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改与课堂教学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观念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改革过程中,充斥着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为主题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些又都是公认对学生有益的。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学生??课堂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新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摩擦。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有人认为改革好,也有人认为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措施,有利也有弊。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关注这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说,学生在下面一个表情的听着,老师是一味的传授,只顾着自己说,不关注学生,而学生在下面一味的听,没有时间思考,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有一点小小的想法,也不会再课堂上提出来,并且和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而新课改提倡的就是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实现有“灌输”中心到“对话”中心,有教授现成真理到探究真理产生的过程,实现老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从而彰显课堂教学的本体意义和时间价值非常重要。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方式,比如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说真正的从老师手中换给了学生手中。
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权利选择性学习,也有权利选择怎么学。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反映了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的人本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非常重视把情感领域,认知领域,知识领域加以整合,把学习与学生生活,发展联系起来。
?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尊重学生。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变和突破初探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变和突破初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给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变和突破,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一直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努力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现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师的课堂设计以及教学的实施,大部分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而不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
大部分教师更多地着眼于教,无论是满堂讲还是满堂问,都是着眼于自己,把自已要教的那点东西传递出去,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的方式。
2.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从老师课堂上学来的。
我们会发现,语文这门课有的学生长时间不来学校与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学生,在考试时差距并不大,甚至是没有差距。
自己读书,自已做些练习运用,学生也能学到知识。
那么按照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教法,课堂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面对新课改,面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渐趋成熟,面对他们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面对我们现在课堂教学的困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哪些方面转变和突破?1.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下很大的功夫。
我们在备课前应先自我反复研读文本,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发现文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结合教师用书,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风格来完成教学设计。
这样的设计才是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你不能总是讲学生知道的、总是用一种方式传授知识。
如:小说三要素,从初一讲到高三,学生能有什么新的收获?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能给学生多大的提升空间?2.新课程实施以后,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学生自主学习,若离开老师方法的指导、学习规律的传授、每节课顾全大局的教学设计和长期有效的训练,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课堂教学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批判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深、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这就要求师生对话的平等和有效。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科学评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界定和分析,明确其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通过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旨在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还将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
而新课改则强调过程评价,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探究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能力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新课改则强调能力评价,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
分析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1. 引言1.1 新课改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传统的音乐课堂往往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而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拓展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多媒体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音乐课堂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2 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在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因此创新模式的引入变得尤为必要。
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新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起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关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索和建立适合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创新模式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只有与时俱进,教学才能更有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融合多媒体教学融合多媒体教学是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方式之一。
通过将音乐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音乐视频、音乐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素材,让学生在视听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知识和感受音乐的美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填鸭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
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标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长轨迹,还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但由于地理、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
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的分配上,更反映在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使得一些地区的孩子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其次,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愈加深远。
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虽然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提升了教学效率,但也带来了技术依赖、信息过载等问题。
学生在接受信息时面临注意力分散和学习动机不足的困扰,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对基础教育构成挑战。
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大,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提高,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难以有效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导致孩子在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指导与支持。
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来看,基础教育还面临着与时代脱节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亟需强化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新时代的基础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化教育的推广与应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机遇。
网络教育、在线课堂以及各种智能教育产品的涌现,使得教育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
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连接起不同地域的学生,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
此外,数字化教育还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场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革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在不同的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
这些教学模式的引入,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成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知识。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剧本创作、朗诵比赛等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题、数学建模等方式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来获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PPT等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网络素养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强调跨学科的融合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的知识,还可以在不同学科中进行交叉学习和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遇到的困境及发展途径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遇到的困境及发展途径随着新时代的变革,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分析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一、困境1. 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科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体育项目,还要涉及到体操、健美操、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
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有限,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科学,影响了教学质量。
2. 教学资源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资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都比较简陋,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这使得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无法开展得更好。
3.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缺少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体育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发展途径1. 加强师资培训针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2. 提高教学条件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力度,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校还可以与社会资源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
3.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也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校可以引入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强化体育教学内容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专门设立体育课程规划组,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计划,确保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全面而深入地覆盖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5. 促进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等形式,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讲堂教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点词:新课改 ,讲堂教课 ,问题及对策一、新课程教课实行过程中的问题1、课时不足的问题“内容多,课时少”是教师反应最激烈的问题,实行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广泛感觉负担重,教课时间不够用。
好多学校都把周 4 课时调为周 6 课时,这个节数还不包含晚课和课外指导的节数。
课时紧张使教师参加研究《课标》和教材的精力不足,使讲堂教课缺乏学生参加教课活动的时间,为达成教课任务,教师仍旧采纳传统讲解法,学生仍旧以听讲为主,使得教师想试试改革的梦想都难以实现。
据学生反应,上了高一后,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一个学期得学两本书,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几个难点问题(函数、立体几何、分析几何等),“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广泛感觉学习起来比较费劲,感觉数学学业负担重。
事实上,好多人开始使用新教材都感觉不适应,这很正常,因为一是对老教材的一套讲法娴熟,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虑和劳动;二是怕讲的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三是对这类模块化的教材没有一个整体的掌握,缺乏按新教课理念办理开发教材的能力。
不论是教师仍是学生都是过去教材的“臣民”,都习惯了过去教材的思想和模式。
2、教课的深浅程度难以掌握固然经历了新教材培训,我们对新教材的教课还处在研究阶段,我们常常在备课时对教课内容的深浅难以掌握。
新教材中有好多内容不过给出了却论而没有推导或证明,要不要增补?新教材中有许多“察看与思虑”、“研究”、“思虑”,能够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课对象具备必定的着手、动脑能力,而我们一般中学的学生底子簿、基础差,对一些“研究”基本上是无从下手。
对此,我们感觉很疑惑和茫然。
3、教师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
因为是首次履行“新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因此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不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比如,对“课时不够”,诚然教材有值得商议之处,但反省我们的教课,唯恐有些原由仍是出于自己。
解读新课改迎接新挑战
导学生质疑 、调查 、探 究。 第三是课程管理变化
新课改 实行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强调课 程对 地方 和学校 的适应性 ;实现 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关注社会 、经 济科学和生活 问题 ,并且通过 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过程 的综合 、运 用 已有的知识 ,学会学 习、学会 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 学
具有综合性 、选择性和 科学性,实现从单科考试到 学分 管理以及模 块学习的转变 。模块 学习主 要是区别于文化类与艺术类两个方 面: 包括语文与文学 、数学 、人 文与社会、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 与 健 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 学习领域 ; 比如 “ 艺术 ”领域开设音 乐、 美 术、舞蹈等 ,外语就包括英语 、 日语、俄语等等 以便选修 ;多种 学科让学生具有选择性实行 自 主选择 ,防止学生偏科 ,也避免学 习 科 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实现 “ 个性特长 ”发挥 。 第二是教学方式变化
首先 , 教师 要转变观念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 的 “ 学 生观 ” 、“ 教学观 ” 、“ 质量观 ”和 “ 评价观 ” ; 其次 ,教师要 自觉、积 极、主动去钻研,精通相关知识 ,树立 终生学 习的意识 ,博览群书 ,不断 了解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 ; 最后 ,教师要积极探索 、创 新教法 和学法;先进 的教育理念要 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 出来 ,这个主 体只有 两个:一个是教师另
剖析新课改下教与学论文
剖析新课改下的教与学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学。
第一新课改到了非实施不可的时候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重庆市教育界领导正是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推出了新课程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根据重庆市新课改的精神,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和现在半期的教学实际,剖析了自己对新课改形势下教与学的具体感受。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艺术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是让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课程意识,激发教师的教科研兴趣和热情,增强教科研能力,加强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深化与改革;以实施科学管理为保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支撑,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在实施新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了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标的制定,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原来那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教师头脑中更多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这些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转变。
面对新课改的重大挑战,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发展。
研究新课程,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扩大阅读量已成为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阅读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通过学习不仅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多层次、多领域涉猎知识,迅速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二、确立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设计和反思能力在实施新教学模式过程中,我通过自己备课形成个案,再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共案,在说课反思中形成精案。
新课改下的课堂困惑和建议
新课改下的课堂困惑和建议
1. 课堂困惑:
-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但如何真正实现学生主导式学习?
- 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因材施教?
- 新型教学模式下,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2. 建议:
- 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 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方案。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 营造良好师生互动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只有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1. 问题描述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
然而,尽管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1 缺乏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起到被动接受的角色。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
1.2 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1.3 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灵活性。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
2. 改进计划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 增加互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互动游戏等形式,增加课堂的互动环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2 引入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联系到实际的情境中。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2.3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
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定期的学生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3. 结论以上所述问题和改进计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和反馈教学过程,教育管理者要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面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各学科都提倡主体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改革进程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一、打破陈规,转变思想1.转变思想在当今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灵魂,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能否转变,实际上决策着学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必须打破陈规,更新观念。
2.破陈规,变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
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学生毫无个性可言。
同时,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提倡学生有所发展,但在教学中,又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灵活性。
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包揽,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成为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发挥的严重桎梏,致使对学习失去信心,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陈规,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3.改变教学方法过去的课堂教学我们习惯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重教法,轻学法,使课堂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这哪里谈得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我们要把教师讲解的局面改变,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以新颖独特的方法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久而久之,学生才有勇气去猜想、去创新,甚至对教师提出新看法。
二、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人。
一个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不研究创新机理的教师,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1.创设环境,服务于学生怎样创设环境?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明的商家推行了新型的购物方式“超市”。
关于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调查报告
关于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教学中面临的 主要问题和困难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摘 要:为了解新课程、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 业委员会在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和海南等省市进行了问卷调查 . 问卷分教师培训、选课走班、课 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发展指导、考试评价、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和教研活动等维度,对各级教研 员和一线教师分别进行网络调查,收到教研员答卷 156 份,教师答卷 4 095 份 .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当 前在培训方面存在对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了解不够,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安排与教学时间 的矛盾导致教师无法参加培训,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形式单一,参与体验式不多,互动研讨式也较 少,培训机会不均等,有的教研员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等问题和困难 . 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 问题、化解困难提出了建议 .
(4) 教学管理 . 就教学管理制度、日常教学规范 检查、执行教学计划、有偿补课、学生负担、考试或 统考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 .
(5) 学生发展指导 . 从是否有专门的学生发展指 导教师与课程、教师对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与认识、 学生发展指导与日常数学教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查 .
·3·
中国数学教育·下半月(高中版) 2020 年第 5 期 (总第 214 期)
因为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没 有进行统计检验 .
最终形成的教师问卷含教师培训、选课走班、课 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发展指导、考试评价、教学 资源和信息技术等 8 个维度,共 33 道题目;教研员问 卷含教师培训、选课走班、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 生发展指导、考试评价、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和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教育改革与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理解这些挑战与机遇,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规划自身的发展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更新的压力、教育政策变化带来的适应困难、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以及教育评价机制的局限性等。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技巧,还需学习如何运用新兴的教学方法与技术。
这种技能的更新往往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和适应,而一些教师可能因为长期稳固的教学习惯而面临抵触情绪。
此外,教育政策、课改方向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也不断变化,教师需要在短期内理解并适应新的要求,这无疑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增加了难度。
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也带来了压力。
虽然现代科技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与资源,但许多教师仍感到难以跟上数字化潮流。
某些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足够理解,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应用新工具,限制了其教学效果的提升。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往往未能完全融入技术发展的进程,导致教师在遇到新技术时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这对其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利影响。
教育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
现行许多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与教师的成长。
教师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与反思。
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难以认真参与到专业发展当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成长未必能与工作评价直接挂钩,从而削弱了教师的内在动机。
然而,挑战并不是消极的,它们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当教师面临技能更新的压力时,恰恰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探索精神。
教师在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学方法,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为更为灵活的探究式学习。
学校的机遇挑战
(一)学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1、国家对九年制学校在经济和教学资源方面投入力度大我们学校是为数不多的一所九年制学校,九年制学校有自身发展的有点。
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弥补了分散办学的不足,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如教师可以中小学互补调剂、运动场地中小学可以共用,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设施都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同时,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中资金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使经费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任课教师可以实行优势互补、交叉代课。
学校在用人上可以结合学校的需求和教师本身的素质,打破中、小学的界限重新优化配置,小学教师可以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师也可以到小学教学。
教学方法可以取长补短。
小学教学直观,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初中的课程知识性强,结构严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因此,中小学教师通过互相听课、集体教研,教学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可以缓解家长择校上初中的现状。
这对我们学校在未来三年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2、我们学校是北师大专家亲临指导的实验基地学校。
这为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北师大专家亲临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有利于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3、新课改为我们学校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形势。
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在课 改的过 程 中缺乏恒心 、耐心 在课 改实施之初 ,很 多教师都满腔热情地 投入到改革 的 热潮 中,刚开始精力充 沛 ,但 是时间久 了,在课改过程 中遇 到了种种 问题 ,不少教师就 会出现疲惫 的状态 ,甚至有教 师 对课改产生排 斥的心理 ,并 将课 改 的不成 功归咎于学生 的不 配合 。其实 ,面对课改潮流 ,不少教师都 还没有做好真正 接 受的准备 ,改 革是有风 险的 ,最怕 的就是 不能坚持 。整个 课 改工作从学 习到尝试 ,到最 后落实 ,都是 在考验教师 的专 业 素养 ,教师如果缺乏毅力与恒心 ,注定会 失败 。 二 、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要想更好 地推动小 学语 文课堂教学 的发展 ,切实 落实新 课 程体制改革 的要求 ,教 师需要共 同努力 。教师不仅需 要总 结 自己的工作经验 、吐旧纳新 ,还需要吸取现代教育 的精 髓 , 使现代教育 与传统教学 双管齐下 ,共 同为教学服务 。笔者近 期有幸参 与了学校组织 的关 于小学语 文教师主题学 习的研讨 活动 ,聆 听了多位优 秀教师的课 ,收 益颇丰 ,再结合 自身 的 教学经验 ,认为应该从 以下方 面入手 : 一 是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现代化 的教育思想 ,正确理解 新课标 的含义 ,掌握新课标 的发展方 向 ,审视新课 改与 自身 教学理念 的差别 ,摒弃 经验主义教学 ,转变教师 角色 ,突 出 学生 的主体作用 ,教师做好 教学过程 中的引导者与组织 者。 二是 引进科学 的教学方式 ,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提 高 师生 的互 动环节 ,最大 限度地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 用。 因材施 教 ,对不 同学 习程度 的学生 采用不同 的教学方法 。 三是 重视学生 知识 积累 的同时 ,还要提高课 堂的阅读效 率 ,实现课 堂上 的大量 阅读与交 流 ,从多方 面培 养学生 的综 合能力 。 四是 完善评价 体系 。小学生 年龄较小 ,采用恰 当的评 价 可 以使学生树立信 心 ,更加充分地表现 自己。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时代课程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时代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素养以及全球视野,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时代课程的研究进展显著,但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新时代课程的研究现状,探讨其难点和焦点,并展望其未来走向,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在研究进展方面,新时代课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时代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时代课程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
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新时代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何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也是新时代课程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课程研究还需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未来走向方面,新时代课程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课程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智能化教学,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新时代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新时代课程研究还将关注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1. 新时代课程背景介绍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
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精选适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课堂教学中的新课改
课堂教学中的新课改摘要:新课改提了好多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却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解决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新课程标准教学法角色转换现在,课改这个词很时髦,但大家对课改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有把课改视同于教材内容改良的,有把课改当作是课程标准改变的,有把课改看作为评价方式改革的,也有人用“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话语来保证表达的正确。
不管怎么说,新课改与学校老师息息相关的却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那么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究竟需要改什么?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一个弊端是: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教师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忽略了能力、情感、态度等其它方面的价值培养。
另一个弊端是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扼杀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预设,缺乏开放性,缺乏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二、部分课改学校的近况近些年,课改运动风起云涌,好一派热闹繁荣景象。
但是,仔细跟踪考究,真正改出成效的学校并不多,真正通过课改受益的老师和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倒是具有“高考工厂”等称谓的一些名校却是硕果累累、凯歌高奏。
大部分老老实实做课改的学校为何成效不够显著呢?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过分强调了在“怎么教”上下功夫,忽视了师生的交往与互动的问题。
好好研究课堂上师生的交往问题,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上应该会有很好的体现。
三、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1.高参与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中最好的体现。
新课标特别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旧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常常是一言堂,教师说的一身劲,学生听的一头闷。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不会互动,甚至也不敢互动,怕互动影响教学内容的讲授;怕影响教学的进度;怕课堂纪律混乱;怕学生不举手冷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课改与课堂教学的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学会改变,才能从容地站在课改下半场的入口。
如果说疫情既是困境也是改革创新的机会窗,那么这个集体困境和改革的机会,便构成了这一年度课堂改革现象观察的基本线索。
挑战1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20年,无疑是新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这一年,疫情加速了新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当疫情让人们的生活按下暂停键的时候,在线教学一夜之间却按下了快进键。
教师脱离了高控制的教学环境,原来的教学组织方式就会失灵。
学生离开了教师的约束和父母的督促,学习就成了放任自流。
一方面不少学校出现了大面积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教师网络直播教学忙得焦头烂额。
另一方面,一些长期致力于课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有不少学生的成绩大幅提高。
毫无疑问,这些学校已经享受到了课改背景下自主学习的红利。
“停课不停学”期间,考量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看学生是否能独立且自觉自发地制订学习计划,是否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并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开启高质量的自主学习。
而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动机唤醒和学习责任的确立。
遗憾的是,今天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让不少学生不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更不知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挑战2 教学是慢的艺术
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一直快进的生活陡然进入了“慢时代”,经济发展放缓,生活节奏放缓。
我们的生活正因此在变“慢”,但是慢下来的生活似乎并不包括我们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师生都在匆忙赶路——赶时间、赶进度、赶流程。
这样的赶路赶走了学习的深度,赶走了学习的乐趣,也赶走了教学应有的从容。
挑战3 真实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对学情的忽略就意味着你是在蒙着眼睛上课。
“停课不停学”期间,对学情的忽略让在线教学变得更加脆弱,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虚假学习现象。
实际上,虚假学习不只是发生在线上,真实的课堂上,学生“逃避学习”“虚假学习”现象同样普遍存在,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隐性危机。
今天的课堂,存在大量貌似认真的假学习,以及缺乏思考的浅学习。
你是否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的无助,当他们渴望老师和同伴给予帮助和关注的时候,却常常被遗忘或冷落;你是否发现课堂上的“孤独症现象”,两个同学坐在一起却没有“同学”,两个人相互说却没人听,有互教却没有真正的对话,这是学习伙伴的丧失;你是否发现当前的课堂学习存在巨大的“学习错觉”和“学习陷阱”;你是否发现深度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一大刚需。
不知学,何以教。
学生是熟悉的陌生人,所以我们要读懂学情,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所以要读懂学习。
因为,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促进学生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挑战4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停课不停学”期间,最大的痛点在于,多数教师的在线教学陷入了一种简单化,只是线下教学的翻版。
于是,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上演了一种“超级灌输”现象。
如果一线教师不能从灌输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自主发生、深度发生,那么学习将变得无趣。
这给一线教师带来的挑战就是,你是否能成为学习的设计师,是否能带着设计思维改变教与学。
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掌握直播课的技术,而是如何把知识设计成真实任务。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发生在真实世界,那么教师就需要设计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开启项目学习。
如果说过去的教学以学科为基础,那么未来的教学则是以项目为基础,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和跨知识领域的思考,进而获得一些高附加值的知识。
深度学习就是如何在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里,做挑战自己大脑的事情。
要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就要以做事情为中心,正如陶行知所说“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其实,疫情不只是疫情,它还是课程资源。
在《中国教师报》的“疫情特刊”
的卷首语中,我们曾这样写道:这一课,是一门“超越学科”的课,是一门“师生共修”的课,是一门“行大于知”的课,是一门“认知升级”的课。
疫情期间,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将疫情设计成了一堂生命教育课、一堂生态环保课、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堂科学探究课、一堂鲜活的思政课。
这考量教师的是媒体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这意味着教师要成为课程设计师、学习设计师。
挑战5 用大概念来整合教学
大概念是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转型的一个有力抓手。
教学中强调大概念是为了避免学生学到不利于迁移的“散”“低”“浅”的知识。
用大概念来整合教学,需要通过筛选大概念、确定大概念、外显大概念、活化大概念、建构大概念和评价大概念这些基本操作步骤来实现。
专家研究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
知识金字塔的底层是具体的事实,归属于一个个主题;抽取知识和主题的本质特征,就上升到了概念;概念之间的连接,就有了概括或原理,并最终上升到理论。
知识和事实是特定时间、地点、情境的表现,概念则可以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
美国教育学者威金斯将基本问题比作大概念的航标,他说,“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
它们像一条过道,通过它们学习者可以探索内容中或许仍未被理解的关键概念、主题、理论、问题,在借助启发性问题主动探索内容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则将大概念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学科课时内的大概念、学科单元内的大概念、学科单元间的大概念、跨学科的大概念。
在大概念教学中,教师以“事实—主题—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论”为主线,组织跨学科多元理解的深度学习。
如果学生能用大概念解释和串联自己的生活、身边的现象和学科中的知识,就意味着发生了深度学习。