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十三章~第十五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取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1.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后果是黄色新闻泛滥,多元意见难以表达,公民的权利被践踏,从而引起读者的不满。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在新闻事业中表现为报刊的拥有者与读者利益、社会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和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和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1)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的首要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信息是人们赖以决策的前提。

(2)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新闻媒体信息沟通的作用越发重要。

(3)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新闻媒介向社会提供信息,最主要的是两方面:①世界的最新变动;②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

(5)评论也可以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原因是:①评论有时会夹带从未透露过的新闻。

②有些评论传达政党或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

③评论的措辞、语调显示出一个政党或政府对某个事件的态度变化。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1)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以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

(2)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

(3)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4)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消除矛盾。

3.实施舆论监督中国的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理应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来实施舆论监督。

监督的范围包括:(1)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其符合法定的程序。

(2)监督国家法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施。

(3)监督国家所有公务员遵纪守法、勤政廉政。

(4)监督市场运行的公开、公正、公平。

(5)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1)传播知识新闻媒介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社会科学的新探索、新观点、新材料,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2)提供娱乐新闻媒介传播许多奇闻异事、各地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正当的好奇心理的追求,鼓励人们发明创造才能的发挥。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客观报道)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客观报道)

第十五章 客观报道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1)注重事实①客观报道最基本的特征。

②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写作领域的自然延伸。

③其理论前提是新闻传播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客观是新闻商品的必备特性。

(2)事实和观点分开①客观报道强调以事实为主体,但不可能完全避开由事实而引发出的观点。

注重事实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 事实和观点分开 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 准确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 清楚 简洁 平衡基本特点倒金字塔结构 长处 弊端客观报道②客观报道要求将事实与观点分开,强调让受众明确报道中哪些是基本事实,哪些是由基本事实引发出的观点、意见。

③切忌将观点与事实混为一谈,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观点充作基本事实误导受众。

(3)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客观报道通常被称为“非个性化报道”,即在报道中记者不应以任何方式表现自己。

对记者的要求如下:①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兴趣偏好为标准选择事实,避免个人主观判断影响对事实的了解、认识。

②尽量避免在报道中作判断和推理,应在事实的自然叙述中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

③报道不得感情用事。

在报道中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动词。

二、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1)准确准确是客观报道要达到的最主要目标。

报道者必须保证叙述的一切事实准确无误。

原因如下:①诚实地揭示真相是公众对大众传媒的最基本期待。

②大众传媒的报道如果丧失准确性,必然丧失公众的信任感,社会服务最终无效。

③新闻从业者自觉追求报道的准确性,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价值。

(2)清楚①保持简单。

应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有效地传递观点和事实。

②避免各类行话术语。

新闻从业者应使用能为普通受众理解、接受的语言。

③详细和精确。

这是对叙述事实的要求。

(3)简洁①抓住要点。

②避免事实叙述的重复,用词重复。

(4)平衡①要求记者撰写报道时给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以平等的权利。

②平衡意味着公正,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照顾到来自各方的观点,避免任意站在争论的一方,这样才能保持新闻媒介的客观立场。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互联网与新媒体1.互联网发展史(1)互联网的含义Internet(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

(2)互联网的发展①雏形。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于1968年启动阿帕网(ARPANET)。

②第一个分水岭。

1983年,网络开始成为面向大众的媒体;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③第二个分水岭。

1990年6月,阿帕网被NSFNET取代,NSFNET使Internet从一个政治军事工具变成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

④商业化。

1991年,万维网面世;1993年,马赛克浏览器被推出;1993年,克林顿政府向商务交通领域开放了互联网。

1995年4月30日,美国政府指定太平洋贝尔公司、美国科技公司和斯普林特三家企业来代替NSFNET,这标志着因特网彻底完成商业化。

2.新媒体的特点(1)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2)海量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被开发出来。

(3)互动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

(4)个人化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5)融合①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互联网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这种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第十二章 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新闻主义产生的背景及经过1.背景(1)理论背景①进入20世纪后,“客观性”观念开始遭受怀疑和挑战。

主观性渐渐地代替客观性渗入社会科学领域。

②主观性渗透至新闻界导致许多新的新闻现象的出现,新新闻主义其中之一。

(2)社会背景①60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叛时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已。

背景新新闻主义产生的背景及经过 经过 主要特点 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写作手法 理论依据 新新闻主义在新闻史上的影响 对新新闻主义的评价 新新闻主义和主观报道 新新闻主义的致命弱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②伴随社会动荡,文化界掀起反传统、反正统的浪潮,权威与理性受怀疑,躁动不安的情绪蔓延全国。

③新闻报道传统的客观性报道—平实、冷静的手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深刻的变化,而且也不再受到读者的欢迎。

2.经过(1)社会对新闻业的新需求激起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应。

(2)当时的美国新闻界,想成为小说家的许多“特写记者”逐渐开始抛弃传统的常规新闻报道手法,借用小说的某些手法撰写长篇的新闻报道,观念也超出传统新闻的范围。

(3)这些小说家式的新闻记者的新闻作品比他们的小说更为出色。

(4)这些作者以其众多的作品在新闻界形成一种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并随之出现一股时兴的潮流,被人们名之为“新新闻主义”。

二、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理论依据1.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与传统新闻的区别)(1)记者和他的报道对象——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采访者本人完全投入到采访对象中去。

在新新闻主义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采访者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作品中,这个人物尽情地、毫不避讳地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2)新新闻主义报道大量采用小说技法,其形式和风格大多从小说演变而来①小说特性是新新闻主义的一大特点。

小说(包括现代派小说)中的许多写作技巧,全都可以在新新闻主义作品中加以运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新闻学)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新闻学)

第十三章 公共新闻学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公共新闻学的兴起1.公共新闻学的含义(1)罗森的观点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罗森教授提出的公共新闻学,要点包括四项基本诉求:①视人民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媒体商业的消费者或受众。

②帮助本地区社群针对问题而行动,而非仅仅知晓问题。

③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眼看着它被破坏。

④帮助改善公共环境,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

公共新闻学的含义公共新闻学的兴起公共新闻学兴起的原因新闻学的理论模式 公共新闻学的理论冲击 公共新闻学的能动作用 公共新闻学实践的局限 公共新闻学无法解决的盲区公共新闻学的实践和困惑公共新闻学(2)菲利浦·迈耶的观点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浦·迈耶提出的公共新闻学。

可从六个方面界定:①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

②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

③深刻地解析引导人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

④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⑤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而不是技巧。

⑥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

(3)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置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盈利放在首位。

而且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公共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于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2.公共新闻学兴起的原因(1)源于新闻界对于自身危机的反思。

(2)得益于新技术即互联网的运用。

二、公共新闻学的理论冲击1.新闻学的理论模式(1)鼓吹模式传媒业依附于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宗教、社会运动,成为其宣传机构,传达并鼓吹一种政治主张。

在西方各国的新闻史上称为“政党报”时期。

(2)托管人模式传媒业是公众托管给专业人士经营的一项事业。

因此,它必须代表公众的利益,成为公众的“看门狗”。

其职责主要就是监测环境,监督政府。

传媒业必须及时地准确地告知公众信息,进行可靠的和批判性的判断,客观性成为新闻业的专业标准。

(3)市场模式传媒业以盈利为最高目标,并把受众当作消费者,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来吸引受众,最后取悦广告商。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新闻活动一、选择题1(新闻活动是( )A(人类传播新闻的活动 B(人类接受新闻的活动C(人类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 D(人类相互交往的活动2(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的特点( )A(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B(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复杂C(传递新闻的手段更加多样 D(产生了专门从事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3(新闻活动的渠道有( )A(亲身传播 B(小众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二、名词解释1(新闻2(新闻活动三、简答题1(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3(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的特点。

4(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新闻传播活动演进的特点。

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C 2(ABC 3(ACD二、名词解释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活动是人类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

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人类社会的联系必须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传播的量变道质变的过程是从自在的传播到自为的传播。

2、答案要点1、生存需求激发新闻传播行为新闻起源要回答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与发展的最早动因。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灾害、野兽、外族入侵的斗争中,必须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新闻传播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2、在新闻起源问题上对群居说与好奇说的批判。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才群居在一起,以沟通交流。

人类的群居与好奇是新闻传播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不是直接原因。

3(答案要点(1)亲身传播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

主要包括:文字传播、体态语传播、信号传播。

(2)大众传播中国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西方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网络七种。

(3)群体传播是一个人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

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

4(答案要点(1)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原始社人的采集食物、狩猎和战争从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是许多人一起协同行动,需要相互通报信息。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4)《新闻学概论》笔记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

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

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4)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5)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

第二、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及传播有明确的、具体的对象,而基本上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闻活动在规模上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在激增。

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概念题1.党报理论核心(宁波大学2019年研)答: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报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2.发展新闻学(华南理工2018年研)答: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①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②整合,指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教育,即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的先驱及其代表性著作。

(中传2015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璜及其《新闻学》徐宝璜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在我国新闻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最初开山祖”。

传播学笔记李良荣

传播学笔记李良荣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本章重点:l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

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l 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

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

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

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l 受众新特点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

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l 受众的细分六种分类方法: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

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本章重点:l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l 新闻真实性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形式上的客观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与信息 新闻与宣传 新闻与舆论
新闻与信息
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物质的 属性和运动状态为内容,并且总是借助于一 定的物质载体传输或贮存,任何物质都具有 作为信息源的属性,都以某种形式向外发送 信息。
信息的特点
客观性 是客观世界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是一种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抽象性 是一个既没有大小、也没有重量的非实体的 抽象物。 可识别性 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被接受与识别的。
1、变动产生新闻,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变动 加速,生产的分工大大地精细了。社会急剧 变化,产生大量新闻信息 2、关系决定需求,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的联系紧密了, 世界各地的事情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 切,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量激增。 3、大量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兴办起来,客 观上为报纸提供了读者群。
第二章 新闻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事实(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实在性 确定性 可认知性 可陈述性
新闻本源 新闻的定义和特征 新闻要素 新闻类别 导语
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的本源
探讨的是新闻和事实的关系问题 用事实说话:在如实的报道新闻的基础上, 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的表达 报道者的立场与观点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 法。
电视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 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的延伸。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 再到声画和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 更逼真的方向发展。
近代汉字报纸
内容: 包括皇帝的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的 奏折 近代中文报纸: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马六甲出版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33年,广东、新加 坡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广东出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1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30年的四次跨越1.第一次跨越(1979—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2)基本成就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在这段时期里,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学刊物的最大篇幅。

③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1)学术上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先后提出三种对立的观念:①新闻就是宣传,或者说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

②新闻与宣传是各不相同的现象,相互独立,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立。

③承认新闻和宣传是独立的社会现象,但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2)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

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横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纵看,中央、省(市)、地(市)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3.第三次跨越(1992年以后):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传统观点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完全是宣传工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2)新共识新闻事业就其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新闻学)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新闻学)

第十三章公共新闻学一、名词解释1.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湖南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②具有新意;③报道及时;④公开传播。

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2.公共新闻学答:公共新闻学,又称为“公民新闻学”,兴起于21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闻界,尔后波及西方其他国家,但主要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还是在美国。

公共新闻学赋予媒体全新的功能。

按照公共新闻学的要求,媒体不仅仅提供信息,也不仅仅设置议题,而且还要引导或发起社区公众来讨论问题,达成共识,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

其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3.民生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

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

比起社会新闻,在关注民众上民生新闻更进一步。

此类题材忌讳虚假材料,真实的画面,文字,才能真正体现“民生”。

4.新闻事业的共性答:新闻事业的共性是指新闻事业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信息和舆论工具。

大凡新闻事业都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活动形式的。

从共性的角度来概括新闻事业的性质,可表述为: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会舆论工具。

5.硬新闻与软新闻[南开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相关试题:(1)硬新闻[暨南大学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2)软新闻[中南财大2010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答:按照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可以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软新闻。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绪论新闻学1、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专业学科2、中心议题:客观世界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3、研究内容:理论、历史、应用(业务、媒介经营管理)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3)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包括采写编、摄影、报刊发行等4)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受众市场及经营方针、策略等4、《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历史、掌握业务和媒介经营管理打下基础5、中国新闻学基础框架:由徐宝璜1922《新闻学大纲》、邵飘萍1923《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1929《中国报学史》构筑新闻学和新闻工作1、新闻学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发现、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2、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3、分析、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然而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学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主导理论: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主要内涵: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核心: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目的: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力图以理论形式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方便2)报刊对政府有监督权: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势力或第四种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13.1知识框架图
13.2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受众是谁
1.受众是学生
(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就像学校的教师,确保媒介内容严肃、负责是其职责。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指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传媒俨然是不露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
(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

(2)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取向。

(3)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
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把维护公民权利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1.受众的定义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
(1)决定着新闻媒体内容的取舍
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体的风格定位
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
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媒介变革的依据是受众的新需求。

受众迫使新闻媒介不断变更,并按照其需要进行变革。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

重视受众是一切新闻媒介兴旺发达的起点。

三、受众的特点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体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

(2)混杂性
新闻媒介受众广泛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

他们同为传媒受众,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

(3)隐蔽性
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而言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新闻媒介与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只能依赖受众调查,通过受众反馈把握受众总体特性及其相关要求。

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四、受众的细分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可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这三类受众并非截然分开的,很可能是彼此交叉的。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

不同次属群体有相似特性,会形成特殊的兴趣和特殊信息需求。

(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可分为:
①稳定受众。

比较习惯地、固定地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

稳定受众群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媒介传播内容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不稳定受众。

没有固定习惯,只是偶尔接触媒介。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分为:
①一般受众。

剔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和相应兴趣区别,对于新闻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抱有一致的共同需求。

②特殊受众。

基于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某几类信息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可分为:
①现实受众。

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

②潜在受众。

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
①核心受众。

传播内容和风格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

②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群体之外的受众。

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定义
(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3)媒介清晰、准确的受众定位有着认真、细致的筹划、设计过程,最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宽窄适度,范围适中。

2.确立核心受众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就各个单独的媒介而言,其传播范围一般总是特定的、有限的,因此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后根据特定地域内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指导自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同一个地区的受众,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甚至同一个受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处于不同社会角色上,其需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不同的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3)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顾及年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