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盲目扩张之忧

合集下载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对一个家庭来讲,关系到一家的幸福;对学生个人来讲,关系到一生的前途。

尽管大家都希望教育越办越好,但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悖论。

(一)近年来教育形势大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均有较大进展。

但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仍然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而且出国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过去是怕考不上大学而送孩子出国学习,现在是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学习。

许多家长反映,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多,限制过死,束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

由于怕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要早一点送到国外去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许多校长、老师口头上说提高教育质量,但把教育质量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做着违背提高质量的事,增加学生负担,进行机械的训练,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某些地方干部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给学校、教师施加压力,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

要知道,升学率是一个常数,每年全国升学率都有一个定数。

甲学校提高了,乙学校就会降低,不可能每所学校都年年提高。

追求升学率就像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污染了环境,将来治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三)一方面规定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作业,另一方面教师又布置了许多家庭活动,甚至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许多家长觉得苦不堪言;一方面学校减少了学生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家长又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

总之,教师和家长一起,不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不让孩子有自由的游玩活动,不相信孩子需要在玩耍中成长。

(四)教育部门一方面规定减少学生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布置各种测评,虽说是抽样,但学校班班要准备,结果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

教育质量的监测是需要的,但要不要用考试的方法来测评?用这种方法监测还是一种分数思维,依然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国家明文规定不以分数排队,但有些地区仍然半公开地按分数对学校排队,学校也按分数对学生排队。

中国式教育的危害

中国式教育的危害

中国式教育的危害一、“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丧失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

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目中无人、不把人当人,已经成为现代考试制度的重要特点。

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许多城市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

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

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指标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从外部来看,一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

袁振国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小学教育从1996年的3.5倍扩大到2002年的3.85倍,普通初中教育从1996年的3倍扩大到2002年的3.39倍,高中教育从1996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2.92倍。

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

2003年,上海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是3715元,为贵州418元的8.89倍。

三、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

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数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有的城市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算差。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然而,我们观念中长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理念已成为顽瘴痼疾,导致教育理念异化,教育实践被简单化为“考高分、拿文凭”的过程,严重阻碍了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以成人”和实现全面发展。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契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广大家长不能把是否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作为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的中心任务不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而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遏制盲目“造城”之风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遏制盲目“造城”之风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遏制盲目“造城”之风荒草丛生的工业园区、夜晚一片漆黑的居民小区、常年寂寥的新建城区……一幕幕场景,诉说着“造城热”之痛。

日前有调查显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个新城新区,圈地造城、围海造城、削山造城等更是蜂拥而起。

劳民伤财、遗患甚多、愈演愈烈的盲目“造城”之风,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更应看到,城市建设事关重大,必须慎重对待、科学谋划。

新城新区建不建、怎么建、建多大,需要求真务实、尊重规律、倾听民意,才能把城市建好,把好事办好。

大造新城、滥建新区的做法,既脱离地方实际,又违背客观规律,更无视百姓呼声。

一哄而上的“造城”热潮中,一些地方或缺乏充分论证匆匆拍板,或不管财力现状盲目扩张,或贪大求洋相互攀比,投入不厌其多、标准不厌其高、速度不厌其快。

表面上热火朝天,却暗藏不测之忧,带来无穷后患。

从脆弱的产业支撑到滞后的公共设施,从巨大的资源浪费到沉重的债务负担,人为“造城”早已与城市发展初衷背道而驰,陷入有投入无产出、有投资无效益、有冲力无后劲的困境。

“造城”之风是一面镜子,既反映了单纯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折射出一些干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一些人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造声势、图虚名,动不动就要搞“国际化大都市”,散发着形式主义的气味。

一些干部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最后拍拍屁股走人,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

至于“造城”过程中追求富丽堂皇、挥霍无度,甚至让楼堂馆所搭顺风车,则闪现着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子。

“造城”之风,就是发展中的“四风”问题。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地方问题很多,却硬是看不见问题、找不到问题,自我感觉良好。

其实,像这类现实危害深、群众意见大的“造城”之风,就是很大的问题,此事当抓、此风当刹!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异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不然就会犯历史性错误。

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

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

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谢谢主席,感谢评委及在座各位。

在政府面对教育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倍感压力的情况下,“教育产业化”应运而生。

而社会反响褒贬不一,利弊评价众说纷纭,我方观点认为,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是为了人与社会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教育产业化则是以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市场手段来帮助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不排斥公共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弥补费用短缺的一种教育改革模式。

我方承认,教育产业化以后,学校的目的就并非只是单纯的教书育人了,盈利确实也是它的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推广教育,盈利是注资企业考虑的事,并不会因此分散老师的精力,不妨碍教育学生。

而且这种盈利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企业注资去培育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利用他们的能力为自己谋利。

诚然,教育产业化利弊并存,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教育产业化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在于它提早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可能会使学生由单纯的为了得到知识而学习变为为了今后的工作利益而学习,给学生灌输了一种利益观。

但是学生终将步入社会。

无论学习初始目的是什么,我们都达到了我们的最终目标,其结果的优劣我们无从得知。

下面我们来看看教育产业化的好处。

首先,从人才的数量角度来看,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扩大教育受众,实现人才数量的最大化。

社会资金注入教育产业后,教育集团财力增加,就可以拓展办学规模,增加授课机构,让更多的人加入受教育的群体中,从而增加人才数量,并且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其次,从人才的质量角度来看,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水平,实现人才质量的最大化。

因为产业化以后,学校的运营与科研的经费不仅仅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而可以通过后勤承办,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获得资金以为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并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人才。

最后,从人才的方向角度来看,教育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引入社会资源之后,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按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且缺少的人才,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培育精钻形人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教育公平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公平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公平:挑战与机遇》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它关乎着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机会,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在当今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1. 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及丰富的教育课程。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简陋,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参差不齐,这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

例如,一些大城市的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而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学生们可能还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

2. 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也给教育公平带来了严峻挑战。

城市里的学校通常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流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此外,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往往缺乏这些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种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 家庭背景差异家庭背景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如聘请家教、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购买大量的学习资料等。

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可能面临辍学的风险。

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孩子的教育。

高学历的家长通常更重视孩子的教育,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学习指导和支持,而低学历的家长可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4.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教育公平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优质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学校,而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却无法享受到这些资源。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一些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另一些学生则只能接受相对较差的教育。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问题及其启示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问题及其启示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问题及其启示[摘要]印度独立以后,高等教育规模盲目扩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大规模失业、人才外流、教育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这些问题若解决不好,就会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充应该从印度的教育实践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印度独立以后,高等教育走向规模不断扩大之路。

1947年,印度只有19所高等院校,到1998年增加到10784所,在校生数达707.8万,教师人数从1950年的2.1万上升到1991年的25.6万。

就学生入学人数而言。

与西方国家相比,印度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也是较快的。

在1950—1970年20年间,西方增长最快的国家瑞典年均增长率为8.5%,美国为4.7%,日本为5.5%,而印度高达13.4%。

由于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没有得到有力的协调和控制,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大膨胀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学毕业生失业。

据统计,1950年,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万,到1961年,在职业介绍所登记的大学录取生求业人数为46.3万,占所登记的求业人数的78.5%;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登记求业人数5.6万,占9.5%。

1987年,前者人数上升到974.4万,占所登记的求业人数的58.2%;后者人数上升到281.5万,占16.8%。

独立以后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失业情况是非常严重的。

失业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使大量优秀毕业生流失国外,造成人才外流。

2.人才外流。

人才外流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大量人才外流,不仅造成国家教育的浪费,而且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人才奇缺的状况。

相比之下印度人才外流问题更加突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就有一半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哲学家、技术员、医生移居美国、英国和中东的石油输出国。

从表1可以看出,两校航空、化学、土木工程等学科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出国率很高,分别为30.8%和24.7%,此外孟买理工学院工科硕士的出国率也是较高的。

盲目扩张导致失败的案例

盲目扩张导致失败的案例

盲目扩张导致失败的案例一、东方电气收购阿尔斯通东方电气是中国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商之一,于2015年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法国能源巨头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

然而,这次收购最终导致了东方电气的巨额亏损。

收购后,东方电气面临着与欧洲市场的巨大差异、管理和文化冲突等问题,导致业绩下滑和资金压力增大。

二、乐视网的全球扩张计划乐视网曾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盲目扩张,从美国到印度再到非洲,投资了大量资金。

然而,由于对当地市场了解不足、管理能力不足以及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乐视网最终陷入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导致公司几乎破产。

三、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曾试图通过收购法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朗讯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阿尔卡特朗讯的业绩不佳、技术落后以及管理问题等,诺基亚在收购后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导致诺基亚的市场地位进一步下滑。

四、思科的多元化战略思科曾试图通过多元化战略来扩张其业务。

然而,由于在不熟悉的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思科最终面临着业绩下滑、公司价值下降等问题。

这次盲目扩张导致思科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五、百度在国外市场的尝试百度曾试图进军国外市场,如美国和巴西等。

然而,由于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不足、语言和文化差异等问题,百度在这些市场中并没有取得成功,最终退出了国外市场。

六、麦当劳在印度的扩张麦当劳曾试图在印度市场扩张,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当地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差异,麦当劳在印度市场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最终,麦当劳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七、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挑战苹果曾试图在中国市场扩大销售,但由于没有考虑到中国市场的价格敏感性和竞争对手的强大,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下滑。

这一次盲目扩张让苹果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八、沃尔玛在韩国市场的失败沃尔玛曾试图进军韩国市场,但由于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不足、与本土零售商的竞争等问题,沃尔玛在韩国市场遭遇了巨大的困境,最终不得不退出该市场。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修改语病模拟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修改语病模拟练习(含答案)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分类总结辨析方法。

1.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2.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3.我们学校的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女数学教师出国进修了。

4.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5.我们学校花园里的刚刚开放的那几朵美丽的玫瑰花被人摘走了。

6.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7.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8.那位失主昨天为表谢意又诚挚地在电视台为他点了一首歌。

9.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10.“微山湖”号护卫舰迅速地在索马里海域采取行动,吓退海盗,保护了被海盗追踪的商船。

11.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12.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13.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14.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15.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16.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7.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18.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中国现代教育利与弊

中国现代教育利与弊

教育的利与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现代的教育有利有弊,在这里,我谈谈我的看法。

有利的一面也许是大家喜欢听的,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弊端。

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失败的,是与世界教育大潮背道而驰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有个性,这个另当别论。

它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体制上是落后的、观念上是保守的、方法上是陈旧的、结果上是低效的。

教育曾被誉为朝阳产业,而中国的教育已经夕阳西下,一年不如一年,已经民怨沸腾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走在世界前列,古代有很多项领先于世界的发明;而近现代科学技术却在中国没有发生。

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教育都没有培养出几个真正对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更别说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了。

另外,在社会综合经济实力上,我们的发达城市落后欧美50年,西北地区至少落后100年,在文化教育上也是遥不可及。

看看我们中国最好的大学清华北大,在世界排名也是百名开外。

中国基本是把已有的知识交给你,而并没有新的知识。

再加上应试的制度,因此中国基本延续了前人,而且我也认为后人并没有超过前人只是学了前人。

包括现代,仍然学习古代以及外国的先进知识。

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都是外国人的发明,比如飞机,汽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等,教科书几经改版,物理、化学课本上仍然尽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中华民族原本并不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墨子》中就有小孔成像的记载,周赧王时的偃师就造出了能应节而舞的“机器人”,公输般造出了连飞三日三夜而不落的木鸟,祖冲之设计了指南车、木牛流马……截止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占当时世界的65﹪。

这些荣誉值的我们骄傲,但是我们并不能只停留在这些上,更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中国天天喊素质教育,难道你们真的认为能被称为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只是换了一种很好听,能跟的上时代的说法。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引言中国教育在近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高校毕业率也不断增加。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讨论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二、大班化与教学质量下降1. 大班化带来的教学难题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率提高,但也带来了大班化问题。

由于人口众多,学生数量庞大,许多学校只能开设大班授课。

这导致了个别学生无法获得足够关注和充分发展。

2. 课堂互动受限在大型班级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往往比较困难。

老师需要应对更多学生的需求,而无法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这使得课堂变成了灌输式的知识传递。

三、应试教育以及剥夺创造力培养1. 过度强调考试分数中国教育制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给予了学生巨大的考试压力。

学生被迫以应试为导向,大量时间花费在背诵和记忆上。

这剥夺了他们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有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比较差,教育资源有限。

这使得农村学生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少于城市学生,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四、缺乏全面素质教育1. 单一知识结构中国教育体系倾向于培养学生单一方面的知识结构,忽视了广泛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造成很多毕业生专才型人才过多,缺少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实践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中国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科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传递层面,缺少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五、学科之间割裂与知识孤岛1. 学科界限过于划分中国教育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

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机会。

这导致了学生只在自己狭窄的领域内发展,缺乏全局观和综合思考能力。

2. 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不匹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未能适应职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部分学校专业设置滞后、课程更新不及时,从而使得毕业生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六、教师素质与职业认同感不足1. 教师待遇问题教师普遍存在低工资和缺乏发展空间的问题。

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教育改革辩论辩题正方,教育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教育改革也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依然存在,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是最大的公平。

”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最后,教育改革也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激励他们更好地教育学生。

正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教师是国家的建设者。

”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我们才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推动社会的进步。

反方,教育改革虽然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慎重推进。

首先,教育改革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改革而忽视了教育的稳定和连续性。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需要时间。

”我们需要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推动教育的进步,而不是急于求成。

其次,教育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现状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进行改革。

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找到适合当地情况的改革方案。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因地制宜。

”只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取得实际效果。

最后,教育改革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

教育改革可能会引起各方面的阻力,我们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来推动改革的进行。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教育改革需要社会的支持。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我们才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取得成功。

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教育改革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
教育改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首先,教
育是国家的未来,只有不断改革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所说,“教育是我们唯一希望的未来。

”其次,现行的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等。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教育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教育改革可以促进社会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教育是最强大的武器,用来改变世界。

”。

反方辩手观点:
教育改革并非一定是好事,我们需要慎重考虑。

首先,教育改革可能导致社会
不稳定,因为改革可能会影响到老师和学生的利益,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其次,教育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成效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可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看到成果。

最后,教育改革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新的教育体系可能会出现新的弊端,导致原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审慎对待教育改革,不能轻率行事。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改革不一定总是进步。

”。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各方利益和可能的影响。

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推动教育改革,也不应该一味地反对教育改革,而是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谨慎地进行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校园凄凉保证书

校园凄凉保证书

校园凄凉保证书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我是一名热爱校园生活的学生,深知校园是我们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

然而,近年来,我却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的校园正在变得凄凉。

为了唤起广大师生对校园凄凉现象的关注,我特此写下这篇校园凄凉保证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共同呵护我们美好的校园。

一、校园凄凉现象的表现1. 环境凄凉: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绿化带、景观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

原本宽敞的操场被楼房占据,校园内的湖泊、小溪也被填平,校园环境日益恶化。

2. 文化凄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试中,忽视了课外阅读、文化活动等精神食粮。

导致校园文化氛围淡薄,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得不到丰富。

3. 人际关系凄凉: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

导致人际关系冷漠,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减弱,校园氛围不再和谐。

4. 心灵凄凉: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校园里充满了孤独、无助和迷茫。

二、校园凄凉的原因1. 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校园生活单一,学生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2. 校园规划不合理:校园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扩张,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校园变得凄凉。

3. 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社会风气浮躁,影响了学生们的心态。

三、校园凄凉的解决办法1. 强化教育改革:摒弃应试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 科学规划校园:合理利用校园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3.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社会各界要关注校园凄凉现象,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多宰一中r头条文章

多宰一中r头条文章

多宰一中r头条文章
摘要:
1.多宰一中r 头条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文章的结论和启示
正文:
近日,一篇题为“多宰一中r”的头条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严重、学生负担过重等。

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接着,文章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建议。

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其次,要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文化、科技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章还强调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
成长。

总之,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结合21世纪的时代的新特征,本文评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主要观点、思想及其价值,论证了在21世纪构建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以及多样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取向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1世纪教育挑战对策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任何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上的,展望未来,报告归纳了教育政策应当正视的三大挑战[1]P2-4:一是在人们对经济和社会进步所抱的幻想破灭后,如何找到人类发展的理想途径;二是如何使文化适应新情况,使思想观念现代化;三是如何减少世界各地的紧张局势,使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共同生活。

报告围绕这三个问题,主要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世界的未来前景、论证了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经济方面的挑战。

科技变革、技术进步不断地影响着劳动的性质和安排,“各企业和各国都迫切需要增加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应变能力”,能否“紧紧跟上这种变革,甚至走在变革的前头”[1]P57,考验着21世纪的教育。

“工作的日益非物质化”[1]P56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发生了本质变化,21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面临着重大调整。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考验着21世纪教育向一个人提供知识的能力。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使教育目标由从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界提供所需人才,转向促进人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1]P70,这也要求21世纪的教育进行质的转变。

(二)21世纪教育面临的社会方面的挑战。

1.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教育系统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压力,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有时是远远地超过了其力所能及的程度[1]P24”。

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移民问题等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3.人类的生存与共处问题。

关于教育的评论

关于教育的评论

关于教育的评论摘要:一、引言1.教育的重要性2.当前教育现状二、问题分析1.应试教育的影响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3.教育观念的局限性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深化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3.推广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四、结论1.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2.每个个体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正文: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

在当今社会,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引言1.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支柱。

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改革,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2.当前教育现状然而,当前我国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们过分追求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观念相对保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分析1.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过分追求分数的心态。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使学生们在面临现实问题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我国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但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严重不均现象。

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

3.教育观念的局限性我国部分地区的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过分关注传统的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其未来发展。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深化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应试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政治名人】洪可柱简介

【中国政治名人】洪可柱简介

【关键字】中国政治名人洪可柱简介人大代表洪可柱痛批名校掠夺教育资源核心提示“很多高校经济窘迫、陷入财务危机,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设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可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甚少!”昨日,一直关注教育公平的洪可柱代表,痛批以少数名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沉疴泛起,严重地遗失教育公平。

洪可柱代表在他草拟的《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中,列举了四大名校现状的诸多弊端,并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催生成为教育(学术)腐败的摇篮。

”名校弊端一:投资巨大、浪费惊人、亏损严重、创新乏力国内众多高校因1999年开始的学生扩招,在“负债经营”的理念指导下,盲目扩张与贪大攀比,致使各校负债累累。

“十五”期间,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四所名校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投资18亿元,四校利用银行授信,疯狂贷款大兴土木。

四校在投资和贷款使用上浪费惊人,某顶尖高校设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其豪华程度不亚于四星级宾馆,与四校齐名的某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食堂楼高不超过四层,居然花数百万元安装最现代化的观光电梯。

与只有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如何?贡献多少?名校弊端二:学术腐败盛行,欺世盗名成风洪可柱说,中国每年成千亿元以上的科学研究开发和高等教育经费,有成百亿元以上被学术腐败给吞噬掉了,四所名校所占比例数额惊人。

以四所名校为代表的众多名校的学术腐败、信誉欺诈体现在多个层面。

具体表现就是,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

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集团行为的趋势,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盲目扩张之忧:
美术音乐失业率最高下一个是动画?
/ 2011-07-29 12:03来源:光明日报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10年30年间,我国设计教育的规模扩大了一千倍,这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

◆如果连“畜牧学院”、“政法学院”都开设“设计”专业,是出于社会需要还是办学规模的需要,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引自英国设计协会与英国剑桥大学等6所大学中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国际设计力排行
榜”。

“艺术学”今年获批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中的第13个门类,这一变化必将迎来我国艺术学领域新的繁荣发展。

但与此同时,如何形成与我国自然人口与社会发展特殊性
相符的教育规模、如何保持在快速成长中功能合理、配置得当的格局、以及如何推动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最新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美术学、音乐学为失业率最高专业,红牌警告专业中动画排在首位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美术学、音乐学“看上去很美”,却是失业率最高专业,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过于求,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红牌警告专业中动画排在首位,中国动画教育潜藏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给动画行业带来深层次隐患,这也是近年来整个设计教育急速扩张的一个缩影。

以设计教育为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尖锐。

2010年我国设计类院校已达1448所,6593个专业和407761名学生入学。

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计算,这几年全国学习设计相关专业的在学人数就超出130万人。

我们不妨作个比较。

如图表所示,在被作为样本的11个国家中,美国是设计教育最为强势的国家,但每年的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仅为38000人;韩国紧随其后,为36397人;日本排第三,为28000人;芬兰、挪威、丹麦、瑞典这些世界闻名的北欧设计国家,设计影响力遍及全球,但每年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数始终只在几百人上下,尽管这些国家都极为重视设计产业,并且都推出积极的促进设计产业发展国家政策,但也并未将设计教育发展成超常的规模。

可见,设计教育的发展既与国家重视程度有关,也与一定的国民经济规模有关,并非一个可以无限扩张的教育领域。

设计并不是一个人数越多贡献率越强的行业,相反过多过滥的设计人力资源反而会加剧设计竞争的失序,从而引起整个行业的低质倾向,这也是中国动画界对当下动画教育盲目发展深感忧虑的原因。

据统计,每百万人口中的设计专业毕业人数,美国约为130.8人,英国约为218.2人,日本约为219.3人,挪威最低,仅为37.2人等等。

以中国最近普查人口总数13.4亿的基数来计算,这一数字应为340人左右,即使不算最高,但已经远远超过美、英、日这样的设计发达国家了。

师资配备的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低端化倾向、教学定位的趋同、教学内容的匮乏,以及人才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相悖是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扰
高等教育当然不仅仅是提供合格的劳动就业人口的教育,但是超常的教育规模中隐含的价值导向却令人担忧。

问题的关键当然不在这些庞大的数字,而在超常的规模中所隐含的结构性矛盾。

如果按照198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仃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师生人数来计算,当时的生师比大致可视为3:1。

这就意味着,按这个比例今天约需要40万师资才能接近我国上世纪80年代曾经达到的设计教育水平。

暂不论上世纪80年代380多名师资中艺术大家、一代名师所占比例如何与今天相比,且按1440余所院校平均拥有师资力量来测算,则每校至少约需教师277人,与现实相比其中缺口就不言而喻了。

如前所举的动画教育界,涉及院校近千个,而在这些院校中被认为“真正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最多不超过30%”。

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多数学校定位趋同,而且明显趋向低端化。

大量高职院校发展起来的动画专业定位在动画制作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离。

以技术操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使得学生很难具备真正“设计”产品的能力,更无法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和想象未来。

真正的设计教育是培养为未来指明方向的能力,即使从最现实的层面来看,这种能力也不是一种只与现实要求简单对应的关系,真正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设计者需要充足的社会经验与人文学养,需要具备创造力与引导力的真才实学,对于一批刚刚年近二十的年轻人,要经过一系列复杂、深入的训练才能接近这样的目标,这个教育过程是不能出错的。

而一个无限扩张的、“低端化”、“趋同化”、“空壳化”的教育模式则是无法胜任这种教育要求的。

这正是面对上百万人口如何展开“设计教育”的令人担忧之处,也是笔者认为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与规范化调整的原因所在。

今年正值全国教育界落实《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及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年,艺术学学科乘势而进、励精图治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科学的规划离不开科学的认识,如何正确对待学科发展与教育学术的关系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学科建设指标已形成高校建设中的某种“GDP效应”,热衷学科覆盖导致学科结构与教育规模的失控
从教育发展的品质要求与量化标准相结合的评测指标体系来看,学科建设的发展也意味着教育的发展,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赞同学科建设不能代替学术建设的观点。

毕竟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学术发展是立学之本;对于艺术学科而言,执于学术之真、深于人文之善、精于创造之美,都为学术真谛,也都为立学根本之所在。

达到这样的目标,
就学校而言,资源的保证、结构的合理、标准的精深都是必要的条件,而对于教师而言,精力的保证、目标的专一、学养的精进,都是当然的前提。

而这些,都需要对教育的规模与定位进行认真、科学的规划。

一所即使其他学科成就卓著的名牌大学,如果没有长期的准备与深入的探讨,可能未必就能胜任艺术教育;一所在某个方面学有专长的艺术院校,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与资源的支持,也未必就能在所有艺术领域都能教有所成。

更何况事实上多数学校还没有达到上述的水平。

以我们目前发展到如此规模的设计教育而言,实际上没有进行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论证和规模测算。

根据2010年的统计,全国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数最多的十个省市为:北京、广东、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河北、江苏,其中相当部分是原先设计教育基础并不明显领先的省份。

计划招生人数河南、广东、湖北名列前三,办学资源名列第七的河南招生数名列第一,而办学资源最强的北京名列第九,从中略可看出不同地区面对招生规模的不同态度。

目前我国包括西藏、青海在内的边远地区都已经开设了设计专业,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于设计专业的需求来看这是好事,但是如果连“畜牧学院”、“政法学院”都在开设“设计”专业时,是真正出于社会需要还是出于学科覆盖或办学规模的需要,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