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 认识分子》教案word版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案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的定义,阐述它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并举例说明常见物质的分子组成。
2.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状态等,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分子的特点。
3.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引力、斥力等,并解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评价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分子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2.设计一些思考题,如“分子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运动的?”“如何利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现象?”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分子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c.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微观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安排与分子相关的实验,如扩散实验、溶解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
2.教学手段
a.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动理论等,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的原因,了解分子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
板书设计
一、认识分子
1.定义与组成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量、运动
二、分子动理论
1.基本原理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分子间作用力
-吸引力、排斥力
三、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1.固体
-保持结构稳定性
2.液体
-具有流动性、可压缩性
3.气体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粤教沪版
10.1 认识分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界中的一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知道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0.1 nm)。
4.知道分子的体积及质量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认识分子的小和多,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用猜想的方法研究微观世界。
2.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学习或工作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可你知道“石穿”的真实原因吗?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阅读课本]P104“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思考]阅读P105“信息浏览”,我国古代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
[思考]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什么猜想?[提示]水滴石穿、铁铲用久了变薄等都是很微小地一点一点散失的。
[归纳提升]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思考]你认为这样的猜想科学吗?[提示]这样的猜想往往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归纳提升]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探究点2什么是分子[阅读课本]P105“什么是分子”[思考]分子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提示]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说课稿)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认识分子”。
此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关于分子结构和运动的内容,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和分子的存在形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分子的运动形式和特性;3.了解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状态变化;4.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以及分子的运动形式和特性。
难点在于将分子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的概念与实际物质联系起来,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随堂演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PPT课件•物理模型和实例图片•学生课前预习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和引导(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什么,并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联系。
第二步:概念解释(10分钟)1.通过PPT课件,向学生简单解释分子的概念和组成。
强调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
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图片,并请学生描述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步:分子运动(15分钟)1.使用PPT课件展示分子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下的运动形式,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第四步:讨论与实验(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液体和气体分子的运动比固体分子活跃?2.分组讨论并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自主提出理论解释,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纠正。
第五步:实验(20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状态下的分子运动活跃程度,总结规律。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分子的概念和组成,以及分子的运动形式和特性。
2.提醒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子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等。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1 认识分子
教案: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1 认识分子一、教学内容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是什么,分子的大小,分子与原子的区别等。
2. 分子动理论:讲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4. 温度与分子运动:探讨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分子的大小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2. 使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认识到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关系的分析。
2.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蒸发、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概念的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的大小,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3. 分子动理论的讲解:讲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讨论:探讨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1 认识分子分子概念:分子是什么分子的大小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动理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大小,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2. 结合实例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 认识分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分子。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分子运动的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则是分子运动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分子模型、显微镜、玻璃棒等。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对分子运动现象的理解,通过反复实践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点。
课后,我会让孩子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比如观察身边的物体,思考它们的分子运动现象。
同时,我也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分子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孩子们能够对分子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分子运动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是因为分子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分子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其他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子运动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分子运动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理解微观的分子的运动是一个挑战。
因此,我需要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运动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难点。
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我有着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会以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让孩子们观察一杯热水的蒸发现象。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我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水分子的运动,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然后,我会向孩子们介绍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我会使用分子模型和显微镜来展示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让他们亲手操作,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 认识分子 教学设计
10.1认识分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分子》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助互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根据学情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分析
结合上述教法选择,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法2.猜想法3.自学法 4.小组合作学习法5.比较、分析、归纳法四.教学方案
教学反思: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10.1 认识分子 教案
二、油膜法实验直径。
[多媒体展示]:观看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
电脑动画。
[总结]:大多数分子的直
径的数量级为10-10m.
[总结]:
一种思路——油膜法
测分子直径。
利用宏观量
求解微观量。
一种模型——分子看
成球形。
尽管科学已经十
分发达,但仍然无法在课
堂上将分子的具体外观展
现给同学们,因为分子非
常小,而分子的外观又非
常的复杂。
学习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的
方法。
跟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
容。
知道测量分
子数量级的
实验方法,了
解实验的原
理及过程。
总结课堂知
识,让学生知
道教学重难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其它章节来说比较少,因此,本节课堂主要向学生介绍分子概念提出的过程。
从而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分子的概念及数量级。
主在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热情,知道物理学科知识海洋的浩瀚,树立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纠正。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蒸发快等。
(5)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实验操作能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个性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1)向学生展们能闻到香水的气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1)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下学期第十章第一节《认识分子》教案
10.1 认识分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原理。
(3)知道分子的球形模型,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4)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2.能力目标(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原理、方法的掌握。
(2)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固体、液体分子的质量、体积等微观量。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原理、过程以及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教学难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数量级。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方法:试验研究法、问题解决法、互动探究法教具:油膜法整套器具、绿豆、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前面的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力学部分的知识,包括力和运动两部分。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研究热学部分的知识,热学是物理学里另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新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新的规律、新的形式、新的规律。
我们这节课就先研究“物质的组成”。
【板书】5.1认识分子(二)进行新课物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物质形形色色,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形态。
有的物质很大,有的物质很小,包括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空气,都是物质。
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介绍部分古代的物质结构理论:①我国古代关于物质组成的部分理论。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问》)这是一种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思想。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惠施)“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墨经·经上》)这两个观点和现代原子理论非常相似。
②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组成。
科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证实了构成物质的单元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当我们研究这些粒子的热运动时,发现它们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因此,在热学中我们把这些粒子通称为分子。
【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非常的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设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梯度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如: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和互动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等,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概念。
2.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并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展示分子间的作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
3.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为什么气体可以被压缩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香气四溢的咖啡、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分子吗?分子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3.教师总结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出分子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为出发点,设计富有童趣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认识分子》是我为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程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分子运动的规律。
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等。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难点: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心。
2. 讲解:利用PPT展示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讲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分子运动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4. 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6. 练习:布置一道有关分子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难点: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分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认识分子》教案4
《10.1 认识分子》教案4【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实验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
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像、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容。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
(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像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像。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中有水分子存在,进而证明分子真实地存在,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粤教沪版
第十章课题1《认识分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原理。
(3)知道分子的球形模型,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观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应用猜想、实验、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组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分子的数量级。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探讨、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图片,铜像的表面为什么会被磨光滑呢?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一)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探究活动】:1 水滴石穿→水磨石头水冲涮时间长了,为什么能使石头表面变得圆滑?2。
花园→花香弥漫走进花园,为什么很远就闻到花香?3 铁铲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他认为,石块、铁铲、铜像的手、花粉……它们是很微小的一点一点散失的。
反过来,我们可以猜想:物质是怎样组成的?因此,他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德谟克里特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原子”,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可再分割的颗粒”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要用到猜想。
【知识巩固】粒子模型的内容包括( ABCD )A.物质是由大量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B.粒子之间存在间隙C.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以上都是(二)什么是分子古人对物质的认识公元前四百五十年以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继承了刘基伯最先提出“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这种粒子叫做原子.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关物质构成的五行学说,就是把构成物质的材料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10.1 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 教案
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3.指导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了解扩散现象和分子的热运动,指导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5.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的模型。
6.会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7.领会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猜想。
8.经历通过计算认识分子“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9.通过经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领会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的间接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11.体验简单的现象里可能包含深刻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养成通过分析、理解来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运用猜想方法研究微观世界。
2.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3.引导学生通过可见现象推测、想象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并抽象出固、液、气分子的模型。
[教学难点]1.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可见现象推测、想象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并抽象出固、液、气分子的模型。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花露水喷雾剂、黄豆、芝麻若干,大试管2支[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情景】展示图片。
(教师:水滴日复一日地冲击,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铜像、石像长年被游客抚摸,棱角会逐渐消失,甚至雕像也会变小。
)【演示实验】向教室前门处喷洒一些花露水,很快周围的同学都能闻到香味。
【提问】我们并没有看到水滴把岩石砸碎,也没有看到游客用手把雕像碰碎,在教室门口喷洒花露水,教室里的同学很快都能闻到香味。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学案 (新版)粤教沪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学案(新版)粤教沪版一、情景引入同学们:你是否观察到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为什么会变小?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走近花园,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花香?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就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猜想,最后物理学家们又是什么结论?二、教材研究问题1——什么是分子?1、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猜想中,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做,这个词是不可分割的意思。
2、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首先提出了物体是由组成的。
3、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颗粒越来越小,如果不断分割下去,最后保持玻璃性质不变的微粒是,这说明物质是由组成的。
问题2——分子有多大?4、分子的质量很小,为了认识分子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小球,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拿一个分子与一个乒乓球进行比较,那就好比是拿一个乒乓球与地球进行比较。
5、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约为 m。
三、典例分析【例1】下列事例中,关于分子大小说法正确的是()A、扫地时,尘灰四起,尘灰是分子B、花开时,花香满园,闻到花的分子C、下雪时,雪花飘飘,雪花是分子D、刮风时,黄沙满面,黄沙是分子【解析】研究指出,大多数的分子直径为10-10m(0.1nm),也就是肉眼是看不到分子的,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分子运动后产生的现象是能观察到的。
因此A、C、D看到的都不是分子在运动,它们是小颗粒的运动。
【答案】B。
四、达标训练知识点1——认识分子1、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A:电子 B:中子 C:分子 D:质子知识点2——分子的大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一个细小的灰尘就是一个分子B:大雾天,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一个的水分子C:把一铁块锉成极小的铁粉,一粒铁粉就是一个分子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3、氢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m,人的头发的直径约为7×10-5m,把个氢分子排成一排才比得上一根头发的直径知识点3——通过事例分析,知道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4、分子的体积很小,通常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认识分子导学案粤教沪版10、1 认识分子【学习目标】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3、经历通过计算分子“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猜想方法是研究微观世界时常用的方法;认知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是以后学习和有关知识的基础。
难点:在学生的意识中,猜想往往与无端猜忌和臆测有关,因此让学生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预习案认真阅读课本P104—P107内容,对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认真完成预习案,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得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认为,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这种微粒叫做______。
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之后,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能保持物质______不变的最小微粒,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叫做________。
3、分子很小,研究指出,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______m,合______mm。
二、基础自测1、关于分子直径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约为0、1毫米B、约为0、1微米C、约为0、1纳米D、约为0、1分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一个细小的灰尘就是一个分子B、大雾天气,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一个的水分子C、把一铁块锉成极细小的铁粉,一粒铁粉就是一个分子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单个分子3、分子很小,现有直径为1m的某分子,要将______个这种分子一个接一个排列才能达到一粒芝麻的宽度(约1mm)。
1. 认识分子-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 认识分子-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知识点概述
•分子的概念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的求解
•摩尔体积
•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子的概念
•掌握摩尔质量的求解方法
•掌握摩尔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的微观结构
•掌握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认识分子的概念。
例如通过举取水杯漏斗装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水杯架直,为什么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等问题。
2. 概念讲解
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概念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展示分子模型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子的微观结构。
3. 摩尔质量讲解
讲解完分子的概念后,老师可以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并通过案例讲解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4. 摩尔体积讲解
在学生掌握了摩尔质量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介绍摩尔体积,并讲解如何计算摩尔体积。
5. 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在案例中展示如何应用分子、摩尔质量以及摩尔体积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问题导入法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分子、摩尔质量以及摩尔体积等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运用这些知识点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1.认识分子-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 认识分子-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理解分子在物态变化及热现象中的作用;
3.能够用模型解释分子的热运动及状态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分子在物态变化及热现象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5分钟)
1.通过调查物质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出分子的概念;
2.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引出热现象与分子的关系。
3.2 概念讲解(15分钟)
1.定义分子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分子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分子在热现象中的作用。
3.3 分组探究(25分钟)
1.分组探究分子在物态变化和热现象中的作用;
2.分享探究结果,讨论并总结探究结论。
3.4 模型演示(15分钟)
1.模型演示热运动过程;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状态变化发生的条件。
3.5 小结(5分钟)
1.归纳分子概念及其性质;
2.总结分子在物态变化和热现象中的作用。
四、教学评估
1.设计小组探究任务,考查学生探究分子在物态变化和热现象中的作用的能力;
2.给出模型演示问题,考查学生对状态变化条件的理解。
五、课后拓展
1.进一步探究分子在物理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2.推荐相关读物,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 认识分子》教案word版
1 认识分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原理。
(3)知道分子的球形模型,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4)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2.能力目标
(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原理、方法的掌握。
(2)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固体、液体分子的质量、体积等微观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原理、过程以及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教学难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数量级。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
方法:试验研究法、问题解决法、互动探究法
教具:油膜法整套器具、绿豆、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力学部分的知识,包括力和运动两部分。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研究热学部分的知识,热学是物理学里另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新的内容必然涉及到新的规律、新的形式、新的规律。
我们这节课就先研究“物质的组成”。
【板书】10.1认识分子
(二)进行新课
物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物质形形色色,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形态。
有的物质很大,有的物质很小,包括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空气,都是物质。
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介绍部分古代的物质结构理论:①我国古代关于物质组成的部分理论。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问》)这是一种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思想。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惠施)“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墨经·经上》)这两个观点和现代原子理论非常相似。
②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组成。
科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证实了构成物质的单元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当我们研究这些粒子的热运动时,发现它们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因此,在热学中我们把这些粒子通称为分子。
【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非常的小,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那么分子到底有多小,我们又如何去测定分子的大小呢?
【板书】分子的大小的测定方法
(1)观察微小物质的方法——显微镜。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必须采用放大倍数更高的离子显微镜。
【课件演示】离子显微镜下的硅表面硅原子的排列。
只要从放大的图中得到放大后的硅原子的直径,再比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可以得到硅院子的直径。
这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
(2)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提问]这里一颗绿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测定它的直径?
可能的方法:游标卡尺测量、100颗绿豆排列成直线测总长度再取平均值等。
[设疑]绿豆毕竟还比较大,如果是沙子呢?而分子更小,又该如何?
介绍放大法:将绿豆彼此靠紧排列,没有重叠,此时根据柱体公式V=S·h,h就是绿豆直径,体积可用量筒读出,面积可用坐标纸画其轮廓得出。
然后根据公式求解。
【实验】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分子的直径也可仿效这种方法,将一滴体积已知的小油滴, 滴在水面上, 在重力作用下尽可能的散开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 此时油膜可看成单分子油膜,油膜的厚度看成是油酸分子的直径, 所以只要再测定出这层油膜的面积, 就可求出油分子直径的大小。
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就可以根据d=V/S求出直径。
当然,这个实验要做些简化处理:(1)把分子看成一个个小球;
(2)油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整齐排列;
(3)认为油膜厚度等于分子直径。
在此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 10的乘方数,如 3×10-10m。
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 1×10-10m和
9×10-10m,数量级都是 10-10m。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m。
【板书】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过渡】由分子数量级可以看出,分子非常的小。
以往我们认为很小的量:1g水、1cm3水,但要算里面的分子个数的话,又是非常巨大的数字。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些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起来?
【板书】阿伏伽德罗常数
lmo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包括原子数、分子数、离子数……)都相同。
此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用符号N A表示此常数,N A=6.02×1023个/mol。
粗略计算可用N A=6×1023个/m ol。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测量它,以期得到它更精确的数值。
)
数据体会:106(一百万)108(一亿)1016(一亿亿)1023(大量)
[提问] 既然有了N A这样一个常数,那么同学们能否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来估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呢?
取1mol水研究,1mol水的质量(18g)在数值上等于水的分子量,而1mol水含有的分子个数就是N A个,可解得m0=2.99×10-26kg。
这样又得到了分子质量的数量级。
同样的方法,利用水的密度,求解水的摩尔体积,再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还可以求解出一个水分子的体积。
以上计算单个分子质量、分子的体积(直径),都需要借助于阿伏伽德罗常数。
因此可以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这些宏观量与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直径)等这些微观量联系起来。
(三)课堂小结
一种思路——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利用宏观量求解微观量。
一种模型——分子看成球形。
尽管科学已经十分发达,但仍然无法在课堂上将分子的具体外观展现给同学们,因为分子非常小,而分子的外观又非常的复杂。
一座桥梁——阿伏伽德罗常数。
它是连接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