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心得体会
从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数学概念积累了一
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要先掌握基本的数
学概念。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概念,就无法建立起数学思维的
框架。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其次,我发现了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具体的物体或
实例来说明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
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另外,我还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在概念教学中,我会将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概念时,我会提到正多
边形、凹多边形等拓展概念,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的更多属性。
最后,我还注重巩固和应用概念的训练。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
够巩固已学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理解
和应用概念,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这对于
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第一篇:《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著),感触颇深。
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
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并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又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告诉的,只能参与和体验。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
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格言:“做过的,浃髓沦肌。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丘维声先生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数学教育参考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丘维声先生对于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丘维声先生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拆分、组合”、“归纳、演绎”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对数学问题进行拆分、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实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另外,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注重实际应用。
丘维声先生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实例,如小车过桥问题、比例尺问题等,这些实例都非常具有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这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应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丘维声先生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数学教育参考书籍。
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这本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特点之外,我认为丘维声先生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还有其他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
其中之一就是,本书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概念非常全面,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所需的全部数学内容。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参考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更好地进行教学。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帮助他们系统性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
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方面是,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本书中,丘维声先生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和思考题,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丘维声先生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数学教育参考书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有感.doc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的基础,是构造数学大厦的基石。
林老师从案例描述,问题诊断、矫正策略、矫正案例等四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概念教学。
读完这本书我对概念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浅薄的认识。
概念教学需重视语言概括《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
教师重视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言”中悟。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完整地用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逻辑推理过程中,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讨论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推理的意识。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概念教学应重视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丰富外延弄清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标准之一。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概念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鉴别的信息;而分析概念内部各要素的相同点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关键,明辨不同点则起到进一步厘清概念外延的作用。
厘清数学概念的外延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区别。
概念教学应重视表象形成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对应着儿童的认知发展三个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
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要重视从形象到抽象的“中介”——表象。
林老师指出,学生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表象就越清晰,想象也就越生动,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容易。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以致用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正确的概念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概念,使其得到巩固。
要以运用为基础,建构概念,巩固概念。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本介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培养的书籍。
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受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首先,这本书提倡了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了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记忆和应用公式,而这本书提出了通过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例如,它讲解了如何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些方法和活动很实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这本书还强调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它介绍了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拓展活动和数学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启发的教育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每一位数学教师和对数学教育感兴趣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读《数学思维和小学数学》有感
读《数学思维和小学数学》有感《数学思维和小学数学》是一本很好的书,该书主要是为小学生编写的一本数学教材,但它还包含了很多值得成年人和教育者去学习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对小学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思维有了新的认识。
数学思维不仅仅是在解题时,掌握一些技巧和公式。
数学思维的本质是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巧,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性质,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换句话说,数学思维是通过解决问题去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来展现数学思维的无穷魅力,例如一条直线分割平面,不同类型的曲线呈现的特殊形状和排列方式,以及由一定数量的正方形拼接而成的模型等等。
这些例子展示了数学思维解题的普遍方法:寻找模式,发现规律,然后运用已知知识得到结论。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思维,还能锻炼我们的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对小学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学数学是每个孩子学习的第一门学科,它为孩子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学习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来支持。
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和题目,将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呈现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例如,数表的形成、数字的组合、平面上的图形、立体图形等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让孩子熟悉和记忆,更是训练孩子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似乎就是不断地展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这也是书中最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的。
在教育领域,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数理知识,但更是需要培养思维意识。
仔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性质,带着问题探索数学的魅力,这些都是培养思维意识所必需的。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小学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传递一些知识点。
《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教学》有感
读《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教学》有感
再次读到郑毓信老师的书,依然能够感觉到郑毓信老师对学习、对研究的认真与重视,郑老师将眼光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小学数学的教学: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那些知识,会做难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思维方法。
为什么小学生要学习数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并不是这样的,小学数学知识,即使是差生等到一定年龄总会无师自通的,那么小学数学究竟要学什么?郑毓信老师给出了答案,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能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我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课堂上也在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维,也在引导孩子们去在生活中运用,但收效甚微,我一直在思考哪里出了问题,读了郑老师的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即我没有处理好“学校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关系。
数学具有抽象性,数学思维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和灵魂,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更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要将数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就必须潜移默化的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找准时机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
如果说想要学生用数学思维去学习数学,去思考问题的话,那么首先老师要先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教学。
小学数学思维方法_读后感《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思维方法_读后感:《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摘要:感《数学思维与学数学》,郑毓信先生说从长远角看要能够不断提高己理论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思维深刻性,郑先生提出更高努力方向由数学地思维到通数学学会思维感《数学思维与学数学》作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哪门学问都要对这门学问有比较深入思考就像高处可以看得到更远地方或者是俯瞰能够把美景尽收眼底样郑毓信先生说从长远角看要能够不断提高己理论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思维深刻性学基础教育教学新知识是以例题容教学起对创设出问题情境有着比较高要甚至有问题情境串出现我以这是种非常方式方法但是看完这我觉得我忽视了重要问题那就是学会数学思维首要涵义是学会数学抽象也就是模式化数学是模式科学这就是指数学所反映不只是某特定事物或现象量性特征而是类事物或现象量方面共性质所以我以前纠结什么这道题学生会了但是相似类型题学生还不会这下子答案有了其实是孩子数学思维已被忽视了想象下这种结是相当可怕也许写到这里不禁会想到了什么我们这么强调情境到头却被情境所累反而效很差呢郑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关键应当超越问题现实情境渡到抽象数学模式( 情境化)数学教学必定包括情景化、人化和化这种理论我次听到但是又觉得有道理从郑先生哲学思维分析可能对数学根质有着非常深刻领悟所以才能达到己成系数学教学方式我着学习态教学数学课堂实践只能慢慢摸这里我们用些数学代替这样思维方式比较贴近郑先生所说情景化而且我觉得从直观上看学生也容易理些今对规律教学也重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当然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种思维存还有类比、分类、多角观察问题等等都[纯教育系统全是种方法但是郑先生又提出应当思考问题我们是否应当要每学生都学会数学地思维?我觉得这是种十分理想效但是班级学生体差异是存不程上可以要部分学学会数学思维如有天潜能生也能用数学思维问题了那将是数学老师春天郑先生提出更高努力方向由数学地思维到通数学学会思维这虽然要高但是却让我们很有信心继续研究探。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精选6篇)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精选6篇)《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精选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1《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
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
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教师《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教师《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后,对其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感慨很深:都是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奋斗。
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
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一、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细读教材,再因人而教。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关键所在。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
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
”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内在层次,辨清作者思路的轨迹,真切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好讲析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欲望,让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
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
所以,我们备课,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习惯养成包括两方面: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读《小学数学概念
与思维教学》有感
暑假中看了《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一书,郑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如何上好常态课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一、从中获得数学的活动经验
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和探索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而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创设情境。
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每个学生自制一个活动角,学生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角的分类。
正因为此,我们就不应唯一地强调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而是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活动教学涵义的分析,也即应当从数学和数学学习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些活动能够的教学意义,并应通过自己的教学使之对学生而言也能成为十分清楚和明白的。
二、重视对于操作层面的必要超越,努力实现“活动的内化”。
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是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往下走,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欲望,一节课下来,表面看似很成功,其实孩子到底学会了什么,是否能够灵活的运
用到实际生活中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分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感
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感读《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感「篇一」其实,这本书搁置在书架上已经许久了,因为里面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读起来并不是那么趣味十足,之前读了几页,便没有再读下去。
之所以重读这本书,缘于这几天和学生一起收看《名师同步课堂》,在电视上做六年级数学直播课的是经验丰富的鲁向前老师,我发现他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
渗透,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的。
鲁老师在讲解求体积的解决问题时,提到了把一个体积转化成另一个体积,正方体熔铸成圆柱体,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升高等等,体现了恒等变形的思想。
鲁老师特别提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由圆柱体积的求法猜想并实验证明圆锥体积的求法,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经常说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需要系统的了解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我便想到了书架上的这本书。
说实话,读这本书是有些枯燥的,而且如果你不动脑子去思考书中的问题的话,那你可能仅仅读的就是字了。
在《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
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第一篇:《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笔记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感触颇深。
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 讲深”。
这就是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并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又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告诉的,只能参与和体验。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
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格言:“做过的,浃髓沦肌。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
最新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有感
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有感------------------------------------------作者xxxx------------------------------------------日期xxxx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有感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中提到,数学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然途经,即是由唯一重视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转而意识到应当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数学思维的总体特征,并努力做到在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很好地予以体现,从而就能较好地实现“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地思维”。
由此,我们感受到,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要处理好数学思维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并且不仅仅停留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更加强调“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不断探索着,尝试着:1.在变式中体现思维的灵活性郑教授在书中提到,思维的灵活性与综合性同样被看成数学思维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数学中应当根据情况与需要在不同的方面与环节之间作出灵活的转换,乃至作出新的必要整合。
例如我在教学第四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比较困难,课本例题是以“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分别展开2次“倍”的研究,我适当地进行了取舍,以“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的信息展开“倍”的例题教学,然后在不改变花的种类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变式练习”:先变黄花6朵为8朵,再接着变红花2朵为4朵。
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黄花分别是红花的几倍”,巩固对“倍”的理解;然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两组对比后发现: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这样的处理防止了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让学生能辨证地、灵活地认识“倍”概念,理解“倍”概念。
最新教师《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教师《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后,对其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感慨很深:都是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奋斗。
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
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一、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细读教材,再因人而教。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关键所在。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
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
”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内在层次,辨清作者思路的轨迹,真切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好讲析层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欲望,让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
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
所以,我们备课,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习惯养成包括两方面: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有感
做“通过数学学会思维”的数学教师——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有感对于数学思维的突出强调是国际范围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郑教授在相关的讲座中所提到的:就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来说,上述的理念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因而不可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的特点。
郑教授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对于这个观点实行了反驳,把小学数学教师拉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审视自己的教学,使我们对于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数学思维触手可及如何协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思维,特别是我们理应如何处理数学思维教学与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书中指出:“数学思维并不是什么高度抽象、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渗透于各种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后者既包括‘问题解决’,也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所以,“我们理应将数学思维教学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
”对“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郑教授在书中也做了具体地分析。
“在几何题材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研究对象并非教师手中的那个木制三角尺,也不是在黑板上或纸上所画的那个具体的三角形,而是更为一般的三角形的概念,这事实上就已包括了由现实原型向相对应的“数学模式”的过渡。
再例如,正整数加减法显然具有多种不同的现实原型,如加法所对应的既可能是两个量的聚合,也可能是同一个量的增加性变化,同样地,减法所对应的既可能是两个量的比较,也可能是同一个量的减少性变化;不过,在相对应的数学表达式中所说的现实意义、包括不同现实原型之间的区别(例如,这究竟表现了“二元的静态关系”还是“一元的动态变化”)则完全被忽视了:它们所对应的都是同一类型的表达式,如4+5=9、7-3=4等,而这事实上就包括了由特殊到一般的重要过渡。
”理应强调的是,以上所说的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后者集中地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点:数学能够定义为“模式的科学”,也就是说,在数学中我们并非是就各个特殊的现实情景从事研究的,而是由附属于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模型过渡到了更为普遍的“模式”。
【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读后感
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概念教学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什么”、“有什么用”与“联系与区别”。
围绕这三点,“我们应该从更深的角度去分析认识问题”。
笔者认为,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标准不仅是“实、新、活”,更要强调一个“深”。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体现数学专业的要求。
一、课堂上重视概念的生成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概念的严格定义,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必然有一个生成的过程。
现在的教材编写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引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联系已有经验初步建立概念表象。
陆老师先让观察一组轴对称图片,说说这几个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许多学生已经说出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少部分学生说出“对称”的。
师:“对称是一个很专业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举例说明吗?”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了如黑板、电视机、桌子等对称的物体,联系已有的数学经验,学生说出了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对称的几何图形。
第二部分,经历操作活动,深化概念的认识。
陆老师让学生从材料袋里拿出蝴蝶、天坛祈年殿和飞机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证明这些图形是对称的。
从而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二、要清楚地指明概念的具体含义。
虽然“概念课的教学不以严格的定义作为直接出发点,而是应当高度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却不能忽视相应概念的准确涵义。
笔者举了一个课堂实例。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教学,教师采取的都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发现“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的特性认识。
可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真的是量出来的吗?应该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
不能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性看成是活动的直接结果,“而是主要依赖于活动的内化,也即如何能够让学生借助经验展开数学的想象,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动作可以予以一般化的特征。
热门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热门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心得体会(通用16篇)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果你对心得体会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帮助你理清思路。
中学数学思维课堂心得体会引言: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很多同学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会感到数学很难。
但是通过学习数学思维课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一段:数学思维课堂的特点数学思维课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数学思维课堂上,老师很少直接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解知识点和掌握解题技巧。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段:数学思维课堂的优点数学思维课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数学思维课堂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第三段:数学思维课堂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数学思维课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学习数学课程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数学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应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段:数学思维课堂的适用对象数学思维课堂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和解题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数学思维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究数学理论,准备研究生考试和科研工作。
结论:通过数学思维课堂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提高数学成绩和解题能力,对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数学概念课是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课型之一,它是每一个内容的灵魂,学生只有把数学概念消化了,才能够很好地去利用它。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认真思考研究的。
1、科学的引入是讲好概念的前提.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这个概念?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百分数易于比较的好处,体会到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引用,从而从心里主动愿意去学习”百分数”。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展示概念的具体性对于原始和一些较抽象的概念,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给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概念有“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析各自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这样设计形象、生动、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3、应用数学教具,提高概念的直观性。
有些概念可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概念时,可预先布置学生收集长方体的正方体的纸盒,结合预习,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点。
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既生动活泼,又锻炼了创造思维能力.4.对照、比较是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有感
概念教学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什么”、“有什么用”与“联系与区别”。
围绕这三点,“我们应该从更深的角度去分析认识问题”。
笔者认为,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标准不仅是“实、新、活”,更要强调一个“深”。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体现数学专业的要求。
一、课堂上重视概念的生成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概念的严格定义,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必然有一个生成的过程。
现在的教材编写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例如,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引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联系已有经验初步建立概念表象。
陆老师先让观察一组轴对称图片,说说这几个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许多学生已经说出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少部分学生说出“对称”的。
师:“对称是一个很专业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举例说明吗?”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了如黑板、电视机、桌子等对称的物体,联系已有的数学经验,学生说出了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对称的几何图形。
第二部分,经历操作活动,深化概念的认识。
陆老师让学生从材料袋里拿出蝴蝶、天坛祈年殿和飞机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证明这些图形是对称的。
从而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二、要清楚地指明概念的具体含义。
虽然“概念课的教学不以严格的定义作为直接出发点,而是应当高度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却不能忽视相应概念的准确涵义。
笔者举了一个课堂实例。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教学,教师采取的都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发现“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的特性认识。
可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真的是量出来的吗?应该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
不能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性看成是活动的直接结果,“而是主要依赖于活动的内化,也即如何能够让学生借助经验展开数学的想象,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动作可以予以一般化的特征。
”如陆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也有折一折的活动:
师:你们都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方法证明?
生:可以对折?
师:怎么对折?
生活动展示
师:对折后有什么发现?
生:对折后,两边都一模一样。
生:对折后,两边都重叠。
生:对折后,两边都重合。
师:像这样折对称吗?(折的时候,突出一个角)
生:有一个角突出来了。
要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借助折纸的活动,思考怎样折图形的两边才能对称。
让学
生经历想象、验证、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注意分析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注意分析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数学教学能否真正实现‘理解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能否帮助学生将新学习的概念(与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也即与已有的概念(与知识)建立广泛的联系。
”
前年在江都听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认识比》设计了一张表格:
通过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比这个概念的作用,以及理解这个概念。
四、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认识概念
“我们应当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也同样适用于数学概念的教学。
”
如陆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试一试环节:折一折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一眼能看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用什么办法判断?
生:对折看是否能完全重合?(对折)
当学生说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后,我以为就结束了。
可是陆
老师,又提问:“小朋友想象一下,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所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吗?”前两个问题,学生都回答出来。
当问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小朋友们不能确定。
“你能找出是轴对称的平形四边形吗?”
有些学生在脑中开始想象,有些在纸上画一画。
最后,有学生发现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环节,陆老师没有局限于题目本身,而是通过一系列追问,加深了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想象思考的数学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不帮助学生实际经历探索概念的思维过程,从简单的大小、形状等比较,到深层次的理解,总结特征、规律以及计算方法,“由粗糙到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