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功原理》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必修Ⅱ《机械功》教学设计

必修Ⅱ《机械功》教学设计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
(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两幅图的共同点
学生得出做功的两个要素:
学生区分“做工”与“做功”
学生利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机械功》教案
课题
《机械功》(鲁科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并能掌握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以及各物理量的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
与方法
通过实例及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
“例题”讲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
教师让学生交流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行为:
1、做功的概念及两个必要因素
2、三种常见不做功的情况
3、功的单位、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梳理内容,加深印象




机械功
1、机械功:物体受力,并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
2、机械功的计算:W=Fscosα
三、怎样测算功
教师活动:
让生阅读课本,归纳
(1)功的计算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3)功的单位
预设学生行为:
(1)2000n的重力并没有对车子作功。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车子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2)要计算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就要用拉力的大小乘以车子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已知车子沿拉力的水平方向前进了5m,所以还需要知道拉力的大小。

初中机械功教案

初中机械功教案

初中机械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生活中机械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推车、提水等)让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机械功?机械功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机械功的概念,强调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力×距离× cosθ)。

2. 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总功),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机械功的应用,如电梯、汽车等,让学生理解机械功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功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工程、科技等。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对机械功和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机械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功的原理教案

初中功的原理教案

初中功的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原理,知道机械做功的实质。

(2)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功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功的原理。

2. 教学难点:(1)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引入:(1)复习旧知识:回顾功和功率的概念。

(2)提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

2. 探究功的原理:(1)实验一:用手直接拉动物体上升。

(2)实验二:使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3)实验三:使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

3. 讨论与分析:(1)讨论:用手拉动物体上升时,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分析:使用杠杆、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提升物体时,动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4. 总结功的原理:(1)无论使用哪种机械,动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时,人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

(2)使用机械可以省力、省距离或改变力的方向,但机械做功的总量不变。

5. 应用举例:(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应用功的原理的实例。

(2)让学生尝试运用功的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功的原理,整理实验现象和结论。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功的原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功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机械能与功原理教案

机械能与功原理教案

机械能与功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和功的概念。

2. 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3. 知道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机械能和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机械能与功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学录像或动画资料。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概念讲解机械能:指物体由于位置、形状、速度等因素所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mv²,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高度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势能 = mgh,其中m 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功:是指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功 = 力 ×位移 ×cosθ,其中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夹角为θ。

2. 计算方法演示- 例题1:有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10m的高处自由下落到地面上,求:a) 物体下落过程中的动能;b) 物体着地时的势能。

解答:a) 动能 = 1/2 × 2kg × (0m/s)² = 0J;b) 势能 = 2kg × 10m/s² × 10m = 200J。

- 例题2:若一个表面上的力为20N,向前推一个物块2m,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夹角为30°,求所做的功。

解答:功 = 20N × 2m × cos30° = 34.64J。

3. 实验展示设置合适的实验环境和装置,将机械能和功的原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4. 实践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如: - 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计算其动能;- 若物体的势能为500J,求物体的高度;- 如果做功的力方向与位移方向夹角为90°,则功的值为多少?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机械能和功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就相关场景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5则范文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5则范文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5则范文第一篇: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

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机械功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和公式;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3. 学会应用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机械功的定义;2. 机械功的计算公式;3. 机械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2. 掌握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推车、斜面、测力计、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机械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何为机械功及其重要性。

二、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分钟)1. 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称为机械功;2. 讲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机械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力计测量在斜面上推小推车所做的功;2. 让学生计算小推车所做的机械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几道机械功的计算题目让他们练习;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应用机械功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机械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并提醒学生力与位移的方向对机械功计算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题目,鼓励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功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下节课可以结合其他物理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

《机械功》说课稿

《机械功》说课稿

《机械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功的概念概括性强,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功的概念与计算是本节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后面学习“能”和“功和能的关系”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a,会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4)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和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及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但对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力与物体的位移方向)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这里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力、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和初中关于功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机械原理教案机械的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

机械原理教案机械的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

机械原理教案机械的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的运转原理;
2.了解机械的速度波动调节方法;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机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
1.机械的运转原理;
2.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案;
2.电脑、投影仪;
3.笔记本;
4.教具。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知识(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台运转中的机械,让学生观察其运转状态和速度波动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够运转?为什么机械的速度会发生波动?
2.讲解机械运转原理(40分钟)
教师通过PPT讲解机械运转的原理,包括输入动力、传动机构、工作装置和输出物四个要素,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讲解机械速度波动调节方法(40分钟)
教师通过PPT讲解机械速度波动调节方法,包括调节输入动力、调节传动机构、调节工作装置和调节输出物四个方面,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实例演练(3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机械速度波动调节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和计算。

五、课堂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上的实例演练;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的运转原理和速度波动调节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可能
会有部分学生对机械原理还有些陌生,需要加强与实例结合进行讲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节 机械功原理学案

第三节 机械功原理学案

记录实验数据: F/N 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直接提升重物 提问: 1、 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拉力 F1 与直接提升重物的拉力 F2 相比, F1_____ F2; 拉力移动的距离 S1______S2;拉力所做的功 W1____W2; 2、是否省力?_______;是否省距离?_______;是否省功?______; 结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可以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___; (机械 功原理) 流程二:合作探究——我行,我们一定能行 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再现实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 思考:为什么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不省功? 分析: 直接提升物体,拉力只对_______做功。 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拉力不仅对物体做功,还要克服_______、_____自 重和__________做功。 所以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不省功。 建构新知: 用来提高物体的功是对我们有用,是必须做的; 有用功(W 有用):机械对_______所做的功 克服动滑轮、绳子的重力和摩擦所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 额外功(W 额):克服机械________和________所做的功 有用功跟额外功的总和是总功 总功(W 总):W 总=___________+__________; s/m 拉力 F 做的功/J
计算:本实验中有用功 W 有用 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J 本实验中总功 W 总 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J
本实验中额外功 W 额 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J 二、机械效率的概念 生活中我们总希望有用功在总功中占得比例多一些,额外功在总功中占得比 例少一些。——机械效率 自主阅读 P157 1、机械效率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符号:___________;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η ________1(填“>”“ < ”或“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 额外功不变时,增大__________; (2) 有用功不变时,减小__________; 流程三:目标精练——小步子,快反馈,学以致用促生成

高中物理 《机械功》教案(2)

高中物理  《机械功》教案(2)

机械功●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要素.2.掌握功的公式:W= Fs cosα .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4.能正确运用功的公式计算各力做功的大小.5.掌握合力做功的两种计算方法.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判断物体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2.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1.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2.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教学方法:目标导向法(皮连生)●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功的初步概念及功的正确计算,难点是对功的初步概念的正确形式和力对物体做负功的理解.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目标导向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让学生从概念的感觉到感受再到感知的逐步加深理解过程。

在学习时最好采用类比的方法,将高、初中的功的概念中不同的关键词组进行对比理解.同时要联系实际理解功的概念:如果力对物体做负功,则这个力一定表现为阻力,也常说为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同时要注意学会判定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自然界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例如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总能量守恒.人类发明了各种机械,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智能化…..这都是为了将能量转化成我们容易而且高效利用的能量形式。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我们在初中学过功的知识,知道功和能是有密切关系的.原来,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这样,通过做功的多少就可以定量地研究能量及其相互转化了.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机械功.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向一]学习机械功的定义[程序一]投影出思考题1.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举几个实例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3.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功的大小如何确定?4.如果力F的方向与位移s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应如何求解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程序二]学生阅读、讨论、解答思考题.[程序三]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概括.[程序四]重点讲解点拨:如图所示,当力F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功的求解.1.师生共同分析力F 产生的效果:[效果一]向右拉物体;[效果二]向上拉物体;2.据力F 产生的效果对F 进行分解.3.分力F 1所做的功等于F 1s ,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F 2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W 等于F 1s ,而F 1=F cos α.所以:W =Fs cos α4.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来推导:W =Fs cos α(可以提示,从位移的角度思考)教师总结:(1)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表达式为 W =Fs cos α(2)α指的是力F 和位移s 间的夹角.[目标导向二]理解功的公式:W =Fs cos α[程序一]投影第一组训练题:下图表示物体在力F 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s ,试分别计算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位移的大小都相同:F =10 N, s =2 m,角θ的大小如图中所示.1.学生解答训练题.2.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概括.甲图中:F 和s 之间夹角为π-θ=30°.所以W 甲=Fsc o s 30°=10×2×23 J=103 J 乙图中:力F 和位移s 之间的夹角为π-θ=150° 所以W 乙=Fsc o s 150°=10×2×(-23) J=-103 J 丙图中:力F 和s 之间的夹角为30°.所以W 丙=Fs cos30°=103 J丁图中:力F 和s 之间的夹角为180°.所以W 丁=Fs cos180°= -20 J[程序二]拓展讨论拓展讨论1:甲和丙图中力F 做的功相同,那么力F 对物体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对地产生的压力不同)丁拓展讨论2:乙和丙图中力F 做的功有什么不相同,那么力F 对物体产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引出“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关于力对物体做负功的两种意义等同的说法)拓展讨论3:从数学的角度来总结力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正功、负功、不做功。

机械功教学设计与反思

机械功教学设计与反思

机械功教学设计与反思在机械工程教学中,机械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力、位移和能量等关键元素,是机械运动和能量转换的基础。

因此,机械功的教学设计是机械工程师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机械功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展开,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1.明确教学目标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机械功也不例外。

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将会学到什么,为什么学这个知识点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影响。

同时,教学目标应与课程大纲和教育标准相一致。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机械功是一个相对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读书外,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

3.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机械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实践操作,因此,教学设计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项目实践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机械功的理解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机械功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1.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如果发现学生对机械功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更具体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或者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机械功的学习可以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和合作中。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机械功的知识。

高中物理:1.1机械功 教案 1 鲁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1.1机械功 教案 1 鲁科版必修2

机械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理解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的乘积叫做这个力所做的功。

会判断生活中是否做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功的两个因素是在同一个方向上的。

先定义,再实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生活与课堂物理知识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教学思想。

这节课准备的知识有,匀速运动时,合力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弹簧秤的使用。

物体受力分析。

先用斜面的使用来引入课题,从斜面三种不同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完成相同的任务时,有力与力的方向上的乘积是相同的,由此引入功的概念。

用和尚提水的故事初步感觉一下,用了力不一定做功,只有做出的贡献,也就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才算做功。

接下来分析判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是否做功。

如提水时水平走动,等,让学生领导判断是否做功,就是看这个力,及这个力的方向上有没有通过距离。

最后补充,由于惯性时,原来的力已不做功。

最后利用公式来个小计算。

在这节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讨论的方法,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体到物理对生活是如何来进行分析的,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难点:找出功的两个因素,并能区分是否做功。

机械功课堂习题卡斜面实验的记录当高度相同时,力和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的乘积(变大,不变,变小)二.物理学中我们把和的乘积叫做这个力所做的功。

功的公式是:单位是:。

思考题:(说明理由)1.打捞沉船时,浮筒上浮过程中,浮力有没有做功?2.在水平的传输带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是否有力对它做功?3.起重机把物体提高过程中,有没有力做功?水平移动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在下降的过程中,哪个力在做功?4.骑自行车时,在水平的道路上行驶时,重力有没有做功?在下坡时,重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计算题:一个人的体重为500牛,在乘座电梯过程中,从底楼到达6楼时,每层楼高3米,则电梯对人所做的功是多少?一只箱子重力为300牛,它在地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为60牛,当某人将此箱子沿地面匀速拖动3米时,他做了多少功?一.在水平方向上两个同学用同样大小的力推小车,甲是跑过去的,已是走过去的,则( )A 甲做的功多且甲的功率大B 甲做的功少且甲的功率小C 做的功一样多,但甲的功率大D 无法确定二.小朋友与大人同时从山底爬山, 两个同时到达山顶( )A W1=W2 P1=P2B W1>W2 P1>P2C W1<W2 P1<P2D W1=W2 P1<P2三.小朋友与大人同时从山底爬山,小朋友先到达山顶,大人后到达( )A W1=W2 P1=P2B W1>W2 P1>P2C W1<W2 P1<P2D W1<W2 无法确定。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8 鲁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机械功》教案8 鲁科版必修2

一.背景分析机械功的教学是一节概念引入课,而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在学习机械功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运动和力》,已经学会了力的分析,掌握了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而且分析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作用时,常常会运动一段距离的现象已较熟悉,能够对同一类事例经过分析思考,初步归纳出它们的共性。

在课堂上用举一事例,并对其中的各动作进行一一分解,从而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形成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过程由于机械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堂上我先引入机械功的概念——机械功(W)—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乍给一个概念学生当然不理解。

所以进一步解释在何种情况下,才称作了功,即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接着,结合图片,及举例向学生阐述什么情况下,是没有做功的情况:(1)有力无距离,如: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在空中;(2)有距离但没有力,如:一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匀速运动;(3)力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如:小球受水平推力作用,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此时,重力不做功。

随后,请同学举出符合以上几种可能的例子。

之后,马上做练习进行巩固:下列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小孩看着一块大石头;小孩搬动这块大石头,但石头没有动;小孩从地上搬起这块大石头;小孩搬着这块大石头,走了一段距离;小孩丢下石块。

从这道习题中马上就可以检查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接着,引出机械功的值,显然与力的大小以及该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

从而引入功的计算公式,介绍功的单位及1焦的大小。

再通过例题的分析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三.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概念新课,功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虽然只有力和距离两个物理量,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为使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形成比较深入的认识,所以尽量举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从平时熟悉的生活中,找到实体,从而很好的和抽象的物理概念结合,使学生对概念建立在已有的物理知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机械与功单元教学设计

机械与功单元教学设计

机械与功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与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机械与功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与功的物理量的计算方法;2. 了解机械与功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3. 能够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和计算机械与功的相关物理量;4. 能够设计和改进简单的机械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转换。

二、教学内容1. 机械与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机械的定义和分类1.2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3 机械与功的关系2. 机械与功的应用2.1 机械与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2 机械与功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2.3 机械与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 实验设计3.1 实验一:测量简单机械的力和位移3.2 实验二:测量机械功的大小和方向3.3 实验三:设计和改进机械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转换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设计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机械与功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法: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与功的实际测量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机械与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讨论和演示法:通过课堂讨论和示范演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机械与功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机械与功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机械与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与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机械与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测量和计算机械与功的相关物理量,实践机械与功的应用。

4. 核心讲解: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核心知识的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机械与功的内容。

机械功教学设计

机械功教学设计

机械功【教学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S=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FW⋅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通过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建立。

2.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着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实例演示:马拉着车在水平方向运动,马对车施加的拉力为水平方向,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又沿着力的方向运动,所以马对车做了功。

请学生找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根据这两个条件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做功?1.人竖直方向搬石块,石块未动。

人是否对石块做了功?人水平方向拉箱子,箱子未动,人是否对箱子做了功?结论:均未做功,依据: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2.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动。

支持力与重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结论:在运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3.服务员用力竖直向上托盘子,然后水平移动盘子。

人是否对盘子做功?妇女用力竖直向上托篮子,然后水平移动。

妇女是否对篮子做功?4.学生竖直向上背书包,在水平路面行走。

学生是否对书包做功?结论:如果力F与S方向互相垂直,力F不做功。

小结:不做功的3种情况: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二、功的大小的求法:把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W=FS 。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

1J=1N ·m 。

l J 的功等于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 距离时,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J 。

课堂例题:一个人用50N 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 的车前进2m ,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已知:N F 50=,N G 200=,m S 2=水平,m S 0=竖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东同学利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起一金属块,小东对滑轮组所做的功为500J,滑轮组对金属块做的功为400J,则:
(1)此过程中所做的总功是多少J?
(2)有用功是多少J?
(3)额外功是多少J?
(4)所做的额外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提出问题:
人们使用机械时,做的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你希望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2)、机械效率没有单位,用百分数表示。
[多媒体展示]小结内容
1、机械功的原理是
2、人们使用机械时,人对机械做的功叫;机械对物体的拉力做的功叫;克服机械自重、绳重、机械间的摩擦所做的功叫;
3、总功、有用功、额外功,三者间的关系是。
4、有用功与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是;
5、小莉同学用滑轮组匀速提起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是400J,总功是500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6、提高练习(课件)
思考并回答
观察并回答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教师巡回指导
2、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用滑轮组提起钩码时:
(1)对谁做的功是必须做的、想做的、有用的功?
(2)对谁做的功是没有用的、不想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板书二、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有用功: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必须的,这部分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人克服机械自身重力、绳重和摩擦力所做的功是没有用的、又不得不做的功,这部分功叫额外功。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的分析、讨论,深刻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三个概念的内涵;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动手、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验活动。
2、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六章第三节机械功的原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功的原理;
2)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识别;
3)初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并会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2)哪个功多?人们使用机械做功时省功了吗?不省功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一、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并说明原因:省力的机械必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而功=力×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提出问题:
1、通过刚才的实验知:人们实际使用机械做功时,人对机械做的功与机械对物体做的功并不相等,为什么?
板书三、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W有用/W总
3、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的工作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请计算在刚才实验时所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补充板书:
(1)、因为有用功是总功的一部分,W有用<W总,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即:η<1)
2、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在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提高机械效率方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突破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机械功的原理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达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目的。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G并记录;
2)按课件上的图组装。用测力计测出拉绳的力F;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记录;
注意:手拉测力计移动时,要始终保持竖直向上匀速直线运动
数据记录:课件表格(可以在放映状态下录入数据)
提出问题:
1)通过计算:比较人对机械做的功与机械对物体做的功有怎样的关系?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或3例:巩固、强化深刻理解三功,
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一块石头时(若不考虑绳重、机械间的摩擦),小明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总功是什么?(图见课件)
2、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用如图所示滑轮组通过一个大木箱把一堆沙子运往高处(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工人师傅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图见课件)
2、上一章我们又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人们使用机械的好处是什么?
3、人们使用机械时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省距离,能省功吗?
板书课题:第三节机械功的原理
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
1、用手直接匀速竖直提起钩码:
问:受对钩码做功了吗?为什么?
2、用一个动滑轮再次匀速竖直提起钩码:
问:1)动滑轮对钩码做功了吗?为什么?
教学重点
1、探究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有用功、额外功、总攻的概念,并能理解;
3、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
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对有用功、额外功、总攻、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背景
分析及设
计思路
1、学生能力起点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在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分析、应用能力。因此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与学生一起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为顺利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人对动滑轮做功了吗?为什么?
3)人对动滑轮做的功与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机械做的功与机械对物体做的功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件提示:
探究内容:人们使用机械时,人对机械做的功与机械对物体做的功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架台、绳、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一个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线绳、滑轮2个。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及预案
一、复习引入
二、讲授新课
学习探讨
实验探究
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
三、小结
四、教学效果评价
提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在物理学中怎样才说对物体做了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