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科设置方式
专业核心课比例结构一览表
专业核心课比例结构一览表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专业核心课是我们所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
它们构成了我们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为我们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一张关于专业核心课比例结构的一览表,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吧。
1.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这些课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整个专业课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比例通常占40%左右。
2. 工学类专业工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材料科学等。
这些课程帮助我们掌握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培养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工学类专业的比例通常占35%左右。
3. 自然科学类专业自然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
这些课程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我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自然科学类专业的比例通常占25%左右。
4. 文学艺术类专业文学艺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史、音乐、美术等。
这些课程帮助我们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整个专业课程中,文学艺术类专业的比例通常占20%左右。
以上是一些常见专业核心课的比例结构,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无论如何,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都是我们作为学生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将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
5四川大学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 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 广义的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通过调研,使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 成长规律。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围绕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学位、职务、学缘等方面的结构。提高教师 素质,强化专业团队。 4.专业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专业办学条件,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5.专业管理建设。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 专业建设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 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 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
1
专业教育有两种含义:
二、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
在新的世纪,各个国家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 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 第一,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终生 学习的能力。 • 第二,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 • 第三,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 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 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科学门类)划分的学问分支、教 学科目或学界组织。 • 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是特 定领域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 • 在我国,一般把人类知识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人文科学等几大类,并进一步划分为门类、一级学科 (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 、二级学科(本科专业 目录中称为“专业”)等,以此组织教学和研究工作。
第一种:是关于某专业在学科建设、社会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所学专 业的认知不够或出现“专业思想”问题时而进行的 教育。这种教育也包括对专业学习的指导。 第二种: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 分门别类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 专业教育的基本依托是专业。
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在以下5个方面存在区别:
1. 学习目标:高中教育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大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方式:高中教育通常采用集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而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师则更多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 学科深度:高中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学科相对较为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但深度相对较浅。
而大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科的深度学习,学生会更加专注于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 学习自由度:大学教育相对于高中教育拥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
而高中教育则相对更受课程设置和要求的限制。
5. 学习环境:大学教育相对于高中教育拥有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术研究、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
而高中教育则相对更加封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对独立于社会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具体情况还会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影响,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
专业代码040100培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代码:040100 培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一、学科学位点简介教育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该学科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与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8年、2000年、2005年先后获准设立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论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硕士点设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5个二级学科(不含教育技术学);现有导师24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名。
本学科在院校研究、教学论、课程论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等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
“十二五”以来,本学科获准立项一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先后主持“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大学德性研究”、“小学生学科能力测评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汉语聋童的叙事特征及其叙事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美国院校研究的质量旨趣——基于高等教育问责制背景的历史考察”、“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研究”、“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等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本学位点已有100余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成为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的业务骨干。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健全,教育基础理论扎实,教育科研或教育实践能力较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科研等机构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良好的合作精神、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实践工作。
大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法
大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法引言: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阶段,而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对社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
一、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方式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空间较小。
而多元化教学方式则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比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实习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便捷的学习机会。
二、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例如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实践性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个性化辅导与评价个性化辅导与评价是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普遍性要求,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而个性化辅导和评价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在评价方面,也应该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成绩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跨学科教学与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与学科融合是大学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方法。
传统的学科分割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和学科之间的割裂,而跨学科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
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
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一、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二、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概述2.1 专业定义2.2 专业发展2.3 专业设置三、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课程设置3.1 基础课程3.2 专业核心课程3.3 选修课程四、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发展方向4.1 人才培养目标4.2 学科交叉融合4.3 教育技术应用五、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就业前景5.1 职业方向5.2 就业形势5.3 薪资待遇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6.1 教学方法改革6.2 实践教学创新6.3 跨学科教学融合七、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国际化发展7.1 国际化背景7.2 国际化课程设置7.3 国际交流与合作八、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发展趋势8.1 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8.2 追求教育智慧化8.3 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九、结论9.1 主要研究结果9.2 对该专业的启示9.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摘要: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学类-融合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其研究的是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学生融合在同一班级中,使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模式。
因此,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法律等基础理论课程,还需要学习如何设计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实践技能课程。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关注教育的多元性和协同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在未来,融合教育将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融合教育的理念将更加得到大众的认可,也将更加得到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促进。
融合教育不仅可以为残障儿童、发展障碍儿童、弱势群体儿童等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也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策略
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策略高校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优势的核心和基石。
在新时代,高校如何推进学科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策略。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意义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当前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在学科建设的策略方面做出良好的选择。
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品质的保障,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最后,学科建设是服务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发掘国家创新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科建设的方向高校学科建设的方向应当是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
从国家和社会需求出发,针对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使高校学科建设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实现良好的互动和融合,同时形成特色和优势。
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三个方向:一是要突出学科的战略地位,使学科建设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衔接。
二是要注重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品牌,提高学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要注重学科的要素控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学术氛围、师资队伍等核心要素的控制,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三、学科建设的策略高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包括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资队伍、学科评估、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
1. 人才培养高校要注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给学生灵活的选课组合,更多的课程选择,个性化的依托体系等,让学生更多能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和专注于自己对职业的策略性规划中。
同时,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效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的选修课程和大类方向的发展。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从学习方式看大学与高中的差异
1.学习方式的差异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高中学习主要依赖老师和教材,大学则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周自学时间平均为15小时,远高于高中生的5小时。
04
大学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占比达到40%,而高中仅20%,更有利于知识应用和技能提升
大学提供的自学材料中,60%来自一流学者撰写,远高于高中的30%,学术价值更高
大学教师每周辅导时间约为5小时,是高中辅导时间的两倍,更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大学,自主学习占比达到70%以上,相比高中的50%,自主学习的比重显著提高
2.综合素质对于大学考试成绩的影响大学考试成绩不仅取决于学术知识,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领导力等也会影响成绩。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
1.大学更注重自主学习在大学中,由于课程安排相对灵活,教师通常只会给出学习的大纲,细节部分需要学生自行探索,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关键。
2.高中更注重教师评价高中阶段,学生学业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评价,这决定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成绩的评价。
2024/2/24
从学习方式看大学与高中的差异
Contents
目录
学科差异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01
01
03
02
04
大学学科多样性
大学专业性
高中学习方式单一
大学注重自主学习
大学课程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1.大学选修课更多元化大学选修课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艺术、科学、人文等,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试行)》
广西师范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试行)》附件3:广西师范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试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2010?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0?12号)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原则(一) 在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必须是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二) 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科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学科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 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条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良好的学科要优先发展。
(四) 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应满足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条件,统筹规划,严格论证,避免二级学科设置的随意性和短期行为,应体现科学性、稳定性的原则。
二、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范围及类型(一) 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与调整授予博士学位的二级学科;在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与调整授予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
(二) 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可分为目录内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和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
(三) 二级学科目录由教育部按照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定期编制,已列入该目录的二级学科称为目录内二级学科;未列入该目录的二级学科称为目录外二级学科;跨学科门类或多个一级学科设置的学科为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按照目录外二级学科管理。
大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大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一、大学存在的问题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学科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学学科设置普遍偏重理工科领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人才的培养不够全面,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学科设置的单一也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2.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听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
这导致毕业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很大的挑战,无法很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单一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能力。
4. 就业压力增大随着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5. 招生过于功利化一些大学为了追求名利,招生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成绩好但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大学,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二、改进方法针对大学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期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 创新学科设置大学应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设置,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多样化的学科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2. 加强实践教学大学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组织实习、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 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大学应该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实验、讨论、研究等方式的结合。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大学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理念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
大学应提供多样化的学科设置,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作为核心目标。
学生需要获得广泛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实践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育应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获得实践能力和经验。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与进步的推动
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被鼓励探
索新的领域,挑战传统观念,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大学也
应提供创新的环境和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支持和促进。
卓越的教学和研究质量
作为学术机构,大学应注重教学和研究的质量。
教师应具备丰
富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同时,大学也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和
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
只有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综合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各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两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之处。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和发展潜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要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框架。
该框架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等内容;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设计等;实践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如创业实践、创新项目开发等。
其次,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强不同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程、跨学院的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实现学科间的融合。
再次,要关注国内外的前沿动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理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十分宝贵。
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外创业导师、举办国际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引进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最后,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除了课程设置的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教学创新模式。
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技能和经验。
大学生三生教育教学设计
大学生三生教育教学设计引言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设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关键环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设计也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
本文将从三生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设计。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因此,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设计需要结合三生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智慧和品德。
三生教育的概念三生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智慧和品德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三生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三生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大学生的三生教育教学设计针对大学生的三生教育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大学生的三生教育教学设计还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等,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另外,大学生的三生教育教学设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会价值观。
结论大学生的三生教育教学设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
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到90年代的“欧美模式”,再到如今的“中国特色模式”,专业设置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发展。
目前,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已基本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格局。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教师和学生,旨在了解他们对专业设置的看法和意见。
文献研究则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专业设置政策的演变和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以下问题: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目前,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过于细分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和跨界思维能力。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未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专业调整速度过慢:一些新兴产业和领域在市场上迅速发展,但高校专业调整速度过慢,无法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专业:通过开设跨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思维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加强高校与市场的: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加快专业调整速度:高校应加快专业调整速度,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新兴产业和领域输送人才。
本文对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未能对所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政策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因此,高校需要密切市场需求和产业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与学科门类的区别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与学科门类的区别1.引言1.1 概述概述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与学科门类是在大学教育中常见的两个概念。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是指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具体细分的名称,而学科门类则是通过分类学科来整合、归纳和组织这些二级学科专业名称。
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学科专业被细分为不同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
这种细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某一具体领域,并培养专业技能和知识。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名称,通过该专业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领域的各种技术和应用。
而学科门类则是在众多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之间进行整合和分类的一种方式。
学科门类旨在将相关的学科专业归纳到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有条理和系统的学科分类结构。
举例来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根据学科门类的分类,将所有学科分为11个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
这种学科门类的分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同时也帮助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与学科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是学科门类下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学科门类则为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类框架。
学科门类的分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二级学科专业的领域和范围,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
总之,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和学科门类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概念。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学科分类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和学科门类的定义、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增进对该话题的理解和认识。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论述思路。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的设置有助于我们整体明确文章的目标和内容展开方式。
大学学科分类
大学学科分类大学学科分类是指将各种学科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归类。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把握各种学科的内涵和特点,为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设置提供依据。
在国际上,大学学科分类主要有学科体系和学科分类两种。
学科体系是指以学科为本体的一整套完整结构,包括大区域、领域、学科、专业和课程等。
而学科分类是指根据不同的学术观点、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实践需求等因素进行的大学学科的分门别类。
一、学科分类的分类原则学科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目前在国内外主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术观点分类原则根据不同的学术观点将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几大类别。
2.学科研究方向分类原则根据研究方法和实践目的,将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门类。
3.学科方法论分类原则根据研究方法和探究逻辑将学科划分为实证学科、理论学科、方法学科等几大类别。
4.学科实践需求分类原则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求将学科划分为紧缺型学科、跨学科应用型学科等几大类别。
二、国际大学学科分类体系在国际上,大学学科分类主要有学科体系和学科分类两种形式。
学科体系是以学科为基本分类单元的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常见的有美国的NSF领域分类体系和英国HEFCE学科分类体系等。
NSF领域分类体系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制定的一个学科体系,其基本分类单位为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21个领域。
这种分类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学。
HEFCE学科分类体系是英国高等教育融资委员会(HEFCE)提出的一种学科体系,它将所有学科分类为四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医学与健康科学。
这种分类方法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协作,有助于促进学科整合和创新。
三、中国大学学科分类体系在国内,大学学科分类主要采用学科分类的方式进行,目前中国大学的学科分类分为教育部结构型学科分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和学科评估体系学科分类等三种。
学期课程设置方案
学期课程设置方案【导言】学期课程设置方案是一项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培养能力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期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学期课程设置方案,从科学性、灵活性、全面性和协同性四个角度展开讨论。
【正文】1. 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期课程设置方案的首要原则。
学期内的课程应该基于科学的理论和严谨的教学方法,做到有序递进、合理安排,确保学生在学期末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同时,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科学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2. 灵活性灵活性是学期课程设置方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学期中的课程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进度的变化。
通过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此外,灵活的课程设置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 全面性学期课程设置方案应该具备全面性,涵盖各个学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综合性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协同性学期课程设置方案应该具备协同性,各门课程之间应该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课程之间的协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知识的网络和思维的体系。
此外,课程之间的协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5. 学科核心课程学期课程必须包含学科核心课程,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科核心课程应该按照一定的学科体系进行设置,从基础课程到拓展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兴趣。
6. 综合素质课程学期课程设置方案还应该包含综合素质课程,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人特长的重要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可以包括体育课、艺术课、社会实践课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学课程体系与表现形式
大学课程体系与表现形式1.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问题,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对大学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课程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4.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我国最早使用课程)5.在西方课程一词由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6.对课程理解:A课程即学科,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活动7.课程即学科,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有:A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8.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表现为:A课程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B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C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9.课程即活动,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B 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10.从体系上讲,课程包括: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11.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12.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课堂中的生活》首次提出“隐形课程”13.我国《教育大辞典》隐形课程的定义: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可见,隐形课程不在培养方案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却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14.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并建立更具生机活力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更好地因材施教,在原有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本科培养计划1.培养计划的制定原则(1)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我校实际情况,将现有55个本科专业按学科分为25个专业大类。
从21世纪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
(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计划的总体结构(1)理工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74学分左右;经管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5学分左右;人文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数一般控制在160学分左右。
全校学生须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第一课堂学分,同时须修满第二课堂4学分。
二、课程设置课程按模块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
1.通识教育基础课是学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主要包括专业大类所属的学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相关学科基础课。
专业大类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由于专业特色的差异,不同专业之间可略有不同。
3.专业课是加深专业基础和学习专业技能的课程,分为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育学科设置方式
一、以师范为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学科
近代中国高等师范从清末优级师范学堂发展到民初的高等师范学校,进而发展到“高师改大”运动后的师范大学及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科始终是其核心学科,也是特色学科。
虽然高师教育学科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纵观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科发展的总体历程,其设置模式紧紧抓住“师范”作为特色。
训练师资的特殊环境。
高师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职业学校,主要造就中等学校校长、教员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其他人才,这种特殊使命要求营造一种特殊的环境,正如“训练军人,必以军事学校为其特殊的环境也”。
①在高师校园内,除了教育系科设置外,还把教育学科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这与普通大学相比就多了一层教育的氛围,此外,各系还开设了专业教学法课。
平时,高师也从“师范性”出发建设学校文化。
所以教育学者邓萃英在论述高等师范独立设置的理由时,其中有一条专门讲到高师的学校环境,认为高师校园“弥满教育的空气,它里边的人富有教育的兴趣,抱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入其中者可于不知不觉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况且四年中间既就教育学科系统的学习,复各就其科的方法,分别研究,其效果非他种学校所可企及,是当然的道理。
”②高等师范这种独特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的涵濡浸渍,使教育学科师生对于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信念日益坚定。
增进职业道德的人格训练。
所谓人格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的为人的品位或格调”。
③高
等师范教育学科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教师的对象是人,“人是活的,自己有主张,不能由教育者随便捏扁搓圆,教他怎样他便怎样,……一般职业上所用的机械的办法,到此全不适用,只有人格感化的力量最为有效。
所以师范生人格锻炼,比求知识、学方法还要重要”。
④
因此,重视学生的人格训练是高师教育学科的又一重要特征。
如北平师大教育系专门组织研究委员会,经过多次开会商讨,制定了《导师制训导纲要及实施办法》。
高等师范教育学科充分认识到实施人格训练的重要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全面推进人格训练,并把人格训练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而增进教育学科学生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教育学术。
不同历史时期的高师教育学科均充分意识到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清末优级师范学堂的加习科,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学习教育课程,但其性质相当于教育专修科;民初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除教育专修科,还成立了教育研究科,认为不设置教育研究科,无以促教育学术之进步;到1922年“高师改大”后,北平师大的宗旨是“造就师范与中等学校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
⑤高等师范教育学术研究与普通大学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正如北平师大校长李蒸所言:“于学术上,不在石破天惊之发明,不在凿空探险之奇迹。
而在平实正确,求一人人共由之路,以奠全国中等教育之基。
”⑥显然,高等师范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
的提高。
增强实践技能的教学实习。
清末《癸卯学制》规定优级师范学堂附设中、小学堂及教育博物馆,各类实业教员讲习所均附设实业补习普通学堂,作为实习基地。
民初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指出:“本科第三年级学生,应令在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实地习练;专修科选科生最后学生(此处“学生”应为“学期”———引者注)亦如之。
”⑦
1921年,北高师制订《本校教生实习大纲》,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内容、次数、时间、地点等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高师改大”后,高等师范的教学实习制度渐趋完善,先后颁布了《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师范学院学生教学实习办法》等,高等师范教学实习渐趋制度化,为高师教育学科的实习奠定了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高师教育学科对实习予以特别关注。
如北平师大教育系成立后,先后建立附属中学、小学、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实习的场所和基地,并规定每个学生教学实习必须达到8小时。
从1931年起,又将参观与实习从最后一个学期提前到第四年第一学期,以便留有相当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抗战期间,西北师院与兰州市合办国民教育实验区、社会教育实验区、家庭教育实验区等,成员多半是教育系师生,并规定“教学实习满16学分方得毕业”。
⑧当时设有附中、附师和自强小学,供学生开展教学实习。
“学习教育行政课的同学,还得实习学校行政工作。
除了在学校有教育实习外,还得利用暑假到农村进行社会教育实习。
”⑨高等师范严格的教育、教学实习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学科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
总之,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
科的设置尤为注重师范特色。
高师训练师资的特殊环境和重视学生的人格训练,有助于培养教育学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信念。
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研究等均充分强调面向基础教育,并把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作为培养师资的关键。
教育学科已成为高等师范的支撑性学科,高等师范教育学科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中也以师范性作为其鲜明的特色,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以学术为灵魂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
近代国立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在学术氛围营造、课程设置、研究机构的创建、教育学术问题的关注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学术”为灵魂的发展模式。
浓郁的学术氛围。
国立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自一成立就在学术浓郁的氛围下成长。
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就任演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⑩蒋梦麟掌校后进一步发扬蔡元培的学术主张,认为“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瑏瑡?他在晚年曾说:“著者大半光阴,在北京大学度过,在职之年,但知谨守蔡校长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瑏瑢?。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则提出:“学术之研究,应特别提倡,为国家根本计,学术不精,则凡百不能进步。
”瑏瑣?东南大学改称中央大学后,校长罗家伦提出要准备一个好的学术环境,让教师安心学术,让学生集中精力去研究。
国立综合性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使教育学科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学术氛围的浸染,为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
国立综合性大学
充分利用其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之间渗透性强、融合性好等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精的专业知识又要文理并重。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告诫说:“若侧重应用科学,而置纯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