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环境处理技术共25页文档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分析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分析水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这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环保方法,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分析。
一、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利用一些植物通过吸收水中有害物质的方式,进行水环境的恢复。
目前植物修复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的湖泊、河流以及池塘的修复中。
植物吸收重金属的能力比较强,在环保中将植物应用于污染的地区,对于减轻重金属的毒害作用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此外,植物还能够吸收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有效的减少了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
植物修复还可以通过挖掘河流的xy土,从而减少水体的流动,控制水的流速,使植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
二、微生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是利用一系列微生物通过降解水中有害物质的方式,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在微生物修复中,主要要用到一些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有切断污染的有害物质的化学键的能力,从而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和产品,有效的减轻和消除水环境的污染。
微生物修复还可以用于处理污水,工业液体废水等,通过适当调节水体中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的含量。
三、生态补水法生态补水法是利用土壤水系,通过采用水土保持措施,控制地表径流,防治泥沙堆积,保持水土。
生态补水包括退耕还林,造林固沙,绿化建设,湿地恢复和植被护坡等。
这些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地水分状况,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并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准备。
四、物理修复法物理修复法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方法来修复水环境。
包括直接挖掘污染物,在污染地区进行法拉第制冷法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降低水环境的污染程度。
与其处理效果好,但代价相对较大,而且处理条件要求高,对于污染水体适用范围较小。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的、可持续的方法,旨在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
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它们不仅具有美观的观赏价值,还能有效地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引入或激活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来分解和转化污染物。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些真菌能够降解石油等难降解的污染物。
在水环境治理中,可以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或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浮床还能够阻挡阳光直射水面,抑制藻类的生长。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小型湖泊等的治理。
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类型。
在人工湿地中,水体中的污染物经过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过程被去除。
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使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利用植物吸收、富集和转移污染物的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水生植物修复和陆生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和氧合水体,改善水质。
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耐污染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
陆生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水体的渗透和排放。
常见的修复植物如虎耳草、油菜等,具有良好的耐污染能力和疏水性,在水土界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理作用。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流动态、模拟湿地生物的生态链条,提高水体的处理效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分为浅水湿地和深水湿地两种类型。
浅水湿地一般是指水深在0.2-0.5米之间的湿地,常见的有人工河流、自然湿地的修复和构建,如湿地池塘、浮床湿地等。
浅水湿地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等进行吸附和降解,同时也是很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深水湿地则是指水深超过0.5米的湿地,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和毒物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鱼塘、景观湖泊等。
深水湿地通过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水流的动力效应,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于植物表面,或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根系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恢复水体的健康。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挑战
技术适用性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具有差异性,需要因地 制宜地选择和调整生态
修复技术。
长期效果评估
修复技术实施后,需要 长时间监测和评估其效 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
期目标。
技术协同性
水环境生态修复往往涉 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如何实现技术之间的
协同是关键。
公众参与与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环境问题 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参 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周期较长、对某些重金属的 去除效果不佳等。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生动物如鱼 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和转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滤食性动物和 底栖动物两种类型,滤食性动物如鱼 类可以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 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污染物,底栖动物 如贝类和甲壳类则可以通过吸附和富 集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 染物。
湖泊底质改善
通过清淤、底质改良等手 段,改善湖泊底质环境, 提高湖泊水质。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 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流量保障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保 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 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河流岸线修复
通过修复受损的河岸,提 高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 功能。
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提供 了有力支持。
0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毒性,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水生态环境是指水体和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和健康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许多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一种充满水的生态系统,湿地修复技术是恢复和改善受损湿地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技术包括湿地的重建和修复。
在湿地的重建中,人工构建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水生态系统,提供不同的生境给各种水生动植物。
而湿地的修复则包括清除污染物、修复水质和植被等,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二、河流水质净化技术河流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水质,出现了一系列的净化技术。
例如,人工湖泊和湿地被用作河流水质的净化系统,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生物滤池和沉淀池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净化。
三、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水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因素,许多水生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人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技术。
例如,设立水生物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水产养殖等活动,以保护水生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同时,推行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避免过度捕捞,也是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四、水资源管理技术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一些技术被广泛使用。
例如,建设水库和引水渠道,用于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此外,建立水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涉及湿地修复、河流水质净化、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水资源,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水环境的生态处理方法
水环境的生态处理方法
水环境的生态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植被修复:利用植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和降解作用进行污染物修复。
通过选择适合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将其种植在受污染的水域中,利用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生物转化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2.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能力,分解并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促进水体的恢复。
通过加入适量的微生物或水生植物到污染水体中,利用其代谢能力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3. 物理修复:利用物理手段对水体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
物理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曝气、过滤、沉淀等,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悬浮物和溶解物等有害物质。
4.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方法对水体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
化学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氧化还原、沉淀、吸附等,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5. 工程修复:通过建设工程设施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例如建设生物滤池,在河道内建设特别的滤池,运用沉淀池、藻草池等生物方式呼吸水分,将腐败的异味物分离。
6. 绿色化农业:将现代化农业改为生态友好型,使用更少的化学农药和化肥。
7. 光化反应:利用修建紫外光反应器、紫外线照明装置来去处污染废水,乃至直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运选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案组合使用,以最小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环境治理中,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芦苇、菖蒲等。
通过合理种植这些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例如,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能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二是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通过向水体中投放特定的微生物菌剂,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可以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与水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
比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附着在水生植物的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同时植物也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
三是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它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
污水通过人工湿地时,其中的污染物会被基质过滤、吸附,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可以建设人工湿地来处理生活污水,不仅能够有效地净化污水,还能美化环境,增加生态景观。
四是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是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体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其茎叶能够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典型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技术-讲稿
我国水量分布不均, 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 全国669 座城市中, 有400 座城市缺水, 180 座严重缺水。
城市日缺水达到1 600 万m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水污染问题也变得更加尖锐。
废水排放量2003 年就达到460 亿t, 其中主要污染物COD 为1 333. 6 万t, 超过环境容许量68%。
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测表明, 7 大水系741 个重点监测断面中, 29. 1%的断面满足Ⅰ~ Ⅲ类水质要求, 30. 0%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40. 9% 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水污染给全国的工业、农业和人体健康等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因此污水处理等技术受到推广。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近几十年来, 污水处理技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 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由于国内脱氮除磷技术一直不够成熟, 因此受传统治理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束缚, 在对象生活污水这类有机污水的治理上, 许多设计单位和成套设备制造商只重视COD、BOD5 等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而忽视了脱氮除磷。
随着污水成分的日趋复杂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 三级处理和深度处理污水厂也在很多城市兴起。
同时,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 新工艺、新技术大量涌现, 如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 出现了AB 法工艺、间歇式( 序列式) 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的A/ O 系统、同步脱氮除磷的A/ A/ O 系统、氧化沟系统等。
AB 法工艺、间歇式( 序列式) 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的A/ O 系统、同步脱氮除磷的A/ A/ O 系统、氧化沟系统等。
这些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环境的污染。
由于要达到较高的处理效果, 导致现有的技术设备一般都存在投资高、处理成本高等问题, 从而影响了整个处理系统的运行。
因此如何优化组合工艺, 采用新技术, 降低成本,增强处理效果, 应用经济适用的/ 三低一少0 ( 投资低, 运行费低, 管理要求低, 废泥量少) 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成了水环境治理的一个新课题。
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精品文档27页
异位生物修复
异位处理即对疏浚底泥进行的处理, 有 溶剂浸提、湿式空气氧化等物理化学 方法和生物处理方法 异位修复技术是与底泥环保疏浚同时 使用的。该技术融合了疏浚和生物- 生 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于一身,在今后一段 时间内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联合生物修复
联合生物修复便是一种结合原位生物 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能够扬长避短,是 在当今环境修复中应用较广泛的生物 修复措施。
内形成了一种有多种微生物和水生动 物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有细菌,真菌, 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地栖动 物,生水动物等.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 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 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 除污染物,并形成食物链,达到去除污染 物的目的
曝气在国内外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在黑臭河涌治理中应用最早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美国,日本 等发达国家采用河道曝气复氧措施,解 决日益严重的河道污染,像德国的鲁尔 河,英国的泰晤士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 等都安装了曝气装置. 上海苏州河,张家滨,上澳塘,江苏周庄, 广州朝阳涌,古廖涌等多条城市河流河 涌生物治理的成功案例.
原位自然修复
原位自然修复是利用底泥环境中原有 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生物修复。 原位生物修复成本低廉但修复效果差, 适合于大面积、低污染负荷底泥的生 物修复 . 只有激活土著微生物, 才能保证原位生 物处理技术的有效的底泥搬 运到其他场所再进行集中的生物修复, 主要应用于疏浚后底泥的处理这种修 复效果好但成本高昂,适合于小面积、 高负荷污染底泥的修复。
修复技术的分类(对象)
土壤(底泥)生物修复技术 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 地表水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的土壤(底泥)
原位生物修复 异位生物修复 联合生物修复 生物通风\曝气 底泥疏浚.
环境科学中的水环境治理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水环境治理技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水资源日益短缺,水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给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水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水环境治理是指对水系统中污染的种类、数量和影响进行测量和评估后,通过改善水体环境的物质结构和生态学功能,以得到清洁、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环境科学中的水环境治理技术主要有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
二、生物处理技术1.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处理是将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的污水推到生物池内,通过生物微生物代谢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技术。
处理后,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生物污泥,并将处理后的水体送入下一个处理单元。
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是将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的污水推到生物池内,通过一系列厌氧微生物在缺氧状态下代谢和分解有机物的技术。
处理后,产生二氧化碳、水、甲烷和生物污泥,并将处理后的水体送入下一个处理单元。
3. 植物净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是利用植物(如芦苇)对水有吸收和降解有机物的作用,通过植物根部的微生态作用和生长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吸附、吸收和降解。
这种技术有着占用土地少、建成成本低、防风固沙等多种优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池塘修复等方面。
三、物理化学处理技术1.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使各种污染物凝聚沉积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化学沉淀的原理是:根据含沉淀的物质特点,例如电荷、能量、颜色等不同特性,利用化学物质的正、负电解物质相互结合的营养原理,达到水中含可处理物质和沉淀物质的结合,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 活性炭吸附活性炭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可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污染物。
由于活性炭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度,所以吸附能力强,可去除水中异色、异味、各种有机物和微量物质。
3.膜处理技术膜技术是一种基于分离物质的特性,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的物质分别通过微孔、超滤、透析等方法达到除污目的的技术。
水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水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第一章水环境污染物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因此,水环境污染物的治理和净化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中心之一。
第二章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2.1 传统的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传统的水环境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其中,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筛分法、扰流沉淀法、流变法、过滤法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法、还原法、中和法等。
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和吸收作用。
传统的水环境治理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2 新型的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新型的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开始逐渐涌现。
这些新型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在应用前景。
例如,纳米技术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高效、快速的去除。
同时,新型的生物柴油技术可以利用生物体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去除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且在能源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三章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的应用案例3.1 光催化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化学反应技术,可以在光辐射下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转化为有机酸、水和CO2等无害物质。
近年来,该技术已经在水污染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光催化技术治理水中的酚类污染物,可以实现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去除。
3.2 磷酸盐除磷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磷酸盐除磷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将水环境中的磷酸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进行去除。
该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例如,在洞庭湖污染控制工程中,采用磷酸盐除磷技术,成功地去除了洞庭湖底泥中超过80%的磷酸盐,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的含量。
生态水环境处理技术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CONTENTS
PART ONE 国外生态修复技术概况 PART TWO 国内生态修复技术概况 PART THREE 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法 PART FOUR 总结
国外生态修复技术概况
国外生态修复技术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水体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将 出现藻类爆发性生长(俗称水华)。这将带来很多问题:大量的藻类漂浮在水 面或悬浮,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并有不洁感,大大影响水体观赏性;很多藻类 会散发出腥臭味;还有些藻类会产生毒素,使水中鱼类死亡;从而破坏整个景 观水系统的生态平衡,导致水体的景观效果、生态效益全面丧失。一般项目中 景观水处理的要点是要有效去除水中颗粒物,改善水的感观指标;并对景观水 体进行循环处理,适度去除过剩营养物。
国内生态修复技术概况
河流修复的基本方法
岸边因素对于控制河流水质、维持河床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岸边植被可以
用做湿地,也可以吸引鸟栖息植被地区,从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河流自然净化能力。 (3)裁弯工程 分裁弯能够加快上游河水的流速,增加洪峰流量,使上游水位有所下降。但是,裁弯 工程却可能引起下游洪峰加大和水位抬高。在实施裁弯工程时,可能的情况下,开始可以只挖掘小断面, 利用河水裁直后的冲刷作用,使之逐渐扩大成河,从而大大减小裁弯工程量。 (4)河床隔离和覆盖 分需要隔离的物质一般都是永久或者半永久限制的物质,例如重金属离子。用 铝盐、铁盐或者锰离子等在好氧条件下沉淀磷是控制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 (5)河流维护 分定期维护修理对于河流工程的正常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护内容包括:定期 取样检测河流水文水质变化,监测河流变化趋势;维护岸边植被,进行定期的收割或者整理;定期清理 河床淤泥,避免过度淤积,清理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底泥淤积的程度,一般1~5年一次。
水环境的修复技术河流生态修复
地则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一定 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根据人们的需要人为设计与建 造的湿地,它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
用来实现污水的净化。
它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透水性的基质材料,水生
植物(主要指挺水植物),栖息在根系和基质材料表面 的微生物及原生动物。
与潜流人工湿地相 控制相对复杂,建 比还具有一下有点: 造要求较高。
硝化能力强;占地 面积小。
人工湿地的净化原理
1,填料作用:
• 载体作用,
• 过滤吸附作用(煤碴>土壤>碎石>沙子),
• 化学沉积作用。
2,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通过同化与异化作用降解污染物,是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质的主 体。
第十九页,课.6可以看出,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具有稳定的去除效果,对CODMn. TN. 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53.7%,45%, 40.8%左 右。随着运行时间增加,湿地系 统对CODMn, TN的去除率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而对TP的去除率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湿地系统对CODMn的去除主要通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及植物根系附着的大量的微生物。随
Ⅲ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为了区分出人工湿地对悬浮态物质的物理过滤作用,开 始进行全溶解态污水的运行试验
试验依据古运河水的CODMn, TN, TP浓度,在蓄水池 中配制全溶解态的污水,其中氮采用NH4HC03,碳源采用 葡萄糖,磷采用KH2P04 .通过使用全溶解态污水运行人工 湿地,经过一周待出水水质稳定后,开始沿程取样测试水 质指标。将实际污染河水的试验数据与全部为溶解态污染 物的模拟污水的沿程去除规律进行了比较。污染河水试验 数据采用较具代表性的4月26日的数据,全溶解态配水试 验采用5月12日的数据。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
[讲稿]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河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技术1. 河湖水体液固快速混凝、紊凝技术水中存在悬浮物、胶体等杂质,其在水中都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其颗粒的大小,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除去。
用自然沉降法不能除尽水中的悬浮物,更不能除去水中的胶体杂质。
为了除去这类杂质,必须设法将其颗粒变大,这就需要进行混凝处理。
混凝处理也就是在水中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剂,使水中微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结合成大的絮凝体,并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出来。
我国絮凝剂的生产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不同水处理领域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对目前所体现的国内、外差距不能一概而论。
整体上看由于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投产混凝剂的这些产品除少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外,大部分是剖析、仿制或依据国外专利研制的,再加上我国水处理药剂工业发展历史较短,科研经费有限,因此具有基础薄弱、技术比较落后、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
在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方面,我国的相关品种单一,聚丙烯酰胺的系列化水平很低,除聚丙烯酸胺外,只有聚丙烯酸钠和少量聚胺。
高分子质量和超高分子质量品种、低毒品种和阳离子品种(特别是粉末产品)远落后于国外,在分子质量!毒性和速溶性等方面也体现了质量上的差距。
另外,单一混凝剂的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对混凝协同效应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开发新的混凝剂或采用不同混凝剂的组合工艺强化混凝效果,是国内外的混凝理论及混凝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趋势。
本项目采用嵌入式曝气紊凝水净化技术,运用高分子聚合物FAS泥沙聚沉剂和传统絮凝剂经过优化时序叠加工艺,再经过嵌入水体内部的曝气产生的紊动作用进行均化,进而实现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快速高度聚合,使污染物聚合体在重力作用下疏水,实现固液分离。
其作用过程如下:曝气混凝聚合沉固池,是一条沿湖滨的长形廊道,沿廊道水流方向,分隔有三个作用单元:曝气混凝池、聚合重力沉降池、液固分离装置。
曝气混凝池,距池底10-20cm处安设曝气装置,由于FSA高分子聚合物和曝气的作用,湖水中无机、有机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和随机接触状态,一方面使得无机极细颗粒聚合絮凝,生成结构较大的絮凝体,另一方面,絮凝固体颗粒互相摩擦并承受曝气的剪切力作用,絮凝固体颗粒上附着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得到剥离,有利于形成较为纯净的絮凝固体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