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于民大有学问

合集下载

君子之学必好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君子之学必好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君子之学必好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君子之学必好问选自《孟涂文集》。

作者是清朝的桐城派散文家刘开,号孟涂。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翻译: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三问是哪三问

三问是哪三问

三问是哪三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的三问是指什么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严、抓实、抓出成效,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三问”,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1.问政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普通民众的建议和意见,使政府的政策更得民心、符合民意、行之有效。

这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问需于民就要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到点子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

3.问计于民,就是政府在决策之前要充分征求民众的意见。

“问计于民”4个字,说起来容易,可真正要问出民意、问出成效、问出真话,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真正问出民意、问出成效、问出真话,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体察到群众的冷暖,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求。

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与民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

但是怎么真正的做到问计于民,关注民声,了解民意呢?关键在于“办”,在于“实”,这就得对网友有感情,把网友当朋友,网友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网友的难当作自己的难。

我不仅在网络直播对话中为网友着想,而且语言真诚,态度和蔼。

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思考网外网友提出的问题,关注他们的建议,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能采纳的建议及时落实,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情以理解释。

以上内容参考:三问是哪三问 2桑弘羊三问是帝国运转需要巨额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这些制度,问钱从哪里来?一旦遇到战争、灾荒等紧急事务,国库却空空如也,怎么办?如果中央在财政等各个方面不对地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这是武帝死后的前81年,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提出了著名的桑弘羊三问。

其实,不止是西汉,中国不止一个王朝的经济社会政策都经历了放—收—乱的循环。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国,农业税是相对较少、弹性较小,如果遇到战争等特殊事件,国家无法短时间内收更多的税。

分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高大上词句

分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高大上词句

95分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必备(高大上语言+时间+自信+流畅+洪亮=95分)人际关系1、沟通是我们勇于破冰的桥梁,我要积极、主动的与同事沟通、交流,消除隔阂(误会),增进彼此感情,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2、真诚地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彼此解开心结,消除误会。

3、调整心态、换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有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4、我会出于公心,向他提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希望他上班时不要-----,相信,通过我的耐心细致的劝解,他能端正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5、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都不一样,性格也有千差万别,我们应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善意地去看待,多发现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多帮助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一定能帮他打开心扉。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心诚所至,金石为开。

(同事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群众关系)8、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9、成人之美,仁者爱人,宽则得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0、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大局。

(团结意识)11、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

(团结意识)12、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要有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

1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意识)15、要会做“1+1大于2”的数学题,不做盲目自信的孤胆英雄。

(团结意识)16、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善于倾听逆耳之言,倾听同事、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实反映群众的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7、在不同意见面前,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荣誉面前,相互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勇于内省,敢于承担。

急他人之所急,帮他人之所难。

18、搞好与领导关系:多和领导交流,及时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多请示领导,做好思想汇报工作。

问政于民_问需于民_问计于民

问政于民_问需于民_问计于民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执政为民,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实实在在听民意、实实在在解难题、实实在在办实事。

这些声音,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热情愿望和迫切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取得的。

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更是要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坚定的群众立场、务实的工作方法,进一步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从人民群众中不断获得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

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上,有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智慧。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问政于民,求的是发展之道。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曾与网友在线交谈,认真倾听呼声,了解民意,这是问政于民的具体体现,也给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破解各种难题的根本依靠。

只有通过问政于民,才能知得失,找准影响改革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正举止,对已有的发展思路不断纠偏、完善、深化;才能得民心,取得群众的认同,凝心聚力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问需于民,求的是和谐之本。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问需于民,实实在在地解决困难,就能得到群众真心拥护,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搞了不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花了不少钱,下了很大气力,却得不到群众认可,甚至遭到群众反感,就是因为在决策过程中没有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

一定要看到,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

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翻译

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翻译

世之君子,若欲立功名于天下,必先求学问。

学问者,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也。

夫学问之道,深不可测,广不可量,故君子宜虚心以求之。

夫学问之道,有三要:一则博学,二则审问,三则慎思。

博学,谓广博地学习,无所不通;审问,谓详审地询问,无所不明;慎思,谓周密地思考,无所不精。

三者兼备,然后可以言学问矣。

博学者,必能广纳众长,融会贯通。

如孔子,学无常师,不耻下问,故能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审问者,必能洞察秋毫,明辨是非。

如孟子,问惠施、公孙丑,辨杨墨、墨翟,故能阐明仁义之真谛。

慎思者,必能深思熟虑,不轻信流言。

如荀子,问苍蝇之飞,答以“有风”,问蜈蚣之步,答以“无足”,故能独抒己见,不为时人所惑。

学问非一日之功,须臾不离,终身不懈。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乃学问之极致,亦为人生之至境。

然学问非为学问而学问,乃为立身处世,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

”此言学问之用,在于治国安邦。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此言学问之用,在于育才兴邦。

夫学问之道,虽广博而难,然君子不畏难,勇往直前。

故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学,非独读书而已,亦须躬行实践。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学问之要,在于学思结合。

夫为人大须学问,学问非独有益于己,更有益于家国。

学问使人明智,明智则能识大体;学问使人宽容,宽容则能容天下;学问使人坚强,坚强则能任天下之重。

故学问者,君子之器,治国之资。

今夫学者,当以孔子、孟子为师,以博学、审问、慎思为法,以立身处世、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如此,则学问之道,可得其真;立身之道,可得其大;治国之道,可得其平。

夫如是,乃为真学问,真君子也。

【译文】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在天下立功成名,必须先追求学问。

学问,是立身的基础,成事的根本。

学问之道,深不可测,广不可量,所以君子应该虚心去追求它。

学问之道,有三个要点:一是博学,二是审问,三是慎思。

关于推动“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的建议当前各级各层正按照省委“大走访”活动的部署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人员深入农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排查问题、收集诉求、征求意见,初步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基层能满意、社会真欢迎的叠加效果。

但是,在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走访中还存在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上有误区。

有些走访人员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思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缺少深入了解和感同身受的真情。

二是方法上欠妥当。

有些走访人员情况不熟、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说外行话,和群众谈不到一块去,了解不到真实情况。

三是效果上有偏差。

不少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惠农政策落实的公平性、集体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等方面,既抽象又具体,既有利益纠结更有情感之争。

所以,对反映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上,缺少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特别是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走访对象多以老年人为主,还有一些农户全家外出,导致走访收集到的问题诉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大走访”只有“走”在实处、落到实处,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如果“走”得声势浩大,却“访”得不深不实,把“大走访”当成任务应付一下,或者虎头蛇尾,开头“了了”,结尾“草草”,效果不大。

笔者认为,开展“大走访”活动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变“要我访”为“我要访”。

大走访活动不仅是改进作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

开展大走访,首先要有很高的站位,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履行政治责任、事关事业兴衰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大走访活动的意义,提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坚持领导带头,明确领导责任,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全面负责本单位走访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走访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

坚持示范带头、以上率下,带头履行职责,带头参加走访,带头解决问题,为其他人员部树标杆放样子。

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走访氛围,积极挖掘大走访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定期在报纸、电视、简报等媒体刊登,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造浓氛围。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
意 愿 不 甚 相 符 的 情 况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我 们 的 党 员

从 人 民群 众 的 利 益 诉 求 中 问 政 于 民 、 问 计 于
民、 问 需 于 民
1 . 问政 于 民、 尊 重 民意 , 是 利 民 惠 民的 首 要 前
提 。既 然“ 知 政失 者 在 草野 ” , 那 么 当政 者 要 想 真 真 正 正地 为 民办事 、 替 民解 忧 , 首 先要 做 的就是要 将权 力交于人 民的手 中, 问政于民、 尊 重 民意 , 按 照 人 民 群 众 的想法 与意愿 去施 政事 、 定法 度 , 从 而做 到权 为
Vo 1 . 2 6 NO . 6
问政 于 民 、 问计 于 民 、 问需 于 民 : 践行党的群众路 线的必 由之路
于 洋
( 南京政 治学 院 研究 生 1 4队 , 江苏 南京 2 1 0 0为 代 表 中 国最 广 大 人 民根 本 利 益 的 无 产 阶 级 先 进 政 党 , 始 终 秉 承 一 切 从 人 民利 益 出发 、 全 心 全
对于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整体与局部在综合权衡之后作出最切实可行的决策决不能偏执一方只有顾全好以上三点问计于民才称得起是行之有道行之有度体恤民生是利民惠民的落脚所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中问政于民尊重民意还是问计于民汲取民智其目的都是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真正想要些什么从而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完善社会保障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找准民生需求这个大方向和总目标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时刻注意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准则将顺应民意体恤民生置于我们全部工作的首要位置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所做的一切事情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如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的问题就是当前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事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阐述民生问题明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都内含与贯彻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把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事业的目标与归宿中于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方面党和政府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放心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全面健康水准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问需于民时要把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为民务实清廉是全党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为人民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表现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之要切实把为民利民惠民的庄严承诺落到实处抓紧抓好组织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务实的长以真正做到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要将我们党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入探索其组织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确保此类活动能够正规有序地经常性开展切不可搞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一阵风运动第二要晒流程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推进与活动相关事务地常态化公开使人民群众能够直观具体地了解到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小事宜让人民群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5篇)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5篇)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5篇)第一篇:【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旧唐书徐坚传文言文翻译及习题

旧唐书徐坚传文言文翻译及习题

旧唐书徐坚传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第一篇:旧唐书徐坚传文言文翻译及习题徐坚。

字元固,浙江长兴人。

唐玄宗朝重臣,以文行于世。

旧唐书徐坚传文言文翻译及习题,我们来看看下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

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

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

”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

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

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

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独建议以为不便。

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

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

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日:“非敢求高,盖避难也。

”及羲诛,坚竞免坐累。

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

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走避:逃跑躲避。

儒家文化勤学好问的名言

儒家文化勤学好问的名言

儒家文化勤学好问的名言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学无止境,问必有益。

4.知音者乐天知命,儒者爱学好问。

5.好学者,不傲也不易。

6.学海无涯,投身其中。

7.知识如光线,智慧如炬火,不断求索。

8.以问学,以问悟,以问成。

9.学问之路,没有终点。

10.提问是进步的第一步。

11.发问使智慧生长。

12.若不问,则终身无得。

13.做人应如天空中的孔明灯,常有疑问但始终充满希望。

14.问学者长,学问者进。

15.问学之人,不断奋进。

16.愚者行无问,智者行有问。

17.学者善问,问者善学。

18.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9.懒于问学如停止呼吸,终将停止成长。

20.是非问答,心之问策。

21.知道问题是智慧的开始。

22.问若无声,学就无功。

23.好奇心是成功者的基石。

24.學問的善成是源於不斷的質問。

25.為何止於一個答案?尋求無盡的智慧。

26.勇於提問,勇於懷疑。

27.好問者,不愧後學。

28.智者有問,愚者無問。

29.知耻而后勇,才能敢于提问。

30.提問不羞耻,而不問羞愚。

31.听问不耻下,反求之不朽。

32.善問者如太阳,破云而出,照亮前路。

33.提问是前进的阶梯。

34.不愧为学者,问之不竭。

35.结结巴巴问,不如进一步,36.学者因问才能有所得,有问息学则难有成。

37.问我者,感恩;不问者,自省。

38.智者不惧被问,愚者不屑提问。

39.提问是思考的起点。

40.学问如河流,问吧,你只会越来越泽。

41.有问题才有进步,敢问才有答案。

42.提问是收获智慧的开始。

43.打破疑团,探索未来。

44.好奇心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45.提问不会让你变得愚蠢,而是让你更加聪明。

46.敢于问,就能进一步。

官民关系透视

官民关系透视

官民关系透视作者:林坚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5年第4期文/林坚“官”是官员、干部、领导者、管理者,“民”是黎民、百姓、被领导者、被管理者。

自然是先有民,后有官,官是从民中产生的。

在等级社会中,古代曾分品,现代则分级。

俗话说,“官大级压死人”。

还有所谓“父母官”“官大脾气长”,甚至有人认为“官大学问高”“上智下愚”。

厘清官民关系,无论是对官还是对民,都是必要的。

官出于民。

官也是从民起步的,除非世袭,谁也不能一出世就注定当官。

陈胜曾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注重出身门第的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宦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出将入相。

在时兴科举制的时代,读书做官成为必由之路。

很多人读书也就是为做官。

现在实行公务员制度,经过考试选拔,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但又分为政务人员和事务人员,分成不同的职级:有的有职有级,掌握实权;有的有级无职,即有级别而无实职。

当官首先要有资格,有本事,有领导才能,有协调能力,也要有机遇。

怀才不遇者自古就有。

但不能说只有当官才能显示价值。

历史上真正留名者有多少是由于其官职?脱颖而出者当了官,但不能忘了自己根在民间,首先具有“公民”身份,然后才是官员。

官应由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利益、反映民众需求、代民立言、为民效力的人出任,特别是重要的职位,更应得民心、体现民意、为民认可。

官作为民的代表,应考虑民众的利益、需求,想为民所想,言为民所言,行为民所需。

官应为民、亲民。

“官”应该了解民众心声,反映民众呼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这样的官才是民众需要并认可和拥护的官。

官应服务于民。

人们常说:“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

既是公仆、,就应切切实实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为民解忧排难。

“领导就是服务。

”当官就要真正确立服务意识,把“为人民服务”渗透于灵魂深处,体现于言一行之中。

官学于民,问政于民。

官应善于挖掘、总结民众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能高高在上,而应不耻下问,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呈现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不少地方、单位和部门把这“三问”作为一个重要理念予以始终坚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实付诸实践,不仅使活动向纵深推进,更在深入人心中赢得民心。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

这就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倾听民声、体现民意、集纳民智。

在这个意义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

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

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

惟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

如果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制定的政策就难以体现民意、实现民利,作出的决策难以做到民主、科学,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急往往非民之所急,所办往往非民之所需,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

问就要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得关键。

做做样子,走走形式,问得不着边际、问得蜻蜓点水、问得虚情假意,就问不出真东西,群众对你也爱答不理。

你糊弄群众,群众就会不信任你,就不可能和你说真话、道真情。

惟有真心想问,不耻下问,才可能问得出真货、问得出真心。

而惟此真问,才会真正体现工作的主动,体现谦虚的作风,体现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

也就在这真问的过程中,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紧密了。

勤学好问的孔子阅读短文主要内容

勤学好问的孔子阅读短文主要内容

勤学好问的孔子阅读短文主要内容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发明了儒家思想。

他生于盘庚元年,出生于楚国,写作了《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出生于楚国的鲁国的一个庶民家庭,他为人谦虚,勤学好问,表现出卓越的智慧。

他15岁开始读书,学习古代经典,12年后,他开始任教公学,这成为他有名的“儒学”学派的开端。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三大原则,分别是:“夫子励志、克己、宽仁”。

他强调“礼”,尊重传统文化,主张“德行”,要求人们彼此有礼貌相处,尊重权贵,提升文化水平。

三、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理论要通过实践来得以验证和完善。

四、孔子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近2500年的历史中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把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倡导“宽仁之道”,提倡人们做好事、忠诚老实、尊重权贵、克己慷慨,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勤于学问文言文及翻译

勤于学问文言文及翻译

夫学问者,国之宝也,民之魂也。

自古圣贤,莫不尊崇学问,勤于钻研。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夫学问之道,广博深远,非一日之功,非一事之能成。

是以古人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此言勤于学问之要也。

盖学问之道,首在立志。

志者,心之所向,志坚则学可成。

古之学者,莫不立志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如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以立志者,学问之基也。

次在读书。

读书之道,贵在博览群书,不偏不倚。

孔子曰:“君子不器。

”故学者当广读群书,以博闻强识。

然读书非为猎奇,亦非为炫耀,乃求真知也。

是以读书者,学问之舟也。

再者,在实践。

学问非虚谈,必付诸实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问之道,在于乐在其中。

乐学者,必能实践所学,以达致用。

如墨子之“兼爱”、“非攻”,如孟子之“仁政”、“王道”,皆学问与实践之结晶。

又有,在师友。

师友者,学问之侣也。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故学者当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师友之谊,相辅相成,学问之道,得师友之助,如舟得水,如鹰得翼。

然学问之道,亦非一帆风顺。

古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问之路,曲折崎岖,学者必经风雨,历尽艰辛。

是以学者当有恒心,有毅力,方能持之以恒,终成大业。

今之世,科技日新月异,学问之道更为重要。

学者当勤于学问,以求真知,以报效国家,以服务人民。

夫勤于学问,非一日之功,需长年累月,孜孜不倦。

若能持之以恒,终成一代宗师,为国家之繁荣,民族之振兴,作出贡献。

【译文】学问,是国家的瑰宝,人民的灵魂。

自古以来,圣贤们都高度重视学问,勤奋钻研。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孟子说:“学问的道路没有别的,就是找回自己失去的本心罢了。

”学问的道路,广博而深远,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也不是一件事情就能完成的。

因此,古人有云:“事业因勤奋而精通,因玩乐而荒废;行为因思考而成就,因随波逐流而毁坏。

司马光家训全文及解释

司马光家训全文及解释

司马光家训全文及解释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号东篱。

他的家训被称为《好问》或《正臣札记》。

以下是《好问》的全文及解释。

《好问》一、凡所好问者,学问之根本也。

解释:这是指爱好提问的人,是学习的基础。

二、所谓好问者:以其缘故,若问之易,去则思之,得则尽之也。

解释:所谓爱好提问的人,是指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对问题提出的人很容易进行思考,如果离开了问题,思考如何回答,在得到答案后会尽量探索更多的问题。

三、凡所思之事,有不悟之理,则问之可也。

解释:当我们在思考某件事情时,遇到未能理解的地方,便可以提问解惑。

四、有不得之事,则问之可也。

解释: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或者无法实现的事情时,可以提问寻求解答。

五、有不诚之事,则问之可也。

解释:当我们发现某人的某个行为或事情不够真诚时,可以提问寻求真相。

六、凡所不诚者,其问可疑也。

解释:对于那些不诚实的人,他们的提问是有疑点的。

七、所识有疑者,则问之可也。

解释:对于那些我们对其认识有疑问的人或事物,可以提问以了解真相。

八、凡所好学者,其志不在外物,顾于其内也。

解释:爱好学习的人,他们的志向不在于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关心内在的修养。

九、若有利于自身修养之事,则问之可也。

解释:如果某事对自身的修养有益处,可以提问以获得指导。

十、若有可益于人类者,亦问之可也。

解释:如果某事对于全人类有益,也可以提问。

十一、所谓好学者,所言者无不博极也。

解释:所谓爱好学习的人,他的学问博大精深。

十二、若有拥护其所爱与反对其所恶者,则问之可也。

解释:如果有人支持他所喜欢的事物,以及反对他所讨厌的事物,可以提问以了解其观点和原因。

十三、若有能察一事之是非者,则问之可也。

解释:如果有人能够判断一事的是非,可以提问以获得他的判断过程和依据。

十四、若有详此术能者,则问之可也。

解释:如果有人对某项技艺非常熟悉,可以提问以获得更详细的知识。

十五、凡因其所以好问者,通仁义之理也。

教师大走访活动总结

教师大走访活动总结

教师大走访活动总结教师大走访活动总结根据市局及中心学校要求,我校教师开展了“与百姓连心,为百姓解困”大走访活动,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要求每位老师家访不少于10户,积极深入学生及教师家中开展调研,共收集学生及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60余条,听取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迫切需求。

一、活动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根据“市局大走访”活动安排部署,我校及时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学习走访文件,贯彻落实相关精神。

让全体教职员工弄清走访目的,了解走访内容,明确走访要求。

同时,成立了以__同志为组长其他老师为组员的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和学习调研小组,并要求及时汇总走访工作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问题,找出原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做完。

二是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我校在成立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后,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由教导处负责,针对校情,结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了《__小学教职工走访活动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体教师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市局大走访活动通知精神”为契机,真正打造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走访时,各教师有本专门记录走访活动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记录本,针对问题详细记录后,汇总起来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校办公会上讨论、研究,最后交由组长安排专人监督完成,确保工作科学化,矛盾最小化,问题简单化,解决及时化,完成合理化。

三是宣传到位,氛围浓厚。

为使“市局大走访活动”广泛开展,我校利用校园广播和政治学习时间对全校教师进行广泛宣传,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登记,调动全校教师参与进来,提出问题,汇总问题,合理荐言,氛围浓厚。

四是贴近群众,走访到位。

为使学习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得以解决,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四个“必去”,即信访矛盾突出的地方必去,工作薄弱的地方必去,困难家庭必去,留守儿童家庭必去。

教职工深入基层当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掌握到最基层、最全面的情况。

同时召开大走访活动专题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问计于民,倾听群众意见,发现问题,找出典型,宣传先进,鼓励示范,从而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大走访活动出实效。

古代重视民生的名言

古代重视民生的名言

古代重视民生的名言1.谁有好点的古人名句,关于民生问题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

出自《孝经。

天子章》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

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

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

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

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出自《荀子·性恶》。

关于思政教育的名言

关于思政教育的名言

关于思政教育的名言1.有关问的名言警句有关问的名言警句: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3、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名4、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5、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8、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9、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10、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根2.关于"实事求是"的格言、警句(禅语或古文)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5.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6.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7.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8.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10.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11.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荀悦《申鉴·俗嫌》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漳州蓝氏三杰散记

漳州蓝氏三杰散记

印象“蓝氏三杰”到了漳州,了解漳州人文历史,不能不对“蓝氏三杰”留下深刻印象。

“蓝氏三杰”是世人对同属漳州市漳浦县畲族蓝氏祖祠“种玉堂”裔孙“平台首功”蓝理、“治台名将”蓝廷珍、“筹台宗匠”蓝鼎元的美誉。

康乾年间,他们为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事迹皆入选《清史稿》,他们的人生、业绩、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感念、记忆。

“蓝氏三杰”,是一个时代符号,一个地方标志,一个群体象征,一个人文品牌。

一位作家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都有几个特别的人,他们的才气和执着使那个城市的名字被别人记住。

”记住“蓝氏三杰”,也就记住了漳州,记住了康乾年间际会于台湾海峡两岸波澜壮阔的百年沧桑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蓝理,字义山,号义甫,漳浦县苌坑石椅社(现属赤岭畲族乡)人,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乱世生成孟浪又侠义的性格,一生四落四起。

第一次:顺治十八年(1661),蓝理因触犯族规将被沉塘,后获救逃往漳州,与四位孟浪汉子结为异姓兄弟。

“五人穿三条裤”、“抢灰输棺材”、“王爷公的火油也敢偷倒”等民间传说,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第二次:蓝理从漳州回乡开染坊,景遇不佳,便邀一帮青年替官府抓海盗,却被昏庸县令视为同谋而入狱,后因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获释,北上投康亲王杰书所部清军,英勇善战,以战功授清建宁游击。

第三次:蓝理任灌口营参将,刚正不阿,关心士卒,与总督姚启圣结怨而下狱。

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准备第二次征台,慕蓝理有胆有识,保举蓝理为平台先锋。

台海战役中,蓝理身负重伤,肠流肚外,仍冲锋在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从此,“破肚将军”蓝理,让郑军闻风丧胆。

台湾归顺朝廷,朝廷论功,蓝理作战英勇,二次救帅,入岛招安,功列第一,康熙称蓝理“台海血战,功在首先”,赐“平台首功”匾文,授昂帮章京内大臣兼摄左都督,世袭骑都尉,封一等伯,赏漳州郊区田地一块(后称“蓝田”)。

接着,蓝理与施琅一同驻理台湾、澎湖,一同修建南普陀寺,一同上疏题请康熙赐封妈祖天妃娘娘为天后娘娘,后又被任命为神木副将、宣化总兵、定海(舟山)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 政 部 门的 另 一 个 职 能— — 花 钱 , 没 有 进 行 很 财 并
共卫生支 出花的怎么样, 许多欧洲 国家 的基层 , 都有 由
当地居民组成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 ,审议公立医院 的财务支 出。这种思路, 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吧。
好的考核 。考虑到许多财政支 出的审批权在财 政部 门手里 , 那么这些钱花 的绩效 怎么样 , 也应 该纳 入考
古脑地端 出来 问计于 民, 而且不分 问题 的大 小、 难
究室 , 有市长热线 、 访办等一 类办事机 构 。他们 还 信 干什 么, 就是收集社情 民意 , 门从事 问计 于 民工作 专 的 。 多事情 , 很 只要他们 是认真地及 时地有效地工作 了, 情况 是可 以掌握 的, 计谋也是 可 以提供 的 。前几

学 决策和规划 。这 是毋庸 置疑的 。
第二 , 要弄清 楚哪些事情要 问计于 民。 上至 国家
边 。如何行使 民主 , 如何保证 科学 , 来不是 一件 看 简单的事 情 。
的大 政方针 , 至城 市 、 下 社区 的规划 和建 设 , 需要收 集 民意 、 调查研 究的事情 有很多很多 。国家机关和有
改革的紧 迫, 能看 出财税 改革 的难度 。 也
给市场 ,因为政府本来就 是解决市场 失灵 的制度安 排。要解决政府失灵, 办法是深化治理、 加强监管 、 扩
大 民主。因为说到底 , 财政就是替老百姓花钱 的, 花的 怎么样, 除了通过市场之外, 老百姓还有别的手段进行 监督。举一个例子 , 同样是发展 中国家 的巴西, 每年要 召开从中央到地方的 “ 卫生大会 ” 各界代表参加 , , 代 表一共有十万人之多, 开会的内容 , 就是审议当年的公
1 8
燃 l 瓣
建议 , 受人 民的监督 , 接 努力为人 民服务 。 既然人 民 ”
热辩 l民主与法治 翻
元的陈述人 占到 1 0多位 ( 在全 国要找这样 的代表是
是国家 的主人 ,代表 人 民行 使 国家权 力的各级政府 和 有关部 门, 当然要 广泛收集 、 听取人 民的意见和建 议 。一切决策机关 只有在广泛有 效地收集 和听取意
人 r 于民 是 一 念的 体 现 则 这 理 具 体
近些年来 , 中
央和不少地方政府及部 门在 重大决策前 实施 问计于 民, 很多是有成效 的, 而且 也是受广大 民众认 可和赞
许的 。 但是, 凡事都 须按一 定的程序办理 , 否则 , 不仅 效率不 高, 吃力不讨 好 , 重 的还 可能产 生 “ 民” 严 扰
民共和 国公 民对于任 何 国家机 关和 国家 工作 人员 ,
有提 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 而第二十七条则强调 : “ 一切 国家机关 和 国家工 作人 员必须依靠 人 民的支 持, 经常保持 同人 民的密切联系 , 听人 民的意见和 倾
的负面效应, 不可轻视之 。
首先 , 要弄清楚政府或 部 门为什么要 问计 于 民。
关部 门应 该根据决策事 务的性质 、 范围 , 定 问计于 决 民的选题和 范 围。不 问事 情大小 , 问计谋难 易 , 不 都

问计 于 民是一种 经常性 的工作,不 仅要讲 究方 法, 时还 需要 追 问一下 问计 的动机是什 么?这些 看 有
似 简单 的 问题 , 时常在 拷 问我 们的政府 机关 、 导 却 领 干 部。一个地方 , 大都有党委 、 府 、 政 人大 、 政协 的研
像飞船上天航母下海西部开发南水北调等这样涉及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就是科技人员如果不是那一方面的专家也是说不上话的英国人帕金森在他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就讲过因为请了一些不懂行的专家而作出耗资1000万英镑修造原子反应堆的错误决策事例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
戳 民主与法治 麓
¥} 瓣热
善, 归根到底都要靠财政 改革 。 一是调节财政收支的 结构, 强化收入分配 的作用 ; 是加强提高 公共 服务 二
支 出, 同时提高支 出的绩效 。 然而 , 目前似 乎进行财政 改革的动力是不足 的 。 财 政改革是对 既得利益调整最大 的。 例如 , 炒作多年
核范畴, 这似乎应 该是一个切入 点。
财政改革还要解决, 要提高支 出绩效的问题 。有 人认 为, 政府办公共服务 , 必然导致效率低 下, 以还 所
是能交给市场 的就交给市场 。确实 , 公立部门人浮于 事、 效率低 的情况是存在 的 , 但是解决 的办法不是交
的物业税 、 房产税 、 资产所得税 , 却迟迟没能 出台。 最 近, 听说在企业家 中兴起 了一股 移 民浪潮 , 原因居然 是担心 “ 再来一 次均贫 富 ” 从这里 , , 既能看 出财税
回归公共财政 已刻不容缓 !圈
( 作者单位 : 北京大 学)
问计 于 民大 有 学 问
瀚 赵 振 宇
. ,

人为本是本届政府亲 民的执政理念 ,而 问计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宪法》 第二条规定 : 中华人 民共 “ 和 国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 民。 ”“ 民依照法律 规定 , 人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 管理 国家事务 , 管理 经济和文 化事业 , 管理社会 事务。” 四十一条指 出: 中华人 第 “
见及 建议的基础上 ,才 可能制 定代 表人 民意愿 的科
很容易 的) 那会成为一种什么样 的情景 呢 ?这样 的 , 程 序安排 结果能叫人信服 么 ?这样 的听证会又 有什 么真正的意义昵 ? 另外 , 民主和科学有 时也不是一致
的, 我们不要 忘了常说 的一句话 , 真理 常常在 少数人
另一 个原因是 , 有什么动 力改 ?近些比较好 。但 是 , 没听说 过财
政 部 门被 问责 。财政部 门的 “ 绩效考 核 ” 似乎 考核 , 的就是财 政收入增长 , 中央到地 方都是如此 , 从 经常
看到“ 某某市今年财政收入再上 新台阶” 的新闻。然
年北京市 为 了地铁票价 的 问题搞 过一次 问计于 民的 听证会 。 据报道 , 过去北京 地铁月票是带有福利性质 的 ,发展到现在 却有点 畸形 了,取 消月票是 势在必 行。 交通部 fg 的账是很清 楚的 , 明了取消月票是 - j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