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物的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个体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自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化学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也越来越多。
生态毒理学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科学。
本文将介绍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1. 毒理作用机理的研究毒理作用机理研究是生态毒理学的基础。
生态毒理学着眼于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影响。
近年来,一些严重的环境天然气泄漏和水泥厂污染等事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们研究有机物和无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机理,并建立了模型来模拟这些影响。
最近,研究者关注于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基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揭示毒物对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的同时,开展了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寻找和筛选工作。
这些研究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和预防方案。
2. 毒性作用的毒性学研究对于毒物的毒性作用,需要研究它的毒性学特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在动植物中发现了大量新的毒物。
例如,听觉问题和免疫系统痾抑制等在鸟类中发现了多种环境毒物的毒性作用。
生态毒理学中毒性研究的重点是毒性结构关系。
科学家们分析毒物的分子结构,确定毒物的毒性级别,以及影响因素排序。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式,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使其在化学等工业生产备受重视。
因此,毒理学研究带来更好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有效的推广和开展大规模保护和防治行动。
3. 生态系统毒性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们通过实验和长期观察分析了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毒性影响。
这些系统包括林地、湖泊、海洋、农业生态系统等。
研究表明,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
事实上,毒性趋势的异常表现在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更为明显。
一些被禁止使用的特殊毒物,在水球生态系统中仍然存在。
这推动了环境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4. 毒物调查进行毒物调查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发现污染问题、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砷中毒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可在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显示异常,SBA、Y—GT、GST、ET联合应用在砷致肝损伤的筛检及 动态观察其病情发展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砷中毒患者肾功能检测发现,在常规肾功能检查 正常的情况下,可见血、尿B z微球蛋白(U B z—MG)、尿白蛋白(UALB)、尿N-乙酰一B—D一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异常,提示砷可在早期致肾脏损害。而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血清 铁蛋白(FP)、唾液酸(SA)、岩藻糖苷酶(AFU)的改变在砷致癌进程中有一定预警意义。 虽然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但在明确砷接触且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仍不失为有效且易于 检测的效应标志物。 2.2 8一羟基一2脱氧鸟苷(8一伽dG)DNA修复的产物无需进一步代谢即排人尿中,因此许多研 究都试图通过分析尿中DNA加合物或DNA氧化损伤修复产物等生物学标志物,对体内氧化负 荷进其是由活性 氧(ROS)攻击核酸的产物,可进~步导致突变、癌变等发生。
hGST0卜1是MMA的还原酶,可以使M(V)转化成MMA(Ⅲ),属于谷胱甘肽转移酶的亚目。
Tanaka等心51认为hGST0卜1两种变异体A1a140Asp和Thr217Asn在生物活性方面的不同可能是 个体对氧化应激和对无机砷易感性差异的原因。虽然目前缺乏可信的资料阐明GST基因与地 方性砷中毒的关系,但可以肯定,其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可能是构成人 群间易感性差异的遗传基础。 3.2髓过氧化物酶(船o) MPO是主要存在于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一相代谢酶。能 使骨髓细胞生成熟分化过程中产生氧自由基,引起DNA损伤,并能产生次氯酸,参与前致癌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儿童砷暴露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结果表明,尿砷含量高的儿童 尿8—0HdG水平明显高于尿砷含量低的儿童…。由于8—0HdG影响因素少,检测方法敏感。因 此,可广泛应用于砷中毒的早期监测。 2.3遗传毒效应指标外源化合物遗传效应最常用的3个检测终点是微核率(心)、姐妹染色 单体互换(SCEs)、染色体畸变(cAs)。唧是目前最常用的反映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指标之一。 对西班牙高砷饮水(0.75mg/L)地区106名居民和111名健康对照的研究表明,高砷暴露诱发外 周血淋巴细胞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旧1。Mahata等旧。比较了饮用高砷井水居民细胞遗传学改 变,饮水中砷浓度(211.70±15.28)垤/L地区,发砷、指(趾)甲砷和尿砷分别 (9.04±0.78)№/g、(5.63±O.38)№/g和(140.52±8.82)垤/L的59名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 scEs互换率为7.26/细胞,明显高于饮水中砷浓度为(6.35±0.45)№/L、年龄和社会经济状 况匹配的发砷、指(趾)甲砷和尿砷分别为(0.44±O.03)腿/g、(0.30±O.02)№/g和 (5.91±O.49)№/L的36名健康居民SCEs互换率(5.95/细胞)。体外研究表明u训,砷低浓度时, 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以染色单体断裂为主;砷浓度为200|l g/L时,染色单体及染色体断裂明 显增加的同时,染色单体互换开始出现;砷浓度达400 u g几时,染色单体互换率与对照组的 差异有显著性(尸<0.05)。染砷浓度与细胞畸变率、染色体畸变出现的频度以及染色体畸 变类型的出现有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 2.4脂质过氧化(LP) 脂质过氧化(LP)是指机体通过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反应产生的氧自由 基,攻击生物膜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而引起的一系列氧化过程。近年来,脂质过 氧化学说在阐述砷的毒作用机制上引起了关注,动物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u¨,随着砷染 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丙二醛(肋A)和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GSTs)含量显著增 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且呈剂量~效应 关系。 2.5金属硫蛋白(MT) MT是富含半胱氨酸的低分子蛋白质,具有调节内源性金属的平衡、对 重金属污染解毒、清除自由基、参与应急反应作用。因此,MT是某些重金属接触生物标志物 和早期生物学效应的标志物。已有研究发现砷中毒小鼠肾脏MT表达增高u副。MT可以显著减弱 砷对DMA的基因毒性,因此,MT是一种有效的砷毒性拮抗剂、抗氧化剂和砷的化学致癌保护 剂n 3‘。但在贵州燃煤型病区检查砷中毒病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中检测到MT—l基因表达显著较 低u制。上述研究提示,人体MT表达可能存在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6应激蛋白或热休克蛋白(HsP) 应激诱导细胞产生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被命名为热 休克蛋白(HSP)。HSP参与多种蛋白的折叠、装配及转运等蛋白质加工修饰过程。HSP在细胞 周期调节、DNA损伤修复、基因产物代谢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与细胞转化和恶变过程 密切相关。在物理和化学因素刺激作用下,机体可被诱导高度表达HsP。砷暴露引起多种热 休克蛋白高度表达,体外研究结果表明,亚砷酸钠无论是急性作用还是较长时间作用于人膀
毒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毒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毒物是有害的化学物质,其接触或吸入可能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如何检测和控制毒物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毒物检测和控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就毒物检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毒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毒物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
1.传统技术传统技术包括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这些技术在毒物检测方面已被广泛使用。
但是,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也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成本。
2.先进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技术在毒物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先进技术包括近红外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便捷、准确性高等特点,已经成为毒物检测中的重要手段。
其中,生物传感技术是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
生物传感技术是利用生物材料(如细胞、酶、抗体等)作为检测元素,通过与毒物相互作用产生响应信号完成检测的技术。
其优势在于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可以实现无标记检测。
二、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毒物控制技术是指对毒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去除。
毒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毒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但是化学处理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化学试剂。
2.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转化毒物或将其分解为有机物或无害物质的过程。
生物处理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且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污染物。
3.光催化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是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照射UV光触媒,产生活性氧化剂,将毒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该技术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且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
4.高温熔融技术高温熔融技术是通过高温条件使毒物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处理一些高温稳定的毒物。
总之,毒物检测和控制技术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毒物检测和控制技术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毒物检测与解毒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毒物检测与解毒技术的进展与应用近年来,毒物检测与解毒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余留芳教授曾说过:“毒物是世界上最没底线的杀手,它们可以影响各个部位的人体器官,不仅能够破坏遗传基因,还能够引起癌症、贫血、肝脏疾病以及神经系统失调等种种疾病。
因此,毒物检测与解毒技术的进展与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毒物检测技术的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毒物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代毒物检测技术包括后启动质谱分析技术、汽化-离子化金属化和毒理技术等多种技术。
后启动质谱分析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毒物检测技术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通过高温蒸馏技术分解成分子或离子,然后通过精密的质谱分析仪器将这些分子或离子进行分析、识别和计量。
汽化-离子化金属化技术属于光电技术领域,其主要原理是将样品表面的有针对性的激光作用后,散射到大气中,形成物质的等电离吸收线。
毒理技术是一种基于人体毒素等有机物分析技术。
通过体外模仿人体体内代谢过程,将样品分离、提取和纯化,然后进行真实性和靶性的毒性检测。
二、毒物解毒技术的进展毒物解毒技术是指针对某种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疾病,通过治疗和一系列手段来消除毒素,维护和恢复人体的某些自然生理功能。
毒物解毒技术的发展历程极为复杂。
毒物解毒技术应该说始于人类早期的实验医学,但是由于当时恶劣的卫生条件和低浓度化学试剂的局限性,导致解毒方案和方法很少被采用。
近年来,随着人类掌握的科技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扩充,毒物解毒技术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趋势。
毒物解毒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这么几个发展阶段:1. 经典毒物解毒此类毒物是经典的毒物,如浓硫酸、盐酸、氫氰酸等等。
经典毒物解毒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或者特定化合物等将毒物分解和清除。
2. 细胞途径的毒物解毒此类毒物是侵蚀生物细胞组织造成的毒害,常见于免疫系统等组织中。
在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会被肿胀和破裂。
经过科学家的摸索,最终研发了一系列基于细胞级生物化学示例的解毒取向。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环境中的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环境监测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然而,传统的化学检测方法只能检测污染物的浓度,难以直接刻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环境监测领域正在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重要意义。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最初是在医学和药物领域中应用的。
它是一种基于细胞、组织、生物体或其代用物等生物材料的反应性,通过检测到毒性物质的生物效应来判定样品是否有毒。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检测方法,生物毒性检测技术更加灵敏和全面,可以有效评估环境毒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直接反映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的种类很多,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抗性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了各自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体系,如细胞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等。
目前,常用的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包括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生物传感以及现场生物监测等。
其中,细胞毒性检测是最常见的一种生物毒性检测技术。
细胞毒性检测的原理是利用某些被认为对细胞有毒性的化学物质,检测其对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比如细胞的受损程度、生长状况、代谢活性等。
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试剂消耗量少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药物筛选等领域。
另一种重要的生物毒性检测技术是基因毒性检测。
基因毒性检测是指通过测定微生物、动植物等生物体内部的DNA或RNA序列,来判断样品是否存在基因损伤并且对基因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
基因毒性检测技术特别适合于检测复杂混合物、难以从中分离出独立的毒性成分的环境样品。
基因毒性检测技术的发展,为环境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免疫毒性检测是利用免疫成分如酶、抗体等衍生物质来感测环境中的毒性污染物。
它是一种基于身体免疫反应的生物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生物监测技术
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生物监测技术一、引言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学科。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生物监测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监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毒性物质水平来评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监测技术,并探讨其应用和挑战。
二、生物监测技术的分类1.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体内受到毒性物质暴露后产生的特定物质或生理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判断环境中的毒性物质暴露程度和对生物体的影响。
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DNA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致突变标志物等。
例如,通过检测DNA中的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可以评估环境污染物对DNA的损伤程度。
2.生物体指标监测技术生物体指标监测技术是通过测量生物体的生物学响应来评估环境中的毒性物质暴露。
这些响应可以是生物体的生理、生化或行为的变化。
例如,通过检测鱼类的生殖系统功能和生殖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判断水体中激素类污染物的水平和对鱼类生殖健康的影响。
三、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1.环境风险评估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帮助评估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暴露风险。
通过监测特定生物标志物或生物体指标的水平,可以判断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潜在的毒性。
通过对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环境中的风险区域和优先治理的目标。
2.污染源溯源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环境污染的来源。
不同污染源释放的毒性物质可能导致不同的生物响应。
通过监测不同地点和污染源周围生物体的生物标志物或生物体指标,可以辨别不同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进而确定污染源溯源。
3.生态风险评估生物监测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环境毒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监测不同层次的生物体(如植物、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的生物标志物或生物体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毒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传递情况,从而评估生态风险的程度。
四、生物监测技术的挑战和发展趋势1.复杂性和可变性环境中的毒性物质种类繁多,且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效应。
有机化学中的毒剂检测技术研究
有机化学中的毒剂检测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毒剂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毒剂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和开发毒剂检测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有机化学中的毒剂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毒剂的种类。
毒剂可以分为化学毒剂和生物毒剂两大类。
化学毒剂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毒剂有氰化物、有机磷酸酯和有机氟化物等。
生物毒剂则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这些毒剂具有不同的毒性和危害程度,因此需要开发出相应的检测技术来准确快速地检测其存在。
有机化学中的毒剂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和近年来兴起的生物传感器技术。
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等。
这些技术基于样品中毒剂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毒剂分子来进行检测。
这些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优点,但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繁琐的操作步骤,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与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相比,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更快速、便捷和灵敏的特点。
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生物分子(如酶、抗体和核酸)与目标分子(如毒剂)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测量生物分子与目标分子结合后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在线检测,且样品处理简单,适用于复杂环境中的毒剂检测。
目前,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毒剂检测技术值得关注。
例如,纳米材料在毒剂检测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用于增强信号、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大小和表面修饰,可以实现对不同毒剂的高效检测。
此外,光学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也是有机化学中的毒剂检测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这些技术基于光学或电化学信号的变化来检测毒剂的存在,具有快速、便捷和灵敏的特点。
分析化学中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进展
分析化学中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分析化学在环境污染物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分析化学中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分析技术。
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被广泛应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该技术通过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可以准确测定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和农药残留。
然而,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存在着样品前处理繁琐、分析时间长、分析精度低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不断涌现。
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经济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做出响应,并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
例如,基于免疫反应的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特定污染物与抗原或抗体结合来实现污染物的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势,适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监测。
除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用于增强传统化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用于增强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环境样品中目标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富集和分离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
通过结合纳米材料和传统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微量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另外,分析化学中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复杂的环境基质可能干扰目标污染物的检测。
例如,水样中的溶解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物会降低化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其次,环境样品中的目标污染物浓度往往非常低,需要更高的检测灵敏度。
此外,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需要开发多种分析方法来满足不同污染物的监测需求。
综上所述,分析化学在环境污染物监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生物毒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生物毒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生物毒性评价技术是指对环境污染物质或化学制品等具有生物危害性的物质进行毒性评价的技术。
这是环境监测和实验室毒性测试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化学品使用量的增加,生物毒性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一、生物毒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1.常见的生物毒性评价方法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毒性测试领域。
目前,常见的生物毒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生物毒性评价法、动态生物毒性评价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静态生物毒性评价法是利用发光菌、水蚤或其他微生物作为评测指标,直接将毒物暴露在生物体中,通过测定生物的生存率或发光强度等参数来评价毒性。
动态生物毒性评价法则是将某种生物放置在一个模拟的生态系统中,通过测量整个系统中的生物体积的增长来评价毒物的毒性。
另外,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毒物对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影响,通过检测某些基因的表达量来评价毒性。
2.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环境毒性是几个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交互作用结果。
研究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毒性效应会不同。
因此,当前对生物毒性评价研究的新思路之一是对于毒性指标进行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评估。
此外,对于现有的生物毒性指标体系进行的改进和创新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评价污染物对先天免疫系统影响时,可以加入更多的免疫指标;评估生态系统功能时,需要考虑如何将新颖指标(如控制生态系统稳定的元素)加入到现有的评估指标中。
3.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毒性评价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毒性评价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类似,但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离散和连续性表现不同,因此需要研究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研究表明,使用PhotosystemⅡ作为指标可以反映流感藻类毒性作用;通过对海洋细菌灵敏度的测量可以评价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
二、生物毒性评价技术的应用1.在环境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生物毒性评价技术可以对环境污染原因进行有效评估,为制定环境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毒性分析与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毒性分析与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活环境中存在的生物毒素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生物毒性分析与监测技术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生物毒性分析与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介绍。
一、生物毒性分析技术的发展生物毒性是指某一种生物体所具有的对其他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能力。
生物毒性分析技术主要是对各种生物毒素的性质进行分析,如其来源、化学性质、生物活性、毒性作用机理等。
这些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方法。
生物毒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毒素分析技术主要利用光学原理进行研究,并通过利用最新的光学成像技术,更加全面地观察和分析样品中的各种生物毒素的性质和变化。
2. 生化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分子学的发展,生物毒性分析技术中的生化分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蛋白质纯化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等。
3.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针对特定抗体与其特定的抗原的结合,利用凝胶免疫电泳技术、酶标技术、免疫融合技术等检测方法,生物毒性分析技术会更加高效和准确。
二、生物毒性监测技术的发展生物毒性监测技术是对生物毒素在环境、食品、药品以及生物体内的分布、来源、转化及生物毒性作用进行监测的技术。
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环境监测、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学研究等。
生物毒性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PCR技术和实时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生物毒素的存在,并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置措施。
2.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毒素的监测中,如基于免疫计量学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基于免疫吸附层析技术的生物毒素检测技术等。
3. 高通量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技术的出现,如基于微芯片的生物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地检测样品中的生物毒素、酶、DNA以及蛋白质等多种物质,且检测时间极短。
生物性危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展望
生物性危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展望生物性危害物质是指生物毒素、微生物、病毒等在人类生命健康上可能造成危害的各种生物成分。
这些生物性危害物质有着极强的威胁性,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严重影响。
所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生物性危害物质对于人类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于纳米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流控技术、免疫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生物性危害物质检测领域,这些前沿技术都在为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力工具来应对生物危害物质的威胁。
接下来,我将阐述一些常见的生物性危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展望。
一、基于纳米技术的快速检测技术纳米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优良性质,能够将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物性进行可控组装和调控,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检测技术在检测生物危害物质方面的不足之处。
因此,基于纳米技术的快速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微生物、病毒等微小物质。
例如,针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瘟疫病毒流行和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国内外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基于纳米技术的瘟疫病毒快速检测技术。
该技术具有高精准度、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等优点,可以对病毒的上万个基因进行快速检测,大大加快了检测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使得瘟疫病毒的检测成为可能。
二、基于光电子技术的快速检测技术基于光电子技术的生物性危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如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技术实现了对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微小物质的快速检测,具有高准确性、无损性和快速性的特点。
例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就是一种实现生物分子识别和检测的有效手段,能够将分子、细胞、细胞组织和生物体产生的信号进行高灵敏、非破坏性、非接触性的监测,对微生物的快速监测极其重要。
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空气检测等领域。
三、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快速检测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实验室技术,它把微流体中的样品通过微型通道(结构)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反应单元进行分离、放大、合并以及检验,可以实现微小物质的快速检测、分离与识别。
生物毒性测试的技术发展
生物毒性测试的技术发展随着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生物风险日益复杂。
而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研究环境风险评估和生物毒性测试技术,是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生物毒性测试的概念、分类、实验方法、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读者对于生物毒性测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生物毒性测试的概念生物毒性测试是针对某个物质的毒性,对生物体进行实验性检测和评价的过程。
生物毒性测试是对生物体进行毒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估及环境污染物的接触风险评估最可信的信息来源。
因为在生物体内通过多个环节的代谢反应,毒性物质的毒性可能会发生变化,时常在毒理学研究中很难获得客观、真实的毒性信息。
生物毒性测试可以对生物体对于某一种化学物质的所有影响进行详细的检测。
二、生物毒性测试的分类生物毒性测试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毒性测试主要用于测定单次或短期接触下物质的毒性反应,是评价其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和应急处理措施制定的基础。
2.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是测定长期接触某种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生物毒性反应,评估该物质的慢性危害程度,是进行环境毒性评价和新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估所必需的实验。
3.肿瘤原性测试肿瘤原性测试是评估物质中存在的致癌物质的含量和致癌水平,为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
4.生态毒性测试生态毒性测试主要评价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毒性测试与生物毒性测试很大程度上类似,但其关注的更多是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情况。
三、生物毒性测试的实验方法生物毒性测试的实验方法主要有:1. 细胞培养法细胞培养法是一种能够模拟体外细胞组织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胞生长、增殖、衰老、死亡等标志性细胞生理反应。
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因素、毒性物质等进行实验室模拟,以评价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力。
2. 动物实验法动物实验法是对多种生理生化反应、道路传递等生物特性进行实验,以确定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毒物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毒物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随着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毒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在大量研究和突破的基础上,各种毒物的快速、准确、灵敏检测已经成为可能。
本文将阐述毒物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一、毒物检测技术的种类目前毒物检测技术主要是物理检测、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三大类。
物理检测主要包括利用特定仪器对检测样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如X射线、核磁共振、红外线等。
化学分析则是针对毒物的化学性质,进行毒物识别的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等。
生物检测则是通过对检测样品里生物体内特定分子的识别,以间接检测出毒物的存在,如免疫学、恒温扩增反应等。
二、毒物检测技术的特点毒物检测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敏度高。
现今的毒物检测技术能在微信或者纳克级别上对毒物进行检测。
2、具有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现今的毒物检测技术主要依赖于仪器的精度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3、快速性。
现今的毒物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对毒物进行检测。
4、多样性。
现今的毒物检测技术有多种技术适用于检测不同种类的毒物,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检测场景。
三、毒物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毒物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医疗、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
在医疗领域,毒物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药物代谢以及中毒患者血中毒物的检测。
在环保领域,毒物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特定检测和监管。
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方面,毒物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安全小分子毒物的检测,或者针对特定环境下的毒物监测等方面。
四、毒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展望未来毒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人工智能的毒物检测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毒物检测数据,并制定判断标准,有希望实现毒物检测的自动化和建立更为完备的检测证据。
2、非侵入式毒物检测技术。
随着聚合酶链锁体反应的发展以及检测手段的更新,可以极大的降低检测过程对人体的危害。
未来的毒物检测技术将以高精度、低损伤的方式进行检测。
毒性物质的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
毒性物质的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在当今社会,毒性物质的存在和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无论是在工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毒性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因此,对毒性物质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毒性物质的分类与特性毒性物质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有机物主要包括有机溶剂、农药、医药品等,而无机物则包括重金属、无机酸碱等。
这些物质的毒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上,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不同的毒性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
有机物的特点是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易吸收等,而无机物则具有稳定性高、难挥发、难溶于有机溶剂等特点。
这些特性对于毒性物质的化学分析和检测技术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二、毒性物质的化学分析技术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毒性物质分析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物质分离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毒性物质的存在。
其原理是将样品中的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分离,然后通过质谱进行物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另一种常用的毒性物质分析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物质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分析。
相比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分析有机物方面更为常用,尤其是对于极性物质的分析有着较好的效果。
3. 红外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红外光的原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吸收情况,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从而对毒性物质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毒性物质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毒性物质的检测技术1. 毒性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毒性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是指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出毒性物质的存在与否的方法。
这些技术包括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生物传感器等。
毒理学中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毒理学中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及其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学科。
在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中,毒理学成为了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学科,毒物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因此,毒理学中的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停发展,新型检测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技术新型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在毒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生物传感器能够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来检测毒物的存在以及对它们的反应。
其中特别重要的技术是DNA芯片和蛋白质分析技术。
DNA芯片能够同时检测几百万个DNA序列,进而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而蛋白质分析技术则通过对毒物与蛋白质的介入反应以及在细胞或血液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等,从而检测和识别毒物。
2、化学分析技术化学分析技术一直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新型的化学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毒理学的研究中。
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毒物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样品,并且提供定量分析结果。
3、细胞毒理学技术细胞毒理学技术也是毒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细胞毒理学技术是一种对细胞的活性和死亡进行评估的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形态解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细胞毒理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细胞色素c释放、DNA片段化和双链断裂是常见的细胞死亡标志,这些技术能够用于对毒物的评估。
4、生物成像技术生物成像技术是一种用于对生物组织进行图像化处理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
美国NIH成像和成像科学协调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近红外自发辐射成像术(SERS)开发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图像化技术,能够非常快速地检测生物物质中的毒物。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MRI)也被广泛地用于毒物的评估和检测,它给予了毒理学研究一种新的切入角度。
环境毒理与毒性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毒理与毒性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愈发成为研究的热点。
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发展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是维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现状和发展趋势两方面探讨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
一、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的现状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是分析、评价和预测毒性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细胞毒性检测、生物指示器检测、酶标记和免疫分析、化学分析等。
1.细胞毒性检测细胞毒性检测技术是通过测定化学物质或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来评估其毒性的技术。
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可以定量测定其对细胞的杀伤能力和细胞代谢能力的影响,评估毒性物质对组织和生物的毒性及其发生的机制。
不同的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包括细胞增殖检测、细胞死亡检测、DNA损伤检测等。
2.生物指示器检测生物指示器是在环境毒性评价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环境指示器。
通过监测生物指示器的生长情况、生理生化指标和生态系统中指示物种的生存情况,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生物指示器通常使用植物或藻类。
3.酶标记和免疫分析酶标记和免疫检测技术是常用的毒性检测技术。
其原理是抗体与毒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利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或标记荧光素等标记物来检测。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精确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检测和生物学研究。
4.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中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化学分析技术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地球化学元素、有机物、无机物等,以揭示其毒性和环境影响。
二、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环境毒理和毒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高通量筛选和新技术的应用。
重点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的新技术与方法
现代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的新技术与方法随着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品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化学品的使用也带来了环境和生物系统的潜在风险。
为了评估化学品对环境和生物系统的影响,生态毒理测试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现代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的新技术与方法。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生态毒理测试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毒性影响的科学方法。
在传统的生态毒理测试中,常使用实验动物或植物作为试验对象,并通过观察其行为、生长、繁殖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长、费用高、不符合替代原则等。
现代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的新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毒性测试:细胞毒性测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安全评估的方法。
它通过对细胞的存活率、细胞膜完整性、DNA损伤等指标的测定,评估化学物质对细胞的毒性。
细胞毒性测试具有高效、快速、低成本的优势,可以用于大规模筛选化学物质的毒性。
2.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特异性识别和响应能力的装置。
通过将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生态毒理测试中,可以实时监测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和生物体的响应,从而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生态风险。
3. 分子生态学方法:分子生态学是一种将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比如基因表达、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可以揭示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体外模型:体外模型是指在体外条件下构建的模拟生物体或生态系统的实验系统。
通过建立逼真的体外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毒性。
比如,使用人工培养的细胞线或微生物来替代传统的实验动物,可以大大减少实验的时间和费用,同时符合替代原则。
除了上述新技术与方法外,现代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还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建立化学品数据库、生态模型等来预测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
主要化学毒剂体内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aspx
主要化学毒剂体内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宋婷婷,郭 磊,陈 佳,谢剑炜3(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摘要:化学武器核查工作是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重要内容,对各类化学毒剂及其降解产物的检测是保证化学武器核查正确实施的前提。
相对于环境样品的检测,分析检测生物样品中半衰期较长的化学毒剂生物标志物具有较强的溯源性,并且能够为确证人员是否染毒提供直接证据,这也是化学武器核查研究工作的近期热点。
本文即对生物样品中5类主要化学战剂的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评述,着重介绍近10年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化学毒剂;生物标志物;化学分析;生物监测中图分类号:R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440(2008)0320198207Progress on determ i n a ti on of b i o markers of chem i ca l warfare agen tsS ONG Ting 2ting,G UO Lei,CHE N J ia,X I E J ian 2wei(Institute of Phar m acology and Toxicology,A cade m y of M ilitary M edical Sciences,B 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Verificati on of che m ical warfare agents (C WA )as well as their degradati on p r oducts is an i m 2portant issue in the comp liance with the Che m icalW eapons Conventi on .I n comparis on with envir onmen 2tal sa mp les,deter m inati on of their bi omarkers with l onger lifeti m es in bi ol ogical sa mp les can p r ovide a more reliable retr os pective verificati on and direct evidence of exposure,s o it attractsmore attenti on o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omp liance with the Che m icalW eapons Conventi on .This revie w su mmarizes the analyti 2cal strategies on five kinds of C WA and their bi o markers in bi ol ogical sa mp les .Devel opment of related detecti on methods in last decade is particularly highlighted,and trends of bi omarker analysis on C WA are als o addressed .Key words :che m ical warfare agents;bi omarker;che m istry analysis;bi ol ogical monit oring 收稿日期:2007212212 作者简介:宋婷婷,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分析,Tel:010*********,E 2mail:thinthin9@yahoo 3通讯作者:谢剑炜,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毒物分析,分子识别与手性分离分析,E 2mail:xiej w @bm i .ac .cn,Tel:0102669316491 前言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和齐齐哈尔“814事件”等化学毒剂伤人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世界对禁用化学战剂武器的广泛关注。
生物毒性的评价与研究方法
生物毒性的评价与研究方法毒性是指一种物质的有害效应,可以对生命体造成损害,从而引起生命体的死亡、变异和疾病等。
在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中,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为了保证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必须对其毒性进行评价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生物毒性的评价方法和研究方法,以期为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毒性的评价毒性的评价是调查、测量和分析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种科学方法。
包含了对化学物质生物毒性的实验室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两种方法。
1.1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对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实验室模拟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筛选测试方法:选择适合于特定化学物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并评估其优点和不足。
(2)试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包括试验动物的选择、剂量等。
(3)物质处理:将试验物质加入试验动物的体内。
(4)观察:记录和观察动物反应、死亡等情况。
(5)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LD50(半数致死剂量)等生物毒性指标。
1.2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来评估化学物质生物毒性的方法。
与实验室研究相比,流行病学调查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来源广泛:流行病学数据可以从各种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的档案、社区等等收集得到。
(2)精确性:流行病学调查可对数千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较高的统计学精确性。
(3)真实性: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从而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数据。
2. 生物毒性研究方法2.1 细胞毒性研究方法细胞毒性研究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特定类型细胞的毒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体外研究法。
(1)MTT法:MTT法是通过测定离体细胞的呼吸活力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细胞的毒性。
(2)DNA损伤法:DNA损伤法通常采用红外光谱、荧光法等技术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DNA的损伤程度。
(3)AP法:AP法是通过测定外泌学元素比如碱性磷酸酶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生殖、分裂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王
1 9 3, 9 . 9 6 3 6 8
参 考
文
献
莹, 现 代 职业 医学. 京: 民卫 生 出 版社 等. 北 人
2 殳豪橐. . 劳动医学 1 9 } 11 1 94 1 () .
3 薛搜薜. . 中华医学杂志.976()2. 18 }71:3 4 孙答兰.硬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 ( 上棒医科大学.98 18.
学毒物的生物监测是学者们研究最多、 最深 应的永平, 与参考数值对 比. 评价接触程度 , 入的课题。 研究进展体现在对其认识 、 技术方 为预防中毒提供依据 。化学毒物的生物监测
法和实际应用各个方面。
属于接触评定范畴. 是管理毒理学的主要 内
第一, 关于化学毒物生物监测的涵义 , 取 容 从附图可以看出化学毒物的外剂量 内剂 得的共识 比以往更为确切 。已经明确它不是 量和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监浏、 生 单纯的生物材料中毒物及代谢产物或其效应 物监浏和医学监浏三者的关系。 的检测技术方法问题 } 而是通过系统或连续 第二. 关于化学毒物生物监测与生物标
25 . 7
1. o 任择舫 . 中华劳动卫 生职业病杂志.961 ()7 等. 19 ‘41 : . 1. 1 橱杏芬, 卫生毒理杂志.961()16 等. 19 }03,7.
1 o o e br. c p& E r o d s nF acso 2J nR sneg Ocu ai nMe . a rni r c
用生物接触指数(E 国际劳动组织( O) B D, I L 采用生物接触限值(E )德国提出生物耐 BL , 受值( A 口 。这些名称虽然不同, B T)“ 其涵 义基本相似 。从各国提出的生物监测项 目 来 看, 欧共体 ( E ) 93 99 C C 18  ̄18 年提出 4 多 0 项, 德国科研协会 19 年制订 的 B T有 3 93 A 0 多项0 , 国 A G H 92 19 年通过 的 ]美 C I 1 9~ 9 3
5t / 时 , 叠 氨碘 (A 试 验 能 反 映 工 0g m。 尿  ̄ I T)
B I 2 项 ,94 95 E共 7 19 ~19 年新增加了丙 酮等 5 , 3 项。从两个年度的B I 项 共 2 E 数值
对 比来看 , 大多数化学物的 B I 有改变 , E没
仅有几种化学物有了变动。 19 ̄1 9 年 如 92 93 镉 的 B I 尿 镉 为 1b / E, 0g g肌 酐, 镉 为 t 血
Unv ri o ai r i. 9 5 9 7 ies竹 f lo na 1 9 }3 . C f
1. 3 王荐兰 . 现代 劳动卫 生学. 京 等. 北 人民卫 生 出版杜
1 9 : 51 945 .
1. 4 顾祖维. 劳动医学 .9 6 1 ( 15 . 19 }3 1 :7
学毒物生物监测研究, 出了一些生物接触 提
第三 , 我国近年来化学毒物生物监测研 究概况。 早在 5 年代我国即开始尿铅、 O 尿汞、
南京医科大学
维普资讯
卫生毒理学杂志 1 9 年第 1 卷第 4 97 1 期
限值建议。胡宣扬等 19 94年报道, 呼出苯和 血苯可以作为职业性接触 的简便、 灵敏和较 为特异的生物监测指标一。 龚梓初等 19 年 94 根据三硝基 甲苯的生物监测研究, 建议采用 工人班末尿中 D A m / ( N T l g L 重氮偶联比色 法检测) 作为职业性接触 T T的 B I] N E 口。简 乐 等 19 95年报 道, 二硫 化碳 ( WA) 在 T <
外, 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仅仅是反映接触程 度及健康危害水平的一个横 断面} 生物监测 则不仅反映这些问题存在的动态, 而且其 目 的在于通过认识、 评价和卫生监督, 解决存在
的问题
血铅能较好地反映体内的铅负荷 , 提出血铅 的可接受水平为≤40gL ] 9 ̄/ 口。我国学者 们 t 提出的这些数值与 WH 18 年提 出的血铅 O 90 浓 度 低 于 40gL 为 安 全 值 及 A GH 0g/ C I (94 19 ) 出 的血铅 生物接 触 指 数 19 ~ 95 提 (E B D为 50gL十分近似。 0t/ t 最ຫໍສະໝຸດ 几年中, 我国学者进行了不少的化
6 胡宣扬 , 劳动 医学.941 ()1. . 等. 19 }23 8 7 龚棒初, 劳动 医学.941 ()1. . 等. 19}11 5
8茼 . 乐 , 劳动 医学.9 5 1 ( )4 等. 1 9 l2 9 ,. 9 .刘玉 瑛, 中华 劳动卫 生职业 瘸杂 志. 5 1 ( ) 等. 19 }3 5 9
维普资讯
r≯ 十 /
卫 生毒 理 学 杂志 1 9 年 第 1 卷 第 4 97 1
豸
・
2 3・ 5
渤 物 成掷
化学毒物的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或其 近 2 多年来, 0 外源性化学和物理因素的 地检测生物材料中的外源性化学物与/ 生物监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以化 代谢产物的含量或它们所致非损害性生物效
1t/ 】9~19 年则分别修订为 5gg 0gL_94 5 L 9 u/
肌酐 和 5 g L “ 。 . / 一 u C
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的生物监测研究 成果, 但生物接触限值还亟待制订和列为正 式卫生标准。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既要研究生 物监测技术与方法, 还应暂时借用国外较为
检测的范围包括从毒物进入机体起直到损害 先 后 提 出 铅 的 生 物 接 触 限 值 为 血 铅 < 性生物效应整个过程中生物材料内的各种测 40gL( 0f/ 薛汉嶙,97嘲及 50gL( i 18) 0t/ 孙谷 t 定} 其中只有反映内剂量及非损害性生物效 兰 ,98[。吴维 群等 于 19 年 报道 , 18 )] ‘ 96 在 应的生物标志物才可用作生物监测指标。另 10 0 名长期接触低浓度铅尘、 铅烟的工人 中,
5 吴维群 , 劳动 医学. 96 1 () 1. . 等. 1 9 }3 1 :4
来制订我国的生物接触限值卫生标准提供了 有价值 的科学依据。 第四, 化学毒物的生物接触限值 的制订。 近年来, 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生物接触限值的 研究。 美国工业卫生工作者协会 ( C I 采 A G H)
附图 化学毒鞠的生物监蔫
志物的关系。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经 尿中硫酸物和血中胆碱酯酶等项 生物监测。 成为热 门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 19 年提 出的 93 截至 19 年我国的化学毒物监测见于文献 91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是 :生物标志物几乎包括 中的共有 2 项, “ 8 其中金属类毒物 8 农药 项, 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 、 或生物因 物理 类 5 有机化合物和溶剂类 1 项 , 项, 5 被测物 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 。 从这T定义 统一的监测方法共 5 种口。 2 ]几十年来以对铅 和化学毒物生物监测涵义来看, 生物标志物 的生物监测研究最为深入 。 0 8 年代我国学者
人近期接触 C S 及其吸收水平, 呈一定的剂
量一 效应关系, 可用于基层卫生单位的经常性 生物监测工作[。 日 剂玉瑛等 19 年报遭三硝 ] 5 9
基甲苯血红蛋白加合物与 白内障的关系, 认 成熟的一些生物监 测卫生标准 作为评 价参 为这种加台物适用于慢性接触 T T的生物 考, N 积极制订适合我国情况的标准, 作为改善 监测 。 ]任泽舫等 19 年报道, N 6 9 D A蛋白质 劳动条件的依据 , 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保证 交联物( P ) D C 能很好地反映铬对人体的遗传 经济建设服务。 毒 效应 , 用 于对 接 触 铬工 人 的 生物 监 可 测[ 。杨杏芬等 19 年报道 , 1 96 检测血清 、 唾 液和尿液中的皮质激素及其代谢产物这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