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精)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的概念
●种: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单位,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的菌株的集合。
●典型菌株(type strain) : 最具种特征的代表菌株。(Kribbella amoyensis
sp. nov. type strain is XMU 198T )
《 The fungi 》, Ainsworth, 1973 《Ainsworth and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7版,1983年,Hawksworth ----8版,1995年, Hawksworth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书355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ubsp. pasteurianus
(三名法)
●学名(科学名):拉丁文,斜体 ●属名第一字母大写 ● 性、数、格一致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名字的应用:
Bacillus subtilis CMCC 63501 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4 Bacillus sp. Bacillus spp. ●缩写:B . Subtilis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995, Haemophilus influenzae 和Mycoplasma genetalium 最 早被测序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细菌新种发表的要求 1)在IJSB(IJS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 2)国内发表应送副本给IJSB编辑,以获
有效目录公布 3)提供模式种 4)符合命名法规要求 5)符合优先律
微生物的鉴定(精)
引言概述:微生物的鉴定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鉴定和分类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功能等方面。
微生物的鉴定对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医学诊断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正文:一、微生物的分离培养1. 选择培养基:根据待鉴定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富含营养物质的寒天培养基、蔗糖琼脂培养基等。
2. 分离培养: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如涂布法、稀释法等,将微生物分离为单个菌落。
3. 纯化培养:通过多次传代培养,并观察菌落形态和特性,将单菌落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获得纯种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1. 形态学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胞壁结构等。
2. 细胞结构分析:通过染色方法,观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核质、细胞器等。
3. 胞内含物分析:利用染色剂或特定试剂,观察微生物胞内含物,如颗粒、颜色、气泡等。
三、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1. 新陈代谢特性:通过培养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观察其代谢特性,如需氧性、产酸性、产气性等。
2. 饮食特性:测定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3. 酶活性分析:应用酶学方法检测微生物体内的酶活性,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四、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1. 16S rRNA基因测序:提取微生物的基因组DNA,并进行PCR 扩增和测序分析,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物种鉴定。
2. 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索微生物的基因组特征,如基因组大小、基因编码等。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利用具有特异性的探针标记微生物的特定序列,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五、微生物的抗生素敏感性1. 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高通量平板法,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施加在微生物生长培养板上,观察不同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章十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亚种(subspeciers):种的进一步细分,一般指其某 一民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中不同的种常在种名、署名 的加词后写上subsp.然后再写具体亚种的加词; 变种( variety):容易引起混乱; 型 form:使用中用型作为后缀;表示细菌菌株,现已 作废; 类群(group):没有分类地位非正式地指定一组具有 某些共同性状的生物; 菌株(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 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 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小种(race):涵义较乱,在不同分支学科中由不同 涵义; 相(phase):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交互变异的一定阶 段; 态(state):通常指微生物的菌落变异状态。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1st ed, 1984-1989, 分为4卷;是在《伯杰氏鉴定细菌 手册》 8th ed 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但由于当时细菌系统发育的资料仍较零碎,所以有相当一 部分类群未能科目级别分类,从实际需要出发,主要根据 表型特征将整个原核生物分为33组,33个组的划分见表。 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版本。微生物分类技术和学术理论的发 展促进了生物科学的进步。 2ed ed, 2000开始出版,分为5卷,提出完整的系统分类, 将原核生物分为:古细菌界(2门、5组、8纲、11目、17科、 63属、208种);细菌界:(16门、26组、27纲、62目、 163科、814属、4727种);反映了人们对生物系统发育的 深刻认识。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高通量鉴定技术的展望
01 基因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微生物全基因组信 息,为微生物分类与鉴定提供了新的手段。
02 自动化鉴定系统
开发自动化鉴定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大 量微生物样本,提高鉴定效率。
03 标准化与数据库建设
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分类与鉴定数据库,为高通 量鉴定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汇报人:
202X-12-24
目录
• 微生物的分类 •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 微生物的鉴定技术 • 微生物鉴定的应用 •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的挑战与展望
01
微生物的分类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具有厚重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敏感。
厌氧菌
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
革兰氏阴性菌
具有较薄的细胞壁,对青霉素不敏感。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蛋白质表达等分子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 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鉴定难以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别的微生物。例如,PCR技术和基因测序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特定的微生物。
03
微生物的鉴定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 测序,通过比对已知基因库,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基因 型。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的挑战与
05
展望
微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微生物种类繁多
微生物种类数量庞大,形态多样,给分类与鉴定带来很大挑战。
鉴定方法有限
传统的微生物鉴定方法依赖于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等,对于某些特 殊或稀有微生物可能难以准确鉴定。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需求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23
➢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1989(第一版) ➢ 1986年第一卷 :一般医学上或工业的重要的革兰
氏阴性菌 ➢ 1988年第二卷:除了放线菌之外的革兰氏阳性菌 ➢ 1989年第三卷:古细菌、蓝细菌和第一卷以外的
其余的G-菌 ➢ 1989年第四卷:放线菌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
形态学特征、 生理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从不同层次(细胞的、分子的),用不同学科(化学、物理学、遗传 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和比较不同微生 物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的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 的资料。
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 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但其基本特征仍未超脱原种范 围的一群个体。
种内某一个体可能由于突变而发生变异,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下,这种变异会在种内不断扩散,最后形成某些遗传性不同于原 种的一个群体。
变种仍能和原种进行基因交流。 变种和亚种没有本质差别,有时常混用。
指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种不同的种,有时称 小种。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界 (Kingdom) (Regnum) 门 (Phylum) (Phylum) 纲(Class) (Classis) 目(Order) (Ordo) 科(Family) (Familia)
属(Genus) (Genus) 种(Species) (Species)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种和亚种指定模式菌株(type strain); 亚属和属指定模式种(type species); 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指定模式属(type genus); 模式菌株应送交菌种保藏机构保藏,以便备查考和索取。
真菌与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真菌与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真菌和微生物是生物界中非常广泛的两类生物。
它们分别在生物体内部或外部生存、繁殖和发展,并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真菌和微生物进行准确的分类和鉴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真菌的分类与鉴定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等。
由于真菌种类繁多,分类也相对较为复杂。
根据真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将它们分为真菌门、盘菌门、接合菌门、粘菌门等。
在这些门类下面,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真菌。
例如,在真菌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有酵母菌、子囊菌、担子菌、角菌等。
在盘菌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有霉菌等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真菌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区别。
因此,在进行真菌鉴定时,需要结合特定的实验方法、鉴定技术和设备等来进行。
常用的真菌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膜层胶阻、代谢产物分析、DNA序列分析等。
其中,形态学观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真菌。
通过观察真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它们的种类。
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真菌间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较多,因此单纯地依靠形态鉴定并不十分可靠。
此时,膜层胶阻和代谢产物分析就成为重要的手段了。
膜层胶阻基于真菌的生理和代谢特点,用不同的生化试剂对不同种类的真菌膜层进行鉴定。
代谢产物分析则是通过分析不同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来进行鉴定。
此外,DNA序列分析则是新兴的真菌鉴定方法,它基于真菌DNA序列的差异进行分类和识别。
至今,DNA序列分析已经成为真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微生物是指那些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寄生生物、腐生生物和营养生物等,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体内等环境中。
它们原本被认为是一类相对简单、小巧的生物,但是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它们对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微生物的分类也非常复杂。
根据它们的细胞结构、代谢特征、营养方式、遗传物质等特征,将它们分成了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衣原体以及类支原体等几大类。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1.1.2 种(species)的概念 概念: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
同属内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 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典型菌株(type strain)→模式种(type species) 新种(species nova,sp. nov或nov sp.):权威性的分类、
例Ba2c:illu枯s 草thu芽ri孢ng杆ien菌sis (subsp) galleria
B例a2c:illu酿s 酒su酵bt母ilis椭(圆E变hr种en(be椭rg圆)酿C酒oh酵n母18)7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
1.2.3 有关学名的其他知识
2.1.1 经典鉴定指标: • 形态学特征 • 生理学特征 • 生态学特征 • 生活史,有性生殖情况 • 血清学反应 • 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 其他
2.1.2 微生物的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 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API系统) “Enterotube”系统 “Biolog”全自动和手动细菌鉴定系统
1. 获取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2. 测定各鉴定指标:各大类有各自重点指标
真菌以形态为主 酵母和放线菌则以形态与生理兼用 细菌较多使用生理指标 3. 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 分类鉴定技术四个水平:细胞形态和习性水平, 细胞组 分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或DNA水平(核酸水平)
2.1 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例如: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对噬菌体裂解反应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噬菌体型
3)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 养物都可以称为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 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 别。
《微生物学》第9章 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 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将它们划分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 元或分类群(taxon)的科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按微生物亲缘关系分群归类,了解其系统发生。 按照分类系统编制检索表(根据一种或一套特征作 为识别鉴定某种微生物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检 索表是鉴别具体某一菌种的依据。
至1994年出版第九版
1980年 书名改为《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简称
系统手册 2000年《系统手册》第二版分5卷发行
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 重要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 各个属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 方法。
2、三名法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Bacillus sp.
Bacillus spp.
三、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
1、亚种 一般是指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外,其余鉴
定特征都与模式种相同的种。 2、菌株 又称品系,它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
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农耕村落遗址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农耕村落遗址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农耕村落遗址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农耕村落遗址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农耕村落遗址
The end
(3)蛋白质水平
包括氨基酸序列分析、凝胶电泳和各种免疫标 记技术等。
(4)核酸水平
包 括 G+C mol% 值 的 测 定 、 核 酸 分 子 杂 交 , 16S或18S 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重要基因 序列分析和全基因测序。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一、名词解释:01.系统学(systematics):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和演化关系的科学。
分子系统学是检测、描述并揭示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了群体遗传结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等领域。
02.系统树: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支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支的图型也称为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03.分子系统树: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
04.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例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其具体任务有三,即分类、鉴定和命名。
05.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即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
06.鉴定(identification):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即解决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问题07.命名(nomenclature):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的过程。
08.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09.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10.标准菌株:指能代表这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
微生物分类及鉴定
菌株(品系)(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 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一种微生 物的每一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或纯分离物均可称为某菌
种的一个菌株。某一菌种内的菌株数目几乎是无数的。
菌株的名称可用字母加编号表示,字母多表示实 验室、产地或特征等的名称,编号则表示序号等数字。
物)如大肠菌群。 相(phase):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交互变异的一定阶 段; 态(state):通常指微生物的菌落变异状态。
2013-7-5 8
二、微生物的命名
1.学名(scientific name)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 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正式名字。 命名的方法:国际法规命名,即林奈氏所创立的双(三)名法。 双名法的规则: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 名人和鲜明定名年份 由两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了的其它文字组成, 属名(generic name)为名词,单数,开头字母大写,是该微生 物的主要特征。 种名加词(specific epithet) (adj.) ,首字小写,为形容词,是该微 生物的次要特征。 在出版物中用斜体,书写时在学名下划横线以表示斜体。
2013-7-5 17
③ 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 A:DNA碱基比例的测定——主要是(G+C)mol%值 B:核酸分子杂交——DNA-DNA和DNA-RNA杂交 C:16S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D: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分析
F :遗传重组
真核生物以能否进行有性生殖定义物种。 原核生物发生转化、转导、结合的物种间存在广泛的染色 体同源性。
普通的、通俗的、地区性的名字,具有简明和大众化 的优点,但往往涵义不够确切,易于重复,使用范围局 限。 如 绿脓杆菌: 铜绿假单孢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白念菌: 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金葡萄: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考研必备《微生物》第10章微生物分类鉴定
(根据现有系统确定未知微生物分类归属的过程)
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参见P339)
种
根据Carl Woese的 理论,现在还在界 之上使用域(domain)
(把全部生物先分为 古生菌域、细菌域和 真核生物域, 域下面再分界。)
(参见P346)
(参见P360)
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普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2)它们的生理功能既重要又恒定; 3)16SrRNA在细胞中含量较高、较易提取;
4)编码rRNA的基因十分稳定;
5)rRNA的某些核苷酸序列非常保守; 6)相对分子量适中。
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
(根据现有数据建立系统的过程)
命名(nomenclature):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 的名称;
(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鉴定(identification或determination):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
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
地位的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第10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第一节:细菌分类
(参见P339)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要认识、 研究和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也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
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
分类、
命名、
鉴定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 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 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 微生物进行鉴定;
第七章 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及鉴定.
其特点是随机的和非系统的。
2、数值分类法
又称表现型分类法。其原理是将多种分类依据如形态、着色性、 有无鞭毛和芽孢、生化反应、营养需要及致病性等全部等同编号, 并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和比较,从数字角度来计算细 菌间的相似值,从而确定各种细菌间的亲缘关系。即将拟分类的细 菌按其性状相似程度归类定位。其特点是采用多项分类依据。
菌株
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以有许多菌株,其主 要性状应完全相同,其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
(三) 细菌的分类方法
1、传统分类法
该方法是采用传统的双歧法进行分类,即主要依据形态特征,
其次是生理生化特征,然后在细菌的各种性状中,选择一项或数 项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基本性质,作为分类指征,在最高一级的分 类等阶上将细菌分成若干类别;然后在这些类别中选择数项次要 性状为指征,将细菌作次一等阶分类,依此类推,一直划分到种。
及蓝细菌、紫色光合细菌等。
(二) 细菌分类单元
细菌分类单位和动植物一样,也有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 类单元,其次是属。
属
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 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差异,但尚未提出差异的量化标准。
种
是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它 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 97%的两株细菌 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形 态 学 检 查
病 原 学 检 查
血 清 学 检 查
报告鉴定结果
(二)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病料的采集
正确采集病料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环节。采集病料时力求在濒死时或 死后数小时内无菌或尽量减少杂菌污染进行采集。通常可根据所怀疑病的类型 和特性来决定采取哪些器官或组织的病料。一般要求采取病原微生物含量多、 病变明显的部位,同时易于采取,易于保存和运送。如果缺乏临诊资料,剖检 时又难于分析诊断可能属何种病时,应比较全面地取材,例如血液、肝、脾、 肺、肾、脑和淋巴结等,同时要注意带有病变的部分,如怀疑炭疽,则非必要 时不准作尸体剖检。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对环境、人类健康以及生物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准确的微生物分类和鉴定方法对于研究微生物、开展微生物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分类是根据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的。
目前,微生物主要被分为以下几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细胞核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根据细菌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和环境需求等,可以将其细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它们通过孢子繁殖,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真菌可以根据生殖方式和菌丝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通过感染宿主生物来进行繁殖。
病毒可以根据核酸类型、外壳结构和感染宿主范围等进行分类。
二、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技术手段来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别微生物的种类。
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有: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来确定其分类。
例如,细菌的形态鉴定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鉴定可以通过观察菌落和菌丝结构。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生长适宜温度、代谢产物等,来判断其分类。
例如,酸碱度试验可用于区分细菌的鉴定。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测序等,对微生物的核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这种方法通常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免疫学鉴定:通过检测微生物与抗体的相互作用,例如免疫沉淀试验、免疫荧光染色等,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遗传信息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实验,来确定其分类和鉴定。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第一节
通用分类系统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一)7 级分类单元
界 门
纲
目
科
种是最基本分类单元
属 种
各级分类单元及其词尾
二、学名
微生物的种名采用林奈(1753年)所创立的双名法命名。 双名法:就是用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作为一种生物的学名。 命名规则: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 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学说
图8-1 生物界级的学说发展(阴影部分表示微生物)
植物界 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真菌界
真细菌界 古细菌界
细菌域 古生菌域
病毒界? 真核生物域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判断的主要根据:
表型特征: 形态结构——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了系统树(分子系统树)。 特点: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 关系。 真核生物域 细菌域 古生菌域
图8-2 三域学说及其 生物进化谱系树
利用16S 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伍 斯 (C.R Woese )
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三域学说观点: 现在的一切生物均由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一种小细胞慢慢 进化而来。首先分化出细菌和古生菌两个分枝,而后在古生 菌的基础上吞噬了一些其他生物如蓝细菌、α朊细菌(相当于 G―细菌)等,经过长期的内共生后,两者逐渐进化形成一种 新的生物——真核生物。 发展中新的挑战: ①认为16S rRNA和18S rRNA分子的进化难以代表整个基因 组的分子进化; ②许多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它们所表达的功能蛋白与细菌 更为接近,而不是古生菌。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答案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参考答案)一、填空:1.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加词构成。
2.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菌株。
3.1969年将生物界分成了五界,分别是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
4.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_界、_门__、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生态特性。
6.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具有相对稳定性_和易观察。
7.分类学的内容包括_细菌分类_、放线菌分类和真菌分类_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_《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8.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_形态特征_和_生理生化反应_,其中__形态特征_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_生理生化反应_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9.核酸分子杂交_和_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__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0.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11.对微生物命定学名的表示方法分双名与三名两种。
12.在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研究中,1978年由R.H.whittake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三域学说。
13.填写以下10个数据:(1) 对牛奶等进行巴氏消毒时常用 63 ℃的温度;(2)用液氮保藏微生物的温度为 -196 ℃;(3)通常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7 ℃:(4)用烘箱进行的干热灭菌温度一般为 150~170 ℃;(5)的代时一般为 17 min;(6)典型的酵母菌S.cerevisiae的代时一般为 120 min,其大小一般为~10 X ~21um 。
(7)至今已记载的微生物约 20万种(1995);(8)我国卫生部门规定自来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 3个/L ;(9)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个/ml 。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技术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技术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它们太过微小,我们无法从肉眼识别它们,因此需要鉴定与分类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微生物的鉴定是指确定某个微生物是否存在,以及确定它的身份,即属于哪一个物种。
分类是指将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也可以说是将微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
微生物的鉴定和分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不同的技术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鉴定与分类技术。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指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来确定其身份。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微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在形态学鉴定中,通常会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微生物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并通过染色方法来帮助观察微生物的细节结构。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只能确定一些较为分化的物种,对于那些形态相近的微生物,很难区分。
2. 生物化学鉴定生物化学鉴定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生化活性和代谢产物来确定其身份。
这种方法需要对微生物的生化特性进行了解,通过对不同的生化试剂产生的反应来确定微生物。
常见的生化试剂包括简单糖、氨基酸、酸碱指示剂等。
这种鉴定方法非常精确,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利用微生物的DNA和RNA序列来确定微生物的身份。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有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并且非常精确。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扩增、DNA序列分析、去氧核糖核酸(RNA)测序等。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进化关系和种群结构,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4. 培养基鉴定培养基鉴定是通过培养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生长行为来确定其身份。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区分微生物。
培养基鉴定需要一定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经验,但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定微生物。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方法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方法微生物是指在肉眼下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微生物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益处也有危害。
因此,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方法。
一、细菌的鉴定与分类方法1. 形态学方法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菌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别。
2. 染色法常用的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酸杆菌染色法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通过染色后的颜色反映出不同细菌的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
3. 生化试验法利用不同细菌对同一物质的不同反应进行分类。
比如利用MM测试葡萄糖在酵母菌中的代谢反应情况,初步判断出酵母菌的种类。
二、真菌的鉴定与分类方法1. 形态学方法真菌的形态学特征与细菌相似,包括菌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子实体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真菌的类别。
2. 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法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组成,通过分析细胞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可以对真菌进行分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扩增真菌的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真菌进行鉴定和分类。
三、病毒的鉴定与分类方法1. 组织培养法通过利用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的病变情况并检测病毒复制情况,确定病毒类型。
2. 免疫学方法利用病毒所携带的特异抗原,通过免疫学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抗原,对病毒进行鉴定和分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扩增病毒的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病毒进行鉴定和分类。
总之,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方法有多种,需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除了以上三类微生物外,还有其他微生物如真菌的一种子类物质被称作酵母菌,氧化器类蛋白與乙白酒酵母等微生物也需要进行分类和鉴定,才能最大程度地了解其性质和应用前景。
微生物分类鉴定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一、微生物鉴定的依据获得纯化的微生物分离菌株后,首先判定是原核微生物还是真核微生物,这实际上在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选择性培养基已经决定了分离菌株的大类的归属,从平板菌落的特征和液体培养的性状都可加以判定。
然后,如是原核微生物,便可根据表14-3 所示的经典分类鉴定指标进行鉴定,如条件允许,可做碳源利用的BIOLOG-GN 分析和16S rDNA 序列分析。
多项结果结合起来确定分离菌株的属和种。
表14-3 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的指标依据二、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根据目前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②细胞组分水平,③蛋白质水平,④基因组水平;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
其他三种实验技术主要是60 年代以后采用的,称为化学分类和遗传学分类法,这些方法再加上数值分类鉴定法,可称为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经典分类鉴定法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
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
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
最后,采用双歧法整理实验结果,排列一个个的分类单元,形成双歧检索表(图14-4 )。
A. 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B. 细胞大,宽度1.3~1.8mm ……………………………………… 1. 热微菌属( Thermomicrobium )BB. 细胞小,宽度0.4~0.8mmC. 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生长D. 能在pH4.5 生长…………………………………………… 2. 热酸菌属( Acidothermus )DD. 不能在pH4.5 生长………………………………………………… 3. 栖热菌属( Thermus )CC. 不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 4. 栖热嗜油菌属( 栖热嗜狮菌属Thermoleophilum )AA. 不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图14-4 双歧法检索表例样应用BIOLOG-GN 仪检测分离菌株对众多碳源的利用情况判断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近年来也时有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杀菌 高静压杀菌 高压脉冲电场(磁场)杀菌
超声波杀菌 紫外线杀菌 臭氧杀菌
(完)
1.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微生物分类的目的: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
系分群归类,排成系统,以便于人们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 交流。分为7个基本的分类单元,由上而下一次为:
常用的几种分类概念
属:介于种与科之间的分类单元。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
为一个属。
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有机体的集合,它们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
1.加强食品生产卫生。食品厂址的选择要合理,要考虑防止企业对居民区 的污染,以及周围环境对企业的污染;生产食品的车间要清洁卫生, 应完善防尘、防蝇和防鼠设施;设备清洗杀菌要彻底,并定期改造或 更换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的设备;食品加工工艺要合理;严格执行正 确的巴氏杀菌操作规程;防止杀菌后再次污染,生产用水质量要符合 饮用水的标准。
5.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要勤理发、 剪指甲、勤换衣帽等。
三、加强食品的卫生检测
生产企业要对每批产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对不合格食品 除了采取适当处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查明不合格的原因,同时 要不断改进微生物检验技术,做到快速准确地反映食品卫生质 量。
四、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属名 +
拉丁字或 拉丁化的形 容词或名词 所有格,首 字母不大写。
种名
翻译成中文时 顺序正好相反。
此外,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有时会发生同物异名或同名 异物的情况,为了避免混淆,可在种名之后附以命名人的姓 和命名年代或标明亚种等。
二、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1.细菌:《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影响最大 (美国宾西法 尼亚大学教授伯杰1923年问世,到1994年已到第九版) 。
① 食品加工者应了解原料的来源,并指导和控制原料的生产情况; ② 严格把好原料的质量检验关,杜绝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的原料入厂; ③ 最好采用本厂生产的原料,使原料的微生物数量降至最低程度; ④ 要加强原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控制好原料的贮藏温度、湿度等条件,
严格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二、加强食品企业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对食品地卫生质量有明显影响,如果卫生搞得好, 环境含菌量下降,如此可减少对食品地污染。如做好污染水、 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工作等,
第三节 控制微生物生长与食品保藏技术
冷杀菌技术:(非加热杀菌)
是相对于加热杀菌而言,指无需对物料进行加热, 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并没有升高或升高得很少,因而既 避免了食品营养成分(尤其功能生理活性成分)因热而 被破坏,又保持了食品得色、香、味的一种措施。
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现代分类学上规定种内菌株的DNA同源性 ≧70%, 变种(亚种) :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纯种,如果与典型种之间存在 某些特征的差别,而这些特征又是稳定遗传的,则可将这一纯种称为典 型种的变种。如枯草芽孢杆菌的黑色变种。
培养物: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型:自然界存在的差异较小的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类型,称为型。如结
核分支杆菌依其寄主的不同可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 菌株(品系):来源不同的同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均可称为菌株。 群:有些微生物的特征介于两种微生物之间,我们把这两种微生物及
其中间类型统称为一个群
2.分类单元的命名 命名的方法:国际法规命名,即林奈(1753年)所创立的双名法。
双名法的规则:
拉丁字或 拉丁化的名 词,首字母 要大写。
2.加强食品贮藏卫生。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场所的温度、湿度、气体等条 件。贮藏场所要保持高度清洁状态,要无尘、无蝇、无鼠和虫害。
3.加强食品运输卫生。成品出厂前要检验,直接食用的熟食品要用高度清 洁的专用工具,生、熟食品要分开运输。
4.加强食品销售卫生。要做到及时进货,防止积压,出货时保证先进先出, 过期食品要及时返货。
第九章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控制
第一节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及其污染途径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 控制微生物生长与食品保藏技术
本章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一、防止原料的污染
加工食品原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质量。没有优质的原 料,就没有优质的产品。为了获得符合微生物学标准的原料, 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八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食品学院 张华江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据估计,目前人们已鉴定命名 的约有200万种,其中微生物约有20万种。
生物分类原则
根据表型特征
形态学、生理生
化学、生态学等。重 在应用,不涉及进化 和亲缘关系。
根据生物系统发 育相关性水平
探寻进化关系,
反映生物系统发育过 程。
微生物分类学是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伍斯,提出了“三 域学说”。
三域学说及其生物进化谱系树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一、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法则 二、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一、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法则
2.真菌:马丁系统、安斯活斯系统、亚历克鲍罗斯系统等。
3.放线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编著的放线菌目分 科、分属检索表。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
1.形态学特征 2.生理生化特征 3.生态学特征 4.血清学反应 5.噬菌体分型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1.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2.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 遗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