、重要的知识点我都会在课程中结合近年的命题规律给大家详细讲解。

相信有大家的努力加上我近年来的一些规律总结,在通信类专业综合的考试中拿下130分以上的高分并不难。

土地资源管理教授概况之——中国农业大学(2009-04-23 14:11:31)标签:教育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5名,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

张凤荣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资源科学》、《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与《土壤通报》编委。

在区政协常委会会议暨区党外代表人士协商通报会上的讲话

在区政协常委会会议暨区党外代表人士协商通报会上的讲话

在区政协常委会会议暨区党外代表人士协商通报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常委会委员、党外代表人士: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参加区政协常委会会议暨区党外代表人士协商通报会。

我代表区政协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感谢!当前,我区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我区一直强调发挥政协委员和党外代表人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告诉我们,政协委员和党外代表人士是时代的目标,历史的担当,必须认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首先,我们要紧紧围绕区发展大局,秉持全局思维,在加强协同联动、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整个区域发展更加稳步。

我们要深入调研、开展研究,在决策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其次,我们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呼声传递到区委区政府的耳中。

也要努力协调和调解各种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最后,我们要在传递信息、团结人心、宣传政策、引领风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动区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为区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常委委员、党外代表人士,本次会议旨在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工作,我们要发扬民主、尊重事实,全面深入交流,汇聚各方智慧,争取共轰一个稳步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常委委员和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履职尽责,实现更好的政治生态、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

谢谢大家!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区政协常委会委员和党外代表人士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与企业家、商户的沟通联系,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向政府反映,推动政策的改善和创新。

在促进垂直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推动横向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各领域间的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八章《区域治理理论》

第八章《区域治理理论》

表8.1
分类 1.强调治 理 是 一 种 社 会 统 治 方 式 2.强调治 理 的 过 程 特 征 学者、机构
中外学者、机构关于“治理”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
`主要观点
世界银行(1996) 一个国家为了发展而对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时运用权力的方式。 世界经济合作组 织(1996) 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而言,是由 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 式,它灵活反映了非常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 一国在所有层次上运用经济、政治和行政权力以管理它的事物,包括通过机 制、程序和机构让市民和团体得以表白意见,以及运用法律权力承担责 任和调解歧见。
(1)基于制度安排视角的“区域治理” 概念界说。郝寿义(2007)将“区域治理” 界定为:内生于一个区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 制度安排,通过这些制度安排,区域主体可 以实现区域内部的集体活动,包括设定区域 的目标和规则,制定区域公共决策,组织并 协调区域的集体活动等。
(2)基于地域空间资源整合视角的“区域治理” 概念界说。张京祥和黄晓春(2001)认为,区域治 理是一种基于地域空间资源的治理,是将经济、社 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资本、土地、劳动力、 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 地域治理概念,既涉及中央元,又涉及地区元,也 涉及非政府组织元等多组织元的权利协调,其中政 府、公司、社团、个人行为对资本、土地、劳动力、 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控制、分配及流通起 着关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资源的分 配是协调各社会发展单元的相互利益的重要方式, 因此它是政府握有的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控社 会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空 间规划与管理行动。
(2)企业 企业是区域治理的重要主体。企业一般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常趋向积极参与区域 治理,以实现其利润目标。企业参与区域治 理的目的在于希望在税收等政策方面获得一 定的优惠。此外,企业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 通,以此为公关手段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 企业形象,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三 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11 区域治理与开发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三 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11  区域治理与开发

专题十一 区域治理与开发区域生态建设[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重庆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 .气温分布图 B .降水量分布图 C .工业分布图 D .旅游景点分布图(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 .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该题实质上是考查水土流失的相关因素,解题思路是从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分析。

第(2)题,主旨词是“方法”,限定词为“获得流域年产沙量”解题思路是收取该流域内的产沙量,应在流域________设置收集池收集泥沙。

第(3)题,关键词是“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限定词为“符合水土流失规律”。

解题思路应从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上分析。

(2)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水土流失的强弱除了与坡度大小有关外,还与坡面径流量有关,因此并非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模型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运用知因索果法,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8.11.18•【文号】•【施行日期】2018.11.1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2018年11月18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分化现象逐渐显现,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机制还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

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现就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效有序运行。

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及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及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及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建议一、当前全球治理的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建立在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全球治理体系与决策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结构性调整和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议题,全球治理因此也步入机制变革的新阶段,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逐步加强。

全球治理机制的变化反映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导致全球经济重心开始“东移”,尤其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它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在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世界格局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诉求,成为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之一。

纳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G20也突破了原有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垄断全球经济事务的格局,转而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讨论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

二是全球治理议题范围扩大,非传统、突发性的全球热点问题增多。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和贸易低速增长,全球政治格局转变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进一步增多,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核安全和防扩散、贸易保护主义、粮食安全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全球性议题显著增加,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当前的全球热点治理议题还包括一些突发性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如2009年开始的欧债危机、2011年以来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这些议题与传统的全球治理议题相比,治理难度相对更大,更容易出现集体行动困境。

三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区域性治理平台和组织显著增加,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构成补充和挑战。

在全球治理出现局限和缺失的前提下,区域性治理成为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潮流。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强。

许多国家和地区正试图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技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民生建设、资源利用、社会统筹四大方面,提出一些新思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环境保护方面,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立和完善环境和资源全面保护机制。

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当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实施针对性管理,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动植物保护和自然景观恢复,以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案,以便为未来节约环境资源和保护环境打下基础。

其次,在民生建设方面,要加强区域治理,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区域能够较好地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应积极实施多项政策措施,改善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包括:建设和改善城乡公共交通,完善城乡公共环境与居住条件,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等。

第三,资源利用方面,应推进“节约资源、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的发展战略,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措施,以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实行资源税收制度,以此减少资源的浪费,控制资源的污染,同时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要加强资源管理,改善资源分配、再分配和回收等机制,把握资源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并加强资源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以便更好地控制资源的运用和流向。

最后,社会统筹方面,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统筹活动,吸收和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以社会参与、公众参与为核心的社会统筹机制,使各社会成员,特别是有需求的群体,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参与。

综上所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就是要强调环境可持续性、加强民生建设,实行资源高效利用,以及构建社会参与统筹机制。

未来,要全力推进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实施各项政策措施,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与统筹均衡,促进区域规划的高效实施,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管理的定义与目

区域管理的定义与目

02
区域管理的目标与原 则
区域管理的目标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有效管理和资源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区域合作等手段,推动区 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和治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等措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制度环境
包括产权制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场制度、行政制度等,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保障 作用。
04
区域管理的战略规划
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01
02
03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 基础和发展潜力,制定符 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区 域发展目标。
分析区域发展环境
深入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 形势、政策导向、市场需 求等因素,为制定区域发 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是对特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 、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协 调的管理,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一系列活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 有效利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
区域管理的重要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区域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 利益关系,促进资源、要素和产业的合理流动和 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 户。
06
区域管理的挑战与对 策
应对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模式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呢?首先,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一种统筹兼顾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不能只关注个别地区的发展,而要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对于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侧重发展资源型产业,并加强生态保护;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则应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主。

通过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这包括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补偿机制等。

区域合作机制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益共享机制可以确保各地区在合作发展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提高地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补偿机制则可以对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做出牺牲或承担更多责任的地区进行合理补偿,保障其发展权益。

例如,在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中,受益地区应当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经济补偿,以鼓励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再者,创新的区域治理方式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区域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建立区域发展的大数据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区域发展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此外,鼓励公众参与区域治理也是创新治理方式的重要方面。

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使区域发展决策更加贴近民众需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51ECOLOGY区域治理 作者简介:朱海鸽,1979年,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苏州思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朱海鸽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经济的发展、工厂的建设,对大气和水资源污染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本文针对现阶段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发展思考;环境污染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4-0151-0001环境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工程进行有效结合,协调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一、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在逐渐加重。

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了解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环境保护策略,并加强实施力度。

此外,在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相关技术,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督管理。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1]。

二、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优化从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后,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是最为常见的问题,同时也是最难以根治的重点问题。

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紧缺问题,也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关系

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关系

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关系
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治理概念,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区域治理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各方根据共同利益和目标,通过协商、合作和制度建设等方式,共同解决地区性问题和推动发展的过程。

区域治理注重解决地区内部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各种合作机制和政策协调,推动区域内国家间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全球治理则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通过协商、合作和制度建设等方式,共同处理全球性问题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全球治理关注全球层面的发展问题,需要各方在世界舞台上就全球性问题展开合作,制定全球性规则和机制,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互促进:区域治理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基础和支撑,全球治理可以为区域治理提供方向和指导。

区域治理可以为全球治理的实践提供经验和案例,全球治理可以为区域治理的发展提供宏观框架和政策引导。

2. 连接与衔接: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是相互连接和衔接的,区域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和制度建设,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多个层面的参与和贡献。

3. 合作和协同: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都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协同努力,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全球治理的形成和发展,而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机制也可以为区域间的合作提供框架和规范。

总的来说,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在不同层面上解决了不同范围的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为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治理的机制

区域治理的机制

区域治理的机制区域治理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实现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和协调的过程。

区域治理的机制包括制度安排、政策配套、组织协调等方面。

首先,区域治理的机制在制度安排方面,需要建立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应包括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确保对区域发展的各项要素进行规范和约束。

此外,还需要建立区域性的机构和管理体系,如区域发展委员会、区域环保局等,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监督区域内各项工作的实施。

其次,区域治理的机制需要建立政策配套体系。

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以激励和引导各方面的行为。

这些政策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

比如,对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可以推出有利于招商引资、减税降费的政策,以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推出限制性政策,以减轻环境负担。

在组织协调方面,区域治理机制需要建立各级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由于区域发展往往涉及到不同级别政府的协调与合作,因此需要建立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是跨级联席会议、区域合作组织等形式,通过各级政府间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此外,还可以建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机制,让他们参与到区域治理中来,为区域发展的决策和执行提供力量支持。

区域治理的机制还包括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的机制。

专家咨询机制是保证区域发展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环节,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公众参与机制是保证区域治理决策公开透明的重要手段,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区域治理的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和协调的过程。

这些机制包括制度安排、政策配套、组织协调、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通过建立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引入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服务技能评估考试 选择题 65题

区域发展服务技能评估考试 选择题 65题

1. 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社会稳定C. 环境保护D. 以上都是2. 区域规划的主要工具是?A. 政策制定B. 市场分析C. 土地使用规划D. 财务管理3. 区域发展项目中,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确定项目成本B. 预测潜在问题C. 评估市场需求D. 制定项目时间表4. 在区域发展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体现在?A. 提高项目透明度B. 增加项目成本C. 减少项目风险D. 以上都是5. 区域发展策略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经济、社会、环境B. 政治、文化、教育C. 科技、医疗、交通D. 以上都是6. 区域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A. 经济快速增长B. 社会长期稳定C. 环境友好型发展D. 以上都是7.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有效管理资源?A. 制定详细计划B. 加强监督控制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 以上都是8. 区域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是指?A. 经济增长惠及所有人群B. 仅关注高收入群体C. 忽视低收入群体D. 以上都不是9. 区域发展规划中,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冲突?A. 强制执行决策B. 通过协商解决C. 忽视冲突D. 以上都不是10.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A. 进行社会调查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社区反馈D. 以上都是11. 区域发展中的“绿色发展”是指?A.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环境保护D. 以上都不是12.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A. 制定长期规划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效率D. 以上都是13. 区域发展中的“智慧城市”是指?A.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B. 仅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C. 忽视城市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14.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公众参与度?A. 开展公众咨询B. 加强项目宣传C. 提高项目透明度D. 以上都是15.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一体化”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16.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A. 进行经济分析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市场反馈D. 以上都是17.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竞争力”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实力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18.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社会公正性?A. 制定公平政策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透明度D. 以上都是19.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品牌”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形象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20.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创新能力?A. 加强科技创新B.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21.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合作”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22.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风险?A. 进行风险分析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市场反馈D. 以上都是23.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治理”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与协调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24.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质量?A. 制定质量标准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D. 以上都是25.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创新”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26.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效率?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27.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协调”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28.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可持续性?A. 进行可持续性分析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市场反馈D. 以上都是29.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特色”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特点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30.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竞争力?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31.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优势”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32.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公平性?A. 制定公平政策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透明度D. 以上都是33.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挑战”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34.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适应性?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35.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机遇”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机遇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36.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灵活性?A. 制定灵活政策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透明度D. 以上都是37.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潜力”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潜在能力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38.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39.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合作”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40.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A. 进行社会调查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社区反馈D. 以上都是41.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治理”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与协调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42.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质量?A. 制定质量标准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D. 以上都是43.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创新”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44.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效率?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45.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协调”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46.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可持续性?A. 进行可持续性分析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市场反馈D. 以上都是47.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特色”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特点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48.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竞争力?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49.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优势”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50.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公平性?A. 制定公平政策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透明度D. 以上都是51.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挑战”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52.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适应性?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53.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机遇”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机遇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54.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灵活性?A. 制定灵活政策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透明度D. 以上都是55.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潜力”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潜在能力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56.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57.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合作”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58.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A. 进行社会调查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社区反馈D. 以上都是59.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治理”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与协调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60.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确保项目的质量?A. 制定质量标准B. 加强项目监督C.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D. 以上都是61.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创新”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62.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提高项目的效率?A. 加强项目管理B.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 增强项目团队能力D. 以上都是63.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协调”是指?A. 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B. 仅关注单一区域发展C. 忽视区域间的差异D. 以上都不是64. 区域发展项目中,如何评估项目的可持续性?A. 进行可持续性分析B. 分析项目报告C. 评估市场反馈D. 以上都是65.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特色”是指?A. 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特点B. 仅关注经济增长C. 忽视社会和环境问题D. 以上都不是答案:1. D2. C3. B4. D5. A6. D7. D8. A9. B10. D11. A12. D13. A14. D15. A16. D17. A18. D19. A20. D21. A22. D23. A24. D25. A26. D27. A28. D29. A30. D31. A32. D33. A34. D35. A36. D37. A38. D39. A40. D41. A42. D43. A44. D45. A46. D47. A48. D49. A50. D51. A52. D53. A54. D55. A56. D57. A58. D59. A60. D61. A62. D63. A64. D65. A。

区域协同提升方案

区域协同提升方案

区域协同提升方案摘要区域协同是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切实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加强区域治理体系建设,需制定可行的区域协同提升方案。

本文探讨了区域协同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区域协同提升方案的重要性、制定原则和主要内容,以期推动区域协同的实践和应用。

区域协同的内涵和价值区域协同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类区域主体在各自活动的同时,通过智力、资源、功能等方面的互补和协调,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改善区域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区域协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区域协同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分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效益优先型的发展模式。

2.优化经济结构。

区域协同能够根据各类主体优势和需求,促进产业间的互动和协调,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3.提升区域竞争力。

区域协同能够促进各类主体的合作和共享,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内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含量,提升区域竞争力。

4.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区域协同能够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内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区域协同提升方案的重要性制定区域协同提升方案,是加快实施区域协同战略的必要措施。

针对当前区域协同中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制定适宜的区域协同提升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加强政策协同。

制定区域协同提升方案,能够加强政策协同,协调各类政策,优化政策布局,推动区域协同的实质性进展。

2.优化资源布局。

制定区域协同提升方案,能够优化资源布局,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社会和人力等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促进人才培养。

制定区域协同提升方案,能够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区域内的各类人才,推进群体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等工作。

4.完善治理体系。

制定区域协同提升方案,能够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区域内的合作机制,提高区域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效率。

区域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治理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区域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协调各个区域间的利益和关系,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首先,区域治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存在差异,而区域治理可以帮助解决这些差异。

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以平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比如,在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资金和人才向相对欠发达地区流动,帮助这些地区快速发展。

同时,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次,区域治理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问题。

区域治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例如,通过在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和提供医疗服务,可以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区域治理还可以推动社会公平和法治建设,在促进公平竞争和打击腐败的同时,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最后,区域治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治理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规划,推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同时,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环境治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实现区域间环境的协同管理和保护。

总之,区域治理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区域治理,可以有效解决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都需要积极参与和贡献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只有通过区域治理的协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共同迈向更加繁荣、稳定和可持续的未来。

我国环保政策

我国环保政策

我国环保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也愈演愈烈。

我国作为大国之一,不断推进环保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确保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国加强了环境重点污染区域治理工作。

针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政府加强了监管,加大了对企业的惩罚力度,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如污水、垃圾等处理的补贴政策,鼓励企业或个人参与环保行动,使重点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治理。

其次,我国大力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制订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标准。

同时,企业也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国还大力推动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实践,尽可能减少对大气、水质的污染。

最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倡导全球环境治理。

我国是《巴黎协定》的签署国之一,积极承担自己的环保责任。

同时,我国
还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合作,包括共同开展环保科研、交
流环保经验、推广环保最佳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推进全球环保事
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为保护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使我们的环境更为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考点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区域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③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考点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区域差异主要内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导致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考点三、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5、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熟制\物产)②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外观)③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交通运输)④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风土人情\食物服饰\生活习惯\方言词汇\歌曲戏剧)等。

考点四、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发展阶段的产业,这些产业处于产品的加工生产环节(低附加值)。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如,乡村变城市。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7、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实施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①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②东部: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考点五、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8、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①资源短缺: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②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③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A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B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④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3)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9、发展问题:(1)由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导致区域发展问题。

(2)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考点六、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0、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A、区域位置;B、自然环境条件:a、气候;b、地形;c、水系水文特征。

C、自然资源:a、矿产资料丰富;b、水能资源丰富(比降大决定)。

②人文条件:A、生产力水平;B、经济基础;C、交通航运条件;D、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具体内容包括: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灌溉;⑤旅游;⑥土地利用;⑦提高水质等。

(3)综合治理的主要对策措施治理措施治理目的建设水利工程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便利航运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重点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考点七、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1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考点八、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山西为例)13、能源开发(以山西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①储量:丰富,2700亿吨,可开采560亿年。

②分布:广泛,占全省40%的面积③种类:齐全,全国大10煤种都有分布④质量: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煤田多为中厚煤层,煤层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械化开采。

(2)交通条件:便利,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3)市场前景:广阔,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武汉等不远。

(4)问题:①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主);②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

②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