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诗五首》教案2
《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
2、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设想】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2、题解: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
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
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
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
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
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
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
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
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
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望岳教案语文版
《望岳》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30.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四、教法设计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五、学法指导:诵读、讨论、自主探究六、教具使用:常规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2、解题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课件语文版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发扬,青少 年的成长就缺少营养丰富的文化食粮,中华民族的
文化基因就会有所缺失。
在说话或写作中要恰当的引用诗文名句,使
语言富有内涵和美感。
李校长,您好!我建议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 长”主题征文活动,这对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会有 促进作用,您看行吗?
魄,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 切,傲视群雄的生活哲理。
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 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 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 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là i zì
qì ng
jié
dà i
dà n
sè
sǒng
zhì
B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若出其中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示例: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壮观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诗五首教学目标(一)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其中的五首诗,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2)注意诗句停顿,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指名朗读五首诗,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停顿、重音、节律方面作指导。
4再次播放古筝曲,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三)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解读题目: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左迁龙标尉”。
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下这首诗远道相寄,以表达自己的关切同情之心。
2入境动情,领会意境美。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1)诗人眼前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仅写“杨花”“子规”?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使诗歌更具形象美;“子规”即杜鹃,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
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3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
(1)再次推敲选取“杨花”“子规”的写景之妙。
(2)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之妙。
明确:“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只“闻”不“见”,显出无奈之情。
“五溪”均在湖南境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了,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
(3)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意。
明确:友人一去久别,只能寄情与明月,托明月以达情,一时间分不清谁是李白,谁是明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word教案
刘子川教学目的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que)宦化huan 萋萋(qi 柯ke2.熟读这五首诗歌。
二、导入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正课(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作家作品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 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
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
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有《王子安集》。
3.评点: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
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导学过程】 【导学一】知识链接,常识积累 (5 分钟)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
期,诗歌成就是古典文艺中的典范。说起唐代 诗人, 李白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伟大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从走近李白开始,走进古代诗歌的艺 术花园吧。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习知识链接,了解文学常识。
【探究活动二】初步课文,掌握基础
【导学三】品读课文,感知内容(10 分 钟)
过渡: 刚才我们掌握了古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初步理解了文意。现在让我们一起鉴赏这两首 诗。 自学: 1、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在小组内 交流。 3、 对照思考题先独立思考, 有难度的在小组内 讨论。 展示: 1、检测朗读情况,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并 评点,最后齐读。 2、交流思考题,互相补充,老师点拨,小结。 3、教师小结《望岳》 : 《望岳》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 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 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 题。 4、在学生完成对古诗《题破山寺后院》的赏析 填空后,教师追问:从这首诗中,你能寻找到 两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 教师小结: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 抒发的是作者 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 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
3、 对照思考题先独立思考, 有难度的在小组内 讨论。 4、交流思考题,互相补充,老师点拨。
【导学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10 分 钟)
导入语: 古人云: 一切情语皆景语, 作者的关切与同 情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前两句写景 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的。 1、 学生圈划诗句中的景物,思考。 2、 同桌之间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见解。 3、 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点评,质疑。 4、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 5、 过渡:大家对诗的理解很有悟性,下面我 们通过赏析本诗的主旨句,来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6、 出示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 郎西” ,学生讨论。 7、 学生思考本诗的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8、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9、 教师总结: 这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 要把自己的 “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和明月一起, 伴随王昌龄去远方。明月寄托愁思,包含了作 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望岳学案 语文版
望岳
2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3。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登飞来峰教案语文版
登飞来峰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观沧海教案 语文版
《观沧海》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教学过程:一、由写作背景导入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⑴分析字义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
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
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古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语文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ﻫ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ﻫ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ﻫ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ﻫﻫ〖背景〗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ﻫ〖注释〗ﻫ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ﻫﻫ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ﻫ子规:即杜鹃鸟。
ﻫﻫ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新教材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21古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x
(3)从这两句诗屮,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寄一托口己的向往之情。
5.品味名句一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两句诗中的景物描写,平中见奇,“幽处”生辉。
诗人沿着蜿蜒的竹林小径前行,只•见浓荫蔽H,青苔满地,于川1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屮的后禅房。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Illi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
描绘小径的幽深Illi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
三、小结。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我的写字心得体会从小开始练习写字,几年来我认认真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写字。
以前练习写字,大多是在印有田字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进行。
教材中田字格或米字格里的范字我都认真仿写,其难度较大。
我写起来标准难以掌握,不是靠上了,就是靠下了;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练习写字时,一开始观察字的笔画偏旁在格子中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进行仿写,并要求把字尽量写大,要写满格子。
这样写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培养我读帖习惯,可以从整体布局上纠正我不能把字写在格子正确位置上的毛病;二是促使我习惯写大字,这样指关节、腕关节运动幅度大,能增强手指、手腕的灵活性,有利于他们写字水平的持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五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大意。
2.通过赏析诗歌,体味诗歌展现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合作探究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古诗,像种子一样,有着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芬芳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滋养着大地。
今天我们学习《诗五首》,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芬芳,感悟诗人览物、登山、观海的真情与感慨。
自学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
(1)字音:子规.(ɡuī)夜郎.(lánɡ)浮.云(fú) 自缘.(yuán)(2)词义:子规:杜鹃。
啼:叫。
闻说:本诗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因为。
2.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5岁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青莲乡。
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背景链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歌的写作背景为: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而被贬为龙标县尉,时值李白离京漫游扬州,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登飞来峰》本诗是王安石在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从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合作探究步骤二精读诗歌深层探究(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第一联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交流点拨】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描写了漂泊无定的杨花,与悲鸣的杜鹃鸟,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
2.“闻道”“过五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3.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两句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中,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相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说,只有依靠月亮才能将愁心寄与朋友。
诗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4.自由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登飞来峰》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交流点拨】使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飞来峰高的特点。
2.名句赏析(1)“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交流点拨】“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从自然角度看,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这两句诗富含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扫清障碍、实现远大理想的宏图壮志。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交流点拨】示例一:用“自”好,因为“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得绝对;示例二:用“只”好,因为“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哲理?【交流点拨】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自由背诵这首诗。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诗歌总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贬为龙标尉,跋山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
末两句请明月传达对朋友的牵挂与担忧。
《登飞来峰》首句点明了地点,写飞来峰的地势,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2.拓展延伸唐宋时期是诗歌繁荣的时代,名家名作层出不穷。
其中一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诗作,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受到人们的喜爱。
请你列举出唐宋时期富含哲理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交流点拨】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 叙事杨花落尽 被贬龙标杜鹃长啼 已过五溪―→愁心寄明月、随风伴君行登飞来峰⎩⎪⎨⎪⎧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登高望远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情景导入 诗歌来自于人的心灵,于是,它照耀人的灵魂,涤荡人的思想,点燃人的激情。
从古至今,诗歌莫不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莫不是诗人理想与抱负的展示。
屈原为寻找真理而赋《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追求自由,不受羁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句中充满着人格的魅力,充满了人生的哲理。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古诗的魅力风采。
自学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
(1)字音:后禅.院(chán) 万籁.(lài) 钟磬.(qìnɡ)岱.宗(dài) 绝眦.(zì) 碣.石(jié)澹.澹(dàn) 竦峙..(sǒnɡzhì)(2)词义:齐鲁青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
会当凌...绝顶:会当,定要。
凌,登。
2.作者名片常建(708~765),唐代田园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友无显贵。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名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
其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
现存诗约1400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其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等。
3.背景链接:《望岳》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蕴含其中。
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观沧海》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合作探究步骤二精读诗歌深层探究(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交流点拨】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交流点拨】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交流点拨】是从内心的感受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
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赏析。
【交流点拨】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二)学习《望岳》1.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2.投放下列问题,思考讨论。
(1)《望岳》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几层?各着重写了什么?【交流点拨】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①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从“齐鲁青未了”一句可见。
②描写了泰山景色之秀美从“造化钟神秀”一句可见。
③描写了泰山山势之高峻从“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可见。
(3)诗中望岳“望”的角度各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岱宗”两句是远望,写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写的是实景;“造化”两句是近望,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两句是仰望,写的是实景;“会当”两句是诗人想象登高俯视,写的是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