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解说者》的创伤研究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人品心理学代表爱和创建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势,它是一名词解说:种损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1.人品:是个体在遗传素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质的基础上,经过与后天环向外面,就会产生仇恨、攻境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击、入侵和施虐狂等行为。
稳固的和独到的心理行为模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式。
自己,包含生计所需的基本1.范型:是指一准期间在欲念、激动和生命力。
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半科2.阻滞:心理阻碍能够致使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任何阶段的发展停留和延和方法。
缓,这类现象称之为阻滞。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2、人品的特色:整体性、稳侧重从个体化和特别性方面定性、独到性、社会性。
研究人品,以独到的个体为2.倒退:因为初期阶段发展研究对象,经过晤谈、察看、阻滞是某些初期的特色保存作品剖析等方法,宽泛地收在此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集剖析资料,以便对人品进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行全面确立和正确地定性描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述,从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过程称为倒退。
人品的方法。
2.压迫:自我防范惹起忧虑1.有关研究(高尔顿创):是的思想看法进入意识领域的指运用丈量和统计方法,在一种方法同样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2.否定:否定令人逃离现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实,是悲观的对待问题。
难量关系,由此确立这些被试以相信亲人的去世之间,在某种人品特色上的2.投射:不认可自己身上差别,以及人品特色之间、有某种不良质量和思想感人品特色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情,而把这些投射给他人。
有关状况。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表层,它包含了全部被忘记件,系统地操控某个或多个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迫变量,以其致使另一个变量的经验。
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3.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积法。
的人类先人的经验,是人类1.人品心理学:就是一门一定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研究人品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应的天生遗传偏向。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前言疾病作为一种现实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们在对待疾病时,往往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医学问题,还涉及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
本文章将围绕“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展开探讨。
疾病的隐喻概念疾病的隐喻可以视为一个广泛的研究范畴,指的是我们在表达和描述疾病时所使用的隐喻。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把疾病和其他物体、事物做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它。
例如,我们常说某人“得了癌症”,这里的“癌症”就是疾病,而“得了”就暗示了一种“失去”的含义,也就是说,癌症对于身体健康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又例如,我们常说某一个社会或文化中存在“病态现象”,这里“病态”就暗示了不正常、不健康的含义,等等。
疾病隐喻的文化研究视角文化研究是在社会学、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社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那么,疾病隐喻在文化研究中是如何被看待和研究的呢?从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疾病隐喻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表述和体现的方式存在着多样性。
以中国文化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疾病的隐喻主要采用了望闻问切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面色、形态、感觉、声音等各种特征来识别疾病和确定疾病的类型。
这种寓言化的表述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一种主观体验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中,疾病的隐喻则更加注重医学和科学的描述方式。
例如,在欧洲文化中,疾病的隐喻通常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描述,比如肺结核的病因与症状等。
疾病隐喻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分析另一方面,在文化研究中,对于疾病隐喻的研究注重关注社会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尤其是女性和弱势群体。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疾病隐喻往往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
例如,在很多文化中,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隐喻通常都与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关。
这种隐喻的存在体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一种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此外,阶层和权力维度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
最新 癌症的“阿喀琉斯之踵”-精品
癌症的“阿喀琉斯之踵”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如此描述:“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
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
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在那么一段时间内,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 相信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愿意领取这“令人绝望、恶毒的现代恐怖幽灵——癌症”所赋予他们的另一个身份。
如今,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而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高达23%,因癌症死亡率为13%,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每7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代表了一个悲伤的家庭和个体。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一名印度裔美国医生,也是科学家和作家,曾就读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如今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心癌症医师、医学院副教授,拥有自己的基础科学实验室,并多次在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
他创作这本著作的初衷是:“这本书完全是写给普通人看的,要让他们看懂,顺着时间流逝描绘一种疾病的前世今生。
” 在他眼中,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拥有着共同的特征——细胞的异常增长。
它们有时是一些不知道该如何死亡的细胞,或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停止分裂的细胞。
这些异常的细胞生长,通常起源于某个单一细胞,细胞反复增殖,并且每一代都产生某种小的进化循环,产生越来越多进化了的细胞。
悉达多.穆克吉试图进入这种“永生的疾病”去寻找更多的答案,而他的终极目的是一个超越“传记”本身的问题:在未来,癌症有可能终结吗?能否从我们的体内和社会中,彻底根除这种疾病?在同癌症的战斗历史中,人们不断去认识这个及其强大又凶残的对手,凭借飞速发展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之作战。
千年的交战记录中,充斥着成功与失败。
但令众多医学家担忧的是:人们能否真正对抗自己的风俗、礼仪和行为:包括饮食、生产和散发到环境中的物体、我们选择的生育时间以及我们如何老去?悉达多.穆克吉承认,找到一种预防癌症的生活方式,比任何人最初想象的要难得多。
创伤叙事的研究特点和展望
主观性与客观性并存
01
创伤叙事是个体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和叙述,具 有主观性。
02
研究者需要在尊重个体主观体验的同时,保持 客观的研究立场和分析方法。
03
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的创伤叙事,可以发现一些 共性和规律,进一步探讨创伤对个体的影响。
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
01
02
03
创伤叙事中情感与认知密切相 关,相互影响。
历史学领域
记录历史创伤
创伤叙事是记录历史创伤事件和经历的重要方式 之一。
揭示历史真相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创伤叙事,可以揭示历史 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影响。
促进历史和解与记忆
创伤叙事能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历史和解与记 忆共享,进而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05
创伤叙事的挑战与争议
伦理道德问题
保护参与者
在创伤叙事研究中,确保参与者 的心理安全至关重要。研究者需 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参与者 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个体在回忆和叙述创伤事件时 ,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 验,如恐惧、愤怒、悲伤等。
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个体的认 知过程,如记忆、思维、判断 等。
文化与社会背景影响
01
创伤叙事深受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
02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个体对创伤的认知、情感 体验和应对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03
研究者需要关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创伤叙事的影响 ,以更全面地理解创伤叙事的本质和意义。
分析案例内容
对案例中的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 创伤叙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提出理论观点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对创伤叙事进行理论 阐释。
跨学科研究法
心理创伤学说
心理创伤学说心理创伤学说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其主要研究人类在心理创伤事件中的反应,以及如何帮助受创者恢复心理健康。
本文将围绕“心理创伤学说”展开讨论,分步骤阐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
一、心理创伤事件的定义心理创伤事件是指在生活中遭受到能够造成心理创伤的事件,如由于战争、暴力、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人体及其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过于强烈,超出了人体心理承受限度,会导致人的生理及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称为心理创伤。
二、心理创伤事件的反应对于心理创伤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其中包括:1. 回避:受创者会避免或拒绝谈论或提及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话题,甚至回避社交活动。
2. 愤怒或易怒:受创者会感到愤怒或易怒,甚至攻击或争吵他人。
3. 焦虑或恐惧:受创者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害怕再次遭遇类似的事件,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阴影特别深刻之人。
4. 沮丧或疲惫:受创者会感到无助、难过,甚至悲痛和失落。
5. 处于超变状态:受创者会感到喉咙发紧,胃口减退,心跳加速等身体上的反应。
三、支持治疗心理创伤对于有心理创伤事件的受创者,获得支持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治疗心理创伤的策略:1. 心理疏导:通过开放性的对话与获得支持来促进心理上的平衡,让受创者倾诉自己的心情,同时包容理解对方的感受。
2. 中介干预:由心理医生或激励系统介入来减少创伤情境对受创者的负面影响,至少疏导出来,通过中介机构来给受创者工作、身体等方面提供资源支持。
3. 视觉调和:可以通过视觉艺术作品,音乐、摄影等视觉方式来减轻受创者的压力。
四、结语总之,心理创伤学说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实践意义的领域,其主要是为了研究心理创伤事件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及其对受创者的影响,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健康。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给予创伤事件的受创者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心理专业医生的帮助,及时开展治疗,通过舒缓技巧和辅助技术来减轻压力和不适感。
创伤记忆书写——析杜拉斯的创伤叙事
2018年10月第39卷第5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L I N G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O c t .2018V o l .39 N o .5收稿日期:2018-06-2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 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 D 11XWW 04)作者简介:全群艳,女,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㊂创伤记忆书写析杜拉斯的创伤叙事全 群 艳(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杜拉斯充满创伤的童年经验是激发她创作的内驱力,她的写作既是对个人创伤㊁家庭创伤的书写,又是对集体创伤㊁历史创伤的承载与见证㊂她对创伤的反复书写既呈现了创伤侵入和重复的典型症候,又表现了创伤和再现之间的矛盾㊂这种治疗性写作,凭借书写和回忆将创伤文字化,既宣泄情感㊁治疗创伤,又见证创伤㊁反思创伤㊂杜拉斯在对创伤的反复言说中愈合了伤口,实现了自我救赎,她的文字表现出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道德关怀㊂关键词:童年经验;创伤叙事;自我救赎;见证创伤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8)05-0063-07创伤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刃所伤,后来词意渐丰富,有损伤㊁伤害之意,还通 疮,指皮肤的溃烂处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伤有两种解释:一是外伤,指身体受伤的地方㊂二比喻物质或精神受到的伤害㊂在西方,创伤从词源学追溯源自希腊语,原本的意思是指外来之力给人的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延伸出精神和心理创伤等,成为医学和精神病学的重要概念㊂西方创伤理论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㊁后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以及范农等开辟的种族/性别创伤理论,已经进入到卡普兰㊁克鲁斯等人提出的创伤文化理论研究的新阶段㊂1990年代以来,创伤研究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社会一种流行的公共知识话语和研究范式,不再限于医学和精神病学领域,而是进入到了哲学㊁社会学㊁历史学㊁文学㊁文化学等多个领域㊂本文将结合相关创伤理论分析杜拉斯创伤性的童年经验给她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指出杜拉斯的创伤叙事所具有的特点㊁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以及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㊂一㊁童年创伤与文学创作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㊁印象㊁记忆㊁情感㊁知识㊁意志等㊂ [1]92童年经验对一个作家的人格构成及其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作家的创作所证实㊂对法国作家玛格丽特㊃杜拉斯(1914-1996)来说,童年经验是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她曾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9卷反复强调: 一切都源自童年㊂ [2]10弗洛伊德说: 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㊂ [3]216在杜拉斯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痛苦㊁贫穷㊁饥饿㊁死亡㊁恐怖㊁暴力等创伤性的童年经验,这一切萦绕着她,她始终难以摆脱这些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对自己的影响和控制㊂首先,家庭的不幸是造成杜拉斯心灵创伤的重要因素㊂她出生在越南(当时属于法国的殖民地),父母亲怀揣梦想响应殖民宣传来到那里㊂在她7岁时,父亲因染上疟疾突然去世,母亲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在殖民地艰难生存㊂大哥粗暴㊁冷酷㊁胡作非为㊂二哥内向怯懦,常被大哥欺负㊂而她因为是女孩,从来没有得到母亲的重视㊂母亲受殖民局公告所惑上当受骗,竟将自己十多年的血汗钱交给殖民官员购买土地,梦想改变家境,做平原上的水稻大王㊂可是,由于不懂贿赂殖民地的官员,她只换来一块根本无法耕种的盐碱地㊂辛苦种植的水稻,到了汛期却被来自太平洋的海水全部冲毁㊂她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太平洋的海水进行抗争,雇佣当地人围海造堤,渴望下一年有所收获㊂但是,一次又一次水稻即将成熟时,海水冲垮了堤坝,冲毁了收成㊂耗尽了精力和财力的母亲,精神崩溃,彻底对生活绝望㊂母亲的不幸和歇斯底里深深地印在了杜拉斯的脑海中㊂家庭穷困,大哥鬼混,不仅染上了烟瘾和赌博,还借了印度商人的高利贷㊂这个落魄的白人家庭被排挤在白人同胞之外,遭人耻笑和嫌弃,同时又因他们是白人而不被当地人所接纳㊂一家人在殖民地穷困潦倒㊁孤苦无依,找不到自己的归属㊂在不幸的家庭中,一家人的关系也极其冷漠㊂充满了创伤记忆的童年生活是杜拉斯心口永远的痛,她如果不成为作家,如果不言说,恐怕永远走不出童年的阴影㊂其次,在这个坚如磐石的家庭中,爱的缺失加剧了杜拉斯的心理创伤㊂马斯洛认为爱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㊂在杜拉斯的童年,爱的需求从来没有得到满足㊂ 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对于艺术家的心理和性格的影响较之一般人更大,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心理补偿的欲望较一般人强烈㊂ [4]103父亲过早的离世让杜拉斯无法享有父爱,造成了她情感世界的残缺和遗憾㊂所以,在杜拉斯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是缺失的㊂她曾说父亲去世时她因太小并不懂得悲伤,然而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因父亲的缺位带来的伤痛㊂在她开始写作时,她通过笔名(杜拉斯是她父亲家乡的名字)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㊂在杜拉斯去世之前她还曾央求她的情人带她回去看看父亲的坟墓,可见一生之中她对父爱无限的渴望㊂如果说得不到父爱是命运的安排,而得不到母爱却是生活的不公,让她感到孤独㊁被遗弃,内心大受挫折㊂她依恋母亲,可是却始终难以得到和哥哥们一样的母爱㊂母亲偏爱两个儿子,杜拉斯在她的眼中无足轻重,完全被忽视,这让杜拉斯一生耿耿于怀㊂她聪慧,法文考第一,可是母亲并不满意㊂她告诉母亲她长大了想写作,而母亲认为这是荒唐的㊂杜拉斯在母亲那里完全得不到爱,得不到认可㊂所以,传记作家才无限怜惜地说她比任何人都渴望母爱㊂她写作似乎也是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获得认可,可是就像卡夫卡的父亲一样,杜拉斯的母亲始终不认可她,反倒认为她的作品展示了家丑而对她大发雷霆㊂既缺失父爱,又缺失母爱,还得面对暴虐㊁冲动㊁好滋事的大哥,这一切都在加剧杜拉斯的心理创伤㊂创伤太深,只有不断言说和倾诉,才能获得心理平衡㊁进而修复创伤㊂再次,殖民地的肮脏㊁饥饿㊁贫穷㊁麻风病㊁不公正以及刻骨铭心的初恋更是对她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精神创伤㊂ 精神创伤的含义是指一种强烈的㊁持久的㊁难于摆脱的痛苦;它是由创伤情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条件过滤㊁选择而成的反应㊂ [4]119杜拉斯所有46全群艳:创伤记忆书写的童年创伤记忆都和她童年生活的底片印度支那殖民地有关㊂父亲的死亡是因为在殖民地染上了疟疾,母亲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崩溃是由于殖民官员的营私舞弊,大哥哥在殖民地染上了烟瘾,小哥哥由于战时药物匮乏得病之后死于殖民地,而她和中国情人的爱情也因为殖民时代的种族歧视而悲伤落幕㊂印度支那殖民地给在这里生活了18年之久的杜拉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她耳闻目睹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残酷剥削,见证野蛮的殖民制度㊁不公正的种族歧视㊂充满了死亡㊁饥饿㊁恐惧㊁痛苦㊁麻风病人的殖民地永远成了杜拉斯关于东方的创伤记忆㊂在她的作品中殖民制度的罪恶㊁残暴,殖民官员的营私舞弊㊁殖民地人民的苦难,不同等级㊁不同种族间的歧视和隔阂都得到了充分展示㊂在殖民地的创伤经历不仅影响到杜拉斯创作的主题和意蕴,也影响到作品的形象和意象㊂在杜拉斯的一系列作品中,法国驻拉合尔的副领事㊁恒河的女乞丐㊁中国的情人㊁饥饿的麻风病人㊁得了疟疾而死的小孩子㊁为法国修路筑坝而惨死的越南人 这些形象深深地烙在读者的脑海中,她通过她的作品书写创伤,也见证历史㊂难怪,在今天老一点的越南文人谈起杜拉斯的作品会泪眼蒙胧,因为杜拉斯记录了殖民者的罪恶㊂她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创伤,也是种族创伤㊂这些作品承载着殖民时代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催人泪下㊂所以,正如凯西㊃克鲁斯所言: 历史就像创伤那样,从来就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正确地说,历史是我们与他人的创伤牵扯的方式㊂ [5]24可以说,充满了创伤的童年对于杜拉斯是不幸的㊂可是,创伤性的童年对于作为作家的杜拉斯又是幸运的,这些创伤性的童年经历使得她不得不倾诉㊁宣泄㊁释放㊁书写,成了她日后取之不尽㊁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㊂某种意义上,她开始写作就是为了走出童年时的创伤,实现自我救赎㊂二㊁创伤叙事策略:遮蔽㊁重现㊁诗化 创伤叙事是人在遭遇现实困境和精神磨难后的心灵告白,通过真诚的心灵告白,心灵创伤得到医治㊂在这个意义上说,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是通过艺术而自救的范例㊂ [6]8杜拉斯对童年创伤的书写就是她反复进行自我疗伤的过程㊂她曾说: 文字能解救㊁释放㊁再现潜伏在我们体内的疯狂,让我们在这无情的世界和摧毁一切的时光的感通中得到安慰㊂ [7]118在杜拉斯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对于童年创伤的书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㊂这些创伤记忆构成了一个由循环交替的人物和挥之不去的痛苦组成的想象世界㊂这想象的世界形成了‘厚颜无耻的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副领事“‘印度之歌“‘爱“‘恒河女子“‘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一系列作品㊂从创作伊始到晚年,她一直在反反复复讲述自己的故事㊁家庭的故事㊁殖民地的故事㊂在她无数次的讲述中最终重现了创伤㊂所以,传记作家劳拉㊃阿德莱尔说: 玛格丽特还在为驱除童年和混乱的少女时代的梦魇而写,她一直都在为这个目的而写㊂ [8]351杜拉斯的创伤叙事具有她独有的特点:打破时空结构,通过非线性叙述,将多条情节重叠,反复言说关于自我的故事㊁家庭的故事㊁殖民地的故事,在不同的文本中不断重复自我又不断重建自我㊂她曾说: 我的一生都在耻辱中度过 ,殖民地所遭受的痛苦㊁耻辱伴随着她的一生,并成为不可驱逐的阴影㊂她在接受记者访谈时反反复复地说她写作是为了 试图触及内心的阴影 ㊂这内心的阴影就是童年时代的创伤,为了走出创伤,她只有通过写作自救,因为 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 [7]8㊂可是创伤性事件对于个人的影响太大,乃至它改变了个人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而为了理解这一事件,个体不得不一次次回想该事件㊂因为 创伤具有一种萦绕不去的品质,通过不断的重复和返回持续占有主56第5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9卷体 [9]14㊂由于创伤使得自我迷失,自我分裂,杜拉斯不得不对其过往经历反复不断地改写以期重建自我,反复改写本身呈现了凯西㊃克鲁斯所谓的创伤的 延迟性 ㊂ 事件在当时没有被充分吸收或体验,而是被延迟,表现在对某个经历过此事之人的反复纠缠之中㊂ [10]4所以,只有在反复的讲述中才能彻底重现创伤㊁理解创伤㊁愈合伤口㊁重建自我㊂杜拉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不断言说童年的创伤㊁不断构建模糊了的记忆,同时也搅乱了所有的线索㊂正如她说: 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㊂ [11]9多米尼克㊃拉㊃开普拉在‘写历史,写创伤“中说: 书写创伤就是书写事后影响,我把它称为创伤写作或者创伤后写作,它意味着要复活创伤 经验 ,探寻创伤机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要分析并 喊出 过去㊂ [12]186在杜拉斯长达一生的创伤叙事中那些噩梦般的童年创伤,经历了一个真相被遮蔽㊁重现㊁诗化和升华的过程,最终得到了完整叙述和彻底愈合㊂杜拉斯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厚颜无耻的人“㊂她曾说: 这本书是从我这里掉下来的:恐惧和欲望,源自艰辛的童年的恶意㊂ [8]186作为杜拉斯24岁时写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写得并不好㊂但是在这本书中却已经可以窥视到杜拉斯最想倾诉的是自己家庭的故事㊂书中有邪恶的大哥㊁偏爱儿子的母亲㊁被欲望所折磨的女孩,这些都是以杜拉斯的真实家庭为原型的㊂杜拉斯自己也曾说写这本书是为了忘却她少女时代的创伤㊂但是,那时的杜拉斯还不能完全走出童年的创伤,她既想借助书写寻求慰藉㊁忘却创伤,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坦然回忆往事㊁正视创伤㊂所以,在这部作品中她只是隐晦地把自己的家庭写进去㊂第二部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和第一部很相似,家庭的故事,兄妹间反常的关系㊂在这部书中,杜拉斯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 我是一个对我的身体,对我的生活相当悭吝的女孩㊂而今,年华老去了㊂一旦失去了遗忘的能力,人们便彻底走出了某种生活,或许我们就是这样告别了童年㊂ [13]84可见,杜拉斯在第二部作品中依然渴望通过叙事得到宣泄,远离和摆脱噩梦般的童年㊂但是,读者会发现,在创作于早期的这两部小说中她对自己过去的家庭生活虽有映射,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坦率讲述,真实的创伤经历被她遮蔽掉了㊂多年之后,她在写作‘情人“时提到: 关于我家里这些人,我已经写得不少,我下笔写他们的时候,母亲和兄弟还在人世,不过我写的是他们周围的事,是围绕这些事下笔的,并没有直接写到这些事本身㊂ [11]9由于创伤太深,反复侵入㊁闪回,既没有办法遗忘,又没有办法躲避,只能对这些经历反复改写,这恰恰表现出创伤没有得到完全治愈㊂如果不能彻底讲述,创伤便不能愈合㊂杜拉斯的第三部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发表,依然是家庭的故事㊁母亲的不幸,少女的爱恋㊂这次,杜拉斯对那段生活有了较为真实的书写,而这时,她离开越南也已经17年㊂这部作品因其故事的催人泪下和对殖民制度的揭露获得一致好评㊂传记作家说: 玛格丽特在文学上的革命 以及将文学看成是暴露自己的一种方式 就发生在这个时期㊂ [8]305这本书中杜拉斯以母亲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她童年时代的创伤,痛苦的殖民地以及苦涩的初恋故事穿插其间㊂当创伤被公开讲述,创伤就在治愈中㊂杜拉斯的创伤叙事是一种治疗性写作,通过写作宣泄情感,将创伤讲述出来,有助于形成对自我和身份的认识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明显带有自传成分,杜拉斯在这部作品中比较坦率地讲述了自己及家庭在殖民地的创伤经历,故事中的人物和杜拉斯的真实生活暗合,压抑内心多年的创伤得到了讲述,也得到了适当宣泄,从而获得了内心的宁静㊂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绝望的家庭故事以及殖民地的爱恋创伤不再萦绕杜拉斯,也已不再是杜拉斯创作的主题,杜拉斯的创作发生了转向㊂十多年之后,杜拉斯再次以殖民地为背66全群艳:创伤记忆书写景,构建了她的印度系列㊂她创作出4部小说‘洛儿㊃V㊃斯泰因的迷狂“‘副领事“‘爱“‘印度之歌“,拍了3部电影‘印度之歌“‘恒河女子“‘在荒芜的加尔各答她名叫威尼斯“,写了一出戏剧‘伊甸影院“㊂她以记忆的碎片在银幕上重建了充满痛苦的印度,对她而言印度代表的是战争㊁悲惨㊁痛苦㊂而在戏剧‘伊甸影院“中她则延续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的故事,以更激进更直率的方式在舞台上控诉了殖民制度㊂由此看来,充满创伤的殖民地依然是杜拉斯萦绕不去的痛苦记忆,她的创作不由自主会回到那个悲惨的地方,只是她已不再执着于讲述个人的故事㊁家庭的故事,而更关注政治㊁关注世界的痛苦㊂到了晚年,由于儿子整理家庭相簿,她重新勾起对往事的回忆㊂之后写成的‘情人“,大获成功,为她赢得龚古尔文学奖㊂她说: 我生活的故事,我或多或少地写过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不同的㊂在这里,我说的是关于这个故事的一些要点,尤其是我所隐藏的 我亲手埋葬的一些东西,某些事实,某些情感 [8]626饱经沧桑的杜拉斯在她69岁高龄的时候回忆模糊又贴近的往事,一切伤痛随着亲人的离去和时间的流逝都已经淡化,没有必要隐瞒和遮蔽那些内心深处曾经不敢触碰的真相了㊂在这部作品中情人的种族身份就已经明确为中国人,一直被遮蔽的爱恋创伤彻底浮出水面,杜拉斯终于能够完整地讲述所有童年时代的创伤经历了㊂她既不再为昔日的往事伤痛,也不再为自己有一个中国情人感到羞耻,深藏在内心的创伤得到了疏泄,她也可以平静地回忆那些痛苦而不堪的往事了㊂‘情人“出版后,杜拉斯说: 我原谅了所有的人,原谅了全家,甚至原谅了大哥皮埃尔㊂ [14]66杜拉斯这种释然的心态让我们看到她内心伤痛的彻底修复,她已能够面对过往的一切,并且风轻云淡地讲述过去的创伤㊂之后,作为文化名人的杜拉斯在法国电台侃侃而谈自己在殖民地的经历㊂‘情人“也被搬上了银屏而引起世界观众的追捧,杜拉斯的故事传遍了世界㊂1991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发表,76岁的杜拉斯最后一次深情改写自己的故事㊁家庭的故事㊂这个故事中那些曾经在其他作品中出现过的情节再次呈现,在弥漫着痛苦和忧郁的殖民地,白人女孩和中国情人的爱情故事因作者诗化般的描写越发哀婉㊁动人,成为令人心醉神迷的爱情神话㊂情人不仅明确是中国人,而且来自中国北方,书中的情感描写更细腻,爱情更为纯净㊂时间修复了一切,冲淡了一切,诗化了回忆㊂这部作品中的 情人 不同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那个滑稽㊁乏味㊁淫秽㊁毫无魅力可言的 诺 ,而是风度翩翩㊁深情款款㊁有着柔软的金色肌肤㊁令白人女孩迷恋的中国富家子弟㊂白人女孩和中国情人的关系越来越脱离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肮脏的金钱交易带上了经典爱情故事的凄迷色彩㊂杜拉斯在自己的晚年,深情回眸了自己年轻的岁月,一切伤痛都已化作云烟㊂不得不说,随着反复地倾诉和时间的流逝,杜拉斯愈合了童年的创伤㊁理解了不堪的过往,创伤反倒成了她创作的资源被她转化为审美对象,她随意地涂抹,任性地重构,诗化和升华了自己内心的创伤㊂她的爱情故事终因她反复书写为世界所知,成为刻骨铭心的爱情神话㊂她的创伤叙事,从遮蔽到重现再到诗化和升华,她一步步走出创伤,也一步步成为世界知名作家㊂杜拉斯通过创伤叙事不仅慰藉了受伤的灵魂而且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同时在一次次的改写中确立了自我㊁重建了自我㊂治愈的终点,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同和对存在本身的再次肯定㊂三㊁创伤叙事的意义:宣泄㊁治疗㊁见证㊁承载童年的创伤经验在杜拉斯的心灵中留下了梦魇般的痛苦记忆,使得她不得不倾诉㊁宣泄,通过反复书写创伤去治愈创伤㊂但同时,童年所遭受的创伤于她而言,也有着积极的意义㊂她曾说: 我竟因此有了一块丰饶的写76第5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9卷作园地㊂因了痛苦,我领会到了这块祸福未卜的园地㊂ [15]294这正如韦恩㊃穆勒在‘心灵的遗产:苦难童年的精神优势“所讲: 童年时受过伤害的成年人通常都会表现出独特的力量,他们具有深刻的内在智慧㊁非凡的创造力和洞察力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在伤口之下 隐藏着一个深沉的灵魂,他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真实的㊂由于童年的经历是那么黑暗痛苦,因此他们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寻找仅仅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之上㊂ [16]137对于作为作家的杜拉斯而言,充满创伤的童年经验既孕育了她的创伤叙事,又影响了她的文学观念,使她的写作既具有宣泄和治疗的作用,又担负起见证和承载的作用㊂首先,经历过童年创伤的杜拉斯认为写作就是无声的吼叫,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自我救赎的方式㊂童年的创伤对于杜拉斯而言过于痛苦,萦绕不去,只有通过写作治疗创伤㊁自我救赎㊂所以杜拉斯在‘写作“中说:写作也就是不说话,就是沉默㊂就是无声的吼叫㊂ [7]14 写作,那是我生命中唯一存在的事㊂ [7]4 身处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这时,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㊂ [7]8她通过创伤叙事宣泄内心的情感,一点一点驱走萦绕不去的童年梦魇,从创伤中挣脱出来㊂在她的文字中慢慢重现和展演创伤,进而治愈和安度创伤㊂其次,经历过童年创伤的杜拉斯认为文学应该有它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㊂她说:假如有种政治解决办法,能缓和国际局势,减轻人民痛苦,我可以停止写作㊂ [17]126她认为自己创作的一切根源都是无法忍受社会的不公正,并且强调: 文学必然是崇高的㊂ [7]121 作家的使命就是倾诉灵魂的声音,让大家都听到这来自时代深处的呐喊,这因为不公正,因为要反抗而发出的呐喊㊂ [8]330而对世界的不公的感受恰恰来自她童年的创伤经历㊂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位女作家,杜拉斯的创伤叙事不是简单的情爱创伤书写和家庭创伤故事贩卖,她在书写个人创伤㊁家庭创伤的同时,还见证㊁承载㊁反思了集体创伤㊁历史创伤㊂杜拉斯的创伤叙事呈现出一种互文性的特点,这些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㊂当她重现自己和家庭在殖民地的不幸遭遇时,她也书写了副领事㊁安娜㊁恒河的女乞丐㊁麻风病人㊁遭受饥饿的孩子等,这些人物承载着痛苦的殖民创伤记忆,他们都是印度苦难的象征㊂这种创伤书写既展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又通过个人的叙述对抗了宏大的殖民叙述㊂作为个体的杜拉斯在创伤叙事中愈合了伤口,得到了自救㊂同时,杜拉斯的创伤叙事承载了集体记忆,见证了殖民罪恶,保存了历史真相,她的文字表现出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道德关怀㊂参考文献:[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1.[2]雷蒂西娅㊃塞纳克.爱,谎言与写作[M].黄荭,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童庆炳.艺术与人类心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5]C A R U T H C.U n c l a i m e d E x p e r i e n c e:T r a u-m a,N a t i v ea n d H i s t o r y[M].B a l t i m o r e:T h e 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6.[6]薛玉凤.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7]杜拉斯.写作[M].曹德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8]劳拉㊃阿德莱尔.杜拉斯传[M].袁筱一,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9]安妮㊃怀特海德.创伤小说[M].李敏,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0]C A R U T H C.T r a u m a:E x p l o r a t i o n s i n M e m-o r y[M].B a l t i m o r e:T h e J o h n sH o p k i n sU n i-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5.86。
《海玛与卡西克》中卡西克的失落与追寻
《海玛与卡西克》中卡西克的失落与追寻摘要:《海玛与卡西克》由三个连续的小故事构成,主要讲述男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通过分析男主人公卡西克的人生遭遇考察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旨在揭露移民者所面对的失落现实与对归属感和存在感的追寻,探索裘帕·拉希里对移民者面对苦难时的人生态度的反思。
关键词:《海玛与卡西克》;第二代移民;失落与追寻印裔女作家茱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1967- ) 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
她出生于伦敦,三岁时随父母从孟加拉移居美国。
她凭借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1999)迅速跻身美国当代文坛,并获得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
她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在2008年出版之后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获得第四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第一名。
《不适之地》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收录了五个小故事,第二部是一个三部曲小说《海玛和卡西克》,由《一生一次》《岁末》和《离船上岸》组成。
拉希里的短篇故事涉及亲情、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琐事,她“是一个敏锐且精明的观察者,善于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外部环境”[1]。
在《海玛和卡西克》中,拉希里分别以海玛与卡西克的视角转换叙事,讲述了他们的人生历程与体验。
本文从男主人公卡西克入手探索其作为第二代移民所遭遇的东西方文化冲击,以及在双重文化背景下卡西克人生轨迹的变化及其成长心路历程,揭示了拉希里对印裔移民的人性与情感的关照,表现了她对移民的人生态度的忧思。
1现实的失落拉希里在她的作品中揭露了远离故土的第一代印裔移民在美国的异文化背景下常常感到不适。
他们徘徊于东西文化之间,经常遭遇困惑与尴尬。
虽然他们竭尽全力去适应美国,但他们的移民身份始终使他们不得不经历文化疏离与漂泊之痛。
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中,拉希里笔下的第二代印裔移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接受教育长大成人。
他们从语言到生活习惯都趋于美国化,甚至连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美国烙印。
《鬼悚历险》电影解说文案
《鬼悚历险》电影解说文案大家好我是XX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恐怖片《鬼悚历险》这个教授非常喜欢研究奇怪的东西。
最近他觉得恐惧会影响人们对一切的判断。
所以人们应该学会控制它。
他为此邀请了几名志愿者。
做了个实验。
志愿者被绑在座位上,不能动弹。
教授过来挑选了第一个志愿者杰克割腕。
杰克看到不停滴落的血液恐惧涌上心头他害怕得不停地咒骂。
教授太疯狂了。
其他学生也很害怕。
但是教授解释说只要杰克专注于控制血流。
不让它外流就可以止血。
几个人都听愣了那是不可能的。
教授继续详细说明如果你做不到,你会死的。
听到这话其他志愿者也确信这就是个疯子杰克慢慢感到浑身的力气被抽离他身边的布鲁斯不停的提醒着让他千万不要睡着但是杰克还是因为失血过多慢慢低下了头看到这里所有同学都有点崩溃了纷纷叫嚷着想要逃离这里教授慢慢走过来给他们松了绑然后拿出一个小药瓶让杰克恢复了清醒他解释道这是一种心灵实验事实上杰克的伤口是假的只是他自已认为自已失血过多慢慢的昏迷过去这是一种自我催眠大家终于松一口气而且杰克流出的血是事先谁备好的猪血最后教授说希望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大家完成下周的心理学考试听到考试小美很着急她赶紧追上了教授来到了办公室小美担心自已考试不及格那么奖学金就泡汤但是教授却依然铁面无私认为心灵实验必须要自已完成突破否则将无法毕业只能恳求教授帮她无奈之下教授只好告诉她可以提升自已心理学认知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恐怖的传说一座废弃的矿井根据在里面果过的矿工描述有一个亡魂一直在追杀他们且造成人死亡小美不信哪有什么教授细续讲述着这个亡魂是附近镇上的医生他独自一人曾经谋杀超过20人死后因此变成当地恐怖的传说小美明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毕业了她是绝对不相信世界上有亡魂的这些一定都是自我暗示造成的教授善意的提醒她这件事可从来没有人深入了解下去小美认为这就是她的目标但是她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为此小美找来男友布鲁斯和几个好友其中就包括杰克为了保险起见一她又找到妹妹小花小花是一家酒馆的店长见到姐姐来找她就知道没好事毕竟小花是一个灵媒可以感知到很多未知的世界但是她对此也深有恐惧为了缓解这种恐惧感她甚至来到卫生间划破了手臂让自已放松下来布鲁斯是无条件支持两个人正闹着小花打来了电话她同意一起出发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来到河边集合小美和同伴们准备好了装备等待着小花很快小花开着车过来了探险小队已经整装待发小花作为队伍的领队杰克则准备了摄影装备准备记录所有过程同行的大漂亮不断抱怨这次旅程太没有挡次有失她大小姐的身份小美开始向大家分新此次行动的国标首先就是要到达目的地矿井那个医生曾给杀害了多人并且用盐将所有尸首全部腌制后来被村民发现后他们把医生关进了矿井从此那个医生再也没有出现诡异的是村民们打开矿井后却找不到医生的尸体也没有找到任何痕迹大家立刻驱车来到这个破落的小镇这里十分荒凉几个人找到一处教堂决定把这里当做他们的大本营杰克持续记录着一切而小美开始向大家布置了任务两人一组在四处勘察地形杰克和小花一组讲起自已和姐姐的身世原来她们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一直住在不同的寄养家庭所以小花和小美性格差异很大这时远处一声叫喊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另一边大漂亮和长毛来到附近的一处民宅长毛手脚麻利用尖刀播开了大门两人走进去一看这里竟然是一处刑房房梁上悬挂的都是刑具小花和布鲁斯一起找到了矿井她立刻通知大家过来大家一起合力破开了矿井大门里面阻森而又黑暗几个人拿着手电筒慢慢探索起来小美发现这里没有信号矿洞的门也被封死了布鲁斯直接将其破开长毛架起设备谁备用机器先探查一番小花打开手电走在最前面这里就是当时村民囚禁医生的地方正当大家对此感到好奇时妹妹小花却感知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但是其他人都表示并没有听到只有长毛用设备检测到这里确实有一股诡异的声波大家退回教堂开始研究这种声波看来这个矿井里可能真的有奇怪的东西这时长毛又打开了自已准备的另一件装备可以让人进入催眠的状态这样说不定可以听懂这段诡异的声波小花自告奋勇作为一个灵媒她愿意尝试这种催眠大家没有别的意见长毛便架起了设备对着小花开始催眠小美却一直很担心似乎会有某种危险在长毛的帮助下小花紧紧盯着电脑屏幕随着圆圈越转越快小花也似乎进人到一种奇异的空间里她好像看到一只眼睛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而房间中央站的一个奇怪的人那人有着恐怖的面容他一定就是那个变态医生医生一步一步朝小花走来但是小花却动弹不得灯光忽明忽暗小美和同伴们就站在旁边似乎丝毫感受不到这恐怖的氛围医生一步一步走到小花的面前轻抚她的面容凑近小花耳语到你想真的变成灵媒吗难道你想回忆起自已身上的每一道伤疤吗小花害怕了医生怎么会知道自已身上的秘密这时小花感觉到自已的手臂正在不停流血她害怕的失声尖叫医生一转身却来到姐姐小美身后难道他要对姐姐下手吗就在小花奔溃之时现实中的小美冲过来紧紧抱住了小花大家赶紧关闭了机器小花清醒她立刻告诉所有人必须要离开这里那个医生的鬼魂一直都在这重要的是他想要杀死姐姐可是大家对此却产生了疑义大漂亮立刻要走但是小美等人却认为一定要解开这里的谜题为了能够顺利的毕业大家决定还是链而走险继续展开调查来到医生的家长毛拿出装备打开了大门这里到处都是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大家继续往上走但是小花却感觉走廊里似乎有什么在等待她她走到一处房间吊灯在微微摇晃小花掀开一处帷幕发现后面竟然又一间诡异的地下室她决定独自一人下去看看原来这里是医生处罚犯人的地方屋内到处都是铁链货架上竟然还摆放着骷髅小花仔细查看着货架上摆放的各种物品这时布鲁斯过来找她认为这里只是一个废旧的房间而已根本没有什么问题这时小花却感知到这里似乎还有其他人在布鲁斯却不以为然突然医生的鬼魂出现在布鲁斯身后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将他拖到了处刑台上赶紧跑过去阻止医生的动作可鬼魂的力气极大直接把小花掀飞过去小花只能眼睁睁看着医生用插满铁钉的绳索将布鲁斯捆绑起来接着医生转动轱辘铁钉立刻把布鲁斯扎的浑身是血最后医生拿起一根最长的铁钉慢慢刺向了布鲁斯这时小花却突然陷入回忆中记得那时候母亲不在父亲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就把整张桌子掀翻等到小花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已被小美和其他人围在一起小美很着急问妹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摔在这里而且布鲁斯却不见小花忍不住哭起来长毛也发现台子上竟然都是血液小美还是不相信认为这些都是幻觉这时长毛却发现货架后面有血迹他推开货架看到一个很新的洞穴大家商量后决定一起进去看看士洞穴很黑只有电筒的光亮看样子这里是医生当年藏尸的地方这时小花似乎听到布鲁斯的声音大家立刻朝里走去里面是一个溶洞而布鲁斯就躺在洞口的拐角他此时浑身是血眼眶里钉着长钉子看到他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吓坏了长毛立刻展开救援小花和大漂亮立刻去开车找人可车子却离奇的坏掉了根本没法开这样麻烦大漂亮一边咒骂着一边开始修车可就在这时小花却再一次感知到医生的鬼魂他又来了小美这边几人合力把布鲁斯拖进了教堂里为他治疗这时大漂亮跑进来说小花疯了听到这话立刻拿起摄影机决定去找小花此时的小花正在医生的刑房谁备独自面对这个恐怖的鬼魂她拿起一片玻璃将手腕割破可是医生却慢慢告诉她他会杀掉所有人就在这时杰克找来他抱起小花就要走没有想到医生突然出现在杰克的身后拿起铁钩扎进了杰克嘴里接着一使劲将杰克整张嘴巴撕裂小花却看到小时候父亲不许自已说话的情景杰克迟迟不回小美和长毛坐不住了决定一起去找他们而大漂亮也不想独自留在这她偷偷跑去修车驾驶汽车飞快逃走路上越来越黑这时医生的鬼魂突然出现吓得大漂亮猛打方向盘撞上了大树车子彻底坏了然后医生出现把将大漂亮从车里揪出来把她撞向车玻璃这时小花出现在不远处她似乎看到小时候暴躁的父亲将她从衣柜里拉出来的场景几乎与眼前的一模一样小美这边?开始和长毛一起研究杰克留下的摄像机发现凶手似乎就是:小花小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长毛认为小花是被附体了但是小美却认为小花是精神分裂症但怎么都解释不了小花是怎么徒手杀死这些强壮的男生的小美崩溃认为妹妹不是凶手此时的小花还是决定独自面对医生的鬼魂不管他是什么她想独自干掉他这时长毛发现小花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面壁站着他刚要叫小花离开没想小花竟然化身医生一刀将长毛干掉此时小花露出邪恶的笑容小美终于赶到医生的鬼魂也慢慢离开了小花看到倒在血泊中的长毛小美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赶紧把妹妹抱在杯里小花却突然回想起是她举枪将暴躁的父亲亲手杀掉事后姐姐就像现在一样紧紧抱住了自己突然医生的鬼魂再度出现将小美抓住了医生拿出匕首就要杀掉小美为保护姐姐小花拿起尖刀刺向了自已的脖子医生也轰然倒下终干这一切都结束了只剩下小美抱着小花的尸体崩溃大哭过了很久小美来医院看望变成植物人的布鲁斯一医生给她一个信封。
年轻人必读的本英文短篇小说分分钟刷新你三观
年轻人必读的29本英文短篇小说,分分钟刷新你三观本周,着名网站 Buzzfeed 罗列了一份年轻人必读的 29 篇短篇小说书单,这份书单的作者覆盖了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学界最富盛名的小说家。
《外滩画报》精选出 10 篇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小说作重点推荐。
编辑:谭浩制图:唐卓人部分图片来自Buzzfeed2013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以写作短篇小说见长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这在某种程度上褒扬了中短篇小说为世界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阿根廷女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甚至说:“门罗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这些写作短篇的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很多人不一定赞同顾彬关于“长篇小说已经没落”的论调,但是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更为有力凝练的文学形式,确实更加符合如今这个时代的节奏。
本周,着名网站 Buzzfeed 罗列了一份年轻人必读的 29 篇短篇小说书单,这份书单的作者覆盖了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学界最富盛名的小说家。
《外滩画报》精选出 10 篇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小说作重点推荐:1. 弗兰纳里·奥康纳:《流离失所的人》《流离失所的人》选自小说集《好人难寻》在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里,尽管大部分时间故事里的人物都被堕落、自私、愚昧、自负、欺骗或冷漠所掌控,但是,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往往在接近小说结尾处),奥康纳会安排上帝的恩惠(或曰天惠)降临到他们身上。
在这圣灵显现的一瞬间,这些人物突然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启迪,进而达到某种“顿悟”,他们也许会接受这一天惠,也许会拒绝它,但不管怎样,这一灵光闪现的“天惠时刻”会使他们的内心发生改变。
——比目鱼,书评人2. 朱诺?迪亚斯:《沉溺》选自小说集《沉溺》《沉溺》里面的九个小短篇和一个准中篇都是以朱诺?迪亚斯自己和他的家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书写出来的半自传作品,它所处理的是一个移民家族心灵史上最特殊的时段:移民前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等待期和移民初期在美国的无望岁月。
《疾病解说者》的食物叙事与身份认同
070裘帕·拉希莉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印度裔女作家,1967年生于伦敦,1969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幼年时常陪父母回印度加尔各答居住。
《疾病解说者》(Interpreter of Maladies )这部短篇小说集自1999年出版后几乎囊括了美国批评界的所有重要奖项,入选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集,同时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
小说叙事融入印度传统习俗、宗教、政治、历史等元素因而极具异域色彩,食物书写就是其中一个维度。
裘帕·拉希莉以其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叙事和独特的叙事视角反映了两代印裔女性流散者在美国异质文化中的生存困境和身份流变。
一、家庭关系与文化语境食物被用来构成人物关系和文化语境,并构建作品中的社会关系体系。
一次用餐就可能体现由语言、仪式、礼节等编码构成的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组合系统。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阐释,一次用餐除了能满足用餐者的基本生理要求,同时还将用餐者置于复杂的关系中,用餐者和某一个人一起吃饭,就可能是在确认用餐者之间属于同一个团体,又或是在履行用餐者之间的某种义务。
小说《停电时分》正是以食物共享为契机,反映一对在美国生活的印裔夫妻的家庭关系变化和女性在异域新环境中经营家庭遭遇的挫折困境。
食物叙事离不开家庭中女性的身影,其中的女性形象尤为动人,而与女性生活最贴近的食物叙事和食物意象贯穿其中。
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展示人物的细微心理活动和真实的关系。
丈夫苏珂玛负责烹煮食物,他内心矛盾,既期待每日的停电时分,又害怕两人尴尬的共处。
伴随心理描写自然回述了夫妻的甜蜜过往,倒叙穿插在叙事主线中,夫妻日常生活的今昔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夫妻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因叙事的间隔拉长了时间轴,让短时的相聚变得漫长而充满回忆。
叙述看似冗长详尽,食物一一罗列。
苏珂玛每日从他们的储备里挖取食物,他们早已是坐吃山空了,而修芭依然是无视所有生活所需,自顾自地忙,苏珂玛形容她:“可现在这个家对她来说跟旅馆没什么两样。
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疾病解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疾病解说者》为例姚依萍 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摘 要:《疾病解说者》(Interpreter of Maladies)是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于199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该作品也是她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荣获2144年普利策小说奖。
本小说集由9个故事组成,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有因为误会而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妇,有从根源文化中脱离远嫁美国的孤独太太,也有饱受病痛折磨依旧期盼组建幸福家庭的女孩,各个构思巧妙,语言简洁凝练,将人物内心孤独,悲伤,绝望不露声色地表达出来,女性所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在作者的着墨之下也更加触动人心,本论文从女性创伤角度,以《停电时分》和《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两个故事为例,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创伤;女性形象作者简介:姚依萍(1990.8-),女,汉族,河南灵宝人,硕士,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化以及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44-02裘帕•拉希莉(1967-)生于英国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自幼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德岛,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主修文学创作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获博士学位。
她一方面沿袭了印度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有着西化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再加上她的严谨客观,使得对世间百态的观察更为深刻精透,多面立体。
同时她的故事结构设计精巧,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丰满,作者擅长用简洁凝炼的语言描述人物内心,越是不动声色越是触动人心,因为深刻的东西在于情感的真挚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这是她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赞誉的重要原因。
这部《疾病解说者》是她的处女作,但赢得了普利策小说奖,海明威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创伤中心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
创伤中心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作者:黄远剑黄承夸杨伟康谭爽来源:《右江医学》2024年第01期【关键词】创伤中心;严重多发伤;创伤治疗模式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4.01.016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多发性创伤是45岁以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同时,创伤也是我国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首要死因,致残率较高,系统、专业的创伤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乃至世界迫切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
目前我国严重多发伤救治规范和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社会的救治需求难以满足,特别是边远地区因为交通的原因无法及时救治,因此我国严重多发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创伤救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国家创伤中心,在全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创伤中心建设进入新台阶,推动我国严重多发伤救治迈向新台阶新征程,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诞生。
对严重多发伤的最佳治疗需要一个具有完整系统的创伤中心。
与传统模式相比,使用创伤中心救治患者所需的院前干预时间、急诊室留置时间更少,救治成功率高,病死率低。
本文综述了创伤中心在多发性损伤治疗方面的进展。
1 创伤中心成立的背景Tscherne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多发性创伤的概念,即头部、胸部和腹部至少存在两处严重损伤,随后又有学者将多发性创伤的概念进行更新,即由同一种损伤因素导致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的严重创伤,至少有一处创伤可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此概念一直沿用至今[1]。
多发伤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脂肪栓塞综合征、应激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等[2]。
多发性创伤的患者一般损伤严重、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创伤相关的并发症较多,机体内环境严重失调,伤后容易发生感染,休克率、死亡率均较高[3]。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重大灾难事故,迫切需要一个引领、辐射、带动、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机构,进而提高我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水平,201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创伤中心成立解决了这样的燃眉之急,中心建立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一二三工程”,通过建立“1个区域”,强化“2个链接”,组建“3个团队”,转变了救治模式,实现了创伤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和救治时间的有效缩短。
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的叙事研究
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的叙事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门》是一部以医疗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档案资料,展现了医疗行业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医疗领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医疗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隐忧和矛盾。
《生门》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记录,揭示了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以及医疗体系的种种弊端。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对医疗行业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探索。
在当代社会,医疗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医疗资源短缺、就医难题、医疗陷阱等种种问题困扰着普通百姓,同时也考验着医疗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水平。
《生门》通过记录真实的案件和故事,呈现了医疗领域的一些真实面貌,引发了观众对医疗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对医疗现状的揭露,更是对医疗体系的呼吁和改革的倡导。
《生门》的呈现使得观众对医疗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医疗改革的热情和呼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探讨其在叙事方式、内容展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该纪录片的研究,揭示医疗题材在纪录片中的呈现方式以及其对观众的触动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受众反响的研究,了解观众对医疗题材纪录片的态度和看法,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医疗纪录片的制作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2. 正文2.1 纪录片内容分析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深入探讨了医疗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人性等问题,通过真实的案例和访谈呈现了医务人员在面对病情、医疗难题和病人家属的压力下所展现的人性和专业素养。
纪录片以深入的镜头展现了医院内外的真实场景,记录了医务人员疲惫的身影和病人家属的心情,让观众看到医疗工作者的辛苦和无私奉献。
纪录片也通过解剖了医患关系的脆弱性和医疗系统的弊端,引发了观众对医疗行业的反思和关注。
通过呈现医患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医疗领域的复杂性和困境,激发了观众对医疗改革的呼吁和思考。
社交媒体平台的癌症疾痛叙事与患者自我疗愈研究
社交媒体平台的癌症疾痛叙事与患者自我疗愈研究一、内容概括社交媒体平台为癌症患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空间,使他们能够在那里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治疗心得,从而获得同行的支持与关爱。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患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关于疾病的信息和资源,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应对癌症挑战的能力。
社交媒体上的社群互动为患者提供了心理慰藉和归属感,使他们在抗击癌症的道路上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文章还将研究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癌症的主题趋势和用户生成的内容,以深入了解癌症患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促进癌症患者的自我疗愈,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将深入剖析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癌症患者的疾痛叙事和自我疗愈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与帮助。
1. 社交媒体在癌症疾痛患者生活中的普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对于身患癌症的患者来说,社交媒体不仅帮助他们与其他患者建立联系、获取信息,还为他们提供了分享经验、互相鼓励的渠道。
这些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这个艰难时期找到希望和力量。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癌症患者的声音能够被更多人听见,让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社交媒体还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需求和感受的空间,有助于提高社会对癌症患者的关注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社交媒体为癌症患者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它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患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沟通和互动。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并确保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专业医疗建议和支持。
社交媒体在癌症疾痛患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为患者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帮助,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在利用社交媒体时,患者应保持理智和谨慎,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癌症疼痛的挑战与影响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癌症疾痛叙事与患者自我疗愈研究》这篇文章中,关于“癌症疼痛的挑战与影响”的段落内容可以这样写:随着癌症病情的发展,许多患者都将面临疼痛这一挑战。
“受伤的教育者”——美国当代医生患者疾病自传的伦理维度
编者按:2020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的外国语学院世界传记研究中心、医学人文学院、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了“第27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会议围绕"疫情文学与叙事医学一传记文学的新潮流”主题进行了线上讨论,共同探索疫情常态化后疫情文学和叙事医学的交叉与互动。
会后,我刊邀约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蔡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郭伟京和广西大学文学院林茜3位作者与更多读者分享其研究成果。
这3篇文章各有特色,分别关注了美国、日本和越南的知名作家的医学叙事与传记文学作品。
蔡雍的《"受伤的教育者”一美国当代医生患者疾病自传的伦理维度》从医生的健康问题、医生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非传统医患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医生患者疾病自传的教育意义;郭伟京的《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建构一再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从叙事治疗出发,将该书的写作历程视为作者的自我建构之路;林茜的《创伤•叙事•治愈一论〈战争哀歌〉的文学疗愈书写》分析了书中的人物心灵建构,探究文学叙事在战后幸存者的自我救赎和创伤疗愈过程中的应用和结构性机制。
3篇论文都以文学文本为核心,探讨了医学与文学的生命伦理价值。
“受伤的教育者”——美国当代医生患者疾病自传的伦理维度蔡雍文章编号:2096-5893(2021)01-0004-08【摘要】笔者由荣格的“受伤的治愈者”原型引申出“受伤的教育者"。
从医生的健康问题、医生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非传统的医患关系、污名与受损的身份、医生患者的诉求五个方面论述医生患者疾病自传的教育意义。
医生并不会对疾病免疫,因此医学教育应该培养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医生患者们的疾病自传引发其他医护人员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反思,并提醒医护人员在对待病患时,要考虑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医生患者的疾病自传提示整个医学行业完善现有制度,切实可行地为医生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受伤的教育者;医生患者;疾病自传The wounded educator:lessons from the physician narratives of illness Cai Yong,Schoo!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Gansu,China基金项目:2020年度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202001)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作者简介:蔡雍(1981-),女,硕士,讲师。
《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电影解说文案
《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电影解说文案路人在公园散步,在河里发现一具女性尸体,立即报警没想到女尸有点仙,并不令人生畏可能是尸体在水中时间过长造成的虽然韩美有无数的尸检但不禁感慨,这次命案的血腥程度,前所未见。
验尸时发现女性内脏等多处器官缺失但肺泡内有积液可以断定,这个女人是活生生取出来内脏然后坠湖而死谈到尸检结果韩美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即使有无数的尸检,也很难想象凶手的残忍。
能够活生生取出死者的多个器官稍微平复了心情后,韩美恢复了冷静由于警方正在寻找藏匿尸体的地方也没有发现女尸缺少的多个器官任何线索都找不到说明第一案所在地绝不是公园河道通过分析女尸残存的肝脏和河道水样警方成功提取出独特的硅藻类物质以此为突破口,第一个事件的位置慢慢浮出水面除了硅藻物质,韩美还在女尸身体的腹腔里发现了一些草根。
这种草根主要生长在公园第14段于是警方迅速缩小了调查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韩美在第14号段找到了一些小肠它与女性尸体缺失的器官非常吻合刑警迅速与省队商讨破同案之法经调查,警方确定该女尸名为李菁菁曾在市话剧团任职,小有名气然而,死者的钱包和其他贵重物品并没有丢失这不像谋财害命结合死者身上多处划痕和咬伤沈队认为此案与奸杀有关然而,事发时间恰逢下雨结果,指纹、脚印等价值信息都被冲走了但是韩美没有灰心她觉得咬痕跟指纹很像也能鉴定凶手的价值死者咬痕与公安部牙痕数据库对比可能有助于确定凶手的身份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还原得到模型一旦警方找到嫌疑人,他们就可以依靠模型列出凶手的身份在这时候,死者的哥哥闻讯赶到派出所哥哥看到女尸后,哥哥瞬间潸然泪下哥哥一口咬定:小妹一向善良,没有仇杀嫌疑如果不是为了钱杀人,那戚明礼,肯定与此事无关。
戚明礼是话剧团董事跟妹妹处过对象妹妹会多次抱怨男人的不端行为警方立即将戚明礼传唤回警方讯问戚明礼含糊其辞,故意回避一些事实警方监控视频后确认该男子在晚8点钟后离开社区知道瞒不住了,戚明礼坦白自己和林西娅的约会从未见过死者经过一番抽丝剥茧警方证实林西娅作为演员的身份还确认了林和齐的恋人关系整理林西娅关系网的时候其老公陆星给韩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陆星曾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心理创伤的倾听论创伤叙事的意义与方法
陶东风:心理创伤的倾听:论创伤叙事的意义与方法传媒艺术心理创伤的倾听:论创伤叙事的意义与方法■陶东风【内容摘要】创伤讲述不是独白而是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的对话。
讲述离不开倾听,见证需要他者在场。
大屠杀的残酷史无前例,受难者的经历不堪回首。
这必然对幸存者的讲述与见证造成巨大障碍。
这 里面既有加害者施加的痛,更有幸存者人性泯灭的耻与悔:,因此,挺身而出作见证的幸存者常常需要巨大的勇气、良知和责任感,其中也包含了交流的需要。
幸存者不但需要求生存以便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且需要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而有意义地生存下去。
讲述既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同时也是让自己通过讲述理解自己的故事。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创伤受害者才能重新修复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关键词】大屠杀;幸存者;创伤叙事;创伤受害者20世纪后期,随着战争创伤神经症在越战老兵身上不断出现,一大批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创伤研究并不断取得进展。
®在众多创伤研究成果中,如何通过受害者的讲述进行创伤的治疗和修复,是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临床心理医生朱迪斯•赫尔曼(Judith Herman)的《创伤与复原》(Trauma and Re-C〇very,1992)—书主张:个体的创伤可以通过向别人讲述的方式得到复原。
®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和治疗创伤的方式,该著作一度成为心理创伤治疗领域的畅销书。
但是,讲述不是独白,不是讲述者(创伤受害者)能够单独完成的独角戏,而是讲述者与倾听者(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医生)之间的对话(即使听者常常只是若隐若现地低调在场,这在场也至关重要)。
创伤受害者是否愿意讲述,讲述什么和如何讲述,都与倾听者的在场及其倾听方式密切相关。
大屠杀幸存者、意大利著名见证文学作家普里莫•莱维在其第一部杰出的见证作品《这是不是一个人》的“作者前言”中这样解释大屠杀幸存者的创伤讲述动机:“写本书的意想和念头在死亡营的那些日子里就已经产生了。
叙事医学归根结底是人学
叙事医学归根结底是人学医学与文学相关联,产生了不少医学出身声名远扬的作家,如鲁迅、毛姆、柯南·道尔、渡边淳一、余华、毕淑敏、冯唐等,这些弃医从文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把医患的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医患双方从更高层次看见彼此。
彭永强主任通过对三篇文学作品中医学元素的细读,引导叙事医学团队中的老师们对人性与科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彭主任介绍了铁凝的短篇小说《逃跑》,小说讲述了罹患腿疾、面临截肢困境的老宋的故事,他面对募集而来的善款,在反复权衡之后,置身体、生命和善良本色而不顾,选择了携善款潜逃,花两千块钱锯掉了病腿,然后用余钱在老家给穷困的女儿和外孙开了个小店。
这篇小说阐释了贫困患者的生活状态与处世逻辑。
作为医务工作者,总是竭尽全力给予患者最科学的治疗,但对患者而言,究竟怎样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后,他介绍了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血玲珑》和《拯救乳房》。
《血玲珑》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倾尽所有,由此衍生了一个个动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
其间充斥着母爱与伦理,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和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拯救乳房》是一篇心理治疗小说,文中饱含人文关怀精神,不懈地探讨癌症病人的精神尊严、人性完美等终极话题,深入描写了病人独特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在我们数不胜数的诊疗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也再次提醒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务必重视患者主观感受,尊重患者的隐私与尊严。
讲座的最后,与会的老师们纷纷发表感想,大家一致认为,医者应该有适度的非职业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
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人性理解与生命关照,从中可以倾听到疾病与死亡映射下的人生意义,长期浸染其中,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种努力并非为“逃出”医学,而是始于一种学术深层的冲动,是在寻觅走进医学深处的另一条门径,如西格里斯所言:“用一般文化作画布,在上面画出医学的全景来”。
颠覆自然法则的后果——《弗兰肯斯坦》的疾病叙事及隐喻解读
颠覆自然法则的后果摘要: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疾病叙述贯穿全文,成为连结叙事的纽带。
小说对疾病的描写分为疾病的发生、疾病的治愈和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发生分为对男性和女性疾病的叙事,男性疾病和女性疾病在叙述上占不同比例,其中男性疾病占主导。
疾病的治愈包括家庭关爱、旅行和自然等因素。
文章追溯《弗兰肯斯坦》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愈因素,探讨其映射出的科学伦理观,显示玛丽·雪莱对工业革命科学迅猛发展引起的道德问题的担忧。
关键词: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疾病;科学伦理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9-0048-04(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杨艳菲刘明录∗∗∗第41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9月Vol.41No.9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Sep .2021收稿日期:2021-03-09作者简介:杨艳菲(1997-),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刘明录(1974-),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
素有“科幻小说之母”美称的玛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杰出女作家。
《弗兰肯斯坦》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讨论。
笔者旨在追溯《弗兰肯斯坦》中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治愈因素,探讨其映射出的科学伦理观,揭露玛丽·雪莱对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导致的道德问题的忧思。
一、《弗兰肯斯坦》中的疾病意象(一)《弗兰肯斯坦》的男性疾病叙述。
维克多原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科学家,但他在经历了一项创造怪物的实验后陷入了绝境。
怪物就是维克多不幸的根源所在,疾病也正是从怪物的诞生开始纷至沓来。
怪物就是“高尚的野蛮人”的典型代表,即生活在自然状态下,远离被污染的文明的一种原始人类。
孩子生而带有善良的天性,但是如果他们从母亲那里没有得到爱和教育,他们就会陷入道德腐败的境地,最终变成可怕的魔鬼。
疾病对作家创作的积极影响
疾病对作家创作的积极影响疾病和作家看似不是同一范畴,然而疾病作为影响文学创作主体的重要因素,继而也深深地影响了作家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作品中,关于疾病的题材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总体而言疾病作为中间环节,将创作的视角与心态放进“个人——疾病——社会”的关系中。
本文主要以贾平凹的小说为例,讨论疾病为其文学创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疾病是贾平凹文学转型之要因病苦中的沉沦。
贾平凹的作品中有许多生理有缺陷的人物形象,这也许是他对与生俱来的自我形象补偿的心态。
然而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1988年,这年贾平凹因患上乙肝而住院,从此开始了一段孤寂、苦闷却又不寻常的疾病体验。
以此为界,贾平凹前后期的作品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面貌。
《病人的世界》里贾平凹用痛苦的笔调谈着自己的处境,他写道:“朋友已很少来串门,偶尔有一些不知我患病消息的来,一到便嚷着要吃要喝,行立坐卧狼藉无序。
我说,我是患肝炎了,他们那么一呆,紧着说‘这事的能传染给我吗?!’但饭却是不吃了,茶也不喝,抽自己口袋里的劣烟,立即拍脑门道‘哎哟,瞧我这记性。
我还要到某某处办一件事的!’”病苦里的重生。
孤寂又被人当作异类的处境,给贾平凹的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然而,文学不仅仅有疗救社会的功效,第一功效或许还在于对作家本身的救赎。
具体地来说,对于疾病缠身的贾平凹而言,肉体上的束缚反而使大脑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许多启示和感悟都是作家静躺在病床上时捕捉到的。
疾病给贾平凹文学创作带来的积极意义拓宽审美的范畴。
优美、崇高、悲剧是传统审美范畴中的美,贾平凹早期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徘徊在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范畴行列。
在后期的作品中,贾平凹尝试并最终成功地拓宽了审美的范畴,将“病态的神秘”纳入自己的审美范畴。
疾病为贾平凹提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个空间里充满药味、充满排挤、充满不屑,因而使得他后期的作品无疑染上了浓重的药罐情节。
他开始由原来描写美转向欣赏丑陋,展示神秘世界,揭露病态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解说者》的创伤研究作者:黄鑫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8期摘要:《疾病解说者》是印裔美籍女性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处女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的作获奖品。
同名短篇小说《疾病解说者》讲述了达斯夫人因向她丈夫隐瞒私生子的秘密长达八年之久而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在其与家人在印度旅游的途中,她向身为导游同时身兼疾病解说者的卡帕西先生倾吐了这一秘密,希望能得到治疗。
作为跨学科文学批评的分支之一,创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本文从创伤的症状、原因及治疗三方面对达斯夫人的创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疾病解说者》裘帕·拉希莉创伤理论一、引言英语中的创伤(trau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本意指对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
维基百科(wikipedia)对不同领域的“创伤”(trauma)进行了定义:在人体医学领域,创伤主要指由外部力量对生物组织造成的物理性损伤或伤害;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创伤则指极度痛苦的事件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因此,现在创伤既可以指身体上的所遭受的物理伤害,又可以指由强烈情感反应造成的心理伤害[1](“Trauma”)。
创伤理论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医疗保健领域,且多与越战老兵及其他幸存者群体的研究相关,例如受虐的妇女、儿童、大屠杀和灾害幸存者、难民和性侵受害者。
以病理学家卡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和朱迪斯·赫曼(Judith Herman)为代表,最近的创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或儿童经历的创伤[2]。
根据先驱学者们的研究,创伤理论与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弗洛伊德有关精神分析的著作。
在《无法言说的经历》一书中,卡西·卡鲁斯总结认为,弗洛伊德的两部重要著作《超越快乐原则》和《摩西和一神教》为创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
《疾病解说者》是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小说集,并获得了2000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讲述了印度移民与印度后裔在他们继承的文化与新大陆交织的困境中生活的故事。
同名小说《疾病解说者》是这本小说集里的一个短篇,讲述了达斯夫人因向她丈夫隐瞒私生子的秘密长达八年之久而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在一家五口在印度旅游的途中,她向身为导游同时身兼疾病解说者的卡帕西先生倾吐了这一秘密,希望得到治疗心理创伤的方法。
小说本身获奖诸多,加之作者美籍印裔的身份,这本小说集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
袁雪生教授[4]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了小说中角色心理创伤的伦理特征,而学者沈谢天[5]则从小说中选取了四段婚姻,从流散文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断裂性焦躁”。
不同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将选取《疾病解说者》这一短篇小说,运用创伤理论从创伤的症状、原因及治疗三个方面,对主人公达斯夫人的创伤进行研究。
二、创伤的症状在《疾病解说者》中,达斯夫人的私生子秘密在小说将近结尾的时候才由她倾吐出来。
在这之前,作者已经通过诸多细节对达斯夫人在旅途中不正常的表现进行了描写,这些不正常的描写正是她内心创伤的外现症状。
将达斯夫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视作第一个关系圈,她与周围的人与事物的关系视作第二个关系圈,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分析内心的秘密给她带来的巨大创伤。
在第一个关系圈中,从小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与丈夫的关系并不和谐。
在小说的一开始,夫妇两人便因谁负责带小女儿去卫生间而产生矛盾,之后达斯夫人更是因为车内没有空调的小事对丈夫发难,达斯夫人与其子女的关系更引人注意。
在她带小女儿去卫生间的时候,导游卡帕西先生注意到,“去厕所的一路上,她都没有牵小女孩的手”。
在车上,小女儿要求达斯夫人给自己涂指甲油的时候,她“微微扭过身去”,以示拒绝。
达斯夫人不情愿照顾孩子的冷漠态度在这两个细节中表露无遗。
在第二个关系圈中,她对周围景物的态度是同样的冷漠。
当一只猴子跳到汽车前盖上,“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屏住呼吸,小手半捂着脸”,达斯先生拿出相机拍照,达斯夫人的行为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从草编袋里掏出一瓶无色指甲油,开始涂抹她的食指尖”,这一行为表现出她对周围事物近乎反常的漠不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她对导游卡帕西的态度则经历了从冷漠到感兴趣的转变。
初次见面,达斯夫人对卡帕西“只是略略动了动一边嘴角,算是一个礼节性的微笑,对他一丁点儿兴趣也没有”。
当她听说卡帕西先生还有另外一份作为疾病解说者在诊所做翻译的工作,她被吸引了,并且用了“有趣”、“浪漫”形容这份卡帕西先生本人认为差强人意的工作。
从以上不难看出,她与周围人与事物的关系已经被内心的秘密所异化。
她对周围人与事物的冷漠,即是内心秘密带来的创伤的外现,而她内心的秘密则来自她与丈夫的朋友发生关系,并且生下了儿子波比。
在这一过程中,达斯夫人经历了双重创伤:一是生育波比带来的肉体伤害,二是隐藏秘密带来的心理伤害。
正如在《无法言说的经历》一书中卡鲁斯所说的那样,弗洛伊德似乎在《超越快乐原则》暗示,心理伤害——对心理上时间,自我及世界的经历的侵害——与身体上简单并且可以治疗的伤痛并不相同[3]。
弗洛伊德敏锐地发现了身体创伤与心理创伤的不同。
心理上的创伤与身体创伤的可见可触摸不同,这样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创伤的虚拟性,也是心理创伤区别于身体创伤的本质属性。
三、创伤的原因达斯夫人的创伤来自其内心的秘密,更具体一点则指她的私生子波比。
她怀上波比的那次出轨行为,是造成她的创伤的直接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创伤经历。
然而,私生子能成为她创伤的根本原因吗?这一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小说中,达斯夫人在倾吐自己秘密的同时,也谈论到了自己的婚姻。
因为父母关系要好,她与丈夫是青梅竹马。
从小他们的父母便拿他们的婚姻开玩笑,长大以后他们结了婚。
面对这场婚姻,达斯夫人则觉得“多少像是有点安排好的”[6]。
在小说开始,作者提到过达斯夫妇的父母是印度移民,而他们两位则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
考虑到他们父母印度移民的身份,他们安排好的婚姻就不难理解,因为包办婚姻本来就是印度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文化错位,印度传统习俗中的包办婚姻施加在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身上,构成了达斯夫人遭受巨大创伤的根本原因之一。
婚后达斯夫人更是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丈夫忙于谋生与工作,父母远居他方不在身旁,大学时所剩无几的朋友也因她忙于家庭事务而渐渐疏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早早结婚的她似乎被社会孤立了,陪伴她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家务。
当面临困难时,她没有人可以求助。
在丈夫的朋友为了工作住在家里的时候,她便半推半就地与别人发生关系,导致日后创伤的产生。
这样的孤立无援的境地,正是她的身份——印度移民的后裔——导致的。
由此可见,包办婚姻的印度传统文化的错位及印度移民后裔的身份,才是导致她创伤的根源。
正如卡鲁斯的作品的标题中“无人认领的经历”(“unclaimed experience”)一词所暗示的,创伤经历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一种经历。
在经历创伤后,从受害者身上分裂出受伤的自我。
也就是说在经历创伤后,创伤经历独立于受害者,且其运作不受受害者控制。
如果说在创伤经历之前,达斯夫人处于自我与现实中的平衡的话,那么创伤经历的出现则扰乱了这一平衡,经年累月,最后导致达斯夫人对外界冷漠而内心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
四、创伤的治疗作为创伤的受害者,达斯夫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创伤原因所在,也试图自己寻找治疗方法。
孤立无援的境地却阻止着她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事实上,这是双向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她无力改变和突破周围环境的束缚,另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她有意地遗忘创伤事件,并使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
当她得知卡帕西先生还有一份在诊所作翻译的工作时,她对他或者说是他的工作产生了兴趣。
她认为他有些医生的才能,能为自己提供帮助,因此向卡帕西先生倾吐了自己的秘密。
卡帕西先生在听完她的倾诉后,问道:“达斯太太,你所感到的,真的是痛苦吗?还是心有愧疚?”[6]直到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创伤无法像普通疾病一样得到治疗。
作为疾病解说者的卡帕西先生只能翻译病人的身体上的病痛并传达给医生,却不能医治她心理上的创伤。
但他的问题却使她醍醐灌顶,她所遭受的创伤的一部分——对丈夫不忠并生下私生子——原本应该是她的愧疚。
此时她才意识到沉湎于创伤经历只会作茧自缚,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于走出创伤,回到她的家庭之中,回归到与她价值观道德观相同的那群人里。
在故事的结尾,达斯夫人选择回归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一起旅游合影。
她对孩子的态度一改从前的冷漠,反而是温柔地安慰被猴子惊吓到的波比。
这一细节反映出达斯夫人已经开始走出创伤,逐渐回归正常。
达斯夫人的行为暗示了创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于倾诉。
创伤经历导致“幸存者对基本的人际关系的质疑……打破了家庭、友谊、爱以及对共同体的依赖……打碎了在与他人关系中形成和保持的自我建构”[7]。
创伤的经历者将自己的创伤经历讲述或者分享给其他人,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可以帮助经历者将创伤经历重新外化,对创伤经历重新评价,从而帮助经历者重建合理的道德观与价值观,重建个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回归完整的自我。
在小说中,达斯夫人正是通过向疾病解说者卡帕西先生倾吐内心的秘密,从而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求到了治疗自己创伤的方法。
五、结语一个隐藏八年的秘密在一场旅途中被揭开,一个受伤的灵魂得以找到救赎与归宿。
小说对达斯夫人这样一个普通人物的创伤有着细致而深入的描写,在书写的同时也为创伤的治疗指明了道路。
小说中达斯夫人的创伤本源于文化错位导致的孤立,这一种孤立并非属于她个人,而是属于其他和她有着共同身份的一个群体——移民的后裔。
他们前往新大陆去找寻生活,离开了故土,却未能成功扎根于新的土地。
达斯夫人的孤立于创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一群体的缩影。
她治疗创伤的方法对这一群体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即只有建立真正的“精神家园”,回归拥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群体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
参考文献:[1]Trauma[Eb/OL].https:///wiki/,2017.[2]陈璇.从创伤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3]Caruth, Cathy.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4]袁雪生.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8-72.[5]沈谢天.飞散之伤与爱情灵药——《疾病解说者》中四则婚姻故事的“创伤理论”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15(2):77-81.[6]裘帕·拉希莉,著.卢肖慧,吴冰青,译.疾病解说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7]师彦灵.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