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晋冀豫三省2014-2015学年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首发精品版】
晋冀豫三省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晋冀豫三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依据材料信息“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知分封制拓展了疆域,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行政管理模式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故C项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强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不是淡化,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
董仲舒鼓吹君权神授,维护了君权的合法性,材料中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既强调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又强调“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统治,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救治病人时要心境平和,对病人要心怀慈悲,无论病人贫穷贵贱,都要一视同仁。
这一言论A.以法律形式明确医师职责B.有助于培养医师的责任心C.表明唐代的医学发展迅速D.体现了孙思邈高超的医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发展。
《备急千金要方》不是法律文件,故A项错误;材料“心怀慈悲,无论病人贫穷贵贱,都要一视同仁”体现了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医术的问题,故C、D两项错误。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 ;“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早期国家诞生C.王的出现D.世袭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C符合题意。
故应选B。
2.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A.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B.“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C.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D.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答案】A【解析】考查宗法制的特点。
从材料可见,只有得氏者才能为宗,只有领主贵族才能立宗庙,并按宗法结成宗族组织。
社会下层即广大“持手而食”的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因而不行宗法。
所以说,周之宗法实即贵族的“氏族”组织法。
故应选A。
3.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分封制的特点。
由图表内容可知分封一王世子弟居多,所以A说法正确;从地域来看王世子弟主要分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C的说法正确;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所以D的说法也正确。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唐后期,扬州超过长安、洛阳,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的城市。
其最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B.扬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C.扬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D.经济重心南移3.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制度D.独尊儒术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A、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唐朝5.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议》颁布前的审批需要通过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C.富有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7.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8.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9.下列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中,对政治文明发展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C.建立陪审员制度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10.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恒心】2015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扫描版】
2014—2015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5DCADC 6-10CAABA 11-15ABACC 16-20CACDA21-25BBCAA 26-30BDCDA 31—35BBBBD 36—40AACDC41.(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2分)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
(2分)(2)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每点3分共6分)(3) 英、法、美都是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6分)42.【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末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信息:左图反映18世纪末,英国派使者米华,希望与中国发展贸易关系,而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右图反映19世纪末,中国政府已经被西方列强所控制,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4分)评析:(1)18世纪末,英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急需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2分)(2)中国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抱着“天朝上国”的迂腐观念,坚持“闭关锁国”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
(2分)(3)通过近代以来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廷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
(2分)启示:要积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开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科学技术等。
(2分)(只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特点提出符合国情的建议即可)43.(1)形象: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2015届高三四校一联历史试题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历史试题命题: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专题采访,受访者的回答中“孝顺父母,维护家族名誉”最为常见,这是受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另一代表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他们主张A.忠孝为本B.勤俭节约C.国富民贫D.藏富于民3.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4.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唐太宗认为A.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D.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5.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段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D.政府鼓励对外贸易6.王阳明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说:“人是天地的心。
”又问:“什么是人的心?”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
”王阳明解释说:“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这表明王阳明A.提出质疑权威的民主观点B.认为人心是世界的中心C.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D.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7.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法律必须把一切不断地引向一个目的,这个唯一的目的就是美德,叫作正义,这个美德通过教育实现节制或自制,人们就成为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
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附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4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12.(20分)(1)演变:由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
(3分)趋势:中国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分)(2)观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分)成就:“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5年万隆会议(2分)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大力恢复、发展民族经济。
(3分)(3)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实现和解的基础(1分)。
(4)两极格局瓦解后(1分),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1分)。
例如发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干涉叙利亚内政,造成地区形势的动荡(1分)。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结盟政策维护联合国权威,维护世界和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努力承担国际义务(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13. (20分)(1)趋势:由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清时出现较为成熟的银行。
(2分)需求: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等。
(2分)(2)特点:外国在华首先开设银行;银行多开在通商口岸;清末仿效西方清政府开设了中国自己的银行;银行各项制度不断完善(3分)影响: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便利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等。
(2分)(3)原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国民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
(4分)作用:将金属货币改为纸币,实现了货币的近代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了金融垄断;后期滥发纸币导致国民经济崩溃等。
河南河北山西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质量监测(二) 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他主张A.无为而治B.礼法并施C.严刑少恩D.以民为本25.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
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这说明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26.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
”他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过于单一B.选才不够公平公正C.难以满足政治需要D.选才范围较为狭窄27.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说明宋代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B.农业经济走向衰落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8.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力,排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
这反映出唐代A.“三教合流”的趋势加强B.思想文化的政治色彩强烈C.强化对文化的专制统治D.儒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9.创作于晚清的长篇小说《三侠五义》,第48回写“五鼠”(五义)面见宋仁宗:这些“江湖自由身”的英雄好汉见到皇帝,“心中乱跳”“匍匐在地”。
山西2014高三上学期考试题试试题解析-历史(精)
山西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
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
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C.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回答此题关键要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当粮食价格较高或较低的时候,封建统治者利用行政命令强行平抑粮价结果是适得其反,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
故选D。
A项材料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利用市场的手段调节经济,并未涉及到农商关系;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王夫之的经济思想。
3.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
这表明当时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 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 D.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介绍了票号的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首先排除;A和C项分别错在“最”和“完全”上,过于绝对;票号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是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商帮。
4.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豫晋冀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历史
豫晋冀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特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
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可用来说明A.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B.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C.经济政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26.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27. 1859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欲请洋人担任广州海关负责人时奏称:“粤海关税务近年征收未见起色……惟有仿照上海办法,用外国人治外国人,语言通晓,底蕴周知,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于税务必有裨益。
”此奏折A.所述办法是对强敌经济侵略的妥协之举B.体现了晚清时期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平衡C.反映了广州海关控制权巳落人洋人之手D.折射出清政府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28. 1883年,《宇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晋冀豫三省联考历史选择题
晋冀豫三省联考历史选择题一、选择题1、有古诗云:“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此诗意在A、鼓励战士勇建军功B、鼓励青年勤学入仕C、歌颂科举公正公平D、倡导重用文臣治国2、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能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
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3、“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
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发过来”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C、结合事实进行具体分析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6、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B、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7、2012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这是一项由教育部、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A、民族自治区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B、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必须与时俱进C、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D、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8、克里斯提尼时期,五百人会议的职责是向选民大会提供法案,后者每年约集结四十次以履行其职责。
被提议的法案可能被通过、驳回或者发回“会议”进行修订。
这表明A、五百人会议的职责尚不明确B、政治决策现有民主再有集中C、选民大会实为国家权力机关D、希腊奴隶制度逐步确立起来9、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习”现象,如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则以格劳秀斯韦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
豫晋冀三省高三历史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豫晋冀三省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2015.12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2.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
而应该“以丧礼处之”。
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思想主张【解析】材料中“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
而应该“以丧礼处之”明显说明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与“胜而不美”相符,故A项正确;以和为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是隐于山野,故C项错误;上善若水,刚柔并济属于辩证法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3.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
这反映出(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市场管理【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市场垄断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市场管理,不是经济发达,故B项错误;《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
山西省2014届高三模拟训练历史试题(5)
高三模拟训练历史试题(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扬州调研)图一和图二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3.(2013·青岛模拟)封泥又叫“泥封”。
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
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结论是( )A.西汉地方上继承秦朝制度 B.西汉初年分封同姓王C.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4.有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指( ) 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6.(2013·北京模拟)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7.(2013·河南三市模拟)《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盟校期末联考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盟校期末联考 高 三 历 史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
考试时间 100 分 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 要求的。
) 1.电视剧《三国》中有这样的场景:曹操向汉献帝引荐刘备,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 王之后”, 汉献帝让人查看宗族世谱印证, 刘备为叔, 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
其中宗族世谱记录的内容所反映的制度是 (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A.分封制 袭制 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A.专制皇权 农民的控制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世1 / 193.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 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这里的“人民”是指 (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
B.雅典妇女 C.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人A.奴隶4.比较法学者彼得· 克鲁兹认为: “在公元前 2 世纪罗马进行地区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 它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造就了几近完美的一个制度,即罗马法,它具有 适应性,持久且实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
A.罗马法的形成得益于对希腊的征服 且实用 C.罗马法渊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和哲学 明 5.《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 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从材料判断, 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D.罗马法的发展得益于古希腊文 B.罗马法因其自身的完美而持久A.抑制土地兼并 C.巩固北魏统治6.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 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10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二调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6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60分)1.《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
钧:均等。
)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3.《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5.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
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 分封制B. 三省六部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7.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