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2007年高考时事热点缕析
2007年高考热点(周年)问题复习提要.doc
2007年高考热点(周年)问题复习提要1、长征胜利(1936)70周年考察点:①左倾错误与被迫长征②长征的历程③长征精神④“长征”的寓意。
2003年高考考察长城问题就涉及到国歌中“长城”的寓言意。
2、西安事变(1936)70周年考察点:①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蒋介石顽固剿共。
②西安事变后各方的反应与中共的大局意识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④张扬的爱国主义。
3、从十三行到广交会考察点:①1757年乾隆帝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广州在唐以后一直是重要的对外联系窗口。
②1957年中国对外出口交易会,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2006年广交会50周年第100届。
4、1956年的世界与中国考察点:①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公有制的基本建立②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③八大的正确决策与之后的政策失误④苏共二十大与中苏分歧⑤波匈事件5、入世五周年(2001.12.11)考察点: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布富顿森林体系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②WTO与经济全球化③中国入世的意义与影响6、文革(66-76)考察点:①文革中民主法制被践踏与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性②粉碎四人帮的意义影响③文革给我们的启示7、恢复高考(77年)考察点:科教兴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建周后的科、教成就8、1926——1927年考察点:①国民大革命的盛极而败②1927年的武汉是革命的城市③中共新探索的开端。
9、1856年考察点:①太平天国达到全盛,天京变乱。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陷广州。
③1856年克里未亚战争俄战败,1861年俄改革。
10、建党(1921年)85周年考察点:①一大与中共建立的意义②二大、三大、七大、八大等历届大会。
11、美国独立230周年考察点:①1607年英人到北美建弗克尼亚殖民地,400周年。
②1776年《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12、经济发展从要求又快又好到要求又好又快的转变2007考察点:注意1956——1966年经济建设过分追求快以及七千人大会后的“多、快、好、省”。
时事热点2007
需要了解的与地理相关几个重要新闻一、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1.铁路提速、开设动车组: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将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
此番铁路提速的首要目标集中在京哈、京沪、京广、京九、陇海、浙赣、兰新、广深、胶济等繁忙干线。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孙章认为,既有线路时速达到200公里,就是世界公认的高速铁路。
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意味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中国经济增长极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同时,发达地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我国的中西部落后地区间的互动成本也更低。
按照新的列车运行图,此次提速后,将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快速客运通道。
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和以及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区域行驶。
传统的旅客列车是由机车和若干辆没有动力的客车组成的。
动车组属于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是自带动力可以双向驾驶的旅客列车,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乘坐舒适、经济、成熟及环保等优点,速度等级为时速200至250公里。
动车组采用短编组8辆运行,又可以方便地将两列短编组重联为16辆长编组运行。
2.世博会规划、搬迁与城市建设3.垃圾焚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4.环渤海经济圈与滨海开发区冀东油田5.中部崛起6. 青海三江源5000余万亩草原退牧还草新华网西宁5月1日电(记者张进林)我国旨在改善三江源地区脆弱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绿色屏障”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
过去几年间,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省已成功地在三大江河源头地区实现退牧还草5000多万亩。
三江源地区指的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这三大河流均发源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
这里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由于高寒缺氧、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加剧退化的趋势。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简析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简析一、香港回归10周年及2007年的两岸关系1、背景材料:(1)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
(2)2007年,在祖国大陆积极筹备党的十七大、全力准备迎接2008年奥运会之际,“台独”势力会采取一系列破坏两岸关系的举动,试图加速谋求“法理独立”的步伐。
2、相关链接:(1)香港问题:香港的沦陷过程及原因;香港的回归过程及原因;“一国两制”方针;区旗区徽;回归的意义。
(2)两岸关系问题: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原因及过程;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其国际国内原因;我国处理台湾问题这一内政问题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
3、例题: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2007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中十分关键的年头。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材料四2007年将是台湾政局演变十分关键的年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陈云林2007年新年贺辞(1)据材料一,分别写出两面旗帜的名称及其首次正式升起的时间(要求具体到年、月、日)。
(2)据材料二,结合16世纪以来列强的侵华进程分析澳门和香港的沦陷历程。
试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3)造成材料三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试述明清以后台湾两次被外国占领及其回归的过程。
《乡愁》一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所述局面至今仍未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据材料四,结合当前形势分析2007年两岸关系面临哪些“重大机遇”?又面临怎样“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祖国大陆应当采取什么对策?(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你得到了那些认识?参考答案:(1)①图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1997年7月1日。
2007时事政治热点
从07北京社招公务员考试总结中看答题战略一、总体点评申论考试题1.内容分析:特定事实是城市摊贩管理问题。
今年考试的这个题目与我考前的预测是不谋而合的。
考前我是这样分析的:筹备奥运会是当前北京市的重中之重,因此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应该是今年考试的热点,但由于2004年的北京社招考试已经直接考察过筹办奥运的相关内容,所以今年直接考察奥运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是从其他角度,从侧面考察奥运的相关内。
今年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决战之年,北京市为筹备奥运花力气最多的工作就是加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当前社会关注最多的就是城市摊贩管理问题。
在这样的思路下,我把《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2007年第2期刊登的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车克欣局长发表的《北京街面谋生群体群:现状分析与对策性思考》设计成了一份模拟题。
相信做过这份模拟题的同学一定会有收获。
2.难度分析:四个题目包括概括主要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问题的原因、综合写作。
其中,分析问题的原因是从去年开始出现的新题型,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总体来说,试题难度不大,但需要解题技巧,这一点我将结合对解题技巧和参考答案的分析做重点讲述。
二、解题技巧和参考答案1.概述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要求概括准确、全面,叙述简明、清楚,字数控制在250字。
(20分)(1)解题技巧:关键是把握材料,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材料共有13段:第1段: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党和政府在摊贩管理方面的亲民政策第2段:上海摊贩管理改革——摊贩解禁,试点先行第3段:河南摊贩管理改革——限时、限地区管理第4段:上海摊贩管理试点改革遇到的问题:城市秩序与街面摊贩之间的矛盾、不同人群的利益矛盾以及如何规范管理的问题第5段:合肥摊贩管理遇到的问题——街面摊贩无法彻底根除第6段:韩国摊贩管理经验——小摊文化或小摊者协会第7段:巴黎摊贩管理经验——跳蚤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第8段:泰国摊贩管理经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第9段:乌鲁木齐摊贩管理改革——放低门槛,加强管理,发展夜市经济第10段:南京摊贩管理改革——严格管理(扣分制)第11段:杭州摊贩管理改革——分区管理第12段:物权法的相关内容第13段:街面摊贩的积极意义——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所有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街面摊贩问题及其管理的表现:街面摊贩存在的积极意义(13)负面问题(4、5)二是街面摊贩管理难的原因:物权法的规定(1、12)内部矛盾(4)三是加强摊贩管理的经验和对策:国内对策: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党和政府在摊贩管理方面的亲民政策(1)上海摊贩管理改革——摊贩解禁,试点先行(2)河南摊贩管理改革——限时、限地区管理(3)乌鲁木齐摊贩管理改革——放低门槛,加强管理,发展夜市经济(9)南京摊贩管理改革——严格管理(扣分制)(10)杭州摊贩管理改革——分区管理(11)国外经验:韩国摊贩管理经验——小摊文化或小摊者协会(6)巴黎摊贩管理经验——跳蚤市场的规范化管理(7)泰国摊贩管理经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8)(2)参考答案:通过这样的分析,第一题的答案迎刃而解,得分点主要有:(街面摊贩存在的问题):城市秩序与街面摊贩之间的矛盾、不同人群的利益矛盾以及如何规范管理的问题(管理摊贩的国内对策):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党和政府在摊贩管理方面的亲民政策上海摊贩管理改革——摊贩解禁,试点先行河南摊贩管理改革——限时、限地区管理乌鲁木齐摊贩管理改革——放低门槛,加强管理,发展夜市经济南京摊贩管理改革——严格管理(扣分制)杭州摊贩管理改革——分区管理(摊贩管理的国外经验):韩国摊贩管理经验——小摊文化或小摊者协会巴黎摊贩管理经验——跳蚤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泰国摊贩管理经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共11条,每条2分,答对10条即为满分2.请就划线部分所提出的矛盾提出解决办法,要求切实可行,字数控制在200子以内。
2007年社会热点问题重点问题专题归纳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2007年高考时政重点备考指导(非常重要)
2007年高考时政重点备考指导(非常重要)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是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其丰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原则。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道路是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发展的代际延续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
(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注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由又快又好转化为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007年时政热点专题分析1.rar
2007年时政热点专题分析1一、热点综述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
”讲“全面”、“协调”、“可持续”,本身都不是目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
因此,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扭住不放。
(5)不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个统筹”,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不能眼里只盯着GDP,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综合链接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贯通的。
三、综合实练1、分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两眼只盯着GDP,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
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据《2007高考政治社会热点与模拟测试》、2007年的《考试报》(高考政治)和《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整理)专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试报》(高考政治第25期)关注点:从政治学科看,高考命题集中在坚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职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背景材料:P52二、知识点结合:(一)经济学常识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调控手段、分配政策、财政及税收手段的调节)3、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内容、措施)4、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6、市场交易原则。
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7、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否则贫富两极分化,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3、联系(不和谐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内外因、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成就与不足)4、因果联系(自觉性和预见性)5、整体与部分关系6、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忽视次要矛盾)8、两点论与重点论9、认识的变化发展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1、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2、价值观导向作用与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三)政治学常识1、我国的国家性质2、国家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007年高考预测—政治(2-1)
押题热点㈡宏观调控与经济结构调整[押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10多年来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
中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材料二:许多企业涌入房地产行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而且,由于过分炒作造成了我国住房销售紧张和房价的持续上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007年3月29日,建设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的通知》,提出将在未来整整1年内,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针对房地产市场盲目投资的问题,居民应如何理性地对待住房投资和消费。
(3)专家指出,治理房地产市场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假如你对目前房价有意见,如何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民主决策?押题指数:☆☆☆☆☆押题依据:高考会以生活逻辑为核心设置问题,体现新教材编写思路,同时体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房价问题,一直是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此为背景进行命题,应是2007年山东高考的重要趋向之一。
押题解析:⑴从材料可知,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既要“好”与“快”兼顾,又要着重于“好”。
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大扫描-考前猜题与押宝
一、热点问题大扫描,考前猜题与押宝热点一:“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热点成因仔细看,众多信息在里面: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四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化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考点链接打基础,任凭试题花样出:中国古代史是农业文明史,所以有关这一专题的考点分布最广,各单元或时期在固定的版块都有相关内容,首先应按教材版块划分情况,重点掌握相关农业政策(如土地、税收)或农业思想、农业发展情况。
另外,还要注意分布在非固定版块的考点,如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中,就有农作物品种及农业生产技术交流的内容。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对农业发展的集中讲述较少,考点相对分散,也不十分明确。
我建议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确定考点:外国侵略对农业或农村的影响;自然经济解体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影响;各种政治力量对农业或农村问题的规划(如《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各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或建设的贡献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对农业与农村问题讲述虽不多,但分布相对集中。
主要有英、法、美、俄、日等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土地问题的处理及其对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与农业的影响;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相关农业问题的规定等。
2007年高考热点专题
极端高温天气频现的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 以及过度城市化是导致极端高温 天气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 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 背景。 •环流异常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 发生的直接原因。今夏欧洲高温 热浪主要受稳定少变的高压系统 控制,美国由于受异常偏强的副 高控制也出现严重高温热浪天气
IPCC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
• 巴黎当地时间2007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小组(IPCC)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 报告,一份对世界未来极为重要的报告。这是该组织 6 年来的头一次信息更新,它再次引起世界公众对全球变 暖这一严肃而紧迫问题的关注。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 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达历史最高对于过去50 年来的全球暖化人类要负90%的责任。 • 报告预测,从人类工业时代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 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海平面升高幅 度是19至58厘米。 据报道,这份报告侧重分析全球变 暖的后果,其中,报告指出,气温上升将令中国和澳大 利亚面临严重缺水的困境。
考点链接:
• 天体系统;太阳系的组成;类地、类木行 星的特征;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 运动的意义等。
• 卫星发射与返回时的气象要求;我国三 大卫星发射基地(酒泉、西昌、太原) 自然条件;GPS定位。
(二)天气、气候:
考点链接:
1、以全球气候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大气;考查大气的热力 状况(如大气保温效应)、大气环流等知识对人类生产生 活的影响、考查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以发生的气象灾害(如 台风、龙卷风、沙尘暴、 旱涝等)为切入点,考查常 见天气系统及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影响。 台风:常考台风源地;生成 条件、台风路径;影响地区的 风向(气旋和反气旋)。
高考时政热点
2007年高考宝典之时政热点篇关注高考热点提高应对能力——解答高考热点常用关键词一、07年重大时政热点的常用关键词整合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时事热点1、06-07年央行加息与提高存款储备金;2、2006年土地、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3、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问题;4、坚持节能降耗问题。
(二)关键词●时事术语:1、科学发展观、政绩观。
2、又快又好。
3、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稳健财政政策。
5、稳健货币政策。
6、调整产业结构。
7、新型工业化道路。
8、循环经济●经济常识: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有自身弱点和缺陷。
2、宏观调控的重要性:①是社会主义市场基本特征之一;②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3、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5、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6、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常识1、政府: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捍卫者;③对人民负责原则;④依法治国原则;⑤国家职能(主要是经济与公共服务职能)2、中国共产党:①党的性质;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领导核心;③党应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④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时事热点1、十六届六中全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资料
专题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热点背景】2006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把“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必须把握好的五个政策原则之一。
并指出,重点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在优化结构中促进经济总量平衡。
坚持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
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
【专题分析】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重要性: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4.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1)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2007年高考政治备考关注12大热点问题
2007年热点问题专讲第七讲: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联系近两年出现的房价一路飘升、商业贿赂等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分析说明国家在加强其他措施予以打击、调节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重要调控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发挥这一调控体系的作用,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供给不平衡、炒作等原因而在房地产行业、能源等行业出现了供需严重不平衡,房价一路飘升、煤价攀升的同时,也出现了炒房团、炒煤团,以及各个行业里(如医药等)的都存在的商业贿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这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予以整治、打击的同时,更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予以调节,以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相关资料精粹】相关材料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由于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明显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达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
(3)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把它们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相关材料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总量平衡必须建立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
为了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结构合理了,总量平衡了,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治]2007年政治或文综高考须知热点问题
[政治]2007年政治或文综高考须知热点问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热点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医疗改革、教育政策、公共卫生、和谐劳动关系、民主权利保障等。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热点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利率、消费税调整、房地产调控、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土地保护、发展文化产业、、反盗版、“三品”安全、反垄断法、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完善市场秩序等。
3、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热点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热点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工权益、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等。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热点问题——保护知识产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义务教育法》修订、建设创新型国家、院士大会、科协七大、嫦娥工程、庞加莱猜想等。
6、坚持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热点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GDP、新能源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十一五文化纲要》、反对恶搞、文明上网、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等。
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的热点问题——人大监督法、转变政府职能、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反腐倡廉、审计工作、人大政府换届选举、人事制度改革等。
9、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方面的热点问题——《文选》发行、建党85周年、反腐败及陈良宇的问题、中央出台干部任期规定等。
10、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方面的热点问题——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等。
11、实现祖国统一方面的热点问题——两岸经贸论坛、胡锦涛四点建议、拒绝台湾加入联合国等。
12、弘扬奥运精神方面的热点问题——奥运体育图标、福牛乐乐等。
13、共建和谐世界方面的热点问题——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中非合作、俄罗斯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亚欧会议、中国的国际援助、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东盟关系、朝鲜核问题、中美中日等关系等。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集粹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集粹2006年11月,北京国际汽车展成功举行,而我国轿车市场从2004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降价潮。
有关权威人士以为:降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让利行为,对外来说,降价可以使部分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内来讲则是企业自身的一场“内部革命”。
据回答24—25题。
24.降价潮中,部分轿车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相当多的企业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这一现象说明:A.轿车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B.市场竞争导致市场垄断C.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D.优势企业产品价值量大25.材料中的“内部革命”主要是指: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②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③调整收入分配,调动职工积极性④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1%,终止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引入有管理的浮动体系,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为构成管理人民币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的四种主要货币。
据此回答26—27题。
26.中国之所以要进行汇率制度的改革。
是因为它:①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②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③能够促使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国外的优质产品④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27.我国这次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是一种自主决定,而不是和其他国家沟通商量之后得出的结果。
这说明:A.国际竞争的实质上是各国汇率的较量B.我国在对经济交往中基础平等互利的原则C.国家性质是制定汇率政策的主要依据D.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而浪费、污染是“水荒”的两大“元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荒”的根本出路。
对此,一些专家开出处方:一是涨价节水;二是要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经济;三是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
据此回答28—29题。
2007时事热点与高考文综预测-1
(1)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一谈你对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方略的认识。
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纲领文件,体现了这一道理。
②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答:①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③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
④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⑤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培养新型农民等。
(答出3点即可)(3)结合政治常识,简述“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责无旁贷”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
答: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对人民负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要求,也是政府的应尽之责。
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
③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公民也必须积极参与,履行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2007年高考时事热点缕析郭献林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思想、总主题)主要内容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我国宏……6.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7.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的经验,提出的“六个必须”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体会、新认识。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1.“五个统筹”(通过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微观具体事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和现实途径。
2.以下第二至第二十专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体现和展开。
3.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和重点。
具体材料有:2006?2007学年度《时事》第2期P22页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P24页“关键词”中人口红利、P27页一水六用增效益。
第3期P31页“关键词”……增强消费调整分配、P62考考你中论述题《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3期第4页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转型、《时事报告》第5期P75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6期P26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7期P34以科学发展观纠偏、第12期P42暖民心事要一家一户地做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经济常识:1.科学发展观(新课标之新教材和新考纲)。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反映了以人为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反映了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这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哲学常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2. 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
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全面的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3.经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体现了唯物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体现了实践观。
4.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发展主体,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
政治常识:1、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是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2、以人为本,人民是发展主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社会理想,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我国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主要内容要点: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此处略)。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1、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切入点。
这就是:“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点”、“五个着力点”、(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P12,《决定》第三至第七部分是对上述“重点”、“着力点”的具体体现、部署、展开和细化)。
2、以下第三至第二十专题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和展开。
具体材料有:2006?2007学年度《时事》第1期P27由《蜜蜂的寓言》想到的……第2期P12从美好的蓝图到行动、第3期封二和封三“九大目标”勾画和谐社会走向、P4奏响和谐交响曲、P10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问答、P31关键词 2006?2007学年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期P10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第2期P10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第3期P1在共建中实现共享、P10五大举措促和谐、《时事报告》第6期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9期P8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上)、第10期P32构建和谐社会:国外做法与启示、第11期P8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P18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新精神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经济常识: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第一专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第一专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这体现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哲学常识:1、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建设者和享有者统一,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2、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理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抗是矛盾,差异也是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重视而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采取正确的、不同的方法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常识: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征,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必须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体现了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家机构活动的依法治国原则。
三、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内容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200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概括地说就是:“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
”具体地说就是:1、突出“三个协调”(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变“又快又好”发展为“又好又快”发展。
2、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突出位置。
3、加强固定资产投调控。
投资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方面,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支持薄弱环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