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一、第一章:小数乘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2.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3.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竖式计算方法。
4.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定位及乘法运算中进位的处理。
5.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6.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小数乘法的概念。
(2)讲解: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3)示范:示范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数乘法运算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题心得。
二、第二章:小数除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
2. 教学内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3.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竖式计算方法。
4.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定位及除法运算中余数的处理。
5.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6.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小数除法的概念。
(2)讲解:讲解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3)示范:示范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数除法运算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题心得。
三、第三章:角的初步认识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画出各种类型的角。
2. 教学内容角的定义、角的大小比较、角的画法。
3.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及大小比较方法。
4.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及角的画法。
5.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6.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
(2)讲解:讲解角的定义及大小比较方法。
(3)示范:示范角的画法。
(4)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估算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于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不够到位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如何分析实际问题,并将分数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估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及分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用具(如分数卡片、实物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范文(精选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范文(精选7篇)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激发:1、填表。
(投影出示)因数壹五壹五0 壹五00 壹五000因数5 5 5 5积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或10倍、100倍、1000倍……2、口答:壹五×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
(板书定义)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编辑沧海红颜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1、学生练习:300-120+25×4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计算300-(120+25×4)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
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为:数与数量、乘法初步、立体图形、数与代数、分数初步和数据统计。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备课安排。
一、数与数量本单元主要学习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以及数的读法、拓展数的运算。
备课安排如下: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掌握整数的顺序比较和运算法则。
2.教学重点:整数、自然数、零的概念及数的读法。
3.教学难点:整数的运算法则。
4.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练习巩固、评价总结。
二、乘法初步本单元主要学习乘法的概念、乘法口诀、乘法的性质以及解决有关乘法的问题。
备课安排如下: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口诀,掌握乘法的性质。
2.教学重点:乘法口诀及乘法的性质。
3.教学难点:解决有关乘法的问题。
4.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练习巩固、评价总结。
三、立体图形本单元主要学习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等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备课安排如下:1.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等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能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重点: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的概念与特征,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3.教学难点: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4.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练习巩固、评价总结。
四、数与代数本单元主要学习数到万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比较、数的四则运算以及代数的基本概念。
备课安排如下: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数到万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四则运算,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
2.教学重点:数到万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比较,数的四则运算。
3.教学难点:代数的基本概念。
4.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练习巩固、评价总结。
五、分数初步本单元主要学习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
备课安排如下: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六《多边形的面积》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六《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一. 教材分析《多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图形的认识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分割、拼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难点:理解并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多边形面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多边形卡片、剪刀、胶水等;3.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公园里的花坛、教室的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多边形的形状,让学生感受到多边形面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几种常见的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多边形的名称,并让学生尝试计算这些多边形的面积。
操练(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多边形卡片,让学生尝试分割、拼接这些多边形,探索并总结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教室地板的面积、公园花坛的面积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测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究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理论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活动一:示图〔右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答复在南岸还是北岸?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试一试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
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活动二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试一试:〔投影〕三、稳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纯熟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6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6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愿意)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
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100次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板书:)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
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能举出不确定事件的例子;2.学习处理抛硬币、掷骰子等不确定事件的方法;3.反思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了解数学知识在不确定事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概念;2.处理抛硬币、掷骰子等不确定事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教学内容】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举出相关例子;2.学生观察掷骰子、抛硬币等活动,认识不确定事件;3.学生学习处理不确定事件的方法;4.联系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例如: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事件,如明天的天气、掷骰子的大小等。
2.学习不确定事件的概念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如讲解、多媒体展示、生动的场景模拟等。
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不确定事件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3.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抛硬币、掷骰子等活动。
学生猜测硬币/骰子的正反面或大小,并记录下来。
老师提供正确的做法,并带领学生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
老师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在记录过程中要写清“事件”、“样本空间”和“概率分布”。
4.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以下练习:(1)抛两次硬币,求正面和反面的可能出现情况。
(2)掷一个骰子,求掷出偶数的可能性。
(3)抛一枚硬币,掷一颗骰子,求正面且点数为3的可能性。
(4)你和同桌各掷一颗骰子,同时丢出一枚硬币。
确定以下事件的概率:你的点数大于同桌的点数,同时硬币正面向上。
5.总结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反思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掷骰子、抛硬币等都是非常基本的不确定事件,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气温变化、风险管理等。
这时,数学知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预测和处理这些不确定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讲解了不确定事件这一内容,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了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段计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分段计费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2. 分段计费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分段计费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 学生对分段计费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分段计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段计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段计费的方法。
二、讲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和方法1. 讲解分段计费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分段计费的含义。
2. 讲解分段计费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计算步骤。
三、解决实际问题1. 给学生一个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 引导学生运用分段计费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 每组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和展示1. 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 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关于分段计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段计费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段计费的实际应用。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分段计费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重点关注的细节:分段计费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分段计费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逐步运用分段计费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9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9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精选篇1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导学要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
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二、小组合作探究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复习(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自学21页的例10(1)导学单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导学要点:(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导学要点:(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西师大版教学背景本课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第六个单元,主要教授的是“可能性”这一数学概念,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可能性”这个数学概念,初步掌握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理解生活中出现的概率现象、事物,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可能性”概念。
2.学生能够认识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3.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学生的计算方法正确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概率现象和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例如,老师可以放一张班级同学们的照片,询问同学们这张照片上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衣服等,引导同学从生活中发现概率问题的存在。
抛掷色子记录事件老师出示一枚六面色子,让学生来进行投掷,并记录投掷结果,让学生来统计每一面的次数,计算出每一面出现的频数和频率。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制定游戏规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们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让同学们制定一个猜拳游戏规则,最后比较猜拳结果的相对概率大小。
实际问题应用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事件发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例如:有4只白猫和6只黑猫,从这10只猫中随机选出1只,请问这只猫是黑猫的概率是多少?孩子们可以通过计算概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总结和回答问题,巩固掌握的知识。
练习与评价练习•练习1:猜拳游戏•练习2:从扑克牌中任选一张,询问同学们选的这张牌是红桃的概率是多少•练习3:从5个奖项中随机抽取一件,询问同学们抽取的奖项是特等奖的概率是多少评价通过考试、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对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和水平,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l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l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l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
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l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3、提出要求: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__班的同学们都很棒。
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二、分数的产生1、板书课题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1.理解一个整体(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
听明白了吗?(2)、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规范: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可能性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含义,能够根据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和推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事件的可能性:介绍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事件的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机会大小。
2. 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判断事件是确定性事件还是不确定性事件。
3. 可能性的计算:介绍可能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概率的知识进行计算。
4. 可能性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可能性的含义,能够根据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和推理。
2. 教学难点:可能性的计算和应用,特别是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含义。
2. 新课导入:介绍可能性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事件的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机会大小。
3. 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判断事件是确定性事件还是不确定性事件。
4. 讲解计算方法:介绍可能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概率的知识进行计算。
5. 应用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可能性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概率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次课程的内容。
2. 预习作业:布置下一次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次课程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
3.能够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
难点: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分数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关于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教学内容。
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理解。
3.实物:准备分数条、分数块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1. 通过实物展示引入分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2. 请学生回答: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分数呢?二、学习1. 讲解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带领学生认识分子、分母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练习。
三、练习 1. 让学生互相组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点评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 1. 对上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复习。
2. 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复习练习。
二、学习 1. 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技巧。
三、操练 1. 让学生进行分组操练,巩固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 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三课时一、引入 1. 回顾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2. 引入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了解分数运算的基本规则。
二、学习 1. 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三、练习 1. 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能力。
2. 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堂小结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规则。
3.同学们要多加练习,提高分数运算的技巧。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运算练习。
七、拓展阅读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学习的空间,可以参考相关数学书籍或网上资源进行进一步学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多边形的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多边形的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活动材料。
2.学具:学生分组活动材料、计算器、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多边形的特征。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呈现(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多边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多边形的形状。
2.提问:你们能想到一个方法来计算这个多边形的面积吗?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多边形模型,尝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各自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五年级上册 2016年6月6日教师:阿卜杜克热木。
图尔迪课题:图形的运动(三)教学内容:第83页、图形的运动例1、2、3题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3.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二、合作学习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例1.如图,钟表的指针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度;从“1”到“”,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度;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45度;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度。
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三)第83页、图形的运动例1、2、3题及做一做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作业:练习册第41页。
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数学五年级上册 2016年6月7日教师:阿卜杜克热木。
图尔迪课题:图形的运动(三)教学内容:第85页、练习二十一(1~6)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相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能力目标:先复习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的对应点概念,接着用操作几何、实验探究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操作实验几何得出图形的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1.什么叫旋转?什么叫旋转中心?什么叫旋转角?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3.请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如图,O是六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正六边形ABCDEF能否看做是某条线段绕O 点旋转若干次所形成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能.看做是一条边(如线段AB)绕O点,按照同一方法连续旋转60°、120°、180°、240°、300°形成的.二、合作学习上面的解题过程中,能否得出什么结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A、B、C、D、E、F到O点的距离是否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BOC、∠COD、∠DOE、∠EOF、∠FOA是否相等?3.旋转前、后的图形这里指三角形△OAB、△OBC、△OCD、△ODE、△OEF、△OFA全等吗?老师点评:(1)距离相等,(2)夹角相等,(3)前后图形完全相等,那么这个是否有一般性?下面请看这个实验.新课标第一网例2.如图,将直角尺固定在方格纸上,像这样在方格纸上每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三、巩固练习教材P84 做一做换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按逆时针方向像上面那样转一圈并说一说。
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做一做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吗?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相等及其它们的应用.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三)第85页、练习二十一(1~6)题作业:练习册第42页。
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数学五年级上册 2016年6月8日教师:阿卜杜克热木。
图尔迪课题:图形的运动(三)教学内容:第87页、例4、做一做、练习二十二(1~3)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能力目标: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情感目标: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X|k | B | 1 . c |O |m(1)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何关系呢?(2)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3)两个图形是旋转前后的图形,它们完全相等吗?2.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的作图题.如图,△AOB绕O点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老师点评)分析:要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应找出三方面:第一,旋转中心:O;第二,旋转角:∠BOG;第三,A点旋转后的对应点:A′.二、合作学习从上面的作图题中,我们知道,作图应满足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而旋转中心、旋转角固定下来,对应点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因此,下面就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来进行研究.1.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画出以下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以O点为中心,旋转角分别为30°、60°的旋转图形.2.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画出以下图,四边形ABCD分别为O1、O2为中心,旋转角都为30•°的旋转图形.因此,从以上的画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经过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新| 课|标| 第|一| 网例4.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图。
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1、要把方格纸上标序号的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到鱼图中去。
2、还得观察每块板在方格纸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三、巩固练习教材P87 做一做四、应用拓展教材P88 练习二十二1至3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1.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美丽的图案;1、 2.作出几个复合图形组成的图案旋转后的图案,•要先求出图中的关键点──线的端点、角的顶点、圆的圆心等.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三)第87页、例4、做一做、练习二十二(1~3)题作业:练习册第43~44页。
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数学五年级上册 2016年6月12日教师:阿卜杜克热木。
图尔迪课题: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第89页、例1、做一做(1、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咱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1、学习例题1: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
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B、出示例题1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
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例1、83+81=84=21 例2、43-41=42=21 A 、教师板书两个分数43、41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X k B 1 . c o mB 、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3、 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4、 其它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5、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板书设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89页、例1、做一做(1、2)作业:书上第90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数学五年级上册 2016年6月13日教师:阿卜杜克热木。
图尔迪课题: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第91页、练习二十三(1~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对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与复习,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
情感目标:在知识探索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91页、练习二十三(1~5)作业:书上第91页,练习二十三(2题)。
教学反思:组长意见:数学五年级上册 2016年6月14日教师:阿卜杜克热木。
图尔迪课题: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第91页、练习二十三(6~1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