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

合集下载

电接触

电接触
电器学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系
第五讲 电接触理论 电接触:
导体与导体之间相互接触(传递电流或电信号)。
内容提要
电接触与触头 接触电阻及其影响因素 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触头 触头材料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电接触、触头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换接触头的四种 工作状态及基本参数; 2、掌握接触电阻的组成、影响因素和工程计算公式; 3、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Rj-Uj特性,掌握触头
j
30
三、 触头的接触电阻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表面膜 尘埃膜、化学吸附膜、无机膜、有机膜 接触电阻
Kc Rj m (0.102 Fj )
式中 Fj ;接触压力;kc值:查表2-3;m值:与接触形式有关。
点接触:m 0.5; 面接触:m 1; 线接触:m 0.5 ~ 1,约为0.7。
七、为保证电接触长期稳定而可靠工作,必须做到:
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数值,
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或脉冲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焊或 松弛;
3、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接触材料损失尽量小;
4、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开的熔焊, 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损伤或变形。
8
§5-1电接触与触头
二、触头及其分类
结构:两个或以上的导体 基本要求:P35
• 电阻不大且稳定
分类
• 连接触头 (图2-1):机械方式连接
– 机械性能;总电阻小;温升;电动力
• 换接触头 (图2-2)
– 通常意义上的触头,用以接通、分断及转换电路的执 行部件,以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形式成对出现

4. 电接触

4. 电接触

式中 K 不同金属的接触系数,可查表 F 接触压力(N) 0.5 m= 0.75 点接触 线接触
0.8~0.95 面接触
Rs
HB
2 nF
经推导而得,值得相信。
当m=0.5时,两式的量纲一致,但当m取其它值时, 两者的量纲不同。 经验公示后可介绍量纲分析,模型缩比实验、巴申定律
6. 减小接触电阻的措施
3. 电接触
定义:两个导体间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而实现的 导电叫做电接触 日常的闸刀:指片式接触,面接触 高压接线 不良电接触的危害: 1. 接触处发生熔焊,造成开关拒动; 2. 收缩电动力使触头相斥而高速振动,形成间歇 电弧,使触头严重烧损。
3.1 电接触的方式
1. 固定接触:两连接导体间没有相对运动 2. 可动接触:两连接导体间 有相对运动 • 可分接触:两连接导体可连接、可分离。 开关 中的动、静触头即为可分接触 • 不可分接触:两导体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或滚 动),但不可分离。开关中的中间触头即为不可 分接触
(1)点接触:只在一个点或很小面积上的接触,如球面与球面,球面与平面 (2)线接触:只在一条线或很狭长面积上的接触,如柱面与平面,柱面与弧面 (3)面接触:大面积上的接触
• 接触压力
图4所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压 力较小时,接触电阻很大;随着 压力增大,接触电阻迅速减小; 当压力大于一定值后,接触电阻 基本不变。
3.5 典型的触头结构
• • • • • 1. 插入式(梅花瓣形式):油、SF6、真空 2. 片式(指型) 3. 端面对接式:真空 4. 滚动或滑动式触头(动触头的中间部分) 5.刀式: 负荷开关、隔离开关
课堂作业
• 解释开距、行程和超行程的含义。 • 超行程的作用是什么?

电接触理论

电接触理论

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应尽量小
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 开的熔焊,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的损伤或变形
主要研究内容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触头材料损失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熟悉各种电接触,了解电接 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 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 掌握触头间的电动斥力、熔焊与焊接力,熟悉触头材料,
了解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器开关中接触电阻所涉及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在空气中会由吸附膜发展为氧化暗膜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5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对于电接触,最关于的是膜的导电性和是否易于破坏 设电子透过势垒形成的电流密度为J,接触面之间的
电压为U
膜的隧道电阻率(面电阻率)
膜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膜电阻
绝缘膜的破坏

电接触

电接触

(2)接触形式
接触的形式很多,按触头外形的儿何形状不同,可分为点接触、线接 触和面接触三种接触的典型形式 (1)点接触:一个球面与一个平面或两个球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两 面接触于一点,所以称为点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在 个小面积内的 若干个接触点。 (2)线接触:一个圆柱面与一个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两面接触在 一条直线上,所以称线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分布在狭长区域内的若 干个接触点。断路器使用的玫瑰式触头就用于线接触。 (3)面接触两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接触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 为面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分布在若干处的很多个接触点。
Rk

2
i 1
n
2n p
i
• 在一定的接触压力下,触头材料的变形与 触头材料的特性、接触表面的曲率半径以 及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使经过精密加 工的表面也会有几个微米的凹凸不平,两 个接触面接触时总会有一个高点先接触, 继续压紧时又会有另外一些点接触,接触 点中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
(1)电接触的定义
• 两个或几个导体通过机械方式接触,从而 可以使电流通过的状态称为电接触。 • 开关设备的导电回路总是由若干个导体元 件构成,电接触是开关设备结构原理中非 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开关电器的质量 和性能指标,电接触理论是开关电器的重 要基础理论之一。
• 电力系统和开关设备中电接触的具体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在操作过程中接触处是否存在相对运动分为三大类: • 固定接触:两接触元件在工作时间内固定接触在一起,不做相 对运动,也不相互分离。两个或几个的导体连接处用螺钉、螺 纹或铆钉等紧固件压紧的机械方法固定的电接触。例如母线的 螺栓连接或铆接(又称永久接触),仪表中的塞子、插头(又称半 永久接触)等。 • 滚动和滑动接触:两接触元件能作相对滚动和滑动,但不相互 分离。例如断路器的滚轮触头,电机的滑环与电刷及电气机车 的馈电弓与电源线等。 • 可分接触:两接触元件可随时分离或闭合。这种可分接触元件 通常称为触头或触点。一切利用触头实现电路的接通和开断的 电器中都可见到这种接触类型。可分触头是开关设备中实现电 路断开(分)和闭合(合)的主要执行部件。 • 可分接触按控制电流的大小可分为:弱电流触头(1A以下), 中电流触头 (几A到几百A),强电流触头 (几百A以上)。

电接触理论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电接触理论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一、研究的目的 •确定导电斑点的最高温升及收缩区的温升分布
•斑点尺寸小,分布内表面,使得测量困难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二、 对称收缩区的jq 理论
几点假定: ✓接触内表面斑点间相距很远,之间的电位场和温度场不影响; ✓接触元件材料相同,且为均质; ✓忽略热电效应(帕尔帖效应); ✓两收缩区对称,元件间没有传热。
建立热平衡方程 Q Q1 Q2
(dj)2 dn
Aq
Aq
dq
dn
q
Aq dq
d(q dq )
dn
(dj)2 d2q
恒等式 dj dj jd2j d(jdj)
jdj jd2j dq
高阶无穷小
1 j 2
qm
dq
U
2 j
2
q
8
qm
q0
qm
U
2 j
8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三、jq 关系的应用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六、清洁对称接触的R-U 特性
清洁交叉铜棒的R-U特性
试验条件:改变电流I,测量接触 电压Uj和电流I,可以得到接触电 阻Rj与接触电压Uj之间的关系。 解释说明:
ab段:电流增加,温度升高,收 缩电阻增大;
bc段:达到材料的软化点,接触面 积增大,接触电阻显著减小;
cd段:曲线上升规律同ab段; de段:达到材料的熔化点,斑点处
6.4 jq理论和接触电压
二、 对称收缩区的jq 理论
发热量 传入量
(dj )2
Q dR
Q1
Aq
dq
dn
q
•导电斑点电位j=0,qqm等位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3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3

__
v2


v20 0 2


v20 2
__
xm v2 tm
tm

xm
__
v2
xm v20 2
2xm
v1
2xm 1 K v1
HOME
9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反跳达到最大距离 xm:
xm
l02
1 K m1v12
C
l0

触头第一次碰撞后反跳 t 时间后,动触头弹簧将被压缩的总距离为:
x l0 x x' l0 x v1t
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1
Wx 2 C
x2

1 2
Cl0

x

v1t 2
C — 弹簧刚度。
HOME
7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动触头在反跳过程中,实际的能量交换(弹簧储能变化)为:
v1
v1
2xm 1 K

xm 1
2 1 K
l02
1 K m1v12
C
l0
xm
l02
1 K m1v12
C
l0
1 2
1 K
HOME
10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考虑到动触头的预压力: F0 Cl0
xm
F02 C1 K m1v12 F0
HOME
11
设其塑性变形所消耗的能量为 WA,则触头碰撞前后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W1 W2 WA
1 2
m1v120

1 2
m1v220

第3章_电接触与触头总结

第3章_电接触与触头总结

2) 线接触: 一个圆柱面与一个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 两面接触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称线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 是分布在狭长区域内的若干个接触点。
3) 面接触: 两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接触面是一个 平面,所以称为面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分布在若干处 的很多个接触点。
1 收缩电阻: Rs n
Zn
Pt
HCl
各种金属在电解液中的电位(与氢相比较),按电位高低排
成次序,叫做电化序表。
金属 电位/V Al Zn Cr Fe Cd Ni Sn H Cu Ag Pt
-1.34 -0.76 -0.56 -0.44
-0.4
-0.2
-0.14
0
0.345
0.8
0.86
两种金属在表中的位置相隔越远,组成电池时的电动势就 越高。当电池正负电极用导线短路后将有电流I流通。在 电流流过的同时,负电极金属溶解到电解液中,造成负电 极金属的腐蚀。电动势越高,电流越大,腐蚀越严重。正 电极则不会出现这种腐蚀作用。 不同金属构成电接触时也会发生类似的腐蚀现象。如铜铝 接触、铜铁接触等。
一、接触电阻的异常恶化问题


Rj的大小直接影响触头温度及工作可靠性,设计和维护 良好的断路器, Rj不应变化太大。 新加工的触头,表面氧化膜很薄,触头接触电阻较小。 经过长期工作后,触头表面与周围介质起化学作用,接 触电阻会不断增加。为了保证触头工作可靠,在长期工 作过程中,必须保证触头接触电阻长期稳定。为此,必 须分析造成接触电阻不稳定的原因。
3-实际导电斑点
R j Rs Rm
二、接触电阻的影响因素及工程算法 1. 材料性质 构成电接触的金属材料的性质直接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 这些性质是材料的电阻率ρ,材料的布氏硬度Hb,材料的 化学性能以及金属化合物的机械强度与电阻率。

电接触与电弧

电接触与电弧

电接触与电弧(2006-12-21)第四章 电接触第一节 电接触的分类一:电接触的分类电器导电回路总是有若干部件构成。

其中,两个零件通过机械方式互相接触,而实现导电的现象,这称为电接触现象。

接触方式有三大类:(1):固定接触;(2):可分接触:1):弱电电流触点:电流在1安以下;2):中负荷触头:电流从几安到几百安; 3):强电流触头:几百安以上; (3):滑动及滚动接触二:对电接触的主要要求(1):在长期工作中,要求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的情况下,温升不能超过稳定值,接触电阻稳定。

(2):通过短路电流时。

不发生或喷溅;(3):在关合过程中要求能关合短路电流(对断路器); (4):在开断过程,要求触头在开断过程中磨损尽可能小。

对固定接触、滑动或滚动接触,只遵循前两项要求。

第二节:接触电阻一:接触电阻两个相接触的导体,通电以后,产生接触压降,说明存在着一个电阻,称为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由两部分组成,收缩电阻s R 和膜电阻m R ,即j R =s R + m R (4-3)1:收缩电阻s R由于电流收缩而引起的,一个接触点的收缩电阻为:1s R =2aρ(4-4)其中,ρ—电阻率;若电接触是由n 个接触点组成,则得:s R =1s R n=2naρ(4-5)接触点半径a 及接触点数目n 个接触点组成和接触压力有关,也与导体材料、外形尺寸和表面状态有关,即2n a H Bρπξ=(4-6)式中,H B —材料的布氏硬度; ξ—与材料变形有关的系数。

一般情况0.3<ξ<1。

当压力大时,接触处全部是塑性变形时,ξ=1。

上述二式合并得到:s R (4-7)2:膜电阻m R ,膜电阻是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组成,这类化合物主要是由于接触材料与周围空气介质如空气、油污等形成,以及水膜、污物等。

这些金属氧化物电导率很小。

其金属氧化物如表4-2所示。

氧化薄膜使接触电阻大为增加。

计算表明,其薄膜几个A (510-㎝)的氧化薄膜,几乎成为不导电的绝缘体。

电接触第一章绪论

电接触第一章绪论
2011-4-17
第1章 绪论
17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二、电接触失效的原因
3. 环境因素
• 大气环境:尘土、腐蚀性气体、温度、湿度,有 机气体都会在接触界面上造成绝缘异物的产生。
• • 在非贵金属表面易发生干腐蚀(氧化、硫化) 在潮湿环境中引发原电池反应
二、电接触失效的成因
1.
• •
材料选择:
材料对连接器可靠性的影响, 电接触材料首先要求其传导性好,然后根据不 同使用环境可靠性要求选择不同的材料
①防腐蚀能力强,则使用贵金属作表面镀层(Au) , (Au) ②要耐磨损,则使用高硬度中间层(Ni),再镀硬金(Au-Co) ③可靠性要求不太高时,则可使用锡代替金以降低成本 ④要减少电弧的影响则使用银氧化物(AgCdO,AgSnO2) ⑤对集成电路的封装材料也要考虑,从常用的封装材料PVC 塑料中释放出的HCl或室温下排出的醋酸或氨基气体 等都会对触点表面造成污染。

通过机械连接装置以达到电子连接的目的。
2011-4-17
第1章 绪论
5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
Computer & Consumer Electronics
Automotive
2011-4-17
2011-4-17
第1章 绪论
16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二、电接触失效的原因
2. 加工制造过程 ①加工过程中的过度应力可能造成接触表面 的裂缝或坑穴。 ②冲压成形后电镀的元件,由于应力释放造 成电镀表面的微孔率和缺陷的增加 ③加工装配、清洗、运输和贮藏都可能在接 触表面形成有机、无机颗粒沉淀,导致表 面膜层的生长,以至于连接器在使用中失 效。

电接触触的基本概念

电接触触的基本概念

H2

21

0.25
15
4) 不同材料的极限燃弧电流和电压
材料
银(45%湿度空气中) 银(干燥的氮气中) 银铜(10%) 铂 铂铱(10%) 钯 金 金镍(含镍5%) 钨(空气) 钼 铜 铜在氮中 碳 铑
IO(A)
0.3~0.4 0.8 0.25 0.7~1 0.8~1.1 0.6~0.8 0.38 0.5 1~1.4 0.75~1 0.4~0.6 0.6 0.01~ 0.03 0.8
5、电弧的分类(大小)

持续时间很短的电弧


小功率电弧 强电弧(大功率电弧)
(1)、持续时间很短的电弧
当触点间大于极限燃弧电压U0,触头的最小 电流大于I00(形成液体桥的最小电流I00),小于 极限燃弧电流I0,首先产生液体桥,然后产生持续 时间很短的电弧,这种短弧使阳极受电蚀,主要是 因为液体桥产
在弧光放电过程中产生游离的同时还会发生相反过程即去 游离,主要是在电极附近的电子和离子的中和及扩散。正离子 趋近电极,从电极中拉出电子并与之结合,形成中性质点。正 离子及中性质点对电极的轰击将导致电极分散与毁坏。这种冲 击、正离子能把金属原子从电极中打出来。 带电质量的扩散:由于燃烧正域与周围介质中的带电质子 的浓度不同、温度差,因此气体质点的热运动而跑出燃烧区域 ,这就叫做热离子扩散。
产生液体桥后产生大功率强电弧,主要是阳极受电蚀,冷发 射,热发射,热游离,碰撞游离,触点材料的喷射蒸发,阳极受 电子的撞击,所以阳极电蚀为主,金属转移主要从阳极向阴极。 概括: 1、火花放电,U>Ui(击穿电压270~330V),I<I0(极限燃 弧电流) 阴极受电蚀,阴极向阳极发射电子,金属转移从阴极向阳极。 2、液体桥U<U0 I0>I≥I00(0.05~0.06A,产生液体桥的最 低电流) 阳极温度高,桥拉长变细,在阳极端拉断,所以阳极受电蚀,阳 极为凹坑,阴极为针尖,阳极向阴极转移。 3、燃弧时很短的短弧 U>U0 I0>I≥I00 液体桥加短弧,阳极被电蚀,主要是液体桥产生的电蚀,阳极向 阴极转移。 4、小功率电弧 U>U0 In>I>I0 液体桥加小功率电弧,阴极受电蚀,阴极受正离子撞击而造成金 属由阴极向阳极转移。 5、强电弧 U>U0 I>In>20A的继电器、接触器 液体桥加强电弧,冷热电子发射,热游离,碰撞游离,触点 材料的喷射蒸发,所以使阳极受电蚀,金属由阳极向阴极转移。

第3章 电接触与触头解读

第3章  电接触与触头解读

固定电接触
特点:用螺丝、铆钉、夹紧件等将导电元件紧固在一 起,导电元件间无相对运动

滑动及滚动接触
特点:部分导电元件可动但不可分,接触元件间可相 互滑动或滚动

可分接触
特点:伴随导电件的闭合与分离
三种接触形式举例
(a)固定接触
(b)滑动接触
1—动接触元件,2—静接触元件
(c)可分接触
3.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7、辅助触头(Auxiliary Contact) 接在开关的辅助回路中,并由该开关用机械 方式操作的触头。
触头术语
六、触头压力与触头弹簧



触头压力还有触头初压力和触头终压力之分。 触头初压力是指动静触头刚接触时的触头接触压力,它由 触头弹簧的预压缩产生。这个预压缩很重要,避免引起触 头的“弹跳”,如果预压力不足,弹跳同样会发生,仅是 弹开的程度不同。触头关合过程的弹跳会在电弧的作用下 严重的磨损触头。 触头的终压力,是指动、静触头在闭合位置时的接触压力, 它由触头弹簧的终压缩所产生。这也是触头的一个重要参 数,它决定着触头能否在长期负荷及故障短路下都能正常 工作。对低压空气断路器,触头压力与其所通过的额定电 流可按10~50g/A取值(这是银或银基材料触头,铜触头的 为其两倍),初压力约为0.9~0.8的终压力。对高压断路器, 触头压力的校验方法后文还有述及。
一、接触电阻产生的机理

1 电流收缩 2 氧化膜 “隧道效应”

R j Rs Rm R j 接触电阻 Rs 收缩电阻 Rm 氧化膜电阻
二、接触电阻的负面影响

接触电阻
当接触电阻较大,引起发热严重,而发热严重又导致氧 化、腐蚀等的加剧,这样恶性循环就会使导电性能完 全破坏,要么接触面完全失去导电性,要么因发热严 重而熔焊。前者多发生在弱电情况下,后者多发生在 强电流导电中。 不过,在高压或低压强电开关设备中,触头的接触压 力通常都很大,膜常被压碎或自清扫,且很容易在膜 中形成106 V/lcm以上的高场强将膜击穿,因而主要是 收缩电阻的作用。 为了保证导体的温升,通常要控制接触电阻不能超过 规定的数量。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1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1

HOME
12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a 导电斑点点接触物理模型
HOME
13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等位面为一系列共焦点的椭球壳。 根据导电媒质中恒定电场与介质中静电场的相关关系:
C G
式中:G、κ — 导电煤质中的电导、电导率; C、ε — 介质中相同场的电容、介电常数。
R 1 1 G C C
HOME
10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2. 接触电阻的理论计算 1)收缩电阻:
HOME
11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物理模型: (1)接触内表面中,导电斑点的几何形状为圆形,半径为a,且a 为常数; (2)导电斑点之间有足够大的分散距离,以至于斑点与斑点之间 电流—电位场互不干扰; (3)两接触元件中,收缩区内的电流—电位场是全对称; (4)两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处处相等; (5)除导电斑点外,其余的接触表面均不导电; (6)斑点圆形平面上电位处处相等; (7)取斑点圆形平面上的电位为零。
孤立斑点a总收缩电阻的理论公式为

2Rj 2a
式中: ρ — 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 收缩电阻的物理意义: 收缩电阻的本质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接触元件
材料的电阻率成正比,与导电斑点的直径成反比。
HOME
14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一般情况下,接触内表面中,导电斑点不只一个,设有n个导电斑
电子可借助于“隧道效应”,透过薄膜而导电,这类膜由“吸 附”效应产生,故又称为吸附膜。
点,则 n个导电斑点的总电导为:
n
Gj Gji
i 1
n 2ai i 1

1

电接触理论2

电接触理论2
39
(1)触头相互趋近到接触前,因触头表面凸出 物的场增强效应,使小间隙击穿而引燃电 弧; (2)触头闭合时一个触头表面的某凸丘与另一 触头凸丘相遇,凸丘立即被电流加热气化 而引燃电弧; (3)触头闭合时当表面毛须短接立即爆炸而引 燃电弧。 (4 ) 触头闭合时产生反跳,拉出电弧。
40
41
触头断开电路,如果供给触头的电压和电流超过某一 最小值时将引燃电弧。触头从正常闭合位置开始 向断开的方向运动,因接触力逐渐减小,实际接 触面和导电面的面积减小,接触电阻相应增大。 在接触面最后分离前的一瞬间,I2R能量集中加热 最后离开点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金属体积,使其温 度迅速上升到金属的沸点而引起爆炸式的气化。 在间隙充满高温金属蒸气的条件下,可能在10-8s 以内就形成电弧。这种由触头断开电路而引燃的 电弧称之为”拉弧”。
20
21
22
23
6—4 触头闭合时的撞击产生的机械磨损
由于触头多次撞击和某些滑动导致触头表面品粒疲劳而松动, 这些松动的微粒可能因触头分开过程造成的真空吸气作用 把这些微粒堆积起来,然后,在触头闭合时的撞击下,使 堆积起来的金属微粒锤紧并硬化,于是,另一触头在撞击 时受到凸出物压入的很大应力,使材料继续向凸块转移。 在以后的闭合作用下,凸块很容易从触头表面脱落下来。 根据滑动接触的磨损理论,触头撞击接触时,至少那些很 小的金属接触斑点会产生很大的粘接力(冷焊),产生与滑 动磨损类似的过程。因此触头表面涂敷润滑剂,甚至触头 在潮湿大气中吸附水膜都能使触头机械转移和磨损减小。 如果能够使撞击松动的微粒在触头打开时随即吹走,则微 粒的堆积便不能形成因而触头的凸块转移即可避免。 在真空中,由于不存在触头打开时的吸气作用,故没有观察 到微粒的堆起,但是冷焊粘按作用往往弄得触头表面非常 粗糙。

第4章_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第4章_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2 Rs

2ai
i 1
n
( 4 12 )
若取
2ai 2nap
i 1
n
2 Rs

2nap
(4 13)
4.3.2 表面膜电阻Rb
不同的金属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下会生出各种不同的表面膜,
从膜的性质来看,表面膜主要有导电膜和绝缘膜。
导电膜的面电阻率很小,厚度极薄。这类膜由“吸附” 效应产生,故也叫吸附膜,它的膜薄由电子“隧道效应” 导电. 绝缘膜电阻率非常大,厚度较大,有氧化物、硫化物、 聚合物膜、玻璃状绝缘膜等
和膜的破坏难易程度!
膜的导电性问题:
1、 理论分析:
电子具有粒子和波动两重性质,即所谓的“波”、“粒” 二相性。由经典理论知:一层绝缘膜,不论厚度如何,电 子都不能穿过它而导电。
量子力学理论:由电子的“波”的性质,电子能透过薄膜 而导电,这个效应叫“隧道效应”。
2、 “隧道效应”的计算:
U s J ① 隧道电阻率ρs(或称膜的面电阻率):
(4)有机膜—— 漆、蒸汽,也可能来自电器本身。
金属表面膜的形成
金属表面膜的生长与材料种类、环境介质的情况,以及其它
许多复杂的情况有关。以铜和银为例说明金属表面膜的形成: 以银为例分析:
① 空气:银不易氧化;
② 臭氧:Ag2O,易清除,200℃即分解;
③ 含H2S的空气:在银表面水膜中易生成Ag2S绝缘暗
2、表面膜的存在
接触表面可能被一些导电性能很差的物质(如氧化 物)覆盖 —表面电阻R b
接触电阻的组成
接触电阻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个接触元件的收缩电阻Rs1; 接触面间的膜电阻Rb。 另一个接触元件的收缩电阻Rs2;

电接触学

电接触学

电接触学,一门研究电子可靠连接的学科“没有可靠的电子连接,就没有先进的电子学。

”阿波罗顾问J.B.P.威灵逊博士如是说。

事实证明,假如没有可靠的电接触予以保证,任何先进的电路或系统都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

本文着重介绍了电接触学科的重要必以及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和进展概况。

何为电接触学电接触学是一门研究电子可靠连接的科学。

在电子、通信或电力系统中,不仅元件之间、电路之间、设备之间乃至元件内部都需要可靠的电子连接。

传统上,称这门学科叫“电接触学”。

近年来,也有不少人称之为电子连接与内部连接系统的科学。

应用该科学理论及科研成果所制造的元件如连接器、继电器、开关、键盘、电位器、电刷与导电环等称之为机电元件,取这个名字的原意是指通过机械连接装置,以达到电子连接的目的。

连接的类型有很多:永久连接。

如焊接、压接、缠接等;半永久连接,如各种连接器,中小功率开关继电器等;滑动连接:如电刷/导电环;电弧连接,如中、小型继电器、断路器等。

电接触学在电连接中的重要意义在一个通信系统或电力传输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连接环节,任何一个连接处出现故障,都会影响系统的可靠运行。

恼人的通信系统中断,烦人的计算机错码,骇人的控制系统失灵,误事的传输图象失真,人的生活中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以及多种事故的隐患,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都与接触不良有关。

以阿波罗登月飞船为例:该飞船系统大约有一百万个接点,登月成功并保证按期返回地球,表明其接触点是完全可靠的,实际上,美国宇航局NASA为此投入了1亿美元的研究经费。

然而,要使电接触可靠并非易事。

它与其它电子元件不同,其可靠性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材料、结构与几何尺寸等参数,更由于接触点大多暴露在大气中,大气污染如尘土、腐蚀性气体、湿度、温度,都会直接影响连接可靠性。

由于电子结构小型化。

连接器的尺寸亦随之减小,外界大气污染,温度影响和电磁干扰都会造成接触不可靠。

近年研究表明,电接触故障是数字通信电路系统中产生高误码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电接触发生故障相当于在电路系统中介入了一个多变的网络,从而造成误码,这种误码大多无法用电路方法消除。

关于电接触

关于电接触

膜的性质分类:
(1)前锈膜: 它在基体金属上产生,能发展 成锈膜,故有前锈膜之称。如化学吸附的 单层氧化膜 (2)锈膜 它由阵点金属原子组成。例如氧 化物就是一种常见的锈膜。 (3)外膜 在金属表面附的一层其他物质。 例如润滑膜、水膜。
根据膜的厚度分:
(1)吸附膜 它只有一个到几个原子厚。最 典型的是单层膜。 (2)保护膜 这种膜在很薄时,停止生长,它 能阻止化学侵蚀。 (3)暗膜 这种膜能连续生长、加厚,颜色 灰暗,故有暗膜之称。在许多普通金属表 面上,例如钢,常生成这种暗膜。
在不同的接触方式,膜的破裂情况是极不相 同的。 对于两金属表面无相对滑动的接触,实际 接触面内膜的破裂呈不规则的网状分布, 膜破裂成一块块小矩形碎片,在碎片与碎 片之间,基底金属被挤压填满这些缝隙。
对于两金属表面且有相对活动的接触,当 接触斑点上的膜按压碎后,膜碎片在切线 力的作用下,产生大块剥离,在接触斑点中 形成大面积金属接触。 因此有相对滑动和无相对滑动的两类接触 中,接触斑点内膜的破裂情况和形成金属 接触的详细结构是不同的,在考虑收缩电 阻和有关特性时应该区别对待。
电接触理论
1-1 电接触的定义、现象和问题
电接触是研究固态导体与固态导体、固态导 体与液态导体、固态或液态导体与等离子 体接触过渡区中的机械现象、电现象、热 现象、化学现象的一个专门学科。 电接触含义是指导体接触过渡区产生的各种 物理、化学现象。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电接触”常指的是接 触导体的具体结构或接触导体本身,称为 “电触头”,简称触头或触点。
材料的实际硬度都不是无限大,在外力作用下,材料都会产生变形。 当外加接触力较小时,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如果接触力超过一定限度, 材料将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在外加接触力作用下,两实际金属面的 接触过程如下:两表面开始接触时只有很少的实际接触点,如图2— 4a。由于此时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单位实际接触面积受到的力非常 大,起始接触点首先产生弹性变形,然后向塑性变形过渡。由于起始 接触点变形,实际接触面积扩大, 同时两金属表面的空隙部分相互 靠近,继续产生新的实际接触点,如图2—4b,图中箭头所指为新产 生的接触点。最后,当总的实际接触面积扩大到支持力与外力相平衡 时,接触过程结束。

电接触材料的应用领域

电接触材料的应用领域

电接触材料的应用领域电接触材料是指在电气接点中用于传递电流的材料。

它们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汽车、机械制造、电气和电子工程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电接触材料的应用领域,并讨论一些新兴应用。

1. 汽车工业电接触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于传导电流、传递信号和控制各种机械系统。

制动器、启动器和发电机都依赖于电接触材料。

在现代移动中,电池、电机、自动挡操作器和发动机控制器等都使用了电接触材料。

2. 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电接触材料的另一个广泛应用领域。

这些材料用于传输信号和控制机械系统,例如起重机、机器人和机床。

电接触材料也用于制造各种开关、插头和插座。

3. 电气工程电气工程领域是电接触材料最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

这些材料用于制造电缆、继电器、断路器和变压器等电气设备。

电接触材料也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发电机电刷等新型电气设备。

5. 新兴应用除了上述传统应用领域,电接触材料在许多新兴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新型交通工具中,电接触材料被用于制造电车、高铁和磁悬浮列车等。

在新能源资源利用方面,电接触材料用于制造光伏、太阳能和风能电池等设备。

在医疗设备领域,电接触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心脏起搏器、假肢和生物电子设备等。

电接触材料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材料具有传导电流、传递信号和控制机械系统等重要功能,使得它们在汽车、机械制造、电气和电子工程等各个领域中都不可或缺。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电接触材料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和发展。

1. 5G和物联网随着5G技术的推出,物联网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电接触材料将被用于制造各种传感器和设备,用于监控各种物体的状态、位置和行动等。

电接触材料将被用于制造各种设备的电路板和传输线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通讯。

2.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另一个可能的新兴应用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电接触材料将被用于制造各种智能家居设备和控制器,以便实现家居自动化和远程控制。

电接触

电接触
导下球球心的辐
射状直线。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离超导小球中心r处的无限小段dr处的磁场强度H为:
I (1-cos) H 2 r sin
设流过导体元da中的电流为dI,则dr环受到的电动力 的大小为:
dF 0 HdIdr
方向:左手定则,垂直于dr。
§6-6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整个收缩区导体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分力互相抵消)所 受电动力总和为:
2 U j ,令其与温度无关,则得: ( m 0)= 8 2 Uj ( m 0)= m 8
式中 m是斑点a超出收缩区外导体的温度。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由魏得曼-弗朗兹定律求解,得:
T T
2 m 2 0
U
2 j
4L
当Tm » T0时,得: Tm 3200 Uj。
的热流-温度场。 具体分析其原理: 利用稳定情况下的热平 衡式: + 1 = 2 。 参考右图6-10。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对斑点,由远及近,对斑点由远及近分析:先忽略高阶 无限小并积分,积分上下限分别取:由到零, 由到m , 其中( , )为收缩区任一等位面的电位和温度。 得:
(2) xm:动触头第一次反弹能达到的最大距离。
m 1 xm l (1-k) (l0 +1tm) c
2 0 2 1
§6-4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3、 动触头达到xm的时间tm:设动触头反跳速度随时间 变化的关系为直线关系。
tm
xm
20
2
2 xm 1 1 1 k
二、电器触头的三种结构:
第1类 在动触头边装弹簧,静触头为刚性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性变形
• 球面与球面接触 • 球面与平面接触 • 弹性变形下接触面的半径 与接触压力的立方根成正 比 • 球面与球面接触时的收缩 电阻 • 球面与平面接触时的收缩 电阻
α = 0.913 Fr E
α = 1.113 Fr E
ρ
1.82
R=
3
E Fr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ρ
2.22
3
E Fr
塑性变形
• 当接触点的压强超过材料屈服强度就会出现塑性变形。压 强很大,接触面的极大部分是塑性变形时,接触点的平均 压强才可视为常数,这个平均压强称为触头材料的接触硬 度。接触硬度与布氏硬度HB不同。布氏硬度HB是在一定 压力一定的测量方法下,根据受压点塑性变形的程度来确 定的;而接触硬度H与接触压力F、接触面的半径α之间的 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2)电接触的分类
固定接触
滑动及滚动接触
可分合接触
1——动接触元件;2——静接触元件
• 上述三种接触型式中,它们共有的工作状态是接触元件闭 合接通电流。运行经验表明,当两导体相互接触流过电流 时,接触处会出现局部高温,严重时可达接触导体材料的 熔点。 • 在可分接触中,它的工作状态除闭合通电以外,还有由闭 合过渡到分离,最后切断电路,或由分离过渡到闭合,最 后接通电路,以及处于开断状态等。触头在切断或闭合电 路的过程中,触头间往往会出现电弧。电弧的温度很高, 大大超过一般金属材料的熔点或沸点。即使电弧存在的时 间很短,也会使触头表面熔化和气化,造成触头材料的损 失,或者产生触头的熔焊。因此,在以上三种电接触类型 中,工作任务最重的是可分接触。
Rk =
ρ
∑ 2α
i =1
n
ρ = 2nα p
i
• 在一定的接触压力下,触头材料的变形与 触头材料的特性、接触表面的曲率半径以 及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使经过精密加 工的表面也会有几个微米的凹凸不平,两 个接触面接触时总会有一个高点先接触, 继续压紧时又会有另外一些点接触,接触 点中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
(2)接触形式
接触的形式很多,按触头外形的儿何形状不同,可分为点接触、线接 触和面接触三种接触的典型形式 (1)点接触:一个球面与一个平面或两个球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两 面接触于一点,所以称为点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在 个小面积内的 若干个接触点。 (2)线接触:一个圆柱面与一个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两面接触在 一条直线上,所以称线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分布在狭长区域内的若 干个接触点。高压断路器使用的玫瑰式触头就用于线接触。 (3)面接触两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接触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 为面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分布在若干处的很多个接触点。
• 接触面一方的收缩电阻 • 接触点的收缩电阻为
R=ρ
ε0
C
=
ρ 4α
ρ Rk = 2 R = 2α
• 上式给出了重要的物理意义:收缩电阻的本质 就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 成正比,与接触点接触半径(导电斑点的半径) 成反比。 • 一般情况下,接触内表面中,导电斑点有n个, 在电路上是并联的关系,总收缩电阻为
U RC = I
导体电阻
接触电阻
• 接触电阻的物理实质是什么?直到上世纪初,才由电接触 学科的奠基人霍尔姆(R.Holm)做了正确的解释。他指出: 任何用肉眼看来磨得非常光滑的金属表面,实际上都是粗 糙不平的,当两金属表面互相接触时,只有少数凸出的点 (小面)发生了真正的接触,其中仅仅是一小部分金属接触 或准金属接触的斑点才能导电。当电流通过这些很小的导 电斑点时,电流线必然会发生收缩现象。电流线收缩,流 过导电斑点附近的电流路径增长,有效导电截面减小,因 而电阻值相应增大。这个因电流线收缩而形成的附加电阻 称为收缩电阻,是构成接触电阻的一个分量。 • 其次,由于金属表面上有膜的存在,如果实际接触面之间 的薄膜能导电则当电流通过薄膜时将会受到一定阻碍而有 另一附加电阻,称膜电阻(表面电阻),它是构成接触电 阻的另一个分量。 • 总起来说,接触电阻一般地应包含三个部分: 一个接触元 件一边的收缩电阻,接触面间的表面电阻,另一接触元件 一边的收缩电阻,三者在电路上是串联的关系。
• 一般来说,面接触的接触点数n最大,收缩电阻最小;点接 触n最少,收缩电阻最大;线接触的n的收缩电阻介乎两者 之间。 • 对于强电流触头,接触形式对表面电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每个接触点的受力上。当触头上外加压力一定时,由于面接 触的接触点n最多,每个接触点上的压强最小,表面电阻最 大;点接触n最少,表面电阻最小;线接触的表面电阻在两 者之间。 • 接触电阻是收缩电阻与表面电阻的总和,因此,接触形式对 接触电阻的影响就比较复杂。乍一看来,似乎面接触的接触 点最多,接触电阻应最小。其实不然,在接触压力较小时, 由于表面电阻的影响,面接触的接触电阻不一定比点或线接 触的接触电阻小。从实测数据可以发现,当接触压力很小时, 面接触的接触电阻反而更大。 • 固定接触的连接一般采用螺栓压紧,压力很大,可以采用面 接触,使接触电阻减少。可分接触的连接一般用弹簧压紧, 压力较小.考虑到装配检修的方便和工作可靠,多采用点接 触或线接触。近代高压断路器中,可分触头及滑动、滚动接 触连接又进一步使多个线接触或点接触并联使用,使接触电 阻减小.工作更加可靠,而且制造与检修也比较方便。
3.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 3.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
(1)材料性质
构成电接触的金属材料的性质直接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 这些性质是材料的电阻率、材料的布氏硬度HB,材料的化学 性能以及金属化合物的机械强度与电阻率。 根据这四方 面的性质,常用的几种金属材料在接触电阻方面的性能如下: (1)银 银的电阻率与硬度都小;银在低温下不易氧 化,高温下银的氧化物又很容易还原成金属银;银的氧化物 的电阻率也很低。从减少接触电阻角度看,银是最理想的材 料。但是.银的价格较贵,因此高压电器中常采用铜镀银或 镶银的方法。 (2)铜 铜的电阻率与硬度比银略大;在室温下,在 大气中或变压器油中铜会氧化;铜的氧化膜厚度随温度增高 而增加。从减小接触电阻看,铜是仅次于银的材料。为了减 小接触电阻,可以在铜上镀银或镶银,也可以镀锡。铜的优 点是硬度小,氧化膜的机械强度低。
RC = Rk + R f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收缩电阻
现假定: (1)接触内表面中,导电斑点的几何形状为圆形, 半径为α(故常称为导电斑点α),且α为常数; (2)导电斑点α之间有足够大的分散距离,以致斑 点与斑点之间电流——电位场互不干扰; (3)两接触元件中,收缩区内的电流一电位场完全 对称,且材料的电阻率处处相等。 在以上假定条件下,可以取一个孤立的导电斑点 α ,建立物理模型,进行理论上的定量分析。
(3)对电接触的主要要求
不良的电接触,不仅会损坏开关设备本身,而 且使电力系统发生各种事故。为了保证电接触长时 间稳定而可靠地工作,对开关电器电接触在工作过 程中的主要要求是: 1.电接触在长期通过额定电流时,温升不超过国家 标准规定的数值,而且温升长期保持稳定。接触电 阻要求稳定。 2.电接触在短时通过短路电流时,接触处不发生熔 焊、松弛或触头材料的喷溅。 3.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电磨损)应尽量 小。 4.在关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开的熔焊, 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损伤或变形。
电接触
1.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1.电接触的分类和要求
任何一个电系统,都必须将电流(作为电的信号 或电的能量)从一个导体通过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传 向另一个导体,此导体与导体的接触处常常是电信 号或电能传送的主要障碍。由电机、电器、自动元 件、仪表、计算机等级成的现代化大型复杂电系统, 例如通信系统、控制系统、拖动系统、电力系统等, 它们所包含的电接触数目往往成千上万。如果其中 一个成几个工作不正常或失执则将导致整个系统工 作紊乱甚至停顿,其后果极其严重。
F = H πα 或α =
2
• 实际接触中总会有一部分弹性变形存在
F Hπ
F α= ζ Hπ
• 塑性变形下接触面的半径与接触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 ρ ζ Hπ ρ ζH Rk = = 2 F 1.13 F
表面电阻(膜电阻)
• 电接触的接触面上总会被一些导电性能很差的物 质覆盖。由于这种原因出现的电阻增大称为表面 电阻(膜电阻)Rf。 • 接触表面的覆盖物可能是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 等。这是由于电接触材料与周围介质如空气、油 等起化学作用而生成的,也可能是落在接触表面 上的灰尘、污物或夹在接触面间的油膜、水膜等。 对于高压开关电器来说,金属的氧化物是主要的。 金属氧化物多半是半导体,电阻率很高。
(3)铝 铝的电阻率及硬度不算太高;铝的严重缺点是化 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室温条件下很容易生成又硬又厚的 氧化膜.从而使接触电阻增高。因此,铝一般只用于固定接 触,并常采用表面覆盖锡的方法来减小接触电阻。 (4)金、铂、铱等 这些贵重金属的优点是化学性能稳 定,触头表面不会产生不导电的薄膜。但是这类贵重金属材 料价格昂贵,来源稀缺,不能大量使用,—般只用于低压电 器中的弱电流触头。 (5)钨铜和钨银复合材料 以高熔点金属钨与高导电金 属铜、银采用粉末治金的方法制成的钨钢和钨银复合材料具 有导电性能好,在电弧作用下烧报小的特点,是开关电器中 广泛使用的触头材料。钨钢复合材料价格较便宜,主要缺点 是在大气中易氧化,接触电阻不稳定。适宜用在油断路器和 六氟化硫断路器中。常用的是含钨量为80%的钨铜复合材料。 钨银复合材料通常用于对接式的触头上,接触电阻稳定但耐 弧性能稍差。
2.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2.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 电流通过两导体电接触处的主要现象是接触处 出现局部高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电接触处存 在一附加电阻,称之为接触电阻。
一均匀导体通以电流 I,用电压表测量 导体上一段的电压降 U,则这一段的电 阻为
U R= I
将导体切断或对接起来形成电接触,导 体仍通以电流 I,用电压表测量导体上 同样长度一段的电压降 Uc, U 大得多, 比 电阻 Rc 也比 R 大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