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老子》公理化诠释的比较
《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生命科学学院陈峻松1600012172《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典籍。
它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
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
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
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赜。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同时它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其中,《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愈儒家积极入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
我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而且多变的社会,同时拥有积极奋斗与顺其自然两种心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经典语句感受一下他们的思想吧。
《论语》明理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靠它们来抬高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子》、《论语》中的智
《老子》、《论语》中的“智”摘要:随着对出土的湖北郭店楚简的研究,学术界开始对《老子》中的“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老子》中的“智”具有了双重意义。
同样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论语》中,关于“智”也做了很多的阐释,在具体理解时,《老子》和《论语》中的“智”,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通过对《老子》和《论语》中“智”的比较,体现出二者思想之间的同与不同,这也对当代社会智慧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论语;智;比较作者简介:丁文魁(1991-),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一、关于“智”的释名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智”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意识,并对其字义进行了界定,在有些文献中和“知”字意义是相同的。
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1、聪明。
比如《荀子・劝学》引《孟子》中的:“然后智生于忧患”;《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墨子・公输》:“不可谓智”等。
2、智慧、智谋。
比如《韩非子・显学》:“智,性也”;《淮南子・�m真》:“智,心之府也”;《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等。
3、计谋、策略。
比如《淮南子・览冥训》:“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高诱注“智故,巧诈也”。
4、知识。
比如《荀子》:“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5、有智慧的人。
比如《战国策》:“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6、知道、认识。
比如《墨子・经说下》:“狗犬不智其名也”:《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知”与“智”同。
以上在先秦及汉代传世文献中关于“智”六种意义在《老子》和《论语》中都有所体现。
《论语》中的“智”有时就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因此很多处都是与“知”相通的,例如《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与老子的为政思想比较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方法、成就、模式、运行、作风、认识、问题、矛盾、系统、主动、自觉、整体、现代、和谐、文明、开拓、保持、发展、建设、提出、发现、了解、研究、措施、规律、关键、稳定、准则、情绪、意识、理想、思想、地位、根本、精神、举措、基础、需要、利益、环境、政策、体系、制度、方式、作用、标准、方针、水平、秩序、反映、关系、分析、简化、主张、借鉴、丰富、推广、满足、严格、推行、坚持、保证、维护、服务孔子与老子为政思想的比较刘启涵(06 自动化系)摘要:儒道两家思想,作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衍生出了灿灿数千年的华夏封建政治文明。
而其思想源泉孔子、老子二人,他们的为政思想,更是溶入了封建政治理论的内核之中,影响后世。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集大成之作《论语》和《老子》出发,分析两者为政思想的异同,并尝试探讨其现世意义。
关键字:孔子老子仁政无为而治1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后世尊之圣人,其论已垂千载,“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一个民族都一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
”1其“仁政”之政治思想,更是渗入中华文化的骨子里,成为东方政治哲学里不可撼动的基石之一。
为政思想之精粹,即使在千年之隔的如今,也依旧有极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1.1孔子为政思想的内容孔子的为政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
不止有治国基本方针,也有推行教化的手段,更有对施政者的严格要求与施政方式的规劝,世人熟知的“仁政”仅是对它核心的提炼。
下面简单从三个角度对其思想作简要归纳。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就是恢复周朝的制度,他认为只要周礼恢复,国家的政治面貌便会大为改观,“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讲信修睦”(《礼记》)的理想社会变有机会实现。
以周礼为准,孔子提出了严格等级制度、以德以礼以乐治国、选贤与能、推广教化等等措施,等级严明以绝谋逆,任贤去佞以正风气,德治感化、振兴礼乐、教而广之以育其民。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日对照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时期,《论语》都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加以研究和阐释,其中包括中日学者。
本文将就《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结合中日对照的方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论语》的理解和阐释差异。
一、《论语》的基本概念《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对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人们普遍视《论语》为古代经典之一,尊崇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而在日本,虽然《论语》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解读和阐释与我国有所不同。
二、中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论语》解读1.我国对《论语》的解读在我国,学者们对《论语》的解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
有关孔子思想的研究,是儒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论语》的内容,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解读,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论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等,这些理念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日本对《论语》的解读日本学者们对《论语》的解读与我国有所不同,虽然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论语》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日本学者们对《论语》的解读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代性,他们试图将《论语》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出了很多新的阐释和解读。
他们尊崇孔子的思想,但同时也试图将其“日本化”,给予其更适合当代日本社会的内涵。
三、中日对照下的《论语》公理化解读1.基本理念的比较在基本理念方面,《论语》在中日两国的解读存在差异。
我国学者们更强调《论语》中蕴涵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而日本学者们则更注重将孔子思想与当代日本社会相结合,强调其实用性和现代性,试图将孔子思想“日本化”。
2.实践应用的对比在实践应用方面,中日两国对《论语》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差异。
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老子在国外更受欢迎
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老子在国外更受欢迎老子和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先贤,两个人不仅处于同一个时代,而且这两个人,分别都留下了各自的著作;老子的便是《道德经》,孔子的则是《论语》。
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那么对这于这两部著作,那都是非常的熟悉。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有什么区别呢?应当说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子是作为道家集大成的一位哲学家,他把自己的所有对于现实,以及对于天地万物的思考,那都是写进了《道德经》里。
可以说这是一部值得任何去一读的著作,在这部著作里,老子用一种切身的经验之谈,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人,你应该是要与自然,与天地融为一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的思想,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老子的思想,应该说是没有限制,人们通过这部著作,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无限悠远,在这种前提下,《道德经》是一部不折不扣伟大的著作。
而且这部著作,在全世界那都是非常的流行,德国的黑格尔,那么便是给予了这部著作,非常高的评价。
孔子的思想,同样也是全部汇集到了他的那部《论语》里,过去有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意思是说,如果你只要是懂得了半部的《论语》,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比起老子来,还是有他的局限性,它没有老子那种比较开阔的一个思想,只是让人们一味地去照本宣科的意思。
所以对比起老子的道家思想来,个人是更为推崇老子,他的思想无限开阔,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能够深通这个道理,那么便能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着独立思想的人。
儒家的思想也并不是说不好,只是它太过于教条形式,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思想如果深入到骨子里,那么会变得有些迂腐。
当然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物,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
但是真要论起思想境界的话,那么《论语》里的思想,还真的不能够与《道德经》相比,这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诸子散文之《论语》《老子》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孔子与私学的兴盛:孔子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干肉)的, 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 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 早的一批弟子。私学的创设,打破 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 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后期政治状况
鲁国自宣公以后,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 桓手中。昭公初年, 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 符军权。 符军权。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论语 ·八佾》 八佾》 不可忍也?” 《 八佾 朱熹注: 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朱熹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 季氏》 季氏》 《
孔子的思想
1、社会秩序基于血缘关系: 、社会秩序基于血缘关系:
内在: 外在: 内在:孝、悌、仁 → 外在:忠、礼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学而》 之本与!” 《论语 · 学而》
孔子和老子哲学思想比较
•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 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 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其中, 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 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 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 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 基本发展线索。
一、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 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 学和传统文化。
1.孔老比较 2.人性论比较 3.人生论比较 4.思维方法比较 5.治国论比较 6.理论倾向比较 7.气质与风度比较
1.孔老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 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 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 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 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 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 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 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 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 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等,其共 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 美。 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等,其共 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 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 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的两个基础
所谓公理化方法 ,就是在一些基 本概念 ( 假 设和定义 ) 的基础上 ,以基本命题 ( 称为公理 ) 作为逻辑推理 的前提 ,运用演绎方法 ,推导 出各
课题的研究 ,用公理化方法对 《 论语》展开 了
诠释。这项研究,既不 同于运用现代学术方法重
新发现孔子思想 的意义与价值 ,也不同于沿用 中 国传统经学 的方法 , 《 对 论语》 作新 的疏证 和诠 释;而是试 图用公理、定义 、命题等几何公理 的 方法 ,从 《 语》 的论述 中寻绎 、提 炼 出符 合 论 《 论语》 原意的定义和判断,然后将这些定义和判 断纳入逻辑化 的推理体系,并 以定义 、公理为基
理性认识的时候 ,公 理化方法便是一种有效 的手
段。公理化的 目的是把一 门学科 ( 系统 )整理成
一
《 几何原本》 共有 2 3个定义、5条公设 、5条公
理 ,作者力图把它们作为逻辑基础 ,以此为依据 推证出几何学体系中的全部定理 。事实上,《 几何 原本》 中的绝大部分定理在欧几里得 之前就 已经 为人知晓,许 多证 明亦是如此。而欧几里得的伟 大贡献在于他将这些材料做 了整理 ,并作 了全面
2 1 年第 2期 01 N ,,0 1 o2 2 1
九江 学 院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1 Junl f i i gU iesy(oi cec dtn ora o u a nvrt Sca Si eE io ) J jn i l n i
( 总第 11 ) 6期 ( u O1 1 Sm N 6 )
科积累了相 当丰富的经验知识 ,需要按照逻辑 顺 序进行综合整理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上 升到
推理 ,得到一系列 的几何命题 ,由此形成 了欧几
里得几何学 ,简称欧 氏几何 。欧几 里得著有 《 几
基于词频分析的《论语》《老子》思想比较研究
基于词频分析的《论语》《老子》思想比较研究《论语》和《老子》是中国文化中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之一。
这两个典籍的主题和思想内容相似,但是有明显的差异。
在此文中,我们将通过基于词频分析的方法来比较《论语》和《老子》的思想。
基于词频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一本书中词语的使用频率,可以找到书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从而了解文本的主题和思想内容。
在研究两个典籍的思想时,我们选择常用的几个词来比较。
这些词包括,仁、义、道、自然、思想等。
首先,让我们谈论仁。
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经常被提到。
孔子经常解释仁的含义和应用。
然而,在《老子》中,仁的话题很少被提及,相反,他经常谈论无为的概念。
这表明《老子》和《论语》在思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次,我们来谈谈道。
在两个典籍中,道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然而,它在两本书中所表达的含义是非常不同的。
在《老子》中,道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包含了一切事物的精神本质。
在《论语》中,道被解释为正确的道路,正确的行为方式。
这再次表明,《论语》和《老子》在思想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第三,让我们谈论自然。
在《老子》中,自然是一种力量,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和道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是由超越性的存在组成的。
在《论语》中,自然是第一性的,而不是超越性的力量。
这表明两本书都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第四,思想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论语》中,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孔子鼓励人们思考和学习。
在《老子》中,思想被认为是有限的、具体的,因为它会使人们从自然中分裂出来。
这表明,《老子》和《论语》有不同的观点,相互之间有互补之处。
最后,让我们探讨义的概念。
在《论语》中,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一种行为标准。
孔子认为遵循义是人们的义务和责任。
而在《老子》中,义似乎没有被强调,相反,他认为过分纠结于义会使人变得僵化、僵硬。
这表明,《论语》和《老子》在道德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通过比较说明道理的古文
通过比较说明道理的古文一、引言道理是人们在生活和思考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古代,人们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和现象,来探寻其中的道理。
本文将通过比较说明古文中的道理,探讨其内涵和应用。
二、坚持与转变的道理1.《论语》中的道理1.转变: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们应该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和观念,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时代。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2.坚持:《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坚持的道理。
–“曾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不应该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应该注重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2. 《道德经》中的道理1.转变: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道可道非常道”,提醒人们道是无法描述和界定的,只能通过感受和体悟来理解。
2.坚持:《道德经》中也强调了很多关于坚持的道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过度和贪婪是不可取的,应该保持适度和平衡。
三、知行合一的道理1. 《庄子》中的道理1.转变:《庄子》中认为,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应该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并不断调整和转变。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放下对于知识的执着,而是通过观察和琢磨,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智慧。
2.坚持:《庄子》中也提到了坚持的道理。
–“道者,万物之奥,揆度之主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世界的根本和奥义,只有坚守道的原则,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2. 《孟子》中的道理1.转变:《孟子》中强调了人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2.坚持:《孟子》中也强调了坚持的道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老子与孔子之比较、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老子与孔子之比较、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2022-08-28 发表于山东●老子与孔子之比较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的创始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使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比较,才能知道,那一个学说对社会进步更有积极的意义,当然无论是道家学说还是统治了几千年的儒家学说,都有其精华之处,也都有其糟粕之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的学习接收,这样才真正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子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还没降生时,父亲便战死在了杀场之上,他从小便看着母亲辛辛苦苦的劳作,老子为了上学,去给人家当放牛娃,这些都使他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孔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尽管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乡邑大夫,论官职,是一个很小的武官,但却与老子的家庭完全的不同。
孔子的父亲孔纥六十一岁时与他十六岁的母亲颜征野合成亲,生下了他。
孔子与老子这些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们对生活态度的完全不同,孔子鄙视生产劳动,他认为种田是没出息的事情。
在对家庭的看法上,他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孔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译文:有三种行为被称为不孝,第一种是一为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第二种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以赡养父母;第三种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烟。
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
)所谓无后便是没有男孩,所以中国自古男人妻妾成群,总希望自己子孙满堂。
他的观点影响至今,使计划生育在一些地方很难实施。
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出,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允许在生第二胎,人为的破坏了男女性别上的平衡。
老子认为,有后代没后代,那是天数。
但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老子虽没有正试提出宣扬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的行动便说明了,一般情况下他主张一夫一妻制。
王冬妮和郭书玲是老子的两个红颜知己,老子娶王冬妮在先,后来郭书玲又来找老子宁愿嫁老子为妾,尽管老子非常爱郭书玲,但还是因为自己已有妻而拒绝了郭书玲。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PPT课件
“ ”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老 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 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对人们学习具体的知识,被各种 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 纷纭复杂的外部现象所迷惑。他主张人们去直接体认 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 隐藏在不断变化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则。体认的方法是闭目塞听,绝圣 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老子说:道生一、一 弃知,“涤除玄览”,致虚守静。即闭塞感官与外部事物的接触,放弃主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阴,冲气以为和“。 观成见,使内心清静无欲,达到与虚静自然之产完全相合的“玄同”境界。 这样才能体悟万物皆根源与道,并最终复归于道的真理。在老子的思想中 就是说:从空虚无形的道首先生出浑沌混一的元气,元气分 还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恶、祸福、有无、难易、高 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化生和气,再由和气派生 下等矛盾对立方面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物极 出世界万物。天地万物皆为阴阳二气冲和而生,所以都包含 必反,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循环往 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论。 复,最终仍然复归于静止不变的道。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论语》思想
二、“礼”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 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 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 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 分理。总的来说,《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 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 合。 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 一、“仁” 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 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 “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 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 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 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 “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关于《论语》与《道德经》所含哲学思想的比较
关于《论语》与《道德经》所含哲学思想的比较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推崇。
《道德经》又称《老子》,主要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仅仅五千多字,但是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
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哲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老子传下来的这部奇书,经过两千过年岁月的洗礼,其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饱含智慧的妙语真言,深刻玄远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能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
通过阅读《论语》和《道德经》深刻体会其中的深奥学问,《论语》和《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其中深奥的学问,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安身立命、治国、齐天下”的思想准则。
从小的方面来说,二者皆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如何处世的经典著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又是一部治国方略,如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当然我们对于《论语》、《道德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有可能是我对于他们所讲的理论没有深刻的体会,有可能某些是自己的谬解,但是我们要看到他的积极意义,为我们所用,继承、创新、发展的看待问题,继承其思想精华。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被学生们片片断断的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撰,后来就形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是非常的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种子,把孔子的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我们说孔子是圣人,我个人认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将孔子所讲、所说加以记载而成。
《论语》与《老子》
《论语》与《⽼⼦》《论语》与《⽼⼦》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把⼆者拿来⽐较,对于把握中华传统⽂化的内蕴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个题⽬太⼤,本⽂仅就两者关于“为学”求知的不同含义和所运⽤的不同⽅法略抒⼰见。
从字⾯上看,《论语》⽐《⽼⼦》讲“为学”的地⽅更多,诸如“好学”、“好知”、“多闻”、“多见”、“学⽽知之”、“困⽽学之”、“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之类的⾔词在《论语》中散见各处,似乎真像有的学者所说,《论语》既重感性认识⼜重理性认识,俨然成了我国古代科学在认识论上的根据。
然⽽,《论语》中所谓“学”与“知”的含义真是指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知识吗?“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贤贤易⾊;事⽗母,能竭其⼒;事君,能致其⾝;与朋友交,⾔⽽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所有这些,都明显的是把安贫乐道、谨⾔慎⾏、有过能改、⾔⽽有信之类的道德品⾏看成是“好学”。
“多闻,择其善者⽽从之。
”“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在这⾥,“多闻”、“多见”不是为了积累知识,⽽是为了弃恶从善。
综观《论语》全⽂,其主要内容讲的是以“仁”为核⼼的道德规范和为⼈处世之⽅,⽽⾮科学知识之追求。
与此相联系,《论语》充满了直观式的断语和箴⾔,⽽缺乏理论上的说明和逻辑论证,更没有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
与《论语》不同,《⽼⼦》五千⾔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则,从⽽顺其⾃然,达到“⽆为⽽⽆不为”之境地。
它为达此最⾼⽬标(“为道”)⽽讲“为学”求知,其所求之学与知,不是伦理道德之学与知,⽽是事物变化法则之学与知,是需要积累的科学知识(“为学⽇益”)。
故此,《⽼⼦》充满了逻辑的论证和理论的说明,甚⾄包含着⼀些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
⽽这些都是《论语》所缺乏的。
《⽼⼦》81章,⼏乎每⼀章都是⼀篇⼩⼩的说理⽂。
老子与论语的文学特征区别-PPT课件
度、社会和人生,一个人从生到死应该如何去做, 孔子已经安排得很好了。
以上仅表达个人观点 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如有异议,保留个人观点
谢谢观赏~~~《论语》思想二、“礼”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 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 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 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 分理。总的来说,《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 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 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 合。 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 一、“仁” 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 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 “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 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 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 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 “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文学特征
一、 区别
先秦哲理散文《老子》《论语》《墨子》的浅学之说(一)
先秦哲理散⽂《⽼⼦》《论语》《墨⼦》的浅学之说(⼀)先秦哲理散⽂,⼤致可分三个部分,先是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以语录体或夹些简短议论的⽂字为主。
再是战国中期的《孟⼦》、《庄⼦》,由辩论⽂向专题论⽂过渡。
最后是战国后期的《荀⼦》、《韩⾮⼦》,⽂章篇幅较长,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专题论⽂,代表了先秦论说⽂的最⾼成就。
《⽼⼦》今本《⽼⼦》⼋⼗⼀章,分《道经》与《德经》,故书⼜名《道德经》,为周朝掌管图书档案的李⽿所写。
李⽿何许⼈也,孔⼦曾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
⾛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上天。
吾今⽇见⽼⼦,其犹龙邪!”⽼⼦如其学说,“道”⼀般的深不可测。
《⽼⼦》⼀书,体现了⽼⼦思想,“道”的核⼼,何为道,道⽆处不在,⽽道法⾃然,道是万事万物之缘,也是形形⾊⾊之终结。
以下引⽤我曾看《淮南⼦》归纳出来“道”的涵义,或许更能明了。
道,覆天载地,廓四⽅,拓⼋野,⾼不可触,深不可测,授于⽆形,形于有迹,不可名,不可状。
故塞于天地见草⽊万物之枯荣⽣长,横于四海见波涛物理之起伏变化,放于中虚见旦暮天⽓之晴暗⼲湿,施之于⼈则见喜怒哀乐离合变迁,合之于理则是⾮明义⽣焉。
道是如此,故⽽⽼⼦提出“顺道其⾏”,当是“⽆为⽽⽆所不为”,此处并⾮教⼈⽆所事事,空享其成,⽽是“不妄为”,不添加多余的欲念⽽成其事,不偏不矫,顺从事物的情理本性,便可避免过⼤的错误,此处,与“中庸之道”颇为相合,与阳明⼼学的“发明本⼼,致良知”,“⼼即理也”⼜有相似,都说明⼀个道理,“尽纯乎天理之⼼,⽽⾏于事物名⽬”。
此外,《⽼⼦》也说了“天道⽆常”的变化,故⽽“福祸相依”,“物极必反”,周⽽复始。
但是按我的理解,却是反着来了,我认为“天道恒常”,“恒常”才是变化,⼊⽬前⼀切事物皆是⽆时⽆刻不在变化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化的,但是⼜说“天道⽆常”,“⽆常”即没有变化,却哪有东西不变化的,故⽽有“道可道,⾮常道”,常道的上⾯还有⼀个道啊,就是“⾮常”之道,它就没有任何变化了,就是你死之后的寂灭所到达的境界了,如此,才是“⾄道”终极。
从《老子》到《论语》——先秦诸子文体辩议
从《老子》到《论语》——先秦诸子文体辩议
韩国良
【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6)004
【摘要】<老子>在文体上属于"箴",<论语>在文体上属于"语"."箴"的制作者是官师,"语"的传播者是庶民.先秦诸子文体正是由先秦官方之"箴"下移为庶民之"语",然后才渐次发展起来的.
【总页数】5页(P51-55)
【作者】韩国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先秦两汉诸子“辞”“理”之辩的理论范畴与文学实践 [J], 孙少华
2.先秦散文文学及其文化渊源探究——评《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 [J], 方璐
3.论语文教师解读先秦散文的思想视野——以《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为例 [J], 熊纪涛
4.高三《先秦诸子选读》之《老子》阅读方法指导 [J], 王友英
5.先秦诸子文献的类型与文体变迁——以《论语》类文献为考察中心 [J], 夏德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周 口师范 学院老子 文化研 究院 2 0 1 5年 度课题 “ 《 老子》 《 论 语》 公理 化诠释 的 比较研 究”
( z k n u E 2 3 )
作者简介 :柯镇 昌( 1 9 7 4一 ) , 男, 江西瑞昌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公理化方法来推演伦 理体 系。西方 近代历 史哲
而 已。运用公理化方法来诠 释古代 经典 , 正可弥
补这一缺憾 。至 于如何对 经典 中的争议 性文 辞
学的奠基人——意大利人维柯 ( G i o v a n n i B a t t i s t a
V i c o , 1 6 6 8 —1 7 4 4 ) 在《 新科学 》 中认为 , 几何学方
摘要 : 公理化方法源于数学领域 , 旨 在建构学科 的演绎 系统。公理化方法运用于诠释传统 经典《 论语》 《 老 子》 是一种新的尝试 , 而考察《 论语》 《 老子》 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准确含义, 是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 两书的前 提。《 论语》 中的“ 道” 属于伦理学范畴, 指有利 于人类社会和谐生存的价值取 向; 《 老子》 中的“ 道” 属于哲 学范畴 , 指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运行的规律 。《 论语》 《 老子》 二书 中的公理 , 在万物本 源、 政治理念、 修 身养 性、 学习求知等方面都存在 着异 同, 体现 了儒道两家思想体 系的区分。这种 区分与春秋后期的历 史背景关 系密切 , 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 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 论语》 ; 《 老子》 ; 公理化方法; 诠释 ; 比较
Vo 1 . 1 5.№ 4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Yi b i n Un i v e r s i
2 0 1 5年 4月
Ap r i l , 2 0 1 5
《 论语 》 《 老子 》 公理化诠释 的 比较
柯 镇 昌 ,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 北京 1 0 0 7 3 2 ; 2 . 九江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 院, 江西 九江 3 3 2 0 0 5 )
中国的文化元 典 , 还 享有 世界声 誉 。近 年来 , 有
学者 开始运 用源 自数学 领域 的公理化方法 来诠 释 中国古代经典 , 并且取得 了许多 的成果 。本文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3—1 1
定 义和公理 及其推 导 出的命题 在总体 上会构成
一
个理论体 系 , 即公 理化体 系 。 ” [ 1 ] 2 0 公 理化方
代经典 中的表述 方式 , 往往都 是 随感 性 的言论 ,
牛顿《 数学 的哲 学原 理》 中得 到 了继 承 , 并 对后
世科 学发展 产生 了重要影 响。公理化 方法 影 响 到 了人 文 学 科 的研 究 。荷 兰 哲 学 家 斯 宾 诺 莎
缺乏对 自身理论体系 的建构 。《 里 仁篇》 中孔子
问题 , 后者则 可作为检验训诂正确与否 的标尺 。
为事物本性所许可 的让步或条件 , 以便为辩论提 供一 种基础 , 讨论 如果 没有这种让步或条件便达 不到的结论 ; 并且运用这些原则在论证 中逐步 由 简单 的真理过渡到较繁复 的真理 。 ” [ 2 ] 6 2 5 公理化 的根本 要 求是 : 运用 的概 念 必须 清
自称 “ 吾 道 一 以贯 之 ” ,曾子 解 释说 : “ 夫 子 之 道, 忠恕而已矣 ! ” 可见 , 他们 的思想并 非没有 体 系, 只是没有运用较 为系统 的方法将其表述 出来
( B a r u c h d e S p i n o z a , 1 6 3 2—1 6 7 7 ) 《 伦理 学》 采用
为传承 民族 文 化 的 重要 方 式 之 一 。《 论语》 和
试将对 运用公理化方 法诠 释《 论语》 和《 老子》 过
程 中出现的相关 问题 进行 比较研究 , 以期为经典 的公理化诠释提供若 干有价值 的启 示 。
一
公理化方法诠释《 论语》 《 老子》 之训诂
《 老子》 两 书大 约都 创作 于春 秋 战 国之 际 , 记 载
法的全部秘诀在 于 : “ 首先须 就推理 要用 的一些 名词下好定义 ; 其 次是和论敌商定好某些共 同的
准则 ; 最后在必要时谨 慎地要求 和论敌商定某些
作 出合理训诂 , 并不是公理化关注 的内容 。运用
核心概念和公理推导 出新命题 , 必须符合两点要 求: 一是 推理 的过程是 否严 密 , 亦 即是 否符合 公 理化 的方法 ; 二是得 出 的命 题是 否符合 孑 L 子、 老 子 的本意 。前者是 公理 化方法 运用正 确与 否 的
论语老子中出现词汇的次数比词汇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老子中出现的次数词汇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老子中出现的次数8975圣人君子10720181129984251无为499212658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不一定就是核心词汇由于语言的规律虚词出现的频率总是很高例如在老子中不出现了245次以161次而118次故64次
第1 5卷 第4期
和反 映 了儒家 创始人孔 子和道家 创始人 老子 的
思想主张 , 对后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了巨大影响 。它们不仅是
考 量
所谓公理 化 方法 , “ 就是 在 一 些基 本 假 设 、
定义和公理 的基 础上 , 运用 演绎 方法 , 推导 出各
种有意 义 的命题 ( 亦 称定 理 ) 。这些 基 本假 设 、
中图 分类 号 : B 2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5 ) 0 4 — 0 0 5 3 - 0 6
随着我 国经济 的发展和综合 国力 的提升 , 传 统文 化在民族 复兴 过程 中的隐性价值 E l 益 凸显 , 人们 对于古代 经典 的关 注越来越 多 , 诠释经典成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第1 5卷
法本 源 自西方 的几何学 ,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的《 几何原本》 开始有 意识地运 用公理化方 法来 建构 几何学 体系 。这种 建立科 学体 系的方 法在
公理化 的最大价值 在于建立 学科体 系 , 理清
学科思路 , 为后来 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 。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