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对应关系+电磁波谱对应范围

合集下载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颜色对应的波长
可见光的光波波长范围在770~350纳米之间。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

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50nm,紫色。

相对应的,可见光的频率在3.9X10^14~8.6X10^14Hz之间。

[1]
在理论上设计了一系列染料敏化分子。

把唑和其类似物作为修饰基团引入N3 的辅助配体上,以期使N3 具有更符合DSSC 应用要求的光电性质。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含有1, 2, 4-三唑基团的敏化分子在可见光区具有强吸收带,可见辅助配体对于分子轨道和吸收光谱是有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配体去质子化程度不仅能影响具体的前线轨道分布,而且能控制HOMO 和LUMO 之间的能隙以及LUMO 和LUMO+1 的能级差。

如果LUMO 和LUMO+1的的能级差足够小,那么就有望获得具有更宽阔的吸收谱带的染料分子。

第12章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第12章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即:
A = e bc
Lambert-Beer 定律不仅适用于有色溶液,也适用于其它均匀的、非散射用,则:
A 总 = A1 + A2 + …… = e1bc1 + e2bc2 + ……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据: A=lg(1/T)= e bc,若 b 固定, A = K’c
显色剂 M(待测组分) → MR(有色化合物) 显色: 将待测组分转变为有色物质的过程. 显色剂: 使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 1.显色反应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Ag+ 2Mn2+ + 5S2O82- + H2O → 2MnO4- + 10SO42- + 16H+ 配位反应: 多数显色反应以配位反应为主. 2.显色反应的选择: (1)灵敏度与选择性:含量低、干扰少时一般选择高灵敏度(e max > 6×104) 的显色反应; 含量较高、选择性较差,且难以消除时选择中、低灵敏度(e max < 5×104 )的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的选择性: 一定条件下显色反应的专一性. (2)显色剂的吸收以及有色物质的稳定性: 在测定波长处尽量无吸收,或对比度尽可能大 对比度 Δl = ½lmaxMR- lmaxR½≥ 60nm MR 应足够稳定. 3.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酸度;
e = A/bc = 1.20/(2.0 ´ 5.37 ´ 10-5) = 1.1 ´ 10-4 L·mol-1·cm-1.
3.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
定性与结构分析的参数;
同一吸光组分,不同 l 或不同溶剂中, e 不同;
不同吸光组分,一定 l 和确定的溶剂中,e 也 不相同.
估量定量方法的灵敏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 (黄蔷蕾 呼世斌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 (黄蔷蕾 呼世斌 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十一章吸光光度分析法本章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朗伯比尔定律;2、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功能;3、了解显色反应及条件选择、仪器测量误差及条件选择;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基本内容如果将各种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液,测定该溶液对各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该曲线称为光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用λ最大或λmax表示。

4、光吸收的基本定律⑴朗伯—比尔定律透过光的强度It 与入射光的强度I之比为透光率(也称透光度、透射比),用T表示:T=IIt吸光度A与透光率T的关系为:A =lgT 1= –lg T =lg tI I 0溶液的透光率越小,吸光度越大,表明溶液对光的吸收越强;相反溶液的透光率越大,吸光度越小,表明溶液对光的吸收越弱。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 =Kbc式中K 值随浓度c ,液层厚度b 所取单位的不同而不同。

当浓度以g •L -1表示,液层厚度用cm 表示时,则常数K 用a 表示,a 称为吸光系数,其单位为L •g -1•cm -1。

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A =abc当浓度以mol •L -1表示,液层厚度用cm 表示时,则常数K 用ε表示,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单位为L •mol -1•cm -1。

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A =εbc (12–7)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 •L –1、光程(液层厚度)为1cm 溶液的吸光度。

ε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它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性质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而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无关,ε值愈大,表明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愈强,显色反应的灵敏度愈高。

一般认为,ε<104属低灵敏度,104<ε<5×104属中等灵敏度,ε>5×104属高灵敏度。

在实际分析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常选择ε值较大的有色化合物为待测物质,通常选择有最大ε值的光波max λ作为入射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2010年10月26日可见光由不同频率的光组成,就是简单来说的七色光。

如果照射在某个物体上,物体主要对某种频率的光反射,而其他频率的光被吸收,这个时候你就能看见反射回来的色光了。

这就是颜色的产生。

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能反射,吸收较少。

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大多被吸收,反射的少颜色与光的关系色彩学上有一个概念:有光才有色.本质上,人眼看到色是光剌激的结果.人们看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则是因为剌激人眼的光的波长不同.光的波长不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不同,如630-76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红色的感觉,570-600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黄色的感觉。

颜色介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色光介质,如电脑的颜色;一类是色料介质,如颜料,油墨染料.不管是什么介质,其呈色都是离不开光.色光介质的颜色感觉是色光直接刺激人眼的结果;而色料介质则是可见光(白光)照射在色料上,经色料吸收,然后反射剩余色光的结果,也离不开光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当一束白炽光作用于某一物质时,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各波段的光全部吸收,物质呈黑色;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区各波段的光都不吸收,即入射光全部透过,则物质呈透明无色;若物质吸收了某一波长的光,而让其余波段的光都透过,物质则呈吸收光的互补色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物质分子吸收的是其他波段的光(非可见光)时,则不能用颜色来判断物质分子对光子的吸收与否。

表11-3 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物质颜色吸收光颜色吸收波长范围(nm)黄绿色紫色 400-425黄色深蓝色 425-450橙黄色蓝色 450-480橙色绿蓝色 480-490红色蓝绿色 490-500紫红色绿色 500-530紫色黄绿色 530-560深蓝色橙黄色 560-600绿蓝色橙色 600-640蓝绿色红色 640-750关于颜色的基本理论常识1.颜色的属性。

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用色相、饱和度(又称色彩度)、亮度(在色彩心理又称明度)来描述,即HSB,其中H=Hub为色相,S=Seturation为饱和度,B=Brightness为亮度。

电磁波谱及物体的波谱特性

电磁波谱及物体的波谱特性
2
h: 普朗克常数, 6.6260755*10-34 W·2 s
k: 玻尔兹曼常数,k=1.380658*10-23 W· K-1 s·
c: 光速;
λ : 波长(μ m); T: 绝对温度(K)
26
普朗克公式图示:
变化特点:
(1) 辐射出射度随波长 连续变化,只有一个 最大值;
(2) 温度越高,辐射出 射度越大,不同温度 的曲线不相交; (3) 随温度升高,辐射 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 动。
3
1.2
电磁波的性质
1.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c=f λ
2. 反射、吸收、透射现象 3. 散射 4. 偏振
4
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 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Es( ) E ( ) E ( ) E ( )
( ) ( ) ( ) 1
中红外和远红外也称为热红外。
16
微波
波长范围1mm到1m,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不同 频率(波长)的波段:(1GHz=109Hz)
P波段: 0.3~1GHz (30~100 cm) L波段: 1~2GHz (15~30 cm) S波段: 2~4GHz (7.5~15 cm) C波段: 4~8GHz (3.8~7.5 cm) X波段: 8~12.5GHz (2.4~3.8 cm) Ku波段:12.5~18Ghz (1.7~2.4 cm) K波段: 18~26.5Ghz (1.1~1.7 cm) Ka波段:26.5~40Ghz (0.75~1.1 cm)
明显的波粒二象性
红外线 微 波 无线电波
0.76μm ~ 1 mm 1mm ~ 1m > 1m
μm mm m
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 无线电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解析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解析

9.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 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物质对不同波长光吸 收情况的曲线。 吸收曲线能描述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 力。如:c一定,改变入射光波长 λ,测相应 吸光度: λ1——A1 λ2——A2 λ3——A3 λ4——A4 λ5——A5
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时选择测定 波长的依据: 1. λmax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2. 浓度c不同,曲线形状相同,λmax不变。 3. c不同,A不同。
9.1.3 对朗比定律的偏离
——标准曲线不成直线,尤其是高浓度。 1. 物理原因(负偏离): 单色光不纯。 A实测<A平均 2. 化学原因(正偏离): 介质不均匀,有胶体, I散射↑,It↓,A↑。 或离解、缔合及化学变化使 c改变。 3. 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 参比液选择不当; 溶液性质(悬浊液不通过0); 比色皿有问题。 4. 标准曲线呈折线状: 标液配得不准; 测量不准。
(4) MR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性质稳定
例:
Fe
3
SCN Fe(SCN) 偏黄

2
Fe(SCN) 2
SCN
Fe(SCN) 3
SCN
偏红
显色剂浓度不同,会形成一系列不同 组成的络合物。
例:测某些染料,溶于丙酮,一 边测,丙酮一边挥发,则c↑,A↑, ∴比色皿需盖上盖子。
瓶号 加标液 1 1ml 2 2ml 3 3ml 4 4ml 5 5ml 6 未知液
(3) 相同操作条件
加等量试剂:盐酸羟胺、缓冲液pH=4.6 加等量显色剂:邻菲罗啉(橙红色) 摇匀
(4) 标准色列
浓度由小→大,颜色由浅→深。
未知液与标准色列比较,从管上

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分析法

普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分析法易有荣一吸收光谱法是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既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也可定量测定物质含量。

包括紫外、可见光及红外吸收光谱等。

如果在测定时利用单色器获得的单色光来测定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人眼能产生颜色的光区称可见光区,其波长范围为380-760nm。

近紫外光区的波长范围为200-380nm。

可见-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200-760nm 光区的吸收特性而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特点是:1)灵敏度高,能测定生物试样中的微量物质。

2)选择性强,由于组分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吸收光谱不同,因此只要选择适当的分离步骤和实验条件,就可以进行生物试样中的单组分和多组分的测定。

3)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4)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易掌握。

5)定性能力较弱,通常还需与红外、色谱、质谱等技术结合才能作出可靠的定性鉴定。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太阳或白炽灯(钨灯)发出的可见光,是一种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所组成的宽广光谱,若将它通过三棱镜分光,则可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

可见,白光是混合光,它是由多种不同波长范围的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如果把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一定比例混合也可得到白光,则这两种颜色互称为互补色。

物质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能力。

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对同一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

物质所呈现的颜色正是由于它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产生的。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一物质的溶液时,若该溶液对可见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都不吸收则溶液呈透明无色状;若几乎全部吸收则溶液呈黑色;若对各种颜色的光都能均匀吸收一部分则溶液呈灰色。

若溶液对其中某些波长的光吸收较多,透过较少;,而对另一些波长的光吸收较少,透过较多,则溶液就呈现这种吸收较少透过较多的光的颜色,即溶液的颜色是它所吸收色光的互补色。

例如;KMNO4的水溶液选择性吸收可见光中的大部分黄绿色光,故呈紫色;硫酸铜溶液选择性吸收黄光而呈蓝色。

紫外可见光谱的特征1吸收峰的形状及所在位置——定性

紫外可见光谱的特征1吸收峰的形状及所在位置——定性
例: [ Fe3+ (SCN-) ]2+h [ Fe2+ (SCN) ]2+
电子接受体 电子给予体
——电荷迁移跃迁光谱>104以上,用 于进行定量分析,可提高检测灵敏度。
3.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跃迁
吸收光谱法所使用的显色剂绝 大多数都含有生色团及助色团,其 本身为有色。当与Mn+配位时,作为 配位体的显色剂,其共轭结构发生 了变化。导致其吸收光谱发生蓝移 或者红移。
一般来说,随着溶剂极性增大, *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n*跃迁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2.对光谱精细结构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当物质处于气态时,分子间的作用极 弱,其振动光谱和转动光谱也能表现出来, 因而具有非常清晰的精细结构。
——当它溶于非极性溶剂时,由于溶剂化 作用,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转动,转动光谱 就不能表现出来。
(二)紫外可见光谱的特征
1. 吸收峰的形状及所在位置 A
——定性、定结构的依据
2. 吸收峰的强度
——定量的依据
A = lgI0 / I= cL
:摩尔吸收系数 单位:L.cm-1 . mol-1
单色光
I0
I
L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
在数值上等于1mol/L的吸光物质在1cm 光程中的吸光度, = A/(cL),与入射光波长、 溶液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1) ——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中的 一个特征常数 ,定性的主要依据 (2) 值愈大,方法的灵敏度愈高
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使用分 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
电磁波谱(1m=106m=109nm=1010Å)
波谱名称 波长范围
分析方法
射 线 0.005~0.17nm 中子活化分析,莫斯鲍尔谱法

吸光度absorbance

吸光度absorbance

吸光度吸光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一个名词。

中文名吸光度外文名absorbance 影响因素溶剂、浓度、温度等等数学表达式A=abc1定义吸光度(absorbance):是指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以10为底的对数(即lg(I0/I1)),其中I0为入射光强,I1为透射光强,影响它的因素有溶剂、浓度、温度等等。

2原理相关吸光系数与入射光的波长以及被光通过的物质有关,只要光的波长被固定下来,同一种物质,吸光系数就不变。

当一束光通过一个吸光物质(通常为溶液)时,溶质吸收了光能,光的强度减弱。

吸光度就是用来衡量光被吸收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吸光度用A表示。

A=abc,其中a吸光系数,单位L/(g·cm),b为光在样本中经过的距离(通常为比色皿的厚度),单位cm , c为溶液浓度,单位g/LA=Ecl影响吸光度的因数是b和c。

a是与溶质有关的一个常量。

此外,温度通过影响c,而影响A。

符号A,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97801 式中I0是通过均匀的液体介质的一束平行光的入射光的强度;It是透射光强度;T是透射比。

A值越大,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越大。

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量浓度c成正比,以A对c作图,可得到光度分析的校准曲线。

在多组分体系中,如果各组分的吸光质点彼此不发生作用,那么吸光度便等于各组分吸光度之和,这一规律称吸光度的加和性。

据此可以进行多组分同时测定及某些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在吸光度测定中,为抵消吸收池对入射光的吸收、反射以及溶剂、试剂等对入射光的吸收、散射等因素,可选用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并选光学性质相同、厚度相等的吸收池分别盛待测溶液和参比溶液。

在同一波长下,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有何关系A=aCL,A:吸光度a:吸收系数C:浓度L:光在介质中通过的距离,也就是比色皿的宽度听过公式可以得知,L不会改变,a是待测物质的固有性质,不会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故A和C成正比例关系,已知吸光度怎样计算溶液浓度用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A=εcd,其中ε为吸光系数,c为浓度,d为光程第一节概述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光的波长和频率光的特性和颜色的关系

光的波长和频率光的特性和颜色的关系

光的波长和频率光的特性和颜色的关系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和频率的特性。

光的波长和频率决定了光的特性和其所呈现的颜色。

本文将从光的波长和频率入手,探讨其对光的特性和颜色的影响。

一、波长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波长是指光波传播一周期所占据的空间距离,常用λ表示,单位为纳米(nm)或者其他长度单位。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光波的震动次数,常用ν表示,单位为赫兹(Hz)或者其他频率单位。

光的波长和频率具有如下的关系:光速(c) = 波长(λ) × 频率(ν)根据上述关系,波长和频率是呈反比例关系的,即当波长增大时,频率减小;当波长减小时,频率增大。

二、波长和频率对光的特性的影响1. 光的色散现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介质对光速的影响,波长也会发生改变。

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波长决定了其在介质中的折射率,因此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经过介质时会有不同的折射角度。

例如,当白光经过一个三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将白光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谱。

2. 光谱和光频的关系根据光的波长,可以将光谱分为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

其中,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为380nm至780nm,覆盖了人眼可以看到的颜色范围。

不同波长的光对应着不同的颜色,例如红光对应较大的波长,蓝光对应较小的波长。

3. 光的光谱线宽光谱线宽是指光谱中各波长的宽度范围,它与光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波长的差异越小,光谱线也就越宽;频率越低,波长的差异越大,光谱线越窄。

例如,激光光谱线非常窄,说明其频率非常高,波长的差异很小。

三、波长和频率对光的颜色的影响1. 颜色与波长的关系根据波长的不同,人眼可以感知到不同颜色的光。

根据光的波长范围,可将颜色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基本颜色,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

2. 颜色与频率的关系根据光的频率,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颜色。

频率越高,颜色越偏向紫色;频率越低,颜色越偏向红色。

例如,紫光对应高频率,红光对应低频率。

光与电磁谱的相互关系

光与电磁谱的相互关系

光与电磁谱的相互关系光和电磁谱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光是由一系列电磁波组成的,而电磁谱是这些电磁波按照频率和能量排序的图谱。

光与电磁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它们共同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首先,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电磁波的本质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传播现象。

根据电磁波的频率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波长范围,从长波到短波分别对应着电磁谱中的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其中,可见光波长范围在380纳米到780纳米之间,是人眼可以感知的波长范围。

在电磁谱中,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可见光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熟悉的电磁波之一。

我们通过眼睛感知到的光线,就属于可见光的范畴。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对应着不同的颜色,例如红光的波长较长,紫光的波长较短。

通过对可见光的分光和色散实验,我们可以将可见光的光谱可视化,从而得到光的光谱图。

光谱图是以波长或频率为横坐标,光的强度(或能量)为纵坐标的图形。

在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分布在不同的波长范围内。

这些颜色对应着光的频谱特征,展示了光的波长分布以及对应能量的强弱关系。

通过对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和散射等特性,进而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光谱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物质的基本特性,而且在实践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光谱的吸收特性为例,我们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检测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许多化学物质在特定的波长下会吸收光线,导致光的强度减弱,通过比较被测物质的吸收光谱与标准物质的吸收光谱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判断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这种方法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电磁谱还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能级结构和原子、分子的电子跃迁过程。

当物质受到激发或加热时,电子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或激发的态,这个过程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辐射。

通过测量电磁谱中的谱线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了解物质所具有的能级差异以及电子跃迁的规律,从而推断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

色彩的本质是电磁波。

电磁波由于波长的不同可分为通讯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线、R线和宇宙线等。

其中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为可见光。

可见光透过三棱镜可以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谱。

红色光波最长,640—780NM;紫色光波最短,380—430NM在真空中:*10E-7M红光:7700~6400橙黄光:6400~5800绿光:5800~4950蓝靛光:4950~4400紫光:4400~4000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为可见光。

可见光透过三棱镜可以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谱。

红色光波最长,640—780NM;紫色光波最短,380—430NM。

上网搜索图片;连续光谱。

红640—780NM,橙640—610,黄610—530,绿505—525,蓝505—470,紫470—380。

红640—780NM橙640—610NM黄610—530NM绿505—525NM蓝505—470NM紫470—380NM肉眼看得见的是电磁波中很短的一段,从0.4-0.76微米这部分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这光带称为光谱。

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其它各色光的波长则依次介于其间。

波长长于红光的(>0.76微米)有红外线有无线电波;波长短于紫色光的(<0.4微米)有紫外线可见光波长(4*10-7m----7*10-7m)光色波长λ(nm)代表波长红(Red)780~630700橙(Orange)630~600620黄(Yellow)600~570580绿(Green)570~500550青(Cyan)500~470500蓝(Blue)470~420470紫(Violet)420~380420物体的颜色人们感知的物体颜色涉及到色彩学、光学、化学及生理学等不同学科。

1、光的色学性质1666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法PPT课件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法PPT课件
各种光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
8
第8页/共74页
4. 互补光
9
第9页/共74页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0
第10页/共74页
1. 物质颜色和吸收颜色的关系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吸收光 波长范围/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27
第27页/共74页
单色器
棱镜: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折射率不同
白光 入射狭缝 准直透镜
λ1
棱镜
λ2
聚焦透镜 出射狭缝
800 600 500
400
28
第28页/共74页
光栅: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量很大的等宽 度等间距条痕(600、1200、2400条
/mm )。
原理: 利用光通过光栅时
平面透 射光栅
It I 0 I a I t
Ir
透光率或 透射比
T It I0
吸光度
A lg I0 lgT It
15
第15页/共74页
透光率T与吸光度A的关系
T It I0
A lg I0 lg 1 lgT
It
T

T 10A
1.0 0.7 0.6 0.5 0.4 0.3 0.2 0.1 0.05 0 A
三、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
A Kbc
1. 吸光系数a:
c-gL-1
A abc b-cm
a=A/( b c), L·g-1·cm-1
2. 摩尔吸光系数:

光谱范围划分

光谱范围划分

之老阳三干创作可见光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9微米之间.波长分歧的电磁波, 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分歧.0.77~0.622微米, 感觉为红色;0.622~0.597微米, 橙色;0.597~0.577微米, 黄色;0.577~0.492微米, 绿色;0.492~0.455微米, 蓝靛色;0.455~0.39微米, 紫色.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份, 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 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年夜约在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纳米的电磁波最为敏感, 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人眼可以看见的光的范围受年夜气层影响.年夜气层对年夜部份的电磁波辐射来讲都是不透明的, 只有可见光波段和其他少数如无线电通讯波段等例外.很多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跟人类纷歧样, 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看见紫外线波段, 对寻找花蜜有很年夜帮手.红外光谱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 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动的性质为纵坐标所获得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按红外射线的波长范围, 可粗略地分为近红外光谱(波段为0.8~2.5微米)、中红外光谱(2.5~25微米)和远红外光谱(25~1000微米).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 可获得红外发射光谱, 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 可获得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占的红外吸收光谱, 它是一种分子光谱.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 但都是线状光谱.量子场论或量子电动力学可以正确地描述和解释红外射线(一种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若采纳半经典的理论处置方法, 即对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作为量子力学体系来处置, 辐射场作为一种经典物理中的电磁波并忽略其光子的特征, 则分子红外光谱是由分子不竭地作振动和转动而发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 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模式.当孤立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 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含N个原子的分子应有3N -6个简正振动方式;如果是线性分子, 只有3N-5个简正振动方式.图中示出非线性3原子分子仅有的3种简正振动模式.分子的转动指的是分子绕质心进行的运动.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是连续的, 而是量子化的.当分子由一种振动(或转动)状态跃迁至另一种振动(或转动)状态时, 就要吸收或发射与其能级差相应的光.研究红外光谱的方法主要是吸收光谱法.使用的光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通道或多通道丈量的棱镜或光栅色散型光谱仪, 另一种是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并进行干涉图的傅里叶变换数学处置的非色散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 不单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 如力常数的测定等, 而且广泛地用于表征和鉴别各种化学物种. 紫外光谱紫外光谱是分子中某些价电子吸收了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由低能级跃近到高能级而发生的一种光谱, 也称之为电子光谱.目前使用的紫外光谱仪波长范围是200~800nm.其基来源根基理是用分歧波长的近紫外光(200~400nm)依次照一定浓度的被测样品溶液时, 就会发现部份波长的光被吸收.如果以波长λ为横坐标(单元nm), 吸收度(absorbance)A为纵坐标作图, 即获得紫外光谱(ultra violet spectra, 简称UV).。

颜色与波长的关系[宝典]

颜色与波长的关系[宝典]

颜色与波长的关系为对光的色学性质研究方便,将可见光谱围成一个圆环,并分成九个区域(见图),称之为颜色环。

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 nm),颜色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

例如,蓝色( 435 ~ 480nm )的补色为黄色( 580 ~595nm )。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 l )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

如蓝光和黄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

同理,青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 2 )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甚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

如黄光和红光混合得到橙光。

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 3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三种独立的单色光。

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色调。

这三种单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光学中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这里应注意,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

但是,三原色的选择完全是任意的;( 4 )当太阳光照射某物体时,某波长的光被物体吸取了,则物体显示的颜色(反射光)为该色光的补色。

如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对,若物体吸取了波长为 400 ~ 435ntn 的紫光,则物体呈现黄绿色。

这里应该注意:有人说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这种颜色的光。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比如黄绿色的树叶,实际只吸收了波长为 400 ~435urn 的紫光,显示出的黄绿色是反射的其它色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黄绿色光。

激光频率范围3.846*10^(14)Hz到7.895*10^(14)Hz.电磁波谱可大致分为:(1)无线电波——波长从几千米到0.3米左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2)微波——波长从0.3米到10^-3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3)红外线——波长从10^-3米到7.8×10^-7米;(4)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

波长从780—380nm。

测试黄变仪器的原理

测试黄变仪器的原理

黄变仪器的基本原理解释黄变仪器是一种用于检测物质颜色变化的仪器,主要用于分析和判断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的质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和色彩学原理,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光的能力来确定样品的颜色。

光学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

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可见光波长范围约为380-780纳米。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而反射或透过其他部分光线。

黄变仪器利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特定波长进行测量。

通常使用白色光源,如白色LED灯或白炽灯作为背景光源。

样品置于背景光源下方,并使用探头或传感器接收经过样品后反射或透过的光线。

色彩学原理色彩学是研究颜色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包括颜色感知、颜色混合、颜色对比等方面。

黄变仪器的颜色测量基于色彩学原理,主要涉及三个重要的颜色特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色调是指颜色的种类或类型,例如红、绿、蓝等。

在黄变仪器中,采用了一种标准的颜色空间来表示不同的色调。

常用的是RGB(红绿蓝)或Lab(亮度-a轴-b轴)颜色空间。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或深浅程度,即颜色的鲜艳程度。

饱和度越高,颜色越鲜艳;饱和度越低,颜色越灰暗。

在黄变仪器中,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光线的能力来确定样品的饱和度。

亮度亮度是指光线强弱或明暗程度。

在黄变仪器中,通过测量样品反射或透过光线的强弱来确定样品的亮度。

黄变仪器工作原理基于上述光学原理和色彩学原理,黄变仪器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工作:1.光源发出白色光,照射到样品上。

2.样品吸收部分光线,反射或透过其他部分光线。

3.探头或传感器接收经过样品后的光线,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4.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转换为数字信号。

5.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或显示屏显示为对应的颜色值。

6.颜色值表示样品的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等特性。

黄变仪器的测试方法黄变仪器主要用于检测物质颜色变化,常用于以下测试方法:1.比色法:将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比较,通过观察颜色差异来判断样品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