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

合集下载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与思考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与思考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与思考一、本文概述《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与思考》这篇文章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已成为企业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

文章首先将对五力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其背景、基本概念和五个关键力量:行业竞争者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这五个力量如何影响行业的竞争态势和企业的战略决策,并通过案例研究或实证分析来展示五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文章还将对波特五力模型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进行评估,探讨其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发展。

在思考和讨论部分,文章将提出对五力模型的改进建议或新的理论视角,以期为企业战略规划和行业分析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思考,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波特五力模型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从而为企业制定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波特五力模型概述波特五力模型,也称为波特竞争力模型,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用于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态势的工具。

该模型通过对五个关键力量的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其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竞争策略。

这五个关键力量包括:同行业竞争者:这是指在同一行业内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其他企业。

这些企业的竞争策略、市场份额、产品差异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行业的竞争格局。

潜在进入者:这是指那些可能对行业构成威胁的新进入者。

潜在进入者的数量、进入壁垒的高低以及进入后的可能行为等都是波特五力模型需要考虑的因素。

替代品的威胁:这是指那些能够提供相似功能或满足相似需求的其他产品或服务。

替代品的价格、质量、用户转换成本等因素都会影响现有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是指供应商在提供原材料、设备或服务时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等都是影响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

从质量管理体系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质量管理体系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质量管理体系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责任的范畴。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要注重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而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一套旨在组织改进、控制和管理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规范和程序。

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可以不断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增强竞争力,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从质量管理体系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应当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

这不仅是企业应尽的基本义务,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检验机制,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国家、行业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负责任地对待消费者的投诉和意见。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不仅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还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体系也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密切相关。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能源消耗、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数量。

通过引入环保技术和绿色工艺,企业能够实现高效、清洁生产,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同时,质量管理体系还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

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利,也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当覆盖整个供应链,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下,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共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并确保供应链的质量稳定性。

通过与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紧密合作,企业可以共同推动社会责任的履行。

迈克尔波特战略管理理论浅析

迈克尔波特战略管理理论浅析

迈克尔·波特战略管理理论浅析一、战略管理理论产生背景战略管理理论是在美国建立的一门融和战略学和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起源于20世纪,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其原因主要在于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才能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七八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追其根源在于缺乏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于是在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又重新获得了重视。

二、波特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包括价值链、五力模型、三种竞争战略及钻石模型。

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而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而企业的经营战略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应该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与企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

一个虚弱的区域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环境则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企业可以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竞争格局、政策环境等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

比如,在强劲的区域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拓展市场、增加投资、加强科研创新等,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对企业战略的启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给企业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看作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机遇挑战的重要参考。

其次,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该兼顾区域经济的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也应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企业可以采取快速反应的策略,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在发展空间有限的地区,则需要把握好机会,以巩固企业自身的地位,并开拓新的领域。

三、区域经济对企业战略的挑战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给企业战略带来一些挑战,例如,区域经济的变化可能会对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地位和前景产生巨大影响。

在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能够灵活响应,以适应市场需求。

企业应加强市场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及时更新市场策略,并且与当地政府和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

此外,有些地区的企业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缺乏先进的科技、人才等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战略中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否则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四、结语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经济对企业的战略影响不可忽视。

企业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分析和了解,以便更为精准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

工商管理-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工商管理-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南京审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PAUL指导教师:XXX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分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入世后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对手范围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和发展,但是从国际来看,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仍处在相对弱势和后进的地位,很有必要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基于这种现状和认识,本文对企业竞争力内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论进行了描述,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因素主要分为企业竞争行为能力因素、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方面的影响因素和企业战略和管理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提升建设在市场激烈的竞争活动中,竞争能力强是企业战胜对手的直接武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无论企业大小和资金雄厚与否,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自身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

然而,企业要培养和发展竞争力,首要的一点就是先识别自己的竞争地位。

因为只有在认识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后,才能了解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进而探索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

因此,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竞争力是重要的基础和开始,要了解什么是企业竞争力,如何去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最后才能更好的去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提出一些具体改进措施。

一企业竞争力的涵义及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1 企业竞争力的涵义企业竞争力,就是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活动中制胜的能力,即企业的竞争优势。

它是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系统。

产品性能高、成本低、质量好、价格便宜、服务周到,甚至产品的款式新颖都可以形成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是从企业的产品服务对象角度来界定的,就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的价值、服务以及文化。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才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化之路,因此,关于企业竞争力,尤其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SWOT百度百科

SWOT百度百科

SWOT百科名片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

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录[隐藏]简介基本规则主要步骤分析要点缺陷常见错误其他应用SWOT模型的局限性简介基本规则主要步骤分析要点1.竞争优势2.竞争劣势3.机会4.威胁5.总结分析缺陷1.隐含假定2.利害区分的假定3.静态分析的假定常见错误其他应用SWOT模型的局限性[编辑本段]简介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 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

SWOT分析已逐渐被许多企业运用到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

SWOT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隶属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

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则运用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的分析。

SWOT分析,就是在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以能力学派为代表)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SWOT分析最早由Learned等人于1965年提出,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

对企业内部分析而言,从最初简单的检核表,到特异能耐、价值链及核心能力等概念的提出可以都看作是对优势的发展,对企业的外部分析,除了PEST分析,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以产业为对象进一步细化,这些无疑都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SWOT的基本原理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通常被用来分析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是帮助战略管理者制定如下四类战略的重要匹配工具: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 战略,这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战略分析的制定方法。

在用该方法制定战略时,不但要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还需要将这些因素与竞争对手加以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价值的企业战略方案。

优势——机会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而利用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

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获得这样的状况:既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优势去抓住和利用外部事件变化中所提供的机会。

企业通常首先采用WO、ST 或WT战略而达到能够采用SO战略的状况。

当企业存在重大弱点时,它将努力克服这一弱点而将其变为优势。

当企业面临巨大威胁时,它将努力回避这些威胁以便集中精力利用机会。

弱点——机会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

适用于这一战略的基本情况是:存在一些外部机会,但企业有一些内部的弱点妨碍着它利用这些外部机会。

例如:市场对可以控制汽车引擎注油时间和注油量的电子装置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某些汽车零件制造商可能缺乏生产这一装置的技术。

优势——威胁战略是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很有优势的企业在前进中总要遇到威胁。

一个采用ST战略的案例是,美国得州仪器公司靠一个出色的法律顾问部门挽回了由于9家日本及韩国公司分割本公司半导体芯体专利权而造成的近7亿美元的损失。

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趋势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这些变革受到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塑造着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的竞争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扩展到了全球。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具备全球视野,能够吸引和留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人才。

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经验,因为这些能力对于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应对策略。

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

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效率。

招聘环节中,线上招聘平台和人才测评工具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精准地找到合适的候选人。

培训和发展方面,在线学习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员工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绩效管理也不再仅仅依赖于年度评估,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让绩效管理更加动态和有效。

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人力资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更加高效,为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员工对工作体验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如今的员工不仅仅关注薪酬待遇,更注重工作的意义、职业发展机会、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

因此,企业需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雇主品牌,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营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企业文化。

灵活的工作安排,如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时间,也成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人才竞争的加剧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新兴行业和高科技领域,对顶尖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的投入。

除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还注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同时,企业也更加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晋升,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对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对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阅读感受
《对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读后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 一流企业已成为各国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焦点。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对 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书,深感其观点独到,洞察力强,对于提 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大有裨益。
这本书紧密结合国资委关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五项发 展意见,进一步升级了对标视野、丰富了洞察维度。书中系统介绍了塑造世界一 流企业的基本要素以及有效提升央企管理水平的路线与工具,将数字化、产融结 合等领先理念与模式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旨在更好的领航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服务于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好创新型 国家建设。
具备全球化视野和本地化运作能力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些 企业不仅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布局,还能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和文 化差异进行本地化的运营和推广。例如,麦当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连锁快餐企 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适应当地市场的策略和营销手段,从而取得了巨 大的成功。
可持续发展和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是许多世界一流企业的共同追求。这些企业 不仅自身的经济利益,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例如,宝 洁公司通过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举措,包括减少碳排放、优化资源利用等,实 现了企业的绿色发展。同时,宝洁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发 展,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本书首先介绍了全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世界一流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内 容的阐述,本书帮助读者了解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之道。
接下来,本书选取了多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案例,详细分析了这些企业在战略 规划、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些案例包括苹果、 谷歌、亚马逊、特斯拉、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本书总结出了这些企业 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战略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文化自信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企业文化正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那么,如何将文化自信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对于企业来说,文化自信意味着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深度认同和自豪,坚信企业的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要将文化自信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第一步就是要深入挖掘企业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每个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

这些文化基因可能源于企业的创始人、重要的发展阶段或者是长期以来员工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例如,某些老字号企业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精湛的工艺,这就是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这些文化传统的挖掘和梳理,可以找到企业的文化根基,为文化自信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挖掘企业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要注重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

将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积极价值的文化元素进行突出和强调,使其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一家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企业,可以将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精神提炼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员工们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创新的激情和勇气。

同时,企业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如诚信、和谐、责任、敬业等。

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实践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文化注入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比如,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加强员工的文化教育和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活动,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试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

试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
强化企业 的守法行为 ,使企业在遵守 国家各项法律 的前提下
创造利润。 ( ) 分发 挥 舆 论 和 社 会 的 监 督作 用 三 充
第三 , 履行社会 责任是企业稳定 员工 团队, 提高品牌 竞争
力 的需要。 员工是企业 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要求企业在追求利 润的同时, 积极改善员工的生产生 活条件 , 提高员工 的积极性 和创 造性 , 障员工的基本权 益 , 行起对员工 的社会责任 。 保 履 同时, 还要把履 行社会责任 与企业 品牌 战略结合起来 , 向社 以 会展示 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 ( ) 二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动 力不足 可 以说 , 政府 的引导 、 法律 的规范 、 社会舆论 的宣传是 企 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 动力 。 目前而 言 ,外部动力有待 于规 范 。首先是政府职 能转变不 到位弱化 了对企业社会责任 的约 束力量 , 如政府“ 越位 ” 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 , 致使企业经济 行为扭曲 ; 而政府职能“ 缺位 ”对企业无视社会责任 的行 为不 ,
范企业社会责任 的标准 , 但是还没有进入法律程序 。第三是社
会舆论的宣传与监督不到位 。 目前 , 多数企业认为 , 只要纳税就
尽到 了社会责任 , 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同于社会公益 事业。这 与舆论宣传不够 、 公众责任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
二、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 力机制分析
推进企业履 行社 会责任 ,一方面要 加大对企 业社会责任
的舆论 宣传 ,让全社 会参 与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 责任的氛 围
中来 。另一方 面要发 挥社 会的监督作用 , 给好 的企业 以褒奖 , 给差 的企业 以谴 责 , 使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 的同时 , 更加 关 注 自然 资源 、 生态环境 、 劳动 者权益 和商业 伦理道德 , 多地 更 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 ( 责任编辑 : 原淑玲 ) 一

供应链管理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供应链管理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供应链管理研究背景及其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多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十分复杂。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这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但是,这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信息的不对称、信任问题、风险控制等。

其次,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也日益凸显,它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者,需要协调和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此外,环境的变化也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技术进步等。

二、意义1. 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降低风险: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对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企业的风险。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信息沟通、优化库存管理等措施,来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3. 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例如,可以通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来提高客户满意度。

4. 促进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还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供应链中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和整合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风险、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时,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三、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也在不断发展。

关于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思考

关于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思考

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思考企业战略是针对企业生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力是研究企业战略的前提.凡是在市场竞争环境有独立利益、独立行为、独立意志而独立生存的企业,就都有生命力,同时也有竞争力.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及二者关系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般的认识总是把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混同,这种混淆集中表现在把促进企业竞争力增强以增加业绩的经营策略规划混同或替代企业为改善和增强生命力及水平的发展战略规划.为了说明二者的差别,举个例子.比如运动员姚明的竞争力存在和提高是以他的健全健康生命力为前提的.运动员姚明的竞争力无论怎么提高,也不等于他不得病、不衰老.提升姚明球艺和竞争力的计划不等于姚明的发展计划.单纯地过度地提高姚明的竞争力可能会影响姚明的健康和发展.企业如同运动员一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分别和统一.不加以区别二者,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在竞争力大大提高,业绩高速增长时,突然陷落及猝死.有人以为这是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造成的,实际上外来的威胁总是通过企业自身内在原因起作用,即俗话所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企业生命力健全健康,则会避免、化解、减低外来的威胁,而后才是危机管理.什么是企业生命力对于企业竞争力有许多深刻的论述,而生命力的论述少见,应予以充分探究.企业生命力可以简言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新陈代谢的自组织力.它与竞争力不同.一是生命力包括竞争力所适应的环境有竞争环境和非竞争环境二部分构成,而竞争力限于应对竞争实践环境.有的企业发生问题不是在竞争环境中,而是在非竞争环境,并由此引致经营危机.二是生命力包括生存和发展两部分,不仅是生存及生存水平,更是全面发展.比如运动员姚明的生命力健康不仅有利于竞争收益增加、生存质量和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他可以多方向全面发展,可以在摄影、教学、探险、装饰、科研等等多方面的发展.而竞争力是为发展提供生存条件和提高生存水平条件.三是生命力是自身内在的新陈代谢的过程,是有内在生命周期的过程.竞争力的周期变化主要是由外在竞争决定的.生命力的周期变化对竞争力的周期变化起内在制约作用,不少企业引进先进管理,如ERP、MBD、扁平化,大刀阔斧改革,投入巨资研发,以提高竞争力,并无明显成效,原因在于生命力已衰微,外部的刺激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四是生命力只能是企业的自组织力.而竞争力则不一定,可以由于与某大集团结合,用了人家的牌子如OEM而产生的非平衡竞争力,或者垄断某种资源,形成竞争力,并非自组织力.企业生命力主要在意志、形态、组织、素质、交流、反馈等六方面的自组织统一.它是通过本体的协调发展来适应环境变化,最终体现在发展的自由上,而企业竞争力是在本体适应的一定度的前提下,通过制约对手,争取资源,积极应对竞争环境,以保证和支持本体的健康发展,最终体现在主动权应用上.所以,企业生命力与竞争力在竞争环境中是相辅相成的在非竞争环境中则不一定.生命力的六方面也会在竞争中折射反映出来.但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经营策略规划时,所针对的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完全不同.企业在研究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时,是从企业发展态势的主线去把握生命力的意志、形态、组织、素质、交流、反馈等方面.因此,它是把六方面放在“趋势——态势——优势”三维座标或模式中.企业在研究制订经营策略规划时,是从企业竞争优势的主线去把握生命力的意志、形态、组织、素质、交流、反馈等方面的具体形式.因此,它是把六方面的具体形式放在“竞争环境——目标——措施”三维座标或模式中.通过区分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才可以统一二者的关系.生命力对竞争力是前提、是整体、是“本”.竞争力对生命力是基础,是局部,是“用”.也就是说提高竞争力和业绩是手段,是为企业生命力健康、持续、繁衍服务的.对于企业的全面长久发展,竞争力是暂时的局限于竞争环境的手段.不少企业感到缺少发展方向,实际上是没有以企业全面发展为目的、为方向,而是以反映竞争力水平的愿景,如“500强”、“最大”、“一流”为方向所造成的困惑.为什么常常把企业生命力和企业竞争力混淆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认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如同冰冷的机器设备组合,而没有注意到高科技的发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成为有生命特点的组织.二是企业生命力的形成与自然生命组织不同,从注册产生时起就有方向和目的.好像其意志都是外在的投资者的,而并没有洞察到当企业完成创业期后,其生命特点首先显现出它由独立于投资人之外的独立利益,并在成长期迅速发展,及至形成独立意志.这种独立利益和独立意志若表现出与投资人不一致时,就表现出内部人控制.解决治理结构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是使企业生命力而不是竞争力更健康发展,而不仅是限制和制约.三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独立性还不充分,还保有家庭作坊的文化意识遗痕和传统体制作用的余力.四是人的认识规律总是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等等.正确认识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区别和统一关系,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十分重要.比如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涉及企业形态、在集团化方面涉及交流和反馈等、在国际化方面涉及交流和组织,在信息化方面涉及交流和反馈等及其他经营策略问题都应以企业生命力健康提升为指导,否则经营的推进会缺少整体支撑,使各种优势在缺少整体态势的保证下渐渐丧失.在注意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统一关系方面,可能较明显的实例是万科集团,它不仅关注经营业绩的增长发展,也关注企业自身的生长发展.相对于其他房地产企业,生命力的新陈代谢很活泼、有朝气.另一个突出实例可能是史玉柱.而爱多集团、春都集团等等由于不注重生命力健康,一味追求业绩,一味强化竞争力,终成短暂的明星.不少盲目“走出去”的企业,由于生命力不够健康已经衰疲了,所以也难以创出新路.研究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统一,企业生命力的自由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主动实现及二者的统一,是中国企业领导者驾驭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有卓越的领导,也要有高超的驾驭.只有卓越的领导,没有高超的驾驭,也不能渡过急流险滩,持续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领导者不是单纯地控制企业,而是驾驭各方面变化.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一年中,不仅控制着党中央的行程,而且驾驭着胡宗南队伍的行动,充分反映了共产党解放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高度统一和旺盛.企业竞争力由许多方面组成,创意、投资、研发、组织、生产、销售、管理等等.它们不是孤独地堆合,而是依赖于企业载体产生和组织在一起的,这个载体有独立的利益和意志;它们是相互匹配的,是按照企业整体及其要求互相匹配的;它们是互相衔接的,是在企业组织内衔接的;它们要协调运行,是按企业新陈代谢的周期制约运行的.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和提升都依据企业的利益和意志、企业的整体要求、企业的自组织和企业新陈代谢周期,体现的是企业的生命力状况和水平.区别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并从二者的关系统一来研究和安排企业的重大事项,是企业决策者的主要职责.企业的持续发展要不断投资,包括战略投资和经营投资.这两种投资分别是针对企业生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由于企业生命力与竞争力是“本”和“用”的关系,决定了战略投资对于经营投资是指导服务的,经营投资对战略投资是支持服务,二者互为条件,如同围棋的布局和摆子.战略投资是根据提升企业生命力的战略意图,为使竞争力的方向、匹配、衔接、运行得以调整、提升和增强作出的部署安排.许多企业在业务和收益快速发展时突然滑落及至猝死,不是因为经营投资少了,而常常是在根本上缺少战略投资,未能使企业自组织力预前增强,致使扩张的各种竞争力的匹配和衔接不对称、不协调.比如TCL的国际化兼并重组,巨大的经营投资使它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但很少见到有战略投资,或者战略投资太微薄,不足以承担国际竞争对竞争力造成的重压.TCL集团预定18个月扭亏的目标因整合困难而延滞,这种整合困难恰恰是企业生命的自组织力弱造成的.从TCL集团的组织体系上也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性集团应有的较强的自组织功能由于事业部制的分割而削弱,以至常常由董事长出面去执行应由下级完成的任务.企业的资本运营不仅在于改变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企业的生命力.如同一个人被移植器官,首先是移植完成后生命及生命力能否存续和健康,而后才是由此增强的活动能力.企业的资本运营在生命力水平较高时,可以主要在提升竞争力、发挥作用、扩大规模、占有渠道、享用品牌、获取技术研发力量等;但在企业生命力水平不高,或亚健康状态时,资本运营主要应在提升自组织生命力上,若仍放在增加竞争力上就要有危险.中国几个知名的医药企业、建筑工程机械企业出现的经营困难,主要是生命力被低成本扩张的竞争力削弱了;中国企业在资本运营上较多的不成功,很大程度上由于没有从生命力和竞争力相统一的整体发展上把握.比如长百集团前后两次资产置换,置出和置入的对象资产完全相反,目的都是为了竞争力和经营业绩,但都没有从提升生命力上考虑.这样的置换恐难有预期结果.许多企业的管理再造,同样缺少从企业生命力出发考虑,依然从追求效率最大化出发,这样难免造成混乱.任何生命组织内部都是复杂的网络组成,各部分之间既有线性关系又有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都有一定的自组织力,产生一定需求.这两种关系的互动统一形成了企业生命.若管理再造仅追求效率最大化,就势必限制或减弱非线性关系而强化线性关系.当这种限制和削弱非线性关系和强化线性关系超过一定度时,企业的生命力就受到损伤.这时若有大的市场波动,企业就难以自我调节和纠错,失于被动,失去机会,承候风险.这种管理再造在实践中难以行得通,致使许多企业的管理再造无果而终.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热潮中,也存在盲目的脱离企业生命力发展的现象.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生命存在的反映,也是企业实践活动的反映,二者不可分.企业的生命力发展比任何实践活动要复杂深刻得多,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建设上也非常复杂和缓慢,不似企业实践活动的文化反映形式可以很快显现出来,更不具有管理功能.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是被当作管理的一部分,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软手段,针对某个在短时间的某些问题现象起到疏缓或促进作用.但在更长时间里这种简单化的企业文化可能会与企业的曲折发展的要求不一致,这就不利于企业生命力的健康.新疆德隆集团在发展后期,急功近利的企业实践文化在决策和执行中起了很大负向作用,可以说是其陨落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集团在制订发展战略时出现疑惑,集团战略如何不同于集团内各子公司的发展战略,不是各子公司战略的相加,而是集团本身独立的、特定的发展战略.因为集团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相对公开了,若制订提升竞争力经营战略势必与各子公司重合,成为多余.而集团的生命力是什么,应如何认识,又不清楚.这又是一个例证.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在信息化建设、研发创新、人才队伍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升级等等各种重要问题上,都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都存在单从增强竞争力出发,还是从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统一出发的问题,从而会表现出两种政策和策略.企业生命力是一切企业实践活动的依据,它对所有活动都有制约作用,它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态势.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区别及统一,有利于企业决策者正确判断本企业的发展态势,稳妥地驾驭和控制企业在大风大浪中顺利抵达彼岸.。

制药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对比分析

制药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对比分析

制药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对比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制药行业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越来越涉及到国际市场。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制药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比,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制药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市场规模对比制药业的市场规模是衡量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市场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且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国内制药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与之相比,国外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却更加成熟。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完善,因此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在市场规模方面,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技术创新对比制药业关键的竞争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国内制药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仿制药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在新药研发方面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与之相比,国外制药企业的技术实力仍然占据领先地位。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药研发,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研究平台。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外制药企业具有优势。

三、市场准入和法规对比市场准入和法规也是影响制药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对企业的要求较为严格。

政府对医药经营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仿制药的审批要求更为苛刻。

与之相比,国外市场准入相对宽松,医药监管相对简化。

国外市场对仿制药的认可度较高,加速了国外仿制药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准入和法规方面,国内市场存在较大障碍。

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对比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也是制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国外制药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有些企业的品牌已经成为行业的代表。

而国内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仍然有待提升,市场份额有限。

国内制药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销售渠道和跨国合作对比销售渠道和跨国合作对制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巨大。

国外制药企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全球销售渠道网络,通过跨国合作与国际市场进行深度合作。

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引言部分的概述旨在介绍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关系。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已经远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处理和整合。

其中,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务能力是指组织机构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它通常是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累积起来的,是企业在特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业务能力包括对市场、顾客需求、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能力则是指企业在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能力的提升可以使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工艺改进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掌握前沿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企业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本文旨在研究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企业发展中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两者的定义、特点以及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互相促进与依赖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有机结合两者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业务能力的定义、特点以及其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技术能力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将总结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企业发展中的互相促进和依赖关系。

通过对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也有助于加深对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的理解,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工业如何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工业如何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工业如何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服务化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工业的推动下逐步实现的。

工业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首先,工业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服务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的生产流程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这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与服务相关的领域,如产品设计、研发创新、售后服务等。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实现个性化定制,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

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提前预测设备故障,进行预防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制造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次,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在传统的制造业模式中,企业往往只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制造业的产业链逐渐向上下游延伸。

向上游,企业开始涉足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等领域;向下游,企业则更加注重产品的销售服务、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环节。

这种产业链的延伸使得制造业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一些汽车制造企业不仅销售汽车产品,还提供汽车金融、保险、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等一系列服务,从而实现了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转变。

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可以增强与客户的粘性,提高客户忠诚度,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再者,工业创新模式的出现为制造业服务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研发资源,而是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各方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共同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企业 压实主体责任情况报告

企业 压实主体责任情况报告

企业压实主体责任情况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推进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压实主体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并通过内部管理和外部合作,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将就企业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促进企业对主体责任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进步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企业压实主体责任情况报告的概述、文章结构的说明以及撰写该报告的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压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性、企业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做法以及压实主体责任的成效三个部分。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企业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情况,并展望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最后给出结论。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企业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情况。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企业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今后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对企业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进行总结和展望,可以为整个社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提供经验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能够引起广大企业对压实主体责任的重视,并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支持。

2.正文2.1 压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企业所承担的主体责任,不仅仅是为了符合法定规定和政府政策,更是为了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期望,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

压实主体责任,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品牌竞争力;对社会而言,意味着促进社会公平、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这不仅在客观上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回馈和责任。

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

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

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更在于人才的竞争。

而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的建立,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对人才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职业发展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精准的管理。

传统的人才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招聘过程中,简历筛选和面试评估可能依赖主观判断,导致错失优秀人才;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绩效管理可能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无法有效激励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也可能不够清晰,让员工感到迷茫。

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招聘环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海量的简历进行快速筛选,精准匹配岗位需求。

同时,通过线上测评工具,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

培训方面,数字化平台能够根据员工的岗位要求和个人能力短板,为其定制个性化的培训课程。

而且,在线学习、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让培训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绩效管理不再仅仅是年底的一次打分,而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动态监控。

这样,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也能让员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贡献和改进方向。

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能够根据员工的能力、兴趣和绩效表现,为其规划清晰的职业路径。

并且,通过内部人才市场,让员工有更多机会尝试不同的岗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建立数字化人才管理体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转变观念,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要认识到数字化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训,让大家理解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和好处。

其次,要投入足够的资源。

包括资金用于购买数字化工具和系统,以及人力用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和运营。

同时,要建立专业的数字化人才管理团队,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再者,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最新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现状原因及提升途径

最新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现状原因及提升途径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现状原因及提升途径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现状原因及提升途径徐传谌周渤[摘要]本文以国资委下属中央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现状为基点,针对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现状及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试图找到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其实现在世界产业链中占据高利润位置提出以下建议: 改进管理制度; 发挥企业家精神;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企业信誉为基石树立名牌战略。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 自主创新; 国有企业[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2X ( 2013) —06—0093 ( 04)[作者]徐传谌,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周渤,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演进,如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竞争,产业竞争,而是已经进入到产业链所处位置的竞争。

产业链概念源于分工理论 ( 亚当·斯密,1776) ;[1]之后,马歇尔把分工理论由企业内部分工延伸为企业之间的分工;[2]1990年,傅国华在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首次使用了产业链一词,标志着分工概念转变为产业的分工思想。

[3]如纺织产业要通过农业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原布料,再销售到各个服装企业进行设计和加工,其生产出来的衣帽等产品再通过经销商销售到用户手中,整个过程中的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可被认定为是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

在国外的产业结构研究中,更多的是依据价值链、供需链的概念,对经济结构进行研究,而中国学者则把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深化为产业链的研究。

随着经济理论发展,产业链的概念已包括了企业分工、价值链、供需链、信息链等含义,并逐渐转变得到一个更为广泛,覆盖层次多样化的产业经济学概念,上升为产业间分工协作的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分工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并形成了各个产业间的营销链条,其中必然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作为链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企业在链条中由于具有难以替代性,保证了企业在链条中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其他企业,这种不可替代性就是由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企业对外部资源尤其是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能力。

·优秀的企业肯定是全能冠军而不是单项冠军,一定要保证各项指标的均衡,而均
衡恰恰是最好又最难以把握的。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把握环境变化,实现各项指标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点题: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

就必须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保障。

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环境变化呼唤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江苏移动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当时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建:我们研究世界500强企业发现,很多曾经名噪一时的企业后来都逐渐消失了,如何保持基业常青,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国内市场环境来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表现在:由过去的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拓展;由单纯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营逐步向依靠管理水平提升的集约型经营跨越。

以前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规模大,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竞争的逐步加剧,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不是谁的资金雄厚,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

而且,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个企业对外部资源尤其是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能力。

也就是说,市场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态势越来越复杂。

从企业内部来讲,现在的竞争已从表层的业务和服务的竞争,逐步演化为更高层面的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竞争,直至最根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企业战略的选择。

全面认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记者: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王建:农民种庄稼会遇到“大年”、“小年”,如果天气好、风调雨顺就是“大年”,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是“小年”。

很多企业的发展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企业
如何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种忽高忽低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们必须把一些重大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宏观调控、经济周期等等。

企业的“大年”、“小年”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非完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优秀的企业肯定是全能冠军,而不是单项冠军,一定要保证各项指标的均衡,而均衡恰恰是最好又最难以把握的。

如果牺牲了长远利益,耗费了过多的企业资源换来短期内的高速增长,那么这种增长是不健康的。

有些企业的发展呈锯齿型,一年中有好几次波折,为了完成既定指标、赢得短期的市场竞争,拼命地作出短视决策。

这些企业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worldcom的倒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企业是长久的事业,不能因追求表面上的虚荣而过多牺牲企业长远发展的资源。

从内部管理来看,要实现均衡发展,企业就不能求一时之快,而过度地开发市场。

“过犹不及”,过度发展也是不健康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引领企业健康发展、正确对待市场竞争,是对领导者素质、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

企业要想在服务、业务上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就必须保证其发展是可持续的。

经营理念要稳健,不急不躁,稳扎稳打。

否则,只会在市场上搅浑水,既不能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也不能真正使自己做大做强。

这就要求我们跳出低层次价格战的泥潭,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里有对政策的准确把握、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等,更重要的还是对企业经营本质上的认识,如果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准确定位,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自己。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增长”,关键是“资源的可持续”,前提是“科学的增长管理”。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增长管理决策,并通过这些决策的贯彻实现资源的扩张。

如何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大企业,一定不能有“通吃”的概念,要找到自己的市场位置,分清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苏州移动的资费比对手高20%~30%,但仍然保持了70%的市场份额,靠的是品牌竞争力,即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有时候不是你的目标客户,你非要拉过来,只会造成市场的混乱和企业战略目标的迷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循环。

市场竞争越是深化,就越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别人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一味地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核心竞争力从何谈起?
因此,市场开发必须走服务、品牌之路。

企业应该追求高品质的服务,通过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长远发展。

千万不能陷入低层次的价格战,要善于发现和扩大自己的
比较优势。

要研究如何使企业的服务显性化,使企业的投入能让客户真正得到实惠,感受到它的价值。

其次,对投资要进行合理的把握。

如果对市场过度开发,就会导致话务量增加,而话务量增长就会带来投资的加大,从而使企业面临较大风险。

所以要避免话务量过度增长而收入不增加的现象。

现在,江苏移动的投资收益比控制在22%左右,这是比较健康的一个指标。

这里还有一个“经营网络”的问题,即通过网络话务量分析、消费特征的分析,对市场营销提出指导和建议。

江苏移动要求网络维护人员不能仅仅看管好设备,还必须在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怎么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方面有所作为。

同时还要实行严格的投资管理。

通过决策投资委员会,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包括拟订项目计划书,从立项到市场需求的分析,从投入、投资到运营模式的分析等。

项目完成一年之后,评估委员会要对项目的完成和运营情况进行评估。

我们在投资上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要钱有因,花钱有度,节约光荣。

第三,实施精细化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目前我们的预算管理已经从过去的增量预算变成零基预算,即给你多少资源你必须创造多少效益。

如果给你的资源多而创造的效益低,这里面就有问题。

二是让数据说话,注重分析。

我们所有的经营决策,都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数据说话,而不是简单想象。

去年我们搞了四十多项专题分析,对管理决策的指导作用很大。

三是突出强调提高执行能力。

省公司一再强调“科学的执行力”,也就是说,一方面省公司的决策在各个层面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层层衰减,打折扣;一方面在执行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灵活运用,如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调整、遇到问题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反馈等等。

这些都不是靠简单的要求、强调或是规章制度能解决的,而必须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

第四,大力进行人力资源改革。

人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队伍建设就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要增加正向激励,不仅要使员工感到完成任务就能拿到一定的报酬,还要使他们具有成就感。

因为只有高满意的员工,才有高满意的客户。

对员工、对每个管理者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即自己想一想在这个位置上是不是不可替代,如果在这个位置上有人能替代你,你就应该有危机感。

如果有的岗位不能在企业内部产生合适人员的话,就必须外聘。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如果不能吸纳社会上最优秀的人,企业就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记者:要确保可持续发展,企业还必须应对哪些挑战?
王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把握环境变化,实现各项指标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第一,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平衡当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且更关注长期利益。

把握均衡是最重要的,不能把握均衡的就吃亏,做不好就会伤害自己。

第二,要自觉调整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以改革和创新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创新是企业竞争力以及影响未来的重要因素,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三,要在平衡中逐步提升自身能力,有策略地处理各种矛盾。

要培养超前思维,真正把竞争引导到提升服务、提升客户价值方向上来,巩固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四,要对企业的位置、战略和使命有清晰的认识。

要把品牌建设、分层服务抓好,为不同的客户创造不同的价值。

如果企业在竞争中角色定位不准确、经营行为不理智,就可能出现问题。

第五,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分析决策能力,尽快由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并坚持从提高企业效益出发来改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第六,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创造比较优势,牢牢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不要追求某项指标最高,而要追求指标加权在全国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