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刑法之诽谤罪

合集下载

诽谤他人构成什么罪

诽谤他人构成什么罪

诽谤他人构成什么罪诽谤犯罪是指以编造、散布虚假信息、造谣、诬陷他人名誉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恶意诽谤,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下文将从构成诽谤罪的要素、立案标准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构成诽谤罪的要素要构成诽谤罪,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虚构事实:即故意编造、制造虚假的事实内容。

虚构事实是诽谤罪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

2.散布、传播:即利用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将虚假信息传播出去,让他人知晓。

3.损害他人名誉:通过散布虚假信息,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造成社会公众对其不良评价或污名化。

4.故意或明知虚假:要求犯罪主体有明显的恶意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者明知所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

二、立案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案件,需要达到一定的立案标准。

一般来说,最低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诽谤行为不仅损害被诽谤人的个人利益,也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

因此,构成诽谤罪的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造成被害人名誉受损:被害人的名誉受损要达到一定程度,即社会公众对被害人的评价发生了较大的负面变化。

3.涉及一定数量的人:诽谤行为不应该只是个别人的个人纠纷,而应该涉及到一定数量的人,并且会对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4.明确的犯罪事实和证据:诽谤罪案件需要有明确的犯罪事实和充分的证据作为支持,不能凭空臆断或凭个人主观猜测。

5.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诽谤行为不仅损害个人的名誉权益,还可能对社会公序良俗产生影响,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

若以上要素全部具备,且达到立案标准,公安机关有权依法立案调查。

三、法律责任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犯罪主体应承担刑事责任。

具体的刑罚种类和程度,将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来决定。

一般来说,刑法规定的处罚包括拘役、有期徒刑以及罚金等。

同时,受害人也有权要求犯罪主体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诽谤罪案例

诽谤罪案例

诽谤罪案例一、诽谤罪定义及法律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诽谤罪案例分析1.案例一:网络诽谤李某在社交平台上散布关于张某的虚假信息,称张某贪污、受贿,导致张某名誉受到极大损害。

经调查,李某承认故意捏造事实,构成诽谤罪。

2.案例二:书面诽谤陈某在报纸上发表一篇题为《揭发王某违法乱纪行为》的文章,列举了王某的多项虚假罪名。

王某得知后,诉至法院。

经审理,陈某的行为构成诽谤罪。

3.案例三:口头诽谤赵某在公共场合散布关于孙某的侮辱性言论,使孙某名誉受到损害。

孙某向警方报案,经调查,赵某承认违法行为,构成口头诽谤。

三、诽谤罪的认定与处罚1.认定标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诽谤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名誉、情节严重。

认定为诽谤罪的关键在于事实的虚构性和贬损他人名誉的程度。

2.处罚依据对于构成诽谤罪的,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四、如何防范诽谤罪1.加强法律意识了解诽谤罪的相关法律规定,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触及法律红线。

2.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自身名誉受到侵犯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3.学会合理维权遇到诽谤行为时,可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维权,切勿采取不正当手段。

五、总结诽谤罪作为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司法考试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问题

司法考试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问题

司法考试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问题侮辱罪与诽谤罪是刑法中常见的两种侵权行为,两者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与界定。

本文将从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定义、区别、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司法考试中有关这两种罪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一、侮辱罪的定义与特征侮辱罪是指以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公然对他人进行侮辱、诋毁或者是针对他人恶意的讽刺、挖苦等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尊严。

在法律上,侮辱罪属于一种轻罪,在刑法中往往与诽谤罪构成对比。

从法律特征上看,侮辱罪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行为方式特征:侮辱行为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各种方式进行,如人身攻击、贬低他人形象等。

2. 公然性特征:侮辱行为要求是公开地进行,即在一定场合下,有一定人群作为目击者。

3. 损害性特征:侮辱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或尊严,对他人造成了一定的精神损伤。

在司法考试中,考生需明确侮辱罪的定义特征,能够在实例分析中准确判断是否构成侮辱罪的行为。

二、诽谤罪的定义与要素诽谤罪是指以虚构或者变造的事实,对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传播,使他人受到了名誉损害,一般是对公民的名誉损害。

和侮辱罪相比,诽谤罪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受到法律的更为严格的限制与处罚。

诽谤罪的定义与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虚构或者变造:诽谤行为必须以虚构或者变造的事实为基础,通过对他人名誉的伤害来达到某种故意目的。

2. 传播方式:诽谤行为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如传播谣言、发表诽谤性言论等。

3. 名誉受损:诽谤行为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使其名誉受到了负面影响。

在司法考试中,理解诽谤罪的定义与要素,并能够辨别何种行为构成诽谤罪,是考生必备的知识点。

三、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区别与联系尽管侮辱罪和诽谤罪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但两者之间有一些联系和区别。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对象不同:侮辱罪通常是对他人进行的人身攻击,而诽谤罪则是对他人利益(主要是名誉权)的侵害。

法律规定诽谤罪的认定(3篇)

法律规定诽谤罪的认定(3篇)

第1篇在我国,诽谤罪是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以下将详细阐述法律规定诽谤罪的认定标准、构成要件以及相关法律适用。

一、诽谤罪的认定标准1. 捏造虚伪事实:诽谤罪的核心在于捏造虚假事实。

所谓捏造,是指行为人没有事实根据,凭空编造他人不道德、不名誉的言行或品质。

如果行为人所散布的事实是真实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2. 散布虚伪事实:行为人必须将捏造的虚假事实予以传播,使不特定的人或多数人知晓。

散布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书面、网络等多种形式。

3. 贬损他人人格:诽谤行为的目的在于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使其名誉受到损害。

这里的“人格”是指他人的名誉、荣誉、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4. 情节严重:情节严重是构成诽谤罪的重要条件。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属于情节严重:- 诽谤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诽谤次数较多,影响范围较广的;- 诽谤对象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造成恶劣影响的;- 诽谤行为导致他人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出现自杀、自残等行为的;-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1. 犯罪主体:诽谤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犯罪客体:诽谤罪的客体为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权利。

3. 犯罪主观方面:诽谤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捏造虚假事实,并故意予以散布,以损害他人名誉。

4. 犯罪客观方面:诽谤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三、相关法律适用1. 自诉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

被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公诉案件:在以下情形下,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公诉:- 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告诉,或者丧失告诉能力的;- 诽谤行为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 诽谤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其他应当提起公诉的情形。

刑法罪名 之 诽谤罪 简析

刑法罪名 之 诽谤罪 简析

刑法罪名之诽谤罪简析概念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量刑与处罚犯本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刑法条文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构成要件——犯罪构成3.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3.2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3.3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4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四罪与非罪以及相近罪的区别4.1 罪与非罪的区别4.1.1 构成本罪是否要求捏造行为与散布行为齐备,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但一般认为捏造与散布是两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要素。

没有捏造行为致使出于直接故意单纯散布虚假事实造成严重后果时是否构成诽谤,仍值得研究。

此外,本罪是否要求公然实施,存在两者观点,一是认为需要,另一观点认为不需要。

但诽谤必须存在捏造并散布的行为,因而必然要求公然方式进行,即必须被他人感知,如此才可造成对被害人名誉的损害。

4.1.2 诽谤死者的行为,目前只能按照民事或行政方式处理。

4.1.3 文学创作中的诽谤罪是否成立应注重考查:4.1.3.1 能否依据文学创作的作品推知诽谤的对象;4.1.3.2 作品捏造的情节是否严重背离事实,给特定人造成人格、名誉损害。

4.2 相近罪的区别4.2.1 与侮辱罪的界限4.2.1.1 行为构成不同。

本罪要求具备散布并捏造事实的行为。

什么叫诽谤罪

什么叫诽谤罪

什么叫诽谤罪引言: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言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有时候也有人故意使用虚假的言辞来损害他人的声誉。

这种行为就被法律界定义为诽谤罪。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什么是诽谤罪,以及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一、什么是诽谤罪诽谤罪是指个人在言辞上故意制造、散布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声誉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诽谤罪是通过口头言辞或书面文字来实施的。

这些言辞或文字可能包含虚假的陈述、恶意的评论或其他贬低他人形象的内容。

诽谤不同于正常的批评或不同意见的表达,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事实不真实:诽谤罪的核心要素是言辞所传达的事实不真实。

即使用虚假信息诬蔑他人,损害其声誉。

事实真相是评判是否构成诽谤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2.恶意散布:诽谤罪要求散布虚假信息的人具有明显的恶意。

这意味着被告故意使用不真实的信息来损害他人的名誉,并且有意识地将信息传播给他人。

3.造成损害:诽谤罪需要证明虚假信息的散布对被害人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这种损害可以是被害人的名誉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地位遭到破坏,或者造成经济、心理上的损失等。

二、与诽谤罪相关的概念在了解诽谤罪的定义之前,有必要理清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1.诽谤与侮辱:诽谤罪与侮辱不同,侮辱是指以言辞或行为贬低或侮辱他人的尊严和尊重。

与诽谤罪不同,侮辱通常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

然而,如果侮辱的言辞涉及不真实的事实并满足其他要素,则可能构成诽谤罪。

2.诽谤与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人们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然而,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散布虚假信息来损害他人的声誉。

诽谤罪的存在是为了平衡言论自由和保护个人名誉之间的冲突。

因此,滥用言论自由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不当伤害和法律责任。

三、诽谤罪的法律后果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诽谤罪都被视为犯罪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根据不同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违反诽谤罪的人可能面临以下一些法律后果:1.民事责任:如果诽谤行为导致他人名誉受损,被害人有权向法庭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啥叫诽谤罪诽谤罪如何认定

啥叫诽谤罪诽谤罪如何认定

啥叫诽谤罪诽谤罪如何认定诽谤罪是指在公共场所、公共媒体或者其他方式上,对他人进行虚构、捏造事实,损害其名誉的行为。

在刑法中,对于诽谤罪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方面的认定:主观方面主要是指犯罪者的故意。

犯罪者必须具有故意地捏造、传播诋毁他人的信息,以达到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

故意是诽谤罪的主观方面的最基本要素,没有故意即不能成立诽谤罪。

2.客观方面的认定:客观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认定: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和损害他人名誉。

首先,对于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必须是对他人的名誉进行攻击。

所谓虚假事实,是指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其次,损害他人的名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即通过捏造、传播虚假事实,造成了他人名誉受到侵犯。

3.客观恶性要求:在诽谤罪认定中,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恶意。

恶意是指诽谤行为的目的是要损害他人的名誉,而不是为了对事实进行真实的报道或者评论。

只有具备恶意,才能构成诽谤罪。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诽谤罪的认定通常需要经过以下的步骤:1.确定传播方式和地点:诽谤行为通常是通过公共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传播的。

因此,需要确定诽谤行为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的,以及在何种地点进行的。

2.查明事实真伪:诽谤罪的成立要求对事实进行捏造。

因此,在认定诽谤罪时,需要通过调查取证、核实事实等方式来查明事实的真伪。

可以依据目击者证言、物证、音视频等相关的证据来进行确定。

3.损害名誉程度判断:需要评估诽谤行为对被害人名誉造成的损害程度。

一般来说,损害名誉的程度越严重,诽谤罪的成立也就越有可能。

4.判断主观恶意:需要详细了解犯罪者传播虚假信息的动机和目的。

只有证明犯罪者有恶意,才能认定为诽谤罪。

总之,诽谤罪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并通过调查取证的方式进行证明。

在确认有诽谤行为后,将被告告上法庭,进行刑事审判。

法律规定诽谤罪立案标准(3篇)

法律规定诽谤罪立案标准(3篇)

第1篇在我国,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名誉权,以下是对法律规定诽谤罪立案标准的详细阐述。

一、诽谤罪的定义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这里的“捏造”,是指编造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虚假信息;“散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人知道这些虚假信息。

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1.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即明知是虚假的事实而故意编造并散布。

2. 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

3. 客体:诽谤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4. 情节严重:这是诽谤罪成立的必要条件。

三、诽谤罪立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诽谤罪的立案标准:1. 诽谤行为的次数(1)捏造并散布诽谤性事实的次数达到三次以上的;(2)捏造并散布诽谤性事实,在同一时间段内连续进行,造成严重后果的;(3)捏造并散布诽谤性事实,导致被害人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的。

2. 诽谤行为的方式(1)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散布诽谤性信息的;(2)在公共场所或者他人面前散布诽谤性信息的;(3)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散布诽谤性信息的。

3. 诽谤行为的后果(1)被害人名誉受到严重损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2)被害人因诽谤行为遭受经济损失的;(3)被害人因诽谤行为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出现自杀、自残等行为的。

4. 诽谤行为的情节(1)捏造并散布的诽谤性事实涉及被害人隐私的;(2)捏造并散布的诽谤性事实涉及多个被害人的;(3)捏造并散布的诽谤性事实涉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4)捏造并散布的诽谤性事实涉及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敏感问题的。

诽谤罪立案标准

诽谤罪立案标准

诽谤罪立案标准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侵权行为,指的是以虚构事实或者对真实事实进行歪曲、捏造,公开传播,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在我国,对于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诽谤罪立案的标准。

首先,诽谤罪的立案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被告人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歪曲事实,公开传播,造成他人名誉损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告人的行为必须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是故意的行为,而不是无心之失。

同时,传播的方式也需要是公开的,比如在公共场所、网络平台等传播,而不是私下传播。

其次,对于损害他人名誉的程度也是诽谤罪立案的考量标准之一。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对他人名誉的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构成诽谤罪。

这就需要对被告人传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估,看其是否足以损害他人的名誉,如果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言论,可能并不构成诽谤罪。

另外,诽谤罪的立案还需要考虑到事实的真实性。

被告人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虚构或者歪曲事实,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如果传播的内容是真实的,即使对他人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不构成诽谤罪。

因此,在立案时需要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核实,确保其属实性。

最后,诽谤罪的立案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在一些情况下,即使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了诽谤罪,但由于其传播的内容对社会公共利益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可能不会立案追究。

比如在揭露某些不法行为或者保护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诽谤罪的立案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比较严格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确保其行为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才能依法立案追究责任。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对于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进行严格打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平衡。

诽谤罪是刑法第几条

诽谤罪是刑法第几条

诽谤罪是刑法第几条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是我们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么,如果行为人犯诽谤罪将会被怎样处罚?我国刑法第多少条对此做了明文规定?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相关知识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12月17日)第六条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

▲延伸补充:▲诽谤罪的立案标准诽谤罪是指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立案。

两会根据现今网络发展与及其罪名的发展趋势,出现较新的犯罪手法而进行新的立案标准,下文将会详细解析,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这部司法解释将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解释》明确了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形: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诽谤多人造成恶劣影响的;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

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此外,网络举报即使部分内容失实,不属诽谤罪。

与“网络反腐”不冲突广大网民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对待,负责任地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什么是诽谤罪

什么是诽谤罪

什么是诽谤罪诽谤罪是指在公众场合,以口头或书面方式故意对他人进行虚假的贬低、攻击或诋毁,损害其声誉或名誉,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

诽谤罪属于我国刑法中侵犯名誉权的犯罪行为,旨在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社会的公序良俗。

一、构成要件:要构成诽谤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1. 虚假:诽谤罪的主要特点是以虚假的事实来中伤他人。

虚假不单纯指与事实不符,而是指谣言、不实的传闻或伪造的事实。

真实的批评、评论或者证实的事实并不会构成诽谤罪。

2. 公众场合:诽谤罪的犯罪形态,是指在公众场合进行虚假的贬低、攻击或诋毁他人的行为。

公众场合不仅包括媒体、互联网等公共平台,也包括社交场合、聚会、职场等具有公众性质的地方。

3. 损害名誉:诽谤罪犯罪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害。

被诽谤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名誉的自然人或法人,被告知诽谤行为后感到伤害并提出告诉,并且存在名誉受损的事实。

二、举证责任:在诽谤罪案件中,原告需承担举证责任,即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所发表的言论属于虚假、损害原告名誉并且在公众场合发表。

被告则有辩护权,可以辩解言论的真实性或者言论不属于诽谤行为。

被告还可以辩称言论属于合理批评、新闻报道、学术争鸣等正当言论。

三、诽谤罪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有诽谤罪的可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诽谤罪的严重程度,判处的刑罚可轻可重,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刑事追责外,被害人还可以请求民事赔偿,要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承担造成损害的经济赔偿责任。

另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诽谤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还出台了《网络安全法》,规定了对网络诽谤行为的处罚和监管措施。

四、如何防范诽谤罪:1. 保持自我修养:做一个讲道德、守规矩的公民,尊重他人的名誉和隐私权,不故意传播不实的信息或表达过激的言论,避免因个人情绪导致的冲动行为。

2. 加强法律教育和意识:加强对诽谤罪的了解和认识,知晓何种言论可能构成诽谤罪,并引导他人正确对待言论自由和名誉保护的关系。

2019年司法卷二《刑法》基础知识:诽谤罪

2019年司法卷二《刑法》基础知识:诽谤罪

2019年司法卷二《刑法》基础知识:诽谤罪(一)概念与特征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本罪客观上表现为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首先,所谓“捏造并散布”,是指散布捏造的事实。

所谓捏造的事实,是指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而且所捏造的事实,是有损对他人的社会评价、具有某种水准的具体内容的事实。

根据司法解释,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如果行为人散布的是有损他人名誉的真实事实,则不构成诽谤罪(有可能构成侮辱罪)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人实行诽谤。

特定的人既能够是一人,也能够是数人。

诽谤时虽未具体指明被害人的姓名,但能推知出具体被害人的,仍构成诽谤罪。

2.本罪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虚假的事实。

3.根据刑法规定,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才构成诽谤罪。

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内容恶毒、后果严重等等。

(二)认定诽谤罪与侮辱罪在客体、主体、主观方面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诽谤罪的方法只能是口头或文字的,不可能是暴力的;侮辱罪的方法既能够是口头、文字的,也能够是暴力的。

(2)诽谤罪必须有捏造并散布有损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侮辱罪既能够不用具体事实,也能够用真实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例如,被害妇女并无婚外性行为的事实,但行为人捏造并散布被害妇女有婚外性行为的事实,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如果被害妇女有婚外性行为,行为人为了损害其名誉,散布这种婚外性行为的事实,情节严重的,则构成侮辱罪。

(三)处罚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犯诽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246条第2款规定,犯侮辱、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能够告诉。

法律规定诽谤罪(3篇)

法律规定诽谤罪(3篇)

第1篇在我国,诽谤罪是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以下将从诽谤罪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诽谤罪的定义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这里的“虚构的事实”是指与客观事实不符、无法查证的事实。

诽谤行为既可以是口头诽谤,也可以是书面诽谤,还可以是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进行的网络诽谤。

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诽谤罪的客观要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

捏造是指编造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内容,散布是指将捏造的事实公之于众。

虚构的事实可以是关于被诽谤人的个人品德、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

诽谤行为必须对被诽谤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即使被诽谤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2. 主观要件诽谤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仍然故意实施诽谤行为。

3. 主体要件诽谤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

4. 严重情节诽谤罪要求情节严重,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多次诽谤他人,或者诽谤手段恶劣的;(2)诽谤手段严重危害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3)诽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定人员的;(4)诽谤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

三、诽谤罪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可以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被诽谤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诽谤他人,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法关于诽谤罪的最新法律规定

刑法关于诽谤罪的最新法律规定

刑法关于诽谤罪的最新法律规定诽谤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通常指通过文字、言语、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虚假的贬低、诽谤,损害他人的名誉。

为了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个人的声誉和尊严,刑法针对诽谤罪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根据最新的刑法修订,诽谤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一、构成要件要构成诽谤罪,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件:一是言论内容具有虚假性,即与事实不符;二是具有公开散布的特点,即传播范围较广;三是具备诽谤他人名誉的目的或者效果,即对他人的声誉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二、主体和客体诽谤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其实施了诽谤行为即可构成犯罪。

而客体则是被诽谤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害人必须是有名誉权的主体。

三、行为形式刑法对诽谤罪的行为形式并没有做出具体的限定,既可以通过言辞、文字进行,也可以通过图像、录音、视频等媒介进行。

关键在于行为具有公开散布的特点,使得其对他人的名誉产生实际影响。

四、区分侮辱行为在刑法中,侮辱与诽谤是不同的两个犯罪行为。

侮辱罪主要指通过言语、动作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蓄意的轻蔑、侮辱,而与事实真伪无关。

而诽谤罪则强调了虚假性,即涉及事实的真实性与否,以及对他人声誉的实际损害。

五、民事与行政责任除了刑事责任外,根据我国法律,被害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追究侵权人的责任,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行政机关也可以对诽谤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六、防范机制和保护措施为了防范诽谤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刑法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例如,对涉及诽谤罪的案件,法院将会严格审查证据,确保公正审判;同时,公安机关也将注重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打击网络诽谤行为。

总结起来,刑法关于诽谤罪的最新法律规定,明确了构成要件、主体和客体、行为形式、与侮辱的区分、民事与行政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的出台旨在保护个人的名誉权,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公共利益的维护。

加大对诽谤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刑法与诽谤罪保护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

刑法与诽谤罪保护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

刑法与诽谤罪保护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个人名誉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事权利,被广泛认可并得到法律保护。

在刑法领域,诽谤罪是一项为了保护个人名誉权而制定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就刑法对于诽谤罪的界定、构成要件以及相关刑罚进行详细阐述。

刑法对诽谤罪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什么行为构成诽谤罪,并对其刑罚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具体实施中,法律界认为,“公开侮辱他人”是指在公众场所或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侮辱;“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指对他人进行虚假陈述或捏造事实进行诽谤。

只有行为同时满足以上两点,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才能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

也就是说,行为人在进行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的行为时,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伤害。

其次,行为必须公开。

这意味着行为人不能将侮辱或诽谤的行为局限在私人范围内,而是通过公开的方式向他人宣传和传播。

最后,行为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

这一点涉及到被侮辱或诽谤的对象的名誉是否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

对于诽谤罪的刑罚,刑法第246条规定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的刑罚幅度。

刑罚的具体量刑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刑法实践中,通常会从侮辱或诽谤的方式、手段和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微的诽谤行为,通常会采取拘役、管制或罚金等比较轻的刑罚;而对于严重的诽谤行为,尤其是借助网络或其他公开媒体进行大规模传播的行为,往往会被判处有期徒刑。

总结来说,刑法明确了对于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所做出的法律规定。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故意、公开和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诽谤罪的刑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量刑,并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罚。

这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措施的实施,旨在保护个人的名誉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促进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诽谤罪法律条文及案例分析(3篇)

诽谤罪法律条文及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诽谤罪的法律条文在我国,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 犯罪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犯罪客体:他人的名誉权。

3.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仍故意为之。

4. 犯罪客观方面: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情节严重。

以下是诽谤罪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网络诽谤案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某,男,25岁,某网络论坛管理员。

因与被害人王某在网络论坛上有过纠纷,李某心生报复,故意捏造王某“赌博”、“嫖娼”等虚假事实,并在论坛上散布,导致王某名誉受损。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严重损害了被害人王某的名誉,其行为已构成诽谤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

案例分析: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李某是故意捏造虚假事实,并散布在网络上,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其次,李某的行为公然侮辱了王某,损害了王某的名誉,符合犯罪的客观方面;最后,李某的行为情节严重,达到了犯罪的严重程度。

案例二:诽谤他人导致自杀案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女,30岁,因与邻居王某发生纠纷,心生怨恨。

张某故意捏造王某“偷窃”、“通奸”等虚假事实,并在小区内散布,导致王某名誉受损。

王某不堪忍受,遂自杀身亡。

判决结果: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严重损害了被害人王某的名誉,其行为已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的法律知识

诽谤罪的法律知识

诽谤罪的法律知识诽谤罪是指以虚构、歪曲或者其他方法,公开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诬陷、破坏名誉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社会生活中,诽谤罪是一种不能被容忍的违法行为,而了解诽谤罪的法律知识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1.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要构成诽谤罪,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件:(1) 虚构事实诽谤罪的核心是对他人进行虚构、歪曲的事实描述。

行为人故意制造虚假的情节、制造不真实的事实,以达到诋毁他人名誉的目的。

虚构的事实必须能够对他人的声誉或名誉造成实际的损害。

(2) 公开传播诽谤行为必须是公开传播的,即通过言辞、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播。

散播虚假信息只限于个别人之间,并没有对他人名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不属于构成诽谤罪的范畴。

(3) 社会公众的认可虽然虚构了事实,但其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众认可度。

如果仅仅是行为人的主观愿望或个人看法,而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那么无法构成诽谤罪。

2. 诽谤罪的举证责任在诽谤罪的审判中,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原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的言论或行为属于诽谤罪的构成要件。

通常,原告需要提供以下证据:(1) 争议事实的真实情况原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所宣称的事实不真实或扭曲了真实情况。

原告可以通过证人证言、相关文件或其他途径来证明事实真相。

(2) 虚假事实对名誉的损害原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的虚假事实对自己的声誉或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

这可以包括证人证言、相关证据、专家鉴定等。

(3) 诽谤行为的公开传播原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的诽谤行为是公开传播的。

例如,可以提供证人证言、文字、图像、视频等证据。

3. 诽谤罪的法律责任如果被告的行为构成诽谤罪,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诽谤罪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刑事责任在刑事诉讼中,对于犯有诽谤罪的行为人,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罪名的严重程度不同,可能面临罚金、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等刑罚。

法律考试诽谤罪考点解析

法律考试诽谤罪考点解析

法律考试诽谤罪考点解析在法律考试中,诽谤罪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诽谤罪是指以文字、口头或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虚假的、贬低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本文将对诽谤罪的考点进行解析,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考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小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关于小红的帖子,声称小红曾经偷窃过他人财物。

然而,这一指控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完全是虚构的。

小红对此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

她决定向法院提起诽谤罪的民事诉讼。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诽谤罪的两个重要要素:虚假性和损害他人名誉。

在判断一条言论是否构成诽谤罪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言论的真实性。

诽谤罪要求言论是虚假的,即与事实不符。

如果一条言论是真实的,即使对他人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不能构成诽谤罪。

因此,在解题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案例中的言论是否真实,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其次,言论对他人名誉的损害程度。

诽谤罪要求言论对他人名誉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在判断损害程度时,可以考虑言论的传播范围、被诽谤者的社会地位以及言论对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案例中被诽谤者的反应和损失来判断损害程度。

除了以上两个要素,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例如,言论的表达方式是否具有明显的诽谤意图,即发布者是否故意损害他人名誉;言论是否对公众人物进行的,因为公众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要忍受更多的批评和指责。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阅读题目,分析案例中的具体内容,确定是否构成诽谤罪;2. 分析言论的真实性,是否有证据支持;3. 分析言论对被诽谤者名誉的损害程度;4. 考虑其他因素,如诽谤意图和被诽谤者的社会地位;5.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判断一条言论是否构成诽谤罪,从而在考试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总结起来,诽谤罪是法律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分析言论的真实性和对他人名誉的损害程度,并考虑其他因素。

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标准

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标准

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标准诽谤罪是指以虚构、歪曲事实或者其他方法,对他人进行捏造事实、恶意攻击、诋毁、辱骂、造谣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在判断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标准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言辞内容。

对于诽谤罪,其罪名是建立在虚构事实、恶意攻击、诋毁辱骂等上的。

因此,诽谤的言辞内容应该是严重的,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明显的损害。

如果言辞只是一般的批评或表达意见,不能构成诽谤。

第二,言辞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若言辞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且影响有限,一般来说不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标准。

而如果言辞在广泛传播的媒体平台上被大量人看到、听到,并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这就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

第三,诽谤动机和恶意程度。

在诽谤罪中,如果行为人具有恶意动机,对被害人存有恶意或者有其他附加目的,这将使得罪名更为严重。

第四,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诽谤罪的后果和影响是判断其情节严重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诽谤行为导致被害人名誉受损,影响到其个人、社交、工作等各个方面,并对被害人造成了长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情节便可认定为严重。

第五,社会影响。

对于诽谤罪情节严重的判断,还需要考虑社会的普遍认知和社会价值观念。

如果一个行为对社会的秩序、公共利益等方面造成了重大损害,使公众对行为人产生了负面评价,那么这也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综上所述,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标准包括言辞内容的严重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动机和恶意程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当这些因素同时存在,尤其是对被害人名誉造成明显损害、言辞广泛传播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时,就可以认定为诽谤罪情节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怀化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刑法之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本罪客观上表现为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首先,所谓“捏
造并散布”,是指散布捏造的事实。

所谓捏造的事实,是指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而且所捏造的事实,是有损对他人的社会评价的、具有某种程度的具体内容的事实。

如果行
为人散布的是有损他人名誉的真实事实,则不构成诽谤罪。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进行诽谤。

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

诽谤时虽未具体指明被害人的姓名,但能推知
出具体被害人的,仍构成诽谤罪。

2.本罪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虚假的事实。

3.根据刑法规定,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才构成诽谤罪。

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内容恶毒、后果严重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