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高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1.成因2.高、中、低纬环流圈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后作业一、选择题以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示气压带,表示风带,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3.图示时期,以下天文现象能够出现的是( )A.我国华北地域昼短夜长B.北极点左近出现了极夜现象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D.我国昼长夜短4.在以下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形式的是( )以下图为全球性大气环流表示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称号正确的选项是( )A.a为西南信风带B.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c为西北信风带D.d为极地西风带6.以下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收缩构成的B.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构成的C.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左近相遇D.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阴影局部为气压带,完成 7~8题。

7.图中字母与所表示的气压带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M—赤道低气压带B.M—副热带高气压带C.P—副极地低气压带D.N—极地高气压带8.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图示时节为北半球夏季B.MN之间为西北风C.MN之间为西北风D.NP之间为西南风读某月某条经线上局部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表示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区分为( )A.下沉枯燥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枯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10.图中显示的日期能够是( )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读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局部表示图,阴影局部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乙地的盛行风向是( )A.西南风B.西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2.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时节是( )A.春季B.夏季C.春季D.夏季二、综合题13.以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图(图1)和季风环流图(图2),据图回答以下效果。

第1课时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1课时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面形成_高__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___3_0_°__ 30°纬度附近高空的大气_辐__合__下__沉__,在近地面形成_高___ 气压带
副极地__低_气__压__ 带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_极__地__东_风__,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
60°
吹来的_中__纬__西__风___相遇,在60°纬度附近形成_锋__面__,此
课余活动拓展案
@《创新设计》
[思考]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是低气压带,成因是否相同?极地高气 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同是高气压带,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 不同。
10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合作探究案
课余活动拓展案
@《创新设计》
三、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气压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气压带名称
大气运动状况
@《创新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1课时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合作探究案
课余活动拓展案
@《创新设计》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综合思维)
压带、风带的分布,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
6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合作探究案
课余活动拓展案
(2)风带的分布与成因
@《创新设计》
风带
信风 带
盛行 西风

7
分布
形成原因
_低__纬___ 地区
__赤__道__低气压带与__副__热__带___高气压带之间存在着较稳定的水 平气压梯度力,驱动大气常年向_较___低__纬__度__地区运动。由于 __地__转__偏__向__ 力 和 地 面 摩 擦 力 的 影 响 , 在 南 北 半 球 分 别 形 成 _东__北__信风带和_东__南__信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高中地理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赤道低压带(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 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 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 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北纬9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 北风——极地东风带
北纬6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2.成因:
30°N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30°S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60°S
水平方向:北半球:北风
90°S
南半球:南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1.形成条件(假设): a.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b.地球自传(产生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 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 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共21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共21张PPT)

冰岛 低压
2020/6/12
15
七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 高压
2020/6/12
亚速 尔高 压
16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块状分布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020/6/12
17
探究二、季风环流
亚高洲压冷、干阿低留压申
暖、湿
印度 低压
假设3: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中心 2020/6/12
12
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020/6/12
13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30° 0° 30°
2020/6/12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14
一月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北半球冬季 1月 南半球夏季
偏南
北半球夏季 7月 南半球冬季
偏北
2020/6/12
10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 小组分析了各种气 候类型的成因与分 布关系,并进行了 各种模拟演示。读 图。回答13题。
13.当黄赤交角为0°时,该小组在模拟演示中发现M地气 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则M地所在半球及其气候 类型分别是( )
学习目标: 1.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020/6/12
2
大气环流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假设1: 地球不自转 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原因: 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
2020/6/12
3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这个假设否定掉, 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巩固练习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 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在南北纬30 30°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 ( )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 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 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假设 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
B
C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D 地表性质 均匀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百帕)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北半球
北半球的高空风
极地高压带
低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思考 冷暖两个气团相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发生什么情况? 交汇 会发生什么情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说课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大气运动》的第二节的内容,即“气压带和风带”。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等五个部分: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三维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说教法(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二)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又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地球不停地自转 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③……
季风?环流
①地球不停地自转
加考虑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③地球表面不均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谢谢!
巩固练习
.
风带分布:低纬信风带;中纬 盛行西风 带,高纬 极地东风带
请同学们讨论完成导学案【规律总结】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1、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 律? 2、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何差异?
知识补充: ①热力原因:因地面受热不均引起气压变化 ②动力原因:因气流被迫上升和下降引起气压变化
高空
近地面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N 赤道低气压带 0°
气压对降水的影响?
低气压:气流上升,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


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风的方向很少变, 一向很守“信用”,常年都是吹着一个方向。因 此,海员们称之为“信风”。在这一带海岛上的 树,被定向风吹得像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的 风向标。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 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 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 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
3、风带的风向如何判断?
1、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高低相间、南北对称)
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南北对称)
2、各气压带的形成原 因有何差异?
知识补充: ①热力原因:因地面受热不均 引起气压变化 ②动力原因:因气流被迫上升 和下降引起气压变化
所以!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景泰五中张兴林班级:高一班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延伸和运用,又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白银二中的学生,从智力因素看,基础知识较扎实,认知能力强,从非智力因素看,学习兴趣较浓,敢于表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通过学生参与演示,以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记住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分布规律和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合作探究活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上台演示环流过程理解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五、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演示法;引导分析法。

七、教学资源:导学案,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演示道具,地球仪八、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以二战期间日本利用气球造成美国火灾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形成的根本原因。

教师:简要复习热力环流,为学生探究单圈环流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学生活动:结合导学案,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完成合作探究活动一,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探究活动一: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

请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结论:________环流设问过渡: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教师点拨:不能维持。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示范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示范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2.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东非高原上的动物迁徙路线示意”图文材料,思考: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材料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

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

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特点不同。

(板书)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回顾】“气压带”【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完成下列表格。

师:总体而言,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其中,暖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案例】“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多媒体展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图,结合图文材料,思考:①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是怎样形成的?②为什么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广阔?③列举几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

材料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应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常见气候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诠释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地图、教学PPT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地理数据、图表、案例等。

3. 准备学生材料:预习作业、相关资料等。

4. 准备教学环境:确保教室设备齐全,环境舒适,适合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然后,让学生简要描述举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赤道低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地中海气候,让学生分析该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中海地区的雨季和干季,并诠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5. 实践活动:安置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了解某个具体地区的气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高爱玲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高爱玲

极 锋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零三六九 低高低高 低压上升多雨 高压下沉少雨
二、三圈环流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盛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行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 锋
60°
30°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 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
极 锋

极地高气压带

60°
低 高
30°


66°34´S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气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小结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 带的移动 ?
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地表均匀,地球自转,太阳直 射点在赤道 地表均匀,地球自转,太阳直 射点移动 地表不均匀,地球自转,太阳 直射点移动
提问:智利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 为什么向东吹从而影响到阿根廷,而不向西吹呢?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定义: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 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的特性: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课件: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课件: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位于北纬30°的气压带是( B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 位于北纬30°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4.下列各风带的风向,由低纬吹向高纬的是( C ) A.东北信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解析 信风带、极地东风带都是由较高纬度吹向较 低纬度,西风带是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解析 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 半球应是冬季。A地是盛行西风带,风从较低纬吹 向高纬,降水较多;B地是东北信风带,风从较高 纬吹向低纬,温度不断升高,难以成云致雨。C是 来自30°S附近副热带高压的暖轻气流,所以遇到来 自极地的冷重气流D时向上爬升。C与D之间形成副 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①②③如下图
(3)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极 地东风 (4)太阳直射点 北
【反思归纳】 1.单圈环流的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则在极地与赤道 间会形成单圈环流,如下图:
2.三圈环流的形成(考虑到地球自转)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 三圈环流,如下图:
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探究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探究活动】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没有形成如 下图所示的单圈环流?
(2)请动手绘图、填图: ①用箭头表示出三圈环流的方向。 ②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个气压带的名称。 ③用箭头表示三个风带的方向。
(3) 各 气 压 带 中 , 少 雨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 极 锋 是 ____________ 带 和 ____________带的气流交汇而成的。 (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将随______________的移 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________移动。 答案 (1)现实中的高空风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外, 还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受 地转偏向力作用在纬度30°附近逐渐偏转成平行于 等压线的西风,从而不能继续向两极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海南中学李文波
一、课标解读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要求如下:
1.动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动口: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动脑: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移动的原因以及对气候等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难点,也是平时检测评价与高考中常出现的重要考点之一;不仅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图像和一些活动学习,还要学会理解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条件,掌握近地面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对称的分布规律。

而且还要根据第一单元学过的地球运动知识,通过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进而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季节移动的成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形成及图示。

2、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思路: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基于课程的特点和教材的难点,重心应放在学生的“学”上面。

首先,要让学生想学。

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设计吸引,通过展示高空大气运动状况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大气运动原因;第二,要使学生易学。

教学形式力求简单,使得难点易学,通过演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从而自主归纳全球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第三,要努力促使目标的达成。

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再实践” 多媒体图式分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中达成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1.通过FLASH动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导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并画出近地面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简图。

2.接着引入思考: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面平坦、均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这时候我们学校吹什么风?(北风)为什么?
3.组织学生观看实际高空大气运动视频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将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